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聯合作戰聯合作戰有那些特點適應什麼樣的戰爭
聯合作戰,是多軍兵種力量結構形成之後,因作戰實踐活動而轉變整體或基本的外在形態的一種作戰方式。
聯合作戰的特點有:
1、矩陣式的指揮體系。聯合作戰指揮體系,通過全球信息網格(GIG)將各軍兵種現有的和將來可能有的陸基、海基、空基、天基等作戰平台融合為一體,使戰略、戰役、戰術等層級上的不同作戰指揮單元形成了一個矩陣式的指揮體系。
2、交互共享的戰場信息。聯合戰場,信息流將主導物質流和能量流,奪取制信息權成為戰爭勝利的制高點,而其核心在於信息一體化,即各維空間的戰場信息能同步交互共享。
3、分布式的動態規劃與協調。聯合作戰,由於信息技術的強大效能,使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諸軍兵種部(分)隊能通過網路實現動態規劃與協調。
4、精確實時的指揮控制。聯合作戰指揮從情報偵察、目標定位、指揮控制到效果評估,都力求精確。
聯合作戰是未來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是戰爭實踐的必然選擇,其地位和作用將愈加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1)聯合作戰網路安全研究擴展閱讀:
聯合作戰經典案例:
40~50年代,聯合作戰藝術在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美國陸軍上將麥克阿瑟手上得到登峰造極的發展。他們各自的經典戰役———尼米茲指揮的沖繩戰役和麥克阿瑟指揮的仁川登陸戰役都充分體現了聯合作戰的威力。
在代號「冰山計劃」的沖繩戰役中,時任美國三軍聯合部隊司令的尼米茲上將在徵得美國聯合參謀部同意的前提下擴大了自己的指揮許可權,全盤指揮對重兵把守的沖繩島的進攻。這就是聯合作戰的成功要素之一———統一指揮、職權劃分明確。
尼米茲本人就是層級原則的擁護者,他認為,各軍種之間相互合作的程度與指揮梯隊的數量成反比。尼米茲創立了以動態海、陸、空三軍元素融合而成的流線型結構,使得作戰組織更加扁平、更加高效,還改善了內部的溝通合作。
直到今天,他的統一指揮的思想還在發揮影響,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今最受肯定的作戰指揮結構———聯合任務部隊。而他提倡的協同配合的非線性效果也早已成為聯合作戰的標志性特點。
❷ 什麼是聯合作戰
為確保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消防安保工作攻堅決戰取得勝利,貫徹落實支隊在全市開展「護航行動」的要求,5月14日晚,興國大隊聯合轄區派出所開展夜查行動。
通過此次夜查,切實消除了一批火災隱患,提高了各場所負責人及員工的消防安全意識,有效凈化了轄區消防安全環境,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營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❸ 設計網路安全策略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首先強調網路安全的重要性立足自己的產品如果是防病毒當然就是強調病毒木馬的危害如果是安全網關則著重於攻擊或黑客帶來的隱患其次是分析對方的拓撲圖這是最關鍵的除了清楚的讓客戶認識到自己網路中的隱患外還能告訴對方需要在什麼地方做改動之後就是介紹自己的產品或者公司資質等等最後可以舉出一些成功案例還有售後服務之類當然不能忘記報價
❹ 態勢感知,懂的人不用解釋,現在對於態勢感知更多的是信息網路的安全態勢感知,
大數據時代,除在信息網路的安全方面外,在無人機、無人駕駛、氣象分析、軍事、交通軌道等等方面,態勢感知的應用研究日益廣泛和必要!
