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網路上該如何保護好個人的隱私信息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也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我們的信息得以共享,也會讓其他人的隱私得以泄露,所以我們要正確的利用互聯網,不能讓壞人在網路上為所欲為,保證每個網民的利益不受到侵害,這不僅需要民警加強對網路的審查,市民自己也要做好個人的防護,提高上網的安全意識,在網路上保護好個人的隱私信息。
在個人電腦安裝安全軟體。現在很多黑客喜歡入侵個人電腦,私自獲取電腦中的視頻和個人信息,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可以在電腦安裝殺毒軟體,並啟用防火牆,我發現自己電腦出現明顯的異常,一定要及時進行殺毒,並第一時間斷開網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網路安全規定,不是在網路上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㈡ 2.個人應該在數據時代注意哪些事項,以此保護隱私安全,信息安全
1、不要隨意設置app的許可權;
2、盡量訪問大型網站;不上不良網站;不輕信網站中發布的中獎信息;
3、不輕易給陌生人匯款;
4、收到來歷不明的郵件時,不輕易打開附件文件;
5、不隨便在不知底細的網站注冊及提供個人資料;
6、不同的賬號盡量不用完全一致的密碼;
7、盡量不要連接無密碼的公共wifi
㈢ 哪些互聯網應用正在泄漏你的隱私
【《財經》綜合報道】360瀏覽器侵犯用戶隱私話題再次引人關注。據《上海青年報》11月23日報道,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主辦的「隱私保護」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一份由中科院保密技術攻防重點實驗室研究撰寫的《個人隱私泄露風險的技術研究報告》報告揭示:一直以安全為名的360瀏覽器在架構設計、運作原理方面竟然存在著三大隱私安全問題,將會給用戶安全帶來嚴重危害。
「這將會給用戶安全帶來嚴重危害」,《上海青年報》援引一位與會專家觀點稱。
此前,工信部曾公開宣布將對360安全問題展開調查,但目前尚沒有權威機構出台令人信服的調查結果。中科院作為信息研究的專業機構,此次所出具的該項報告,或將成為推動該問題解決的重要依據。
《上海青年報》還從會上獲悉,中科院針對當前互聯網常用產品及服務的隱私保護問題進行了整體研究,涉及瀏覽器、即時通訊、電子商務、社區網站等多個類別。從記者輾轉獲得的報告原文來看,在瀏覽器隱私保護情況的研究章節里,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對360安全瀏覽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並歸納列舉出360安全瀏覽器存在的三大安全問題,其中包括:收集用戶所打開過的瀏覽頁面地址、收集用戶在瀏覽器地址欄輸入的信息以及預留後台埠,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利用雲端指令,在後台執行《安裝許可協議》規定內容之外的功能等。
調查中,研究人員通過專業技術手段對整個軟體運行過程及環境進行了綜合測試,證實了360確實存在安全問題,並在實驗室進行了多次復現。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舉例稱,當用戶在360安全瀏覽器地址欄中輸入一個完整的網址時,360瀏覽器會向360公司的特定伺服器依次發送用戶的每一次輸入數據直至輸入完成,發送的信息包含了能夠確定用戶唯一性的ID,這可能會導致特定用戶的地址欄輸入以及瀏覽記錄容易被跟蹤和泄漏。另有分析顯示,「這些組件或以欺騙的方式被下載到電腦以實現360安全瀏覽器的某些未明示的功能,也可能造成用戶的電腦被惡意侵入」。
實際上,在過去數月,360安全軟體一直深陷安全及隱私泄漏漩渦,飽受來自網民、媒體、意見領袖和主管部門的質疑。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也就安全問題對360軟體發出連番質疑,指稱360私自竊取用戶隱私、偽裝系統補丁、捆綁安裝軟體以及360通過「雲控制」遠程操控用戶電腦等。盡管360方面並未正面回應這些問題和質疑,僅僅將其歸為「競爭對手迫害」,但層出不窮的真實案例,仍然引發大量用戶關注並卸載360,一些世界500強企業也內部通知禁用360全系產品。根據CNZZ最新發布的數據,自方舟子開始打假360以來,360瀏覽器的市場份額下降了1.6%,保守估計流失用戶1000萬。
面對沸沸揚揚的「360隱私泄露門」,10月25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表示,工信部已經介入調查方舟子指控的奇虎360瀏覽器竊取用戶隱私一事,「如果查實確有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予以嚴肅處理」。360方面隨即宣布將主動將產品送至國家質檢總局和工信部檢驗。
