① EGO主題服務酒店式公寓怎麼樣
很一般:被子很薄;門鎖不能反鎖;空調制熱效果差,吹了一個晚上,室溫依然低;
② 酒店裡的乾洗機需要多少錢啊
去年我開了一家澳貝森科技乾洗店,剛好可以給你點兒乾洗店投資成本方面的指導。我的前期投資資金准備了十來萬,店面裝修和租金以及乾洗設備采購是佔比最大的兩個部分,大約佔了70%。剩下的30%主要就是營銷推廣以及日常原材料的采購了。你可能要問我為什麼沒有人工成本,因為澳貝森科技乾洗有自己的只能黑科技管理系統,店面還有一個智能機器人迎賓接待,所以不需要再額外雇傭人工來看店。而且我這一份投資開兩個店,真是超劃算。網上店鋪的營業利潤也非常可觀,顧客群體因為網路店鋪的經營擴大了3-5倍,遠在5公里以內的人都可以自助下單,所以這網店的營業額佔到了我總利潤的30%。投資澳貝森科技乾洗真的是我最正確的選擇,不用我費心的經營,總部就會幫我嫁接多元化的服務項目,讓我的店鋪沒有乾洗淡季旺季之分。利潤非常穩定。這才短短的一年,我的投資成本幾乎就快要收回來了。繼續幹下去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收益。
".
.
.
.
.
.
.
.
.
.
.
.
.
.
.
所有這些個別研究。一切都處於重構的階段! 也許,我以人所能鼓足的一切干勁來做的努力都只是為了我的遺稿而工作。無論如何,只希望它圓滿成功,並且不會來得太遲。」(書信III,151-152)接下來,當舍勒於1922年4月26日去弗萊堡拜訪胡塞爾時,他報告說,胡塞爾「立即向我闡釋他將在倫敦演講的『體系』」。這里兩次提到的「倫敦講座」是胡塞爾應倫敦大學的邀請而於這年的聖靈降臨節在那裡所做的四個題為「現象學的方法與現象學的哲學」的演講。它可以說是胡塞爾這一時期的「體系思考」的一個階段性成果。這次倫敦講演的幾個月後,胡塞爾在1922年9月1日致其哥廷根時期學生阿道夫·格里默的信中寫道:「我最近又一次透徹地思考了現象學的原則思想和方針。我據此而選擇了我的倫敦講演的論題。……我剛剛步入『最佳年華』,我必須進行『盤點』,在此期間,一個體系的主要思想得以形成,並且迫使我去追究它們,而不是去完成我理應完成的老的東西。我需要每一段完好的時刻,每一份微小的力量。」(書信III,85-86)倫敦的四次講演包含一個引論:現象學哲學的一般目標,以及四個篇章:
(1)通向本我—我思(ego cogito)的笛卡爾式道路與現象學還原;
(2)現象學經驗的王國與一門現象學科學的可能性。超越論現象學作為超越論主體性的本質科學;
(3)超越論現象學與可能認識、可能科學、可能對象性與世界的問題;
(4)一門作為科學論的邏輯學與所有存在論的體系。未來現象學哲學的具體目標。然而,胡塞爾遲遲沒有將他的四篇倫敦講演稿付諸發表。即使在當年年底納托爾普、普凡德爾和他的倫敦講演的邀請人希克斯(G. D. Hicks)都致函胡塞爾,催促他早日出版這些講演,胡塞爾仍然不為所動。其中的原因他在1922年12月13日致貝爾的信中已經有所表明:「希克斯向我保證可以很快地、以盡可能簡短的形式發表倫敦演講,並因此:在英國喚起對現象學的最初的嚴肅興趣。是的,智慧的希克斯,你很有道理! 但是我(始終如一[semper idem])無法成為實際政治家,縱然是為了現象學及其成就也做不到。我不能為了『名氣』這道小扁豆菜(Linsengericht)而在英國出售我的靈魂救贖。(這種『小扁豆』我很不喜歡吃,尤其是自現象學成為時尚以來。)希克斯很看重將這些文字放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但我會用拖延、有可能也通過擴展的方式來將它打發掉。」(書信III,45-46)胡塞爾在這里似乎並不在意現象學在英國的影響,尤其不願意以簡本的方式發表這些演講。他更想將它們擴充為體系著作。這一點可以在他1923年8月31日致英加爾登的信中讀出:「我沒有將倫敦講演加以付印。我將它們擴展成了一個每周四小時的冬季講座,而且我會在下一個冬季對它們做更近一步的深化,並且會與我的研究助手一起為它們的付印做准備。