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布魯塞爾網路安全中心

布魯塞爾網路安全中心

發布時間:2022-06-24 08:15:16

1. 談談你是怎樣理解信息對我們學習的幫助

信息安全綜論

《現代國際關系》雜志,2005年第4期

[編者按]

全球信息化方興未艾,我國信息化進程勢頭良好。信息化發展迅猛的同時,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增多。信息網路覆蓋面的擴大,信息安全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和後果也隨之增大。信息安全在維護國家安全中地位日益突出,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信息化發展階段與特點不同,面臨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有所不同,分析研究別國信息安全保障的經驗與做法,對促進我國信息化健康發展和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具有有益的借鑒作用。本次對談就信息安全概念、信息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信息安全重大問題和外國及我國信息安全保障問題展開探討,其中的觀點與看法供讀者參考。

主持人:俞曉秋,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參與者:張 力,安全與戰略研究所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唐 嵐,安全與戰略研究所信息與社會研究室副主任

張曉慧,安全與戰略研究所

張 欣,安全與戰略研究所

李 艷,安全與戰略研究所

一、重要性凸顯

俞:各位好!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有關國家信息安全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譬如為什麼要高度重視國家信息安全保障;如何理解信息安全概念及其演變;信息化發達國家是怎樣認識和保障其國家信息安全的;當前信息安全最突出的問題以及信息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的難點主要有哪些;我國應如何加強信息安全保障等等。

張:我先說幾句。大家都看到,近年來我國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基礎網路與重要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位居其他行業首位;固定與移動通信用戶達到5億多,互聯網用戶攀升至1億多;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建設正在扎實推進;下一代互聯網Ipv6試驗網已開通,通訊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走向「三網融合」乃大勢所趨。這些表明,我國信息化進程已從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開始轉向大力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新階段。一方面信息化發展勢頭迅猛,另一方面信息安全問題也在逐年增多。

俞:究其根源,可以這樣說,沒有信息化,就沒有信息安全問題,兩者相隨相伴。另一方面,信息安全的特點、問題和造成的影響也會隨著信息化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總的趨勢是:信息化發展進程加快,信息化覆蓋面擴大,信息安全問題也就會隨之日益增多復雜,其造成的影響和後果也會不斷擴大和更加嚴重。信息化發達國家對此已有深刻的認識和經驗教訓。因此,在信息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應高度重視、深入研究並切實解決國家信息安全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這對於保障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健康、穩步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逐步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十分重要。

張欣:與我國信息化發展進程加快相應的是,當今全球信息化進程方興未艾。1993年9月,美國副總統戈爾正式提出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NII)。翌年9月,他又提出將各國NII聯結起來、實現全球信息共享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倡議(GII)。1995年2月,歐盟在布魯塞爾主持召開主持西方「七國集團信息社會部長級會議」,支持GII倡議,共同討論「全球信息社會」(GIS)議題,並成立「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1996年5月,又在南非召開了後續會議,即「信息社會與發展大會」部長級會議,不少發展中國家與會。2000年7月,「八國集團」首腦沖繩會議發表《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主張促進全球信息通訊技術發展,縮小國家間、地區間信息技術發展差距。2003年12月,在聯合國支持下,經過事先在全球舉行了3次預備會議和6次區域會議基礎上,國際電信聯盟在日內瓦主辦了全球「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第一階段會議,就如何推進全球信息化發展及活動規則通過了《原則宣言》和「行動計劃」,今年11月還將在突尼西亞召開第二階段會議,審議《原則宣言》和「行動計劃」的落實情況。在第一階段會議通過的文件中,已經明確提出加強信息安全與信息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唐:是的。從經歷過去10多年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國際社會已將關注的重點開始轉向「全球信息社會」建設的原則、標准、規則及治理上來。其中,全球信息化進程中的安全問題倍受重視。如第55屆聯大第三委員會第81次全體會議以「打擊非法濫用信息技術」為題通過了第63號決議,第56屆聯大第一委員會第68次全體會議上又以「從國際安全形度來看信息與電信領域的發展」為題通過了533號決議,呼籲會員國在多邊各級層次上審議信息安全面臨的現存威脅與潛在威脅,並採取行動遏制和消除威脅,加強全球信息與電信系統安全,防止為犯罪與恐怖主義目的利用信息資源或技術。2003年12月召開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原則宣言》中也明確提出,加強包括信息安全和網路安全及保護隱私和消費者信任框架,是發展信息社會和增強用戶信心的先決條件,要促進、發展和落實一種全球性的網路安全文化。至於信息化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等對其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大家都很清楚,這里就不多說了。

張力:信息安全問題發展到今天,已直接涉及和影響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由於信息技術發展的不平衡,信息強國與信息弱國之間的「數字鴻溝」正在不斷擴大。處於弱勢的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等方面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挑戰和威脅,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信息強權在新世紀謀求霸權的利器。信息時代,一國的信息獲取能力以及在社會生產生活領域中的「信息制控權」(或者說是「制信息權」),成為這個國家在生存與發展競爭中能否占據主動的關鍵。信息安全問題也逐漸受到世界許多國家政府和企業等的高度關注。俞:轉過來看看我國的情況。近年來,針對我國信息化進程加快、信息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黨和政府也開始日益重視信息安全問題。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決維護國家安全,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國防安全。在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代會的重要文件中,這樣的表述乃屬首次。我理解,這一表述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它第一次把國家安全內容劃分為相互並列的「五大安全」,即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國防安全,「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個是它從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戰略高度強調認識和重視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可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我國的信息安全問題。

張欣:我認為,從我國信息化發展和全球信息化趨勢看,信息安全將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和「命脈」。信息資源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信息網路和系統正在成為一切經濟與社會活動的「基礎平台」、「聯系中介」。信息網路技術應用從工商業領域已逐漸擴展到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信息網路安全也從技術和產業的問題上升為事關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各領域安全的重大戰略性問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已在改變現代與未來戰爭的形態,信息網路及信息系統成為一種新攻擊武器、作戰平台和打擊目標,網路空間正在成為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戰場。「信息戰威懾」成為與「核威懾」、「導彈防禦威懾」、「太空戰威懾」並列的第四種「戰略威懾」。此外,信息流動與傳播的高速性、廣泛性和人們對它的嚴重依賴性,以及信息武器攻擊手段、目標和過程的多樣化、遠程化、自動化,使國家安全面臨著「瞬間的」現實與潛在威脅。因而,展開對信息安全的廣泛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如何理解信息安全

俞:人們對「信息安全」概念含義的理解,從不同的認識角度和信息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發,是有所不同的,有好多種說法。大家能不能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張力: 「信息安全」這一名詞,是近20多年來才被人們使用的。有關「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議。這里有一個佐證:2001年11月,第56屆聯大會議在通過的決議中,呼籲所有會員國就「有關信息安全的各種基本概念的定義」等向秘書長及時通報,其目的就在於要消除概念上的混亂,更好地促進信息安全國際合作。然而時至今日,國際上仍沒有一個權威、公認的有關「信息安全」的標準定義,國內也如此。

俞:說到「信息安全」這個詞,英文是Information Security 和Cyber Security。這兩個英文詞有無區別,曾請教過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信息安全專家,他們的解釋是:前者是一個含義較廣的詞,它包括網路和知識產權與數據兩個內容的安全,後者是用於網路安全的一個更恰當的詞,它的含義比較狹窄。在美國,多數人把二者視為是同義詞。布希政府公布的《保護網路空間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使用「網路安全」(Cyber security)而沒有使用「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一詞,是認為用「網路安全」一詞更恰當一些,它也反映了一種認識,即政府的作用在於保護信息網路基礎設施,而不是在於人們或企業如何處理他們個人的信息中發揮作用。這一解釋對我們理解信息安全概念是有幫助的。翻閱20世紀60、70年代有關美軍通信保密與作戰的文獻,當時使用的就是Information Security這個詞,後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Cyber security一詞應運而生。美國現已是一個網路化的國家,近年來美國許多的新聞報道、學者文章和研究專著中大多使用了Cyber security一詞。中國學者談論的「信息安全」一詞,對應的英文詞顯然是Information Security。這也體現出中美信息化發展階段不同,學者對信息安全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中國還不是一個網路化國家,我們目前更多關注的是信息內容、信息系統運行和資料庫的安全。就信息安全概念的含義,大家接著發表看法。

