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疾控中心如何進行網路直報

疾控中心如何進行網路直報

發布時間:2022-06-07 23:48:03

1. 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屬於什麼監測

屬於以醫院為基礎的監測 、以社區為基礎的監測。

這套網路直報系統「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橫向覆蓋全國,縱向「到鄉鎮衛生院的電腦里都可以看到這個網路系統」,只要發現傳染性病例、尤其是不明原因肺炎,醫院都要直接在這套系統上報告病例,包括中國疾控中心在內的各級疾控部門都能第一時間了解情況。

中國疾控中心更是有一組人專門監測、每天寫分析報告。並且,一旦發現不明肺炎在一個地方超過5例,就自動觸發核查機制:由中國疾控中心派人去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病人的訪視、採取樣本。

(1)疾控中心如何進行網路直報擴展閱讀

完成網路直報後,縣級疾控機構須於24小時內對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學調查,同時收集疫情信息。

同時,縣級疾控機構還需在接到病例報告後的24小時內組織專家會診,並逐級向上級 (市級、省級) 備案,接受上級審核。若任何一級別的專家無法確診,將交由上級會診,上級的會診期限同樣是接到下級報告後的24小時內。不能排除 SARS 和人禽流感的病例,需將採集相關臨床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

在會診的同時,醫療機構需立即將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治療,醫務人員也需採取個人防護措施。

如果疫情嚴重,疾控中心還需上報給所在行政區的衛健委。什麼樣的疫情需要報給當地衛健委,當地衛健委又應將哪類疫情上報當地政府,這都沒有確切的規定。不同的傳染病,感染人數也各不相同,這是一個經驗問題。但疾控中心的報告中會包含疫情的具體情況,也會給出防控建議。

2. 我國傳染病直報系統屬於什麼檢測

屬於以醫院為基礎的監測 、以社區為基礎的監測。

這套網路直報系統「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橫向覆蓋全國,縱向「到鄉鎮衛生院的電腦里都可以看到這個網路系統」,只要發現傳染性病例、尤其是不明原因肺炎,醫院都要直接在這套系統上報告病例,包括中國疾控中心在內的各級疾控部門都能第一時間了解情況。

中國疾控中心更是有一組人專門監測、每天寫分析報告。並且,一旦發現不明肺炎在一個地方超過5例,就自動觸發核查機制:由中國疾控中心派人去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病人的訪視、採取樣本。

(2)疾控中心如何進行網路直報擴展閱讀

完成網路直報後,縣級疾控機構須於24小時內對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學調查,同時收集疫情信息。

同時,縣級疾控機構還需在接到病例報告後的24小時內組織專家會診,並逐級向上級 (市級、省級) 備案,接受上級審核。若任何一級別的專家無法確診,將交由上級會診,上級的會診期限同樣是接到下級報告後的24小時內。不能排除 SARS 和人禽流感的病例,需將採集相關臨床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

在會診的同時,醫療機構需立即將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治療,醫務人員也需採取個人防護措施。

如果疫情嚴重,疾控中心還需上報給所在行政區的衛健委。什麼樣的疫情需要報給當地衛健委,當地衛健委又應將哪類疫情上報當地政府,這都沒有確切的規定。不同的傳染病,感染人數也各不相同,這是一個經驗問題。但疾控中心的報告中會包含疫情的具體情況,也會給出防控建議。

3. 傳染病網路直報怎麼

輸入密碼用戶名進去,然後報;

你最好讓你單位的同事教你啊!!!

