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一代社交網路長什麼樣
一、風口已經過去?
近段時間以來,資本寒冬論甚囂塵上,在O2O們從雲端摔回地面的同時,社交產品創業者們也紛紛被打入冷宮。「社交啊,現在就是個坑。」「這個時候,誰還看社交啊?」投資經理們如是說。在他們看來,一來社交看不懂、離錢太遠,二來已經有了微信QQ這樣連阿里都奈何不得的巨怪、幾成壟斷之勢,三來最主要的,過去幾年來各種社交產品走馬燈式地PR,各種新奇概念、豪華團隊、牛人背景、運營資源漫天飛,然而——
幾年過去了,好像紛紛都沒了聲音。錢也砸了,並沒有誰真正起來。
社交確實是個坑,別看門檻低得要死,好像是個人都能說「我要做社交」,但其難度卻高得波詭雲譎,落得不錯還能「火一把才死」,而大多數產品除了在各種互聯網媒體露下臉,接下來就只能註定默默無聞。於是人們紛紛說,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人們從PC向移動端遷移的紅利已經耗盡,社交已無風口。
他們說得對不對?也對也不對。
為何不對?因為按照這種籠統的「時間窗口論」,臉書根本別想起來,MySpace當時可是如日中天;微信也根本別想鬧騰,因為那時候全中國一大半人都用了QQ。然而這些產品為何起來了?原因在於雖然本質都是「社交網路」,但卻是不同類型、不同形態甚至「不同時代」的產品。所以,我們充其量只能說「某一時代」產品的時間窗口已經結束,比如「傳統的關系鏈結構」產品已無空間,中國有微信美國有臉書,再怎麼「切、加、變」都只是自娛自樂。還是關注?還是廣場?還是im?還是news feed?……別看了沒戲的。
但如果,是全新結構形態的下一代社交網路呢?
為何又對呢?因為能夠想到、設計甚至開發出這種下一代社交網路,遠遠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這需要的是對人性最深入的洞察,和對社會結構及未來趨勢的敏銳感知,遠遠不是技術、資金和牛逼背景可以解決的。我們現在看移動互聯網的早期,像陌陌等產品在結構和功能上都不復雜,只要恰好處在PC向移動遷移的「人口紅利大潮」中就能取得成功,而這種成功在今天已經完全不可復制了。
所以,移動互聯網的早期是社交產品的「風口期」,所謂風口就是借著勢就可以了、豬都能上天。而眼下的時代則成為社交產品的「迭代攻堅期」,巨大的機會仍然存在,但像金礦一般深埋地下,不是一般人可以觸及。這是一個萬死一生的蠻荒之地,只有真正的「產品教父」才能掙扎求生,也正因為如此社交成為「互聯網之王」——難度最高,獲利最大。
這是一片沒有風吹過的金礦。風該停了,那些靠炒作一個概念、拿著一個BP、靠一個所謂牛逼背景忽悠投資人的項目應該死去了,他們的死帶來的不應是對社交賽道的失望,而是冷靜實干者的新生。從「是個人都能做」的生意,到少數高智商者的權力游戲,這個故事才有意思。
機會還在,機會很大,可是金礦埋在哪裡?
二、社交產品的賽道分析
分析社交創業,少不了對賽道的把握。知乎上創新工場的孫志超一氣之下羅列了39種社交概念:通用社交、群聊社交、問答社交、職場社交、夜店社交……看得人頭昏眼花。孫總的回答肯定是想諷刺一下,社交產品概念太多、水分太大。然而不管創業者和VC們怎麼炒概念,其實宏觀來看,社交領域有且只有兩條賽道。
一是以熟人溝通為「側重」的熟人社交,這條賽道的代表自然是微信。一是以陌生人交流為「側重」的陌生人社交。而陌生人社交又有兩種趨勢:
一個是「反社交壓力」的弱身份化,即不強調身份和內容的沉澱,用戶上去純粹是為了卸下面具釋放社交壓力,或者一時無聊打發時間,從無秘、耳語到早期的same、抱抱,其實都是這個類型。這類產品的特點是短平快、噱頭很足,很容易在產品的早期取得成功——請注意,只是早期哦。
另一個是「強調社交增值」的強身份化,即盡管是陌生社交,但仍強調穩定的id身份、個人數據信息的沉澱和內容的積累,這樣的代表有脈脈、微博等,他們製造一種「雖然現實生活中不認識、但網路上已經比較熟絡」的狀態,從而帶來一種拓寬人際版圖、打開人脈圈的「增值體驗」。
OK,那麼這兩條賽道三個方向分別對應了人們什麼需求呢?——約炮?我去……不要一提社交就是約炮,不過我們也承認,這三者都貫穿著「男女之間的化學反應」,這是共性,我們來說差異點。
1、熟人社交,替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溝通說話,我今天懶得見你了,我們用微信聊!