一般來說,態勢感知在大規模系統環境中,對能夠引起系統狀態發生變化的安全要素進行獲取、理解、顯示以及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聯合作戰、網路中心戰的提出,推動了態勢感知的產生和不斷發展,作為實現態勢感知的重要平台和物質基礎,態勢圖對數據和信息復雜的需求和特性構成了突出的大數據問題.從大數據的高度思考,解決態勢感知面臨的信息處理難題,是研究聯合作戰態勢感知的重要方法.通過分析聯合作戰態勢感知的數據類型、結構和特點,得出態勢感知面臨著大數據挑戰的結論.初步探討了可能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前沿信息技術的應用需求,最後對關鍵數據和信息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該研究對於「大數據」在軍事信息處理和數據化決策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探索價值。
相關參考(摘錄網上):
1 引言
隨著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其規模越來越龐大, 多層面的網路安全威脅和安全風險也在不斷增加, 網路病毒、 Dos/DDos攻擊等構成的威脅和損失越來越大, 網路攻擊行為向著分布化、 規模化、 復雜化等趨勢發展, 僅僅依靠防火牆、 入侵檢測、 防病毒、 訪問控制等單一的網路安全防護技術, 已不能滿足網路安全的需求, 迫切需要新的技術, 及時發現網路中的異常事件, 實時掌握網路安全狀況, 將之前很多時候亡羊補牢的事中、 事後處理,轉向事前自動評估預測, 降低網路安全風險, 提高網路安全防護能力。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技術能夠綜合各方面的安全因素, 從整體上動態反映網路安全狀況, 並對網路安全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預警。 大數據技術特有的海量存儲、 並行計算、 高效查詢等特點, 為大規模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技術的突破創造了機遇, 藉助大數據分析, 對成千上萬的網路日誌等信息進行自動分析處理與深度挖掘, 對網路的安全狀態進行分析評價, 感知網路中的異常事件與整體安全態勢。
2 網路安全態勢相關概念
2.1 網路態勢感知
態勢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 SA) 的概念是1988年Endsley提出的, 態勢感知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對環境因素的獲取, 理解和對未來短期的預測。 整個態勢感知過程可由圖1所示的三級模型直觀地表示出來。
所謂網路態勢是指由各種網路設備運行狀況、 網路行為以及用戶行為等因素所構成的整個網路當前狀態和變化趨勢。
網路態勢感知(Cyberspace Situation Awareness,CSA) 是1999年Tim Bass首次提出的, 網路態勢感知是在大規模網路環境中, 對能夠引起網路態勢發生變化的安全要素進行獲取、 理解、 顯示以及預測最近的發展趨勢。
態勢是一種狀態、 一種趨勢, 是整體和全局的概念, 任何單一的情況或狀態都不能稱之為態勢。 因此對態勢的理解特別強調環境性、 動態性和整體性, 環境性是指態勢感知的應用環境是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具有一定規模的網路; 動態性是態勢隨時間不斷變化, 態勢信息不僅包括過去和當前的狀態, 還要對未來的趨勢做出預測; 整體性是態勢各實體間相互關系的體現,某些網路實體狀態發生變化, 會影響到其他網路實體的狀態, 進而影響整個網路的態勢。
2.2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就是利用數據融合、 數據挖掘、智能分析和可視化等技術, 直觀顯示網路環境的實時安全狀況, 為網路安全提供保障。 藉助網路安全態勢感知, 網路監管人員可以及時了解網路的狀態、 受攻擊情況、 攻擊來源以及哪些服務易受到攻擊等情況, 對發起攻擊的網路採取措施; 網路用戶可以清楚地掌握所在網路的安全狀態和趨勢, 做好相應的防範准備, 避免和減少網路中病毒和惡意攻擊帶來的損失; 應急響應組織也可以從網 絡安全態勢中了解所服務網 絡的安全狀況和發展趨勢, 為 制定有預見性的應急預案提供基礎。
3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相關技術
對於大規模網路而言, 一方面網路節點眾多、 分支復雜、 數據流量大, 存在多種異構網路環境和應用平台; 另一方面網路攻擊技術和手段呈平台化、 集成化和自 動化的發展趨勢, 網路攻擊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和更長的潛伏時間, 網路威脅不斷增多且造成的損失不斷增大。 為了實時、 准確地顯示整個網路安全態勢狀況, 檢測出潛在、 惡意的攻擊行為,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要在對網路資源進行要素採集的基礎上, 通過數據預處理、 網路安全態勢特徵提取、 態勢評估、 態勢預測和態勢展示等過程來完成, 這其中涉及許多相關的技術問題, 主要包括數據融合技術、 數據挖掘技術、 特徵提取技術、 態勢預測技術和可視化技術等。