(它將成為在現象學的意義上以及在第一哲學沉思集形式上的一個哲學體系的原則提綱,這些沉思必定會作為『開端』而(從本質上)開啟真正的哲學。)」胡塞爾在這里提到的「研究助手」是1923年開始為他工作的L蘭德格雷貝,而「每周四小時的講座」是指題為「哲學引論」的1922—1923年的冬季講座,這個講座的文稿後來也與倫敦講演稿一樣,在胡塞爾身前都未得發表,而是在近80年之後才作為《胡塞爾全集》第三十五卷於2002年出版,其中也作為補充文字而收錄了2000年曾在《胡塞爾研究》上獨出版過的「倫敦講演」。胡塞爾沒有出版相關講座稿和講演稿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在耿寧的分析中找到:「那些為1921—1922年的一部『重要的體系著作』所做的准備工作具有極為豐富的內容, 然而這些准備工作所包含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沒有被加工到可以出版的地步。這是由胡塞爾的特殊工作方式所決定的:當他想撰寫一部著作時,他通常不會在一開始就立即擬定一個確定的計劃,而後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實現它;相反,他會首先嘗試在他的文字『獨白』中從思想上把握全部的資料;並且希望能夠在這樣一種思想掌控的基礎上於短時間內寫下作為這種掌控之結果的文字論述。」
這意味著,如果他最終沒有能夠完成他的出版計劃,那麼可能的原因只有兩個:要麼是他還沒有在思想上掌控全部材料,要麼是他無法在短時間里完成文字上的闡述。在倫敦講演之後,胡塞爾的體系著作設想似乎暫時告一段落。雖然按照「倫敦講演」編者谷森斯(B. Goossens)的說法,「胡塞爾對於倫敦講演的興趣始終貫穿在整個20年代」,但實際的情況是胡塞爾在書信和其他談話中不再提及他的「體系著作」,直至1929年。是年2月23日和25日,胡塞爾應邀在巴黎索邦大學做了有關「超越論現象學引論」的兩次講演,此後又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對這兩個講演做了有所改動的重復。他在這兩個講演中重拾倫敦講演的開端,再次透徹地審思笛卡爾的方案對於現象學的體系意義。因而在1929年,當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與奧列弗·弗蘭克到弗萊堡拜訪胡塞爾時,我們才又聽到報道說:胡塞爾向他們講述了「我的體系」。與對待倫敦講演稿的方式不同,胡塞爾此次開始認真計劃將巴黎講演稿加工成《笛卡爾式的沉思》出版。是年12月2日,胡塞爾在給英加爾登的信中說:「我愈發重視將《笛卡爾式的沉思》德文版充分地擴展為我的系統的『主要著作』。但願它在1930年底完成,接下來是各個具體闡述的著作——在材料上已經有了極其豐富的准備。 」這條從倫敦講演到巴黎講演的思想發展線索構成胡塞爾「體系著作」之構想和准備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或者說,首要的部分。谷森斯曾描述過這個部分的方法論特徵:「在這里標示出的從倫敦講演到《笛卡爾式的沉思》的道路上有眾多的構建、發展和在方法上完善現象學引論的新綱領的嘗試。與此起點相聯結的是胡塞爾在超越論哲學轉向之後對現象學方法論的再次徹底化,首先是在現象學成為『嚴格的科學』的要求方面,以及與此相關在能夠完成最終論證的要求方面。」
這同時也意味著,胡塞爾的「體系著作」之構想首先開始於方法論方面的思考。
二