2、反壓力的陌生社交是無聊經濟的產物,人們要排遣無聊,人們要宣洩內心,人們要刺激一下——來,我們摘下面具爽一把。今天有一張「壞壞的」照片必須發憋不住了,來,我們去same上找個頻道。
3、強身份化的陌生社交則對應人們在社交中的「投資傾向」,即每個人都想通過結識更多的人脈來提升自己的「社交資產」、獲得一種「增值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擴大人際圈、拓寬人脈版圖、提升自己的社交影響力。「哈哈,我今天加到俞敏洪咯,我可是認識俞敏洪的人哦,俞敏洪給我點贊咯!」「哈哈,現在互聯網圈一半公司的人我都認識,雖沒見面,但我的知名度起來了。」
從需求迫切和場景頻率兩個角度看,熟人社交最迫切頻繁,強身份化的陌生社交是「入世主義者」的最愛,而反壓力社交是人們面臨巨大社交壓力忽然想要「避世」的選擇,或者實在無聊需要排遣的去處,頻率最不穩定。由此,三者的商業價值由高到低,熟人社交已經被形成「大網效應」的微信鎖死,反壓力社交因為身份關系難以沉澱、負能量常常很多,商業前景一直烏雲密布。
看起來,只有強調身份關系、信息沉澱、能給用戶帶來「增值體驗」的這部分陌生人社交了。
omg,這又是一個軍閥混戰的煉獄,陌陌、微博、QQ興趣部落、貼吧、豆瓣、脈脈……你真的不是把我往坑裡推嗎?
B. 下一代通信網路的特點
SG:信令網關
MD:媒體網關
NAS:網路接入伺服器經過近幾年爭論和探討,隨著大容量傳輸技術、IP/ATM網路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對下一代通信網路的總體架構業界人士已基本達成共識。下一代通信網路具有以下特點: 採用開放的、分層的網路構架體系下一代通信網路從邏輯功能上可劃分成4個層面:接入層、傳輸層、控制層和業務層。
● 接入層負責多業務的綜合接入,主要完成編碼格式變換、壓縮解壓、信令協議適配等。在物理實體上包括各種用戶駐地網、寬窄帶綜合接入設備和媒體網關;
● 傳輸層是一個基於IP/ATM網路的公用寬頻數據傳送網路平台,大容量WDM傳輸網路、高速IP路由器/ATM交換機將構成下一代網路的傳送層物理實體;
● 控制層是下一代網路控制核心,它採用Softswitch技術,通過標準的API(開放式應用程序介面)與業務層進行信息交互,根據業務層的要求處理各種信令,控制傳輸層完成業務信息包和相關控制信息包的路徑交換。交換控制層同時還負責部分公共基本業務控制。通常Call Server是交換控制層的物理實體;
● 業務層負責用戶鑒權,提供各種業務流程的控制、服務性能以及智能化過程。各種Feature Server和第三方Server構成業務層。下一代通信網路的層次化網路結構不僅實現了業務控制與網路連接的分離,而且實現了連接控制與傳輸媒體分離,解決了現有通信網路中的業務與設備緊耦合,提供新業務需要對眾多的設備進行更新,周期長,反應慢,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另外,各層次間基於標準的協議介面互通,可以各自獨立發展,分別采購,可增加網路靈活性和穩定性,降低采購成本。 下一代通信網路採用分布式結構、電信級設備的可靠性保證了網路中無單點故障,同時安全保護機制保證數據傳送及業務實現的安全性。
C. 求NGN(下一代網路)的綜述
NGN是指下一代網路。所謂「下一代網路」,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以當前網路為基點的下一代網路。它是電信史一塊里程碑,標志著新一代電信網路時代的到來。
從意義上講,NGN是基於TDM的PSTN語音網路和基於IP/ATM的分組網路融合的產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網路上語音、視頻、數據等綜合業務成為了可能。是可以同時提供話音、數據、多媒體等多種業務的綜合性的、全開放的寬頻網路平台體系,至少可實現千兆光纖到戶。NGN能在目前的網路基礎上提供包括話音、數據、多媒體等多種服務,還能把現在用於長途電話的低資費IP電話引入本地市話,有望大大降低本地通話費的成本和價格。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NGN是在傳統的以電路交換為主的PSTN網路中逐漸邁出了向以分組交換為主的步伐的,它承載了原有PSTN網路的所有業務,同時把大量的數據傳輸卸載到IP網路中以減輕PSTN網路的重荷,又以IP技術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強了許多新老業務。
NGI的術語由互聯網研究部門和標准化實體(例如IETF)所提出,兩者從不同的源點(對電話優化的網路和對數據優化的網路)出發朝著幾乎相同的目標發展。
在ETSI中,對NGN有這樣的定義:「NGN是一種規范和部署網路的概念,即通過採用分層、分布和開放業務介面的方式,為業務提供者和運營者提供一種能夠通過逐步演進的策略,實現一個具有快速生成、提供、部署和管理新業務的平台。」