李: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二戰前,一般常見的稱謂是,通信保密和通信安全。圍繞著納粹德國製造的著名的密碼機「Enigma」展開的那場較量令人印象深刻。後來增加了電子安全的含義。50年代,歐美國家將上述兩者合稱為信號安全。60年代末,美國率先提出了計算機安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和歐洲先後開始使用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統安全的概念,主要包括通信安全、計算機安全、發射安全、傳輸安全、物理安全和相關人員安全等。在世界范圍,直到1988年才開始對信息安全問題引起重視,起因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生莫里斯利用計算機病毒,使美國國防部等聯接互聯網的6000台計算機癱瘓數日,這個數字已佔當時上網總數的十分之一,造成上億元損失。接著是1989年,美國和當時的西德聯手破獲了前蘇聯收買的西德大學生計算機間諜案。這兩件事的出現,才使西方乃至全球開始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問題。這也證明了一點,就是信息安全的概念是不斷演進而來的。從單純的通信保密、信號安全,到後來的計算機安全,信息安全。一般意義上而言,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信息從產生、製作、傳播、收集、處理直到選取等一系列信息傳播與使用過程中信息資源的安全,其中目前對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關注點集中在信息傳輸的安全、信息存儲的安全以及對網路傳輸信息內容安全等三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理解的是,信息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信息在使用過程中,由於一系列安全疏漏給小到個人隱私、企業利益,大到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帶來的安全隱患,所以,正是從這個角度說,我們認為信息安全包括兩層含義。另外,在對信息安全的理解中,還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安全所涉及的領域與問題或者說重點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信息安全本身是一個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概念。

俞:信息安全概念的含義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有關信息安全定義一直存有爭議,眾說紛紜。除李艷談到的一種定義外,還有哪些呢?

張力:信息安全的定義多種多樣。例如,一種定義認為,信息安全就是計算機安全的延伸。另一種定義是從國家安全形度出發,認為信息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信息化狀態不受外來的威脅與侵害和一個國家的信息技術體系不受外來的威脅與侵害。強調的是社會信息化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一方面是指具體的信息技術系統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指某一特定信息體系(如國家的金融信息系統、作戰指揮系統等)的安全。還有一種定義是重在強調手段,不僅包括技術手段,還包括管理等方面。如美國國家安全電信和信息系統安全委員會(NSTISSC)定義信息安全是對信息、系統以及使用、存儲和傳輸信息的硬體的保護,是所採取的相關政策、認識、培訓和教育以及技術等必要的手段。

唐:第四種說法是將「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內容具體化,認為信息安全是確保儲存或傳送中的數據,不被他人有意或無意的竊取及破壞。它把信息安全分解為:(1)信息設施及環境安全:包括建築物與周遭環境的安全,如門禁管制、信息線路管制、消防設備及災害應變計劃、定期維護硬體降故障機率等安全保護措施。(2)數據安全:確保數據不會被非法入侵者讀取或破壞,如設定及不定期更新密碼、數據備份、檔案區分機密等級、制定使用許可權、加裝加密及解密裝置、記錄上線使用者的使用情形。(3)程序安全:重視軟體開發過程的品質及維護,如確保程序執行無誤、使用手冊及文件說明、加強程序存取數據的安全管理、定期評估程序執行效能、嚴格限制非法軟體的使用、重要或機密之程序應有特殊得的保護措施。(4)系統安全:維護計算機系統正常運作,如操作人員或使用者的訓練、明確劃分操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各種定期作業之執行與管理、制定系統各種作業程序之操作流程及手冊說明。也有觀點認為信息安全包括操作系統安全、資料庫安全、網路安全、病毒保護、訪問控制、加密與鑒別七個方面。

張欣:第五種定義的著眼點是強調信息安全與計算機安全密不可分。如美國學者就指出,信息安全的歷史起源於計算機安全的歷史。再如我國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指出,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是指:保障計算機及相關配套設施(含網路)安全,運行環境安全,信息安全,計算機功能正常發揮,以維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從這一法律規定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應當包括實體安全、信息安全、運行安全和人的安全。其中的信息安全是指防止信息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法授權泄漏、更改、破壞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統辨識、控制,即確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這個定義與第一個定義相似,但略有區別。

張力:從以上大家談到的六種不同定義可以看出,它們各有側重和特點,也有相互涵蓋的內容。另外,在研究信息安全的同時,我們還會遇到了「網路安全」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尤其是90年代互聯網的發展,網路成了計算機應用的重要形式。網路安全強調在整個網路環境中,尤其在互聯網環境中的安全。通過採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使網路系統正常運行,從而確保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我們無需去判定上述定義誰是誰非,但值得指出的是,如今國內許多媒體和網民眼中的信息安全實際上多指網路安全,這有點片面。其實,信息安全的概念比網路安全要大得多。僅以內容安全為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教科書等都會涉及到內容安全,這難道不是信息安全的范疇?再回到「什麼是安全」這個問題上,國外學者認為,安全是免於危險的一種狀態。國內學者進一步將其釋為「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那麼「客觀上存在威脅,主觀上存在恐懼」就是信息安全面臨的形勢。

李:信息安全的概念和內涵是在不斷變化、完善、發展的。從起初的軍事領域和軍隊等特定群體迅速地擴展到了信息化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每一個人。信息安全的目標從最初的作戰信息保密發展到了信息在各環節的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認性;由最初的「防止泄密」轉而發展為防範、監測、管理、評估、控制、攻擊等多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實施技術。目前正在向鑒別、授權、訪問控制、抗否認性以及個人隱私、知識產權等的保護等方向不斷擴展。信息安全的研究也由原來的密碼學擴展到了包含計算機科學、管理信息系統、法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領域。

唐:國內有專家對信息安全的發展階段作了這樣的概括:第一個發展階段是數據安全,這是計算機的基本安全要求,依賴的基本技術是密碼;第二個發展階段是網路安全,這是網路時代最基本安全要求,依賴的基本技術是防護技術;第三個發展階段是交易安全;這是網路電子交易時代最基本的安全要求。以可信性為主,實施的是自願型保障策略。美國學者把信息安全通常劃分為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通信保密、信息安全和信息保障(即Information Assurance)。所謂的信息保障,其內涵是在原來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加入了保護、監控、反應、恢復這幾個環節。也就是說,除了保護以外,還需要有對攻擊進行檢測和評估的理論、技術和工具,實施信息系統靜態和動態的檢測報警,並做出迅速的反應,以減少損失,一旦有損失也可以盡快恢復正常的服務。

三、他山之石

俞:我們知道,像美國等信息化發達國家政府高度重視本國的信息安全,並採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它們採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做法上各自有什麼樣的特點,近來又有什麼新的動向,大家可否談談?

張力:一個國家抓好信息安全主要是三方面:其一是在信息安全方面採取的戰略措施及有關政策、法規;其二是強有力的技術手段及有關技術裝備;其三是要有一支人才隊伍。前者反映了一個國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視程度、決心和意志;後兩者則反映了一個國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實力,而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和基礎則是一國的信息化發展程度。信息安全在不同的時期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從實踐來看,各國信息安全重點抓了這幾個方面:個人隱私、密碼技術、互聯網管理、相關執法、網路恐怖和信息戰,還有一些其它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而信息安全的保障層面是放在了在家庭與個人、企業、政府各部門、國家乃至全球這五個層面上的,換言之,國家的信息安全戰略也應該涵蓋這些不同層面。「9.11」之後,反恐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心。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明確了信息技術領域的三個反恐議題:確保信息和網路安全、滿足緊急反應人員對信息技術的需要、信息整合。從此,反恐成為美國當前維護信息安全的重要內容。

唐:美國早在1996年就提出"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的重大計劃,2000年1月又提出了一項"保護信息國家計劃"。美國信息安全戰略的重點是保護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政府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定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保護公民在信息網路中的合法權益;二是要為社會發展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信息化網路環境,包括個人隱私、密碼政策、執法、網路恐怖、信息戰、國際經濟等問題。"911"後,美國政府又出台了十大緊急安全舉措:1、啟動國家信息安全新戰略的研製工作;2、大幅度增加對信息安全的投入;3、提高產業界的信息安全的意識和社會責任;4、改善互聯網服務狀況,加大執法力度;5、加強信息安全各部門間的協調和配合;6、推動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培養工作;7、實行信息安全情況通報和社會告警機制;8、提出政府專用網路的建議,引導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9、提出建立信息基礎設施模擬中心的設想;10、加強全社會的網路安全宣傳,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識。最近,美國政府又公布了國家網路安全計劃,美將依靠各公司的志願行動防禦足以造成嚴重損失的潛在攻擊,以確保網路安全。另外,美國和俄羅斯都設有國家信息安全委員會,由總統親自掛帥。"911"後,美國政府很快就成立了"總統關鍵基礎設施保護辦公室",特設"總統網路安全顧問"一職。