然而1929年與胡塞爾計劃的「體系著作」相關的寫作還不只是《笛卡爾式的沉思》這一部,它的法文版拖延到了1931年才在巴黎出版。事實上在1929年10月真正得以出版的是另一部與「自然與精神」體系思想方向相關的《形式邏輯與超越論邏輯》。 胡塞爾在1928—1929年冬季用幾個月的時間全力以赴撰寫並最終趕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刊》第十卷上發表了這部導論性著作,其主要目的在於指明一條從形式邏輯通向超越論邏輯的道路。關於這部「邏輯書」以及後來與此書密切關聯的「第二邏輯書」《經驗與判斷》的產生原因,蘭德格雷貝在他為後者撰寫的「編者導言」中已有交待。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一部著作的撰寫和出版, 在胡塞爾這里並非首次:1913年的《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也是以這種方式完成的。它們都符合耿寧所描述的胡塞爾的寫作方式———當然,《邏輯研究》除外。《形式邏輯與超越論邏輯》看起來是胡塞爾為自己的七十歲生日所做的某種方式的慶祝或紀念。它發表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刊》第十卷上。這一卷年刊因為胡塞爾的七十誕辰還專門出版了一個作為補充卷的紀念文集。
無論如何,《形式邏輯與超越論邏輯》應當被視作胡塞爾後期與體系著作相關思考的一個部分。可能是受到《形式邏輯與超越論邏輯》出版的鼓舞,胡塞爾次年年初繼續嘗試去完成「第二邏輯書」。胡塞爾將他稱作「邏輯研討」(Logischen Studien)。在1930年3月5日④致格里默的信中,胡塞爾曾預告說:「兩部篇幅更大的著述將會在年內付印;系統的主要著作若無意外會在明年付印, 那時還必須在文字上展示十分重要的具體研究,它們在思想上已經完成。」這里所說的「兩部篇幅較大的著述」很可能就是指蘭德格雷貝於1928年受胡塞爾的委託開始編輯整理, 但在他去世後才出版的《經驗與判斷》,以及《笛卡爾式的沉思》的德文版;而「系統的主要著作」則很可能是指胡塞爾後來一再說他「十年前就在准備的體系著作」。但這些預告後來都沒有實現,甚至在兩個星期後他便打算暫時修改這些著作的出版計劃。他在1930年3月19日給英加爾登的信中解釋說:「因為我從手稿中(或者說,從蘭德格雷貝博士將它們統一聯結後完成的草稿中)突然明白,在鬆散片斷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統一的思想從隱蔽處凸顯出來,而且現在有必要在它的原則領導下進行一個全新的系統的起草加工,同時還要加入其他舊草稿的補充部分。我看到,我為此將還需要四至六個月的時間,而我卻不能將《笛卡爾式的沉思》德文版的加工拖延那麼久。」胡塞爾在這段時間里顯然更看重對《笛卡爾式的沉思》的德文版的加工出版,他在這封信中將它稱作「我一生的主要著作、一門對我而言逐步生長起來的哲學的綱要、一部方法的基本著作和哲學問題的基本著作」,接下來他還寫道:「至少對我而言它是個了結,而且是我所能夠倡導的並且可以隨之而安心辭世的那種最終清晰性。」因此,《經驗與判斷》與體系著作的計劃被擱置,胡塞爾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對《笛卡爾式的沉思》的德文版的加工上。當然,胡塞爾只是暫時擱置了體系著作的計劃,但始終沒有完全放棄它。此後他的工作還一再地徘徊於《笛卡爾式的沉思》的德文版和「體系著作」之間,並且偶爾還有將它們合而為一的想法。1930年6月21日,列夫·舍斯托夫在弗萊堡拜訪了胡塞爾。他後來回憶說:胡塞爾正試圖像李凱爾特那樣在死前完成他的「體系」。這個時期的工作帶有很大的強度,它很快使胡塞爾感到疲憊不堪,時而病倒,時而陷入憂郁狀態。1930年7月16日,他在給吉布森的信中寫道:「我曾有過一段長時間的極度強化的工作,並且還將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極度強化的工作。在此期間我已經疲憊至極。這部新的著作會非常顯著地完善現象學的系統問題范圍,並且表明,事實上在它之中包含了哲學(包括所有真正的科學)的全部問題域,而這部新的著作實際上需要年青的力量。」
胡塞爾在這里所說的「年青的力量」已經實有所指:他即將全薪聘任的私人助手歐根·芬克。
三