3.1 數據融合技術
由於網路空間態勢感知的數據來自眾多的網路設備, 其數據格式、 數據內容、 數據質量千差萬別, 存儲形式各異, 表達的語義也不盡相同。 如果能夠將這些使用不同途徑、 來源於不同網路位置、 具有不同格式的數據進行預處理, 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歸一化融合操作,就可以為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提供更為全面、 精準的數據源, 從而得到更為准確的網路態勢。 數據融合技術是一個多級、 多層面的數據處理過程, 主要完成對來自網路中具有相似或不同特徵模式的多源信息進行互補集成, 完成對數據的自動監測、 關聯、 相關、 估計及組合等處理, 從而得到更為准確、 可靠的結論。 數據融合按信息抽象程度可分為從低到高的三個層次: 數據級融合、 特徵級融合和決策級融合, 其中特徵級融合和決策級融合在態勢感知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
3.2 數據挖掘技術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將採集的大量網路設備的數據經過數據融合處理後, 轉化為格式統一的數據單元。這些數據單元數量龐大, 攜帶的信息眾多, 有用信息與無用信息魚龍混雜, 難以辨識。 要掌握相對准確、 實時的網路安全態勢, 必須剔除干擾信息。 數據挖掘就是指從大量的數據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即從大量的、 不完全的、 有雜訊的、 模糊的、 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發現隱含的、 規律的、 事先未知的, 但又有潛在用處的並且最終可理解的信息和知識的非平凡過程( NontrivialProcess) [1 ]。 數據挖掘可分為描述性挖掘和預測性挖掘, 描述性挖掘用於刻畫資料庫中數據的一般特性; 預測性挖掘在當前數據上進行推斷, 並加以預測。 數據挖掘方法主要有: 關聯分析法、 序列模式分析法、 分類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 關聯分析法用於挖掘數據之間的聯系; 序列模式分析法側重於分析數據間的因果關系;分類分析法通過對預先定義好的類建立分析模型, 對數據進行分類, 常用的模型有決策樹模型、 貝葉斯分類模型、 神經網路模型等; 聚類分析不依賴預先定義好的類, 它的劃分是未知的, 常用的方法有模糊聚類法、 動態聚類法、 基於密度的方法等。
3.3 特徵提取技術
網路安全態勢特徵提取技術是通過一系列數學方法處理, 將大規模網路安全信息歸並融合成一組或者幾組在一定值域范圍內的數值, 這些數值具有表現網路實時運行狀況的一系列特徵, 用以反映網路安全狀況和受威脅程度等情況。 網路安全態勢特徵提取是網路安全態勢評估和預測的基礎, 對整個態勢評估和預測有著重要的影響, 網路安全態勢特徵提取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 模糊層次分析法、 德爾菲法和綜合分析法。
3.4 態勢預測技術
網路安全態勢預測就是根據網路運行狀況發展變化的實際數據和歷史資料, 運用科學的理論、 方法和各種經驗、 判斷、 知識去推測、 估計、 分析其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可能的變化情況, 是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網路在不同時刻的安全態勢彼此相關, 安全態勢的變化有一定的內部規律, 這種規律可以預測網路在將來時刻的安全態勢, 從而可以有預見性地進行安全策略的配置, 實現動態的網路安全管理, 預防大規模網路安全事件的發生。 網路安全態勢預測方法主要有神經網路預測法、 時間序列預測法、 基於灰色理論預測法。
3.5 可視化技術
網路安全態勢生成是依據大量數據的分析結果來顯示當前狀態和未來趨勢, 而通過傳統的文本或簡單圖形表示, 使得尋找有用、 關鍵的信息非常困難。 可視化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 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 並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 方法和技術。 它涉及計算機圖形學、 圖像處理、 計算機視覺、 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多個領域。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將可視化技術和可視化工具應用於態勢感知領域, 在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的每一個階段都充分利用可視化方法, 將網路安全態勢合並為連貫的網路安全態勢圖, 快速發現網路安全威脅, 直觀把握網路安全狀況。
4 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