ITU-T將NGN應具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以下幾點:多業務(話音與數據、固定與移動、點到點與廣播的會聚)、寬頻化(具有端到端透明性)、分組化、開放性(控制功能與承載能力分離,業務功能與傳送功能分離,用戶接入與業務提供分離)、移動性、兼容性(與現有網的互通)。除此之外,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包括 QoS的保證)是電信運營公司和用戶所普遍關心的,也是NGN與目前的互聯網的主要區別。
NGN是傳統電信技術發展和演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網路特徵和網路發展上看,它源於傳統智能網的業務和呼叫控制相分離的基本理念,並將承載網路分組化、用戶接入多樣化等網路技術思路在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下實現。因此,准確地說NGN並不是一場技術革命,而是一種網路體系的革命。它繼承了現有電信技術的優勢,以軟交換為控制核心、以分組交換網路為傳輸平台、結合多種接入方式(包括固定網、移動網等)的網路體系。NGN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從網路功能層次上看,NGN在垂直方向從上往下依次包括業務層、控制層、媒體傳輸層和接入層,在水平方向應覆蓋核心網和接入網乃至用戶駐地網。網路業務層負責在呼叫建立的基礎上提供各種增值業務和管理功能,網管和智能網是該層的一部分;控制層負責完成各種呼叫控制和相應業務處理信息的傳送;媒體層負責將用戶側送來的信息轉換為能夠在網上傳遞的格式並將信息選路送至目的地,該層包含各種網關並負責網路邊緣和核心的交換/選路;接入層負責將用戶連至網路,集中其業務量並將業務傳送至目的地,包括各種接入手段和接入節點。NGN的網路層次分層可以歸結為一句話:NGN不僅實現了業務提供與呼叫控制的分離,而且還實現了呼叫控制與承載傳輸的分離。
從業務能力上看,NGN將支持話音、數據和多媒體等多種業務,具有開放的業務API介面以及對業務靈活的配置和客戶化能力。
從設備上看,軟交換的眾多設備是通過功能分離從傳統網路中演化而來的,軟交換體系可以由多個設備提供商來提供基於開放標準的產品,使得運營商能夠靈活地選擇最合適的產品去建設網路,而且開放的標准也能促進發展和節約成本。
從網路管理上看,由於NGN中呼叫控制與媒體層和業務層分離,對業務和媒體層的管理邊界將更加清晰,而各層的管理也將更加集中靈活。
從成本上看,NGN技術是一種能夠節省費用的技術,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基於分組的核心承載網路將具有更高的帶寬利用能力;業務的產生、部署和管理將變得更加靈活有效,主要是一種基於商用平台的軟體開發和管理過程,在初期價格較貴,但後期將是低成本運作的。
D. 下一代網路的基本介紹
NGN是一個分組網路,它提供包括電信業務在內的多種業務,能夠利用多種帶寬和具有QoS能力的傳送技術,實現業務功能與底層傳送技術的分離;它允許用戶對不同業務提供商網路的自由接入,並支持通用移動性,實現用戶對業務使用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它是以軟交換為核心的,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視頻和多媒體業務的基於分組技術的綜合開放的網路架構,代表了通信網路發展的方向。NGN具有分組傳送、控制功能從承載、呼叫/會話、應用/業務中分離、業務提供與網路分離、提供開放介面、利用各基本的業務組成模塊、提供廣泛的業務和應用、端到端QoS和透明的傳輸能力通過開放的介面規范與傳統網路實現互通、通用移動性、允許用戶自由地接入不同業務提供商、支持多樣標志體系,融合固定與移動業務等等特徵。
E. 下一代互聯網的特徵
互聯網的更新換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然學術界對於下一代互聯網還沒有統一定義,但對其主要特徵已達成如下共識:
更大的地址空間:採用IPv6協議,使下一代互聯網具有非常巨大地址空間 ,網路規模將更大,接入網路的終端種類和數量更多,網路應用更廣泛;
更快:100M位元組/秒以上的端到端高性能通信;
更安全:可進行網路對象識別、身份認證和訪問授權,具有數據加密和 完整性,實現一個可信任的網路;
更及時:提供組播服務,進行服務質量控制,可開發大規模實時交互應用;
更方便:無處不在的移動和無線通信應用;
更可管理:有序的管理、有效的運營、及時的維護;