芬克自1927年開始旁聽胡塞爾的講課,1928年開始接替已獲得德意志科學緊急共同體獎學金的蘭德格雷貝,擔任胡塞爾的私人助手(年譜,337)。到了1930年5月,胡塞爾哥廷根時期的學生、時任普魯士教育部長的A. 格里默答應胡塞爾,為他支付一個私人助手薪酬的經費。芬克因此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為胡塞爾文稿的構想、布局,以及手稿的整理、謄寫、加工、編輯等工作中。1930年8月13日,芬克將他與胡塞爾商定構想起草的「現象學哲學體系」的布局交給胡塞爾,整個布局有六頁紙。 這就是後面作為「附錄」譯出的分別出自胡塞爾和芬克之手的兩份體系著作的構想草案。此後胡塞爾一直與芬克密切合作,甚至在度假時也讓芬克同行,以便在工作中隨時可以進行商討。這樣的做法也就使得度假不再是度假,而是成為某種異地工作。1930年8月底,胡塞爾與芬克一起到義大利基亞瓦里地區「度假」。
是年9月23日,他從義大利的基亞瓦里地區致函凱恩斯說:「我與我的出色助手芬克博士一起在制定超越論現象學的一個新的系統設想(直至倫理—宗教問題域、直至『形而上學』的諸問題)。但願這個設想可以在1931年出版。」但他在那裡因患氣管炎而病倒,卧床14天後才能起身從那裡回到弗萊堡。胡塞爾認為他為此而失去了兩個月的寶貴時間。但到該年11月13日,他已經可以向格里默寫信報告說:「我正在做我一生的全部工作的總結並且將它加以系統的完善。他在三天後給奧爾格·米施的信中寫道:「希望這部十年前就在准備的、現在確實已經生成的書作為完全系統的構建將會提供最完善的清晰性。」 20天之後,他在致亞歷山大·普凡德爾的信中已經談到具體的出版計劃:「我現在考慮在明年出版一部對於德國讀者來說合適的、篇幅較大的著作,取代《笛卡爾式的沉思》德文版。」這里格外需要注意的是,胡塞爾在1930年11月27日致米施的信中還談到了這部體系著作的內容:它不僅涉及目前正在加工的「對一個普全(構造性的—現象學的! )哲學的框架的描畫」,而且還會表明,「『非歷史的』胡塞爾之所以時而不得不與歷史保持距離,恰恰是為了在方法中能夠走得如此遠,以至於可以對歷史提出科學的問題」。胡塞爾的這個說法一方面表明:他在1930年時便已經有了後來在維也納講演中才明確表達的歷史哲學研究與思考,另一方面也說明:此時胡塞爾的體系著作構想的三個方向已經基本形成:結構的、方法的、歷史的。此外還有一個方向的構想事實上在胡塞爾此時的體系著作的構想與撰寫中一再出現並也得到他的關注和思考:形而上學的方向。胡塞爾在1930年12月21日致英加爾登的信中按序談及最後這個形而上學的方向:「在我這個年齡,我首先牽掛的當然是系統的現象學基本書,我內心裡實際上已經為此准備了十年,現在正在對它進行加工整理。……首要的、也許是最大的困難在於現象學還原方法的徹底無成見性。單單它就已經是一大篇章,而後是對『在先被給予的世界』的構造分析,而後還有發生現象學和『形而上學』的問題域,它在特殊的現象學的意義上是形而上學的。」這里所說的「形而上學問題域」是指與死亡、出生、無意識等等相關的問題域。例如胡塞爾在這年的6月便曾關注地討論過這些問題但它們並不像胡塞爾提到的前三個方向那樣受到過他的系統加工處理,並通過後期三書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系統闡述。「形而上學的問題域」在目前為止發表的胡塞爾遺稿中始終只是他零星思考的論題。盡管總的輪廓已經顯現出來,胡塞爾面臨的工作與困難仍然很多。他在年初致曼科的信中就他的這部「基本書」寫道:「自1929年秋以來,我就已經在准備了(但實際上我十年前就在准備這本書),但還是沒有得到謄清加工。需要將豐碩的思想、大量的舊的、不斷進步的設想加以綜合,可以說是將一批無限的、地理學的『照相』材料加以系統的統一化。」(書信III,474)胡塞爾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他必須將20來年的具體研究工作加以「自由的集思(Zusammendenken)、補充、均衡、相互比照、相互聯結,同時始終還要進行原則的、方法的反思」。最終的結果「幾乎與自己的期待相背」,這是「一個在生成中的和已經生成的自成一體的體系,當然,它是科學無限性的一個體系。」