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報紙

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報紙

發布時間:2022-04-03 02:30:54

『壹』 大學想學網路安全,報什麼專業

你說的網路安全就是包含在計算機網站技術和信息安全專業里的 網路安全只是信息安全的一個組成部分 就報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或計算機網路技術和信息安全專業

『貳』 全球信息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沖擊

信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個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探討的概念,其內涵十分豐富。美國斯坦福大學理論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所謂全球化,就是"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受到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的制約和影響,或者反過來,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對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義;以此種關系將遠隔地區相互連結,並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加強這種關系"的過程(1)。這一定義描述了全球化的運行狀態,揭示了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結果。

事實上,無論人們如何界定並評價這一概念,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早已開始,它的內在動因是具有無限擴張力的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
自從哥倫布開辟了大西洋的航線之後,西方殖民者就不斷突破地域界限,為其產品尋找市場。凡海水所及,幾乎無處沒有他們的足跡,無處不成為他們投資牟利的樂園。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這一紐帶,把中世紀以來彼此隔絕、互不往來的世界幾大部分溝通、聯系了起來,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2)

信息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與全球化的進程相伴而生並隨著傳播手段(主要是大眾傳播手段)的成熟不斷發展的。探尋早期西方殖民者的足跡,就不難看出這一點。早期的殖民者在進行海上貿易時,除了攜帶各色貨品外,還常常附攜一樣東西――報紙。這些報紙從歐洲大陸"出發",穿越大西洋、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再經馬六甲海峽抵達菲律賓、中國和日本;這些報紙也可能由歐洲大陸傳到英倫三島,再由英倫三島傳到南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國家。西方殖民者不但攜報紙漂洋過海,還在他們所到之處創辦具有宗主國色彩的報刊。發展中國家報紙出現較早的,如亞洲的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埃及、幾內亞等,其首份報紙都是由西方殖民者創辦的。盡管當時傳播技術的發展還處於低級階段上,國家、地區間的信息往來主要依靠遠洋航運系統,傳播速度亦為今人所不屑(一條消息或一份報紙由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傳到中國的澳門需要5-7個月時間),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一個以歐洲為起點,將歐、亞、非、拉丁美洲聯結起來的信息傳播網路已初步形成,由此奏響了信息全球化的序曲。

1838年莫爾斯的電報裝置試驗成功後,歐美各國紛紛建立了國內電報通訊系統,此後又開通了連結全球的電報通訊網路。19世紀中期新聞通訊社出現,它憑借電報和無線電通信手段傳遞信息,在時效性方面表現出報紙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之後便是現代化的電子傳播媒體的誕生、數字化浪潮的出現和國際互聯網的興起。

互聯網既是全球化或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又是將這一過程不斷推向前進的強大動因。它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為傳輸渠道,以漸趨普及的多媒體電腦作為收發工具,是一種高效率、大容量、極具開放性的傳播媒體。新聞信息一旦進入網路,就將無視國界的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收看或調閱,行政控制或干預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據悉,目前全球互聯網的用戶已達7000萬以上,並且正在以高達160%以上的年增長率遞增,平均每分鍾就有2-3部電腦進入互聯網路。(3)

今天,信息全球化已不再是一個停留在紙面上的名詞或概念,它已經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各方面產生著影響,並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發展趨勢。

縱觀全球化的歷史演進過程可知,信息全球化是以下列因素為依託的:

1、 傳播屏障的消除,信息的自由流動;

2、 傳播媒體的跨地區、跨國界經營;

3、 傳播手段的高度現代化;

4、 各國政府對信息控制的減少。

這些因素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開放性、多元性必將取代封閉性;同時由於傳播資源佔有量的不均,也暗含著弱肉強食的不平等競爭的意味在裡面。這並不奇怪。因為全球化原本就來自資本主義利益的驅動,它無論是作為一個概念的提出,還是作為一個過程的推進,都是以西方的存在為前提並折射出西方國家的道德標准和價值取向的。它就像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斬除封建藩籬,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全方位的溝通、聯系、交流與互動,同時也衍生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支配傾向,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及信息安全造成威脅。但無論如何,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善亦進化,惡亦進化,樂亦進化,苦亦進化,雙方並進,如影隨形,如罔兩之逐影,非有它也"(章太炎語)。