隨著網 絡規模的 擴大以及網 絡攻擊復雜度的增加, 入侵檢測、 防火牆、 防病毒、 安全審計等眾多的安全設備在網路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雖然這些安全設備對網路安全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但存在著很大的局限,主要表現在: 一是各安全設備的海量報警和日誌, 語義級別低, 冗餘度高, 佔用存儲空間大, 且存在大量的誤報, 導致真實報警信息被淹沒。 二是各安全設備大多功能單一, 產生的報警信息格式各不相同, 難以進行綜合分析整理, 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和數據交互, 致使各安全設備的總體防護效能無法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是各安全設備的處理結果僅能單一體現網路某方面的運行狀況, 難以提供全面直觀的網路整體安全狀況和趨勢信息。 為了有效克服這些網路安全管理的局限, 我們提出了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
4.1 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要素獲取
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是對部署在網路中的多種安全設備提供的日誌信息進行提取、 分析和處理, 實現對網路態勢狀況進行實時監控, 對潛在的、惡意的網路攻擊行為進行識別和預警, 充分發揮各安全設備的整體效能, 提高網路安全管理能力。
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主要採集網路入口處防火牆日誌、 入侵檢測日誌, 網路中關鍵主機日誌以及主機漏洞信息, 通過融合分析這些來自不同設備的日誌信息, 全面深刻地挖掘出真實有效的網路安全態勢相關信息, 與僅基於單一日誌源分析網路的安全態
勢相比, 可以提高網路安全態勢的全面性和准確性。
4.2 利用大數據進行多源日誌分析處理
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採集了多種安全設備上以多樣的檢測方式和事件報告機制生成的海量數據, 而這些原始的日 志信息存在海量、 冗餘和錯誤等缺陷, 不能作為態勢感知的直接信息來源, 必須進行關聯分析和數據融合等處理。 採用什麼樣的技術才能快速分析處理這些海量且格式多樣的數據?
大數據的出現, 擴展了計算和存儲資源, 大數據自身擁有的Variety支持多類型數據格式、 Volume大數據量存儲、Velocity快速處理三大特徵, 恰巧是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分析處理所需要的。 大數據的多類型數據格式, 可以使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獲取更多類型的日誌數據, 包括網路與安全設備的日誌、 網路運行情況信息、 業務與應用的日誌記錄等; 大數據的大數據量存儲正是海量日誌存儲與處理所需要的; 大數據的快速處理為高速網路流量的深度安全分析提供了技術支持, 為高智能模型演算法提供計算資源。 因此, 我們利用大數據所提供的基礎平台和大數據量處理的技術支撐, 進行網路安全態勢的分析處理。
關聯分析。 網路中的防火牆日誌和入侵檢測日誌都是對進入網路的安全事件的流量的刻畫, 針對某一個可能的攻擊事件, 會產生大量的日誌和相關報警記錄,這些記錄存在著很多的冗餘和關聯, 因此首先要對得到的原始日誌進行單源上的關聯分析, 把海量的原始日誌轉換為直觀的、 能夠為人所理解的、 可能對網路造成危害的安全事件。 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採用基於相似度的報警關聯, 可以較好地控制關聯後的報警數量, 有利於減少復雜度。 其處理過程是: 首先提取報警日誌中的主要屬性, 形成原始報警; 再通過重復報警聚合, 生成聚合報警; 對聚合報警的各個屬性定義相似度的計算方法, 並分配權重; 計算兩個聚合報警的相似度, 通過與相似度閥值的比較, 來決定是否對聚合報警進行超報警; 最終輸出屬於同一類報警的地址范圍和報警信息, 生成安全事件。
融合分析。 多源日誌存在冗餘性、 互補性等特點,態勢感知藉助數據融合技術, 能夠使得多個數據源之間取長補短, 從而為感知過程提供保障, 以便更准確地生成安全態勢。 經過單源日誌報警關聯過程, 分別得到各自的安全事件。 而對於來自防火牆和入侵檢測日誌的的多源安全事件, 採用D-S證據理論(由Dempster於1967年提出, 後由Shafer於1976年加以推廣和發展而得名) 方法進行融合判別, 對安全事件的可信度進行評估, 進一步提高准確率, 減少誤報。 D-S證據理論應用到安全事件融合的基本思路: 首先研究一種切實可行的初始信任分配方法, 對防火牆和入侵檢測分配信息度函數; 然後通過D-S的合成規則, 得到融合之後的安全事件的可信度。