張欣:在維護信息安全方面,從戰略認識和政策上,美國始終走在各國的前列,現已建立起一個以法律、政策、技術和管理相互配套的網路安全保護體系。從1984年至今,美先後出台了近20部維護關鍵基礎設施保護和信息安全的國家政策、通告、總統行政命令和國家計劃及戰略,它們均對如何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安全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有:1995年頒布的第63號總統令(PDD-63)、2000年1月的《信息系統保護國家計劃》、2003年2月的《網路空間國家安全戰略》等。PDD-63和《信息系統保護國家計劃》側重保護美通訊、能源、交通、電力、供水、銀行和金融機構等關鍵基礎設施及政府設施信息網路的安全,而後者更是成為美21世紀信息安全保障的行動指南。《網路空間國家安全戰略》則將信息安全看作為一個所有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的「整體安全」工程,它推動實現國家信息安全的「社會化」,並強調信息安全戰略應根據網路威脅新變化隨時進行調整。

李:的確,美國的這種憂慮在發達國家中極具代表性。美國是世界上對信息技術運用最充分和廣泛的國家,換句話說,美國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性更強。特別是在國際政治斗爭和經濟競爭日趨復雜化、多樣化的大背景下,未來網路恐怖主義攻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一旦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受到攻擊,可以導致社會動盪甚至癱瘓。例如2003年,美國東部、英國倫敦、義大利和美國加州等地就先後因基礎設施出現故障,導致多起重大的電網大面積癱瘓事故,使公眾對這類事故的危害性和基礎設施自動化、網路化後所帶來的脆弱性和安全風險有了切身的體會。「9·11」以來,非傳統威脅日益進入網路世界。這對於信息化程度較高的西方國家來說,防止恐怖分子發動網路攻擊將成為重點防範的對象。

唐:自1999年以來,歐盟委員會每年都推出《通過打擊全球網上非法及有害信息以推動更安全地使用互聯網多國行動計劃》,最新一個版本是2003年的《2005—2008年網路安全補充計劃》。該計劃面向信息網路的所有開發商和使用者,動員全社會「參與抵制非法、有害內容和垃圾郵件的斗爭」。2001年還通過了《互聯網安全綜合計劃》,其首要目的是教育民眾正確認識互聯網的潛在危險性,並計劃建立歐洲預警信息系統,把各成員國的計算機突發事件處理小組(CERTS)聯合起來,統一行動。俄、日等國也不甘落後。日本在2001年公布「電子日本2002」(e-Japan2002計劃)中,將「確保信息安全」作為五大主要方針之一,主張建立「對付網路恐怖資料庫」,收集網路恐怖活動信息,著手開發信息安全評估等基礎技術。歐、俄、日等其他信息發達國家在參考和借鑒美國的基礎上,其做法各有側重,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總體說來,這些國家的信息安全措施有一些共同之處,值得借鑒。

俞:信息化發達國家維護信息安全的一個通行做法,就是制訂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美國信息安全法律的細化、專門化在全球獨領風騷,迄今為止,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最全面、最完善的國家。其法律涉及計算機安全、個人隱私保護、電子簽名、反黑客等信息領域的各個方面。另外,美還不斷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先後修改了《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計算機安全法》、《網路安全增強法案》等。如2002年7月,美眾院通過修改後的《網路安全增強法案》,將從事黑客攻擊或其他網路罪犯的最高處罰從10年徒刑改為終身監禁。又如,為加大政府對信息通訊網路監管力度,2004年3月美聯邦調查局與聯邦通訊委員會攜手修訂了《通訊司法協助法》。

張欣:歐盟的法律主要側重於個人數據保護和打擊非法及有害信息。1996年的《電子通訊資料保護指令》、1998年的《數據保護指令》、1999年的《網際網路上個人數據保護的一般原則》、《信息公路上個人數據收集處理過程中個人權利保護指南》等,對收集、儲存、利用、傳播以及對參與各種涉及個人信息的活動做出了明確規定。其中,《數據保護指令》的效力還波及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東歐國家,迫使它們修改本國法律以與歐盟保持一致。1999年的《推動更安全地使用互聯網多國行動計劃》明確界定了非法及有害信息的打擊范圍。英國《通信管理條例》、《通信數據保護指導原則》、《垃圾郵件法案》,德國《公共場所青少年保護法》和針對網吧管理的《經營法》等均明令禁止在網路上製作和傳播的「極端言行,納粹主義、恐怖主義、種族歧視、兒童色情」等非法及有害信息。

唐:美國信息安全保障機構種類齊全、分工明確。如國土安全部是美信息安全的核心部門,其下屬的網路安全局則負責制訂和協調全國的信息安全計劃,在發生攻擊關鍵基礎設施的襲擊事件時實施危機管理;司法部專門負責網路欺詐等犯罪的調查;聯邦調查局負責對社會互聯網進行監控,掌握恐怖分子的動態,同時還以保護美免遭網路襲擊和制止高科技犯罪作為其今後工作的十大重點之一;國家安全局則只對聯邦政府專用信息網路的安全負責;國會總審計署檢查和監督各政府部門的信息安全工作,並對其發表的敏感性報告加以標識,決定能否公開在網路上,等等。

張欣:2003年2月,歐盟成立了「歐洲網路及信息安全局」,匯集了來自各成員國的安全專家,其職責是向歐洲委員會提供信息安全政策建議,推動各成員國的協調與合作,協助歐洲委員會制定、完善和推廣信息安全標准及認證體制。歐洲各國也都有在相應的主管部門和專門的管理機構,如英警察部門的「網路警察」小組,德國內政部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服務中心」和類似「網上巡警」的調

2. CCIE考試的費用和具體過程

一、費用:

1、CCIE資格考試(即筆試,2.5小時)考試費:450美元;

2、CCIE實驗考試(即Lab,8小時配置) 考試費:1600美元,北京考點為RMB10800元,移動考點為1900美元

二、具體過程:

1、培訓班上課或自學課程系統的上一遍從NA到IE的課程,隨著學習的深入慢慢地對網路的理解會加深,而且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會走彎路,建立在腦子里的網路概念和模型都是正確的。如果自己的理解能力很強自學能力也超強又有設備的話那可以自學。

2、認認真真的把幾本參考書看一遍正規的學習可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體系,相當於搭起了骨架,但是詳細的內容還要靠自己在看書中去體會。

3、參加CCIE筆試CCIE考試都是兩步走,先要通過筆試才能有資格去考實驗。筆試在中國各大城市的Prometric或VUE考試中心的考點都能考。可以打電話咨詢。

4、做大量的實驗CCIE考試之所以被稱為最苛刻的考試,就是因為它要求考生有極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做大量的實驗。

5、參加CCIE Lab考試通過筆試後的18個月之內要參加CCIE Lab考試,逾期則筆試成績作廢。考過筆試後,Cisco會在十天內發確認信,這樣就可以預約CCIE Lab考試。

(2)布魯塞爾網路安全中心擴展閱讀

CCIE分類

CCIE 路由和交換認證證明你具備對復雜整合式網路進行籌劃、准備、運營、監控和故障排除的專業級技能。CCIE認證是對網路專家個人技能的最高肯定。

CCIE Service Provider Operations認證評估且標志了核心IP下一代網路服務提供商的專門知識。通過CCIE SP Operation認證的考生,擁有運營工程師在IOS以及IOS XR操作環境下,對復雜服務提供商的IP下一代核心(PE-PE及PE-CE)網路架構進行排錯和維護所需的專家級(3級或4級支持)技能,以及對運營管理流程、框架及網路管理系統等方面廣泛的理論知識的掌握。

CCIEService Provider標志著網路工程師擁有對復雜高度可用的服務提供商IP下一代核心基礎設施進行配置、構建、排錯和優化所需的專家級技能。准備獲取CCIE服務提供商認證的考生擁有對IP核心層、匯聚層及邊緣層、遠程接入技術、第二層和第三層VPN外加IP核心網路管理服務遍歷方面的透徹認識。