對於360的主動「送檢」,互聯網威懾防禦(IDF)實驗室創始人、安全專家萬濤認為作用不大。萬濤指出,360使用的是雲端控制技術,單檢測桌面軟體很難檢測到問題,對整個過程與環境進行檢測評估才能更好地說明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石文昌曾表示,如果安全軟體不遵守軟體安全機制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最小特權原則(POLP,principleofleastprivilege),而是利用特殊許可權,進行非功能實現所必須的操作,其對系統許可權的濫用將影響到用戶系統的信息安全。
相關與會專家表示,「根據此次中科院的研究報告,和之前社會各界對360軟體安全性的質疑,360公司以安全為名、行盜取泄漏用戶隱私之實的一系列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工信部2011年第20號令頒布並於2012年3月15日實施的《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秩序若干規定》中的相應條款」。
該《個人隱私泄露風險的技術研究報告》標明「V1.0」,發布者為「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術攻防重點實驗室」,發布時間是2012年11月。
以下為《個人隱私泄露風險的技術研究報告V1.0》的部分內容:
前言
隨著國內外個人隱私泄露事件的頻繁發生和對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視,人們越來越關注日常工作生活中計算機軟體、移動終端以及高技術帶來的個人隱私問題。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術攻防重點實驗室對當前常用軟體和終端產品的用戶隱私保護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一些有關隱私保護存在的風險。本文主要從常用軟體、網路服務、移動終端以及聲光電磁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實驗室的研究結果和發現。文中內容注重實例研究和數據再現,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對個人隱私相關問題的關注。
本文得到了北京大學互聯網安全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幫助。
1終端常用軟體與用戶隱私保護
1.1網路瀏覽器
許多網路瀏覽器為了增強用戶體驗、提供個性化服務、發展定向廣告業務等目的,通常會在後台收集用戶的網頁瀏覽記錄等個人信息上傳到伺服器。然而許多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或者所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軟體《安裝許可協議》中進行了明確規定的范圍。
實驗室以360安全瀏覽器當前最新版本5.0為例,對瀏覽器的用戶隱私泄露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網路瀏覽器中的隱私泄露威脅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預留後門,植入代碼:一些瀏覽器在使用過程中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後台執行《安裝許可協議》規定內容之外的功能,360安全瀏覽器在運行過程中約每5分鍾與服務端進行一次通信,並下載一個文件,如下圖所示,下載的文件為se.360.cn/cloud/cset18.ini,但是從數據流可以看出該文件實際上是一個PE文件,文件頭中標識的產品名稱為DataDll。
㈣ 社交網路中的5個關鍵安全和隱私問題是什麼
每個公民的隱私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現實中,隱私往往也就是當事人最為重要、也是最為看重的部分。不少人為了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隱私權。那麼大家知道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具體包括哪些嗎?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
一、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包括哪些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11、未經他人許可,私自公開他人的秘密。
二、隱私權包括哪些權利
隱私權包括以下權利:
1、個人生活自由權
權利主體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或無害的活動,不受他人干預、破壞或支配。
2、情報保密權