他在致格里默的信中再次告知:「體系的主要著作若無意外會在明年付印」但在接下來的近兩年時間里,胡塞爾始終處在為此體系著作而進行的激情四溢的工作中。從他在這段時間所寫書信中所表達的相關情況來看,他時而對此系統工程感到極度的悲觀和力不從心,時而抱有信心十足和極其樂觀的心態。他一次次地預告這本體系的基本書即將完成和即將出版,但一次次地重又因為遇到繞不開的困難而放棄出版計劃。與此相關,《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刊》在1930年出版了第十一輯之後便沒有再繼續出版,其主要原因固然在於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施行了反猶政策,胡塞爾自己的以及他主編的著作無法在德國國內發表; 但在1933年之前的兩年時間里,《年刊》的沒有編輯出版也與胡塞爾自己一再沒有完成自己的體系著作出版計劃有關。他在1931—1932年的書信中多次提到他會將他的「體系著作」或《笛卡爾式的沉思》德文版放在《年刊》的第十二輯上發表,但最後都無果而終。例如在1932年1月7日致吉布森的信中他報告說:「我重又拾起了暫時放棄(為了一部全面的系統著作而放棄的)的修訂德文版《沉思》的打算。我希望能夠在《年刊》第十二輯上發表它,也許連同一個附加的講演(1931年6月在柏林康德協會上的講演),再加上1917年的時間研究。」
胡塞爾此時再次信心滿滿:「所有的缺口都彌合了,而且,盡管對具體的和與方法及系統性相關的研究做了不同尋常的擴展,已經有把握看到它的完成:即對構造現象學的一個統一的、多卷本的系統奠基。今年將會出版一個引論性的著作和具體研究的一個部分。但這僅僅是開始。」但幾天之後他在致英加爾登的信中就已經寫道:「當然,就《年刊》而言我有些狼狽——究竟何時能夠開始付印,因為我始終還滯留在我的大系統論述上,《沉思》的加工首先留給芬克博士去完成他的前構想,所有必要的東西都已經得到通盤的透徹討論。如果他完成了,我還必須親自進行加工,這會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此外,看起來新的《沉思》的篇幅將會大得多。」(然而與前幾次的預告一樣,這次預告最終也以再一次的出版推延為結局。胡塞爾這年4月或5月還在「克服在我對現象學所做的一個最終成熟的系統闡述的嘗試中無法繞開的困難」,但在兩個月後,他告知他的老朋友阿爾布萊希特:數月來他又一次處在憂郁狀態,就像他自青年時代以來一旦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的那樣。原因在於,如胡塞爾所述,「我不可能感到滿足,我的意圖幾乎超越了人的力量和時間。 我的手稿在近幾年裡增長極快——思想上十分豐碩的年頭,它們給了我極多的啟示,將我引向了高處,通向古老的『形而上學』問題的通道在這里得以開啟,但卻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即它們在我的方法工作以及在此從下而上開啟的問題域的體系進程中成為工作問題。我是多麼想至少為問題域的體系提供一個普遍的勾畫,自下而上,直至這個最高的頂點,但屬於這里的還有多少具體的個別闡述、細微而單調的要素分析啊! 」
四
耿寧曾對筆者談過他的這樣一個印象,即胡塞爾在進行具體的現象學描述分析時,其工作十分細膩嫻熟。但在進行體系的構建時則會讓人感覺不那麼得心應手。筆者深有同感,同時也發現,胡塞爾本人在研究過程中常常會因此而從體系的思考轉入具體的研究,並深陷其中,不能自已,忘記了體系的任務。胡塞爾的體系著作最後沒有完成,這是事實。而它最終究竟是否能夠完成,這是問題。假設胡塞爾沒有因為1937年8月偶然滑倒,摔傷肋骨,引起胸部炎症而去世,而是在芬克的協助下繼續辛勤地工作十年,那麼他的「體系著作」設想能夠實現嗎?歷史容不得假設。對於胡塞爾本人而言,這個設想的實現是毫無疑義的:「我對未來絕對有信心,完全有信心,永遠不再可能有舊式風格的哲學了,隨著超越論的現象學,哲學的方法、意義、問題域已然經歷了一次總體的和永恆的變化。這樣一種信念難道不是一種驕傲自大?