CCIE數據中心認證考察考生對復雜的思科數據中心網路進行規劃、准備、運行、監控以及排錯的專家級技能。獲得CCIE數據中心認證的專業人士證明了他們具備最高等級的技術技能。

3. 關於世博會的文章

世博會給中國帶來什麼

世博會既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大匯聚,也是東道主動員全國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國社會、經濟、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的最好機會,是國力強盛的象徵和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標志,因此一直為世界各國爭相舉辦。但世博會長期囿於少數發達國家,中國贏得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是151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第一次。2010年世博會的主辦權的成功,是全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認可,是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認可,也必將對中國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未來20年中,我國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段征程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發揮「中途加油站」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世博會在我國老百姓中的知名度不及奧運會。但是,世博會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亞於奧運會。
在國際上,素有「經濟、文化、科技領域奧林匹克」之稱的世博會,同奧運會一起,被譽為全球兩大頂級盛會。有數據預測,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將達到每年0.3%左右。
根據規劃,上海用於世博會園區建設的直接投資額將達到30億美元,而由此帶動的產業結構調整、交通、商業、舊區改造等延伸領域投資約是直接投資的5至10倍。同時,世博會的需求將催生一大批中外合資的融資、商業、旅遊、管理以及法律咨詢等專業服務公司,海內外客商參與的市場空間非常大。
有人曾測算,北京申奧成功後,預計在未來幾年中,我國將因此新增200萬個就業崗位,經濟增長速度每年將額外增加0.3%。而上海世博會會期長達半年,人數更可能打破歷史紀錄。
據權威部門測算,如果2010年在上海舉辦世博會,參觀者將超過7000萬,有望創下世博會歷史的最高紀錄。有關專家認為,如果上海世博會門票價格為170元人民幣,購票遊客為4300萬人次,則門票收入將達73.1億元人民幣;如果參加世博會人數中有60%在會場內用餐一次,以平均每人消費30元計,則餐飲收入為7.8億元人民幣;估計參觀者90%會在會場內飲用飲料,以平均每人消費10元計算,飲料費收入為3.9億元人民幣;估計30%的參觀者會在會場內購買旅遊紀念品,以平均每人消費30元計,紀念品銷售額達3.9億元。綜合各項,世博會門票、餐飲、旅遊紀念品等的直接銷售收入將接近90億元。
世博會將為「旅遊消費鏈」的形成推波助瀾,對旅遊及相關行業起到巨大拉動作用。據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每增長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長4.3元。
而且,除了直接、間接收益外,世博會還將給上海帶來持續的無法計算的後續效益。這可以參照歷史上的經驗:埃菲爾鐵塔是1889年世博會給巴黎留下的「搖錢樹」,讓法國相關行業受益無窮。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世博會的舉辦必將產生顯著的周邊聯動效應,輻射華東,甚至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這方面的價值將難以估算。

世界博覽會為什麼備受關注

中國國務院總理說,世界博覽會是展示世界文明發展最新成果的盛會。通過舉辦世界博覽會,可展示人類在某一個或多個領域中,在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舉辦世博會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慶祝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某個國家、地區的重要紀念活動,以展示人類在某一領域中,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因此,世博會一直是世界各大國爭相承辦的大型國際活動。自英國首屆世博會以來,國際大都市一直熱衷於舉辦世博會。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站在歐洲工業時代即將到來的最前沿;189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宣告美國登上世界舞台;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將目光聚集在新世紀;1958年的布魯塞爾博覽會標志著戰後重建進入佳境;1970年的大阪博覽會顯示戰後日本的日益強大。
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對世界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科學技術產品均是在世博會展出後迅速推廣的:
1851年,首屆博覽會中,展出了英國工業革命所產生的經濟成就和參展國家先進的工業品,如左輪手槍、自動鏈式精紡機、大功率蒸汽機、軌道蒸汽牽引機、高速汽輪船、起重機以及先進的煉鋼法、隧道和橋梁等模型;
1855年,巴黎世博會展出了混凝土、鋼製品、鋁製品和橡膠等;
1862年的倫敦博覽會展出了新的工業產品——縫紉機、印刷機和火車;
1873年的維也納博覽會首次展示了電動馬達;
1876年,美國費城博覽會上,大量的美國技術展現在歐洲人面前,有收割機、打字機、電話、冰庫車,還有由同一條電線同步拍發兩項消息的雙重電報機;
1878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了貝爾的電話、愛迪生的留聲機、冷凍船等劃時代的發明;
1889年,巴黎世博會主題塔著名的埃菲爾鐵塔,至今成為法國和巴黎乃至世界的象徵;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電的發明和應用,使其成為此屆世博會中最耀眼的「明星」:首次使用交流發電系統,並用玻璃管吹制出字母和圖形形狀,霓虹照亮巴黎夜空;
1939年美國紐約世博會上,磁帶錄音機、電視機、尼龍、塑料製品等嶄露頭角;
1958年,二戰後的第一次世博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博覽會的中心飾物是一個巨大的原子結構模型。它象徵著人類安全、和平地應用原子能;
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上,首次展出了航天器,表明人類已經能夠藉助高科技的威力進入宇宙;
1964年,美國紐約再次舉辦世博會,博覽會展示了復合屏幕、座椅連動式影像式娛樂、伏茲鏡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示了可口可樂和「迪斯尼」主題公園;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上,美國館展出了「月亮上的石頭」,此次博覽會也讓日本第一次以世界發達國家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時,漢諾威市進行了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網路建設,使其成為信息流和快速交通流的交匯點……
同樣,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中國舉辦不但說明了我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為世人所注目,也預示著我們正在偉大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當年父輩被瓜分 今日成了東道主

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人對世博會既熟悉又陌生。中國參與世博會始於晚清。1866年,總理衙門首度受邀參加法國巴黎博覽會,但置之未理。清政府一向以「天朝」自居,對出洋參賽並不重視,目之為賽珍耀奇、無益之舉。把「世博會」譯為「賽奇會」、「炫奇會」、「聚珍會」、「聚寶會」等,隱然含有「奇技淫巧」的鄙薄之意;
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上,代表中國人去觀摩的卻是一個叫包臘的英國人。他是由當時清朝的「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委派的。中國的參展方式本身成為「賽奇會」的一「奇」;
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政府第一次派中國工商業代表李圭一人參加;
1915年,中國參加了巴拿馬世博會,有張小泉剪刀、西鳳酒、茅台酒、魏氏風箏、茅台酒等傳統手工藝品獲獎,被人譏笑稱:中國除了這些東西外,沒別的了;
新中國成立後,直到1982年美國諾克斯威廉世界博覽會,中國才返回世界博覽會。
1982年5月1日,「能源」專業世博會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市舉行。中國館首次登上世博會的舞台,成為世博會新的亮點。展覽期間,中國館內經常觀眾如潮。—群來自台灣的學生在參觀後即興賦詩一首:「當年父輩似瓜分,信斷依稀兩不聞,今日吾輩重集會,正如龍虎會風雲」。
此後,歷屆世博會的組織者都邀請我國參加。世博會成為我國展示綜合國力、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窗口。截至2001年底,我國共參加了10次世界博覽會,並贏得較高聲譽;
1992年,在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上,中國館展出的現代高科技成就、園林建築藝術和手工藝品,以其新穎、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設計被評為「五星級展館」;
1993年,在韓國大田世博會上,中國館展示了中國古代和現代航天科技、三峽水利工程等,並被評為5大最佳展館之一;
1998年,在葡萄牙里斯本世博會上,中國館展出海洋開發和利用、火箭模擬發射衛星表演和環幕電影館等具有國際尖端技術的科技產品……
「當年父輩似瓜分」,今日成了東道主,世界博覽會中的中國歷史,見證出中國從封閉走向接受,從自固走向共同,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曲折。
圖為:如同北京人為申奧成功狂歡一樣,上海人為申辦世博會成功而歡呼雀躍。