很簡單的~~~就是一個錄入信息,上傳信息的過程。

4. 某地1名疑似霍亂病例離開報告地區時,該地疾控機構應採取以下哪些措施

霍亂疫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1 前言
霍亂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是以發病急、傳播快、波及范圍廣、能引起大流行為特徵的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甲類傳染病,也是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霍亂潛伏期最短3~6小時,最長為數天,一般為12~72小時。主要臨床表現為劇烈腹瀉(水樣、黃水樣、米泔水樣或血水樣便),伴有嘔吐,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和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
江蘇省是霍亂的老疫區,1961年開始的霍亂第七次世界大流行於1962年波及我省。40多年來,疫情時起時落,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出現過年發病率達10/10萬以上的高強度流行,9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反復。流行菌型也發生過幾次變化,60年代初期為小川1a,70年代後期出現小川1b,80年代初期稻葉1d引發高強度流行。
我市近幾年霍亂疫情仍呈現出活躍的態勢,再加上周邊其它地區的霍亂疫情有蔓延播散到我市的可能,造成我縣霍亂流行的潛在因素存在。為及時發現我縣的霍亂疫情,迅速採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技術方案。
2 部門職責
縣政府及縣衛生局切實加強對霍亂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有關醫療機構、疾控機構、衛生監督機構以及其它相關部門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研究部署,努力把各項防治措施落到實處。
2.1 各級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提供霍亂應急處置所必要的經費、物資等保障,敦促衛生部門及相關部門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2.2 縣衛生局應組織、協調疫情的調查處理和醫療救治工作,正面引導宣傳,加強與其它部門的溝通與協作。
2.3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做好霍亂疫情監測的信息收集;開展傳染病疫情的核實、調查處理以及疫情報告等工作,落實具體控制措施;開展霍亂防制相關的宣傳教育和健
康促進活動。
2.4 醫療機構負責霍亂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帶菌者的醫療救護、現場救治等工作,並按要求進行相應的管理,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採集相關標本。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報告;開展健康教育,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2.5衛生監督機構應對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醫療救治、防控措施等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依法對轄區內飲用水、食品衛生等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積極開展衛生法律法規宣傳教育。
3 相關定義及診斷依據
3.1術語和定義
(1) 腹瀉(Diarrhea):是指1天排便3次或以上且具有糞便性狀改變的一種臨床症狀。
(2) 霍亂(Cholera):是指因感染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並由此引起腹瀉等症狀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
(3) 暴發疫情:霍亂暴發是指一定地區一定人群中,在短時間內(一般指霍亂的最長潛伏期)突然出現較多霍亂病例,其發病率超過一般流行年的平均發病水平。
3.2 診斷標准
3.2.1帶菌者:無霍亂臨床表現,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細菌培養分離到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
3.1.2 疑似病例:具有下列三項之一者。
(1) 凡有典型臨床症狀,如劇烈腹瀉,水樣便(黃水樣、清水樣、米泔水樣或血水樣),伴有嘔吐,迅速出現脫水或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的病例。
(002) 霍亂流行期間,與霍亂病人或帶菌者有密切接觸史,並發生瀉吐症狀者。
(3) 出現無痛性腹瀉或伴有嘔吐,且糞便或嘔吐物中霍亂弧菌快速輔助診斷檢測試驗陽性的病例。
