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遏制網路造謠亂象的話題引起網友熱議,你能想出哪些好方法
我感覺遏制網路造謠亂象確實是迫在眉睫的一個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有三個方法,也可以說是三個方面。第一是網民個人層面。網友在遇到網路上的某些類似造謠的亂象時,要不跟風不炒作,不要因為一時的風頭正盛就跟隨大眾言論來傳播謠言,要讓謠言盡量扼殺在搖籃里。第二是網路新媒體方面。網路新媒體方面要在加大對時事熱點的關注度,對於網路上一些造謠性的新聞與內容,自身方面要加強對這類新聞的研究,盡快突出真相。第三是政府管理方面。網路警察和相關網路平台工作人員要對發布網路謠傳的賬號進行封停,並對實名認證的當事人進行處罰和管理。
網民不傳謠不造謠現在的許多網路謠言剛開始只是一個小波浪,只有那麼一兩個人知道,但是隨著網民趣味性的不斷增加,不少網民不管言論的真假都會進行傳播與轉發,而許多謠言正是在這種傳播與轉發中而不斷擴大,有些假話也會變成了真話。所以網民對於這種惡意謠言,自己首先不能相信,然後不能跟隨著大眾的想法與觀念走,要正確辨別是非,對此類謠言現象及時進行舉報自己,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奇心而毀了他人。
以上這些辦法,就是從根部遏制網路造謠亂象的方法。
❷ 如何利用新媒體有效應對高校網路輿情
針對現有的所謂全網監控,我倒是認為對目前幾個新媒體形式的輿情監控更能達到效果,比如微博、微信。尤其是微博,不論是新浪微博還是騰訊微博,作為微博的核心特點,就在於文本內容精簡,關鍵詞突出,語義判斷較為簡單,同時微博又是網路輿情最容易爆發及廣泛傳播的陣地。
針對你的問題,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
——————————叫我分割線————————
9月26日,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董事會決定,同意陳玲辭去院長職務,聘任陳彪為院長。今年8月,該院原教師劉伶利因癌症及並發症離世,生前在治療期間被學校以長期曠工為由開除,陳玲當時作為院長簽字同意該決定。
我們從輿情地域分布中可以看出,甘肅,雲南,福建,等地的輿情關注度最高。事件曝光一個多月後,隨著處理結果的公布,輿情熱度再次被點燃。此次事件的處理結果引起輿論爭議,公眾的質疑並未得到滿意的結果,因而輿情再度升級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這起典型的校園輿情是這么處理的——————————
今年8月,該院原教師劉伶利因癌症及並發症離世,生前在治療期間被學校以長期曠工為由開除,原院長陳玲簽字同意該決定。事件遭到媒體曝光後,輿論討伐聲一片。此後,網路不斷曝光博文學院的亂象。學院曾開除其他患病教師;陳玲的學歷涉嫌造假;前學院領導批評陳玲沒文化,不懂教育、沒有理念,用人也沒有標准,只根據自己的好惡選人;博文學院的辦學理念是為了賺錢等。各種有關學院的謠言滿天飛,而作為當事人的陳玲以及院方均採取迴避的態度,對網路輿情也沒有重視起來。校方並未發表任何聲明回應公眾,以致於公眾認為學院這種「躲貓貓」的心態是源於心裡有鬼。因此,昨日院方公布陳玲的辭職決定時,輿論除了質疑校方對懸而未決事情的欲蓋彌彰外,還質疑新院長和陳玲存在「親戚關系」,質疑校方的決定是換湯不換葯。校方從事件發生到現在,一直處在輿論風暴的中央,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和質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已經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任何人都能成為發生器,傳播者,任何事情都有被曝光的可能。對於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來說,此次輿情事件中,由於缺乏輿情的引導,未能坦白承認過失,在輿情事件中沒掌握主動權,導致了自身學校名譽的受損。對於其他高校而言,要引以為戒。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樂思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其一:作為高校,當前如此復雜的網路環境下,首先要做好高校網路輿情預警工作,提升自己對負面信息的預警能力,做到早發現、早行動、早解決,不給輿情危機發酵的時間和空間。其次,在危機事件爆發後,要從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對事件輿情走向、動態實時全時段監測,做到知己知彼,保證高校輿情危機應對的精準性。比如監測收集分布在媒體、微博、論壇、博客、貼吧、微信等平台的新聞報道、媒體評論、網友評論內容,同時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研判,找到引發輿情危機的節點,然後有針對性的制定處置策略,已達到最大化高校輿情危機處置效果;
其二:高校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時,一定要端正工作態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責任,勇於承擔應負的責任,第一時間告知社會公眾或受害者事情真相,進行真誠、公開、及時的溝通,不使矛盾進一步激化,贏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當高校輿情危機發生後,高校及相關部門應盡快成立調查組,對網上流傳的信息進行事實調查,並及時對調查結果進行通報,還原事件真相,化解學生、公眾因真相缺失產生的焦慮、不滿、恐慌情緒。只有充分保護和尊重學生和公眾的知情權,他們才會明辨是非,不傳謠、不造謠,自覺參與事件的處置,使事件向有利方向轉化。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快速調查、及時回應的態度會提升高校在學生和公眾心中的公信度,其也更有利於事件輿論的引導和處置;
其三:高校網路輿情危機處置中,要善於藉助媒體及時准確地發布信息,以贏得學生和公眾的理解、參與和支持。在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要善於藉助媒體,有針對性地引導、疏導、勸導,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形成共識。同時,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培養輿論上的「意見領袖」,在學生中廣泛挖掘、選拔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進步並熱衷於傳播消息和表達思想的「草根」意見領袖們,讓他們在網路輿論危機中發出主流言論。通過媒體與意見領袖的結合運用,把走偏的輿情引導到我們設置的議程當中,最終回到正軌上來;