4. 北約38個成員國名單

北約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加拿大、盧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臘、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冰島。
詳細內容介紹:
美國,北約領頭羊,聯合國乃至世界說話分量最重的國家。
英國,美國最可靠盟友,歐盟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法國,歐盟兩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德國,曾經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經濟居歐洲頭把交椅。
義大利,一個軟綿綿的做什麼都不是很成功而又想在歐洲展露頭角的歐洲地區性大國。現代義大利人在血統上與古羅馬人有很深淵源。
荷蘭,北約歐盟最早的成員國之一。曾有著海上馬車之稱。與英國有特殊淵源。
比利時,從尼德蘭分出去的南荷蘭,主體民族是信仰天主教的荷蘭人和法國人。也是北約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北約象徵性總部。
盧森堡,世界最著名的大公國,國家小但是資歷卻很深。
西班牙,在英國之前曾經的世界第一殖民帝國。
葡萄牙,曾經是殖民帝國,也是最貧窮的西歐國家。在抗擊摩爾人之後與西班牙分道揚鑣自立門戶。
丹麥,北歐最富饒的王國之一,地理位置重要,正好遏制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能力。
挪威,最富個性的北歐王國,也非常富饒,三次否定加入歐盟,至今還是非歐盟國家,卻能夠享受歐盟國家同等待遇。地緣政治與俄羅斯北方艦隊接壤。
冰島,由於與挪威有著民族、宗教、文化的淵源,更像是挪威跟班,挪威不入歐盟他也不加入。地理位置重要,正好處於跨大西洋中心地位。
匈牙利,曾經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在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時期:曾經是華約成員國之一,同時也曾經是受原蘇聯控制的衛星國。80年代後,政體因東歐劇變而變換——幾年後加入了西方陣營。
希臘,悠久文明古國,也是西方陣營最早出現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也是東正教(希臘正教)中心。曾經被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佔領,具有象徵意義的君士坦丁堡至今被土耳其人掌控,與土耳其人有著深仇大恨。
波蘭,曾經是僅次於原蘇聯的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華約成員國,同時也曾經是受原蘇聯控制的衛星國。21世紀初已經站在西方陣營。
捷克,奧匈帝國一部分,也是大摩拉維亞國的一部分,之後和斯洛伐克組成聯合國家。二戰中被納粹德國統治,1945年原蘇聯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也是華約成員國之一,原蘇聯的衛星國。劇變後成為北約接收最早三個前華約國家。
斯洛伐克,重要中歐國家,曾經與捷克組成了聯合國家,是大摩拉維亞一部分。地處山區經濟不如捷克發達。
斯洛維尼亞,中東歐國家最早一個脫貧致富國家(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第一個跨入發達國家行列)。
立陶宛,歷史上立陶宛公國曾非常有名,之後不斷遭受外敵入侵,不過一個必然事件就是原蘇聯因為東方戰線的危機而於1940年出兵吞並立陶宛。獨立後立陶宛投入西方陣營,與俄羅斯有著亡國亡種的國仇家恨。
拉脫維亞,受條頓騎士團影響的波羅的海民族,1940年被原蘇聯出兵吞並,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愛沙尼亞,宗教上與芬蘭有很深淵源,文化上與俄羅斯有很深淵源,1940年被原蘇聯出兵吞並,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加拿大,跨大西洋重要國家之一,美國的鄰居。領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也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
克羅埃西亞,曾經並入南斯拉夫,之後重新獨立,因波黑戰爭、斯拉沃尼亞問題,加入北約及歐盟進度大大延緩。09年成為北約新成員國,13年成為歐盟新成員國,即是北約國家,也是歐盟國家。
羅馬尼亞,繼希臘之後成為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
保加利亞,也是繼希臘之後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
阿爾巴尼亞,巴爾干諸國最後一個結束奧斯曼統治的國家,也是受土耳其影響最大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人大多轉宗伊斯蘭教。因此它也成為繼土耳其之後第二個伊斯蘭教主體的北約國家。
土耳其,地跨歐亞兩洲,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所向披靡,差點滅亡西方文化。第一個加入北約的伊斯蘭教國家。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5. 我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仍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

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採取挑釁性舉動,在非法「占據」的中方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一些域外國家也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海上方向維權斗爭將長期存在。

一些陸地領土爭端也依然存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也對中國周邊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台灣問題事關國家統一和長遠發展,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近年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但影響台海局勢穩定的根源並未消除,「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

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危害嚴重,特別是「東突」暴力恐怖活動威脅升級,反華勢力圖謀製造「顏色革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更多挑戰。

(5)布魯塞爾網路安全中心擴展閱讀:

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第四次評審並通過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根據中國提出的修改意見,這份決議首次寫入打擊網路恐怖主義的內容。面對網路恐怖主義,各國應攜手打擊,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時代,網路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成為國家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眾多關系國計民生領域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科技進步讓人類享受文明進步的果實時,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組織一切與網路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路恐怖范疇

1997年,美國加州情報與安全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柏利·科林第一次提出了「網路恐怖主義」一詞,認為它是網路與恐怖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同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專家馬克·波利特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補充,認為「網路恐怖主義是有預謀的、有政治目的的針對信息、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程序和數據的攻擊活動,由次國家集團或秘密組織發動的打擊非軍事目標的暴力活動」。此後,網路恐怖主義的定義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電子聖戰」「網路聖戰」等提法相繼出現,它們更突出了活動發起者及其目的,以區別於通常意義的網路罪犯和黑客。

盡管沒有統一的概念,但國際社會的共識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恐怖主義一樣,恐怖組織一切與網路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路恐怖范疇,包括恐怖宣傳、招募人員、傳授暴恐技術、籌措資金、組織和策劃恐怖襲擊、實施網路攻擊和破壞等,都應視為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

網路空間匿名、龐雜的特性使恐怖分子更易藏匿其中,邊界和距離的「終結」,理論上能讓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實施行動。每個晶元都是潛在的武器,每台電腦都可能成為有效的作戰單元。恐怖組織編織起一張復雜的網,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即使組織的大部分被破壞,他們也能獨立完成行動。一次網上攻擊的發生通常沒有任何明顯徵兆,而且很難判斷攻擊的真正發源地。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處成為恐怖分子最好的突破口和進攻點。

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數量增長迅速,遍布全球,內容令人毛骨悚然

在恐怖分子看來,互聯網是發動心理戰和宣傳戰的「天然戰場」。「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里曾說,「我們正處於一場爭奪人心的媒體戰中」。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2008年報告稱,「基地」組織已逐步建立起一個遍及全球的多層面網路宣傳網,從製作到傳播都有嚴格程序。它主要依靠四大媒體中心開展網上宣傳,即「隊伍」(屬「伊拉克伊斯蘭國家」)、「雲彩」(屬「基地」組織司令部)、「媒體委員會」(屬馬格裡布地區「基地」組織)和「聖戰之音」(屬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這些機構製作的宣傳品種類繁多,包括記錄恐怖襲擊全過程的錄像並附帶圖示、聲效、標語、字幕和動畫等;還有各種網路雜志、實時新聞、文章、白皮書甚至詩歌等。宣傳品上傳互聯網前,通常要送到所謂的「交換所」核驗,同時確保信息實時更新。以色列海法大學傳播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威曼統計,1998年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有12個,如今已增至近1萬個。2011年俄羅斯境內極端主義網站達7500家;東南亞地區以印尼、馬來語為主宣揚極端思想的網站和論壇增長快速,「印尼解放黨」「天堂聖戰」等網站聲勢浩大。

互聯網成了恐怖分子交流和傳授「技藝」的絕佳場所,也成為新生恐怖分子首選的「課堂」。一個名為「利劍」的「基地」網站每月雖然只開放兩次,內容卻令人毛骨悚然——恐怖分子公然討論綁架和殺害人質的技巧。該網站還提供了其他一些教程,比如沙林毒氣、汽車炸彈以及各種爆炸物的殺傷力和使用方法等。有專家利用網路搜索技術了解這些網站的現狀時發現,2008年已有5億個恐怖分子網頁和帖子,其中討論簡易爆炸裝置的就有數萬個。

恐怖組織利用網路大量收集各國政府信息,網路斂財向智能化發展

開放的網路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上內容包羅萬象,恐怖分子既能獲取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信息,也可掌握武器製造、黑客技術等。「9·11」事件前,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能協調委員會、環保局以及疾病防控中心等機構的官網上包含大量有關美核武清單、間諜衛星、核武器生產工廠分布、緊急情況處理以及化學設備安全等方面的檔案材料。在阿富汗發現的「基地」組織電腦中,就存有如何利用美國通信、電力、水力分布網的指示和計劃信息,以及一些水壩的詳細構造圖。2008年印度孟買爆炸案中,恐怖分子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和谷歌地圖掌握目標地形,利用黑莓手機實時了解政府的應對部署。