3.1.3 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下列三項之一者均可視為臨床診斷病例。
(1) 疑似病例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環境中檢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者;
(2) 疑似病例的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標本霍亂弧菌毒素基因PCR檢測陽性者;
(3) 在一起確認的霍亂暴發疫情中,具有直接暴露史且在同一潛伏期內出現無痛性腹瀉或伴嘔吐症狀者。
3.1.4 實驗室確診病例
(1) 凡有腹瀉症狀,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標本培養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陽性者。
(2) 在疫源檢索中,糞便或肛拭子標本檢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前後各5天
內有腹瀉症狀者。
4 應急准備
4.1 制定應急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根據霍亂防制的總體要求,結合本地歷史上的疫情發生情況和規律,科學分析年度疫情發生趨勢;制訂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4.2 專業培訓與應急演練
在高發季節之前以及流行期內,對各醫療衛生單位管理人員、防疫人員、檢驗人員和臨床醫護人員等進行專項培訓,強化霍亂病例的早發現、早報告和早隔離意識,開展流行病學、臨床學、病原學、實驗室診斷技術的培訓,推廣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方法和新技術。落實各項疫情控制的技術准備工作,並根據情況組織應急演練。
4.3 葯械准備
各地均應根據疫情預測和防制工作的實際需要,購置足量的調查物資、消殺葯品,配備必要的搶救治療葯械,包括飲水消毒葯物、污物排泄物消毒葯物、快速滅蠅滅蛆葯物、必要的搶救治療葯品、器械和病床等。
(1) 調查和資料分析用品:霍亂個案調查表以及其它相關表格、記錄本。
(2) 標本採集和現場檢測用品:標本採集記錄表、標本採集用拭子(注意用於PCR檢測標本採集的拭子,應使用滅菌人造纖維拭子和塑料棒)、吸管、帶蓋可密閉的塑料管、自封式塑料袋、標簽紙、油墨耐水的記錄筆、裝有運送培養基的密閉試管、空培養皿和裝好選擇性(包括強性和弱性)培養基的培養皿、增菌培養基和裝有增菌液的培養瓶等。
(3) 現場消殺用葯品與器械:①常用消毒劑:包括漂白粉、漂精片、次氯酸鈉、過氧乙酸、碘伏、戊二醛、環氧乙烷等;②配備的器械:包括噴霧器、刻度量杯、裝葯品的消毒箱等。
(4) 現場防護用品:現場工作(流行病學調查、樣品採集和消毒殺蟲)防護用品,包括一次性手套、長筒橡皮手套、長筒靴、工作服等。
(5) 預防性服用葯物:環丙沙星、氟哌酸等。
4.4 感染性疾病科(腸道門診)管理
各醫療機構按有關要求按時開設腸道門診,注意門診的相對獨立、設置合理,避免交叉污染;並配備經培訓合格上崗的專(兼)醫護人員。
醫院應制訂好發現霍亂病人後隔離或轉院的有關程序,條件許可、能在本院治療霍亂病人的醫院,應制訂一旦發現霍亂病人後如何改變病房使用方式、建立隔離病房(病區)的工作程序,並在霍亂高發季節之前組織檢查落實,做好准備工作。
每年在腸道門診啟動初期,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各單位自查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檢查和督導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和完善腸道門診的啟動工作。
4.5 健康知識宣傳
在腸道疾病流行季節,定期或不定期通過媒體、宣傳畫等多種方式向群眾宣傳腸道病的防治方法等。
4.6 技術儲備
加強人才培養和相關檢測技術的建立,為及時有效地應對霍亂突發疫情作充分的技術儲備。
5 應急調查處置
5.1 組織領導
根據疫情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事件級別,縣衛生局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相應的應急指揮組織機構的建議。應急指揮機構應迅速組織現場調查工作組到達現場。現場調查組一般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和臨床醫學、食品衛生、環境衛生等專業人員,現場調查組應設立負責人,組織協調整個現場調查工作,調查組成員應明確各自的職責。