更有效:有盈利模式,可創造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F. 下一代網路的發展角度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NGN是在傳統的以電路交換為主的PSTN網路中逐漸邁出了向以分組交換為主的步伐的,它承載了原有PSTN網路的所有業務,同時把大量的數據傳輸卸載到IP網路中以減輕PSTN網路的重荷,又以IP技術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強了許多新老業務。
NGI的術語由互聯網研究部門和標准化實體(例如IETF)所提出,兩者從不同的源點(對電話優化的網路和對數據優化的網路)出發朝著幾乎相同的目標發展。
在ETSI中,對NGN有這樣的定義:「NGN是一種規范和部署網路的概念,即通過採用分層、分布和開放業務介面的方式,為業務提供者和運營者提供一種能夠通過逐步演進的策略,實現一個具有快速生成、提供、部署和管理新業務的平台。」ITU-T將NGN應具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以下幾點:多業務(話音與數據、固定與移動、點到點與廣播的會聚)、寬頻化(具有端到端透明性)、分組化、開放性(控制功能與承載能力分離,業務功能與傳送功能分離,用戶接入與業務提供分離)、移動性、兼容性(與現有網的互通)。除此之外,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包括QoS的保證)是電信運營公司和用戶所普遍關心的,也是NGN與的互聯網的主要區別。
NGN是傳統電信技術發展和演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網路特徵和網路發展上看,它源於傳統智能網的業務和呼叫控制相分離的基本理念,並將承載網路分組化、用戶接入多樣化等網路技術思路在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下實現。因此,准確地說NGN並不是一場技術革命,而是一種網路體系的革命。它繼承了現有電信技術的優勢,以軟交換為控制核心、以分組交換網路為傳輸平台、結合多種接入方式(包括固定網、移動網等)的網路體系。NGN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G. 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有哪些
雲計算,框計算,物聯網技術等
H. 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現狀與特點
近十年來,許多發達國家持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進行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並且開展了廣泛的國際交流活動。在研究和交流過程中,關於"什麼是下一代互聯網?它和目前互聯網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確切的定義。但人們對下一代互聯網的需求和基本特徵還是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時、更方便、更可管理和更有效益"。
"更大"是指目前互聯網主要連接計算機系統,擴展到連接所有可以連接的電子設備。接入終端設備的種類和數量更多,網路的規模更大,應用更廣泛。"更快"是指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特別是端到端的傳輸速度應該達到10Mbps(位元組/秒)到100Mbps,用以支持更高性能的新一代互聯網應用。
"更安全"是才指在以開放、簡單和共享為宗旨的技術優勢基礎上,可進行網路對象識別、身份認證和訪問授權,具有數據加密和完整性,從網路體系結構上保證網路信息的真實和可追溯,進而提供安全可信的網路服務。
"更及時"是指改變目前互聯網"盡力而為"的網路服務質量控制策略,提供可控制和有保障的網路服務質量控制,支持組播、大規模視頻和實時交互等新一代互聯網應用。
"更方便"是指採用先進的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一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移動互聯網和無線通信應用。
"更可管理"是指克服目前互聯網難以精細管理的特點,從網路體系結構上提供精細的網路管理元素和手段,實現有序的管理、有效的運營、及時的維護。
"更有效益"是指克服目前互聯網基礎網路運營商"搭台"但是虧損,網路信息內容提供商"唱戲"而且盈利的不合理經濟模式,創立合理、公平、和諧的多方盈利模式.
I. 什麼是網路的功能結構
這個問題至少用一本書三章的內容才能解釋清楚,而且一定要專業的老師才可以,所以,同學,我建議你還是去網上下載點教學視頻或看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