個人生活情報,包括所有的個人信息和資料。諸如身高、體重、女性三圍、病歷、身體缺陷、健康狀況、生活經歷、財產狀況、婚戀、家庭、社會關系、愛好、信仰、心理特徵等等。權利主體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個人生活情報資料,例如,對公民身體的隱秘部分、日記等不許偷看,未經他人同意不得強制披露其財產狀況、社會關系以及其他不為外界知悉傳播或公開的私事等。
3、個人通訊秘密權
權利主體有權對個人信件、電報、電話、傳真及談論的內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竊聽或竊取。隱私權制度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現代通訊的發達聯系在一起的,信息處理及傳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個人通訊的內容可以輕而易舉地被竊聽或竊取,因而,保障個人通訊的安全已成為隱私權的一項重要內容。
4、個人隱私利用權
權利主體有權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隱私,以從事各種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如利用個人的生活情報資料撰寫自傳、利用自身形象或形體供繪畫或攝影的需要等。對這些活動不能非法予以干涉,但隱私的利用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得有悖於公序良俗,即權利不得濫用。例如利用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製作淫穢物品,即應認定為非法利用隱私,從而構成違法行為。
隱私權屬於最基本的人格權利之一,其中還詳細包括了隱私利用權、通訊秘密權、情報保密權以及個人生活自由權等權利。
㈤ 在使用APP時,怎麼樣能夠避免個人信息過分暴露呢
現在的「網路詐騙」越來越多,很多不法分子通過網路平台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進行電話騷擾甚至非法活動。哪些方面容易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1.在處理快遞單等含有個人信息的文件時,先擦除個人信息再丟棄;
2.如果在外面使用公網,必須先清理痕跡或者開啟隱私模式;
3.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不要隨意留下個人信息;
4.在網上留下電話號碼,用「-」分隔號碼,避免被搜索;
5.朋友圈照片,注意,盡量不要拍含有個人信息的照片;
6.注冊各種社交平台,網購平台等。嘗試使用更復雜的密碼;
7.及時關閉手機WiFi功能,不要在公共場所隨便使用免費WiFi。
㈥ 我們的隱私都是從哪泄露的
現在的人幾乎是全部透明的,走在路上到處是攝像頭,開個車到處都是閃光燈,很亮,稍微一停他就啪啪啪的照,你坐在車裡面幾乎很難迴避這個現實。
如果看過美劇《疑犯追蹤》,會發現編劇擔憂的不是未來,而是我們的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沒有隱私的時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重視自己的隱私。因為,你的隱私數據泄露到什麼程度,對你才是真的有影響。
具備基本認知:自己的隱私是有價值的。
我們對隱私應該擔心什麼呢?怎樣設定隱私的邊界?如果我們不得不交出自己的所有隱私(指紋、DNA),有什麼機制能確保隱私不被濫用?如果有人惡意侵犯公民隱私,懲戒是否足夠有震懾力?當一個人遭遇網路暴力的時候,怎麼保護自己?
㈦ 你如何看待社交網路里垃圾信息的傳播
我們不經意間可能就會泄露一些自己的隱私信息,比如說手機號這些參加某些活動的時候,可能不經意間就被泄露出去了,然後我們就找到各種垃圾簡訊,然後在這里瀏覽網頁的時候,也會突然跳出來某些垃圾信息,就是說明顯能夠看出來是騙局的這些東西,我覺得他是有龐大的利益驅使,他投放這么多的廣告,有一個人相信他的成本就完全出來了,所以說他利益和支出是相匹配的,他能夠有相應的經濟利益,所以他願意去做這些垃圾廣告,無利不起早,這句話絕對適合於所有行業。
㈧ 網購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網路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
通過網路購買商品時,要仔細驗看登錄的網址,不要輕易接收和安裝不明軟體,要慎重填寫銀行賬戶和密碼。
處置好快遞單、車票等單據
快遞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車票、機票上印有購票者姓名、身份證號,購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不經意扔掉,可能會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身份證復印件上要寫明用途
