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學生要如何擺脫網路依賴症
網路在現在的社會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已經是影響我們生活的事情。微博,網路,微信,這些軟體包含了全部的生活內容。
作為最年輕的一輩,我們這些大學生也是非常熱愛網路的,甚至達到了依賴的地步。走進大學的食堂,學生們都是利用吃飯的時間在玩手機。一隻手拿著手機看小說,另一隻手拿著筷子。這種現象是極為不正常的,是一種病態的表現。
不光是在吃飯的時候沉迷手機,在走路,上課的過程中,都是一刻不能離開手機的。這樣就嚴重的影響了我們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大學是完全的脫離了父母的管制,沒有父母在限制自己玩手機和玩電腦的時間。所以很多大學生都會終日沉迷於網路游戲,甚至會逃課打游戲。最後等待他的就是學校的勸退。還有的學生會熬夜看電影,上課打游戲等等,都對學業和健康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貳』 新浪微博是怎麼一步步衰退的
1.新浪缺乏公司遠景,這是公司治理的問題。
相對於其他互聯網公司,新浪很獨特,是一個沒有大股東(佔大額股份)的公司,曹國偉只是個小股東,整個管理層掌握著少量碎片的股份,如果說阿里巴巴屬於馬雲、網路屬於李彥宏、搜狐屬於張朝陽、網易屬於丁磊,那麼新浪屬於誰?誰來為公司的未來心急火燎?管理層的MBO、微博從新浪的剝離、高層的權力爭奪、阿里的收購、微博的商業化,都說明了,管理層把新浪當成了逐利的平台,微博,不是他們撫養的娃,而是飼養的豬,等著合適的時機變現。大眾點評、豆瓣、知乎等這些慢公司,創業者對產品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能耐得住多年的寂寞,經受住商業化的誘惑,放棄短期利益。總得說來,微博這個產品的初心錯了,結果也就好不到哪兒去。
2.戰略層面的失策以及執行不力
產品矩陣沒有協同作戰。騰訊微博是防禦型產品,用來阻擊新浪微博的過快發展;對於微信,新浪其實也有對應的防禦型產品——微友,用來干擾微信的過快發展。但在執行層面,騰訊微博火力全開,匹配了過硬的資源和能力,而微友,只是簡單外包給了一個創業團隊。騰訊微博的態度是「媽的,我跟你拼了」,而微友的態度是「不要了啦」,結果也可想而知。
產品形態的方向搖擺不定。是要重媒體,還是重社交?如果結合微博這個產品形態以及新浪的資源和能力,加強媒體屬性是沒有錯的。但是,做成twitter的市值,要遠遠低於做成facebook,這對管理層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所以有一陣子,微博想往社交上轉,記的2012年的時候,微博客戶端的首頁有個入口,裡面是一些興趣組,什麼電視劇歌曲等等,目的是創造UGC的場景促進更多的UGC,但深層的原因,應該是想基於興趣圖譜建立社交圈。所以,這還是初心的問題,想把豬肉買更多的錢,豬肉就變成了注水豬肉。
3.戰術層面的應對失誤
過濾和凈化系統出現故障。微博這個生態系統的運轉需要兩塊最重要的模塊支持,一個是UGC,需要源源不斷得給生態注入信息資源供生態居民享用,這可以通過提升發微博的體驗、創建發微博的場景、讓其他粉絲盡可能多的反饋、官方運營大號自主灌入海量信息補充等方式促進UGC,這是生態發動機;另一個是傳遞能量的電氣系統,它讓信息資源在生態里快速周轉,這取決於平均粉絲數、用戶活躍度等因素,所以只要想法讓生態的整張社交網路更密集,這個生態就更有生命力。這個電氣系統就是「評論/轉發」,非常巧妙的是,它還是一個篩選和過濾系統,每個生態居民都自發的去篩選和過濾,所以,質量越好的微博曝光的概率越高,越差的微博越不容易被發現。同時,「關注/取消關注」也承擔了這樣的作用。但是,這個天才的系統竟然出現了故障,而微博的團隊沒有有效地維護,在各方逐利的心態下,生態里到處是垃圾,微博沒有拿出像微信一樣的決心去解決信噪問題。孩子病了,家長會不顧一切:「醫生,再想想辦法吧,求求你了,多少錢都行」;豬病了,趕緊出手吧!初心的問題。
成也蕭何敗蕭何的明星運營。在產品發展早期,這種通過明星效應拉動普通網民的運營戰術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建立了競爭優勢,讓其他競爭對手無法追趕。但是到了產品的中後期,產品已經普及,微博沒有轉變思路,還是大量的大V掌握了話語權和影響力,沒有回歸草根,草根們在微博里沒有存在感,活在大V的陰影下,逐漸失去了興趣。後來微博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幫助草根發展粉絲,但為時已晚。
面對用戶需求的變化,沒有與時俱進地改進產品迎合變化的需求。先說獲取資訊的需求,如果永遠是心靈雞湯,時間長了也會膩,而且重復率越來越高,有的都在轉1年前的段子。當有更多體驗優秀的深度閱讀產品(搜狐新聞、新聞頭條等)出現時,這種快消式的資訊產品就顯露了不足。再說發微博的需求。用戶為什麼發微博?自拍的,去哪吃了,吃了什麼,去哪玩了,買了什麼,以及無病呻吟顯露文采和內涵的,從用戶心理的層面來解釋為什麼?產品經理會說,抓住了人虛榮愛顯擺的本性。那人為什麼要顯擺?從本質上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不自覺的去建立和維護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有的人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漂亮的,有的人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有錢的,有品位的,有地位的,或者有才華的,於是,就通過微博去建設自己的這個形象,比如發個美圖秀秀美化了N遍的自拍,然後焦急地等別人的評論,如果有人說「啊,你好漂亮啊」,她就暗自竊喜,這次建設目的達到效果了。人就是這么不斷地去建設自己的形象。但是,問題是,這些「導演」的才華有限,他們無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表演手段,時間長了,也就停止了,吃飯不想再拍美食了。另外,這些「導演」的潛在觀眾在哪裡?現在看來,微信朋友圈更精準。至於其他非核心的需求,如陌生人交友的需求、大V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並沒有衍生的產品去更好的對接。