『叄』 網路安全與信息化辦公室主要從事什麼呀好憂郁要不要報考

網路安全與信息化辦公室 兩者你相對感興趣的選一項報考吧 ,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

『肆』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計算機報紙、刊物

《轉載:一些計算機核心期刊的投稿經驗》

1、《計算機工程與設計》和《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核心,相對來講比較好中。

2、《計算機應用研究》國家一級期刊,核心,錄用率60%, 通知得較快。

3、《計算機工程》中文核心,最大優點是審稿快。有基金號和項目編號的文章錄用概率高。

4、《計算機工程與應用》核心,比較好中,審稿速度比較慢。

5、《微型機與應用》,核心,審稿速度一般,無需審稿費和版面費,並不好中(大家都想免費的午餐,收錄數量有限).

6、《計算機模擬》科技論文統計源,非中文核心。好像有模擬結果,交錢就發,好中。

7、非核心,好中的期刊
《計算機安全》 無審稿費
《計算機與現代化》 無審稿費
《現代通信》 無需審稿費和版面費
《網路安全技術與應用》 無審稿費,給錢就發

《中國雷達》免審稿費,免版面費

《西安通信學院學報》免審稿費,免版面費

《重慶通信學院學報》免審稿費,版面費 200/篇

『伍』 人民日報客戶端的簡介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全新的人民日報客戶端今天正式上線。這是人民日報社適應媒體變革形勢,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蔣建國,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李寶善,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有關領導,出席了人民日報客戶端上線儀式暨2014移動互聯發展大會開幕式。
楊振武在致辭中指出,按照中央要求,人民日報社把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和緊迫任務,專門制定了加快推進融合發展的總體規劃。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增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力爭經過不長時間的努力,使人民日報成為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在融合發展的戰略 布局中,人民日報客戶端是一個重要切入點。以客戶端的上線為標志,人民日報將形成法人微博、微信公眾賬號、客戶端三位一體的移動傳播布局,人民日報社已從傳統單一的紙質媒體,演變為融合報紙、刊物、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電子閱報欄、二維碼、手機報、網路電視等多種傳播形態的現代化全媒體矩陣。

『陸』 安全與環境學報的報刊職能

《安全與環境學報》辦刊宗旨:交流安全與環境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發展安全與環境科學技術,培育安全與環境科研隊伍,為中國和全球的工業安全和環境保護服務。
《安全與環境學報》讀者對象:相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大中專院校相關師生,政府部門管理及決策者,廠礦企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本刊特別注重為博士生、碩士生科研服務。
《安全與環境學報》主要刊載石油、化工、環保、礦業、信息、網路、冶金、建築、交通、勘探、國防等相關領域的安全科學理論、安全工程與技術、安全管理與監察理論、安全檢測與監測技術、職業安全與衛生、安全評估方法、事故調查與剖析、網路信息安全、安全數值模擬與模擬、環境科學理論、環境工程與技術、社會與環境、環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災害及其防治、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廢物處理及其綜合利用、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檢測等科學研究新成果、新進展及新方法。

『柒』 信息是怎樣傳遞旳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1.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
世界互聯網發展史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路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路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體「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體)。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體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路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2.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調查數據,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中國互聯網網民已達6800萬,半年內增長了890萬。

在網民的特徵結構方面 ,男性、未婚、25歲以下、大專及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含無收入)網民的比例繼續在網民各特徵數據中占據相對主要地位 ;在職業方面,學生、專業技術人員仍然是網民主體 ;在行業方面,教育、製造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批發和零售業、IT業是網民的主要分布行業 ;但同時可以看到,網民在特徵結構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在網民的上網途徑方面,家中仍然是網民上網的主要地點;上網設備主要是台式計算機,但同時採用其他上網設備的網民日趨增多;撥號上網是網民上網的主要方式,但專線、寬頻等其他上網方式繼續得到發展,其中寬頻(ADSL、CABLE MODEM等)上網用戶數達980萬,上網方式進一步多元化。