但根據最冷靜的和經過無數次檢驗的工作,我必須這樣來看待它。」然而按照胡塞爾當年助手、也是胡塞爾體系構想最直接的參與者芬克的看法,胡塞爾的超越論現象學的體系構建是不可能成功的。不過筆者認為這仍然只是芬克個人的信念,而非他的證明。因此這有別於哥德爾對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系統之不可能性的形式證明。或許由此也可以看出形式邏輯的系統與超越論邏輯的系統的基本差異。無論胡塞爾的體系著作或基本著作的撰寫能否成功,今天對這個思想史事件的重審並不只是為了迎合與滿足歷史學的好奇想像,而更多具有對於胡塞爾思想研究而言的兩方面現實意義:一方面,它表明在胡塞爾身前發表的文字與未發表的文字之間不存在一個截然的界限劃分。在所謂胡塞爾為自己撰寫的研究文稿中實際上有許多部分也是為他人撰寫的准備發表的文字。因而對胡塞爾思想的研究不能像保羅·利科所主張的那樣,或像英美哲學界早期所施行的那樣,僅僅依據經胡塞爾本人認可並在他身前出版的文字,而是必須關注他一生的所有思想記錄。萊布尼茨所說的「誰要是僅僅從發表的文字來了解我,他就不了解我」,不僅適用於海德格爾,同樣也適用於胡塞爾。另一方面,胡塞爾的體系著作構想至少為後來的現象學研究者勾畫了一幅總體的現象學思想藍圖,提供了現象學的各個學科領域連同其相關思想資源的精神脈絡:世界現象學、時間—空間現象學、本我現象學、交互主體性的現象學、宗教現象學、倫理現象學、靜態現象學、發生現象學、世代生成的現象學、歷史現象學、政治現象學、現象學的直觀理論、語言理論、判斷理論、社會理論,現象學的意向性與前意向性理論,如此等等。它們為今天的研究者們所提供的巨大助益是顯而易見的。
精神生產」概念的批判與超越之處。
一、馬克思「精神生產」: 人類特殊的認識活動
「精神生產」這一術語頗具研究意義和價值,因為馬克思是第一位將「精神」與「生產」連用從而形成「精神生產」這一概念的哲學家。馬克思的「精神生產」概念具有雙重意義: 一是凸顯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地位,二是揭示了馬克思對以往哲學中認識論的繼承與批判。就前者而言,馬克思強調精神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就後者而言,馬克思將精神生產視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在馬克思看來,精神生產這種認識活動實際上體現著人與動物的根本性區別,即人作為生產者,在認識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發揮著能動作用。馬克思在經典著作中雖然沒有對「精神生產」這一術語進行直接的、清晰的定義,但卻從多種角度對其進行詳細說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精神生產」最初直接產生於人的物質生產活動,「觀念、表象( Vorstellung) 、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因而,人的表象活動( Vorstellen) 、思維活動、精神上的交往在最初還是人們物質活動的直接產物。在此,馬克思認識到了人在精神生產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 。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對精神生產做出了兩方面的規定。第一,馬克思認為,「觀念、表象和意識」的生產是與物質活動即人們的物質交往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分別與生產觀念、表象和意識相對應的活動思維活動、表象活動和精神上的交往活動實際上是物質生產活動的結果。精神生產作判說明: 獨斷主義傲慢地認為已然確認了自然界的法則,導致人們無視他人的研究成果。懷疑主義則宣稱沒有任何事物是可知的,遺憾之處在於論的認識工具,但這種方式也不自然的和實驗的歷史,它囊括了自然的諸多已知的發現。其次,要按某種方法和秩序把事例製成表式和排成但是,這三種觀念是否能夠作為精神生產的結果呢? 按照笛卡爾的邏輯,那麼這種知識如何體現出認識主體的生產性的特徵呢? 這就體現在作為演
③ et in arcadia ego的翻譯
樓主是看了什麼小說,居然對這種東西感興趣? 看的什麼推薦下吧,呵呵
這句話翻譯成 〈阿卡迪亞牧羊人〉不如翻譯成 〈天國的牧羊人〉...顯然這里的阿卡迪亞不是指美國的那個城鎮,而是指世外桃園或者天國。
這個是一個拉丁短語,是尼古拉斯 普桑的2幅作品的title,作品表達了什麼意義,我既不是專家,也不用班門弄斧了.