態勢要素分析。 通過對網路入口處安全設備日 志的安全分析, 得到的只是進入目 標網路的可能的攻擊信息, 而真正對網路安全狀況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安全事件, 則需要通過綜合分析攻擊知識庫和具體的網路環境進行最終確認。 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一是通過對大量網路攻擊實例的研究, 得到可用的攻擊知識庫, 主要包括各種網路攻擊的原理、 特點, 以及它們的作用環境等; 二是分析關鍵主機上存在的系統漏洞和承載的服務的可能漏洞, 建立當前網路環境的漏洞知識庫, 分析當前網路環境的拓撲結構、 性能指標等, 得到網路環境知識庫; 三是通過漏洞知識庫來確認安全事件的有效性, 也即對當前網路產生影響的網路攻擊事件。 在網路安全事件生成和攻擊事件確認的過程中, 提取出用於對整個網路安全態勢進行評估的態勢要素, 主要包括整個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 分支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 主機受到的安全威脅以及這些威脅的程度等。
5 結語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網路安全威脅和挑戰, 將態勢感知技術應用於網路安全中, 不僅能夠全面掌握當前網路安全狀態, 還可以預測未來網路安全趨勢。 本文在介紹網路安全態勢相關概念和技術的基礎上, 對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進行了探討, 著重對基於多源日誌的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要素獲取, 以及利用大數據進行多源日誌的關聯分析、 融合分析和態勢要素分析等內容進行了研究, 對於態勢評估、 態勢預測和態勢展示等相關內容, 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❺ 聯合作戰指揮手段主要集中體現為聯合作戰什麼
方式表現形式:多元一體化的指揮
未來不能去適應,只能去創造。世界上沒有一場可以復制的戰爭。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聯合作戰行動,為獲得最大作戰指揮效能,必須靈活選擇指揮方式,進行最優的系統整合,聚焦到「多元一體化的指揮」上。
1、網路節點式指揮。在作戰指揮系統中,根據戰場態勢和作戰任務等具體情況,由處在網路中最佳節點的指揮機構實施指揮。基於指揮節點進行作戰優選,可以許可權跨越指揮層次,實現按級指揮和越級指揮的高度融合,使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能夠整體聯動、同頻共振、有效聚合。
為解決C4ISR系統在互聯、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及系統計算、存儲、通信、信息表示和網路運行等方面的不足,美國防部加緊推進全球信息柵格GIG,構建起分布式、網路化、覆蓋多維戰場空間的無縫鏈接指揮控制體系,呈現出的網路中心戰樣式,其指揮方式就是網路節點式。比如,打贏信息化戰爭,必須通過網路來強化對戰場電磁分布的「通視」能力。
通過對戰場電磁環境的感知,在共享網路中組合出整個戰場的電磁情況分布圖,再結合動態不間斷的電磁跟蹤,即可形成戰場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而作戰對手的重心往往電磁信號密級。可見,分析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實施最優的網路節點式指揮,對敵關鍵部位予以網路攻擊或電磁對抗,對於瓦解對手作戰體系至關重要。
2、動態分權式指揮。指揮職權能夠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在指揮者與被指揮者間進行動態分配,是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在信息化作戰的綜合運用。得益於網路技術的發展,指揮信息能夠在情報信息網、指揮控制網、火力打擊網和綜合保障網等職能分網之間按需流動,在需要的時間傳送到需要的點位。
如此以來,該集中時集中,該分權時分權,實現了指揮任務的動態分工,再也不用所有人員必須高度集中才能一體辦公或聯合作戰。當然,職權動態分配還須具備:對戰場態勢的實時共享;對整體意圖的一致理解;對分權規則的共同遵守。
總之,面對戰爭這一復雜的巨系統,不依據態勢變化,進行合理分權,將難以一體化集中指揮。可以說,實施動態分權,是為了更好地整體聯合。
研究表明,陸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2分鍾、作戰部隊5分鍾、作戰集團指揮所5分鍾、聯合指揮部20分鍾為宜;空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5-10秒為宜;天情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電磁態勢數據更新頻率以4分鍾為宜;氣象水文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資料顯示,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戰場態勢圖滾動更新間隔時間為2.5分鍾。
3、虛擬游動式指揮。指揮機構在戰場上並不是以固定不變的實體存在,而是根據需要在多維空間虛擬設置,並能在游動狀態下完成指揮控制協調任務。軍事網格超強的整體聯動能力、自主優化能力、資源管理能力、邏輯集中能力及虛擬動態能力等,有能力做到「指揮員到哪,哪就是一個指揮所」,實現物理分散、邏輯集中。