在網民的上網行為方面,晚上八、九點鍾仍然是網民上網的最高峰期;網民每周的上網時間分別為13.0小時和4.1天,呈增加的趨勢;絕大部分網民每月實際花費的上網費用在100元以內,比例值達68.0%,但該比例和以往相比有所下降;網民平均擁有的電子郵箱帳號數和以往相比基本未變,電子郵箱總數和免費的郵箱數分別為1.5和1.3;用戶每周收發的郵件數和2003年1月的統計數據相比呈減少狀態,分別達到7.2和5.3,但收到的垃圾郵件數繼續呈增加趨勢,達8.9封/周;網民的上網目的主要是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比例值分別為46.9%和28.6%,網民的上網目的開始多樣化。

單位:萬

當前的中國互聯網正呈現出十大發展新趨勢:
※趨勢一:從玩網到用網,網民概念發生突變,網民增長進入「雪崩」期。

※趨勢二:門戶網站已經盈利,「眼球經濟」讓掌聲再次響起來。

※趨勢三:產業網站、實業網站異軍突起,網路經濟有望在漫長的低谷徘徊後沖出拐點。

※趨勢四:網路寬頻建設風起雲涌,分發存儲發展迅猛,網路瓶頸節節打通。

※趨勢五:從資源枯竭到信息海洋,網上信息源飛速增長,「內容為王」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六:網路收費全面啟動,網站經營步向務實,互聯網「收費時代」已經到來。

※趨勢七:信息化浪潮刺激巨大需求,互聯網成了國民經濟發展新增點。

※趨勢八:資本市場去而復返,第二波投資潮青睞務實企業。

※趨勢九:合縱連橫,中國互聯網處於大兼並前夜。

※趨勢十:構建產業鏈,營造生態圈,網路經濟有望在局部突出重圍。

3.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將來
美國等國家正在率先發起研究建設下一代互聯網,與現在的互聯網相比,下一代互聯網將:

更快:下一代互聯網將比現在的網路傳輸速度提高1000至10000倍。
更大:下一代號互聯網將逐漸放棄IPV4,啟用IPV6地址協議,這樣,原來有限的IP地址將變得無限豐富,大得可以給地球上的每一顆沙粒配備一個IP地址,這樣,你家庭中的每一個東西都可以分配一個IP,真正讓數字化生活變成現實。
更安全:目前困擾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大量隱患將在下一代互聯網中得到有效控制,不會象現在這樣束手無策。

在下一代互聯網,真正的數字化時代將來臨,家庭中的每一個物件都將可能分配一個IP地址,都將進入網路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過網路來調控,它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一種變化,而是一種質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09-03-15 | 添加評論
◆◆
評論讀取中....

◆◆

0

fa401

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宇。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在古書《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都源於奴隸制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通信的需要。據歷史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關於烽火通信有個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她雖長得很美,但輕易不肯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 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乾的荒唐事兒,各諾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襲姐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 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結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殺了周幽王,從此滅了四周。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況,同時也告戒後人,不企是什麼人和什麼時候,都不能拿通信當兒戲。

利用烽火台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台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繹站網,制訂了郵驛律令,如竹簡怎樣捆紮、加封印泥蓋印以保密;如何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郵驛怎樣接待過往官員、役夫等,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制度,並統一名稱叫「驛」。規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驛。郵驛還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而通達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到了唐代,郵驛大大發展,全國共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郵驛1600多處,行程也有具體規定,並訂有考績和視察制度,驛使執行任務時,隨身攜帶「驛卷」或「信牌」等身份證件。
宋代由於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將由民夫充任的驛卒改由士兵擔任,增設「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一晝夜行五百里,銀牌四百里,銅脾三百里。實行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到了元代,由於軍事范圍和疆域擴大,僅在國內就有驛站1496處,並將郵驛改稱為驛站。
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部和七下西洋,還開辟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余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貪污中飽,驛政廢馳。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銷驛站。
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雖系歷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時也是我國進入有組織的進行通信工作的開始。它不僅在我國郵政通信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為促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遞信息,只有託人捎帶,然而輾轉傳遞,緩不濟急,且易延誤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鴻雁捎書」一類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民通信多麼艱難。而今天人們依舊把鴻雁作為郵政通信的象徵,又可見人民群眾對郵政通信所寄於的厚望。