一般來講,這句話的直接翻譯為 "世外我亦存在" (Even in Arcadia I exist),因為就像是死神在耳邊的低語,所以也理解成死神或者死亡的象徵。不過普桑傳記的作者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那個埋在此墓中的人住在天堂"(因為畫上有墓碑,好像2個畫上都有),這就和死神或者死亡的象徵不符了,因為躺在墓暗指這傢伙曾經活在人間。
Erwin Panofsky 寫過一篇有關其中隱晦含義的論文,樓主有興趣可以去看...大致是說死亡的陰影和那些閑人(據說是仙女和其求愛者)的反差。
另外,我不知道樓主是哪裡看到這個詞的,或者是小說?
因為et in arcadia ego 其中全是名詞性的詞,沒有限制性動詞,雖然這是正常的古拉丁語語法,因為動詞和介詞常常被省略,但有些小說的作者認為這個詞因為缺乏動詞,所以沒有完成,所以是一個含有隱秘含義的密碼...
在小說〈聖杯和聖血中〉作者把這句話上的單詞重新組織,組織成 tego acana dei, 意為,"滾開,上帝的秘密隱藏於此",另外一部小說〈上帝之墓〉中,認為少了的那個動詞是sum,所以應為et in arcadia ego, sum,然後再重新構築字母成arcam dei tango iesu,"意思是我觸摸著上帝基督之墓",當然,小說的內容不能全信,因為古拉丁語是可以省略動詞和介詞的。
至於藍蘋果,也跟普桑的畫有關嘛...
這東西不是真的藍蘋果,而是'藍色的果實',而這個果實,是巨大的葡萄,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神話.
最初apple是象徵不道德..而藍色蘋果象徵不存在之物,但在猶太教的神話中,約書亞和加勒曾經進入巨人的世界,見到巨大的葡萄,他們偷了一支有葡萄的葡萄枝,這些藍色的果實(Blue Apples,注意,這里用的復數)很重,要他們兩個人才能抬的動,而後來葡萄樹則被裝飾在猶太教的十字架上,所以也有說藍葡萄也是支撐十字的一部分。(也有可能雖然結在葡萄樹上,但結的是藍色的蘋果,但我個人認為是指蘋果狀的果實,天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至於關於藍葡萄和普桑的關系,當然還是那副畫,據說那副畫在法國一個城鎮的一個教堂里(網上應該也能查到),1月17日中午某時陽光照過這個教堂的窗戶,畫上的藍蘋果中的幾個會在幾秒鍾內從藍色變紅,最後消失,其他的蘋果依然是藍色...這...我沒見過,有可能是事實,也有可能是某個小說的貢獻吧...以上,希望有所幫助
PS.居然只有5分,而且還沒給....