沒有有效鞏固自己的城牆。其實微博的城牆足夠厚,用戶的使用習慣,在微博上沉澱了大量的網路資產(好友關系,發的微博),以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這些都建立了很厚重的退出成本,用戶遷移的成本很高,除非有另一個產品幫用戶把創建的好友關系遷移過去,並且該產品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這也是易信和來往做不起來的主要原因,除非能把用戶微信里的好友關系快速的重建起來。但微信做到了,當建立完畢用戶的好友關系,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形態(公共號和朋友圈),快速瓦解了微博的城牆。
~~~~~~~~~~~~~~~~~~~~~~~~~~~~~~~~~~~~~~~~
另外,有人提到了其他的原因,我不敢苟同:
1.有人說因為百花齊放的產品不斷出現搶奪了用戶時間。其實微博衰退的時候仍然在享受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而且移動的使用習慣在不斷加強中,這會緩沖用戶時間的爭奪。另外,我們說的產品成功,是指相對於行業競爭對手的成功,像這種外部環境的問題,對所有的產品都是一視同仁的,不應該作為自身衰退的理由,看看自己的競品微信,用戶使用時長是不斷提升的,就不該抱怨這個了,只能說自己沒有像微信那樣把產品做好。
2.有人說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用戶流失。我相信新浪的產品經理應該做過調查,清楚用戶流失的原因。可以肯定,因為受到攻擊而放棄微博的用戶只是極少部分,不應該當成主要原因來分析。而且微博不像論壇,它不需要人工去維護,它有自身的修復和過濾機能,通過「評論/轉發/關注「把發優質內容的良幣暴露在前面而把劣幣沉到底下。
3.有人說微博越做越重功能太復雜。其實微博的核心功能還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微博客戶端的首頁,絕大部分用戶只使用首頁就夠了,其他次級功能還是收斂起來的,並不幹擾用戶。另外,大量的第三方微博客戶端就是做得極簡,喜歡極簡的是有很多的選擇。微博和微信一樣,作為普及的產品,老用戶較多,較高的退出成本,沒有其他替代產品,是有條件豐富功能的,其他產品就不要學了。
『叄』 為什麼近幾年的人容易掉進「網戀騙局」
我們常常會在熱榜和頭條上看到這樣的新聞:一女/男子陷網戀殺豬盤陷阱被騙xx萬。
很多人會覺得因為網戀被騙錢是件很離譜的事情,明明你連對方人都沒見過,認識也沒幾天,怎麼就能心甘情願給對方轉賬呢?
因此,預防網戀殺豬盤陷阱的重點就在於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上的人設,識別引導性行為,不輕易把錢轉出去,在必要時候選擇報警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總之,網戀有風險,聊天需謹慎,時刻警惕,時刻握好自己的錢袋。
愛情是美好的,希望我們所有人不在愛情里上當受騙。
『肆』 社交網路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這里有一些社交應用程序可能存在的功能問題:
1. 強制推送廣告和通知。許多人不喜歡被強制推送各種廣告和通知,這會干擾他們。
2. 侵犯隱私。一些應用會收集過多的信息,分享用戶數據給第三方,這讓人很不安全。
3. 依賴和上癮。許多人認為社交應用設計留人,讓人上癮,影響生活和工作。
4. 過多的自拍和自我展示。有人抱怨社交應用上裝逼和自我展示的內容太多。
5. 過多的虛假信息。一些用戶感到社交應用上充斥過多自我誇大、謊言、誤導信息。
6. 偽善和虛擬。社交應用上的生活與線下生活差距太大,人們感到不真實。
7. 別人花的時間太多。許多人不理解別人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在社交應用上。
8. 消滅隱私。有人認為社交應用正在一步步消滅真正的隱私。
以上都是個人看法,希望能解決和改進這些問題,讓社交應用變得更易於理解和使用。
『伍』 如何看待社交網路
一、經歷多了你就知道,如果自己沒有本事,再多的社交也都是浮塵。
二、永遠也不要高估你在別人心中的地位,其實你什麼都不是,別把自己看成無可替代,多你一個也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
三、當你感覺人生沒那麼如意,當你對自己的表現沒那麼滿意,當你對自己愛的人或自己感到失望,當你覺得自己再也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請記得對自己說:沒關系,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四、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人生沒有無用的經歷,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後,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五、生活就是這樣,當你絕不退讓時,那些看似氣勢洶洶的難題,反而會自動讓道,成為你腳下的坦途。
六、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取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選擇。而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決定人生的,不是命運,而是你自己的每一次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