民間通信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政府駐長安的辦事機構,然後再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這也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鄉約」探親帶信的出現。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思念家鄉,相約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時帶些土產和信件,而後逐漸形成民信局。

『捌』 流行語的報紙行語

北京語言大學和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平面媒體分中心等單位聯合發布了2010年上半年中國報紙流行語。在 綜合類流行語中,房價調控成為熱點詞彙,上海世博會名列第二。
本次流行語分8個類目及4個專題,它們是: 綜合類、 國內時政類、 國際時政類、 經濟類、 科技類、 文化娛樂類、 體育類、 社會生活類、上海世博會專題、 住房專題、 突發事件專題以及 社會問題專題。
「2010年春夏季中國報紙十大流行語」在北京語言大學動態流通語料庫基礎上提取,語料來源包括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光明日報、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16家報紙2010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全部文本。
專家認為,2010年春夏季中國報紙十大流行語真實。錯綜復雜的國際風雲、變幻萬千的國內時政、跌宕起伏的經濟、與時俱進的科技、震顫心靈的文化娛樂、盛事迭出的體育、多彩和諧的社會生活、世界矚目的上海世博會、精彩綻放的南非世界盃、立竿見影的房市調控、險象環生的突發事件以及紕漏「偶」出的社會問題等都客觀地映照了時代發展中出現的諸多社會現象,反映了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中的熱點、焦點信息。J063 國內時政類沈浩、高鐵、駐京辦、曹操墓、公平正義、楊濟源、新生代農民工、學習型黨組織、海南國際旅遊島、精神損害賠償
國際時政類 紅衫軍、吉爾吉斯斯坦騷亂、核安全峰會、「天安」號事件、鳩山由紀夫、英國大選、莫斯科地鐵爆炸、反捕鯨、波蘭總統專機失事、美國醫改 文化娛樂類吳冠中、阿凡達、犀利哥、小虎隊、杜拉拉升職記、富春山居圖、「澳門學」、非誠勿擾、華君武、網路春晚
體育類薩馬蘭奇、溫哥華冬奧會、曼德拉、賭球、東亞四強賽、花樣滑冰、嗚嗚祖拉、扎庫米、瑞士女排精英賽、女子短道速滑
社會生活類綠豆、團購、大蒜、秒殺、垃圾分類、火車票實名制、最低工資標准、嚴打黃賭毒、網路被黑、谷歌退出中國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園、中國館、海寶、城市最佳實踐區、主題館、生命陽光館、世博軸、世博門票、世博護照
住房專題 房產稅、地王、二套房貸、膠囊公寓、國十一條、政策性住房、投機性購房、經轉商、78家央企退出、新國十條 富士康、張悟本、范跑跑、夏騙騙、地溝油、海上皇宮、天上人間、趙作海案、止咳水、毒豇豆、山寨ATM機、局長日記

閱讀全文

與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報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劉珺計算機網路 瀏覽:63
如何解決網路散熱 瀏覽:914
怎麼用唯品會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383
上海網路電視需多少兆 瀏覽:27
WIN7系統安裝哪個網路適配器 瀏覽:552
道路養護與管理計算機網路技術 瀏覽:419
手機抖音網路歌曲 瀏覽:708
蘋果網路允許設置 瀏覽:274
為什麼有網路嗶哩嗶哩視頻 瀏覽:95
廣東廣電網路u點家庭服務ip是多少 瀏覽:942
校園無線網路工程 瀏覽:821
投訴河北廣電網路打哪個電話投訴 瀏覽:828
移動網路最差嗎 瀏覽:31
黑鯊4如何提高游戲網路 瀏覽:307
挑戰無線網路加速 瀏覽:457
電腦插網線網路熱點打不開 瀏覽:896
網路共享是不是要比一般的多 瀏覽:98
搭建一個網路工作室需要多少錢 瀏覽:536
計算機網路英語閱讀 瀏覽:114
康佳電視網路設置在哪 瀏覽:70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