④ 我是西安的,想在北京買款奧迪a1 ego.現在有許多疑問,想求高手解答
買上回當地上戶。。。。
具體自己去五龍隨便找一個車托。問一下就可以了。。。。。
⑤ ego密室逃脫消失的秘境攻略
1、這一關的地點在美國總統白宮的辦公室,不算很難。首先到辦公室右側書櫃中找到一張相片,相片上有三個圖案,分別是熊、鷹和印第安人。點擊牆上的畫像,會呈現一個保險櫃。
首先到辦公室右側書櫃中找到一張相片
點擊牆上的畫像,會呈現一個保險櫃
2、進入保險櫃中就要用到方才得到的相片停止破解。如下圖所示,保險櫃上方有兩個按鈕,下方也有兩個按鈕。下方按鈕中間表示步數,在規則步數沒有破解出來的話,只能重新開端。上方的按鈕是調出圖案的,首先點擊右上方的按鈕,調出熊圖片。下面的按鈕則是調整中間五顆燈顯現的位置。左邊3表示往左挪動三個位置,右邊的2表示向右挪動2次,這樣一來就很簡單了。依據調出熊時燈所在位置,那麼按右邊的3即可得出與相片相同的圖案出來。熊圖案破解之後,依次再向右調整圖片,將鷹和印第安人都破解即可翻開保險櫃。最後不要焦急先翻開保險櫃,再調出一次即可將星星點亮,得到第一顆星星。最後再翻開保險櫃得到一個三角形資料。
按右邊的3即可得出與相片相同的圖案出來
熊圖案破解之後,依次再向右調整圖片
將鷹和印第安人都破解即可翻開保險櫃
再調出一次即可將星星點亮,得到第一顆星星
3、接下去挪動到右邊的雕像下面,還是需求破解密碼。這次的密碼很簡單,我們發現雕像下的石塊點擊三次會恢恢復狀,也就是石塊剛開端時凸起的,點擊第一次就會與程度對齊,點擊第二次就會凹陷下去,第三次恢恢復狀。點擊大廳中的地毯,我們找個鷹中間的這個六個紅色的條紋,能夠發現長短不一,有的突出有的凹陷,那麼就是對應這六個石塊的位置。詳細密碼為平凸凹凸凸平,依照這樣的次第將石塊排列即可取得第二個道具。
⑥ 求ego系列游戲全CG..到手後追加50分
我的163郵箱有圖 ,你的郵箱或QQ是多少,我發密碼給你
⑦ 電信無線貓如何才能讓手機通過wifi上網
首先說下我是電信的人員
你的問題有點難,方法是有2個
第一是給你的手機安裝撥號軟體,但是因為針對不同的手機有不同的操作系統,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手機都有這樣的撥號軟體,這個你最好找你手機的相關論壇上發貼問的看哈.如果沒有那就要看哈你的本事了,如果你會變成就自己編寫一個,這個希望有點渺小
方法二 給你的無線貓刷版本,這個就要看你的貓了,在電信推出來的貓裡面有些是可以刷開路由功能的,這樣貓裡面就帶了撥號功能,那麼你在貓裡面設置好帳號密碼就可以.但是有個問題是,就我所知是電信的貓裡面有些已經將路由模塊給刪除了,那麼這個版本文件,你可以到貓的廠商網站上去看看.
⑧ 達芬奇密碼的大致內容
內容簡介
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午夜接到匿名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館長雅克·索尼埃被害,於是應召來到博物館,對一系列與達·芬奇的藝術作品有關聯的神秘符號進行分析和調查。在與索尼埃的孫女、密碼破譯天才索菲·奈芙聯手對諸多奇形怪狀的符號及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中,他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
他發現了能解開歷史上難解之謎的一把鑰匙,並與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後操縱者展開了鬥智斗勇的角逐,而他自己也因此成為一名被追逐者。除非他們能解開這個錯綜復雜的謎,否則,郇山隱修會苦心掩蓋的驚天大秘密以及令人震驚的古老真相,終將永遠消失。
(8)西安ego酒店網路密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小說是20世紀後期對諾斯提教派興趣復興的一部分。小說的素材主要來自《聖血和聖杯》(原文版小說的第253頁區別於其它素材來源,特別提及了這本著作的名字)。有人聲稱《達芬奇密碼》就是取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的一組短片的《聖血和聖杯》的傳奇演繹版本。
兩者相同之處包括將抹大拉馬利亞描述為活著的聖杯、對法國王朝的神聖起源的描寫、書中涉及的神秘論、古埃及聖賢、教皇制度中的陰謀、以及隱寫術的應用等。
在《聖血和聖杯》一書中,油畫《阿爾卡迪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譯註:中文的畫名採用的是較熟知的翻譯,但並不準確,西方美術史上對該畫的拉丁文名字的含義以及畫中隱匿的內容有一些不同的解釋。)的法國畫家普桑扮演了後來被《達芬奇密碼》一書的作者布朗賦予達-芬奇的角色(多年後,《聖血和聖杯》一書的作者之一向新聞界公開承認,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關於《聖血和聖杯》一書的作者之一 Baigent,布朗的故事中人物提賓(Teabing)的名字是把 Baigent 的字母重排了順序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