5.2 疫情報告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各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發現帶菌者、疑似、臨床診斷或確診霍亂病例後,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向當地疾控中心報告並進行網路直報;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應在診斷後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相應單位送(寄)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確診病例必須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確認和報告,當發現霍亂確診病例1例及以上時,要按有關疫情報告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轄區內霍亂病例報告後,在以最快方式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的同時,應立即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和處理,病例確診後於6小時內填寫基本信息,以傳真形式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同時根據實驗室檢測結果、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疫情動態等情況的變化,及時填報、更新和訂正霍亂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於疫情結束後5日內上報有關部門。
5.3 應急響應
根據《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等規定,依據霍亂疫情發展程度及其危險性,參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准對霍亂疫情進行分級。事發地的縣級、市(地)級、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做出相應級別的應急反應。
遵循霍亂疫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實際情況和預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時調整預警和反應級別,以有效控制事件,減少危害和影響。
5.4 現場調查
5.4.1 核實診斷
核實診斷的目的在於排除醫務人員的誤診和實驗室檢驗的差錯。通過查看病例、訪問病人和能夠提供較詳細的病人發病與發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檢查信息甚至專家會診等方式,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等,同時還要收集病人的症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測資料以及發病危險因素如可疑水、食物及患同類病人的接觸史等。分析臨床采樣的准確性,必要時重復采樣進行檢測。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
5.4.2 流行病學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目的:掌握霍亂暴發的流行規律,查明傳染源、傳播途徑和疫情波及的范圍,闡明流行因素,為及時制定暴發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個案調查,以了解患者的發病原因及疫源地現況,積累資料,作為當地流行病學分析的基礎。對疫點、疫區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及時開展病原檢索工作(包括接觸者、水源和可疑食物等)。在發生病例的整個地區(單位)及與之相關的地區開展暴發調查,確定暴發規模,查明原因。迅速摸清發病的時間分布、地區分布及人群分布,確定可能的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在現有臨床與流行病學資料難以確定感染來源和途徑時,需要提出假設,開展專項調查;通過病例-對照研究、實驗室檢測等綜合方法,驗證假設,確定感染來源、途徑與流行因素。
5.4.3 樣本採集、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1) 標本的採集
實驗室檢測應與流行病學調查密切結合,在個案調查開展同時即對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進行采樣。採集的標本包括糞便、嘔吐物、肛拭子等。在工作能力可及的情況下,要對每個病例收集標本分離霍亂弧菌。病原分離標本的採集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必要時,也可對使用抗生素後的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觸者採集標本進行檢測。
對病人接觸的可疑食品、水體等,應規范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分離。因聚餐引起的暴發,除採集可疑食品標本外,對食品清洗水源也需采樣檢測。懷疑或經病原分離確證感染來源為市售食品或原料時,應對市場相關食品進行采樣檢測。
採集標本時應詳細填寫標本送檢單。病人或疑似病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發病時間、臨床診斷、標本種類、采樣地點(住院時填寫醫院和病房名稱)、采樣時間等內容;健康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是否為病人密切接觸者(如果「是」,則同時記錄病人姓名、發病日期、醫院名稱)、是否有共同餐飲史、標本種類、采樣地點、采樣時間等內容;食品或環境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標本名稱、采樣地點、采樣時間等內容。標本管(盒)外表應作明確標記,且所作標記應能防水、不易擦除。