就外軍實踐看,20世紀80年代駐歐洲的美軍訓練演習,師基本指揮所轉移時間為36-48小時/次,戰術指揮所為12-24小時/次;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第7軍軍長小弗蘭克斯曾在地面戰役階段,或乘裝甲指揮車或乘黑鷹直升機前往一線部隊進行指揮,已經顯示了信息系統對戰場機動指揮的支撐作用。
從我軍演習看,在全軍炮兵旅跨區基地化訓練「火力2015·青銅峽」演習中,紅藍雙方很難捕捉到對方指揮所的位置,不是因為偽裝隱藏得好,而是因為指揮所都是動態的、游動的。
4、行動調控自主指揮。在信息系統的支持下,互不隸屬的作戰單元,根據作戰行動和自身能力,圍繞指揮員意圖,自行調整和控製作戰行動,以求最佳作戰效果。自主指揮是智能化指揮的一種集中體現,分為無指令自適應和局部協同微調兩個層級。在沒有指揮指令的情況下,作戰單元能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自行調控攻防狀態,研判攻擊或迴避。
阿富汗戰場上的美軍「捕食者」無人機,雖然誤擊誤傷事件不斷,但作為未來無人化作戰的先鋒,已初步具備了行動調控自主指揮能力,可以在戰場上空連續盤旋50多個小時,具備了對目標的「查打一體」能力。
最近,萬眾矚目的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五番大戰,以4:1的最終結局,宣告人類在又一個引以為傲的智能高地上敗北,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機器智能領域取得更大的進展,會催生更多的聰明武器和自主化無人平台,會使指揮信息系統克服智能輔助決策上的瓶頸,走向智能化戰爭的時代。AlphaGo技術的成熟,預示著行動調控自主指揮這一方式已經呈現曙光,太陽終究必將升起,它不會理會你是否已經起床,是否已經做好准備,這是戰爭變革的必然規律。
5、態勢跟蹤精確指揮。依照實時更新的戰場態勢圖及情報共享,及時對作戰單元在時間、空間、目標、方向、力量以及作戰節奏和速度等全領域上實施動態的近實時精確指揮,有利於對敵要害目標和關鍵環節予以精確釋能。精確指揮的基礎,是強大的指揮信息系統,是感測網、控制網和交戰網的無縫鏈接。精確指揮的內容,是強調決策的精確、計劃的精確和控制的精確,除戰略全局「勢」的營造,更重視具體環節的能力塑造。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的空中打擊行動大多都是依據預先計劃好的「空中作戰指令」來實施。到了阿富汗戰爭,飛行員則可以利用態勢感知系統直接接受目標指示,作戰中80%的打擊目標都是在飛機升空後的飛行過程中臨機賦予的。
而美軍千里擊斃本?拉丹的特種作戰行動,奧巴馬總統則是在會議室屏幕前對作戰態勢進行了實況掌控,其態勢的跟蹤與呈現、指揮的精準與實時,令人震驚不已、唏噓贊嘆。「機上運籌、屏前決策和網上指揮」,已成為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指揮的基本特徵,指揮信息系統成為支撐作戰指揮的基本平台和指揮人員必須掌握的「手中武器」。
6、互訪共議同步指揮。指揮者依託信息系統的網路環境,藉助於各指揮節點間情報共享和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圍繞總的行動企圖,通過網路節點共訪,實現群體性虛擬互訪共議,同步指揮其他力量,協同本級完成任務,或是調整本級主動與其他作戰力量協同行動。機械化戰爭及其以前的戰爭條件下,由於受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分發手段的限制,加上對抗雙方廣施詐術迷惑和欺騙對方,致使「戰爭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藏在雲霧里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定的。」
作戰過程中,指揮員需要「一半的精力用於搞清楚山那邊有什麼。」指揮控制的總體方式,可稱為「逐級反饋按級控制」。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既凝聚了人類的智慧與技能,又延伸了人類的智能與技能。指揮信息系統作為新型作戰指揮工具,具有「無疆界、零距離、即時性」特徵,為變革控制協調方式提供了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支撐。
7、網路聯控式指揮。指揮機構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向不同領域中的各參戰力量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高效能的控制,這在戰役戰術互聯網已高效運行的美俄軍隊中已較為普及。從火力硬摧毀的角度看,是即時響應火力請求,就近組成火力打擊系統。
運行機理是:將作戰地域網格劃分,網格中心設置指揮節點,整體組成指揮網;研判戰場態勢,部署武器平台,組成火力平台網;作戰中兩網動態聯結,哪裡需要火力,就使用就近火力平台和指揮網節點組成臨時火力單元系統,從而提高火力反應速度和作戰指揮效能。