此外,恐怖組織的網路斂財已擺脫原始的匯兌募捐方式,朝智能方向發展。例如通過進入他人電腦,竊取銀行卡、信用卡密碼,盜取錢財。號稱「網路007」的網路恐怖主義領袖特蘇里曾盜取過3.7萬張信用卡,總額達350萬美元。又如幕後操縱網上賭球、博彩業,每年恐怖分子利用網上博彩洗錢、籌資達數億美元。恐怖組織還打著「慈善」幌子騙取錢財,如利用與「基地」及塔利班聯系密切的「全球救援基金會」、打著人道救援旗號的非政府組織網站等。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的手法,呈現新的特點

首先,臉譜等新媒體的普及掀起新一輪網路恐怖潮。

有專家指出,社交媒體成了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使恐怖分子可以直接「敲開」目標受眾的大門,而無須等待訪客上門。各大聖戰論壇號召開展「臉譜入侵」行動,「推特恐怖」「優圖恐怖」等屢見不鮮。2013年9月,肯亞首都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的製造者就對襲擊事件進行了「推特直播」。

其次,催生大量「本土恐怖」。「基地」等恐怖組織的「網上轟炸」開始把年輕人,尤其是西方的年輕人作為新鮮對象。

全球伊斯蘭極端思想網路「At-tibyan出版」主要負責向西方國家宣傳,它刊登的《服務及參與「聖戰」的39種方式》一文在網上非常流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宣傳視頻亦針對英國等歐洲國家。視頻中一位20歲的英國學生到敘利亞旅遊後加入該組織,聲稱「工作不多,薪水不錯,包吃包住」。借用這些招數,恐怖組織成功在美國和西歐國家「感召」了大量「白人穆斯林」並使他們化身為「聖戰鬥士」。「基地」組織葉門分支前頭目安瓦爾·奧拉基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血洗肯亞購物主義的疑犯「白寡婦」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美國華盛頓智庫兩黨政策中心擔心,「美國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不再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山區,而是來自於美國國內滋生的本土恐怖分子」。歐盟委員會內政事務委員馬爾姆斯特倫稱,已有1200多名歐洲人前往戰亂地區參與恐怖主義組織的活動,若日後重返歐洲,勢必構成威脅。今年5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實施槍擊的,就是一名從敘利亞戰場返回的法國人。

第三,「獨狼」式恐怖分子激增,網路技術已成「獨狼」賴以生存的血液。

2013年2月,美政治風險評估公司總裁傑弗里·西蒙在《「獨狼」式恐怖主義:了解它日益增長的威脅》一書中指出,科技進步,尤其是網路技術革命助長「獨狼」式恐怖主義,人類即將面臨第五次「恐怖浪潮」,即「科技恐怖浪潮」。「獨狼」無須現身就可通過網站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獲取各地信息,甚至直接實施網路恐襲。「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就專門製作、出版英文網路雜志《激勵》,煽動西方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恐怖襲擊。2009年胡德堡軍事基地槍擊案中殺害13名美軍士兵的陸軍心理醫生尼達爾·哈桑、2013年4月在波士頓馬拉松現場製造恐怖襲擊的察爾納耶夫兄弟都是受「聖戰」思潮洗禮的「獨狼」。

第四,恐怖分子開始從利用網路轉向攻擊網路,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趨於模糊。

網路上出售攻擊程序、系統漏洞和用戶信息的黑市遍布全球,甚至還可通過掮客牽線「買兇」,實施網路攻擊的門檻大大降低。此外,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不排除未來出現三者「合流」的可能。如名聲赫赫的黑客組織「敘利亞電子軍」,越來越多地插手國際國內事務,影響惡劣。2013年4月23日,該組織盜取美聯社官方推特賬號,謊稱「白宮發生兩起爆炸,奧巴馬受傷」,美股市應聲大幅波動,損失約2000億美元。

6. 當前我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大體上可以分為哪五類

恐怖勢力、個體恐怖犯罪分子、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國內的情況、國外、境外情況五類。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仍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

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採取挑釁性舉動,在非法「占據」的中方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一些域外國家也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海上方向維權斗爭將長期存在。

一些陸地領土爭端也依然存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也對中國周邊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台灣問題事關國家統一和長遠發展,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近年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但影響台海局勢穩定的根源並未消除,「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

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危害嚴重,特別是「東突」暴力恐怖活動威脅升級,反華勢力圖謀製造「顏色革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更多挑戰。

(6)布魯塞爾網路安全中心擴展閱讀:

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第四次評審並通過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根據中國提出的修改意見,這份決議首次寫入打擊網路恐怖主義的內容。面對網路恐怖主義,各國應攜手打擊,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時代,網路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成為國家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眾多關系國計民生領域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科技進步讓人類享受文明進步的果實時,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的手法,呈現新的特點:

1、Facebook等新媒體的流行引發了新一波網路恐怖主義。

專家表示,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讓他們可以在不等待訪客的情況下「敲開」目標受眾的門。聖戰分子論壇呼籲「Facebook入侵」,「Twitter恐怖」和「YouTube恐怖」也很常見。2013年9月,肯亞首都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襲擊案的行凶者在推特上「直播」了襲擊。

2、滋生了大量的「局部恐怖」。像「基地」組織這樣的恐怖組織的「網路炸彈」已經開始瞄準年輕人,尤其是在西方國家。

為西方國家宣傳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的全球網路-悌比出版物發表了一篇題為《服務和參與聖戰的39種方法》的文章,這篇文章在網上走紅。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也在其宣傳視頻中把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作為目標。在視頻中,一名20歲的英國學生在去敘利亞旅行後加入了該組織,他聲稱「工作不多,薪水不錯,吃住也不錯」。

恐怖組織利用這些手段成功地「動員」了美國和西歐國家的大量「白人穆斯林」,並將他們改造成「聖戰戰士」。

基地組織葉門分支的前領導人AnwarAl-Awlaki是一個印第安人;肯亞瘋狂購物的嫌疑人白寡婦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囊團「兩黨政策中心」擔心,「美國面臨的最大恐怖主義威脅不再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山區邊境,而是來自在美國土生土長的恐怖分子」。

歐盟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內政事務專員馬姆斯特羅姆(VivienMalmstrom)表示,有超過1200名歐洲人前往飽受戰爭蹂躪的地區與恐怖組織合作,重返歐洲將構成威脅。5月24日,比利時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發生槍擊事件,兇手是一名從敘利亞戰斗歸來的法國公民。

3、隨著「獨狼」恐怖分子的增多,網路技術成為「獨狼」恐怖分子的命脈。

2013年2月,公司總裁傑弗里·西蒙的政治風險評估「獨狼」恐怖主義:要理解它的日益增長的威脅,「一本書指出科技進步,特別是網路技術革命鼓勵「獨狼」恐怖主義,人類將面臨第五批「恐怖分子」,即「恐怖」的技術浪潮。

「獨狼」可以利用網站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獲取當地信息,甚至可以在不露面的情況下實施在線恐怖襲擊。基地組織在阿拉伯半島的分支機構製作並出版了英文在線雜志《鼓舞》(Inspire),旨在煽動西方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的恐怖襲擊。

2009年胡德堡槍擊事件中殺害13名美國士兵的陸軍精神病醫生尼達爾·哈桑(NidalHasan),以及2013年4月波士頓馬拉松賽恐怖襲擊的察爾納耶夫(Tsarnaev)兄弟,都是受「聖戰」意識形態啟發的「獨狼」。

4、恐怖分子開始從利用互聯網轉向攻擊互聯網,激進分子、黑客和恐怖分子之間的界限正變得模糊。

在線程序的黑市、漏洞和用戶信息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甚至可以通過中間人進行交易,「收買」犯罪分子,使實施網路攻擊變得更加容易。

此外,武裝分子、黑客和恐怖分子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能排除未來三者匯合的可能性。臭名昭著的黑客組織敘利亞電子軍(SyrianElectronicArmy)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內和國際事務。