(2) 標本的運輸
採集的標本宜立即處理和接種培養基進行增菌和/或培養。不能立即檢測的標本,需置於保存培養基(鹼性蛋白腖水、文-臘氏保存液、Cary-Blair半固體保存培養基等)中保存。所有標本應按照可能有霍亂弧菌對待,注意相應的生物安全要求,置於堅固、防水、密閉、耐壓的轉運箱中,專人送往實驗室。
(3) 標本的檢測
實驗室收到標本應立即進行檢測。所有標本首先進行增菌,對食品和環境標本等,應考慮二次增菌的需要;典型病人水樣腹瀉標本可同時接種選擇性培養基。標本最好同時接種強選擇培養基(如對霍亂弧菌具強選擇性的慶大黴素瓊脂、對主要致病性弧菌選擇性強的TCBS瓊脂、4號瓊脂等)和弱選擇培養基(鹼性瓊脂、鹼性膽鹽瓊脂等)。對生長菌落的鑒定參照衛生部疾控司《霍亂防治手冊》(第五版)執行。
現場使用的快速檢測方法,需要注意其檢出靈敏度和應用范圍。原則上要求高靈敏度。可以使用檢出限與病人標本中菌濃度相符合的簡易方法,但應注意對結果的解釋和對整個腹瀉人群的參考價值。
對於分離到的霍亂弧菌菌株、尤其是分離自首例和暴發疫情的菌株,應立即送縣疾病控制中心的實驗室進行復核。對菌株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分析:①通過標准診斷血清的凝集試驗(玻片凝集)進行鑒定和血清分群分型、O1群菌株的生物分型實驗;②利用必要的生化實驗進行鑒定和鑒別;③葯物敏感性實驗;④噬菌體生物分型;⑤霍亂毒素和毒素基因檢測(如GM1-ELISA和PCR檢測)。
縣疾病控制中心的實驗室根據實際工作能力完成以上基本分析,及時上報至上級疾病控制中心。
5.5 控制措施
在發生疫情後,應迅速組織核實診斷,確定疫情的嚴重程度,以便及時採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續發、蔓延,並盡快撲滅疫情。
5.5.1 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
疫點、疫區劃定及處理的目的在於及時發現和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控制疫情。對從首例病人檢出的埃爾托型霍亂弧菌應及時做噬菌體-生物分型。如為流行株要及時劃定疫點、疫區,並按下列規定處理。如為非流行株,按一般腹瀉病菌處理。
5.5.1.1 疫點、疫區的劃定
(1) 疫點:指發生病人、疑似病人或發現帶菌者的地方。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來劃定疫點。一般以同門戶出入或與病人、疑似病人、帶菌者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疫點范圍。根據傳染源的污染情況,一個傳染源可有一個以上的疫點。
(2) 疫區:為了防止疫點外污染造成續發感染和向外傳播,要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況、自然村落等特點來劃定疫區。一般在農村以一個村或幾個村、一
個鄉或毗鄰鄉,在城市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為范圍劃為疫區。
5.5.1.2 疫點處理
(1) 堅持「早、小、嚴、實」的精神,即時間要早,范圍要小,措施要嚴,落在實處。疫點內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未經消毒不得帶出。
(2) 隔離治療傳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要立即送就近指定醫院或治療點治療(主要採用WHO推薦的ORS補液法)。不允許長距離轉送病人。若確需轉送的病人,要隨帶盛放吐瀉物的容器。對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運送病人之工具要隨時消毒處理。
(3) 疫點消毒:認真做好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特別注意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的吐瀉物和污染過的環境、物品、飲用水等進行消毒和處理。消毒前向疫點內人群進行宣傳、解釋和介紹消毒知識。隨時消毒時向隔離的健康人培訓消毒劑使用方法並使之掌握。
① 隨時消毒:具體消毒方法詳見《腸道傳染病暴發後消毒和病媒生物控制技術方案》。
② 終末消毒:在病家向病人家屬解釋消毒目的、過程和注意事項,請病人家屬配合開展工作,了解患者發病時居住和活動的房間區域、觸及物品以及吐瀉物污染區域,將未受污染並且不能進行消毒的物品進行遮掩或轉移。消毒前需要穿戴好個人防護服和手套。消毒時先滅蒼蠅、蟑螂,然後按由外向內的順序,噴霧或擦拭消毒門把手、地面、牆壁、傢具、廁所等處;從不同房間以及最後退出時,邊退邊消毒經過的地面。病人穿過的衣物、吃過的剩餘食品、使用過的餐具及其它生活用品、吐瀉物等,按照隨時消毒的方法進行消毒。對於室外環境,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室外環境採集標本的實驗檢測結果,對污染區域及可能污染區域,尤其水井和污水排放處等區域進行消毒。