從信息軟打擊的角度看,近年來發達國家研發的「震網」、「毒蛆」、「高斯」和「迷你火焰」等病毒武器,摧毀能力不亞於火力毀傷。與一般的計算機病毒相比,震網等病毒已具備武器級別,而且結構復雜、注入手段多樣化、潛伏能力強並具有精確攻擊能力,能夠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為精確攻擊目標,根據指令在特定時間對特定目標展開精確攻擊。
8、網路中心式指揮。指揮員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對分散在不同地點的作戰力量實施以隨機調控為主的一種指揮自動化方式。俄軍認為,換裝現代化武器裝備只能提升部隊戰鬥力25%~30%,而實現指揮自動化可使戰鬥力倍增。
俄軍按照「網路中心指揮」原則,著力解決諸軍兵種指揮系統兼容,以及從固定指揮所向野戰指揮所過渡問題,計劃2020年前建成全軍統一、覆蓋戰略戰役戰術各層級,集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精確打擊於一體的新型自動化指揮系統。美軍作為網路中心戰的鼻祖,隨著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軍事拓展應用,整合優化包括網路安全、戰場情報系統、後勤信息系統在內的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又提出了「作戰雲」概念。
根據美軍設想,未來10年左右時間「作戰雲」將實現一個包括各種戰斗機、情報支援飛機、衛星、艦艇和直升機在內的軍事雲計算平台網路,每個作戰平台都是「作戰雲」的一個節點,既可向雲中上傳信息,也可從雲中下載信息。這將為整個作戰體系帶來更加便捷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
這些訓練有素、全球部署的美軍網路戰部隊,可能穿過「棱鏡門」軟體便道,翻越路由器「陳倉暗道」,進入智能手機「晶元天窗」,在全球互聯互通的網路空間肆意行動,被蘭德公司稱為信息時代的「核武器」,已經成為當前網路空間安全實實在在的最大威脅。誰能否認,對網路化部隊的指揮方式,不就是網路中心式指揮嗎?
9、集分耦合式指揮。信息化條件下,各參戰力量能實現信息共享,各指揮層級對戰場情況的掌控處於同一信息層面,為高度集中與適度分散相結合的集分耦合式指揮創造了條件。唯有集分結合,才能收放有度;唯有靈活指揮,才好能力耦合。美軍認為,新質作戰能力作為軍隊戰鬥力的核心倍增器,應與傳統作戰能力放在統一的戰爭設計框架中統籌思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綜合制勝。
為打造「2020年聯合部隊」,美軍基於任務、職能和地理區域靈活編組部隊,強化聯合訓練,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能力。例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構建了國家網路靶場,為網路安全和作戰訓練提供逼真的技術環境。2001年以來,美軍經常參與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路風暴」演習,主導北約國家部隊組織的「鎖盾」系列網路安全演習,平均每兩年舉行一次代號為「施里弗」的太空作戰演習。
「施里弗」太空作戰演習看似與網路行動無關,其實自2005年以來美軍舉行的四次演習中,特別檢驗了太空作戰行動與網路空間作戰行動的融合,就多次對跨域作戰概念進行了系統驗證,這種若隱若現的集分耦合式指揮顯示出了強大的跨域融合能力。
10、超常折疊式指揮。將以往由上到下、由前向後、循序漸進的指揮環節和內容,超常壓縮到一個時間段里進行,甚至在制定作戰計劃時,便超常規地將時間序列由後向前推。比如,打五天的仗,就從第五天倒過來擬訂作戰計劃。這就如同人們卷涼席,由後向前操作更容易。
研究表明,該方式可明顯減少重復作業,提高作戰效率。「順序作戰向並行作戰」轉變的美軍,也採取過該樣式。
伊拉克戰爭中,多國多種參戰單位幾乎同一時刻展開,通過採取「折疊」或者說「壓縮」、「合並」指揮程序和內容,實現了高效指揮。之所以能夠合並程序、並行推進,得益於諸軍兵種按照共同規定、規范執行法定模式。
❻ 網路安全的研究范疇和涉及的主要側重點有哪些
網路安全的研究范疇
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是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患。
網路安全由於不同的環境和應用而產生了不同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側重點: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演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潤進行竊聽、冒充、詐編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❼ 網路安全研究的內容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網路安全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審查性:出現的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記得採納啊
❽ 網路安全技術主要研究網的什麼和什麼,以確保網路免受各種威脅和攻擊