❸ 怎樣對自媒體加強治理
近年來,隨著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種自媒體亂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加強自媒體亂象治理打擊,營造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成為了當前政府部門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自媒體領域亂象的表現
(一)「刷」字當頭,流量造假吹起繁榮泡沫。隨著自媒體的興起,自媒體的營銷價值逐漸得到重視,為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廣告主將重金砸向微信、微博和新興的直播平台。點擊率、閱讀量、粉絲數是考量新媒體平台傳播力的重要依據,因而靠機器刷閱讀量、花錢買微博「僵屍粉」等自媒體亂象開始層出不窮。
(二)謠言滋生,危害社會健康穩定發展。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需要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有其嚴格規范的生產流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自媒體逐漸成為謠言滋生的平台,有的公眾號惡意對事件進行抹黑,有些網站則用「標題黨」推波助瀾,各種失實報道比比皆是,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穩定。
(三)格調低下,為博眼球低俗獵奇。一些網路直播平台為了吸引網友眼球進行「奇葩」的網路直播或涉黃「網紅」直播,這給直播平台帶來了短暫的用戶流量高峰,但直播平台在由此獲得暫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走入了內容低俗與高度同質化的死胡同。
二、相關建議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路營銷行為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目前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網路營銷的造假問題、侵權問題、安全問題大量涌現,影響了企業和顧客之間的營銷活動的正常運行。建議進一步完善《廣告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配套規章,出台專門的網路營銷管理辦法,針對網路營銷主體登記、網路消費欺詐、網路不當廣告行為、網路格式條款、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解釋,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網路營銷活動正常,以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穩定運行。
二是提高技術監測水平。建立自媒體大資料庫,加強自媒體帳號監測和自媒體平台運營數據分析,實時演算個人動態數據,藉助大數據技術,助推互聯網流量造假問題的解決,幫助企業進一步優化廣告投放效益。
三是加大監管打擊力度。進一步明確工商、文化、經信、公安等監管部門職責,形成協同監管合力,堅決打擊擾亂互聯網經營秩序和信息傳播秩序的現象。以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目標,加強網路交易監管,加大對售假、虛假廣告等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營造安全公平的網路交易環境;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加強網路信息監管,各地公安機關設立並普及網警派出所,履行網路輿情維穩等工作職責。引導市民通過電話、QQ實現網路空間報警,從而對網路信息進行直接的干預或控制活動,提高打擊的主動性和時效性。對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責任。
四是明確發布平台義務。自媒體運營平台要嚴格遵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審核賬號的身份和資質,做好分類備案,為不同類型的賬號貼上不同標識,採取不同的管理辦法。對違規發布和直播等行為,視情節嚴重採取警示、限制發布、暫停更新、關閉賬號、永久封禁等措施,讓低俗化的內容和主播失去生存空間,並保存有關記錄,履行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義務。
五是建立行業誠信機制。鼓勵倡導原創性新聞發布,培養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性自媒體,開展國內或地方性的年度品牌性自媒體評選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制定自媒體平台行業自律公約,加強自媒體人的自律,塑造行業自律形象。將違反自律公約的自媒體人和主播名單列入黑名單,行業主管部門將其違法違規行為記入相關信用檔案,造成「一處失信、處處被動」的懲戒效果。
六是加大網民監督力度。充分發揮廣大網民的監督和參與作用,在大中專院校建立網路衛士志願者隊伍,對涉嫌造假售假、不當廣告宣傳、誘導分享欺詐、發布不實小道消息、涉黃直播等不法行為及時舉報投訴,大力凈化自媒體生態環境。
❹ 如何做好輿情處理
公司如果想做好輿情處理,就要知道輿情處理的方法技巧,今天,我們就帶你來了解怎樣處理輿情。
(1)、坦誠相告,表明誠意。
公司發生網路輿論負面危機事件時,應該誠實地說出來,表示誠意。如果真相被隱瞞,往往會助長公眾的猜疑,擴大危機的蔓延,這將不可避免地使危機更加難以處理輿情信息。
(2)、採取緊急措施,防止事態發展。
當公司遭遇突然的品牌負面新聞輿論公關危機時,往往會措手不及。此時最需要的是冷靜下來,及時採取輿情處理緊急措施,防止局勢蔓延。
(3)、調查情況,收集信息。
輿情處理得到遏制或初步控制後,有必要立即對危機的原因、范圍和後果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危機信息是品牌公關危機管理決策的基礎,也是成功應對危機的關鍵。
(4)、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對策
對個人或者公司的受害者、上級主管部門、業務交流機構以及其他公眾應當採取相應的對策進行輿情處理。
(5)、評價總結,改進工作。
輿情處理平息後,要評估相關措施處理負面輿論信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並實事求是地寫出輿情處理報告,為今後處理類似事件提供依據。同時,要總結經驗教訓,改進企業工作,從根本上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