(4) 接觸者管理:調查與傳染源發病前5天內及病後有過飲食、生活上密切接觸的人,了解健康狀況,特別是每日大便的次數和性狀,限制接觸者的活動范圍,對其排泄物要進行消毒,特別要注意防止污染水源。自開始處理之日起每日驗便1次,連續2次;並給予預防服葯,可根據各地葯敏試驗情況選擇葯物。
(5)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飲用水消毒,勸導群眾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變質食物,嚴禁使用新糞施肥,應積極殺蛆滅蠅,改善環境衛生。
(6) 如涉及跨轄區的病例或密切接觸者時,要及時按規定發出協查通知,緊密配合作好調查處理工作。
(7) 疫點的解除:當疫點內上述措施均已落實,所有人員驗便連續兩次陰性,無續發病人或帶菌者出現時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和帶菌者出現,則繼續做好疫點內各項工作,達到上述要求時再行解除。如無糞檢條件,自疫點處理後5日內再無新病例出現,可視為暴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轉為常規防治和監測。
在特殊情況下,如新菌型的出現,流行早期,港口、旅遊地、對外開放點及人口稠
密地區等,可實施疫點封鎖並從嚴管理。
5.5.1.3 疫區處理
為迅速控制疫情,除在疫點內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外,還應在劃定的疫區范圍內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加強疫點外圍的疾病控制工作,及時發現傳染源,認真處理,防止傳播。主要工作如下。
(1)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要點如下:
① 不喝生水(未消毒),不吃直接用生水洗過的食物、不吃生冷變質食物,特別是海產品和水產品,不用生水漱口、刷牙;
② 飯前便後洗手,碗筷要消毒,生熟炊具要分開,要防蠅滅蠅;
③ 不隨地大便,不亂倒垃圾污物,不污染水源;發現吐瀉病人及時報告;
④ 不到疫區外集鎮趕集,不到病家或病村串門,不舉辦婚喪酒宴和節日聚餐;
⑤ 市場購買的熟食品和隔夜食品要加熱煮透;
⑥ 飲用水消毒。
(2) 及時發現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當地各級醫療機構要加強腹瀉病門診和巡迴醫療,對腹瀉病人要做好登記報告、采便送檢和及時治療,發現疑似病人時要隔離留驗。鄉村醫生和衛生員要認真做好查病報病;對疫區人群,要按流行病學指征進行檢索,及時發現傳染源,特別要及時發現首發病例同期內所有腹瀉病人並及時處理。
(3) 加強飲用水衛生管理:飲用河水地區,禁止在河內洗滌便桶、病人衣物、食具、食物及下河游泳;飲用塘水地區,提倡分塘用水,提倡用密閉取水方法;飲用井水地區,水井要有欄、有台、有蓋、有公用水桶,要有專人負責飲用水消毒;飲用自來水地區,管網水和末梢水余氯含量要符合要求。
(4) 加強飲食衛生和集市貿易管理: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不準出售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物。凡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飲食店、攤要限期達到衛生要求,在未達到衛生要求前可暫時停止營業。飲食從業人員要接受帶菌檢查,發現陽性者要及時隔離治療。對集市貿易要加強衛生管理,市場管理人員應嚴格執行各項衛生規章制度,衛生部門要加強督促檢查。
(5) 做好糞便管理,改善環境衛生,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使用水糞的地區,糞池、糞缸要加蓋。糞便管理以不污染環境、達到殺蛆滅蠅為原則。要拆遷污染飲用水源的廁所、糞缸,處理蒼蠅孳生地,採取各種方法殺蛆滅蠅,改善環境衛生。
(6) 限制人群流動,防止傳染源擴散:禁止大型集會,必要時暫停集市貿易。
(7) 限制一切大型聚餐活動。
5.5.1.4 疫情解除後的觀察
疫情解除後,為了防止再次發生疫情,必須繼續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即:衛生宣傳教育、「三管一滅」(管水、管食品、管糞便和消滅蒼蠅)、群眾性查病報病以及對腹瀉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妥善處理,有重點地開展人群檢索、水體定點采樣觀察等。疫情解除後觀察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流行病學指征而定。
5.5.2 陽性水體的管理
對檢出流行株的陽性水體,必須加強管理。應樹立警示牌,告誡群眾暫勿使用。在陽性水體周圍檢出病人和帶菌者時,要引起警惕,防止水型暴發。與陽性水體有關的地區,要加強聯防。對周圍人群或重點人群進行監測;對水體周邊進一步做好飲用水消毒和糞便管理,教育群眾避免接觸。在水體陽性期間,禁止在該水域從事捕撈等作業。
5.5.3 陽性食品和管理
對被霍亂弧菌污染的食品,必須加強管理,停止生產及銷售,嚴防發生食源性傳播、流行。要盡量查清可能的污染來源以及銷售去向,以便採取相應的防制措施。同時加強對同類品種和周圍有關食品的監測。
5.6 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