網路安全主要研究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技術和安 全機制,以確保網路免受各種威脅和攻擊,做到正常運行。
❾ 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政治工作的突出特點及地位作用
突出特點【作戰行動整體聯動,戰場空間多維一體、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參戰力量多元融合、指揮控制精確高效、綜合保障精確集約】
地位【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已經成越是在作戰中,戰斗越艱苦、緊張、激烈,政治工作越是活躍、 為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特殊作戰手段,對爭取政治主動和越是有力;越是在最危險、最緊要關頭,政治工作越能發揮穩 軍事勝利。】
❿ 為什麼要研究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1 .網路安全概述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在計算機上處理的業務也由基於單機的數學運算、文件處理,基於簡單連接的內部網路的內部業務處理、辦公自動化等發展到基於復雜的內部網(Intranet)、企業外部網(Extranet)、全球互連網(Internet)的企業級計算機處理系統和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處理。在系統處理能力提高的同時,系統的連接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但在連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時,基於網路連接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整體的網路安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網路的物理安全、網路拓撲結構安全、網路系統安全、應用系統安全和網路管理的安全等。
因此計算機安全問題,應該象每家每戶的防火防盜問題一樣,做到防範於未然。甚至不會想到你自己也會成為目標的時候,威脅就已經出現了,一旦發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極大的損失。
2 .物理安全分析
網路的物理安全是整個網路系統安全的前提。在校園網工程建設中,由於網路系統屬於弱電工程,耐壓值很低。因此,在網路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中,必須優先考慮保護人和網路設備不受電、火災和雷擊的侵害;考慮布線系統與照明電線、動力電線、通信線路、暖氣管道及冷熱空氣管道之間的距離;考慮布線系統和絕緣線、裸體線以及接地與焊接的安全;必須建設防雷系統,防雷系統不僅考慮建築物防雷,還必須考慮計算機及其他弱電耐壓設備的防雷。總體來說物理安全的風險主要有,地震、水災、火災等環境事故;電源故障;人為操作失誤或錯誤;設備被盜、被毀;電磁干擾;線路截獲;高可用性的硬體;雙機多冗餘的設計;機房環境及報警系統、安全意識等,因此要盡量避免網路的物理安全風險。
3 .網路結構的安全分析
網路拓撲結構設計也直接影響到網路系統的安全性。假如在外部和內部網路進行通信時,內部網路的機器安全就會受到威脅,同時也影響在同一網路上的許多其他系統。透過網路傳播,還會影響到連上Internet/Intrant的其他的網路;影響所及,還可能涉及法律、金融等安全敏感領域。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有必要將公開伺服器(WEB、DNS、EMAIL等)和外網及內部其它業務網路進行必要的隔離,避免網路結構信息外泄;同時還要對外網的服務請求加以過濾,只允許正常通信的數據包到達相應主機,其它的請求服務在到達主機之前就應該遭到拒絕。
4 .系統的安全分析
所謂系統的安全是指整個網路操作系統和網路硬體平台是否可靠且值得信任。目前恐怕沒有絕對安全的操作系統可以選擇,無論是Microsfot 的Windows NT或者其它任何商用UNIX操作系統,其開發廠商必然有其Back-Door。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沒有完全安全的操作系統。不同的用戶應從不同的方面對其網路作詳盡的分析,選擇安全性盡可能高的操作系統。因此不但要選用盡可能可靠的操作系統和硬體平台,並對操作系統進行安全配置。而且,必須加強登錄過程的認證(特別是在到達伺服器主機之前的認證),確保用戶的合法性;其次應該嚴格限制登錄者的操作許可權,將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5 .應用系統的安全分析
應用系統的安全跟具體的應用有關,它涉及面廣。應用系統的安全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應用的安全性也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它包括很多方面。
--應用系統的安全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