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教案我從哪裡來為主題設計五大領域的教案
設計意圖: 我常聽到小朋友悄悄議論「你知道你是從哪裡來的嗎?」,為了正面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我設計了大班活動《我從哪裡來》。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我」在媽媽肚子里的成長過程,並大膽想像、表現「我」在媽媽肚子里的快樂生活。 2.體會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萌發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准備: 1.幼兒用書第1—6頁。 2.語言CD。 活動重點: 表現「我」在媽媽肚子里的快樂生活。 活動難點: 萌發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討各自的出生經歷。 1.請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長經歷 教師:祝賀你們已經成為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現在的你和小時候的你一樣嗎?哪裡不一樣?你是怎樣長成現在的樣子的?。以上內容轉自第一幼兒教育網2.教師設疑,引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教師:你知道自己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嗎?(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自己的出生經歷。) 二、欣賞、理解故事《我從哪裡來》。 1.教師伴隨溫馨、平和的音樂給幼兒講述故事。 2.引導幼兒回顧故事角色的出生經歷,體驗故事中親人們精心呵護、關懷備至的感覺。 教師:爸爸、媽媽用什麼辦法來珍藏禮物的?他們是怎樣想的? 3.感知在媽媽肚子里的快樂生活。 教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一天天長大,他沒有牙齒,是怎麼吃東西的? 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還不會吃東西,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小朋友可以用手摸摸你的小肚子,上邊是不是有個肚臍眼?這就是原來臍帶所在的地方。 教師:寶寶在媽媽肚子里還喜歡做些什麼? 教師:讓我們來當一次媽媽肚子里的寶寶吧,學一學,動一動。爸爸、媽媽是怎樣關心寶寶的呢?寶寶心裡會有什麼感覺呢? 4.再次欣賞故事。 教師講述故事,幼兒用肢體動作表演出生的過程。 三、游戲:我來做媽媽。 1.每個幼兒在肚子里藏一個大皮球,然後體驗走路、彎腰等動作。來源:第一幼兒教育兒童資訊站 2.組織幼兒交流討論自己的感受。摘 自 小 精 靈 兒 童 資 訊 站 3.教師小結:媽媽在孕育我們的這10個月中,會嘔吐,感到疲勞,負擔會隨著寶寶的長大一天天加重,可媽媽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因為,寶寶是媽媽最珍愛的寶貝。 4.鼓勵幼兒回家對媽媽表達自己的感謝。 四、激發幼兒愛父母、感激父母的情感。 討論:我們應該怎樣關心爸爸媽媽?將來怎樣報答爸爸媽媽? 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麻煩爸爸媽媽。 2:我媽媽在商場上班,每天站很長時間,我要給她敲敲腿。 3:媽媽的心臟不好,我長大了要掙錢,給媽媽看病。幼兒4:我長大了要買新房子給爸爸媽媽住…… 評析:從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幼兒對父母的辛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從心底里愛自己的親人。通過相互講述,表達了自己關心報答父母的美好願望。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牽起媽媽的手,看看媽媽,因為有了你們,媽媽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變成一個勇敢勤勞的媽媽;爸爸從一個瀟灑的帥小伙,變成一個辛勤工作、掙錢養家、照顧媽媽和寶寶的男子漢。爸爸媽媽平時很辛苦,但是,因為有你們,他們感覺很幸福很幸福。請媽媽蹲下來,小朋友,親親你的媽媽,在他們耳邊說一聲:我愛你,媽媽。摘 自 小 精 靈 兒 童 資 訊 站 感謝爸爸媽媽們,也感謝所有的爸爸媽媽,祝福你們的小家越來越幸福。 教學反思: 1、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採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了解生命的形成過程。 2、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幼兒提出的性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 3、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處處皆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對他們進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兒對其錯誤的認識,使孩子們對生命的形成過程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 不足: 在交流討論的環節中,座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交流面,在今後的活動中會安排好空間讓幼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