5. 2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的傳染病有哪些

甲類傳染病(霍亂、鼠疫)、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於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

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時,應於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向屬地疾控中心報告。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也應及時報告。同時,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5)疾控中心如何進行網路直報擴展閱讀

管理制度

疫情管理、直報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技術指導文件,嚴格按要求進行該院的疫情報告管理工作。

報告的方式:本單位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實行網路直報,並按要求進行電話報告。

報告的程序:傳染病病例的報告由首診醫生或其它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報告卡(按要求電話報告)—>疫情管理人員收卡、登記—>網路直報(需電話報告縣CDC的按要求報告)。

6. 醫院傳染病上報流程

接到臨床科室的傳染病病例後,首先是填寫傳染病報告卡,登記病人詳細的聯系方式和地址,然後審核報告卡無誤後通過網路上報,上報完成後自動生成報告卡編號,填在報告卡上,每個月向當地衛生防疫部門匯總上報,基本上就是這個流程。

7. 疾控和疾控之間聯網嗎

聯網。一般現在疾控都必須聯網的,因為要採用網路直報系統進行傳染病登記的,並且你的病情隱私並不會隨意泄露。

8. 手足口病·是否應該上報,應該誰上報,應該上報什麼部門

醫療單位發現的病例,首先及時上報當地的疾控中心,當地的疾控中心會按程序及時上報上級(省、市)疾控中心

傳染病疫情信息實行網路直報,沒有條件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可以電話、傳真方式(或在規定的時限內將傳染病報告卡)報告屬地縣級疾控中心,疾控中心會及時調派調查人員進行調查、核實。以後的上報程序就由疾控中心負責了。
傳染病報告卡由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但如果是在現場調查時發現的傳染病病例,由屬地疾控中心的現場調查人員填寫報告卡。

9. 傳染病管理及上報制度

法律分析:1、疫情管理、直報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技術指導文件,嚴格按要求進行本院的疫情報告管理工作。

2、報告的方式:本單位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實行網路直報,並按要求進行電話報告。

3、報告的程序為:傳染病病例的報告由首診醫生或其它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報告卡(按要求電話報告)一>疫情管理人員收卡、登記—>網路直報(需電話報告屬地CDC的按要求報告)

4、報告病種和報告時限(一)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時,應於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向屬地疾控中心報告。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也應及時報告。同時,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二)對其它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等的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三)對其它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暴發疫情,按規定要求進行報告。

5、個別病種的確認須由相關單位認可後方能上報(1)脊髓灰質炎,要由國家確認實驗室進行審核確認;(2)甲類傳染病及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須由省級有確認許可權的單位或實驗室進行審核確認;(3)艾滋病,應由省級有確認許可權的單位或實驗室進行審核確認。

6、每月29日前檢查追蹤上月和本月已報告病例卡片的診斷變化和轉歸情況,如疑似病例改為確診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為已分型、死亡等,要對原報告卡進行訂正報告。

7、在傳染病漏報自查、檢查和暴發調查中發現的未報告病例,要及時補充錄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10. 如何向北京市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直報傳染病

傳染病實行網路直報,醫務人員發現傳染病應及時報告。
每個醫療機構都會有專門的網路直報人員(一般設在院感辦)!你可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報至院感辦。
如果你醫院沒有實現直報(很少了)可報到轄區cdc,並盡快實現網路直報!!

閱讀全文

與疾控中心如何進行網路直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網路安全大會幾月幾日 瀏覽:721
聯通網路電視如何充值 瀏覽:540
網路電視怎麼連接手機投放器 瀏覽:919
論網路營銷對企業的發展 瀏覽:926
蘋果手機蜂窩移動網路不好怎麼辦 瀏覽:81
自家的網路怎麼沒了 瀏覽:445
網路同步記事軟體哪個好用 瀏覽:135
新人適合在哪個平台寫網路小說 瀏覽:35
地推和網路哪個轉化率高 瀏覽:68
網路連接總是叉 瀏覽:135
移動網路信號耗電異常是什麼原因 瀏覽:80
電腦被網路禁用怎麼重新連接 瀏覽:500
家裡兩台路由器網路差 瀏覽:503
榮耀手機怎樣換網路 瀏覽:109
電腦設置了後網路不能用了 瀏覽:635
附屬醫院的網路是多少 瀏覽:619
遴選網路安全 瀏覽:955
網路主播在哪裡可以找到 瀏覽:149
吳江區計算機網路工程產品介紹 瀏覽:495
機電安裝如何利用網路接單 瀏覽:10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