2013年4月23日,該組織竊取美聯社官方推特賬號,謊稱「白宮發生兩起爆炸,奧巴馬受傷」。美國股市隨即大幅波動,造成約2000億美元的損失。

7. 不上網保函的上網保函

所謂上網,指入本行內部系統網和入SWIFT系統,其中SWIFT系統熟知的人並不多,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SWIFT」是環球銀行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的英文簡稱,由於國際銀行業之間經濟活動日益頻繁,賬務往來與日俱增,傳統的手工處理手段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發展,客戶要求在一個國家內,甚至世界范圍內的轉賬結算與資金清算能迅速完成。所以,從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歐洲七家銀行就醞釀建立一個國際通信系統以提供國際間金融數據及其他信息的快速傳遞服務,開始對通用的國際金融電文交換處理程序進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應該建立一個國際化的金融處理系統,該系統要能正確、安全、低成本和快速地傳遞標準的國際資金調撥信息。
到1973年5月,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它是為了解決各國金融通信不能適應國際間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長而設立的非盈利性組織,負責設計、建立和管理SWIFT國際網路,以便在該組織成員間進行國際金融信息的傳輸和確定路由。從1974年開始設計計算機網路系統,1977年夏,完成了環球同業金融電信網路(SWIFT網路)系統的各項建設和開發工作,並正式投入運營。
該組織創立之後,其成員銀行數逐年迅速增加。從1987年開始,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包括經紀人、投資公司、證券公司和證券交易所等,開始使用 SWIFT。目前該網路已遍布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家金融機構,提供金融行業安全報文傳輸服務與相關介面軟體,支援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實時支付清算系統。
1980年SWIFT聯接到香港。我國的中國銀行於1983年加入SWIFT,是SWIFT組織的第1034家成員行,並於1985年5月正式開通使用,成為我國與國際金融標准接軌的重要里程碑。之後,我國的各國有商業銀行及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也先後加入SWIFT。
進入90年代後,除國有商業銀行外,中國所有可以辦理國際銀行業務的外資和僑資銀行以及地方性銀行紛紛加入SWIFT。SWIFT的使用也從總行逐步擴展到分行。1995年,SWIFT在北京電報大樓和上海長話大樓設立了SWIFT訪問點SAP(SWIFT Access Point),它們分別與新加坡和香港的SWIFT區域處理中心主節點連接,為用戶提供自動路由選擇。
全世界金融數據傳輸、文件傳輸、直通處理STP(straight through process)、撮合,清算和凈額支付服務、操作信息服務、軟體服務、認證技術服務、客戶培訓和24小時技術支持。
SWIFT自投入運行以來,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務,在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加速全球范圍內的貨幣流通和國際金融結算,促進國際金融業務的現代化和規范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國的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等已成為環球銀行金融通信協會的會員。
SWIFT Code是由該協會提出並被ISO通過的銀行識別代碼,其原名是BIC (Bank Indentifier Code),但是BIC這個名字意思太泛,擔心有人理解成別的銀行識別代碼系統,故漸漸大家約定俗成地把BIC叫作SWIFT Code了。
每個銀行(包括每個分行、支行)都有一個代碼,是由銀行名稱的英文縮寫和總行所在地的英文縮寫(也有用數字加字母表示某城市的)以及該分行所在地的代碼 (字母、數字或混合)組成。在國際上,銀行的SWIFT Code 都是統一的格式,例如:BKCHCNBJ110 ,1-4位為一家銀行的統一代碼(中國銀行為BKCH),5-6位代表國家代碼(中國為CN),7-8位代表城市代碼(北京為BJ),110代表北京市分行。其中總行的SWIFT Code沒有所在地代碼,位數為8位(如中國銀行總行BKCHCNBJ),其餘都為11位。
SWIFT具備以下主要特點:
1.SWIFT需要會員資格。我國的大多數專業銀行都是其成員。
2.SWIFT的費用較低。同樣多的內容,SWIFT的費用只有TELEX(電傳)的18%左右,只有CABLE (電報)的2.5%左右。
3.SWIFT的安全性較高。SWIFT的密押比電傳的密押可靠性強、保密性高,且具有較高的自動化。
4.SWIFT的格式具有標准化。對於SWIFT電文,SWIFT組織有著統一的要求和格式。
無論是中國所稱的「銀行保函」還是國際所稱的「備用信用證」,單證進入了SWIFT系統,也就意味著單證具備了真實性、有效性、可監控性和權威性。不僅各銀行之間可以通過SWIFT系統進行票證查詢,各出具單證的銀行總行和央行也可以隨時對票證進行查詢和監控,使金融業務管理得到有效、高效的保障。

8. 中國建設銀行的英文名和SWIFT

中國建設銀行的英文名:China Construction Bank。

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Telecommunications---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

SWIFT是一個國際銀行間非盈利性的國際合作組織,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同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和美國紐約分別設立交換中心(Swifting Center),並為各參加國開設集線中心(National Concentration),為國際金融業務提供快捷、准確、優良的服務。

SWIFT運營著世界級的金融電文網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它與同業交換電文(Message)來完成金融交易。除此之外,SWIFT還向金融機構銷售軟體和服務,其中大部分的用戶都在使用SWIFT網路。



(8)布魯塞爾網路安全中心擴展閱讀:

1、SWIFT

SWIFT組織成立於1973年5月,其全球計算機數據通訊網在荷蘭和美國設有運行中心,在各會員國設有地區處理站,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它是為了解決各國金融通信不能適應國際間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長而設立的非盈利性組織,負責設計、建立和管理SWIFT國際網路,以便在該組織成員間進行國際金融信息的傳輸和確定路由。

2、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中國建設銀行成立的基本背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建設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在全國陸續展開,為管理好巨額建設資金,建設銀行應運而生。

從1954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間,建設銀行主要承擔了集中辦理國家基本建設預算撥款和企業自籌資金撥付,監督資金合理使用,對施工企業發放短期貸款,辦理基本業務結算業務的職責。

9. 黑客的相關事件

1983年,凱文·米特尼克因被發現使用一台大學里的電腦擅自進入今日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並通過該網進入了美國五角大樓的的電腦,而被判在加州的青年管教所管教了6個月。
1988年,凱文·米特尼克被執法當局逮捕,原因是:DEC指控他從公司網路上盜取了價值100萬美元的軟體,並造成了400萬美元損失。
1993年,自稱為「騙局大師」的組織將目標鎖定美國電話系統,這個組織成功入侵美國國家安全局和美利堅銀行,他們建立了一個能繞過長途電話呼叫系統而侵入專線的系統。
1995年,來自俄羅斯的黑客弗拉季米爾·列寧在互聯網上上演了精彩的偷天換日,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通過入侵銀行電腦系統來獲利的黑客,1995年,他侵入美國花旗銀行並盜走一千萬,他於1995年在英國被國際刑警逮捕,之後,他把帳戶里的錢轉移至美國、芬蘭、荷蘭、德國、愛爾蘭等地。
1999年,梅利莎病毒 (Melissa)使世界上300多家公司的電腦系統崩潰,該病毒造成的損失接近4億美金,它是首個具有全球破壞力的病毒,該病毒的編寫者戴維·斯密斯在編寫此病毒的時候年僅30歲。戴維·斯密斯被判處5年徒刑。
2000年,年僅15歲,綽號黑手黨男孩的黑客在2000年2月6日到2月14日情人節期間成功侵入包括雅虎、eBay和Amazon在內的大型網站伺服器,他成功阻止伺服器向用戶提供服務,他於2000年被捕。
2000年,日本右翼勢力在大阪集會,稱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最大謊言」,公然為南京大屠殺翻案,在中國政府和南京等地的人民抗議的同時,內地網蟲和海外華人黑客也沒有閑著,他們多次進攻日本網站,用實際行動回擊日本右翼的醜行,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總務廳和科技廳的網站被迫關閉,日本政要對襲擊浪潮表示遺憾。
2007年,4月27日愛沙尼亞拆除蘇軍紀念碑以來,該國總統和議會的官方網站、政府各大部門網站、政黨網站的訪問量就突然激增,伺服器由於過於擁擠而陷於癱瘓。全國6大新聞機構中有3家遭到攻擊,此外還有兩家全國最大的銀行和多家從事通訊業務的公司網站紛紛中招。愛沙尼亞的網路安全專家表示,根據網址來判斷,雖然火力點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大部分來自俄羅斯,甚至有些來自俄政府機構,這在初期表現尤為顯著。其中一名組織進攻的黑客高手甚至可能與俄羅斯安全機構有關聯。《衛報》指出,如果俄羅斯當局被證實在幕後策劃了這次黑客攻擊,那將是第一起國家對國家的「網路戰」。俄羅斯駐布魯塞爾大使奇若夫表示:「假如有人暗示攻擊來自俄羅斯或俄政府,這是一項非常嚴重的指控,必須拿出證據。」
2007年,俄羅斯黑客成功劫持Windows Update下載器。根據Symantec研究人員的消息,他們發現已經有黑客劫持了BITS,可以自由控制用戶下載更新的內容,而BITS是完全被操作系統安全機制信任的服務,連防火牆都沒有任何警覺。這意味著利用BITS,黑客可以很輕松地把惡意內容以合法的手段下載到用戶的電腦並執行。Symantec的研究人員同時也表示,他們發現的黑客正在嘗試劫持,但並沒有將惡意代碼寫入,也沒有準備好提供給用戶的「貨」,但提醒用戶要提高警覺。
2008年,一個全球性的黑客組織,利用ATM 欺詐程序在一夜之間從世界49個城市的銀行中盜走了900萬美元。黑客們攻破的是一種名為RBS WorldPay 的銀行系統,用各種奇技淫巧取得了資料庫內的銀行卡信息,並在11月8日午夜,利用團伙作案從世界49個城市總計超過130台ATM機上提取了900w美元。最關鍵的是,2008年FBI還沒破案,甚至據說連一個嫌疑人都沒找到。
2009年7月7日,韓國遭受有史以來最猛烈的一次攻擊。韓國總統府、國會、國情院和國防部等國家機關,以及金融界、媒體和防火牆企業網站進行了攻擊。9日韓國國家情報院和國民銀行網站無法被訪問。韓國國會、國防部、外交通商部等機構的網站一度無法打開!這是韓國遭遇的有史以來最強的一次黑客攻擊。
2010年1月12日上午7點鍾開始,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網路」遭到黑客攻擊,長時間無法正常訪問。主要表現為跳轉到一雅虎出錯頁面、伊朗網軍圖片,出現「天外符號」等,范圍涉及四川、福建、江蘇、吉林、浙江、北京、廣東等國內絕大部分省市。這次攻擊網路的黑客疑似來自境外,利用了DNS記錄篡改的方式。這是自網路建立以來,所遭遇的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嚴重的黑客攻擊,網民訪問網路時,會被定向到一個位於荷蘭的IP地址,網路旗下所有子域名均無法正常訪問。
2012年9月14日,中國黑客成功入侵日本最高法院官方網站,並在其網站上發布了有關釣魚島的圖片和文字。該網站一度無法訪問(本事件關系重大。中國給日本最最厲害的進攻)
2013年3月11日,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遭受境外網路攻擊的情況日趨嚴重。CNCERT抽樣監測發現,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不足60天的時間里,境外6747台木馬或僵屍網路控制伺服器控制了中國境內190萬余台主機;其中位於美國的2194台控制伺服器控制了中國境內128.7萬台主機,無論是按照控制伺服器數量還是按照控制中國主機數量排名,美國都名列第一。

10. 英國留學安全度高,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那在這樣的英國大學就讀,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以以下五所大學為例。
1.金斯頓大學
金斯頓大學是位於倫敦的一所大學。金斯頓大學的教學環境和設備在英國基金委員會的有關評估中均屬優異。學校現有學生大約16000名,其中約1500多名學生分別來自90多個國家。
學校安全性
所設課程具有創新性和前衛性,與企業界關系良好,產學合作課程豐富,為學生提供工作實習機會以及職業技能培訓。校園周邊非常安全,犯罪率極低,居民對於大學城的學生都非常友善與保護,相當值得推崇。
學生就讀體驗
Kingston的圖書館不大,只有央美的三分之一,人數卻是央美的五倍不止,學習氛圍特別濃厚。不過最為重要的是,Kingston的書籍資料非常豐富。我當時做畢設的時候,要對李小龍的中國功夫做research,需要搜索一些功夫與道家結合的詳細資料。我當時網路調研未果,還動用了國內同學人脈,也沒查到想要的資料,最後偶然在我們學校圖書館里找到了,甚至誇張到一整排書架都是關於中國功夫的書籍。
Kingston注重跨專業學科的學習,跨領域人才的培養,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會有很多與競賽結合或者與企業相關的課程。
2.聖瑪麗大學
該校位於倫敦西南部特威克納姆的草莓山(Strawberry Hill)。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是英國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學。
學校安全性
英國大學的學位課程主要包括歷史,哲學/宗教,體育康復等。學校交通方便,距離倫敦的市中心博物館,劇院,畫廊,音樂廳和夜生活場大約只有35分鍾的車程。
學生就讀體驗
我在聖瑪麗大學就讀法律。我非常熱愛我們和老師之間相處的模式。比如,我們會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這樣非常方便我們詢問問題。我最喜歡的一門學科是歐洲法。我們經常有機會前往布魯塞爾進行交流學習,這在澳大利亞是很難發生的。由於地處倫敦,所以我們有許多到歐洲旅行的機會。
3.羅漢普頓大學
羅漢普頓大學自創校起便於教育研究、兒童領域方面保持著卓越的學術成績,並秉持著優秀的教學傳統。這是一所友好、現代的公立大學,致力於提供學習與研究的最佳環境。羅漢普頓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既靠近國際都市的中心,又遠離喧囂坐落在一片美麗、靜謐的綠野之上。
學校安全
羅漢普頓大學的主校區位於倫敦西南區,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與安全寧靜的學習環境,同時鄰近英國最著名的皇家御苑 – 里奇蒙公園(Richmond
Park)。該校距離倫敦市中心只要約20分鍾車程。
學生就讀體驗
當我第一天到學校的時候, 就被這美麗的景色震撼到了. 英國唯一的花園大學, 真的無法抵擋它的魅力. 生態校園, 而且學校好大啊.
校園里還有一塊兒森林, 各種小動物隨處可見. 可能是因為來之前對校園沒有太大的期望, 反而到了學校收獲了意外的驚喜。
羅漢普頓大學圖書館. 這個圖書館是2017年9月開始使用的, 有幸在即將畢業的時候, 體驗了這高大上的圖書館. 全自動書架, 不同的學習區,
舒適的沙發和餐飲區, 每天都想住在圖書館,沉浸在書的海洋里.
4.白金漢大學
白金漢大學是英國唯一的一所私立非營利獨立大學,該校在1980年獲得英國女王的特許狀後正式升格為大學,並成為皇家憲章的持有者,白金漢大學有權頒授學位,其學歷國際認可,與中國教育部實現中英學歷互認。
學校安全
學校坐落於民風淳樸的白金漢北部一座鄉間小鎮,安靜祥和的小村,更短的年限和更長的學期,都保證了白金漢大學絕對安全的教學環境。
5.杜倫大學
這所英國一流大學、世界百強名校,杜倫大學不僅是英格蘭地區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該校也是可以和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一較高下的傳統學院制名校。
泰晤士報:「長久以來,作為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之外最好的選擇,杜倫大學吸引了「大量來自中產階級和更富有家庭的學生」。因此,很多人將杜倫大學定義為,僅次於牛劍的第三選擇。

閱讀全文

與布魯塞爾網路安全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訴聯通網路不好打哪個電話 瀏覽:49
網路數字用語7688是什麼意思 瀏覽:644
哪個軟體可以增大無線網路 瀏覽:521
直播用網路攝像頭單反手機 瀏覽:403
手機為啥突然沒有網路 瀏覽:794
寶駿網路設備怎麼樣 瀏覽:267
電信安裝多少網路會快點 瀏覽:871
山東怡海花園移動網路 瀏覽:974
蘋果4移動卡是多少g網路 瀏覽:584
40g網路有多少兆啊 瀏覽:613
網路教學和自考哪個好 瀏覽:761
大班主題網路框架圖我從哪裡來 瀏覽:743
成都市廉租房網路公示是多少天 瀏覽:827
掌上看家怎麼設置無線網路 瀏覽:314
網路創業的前景有哪些 瀏覽:433
關於網路成癮的數據在哪裡可以找 瀏覽:366
雙模手機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06
移動網路如何報修網路 瀏覽:926
怎麼看到網路是否已連接 瀏覽:371
麗水移動網路部電話 瀏覽:20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