市民在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時,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區域註明「本復印件僅供××用於××用途,他用無效」和日期,復印完成後最好能清除復印機緩存。
簡歷只提供必要信息
一般情況下,簡歷中不要過於詳細填寫本人具體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
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個人信息
大家在微博、QQ空間、貼吧、論壇等社交網路要盡可能避免透露或標注真實身份信息。這些信息有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
微信不要加不明身份的好友
有些人在朋友圈曬照片卻忘了將姓名、身份證號等進行模糊處理。微信中「附近的人」這個設置,也經常被利用來看到他人的照片。不要加不明身份的好友。保護個人信息的泄露,必須對網購有一定的理解,做出更好的防護。
㈨ 我們的隱私都是怎麼泄露的
這篇文章談談隱私。之所以談這個話題,是看到吉利集團的李書福在一次會議上這么說:
我心裡就想,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的,隨便看,這些問題非常大
李書福懂汽車,但看起來不太懂互聯網和隱私是怎麼回事。不過,他的說法倒是一部分用戶的想法,騰訊為此還特地做了回應。
作為一個比較理性的用戶,我當然不會認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原因也簡單,信息量太大了,看我的信息也沒用。我倒是想天天看馬化騰的微信,以便決定怎麼買騰訊的股票。當然,這是玩笑話,我要說的意思是,如果要看別人的隱私,你的目的是什麼,要付出多少代價。
李書福在會議上說的另一句話更值得注意:
現在的人幾乎是全部透明的,走在路上到處是攝像頭,開個車到處都是閃光燈,很亮,稍微一停他就啪啪啪的照,你坐在車裡面幾乎很難迴避這個現實。
如果看過美劇《疑犯追蹤》,會發現編劇擔憂的不是未來,而是我們的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沒有隱私的時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重視自己的隱私。因為,你的隱私數據泄露到什麼程度,對你才是真的有影響。
假設,有一台超級計算機,The Machine,知道你所有的隱私信息。但是,這台計算機從不會用你的隱私去危害你。那麼,你可以認為自己的隱私是安全的。這台超級計算機,某種意義上是存在的,你自己就是知道你所有隱私的超級計算機,你的手機上也存儲著你的所有隱私信息,還有,這個世界上某個不能言說的地方,可能也存儲著你的所有隱私信息。怕么?已經是這個樣子了,不需要怕,但你應該知道當下的情況。
有人說,那麼,反正我信息都被超級計算機知道了,那麼我乾脆破罐子破摔了,隱私值幾個錢?當然不是這樣,如果你小區附近房地產中介知道你的電話號碼,也知道你最近在搜索引擎上搜過附近地段的房價,很可能就會頻繁給你打電話,對你造成干擾。你不在乎的隱私,這時候就變得有價值起來。
經常有人向我抱怨,說我剛在網路上搜索了某個疾病信息,沒過幾分鍾就有私人醫院給我打電話,網路真垃圾,出賣我的信息,這個情況下,網路可能只是背鍋的。你並不了解打開手機上的瀏覽器,訪問網路,輸入關鍵詞,返回結果這個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所以你覺得出了問題就是因為網路。
我當然不喜歡網路公司,過去的文章里也經常罵網路,所以,在這里居然說不都是網路的錯,應該不會被認為是收了網路的錢。
以我所知,上述這個查詢的過程,中間有好幾個環節都會把你的行為透漏給第三方。一個是運營商層面的 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技術實現的,一般稱之為深度報文檢測或深度包檢測。另一種,是灰產的流量劫持。當然,還有其他可能性,比如你用的瀏覽器也在分析你的關鍵詞,你的輸入法也在分析你的關鍵詞?
為什麼你這么值得分析?因為有些搜索意向很值錢。如果搜索房價,你買房的傾向性很高;如果搜索疾病,可能有求醫問診的可能;搜索教育類信息,可能你要給孩子上培訓班?這些背後都存在很大的商業價值,所以,無論是灰產黑產,都會盯著。
再比如,你這個月信用卡賬單信息剛發到你的手機上,沒過一分鍾,又來了一條垃圾信息,是現金貸的廣告。一次兩次你可能覺得就是巧合,一段時間之後你發現,每次都這樣。
做現金貸的公司怎麼知道你的信用卡賬單信息呢?按照前面李書福們對微信的邏輯來推測,肯定這個黑鍋是銀行信用卡部門背,一定是他們泄露了用戶的信息嘛。
答案是,不排除是銀行信用卡部門出問題。更大的可能是,還有其他各種原因。可能是銀行信用卡部門泄露信息,比如,銀行內部有員工監守自盜,定期把記錄導給第三方公司賣錢,這種事有沒有過?有,公開報道里就有。但這種方式效率太低,還以有其他可能么?有,第三方簡訊發送方層面會不會出問題?會,銀行介面信息過來了,號碼包傳過來了,中間有無數個可能性導致信息泄露,比如被黑客拖走了信息。還有沒有可能?有,電信簡訊網關層面直接過濾分析,然後按照各種信息分門別類,賣信息就行了。哪一種更有效率,那一種方式更精準,哪一種成本最低,哪一種可能性就越大。
雙11的前後,幾乎每個人都收到大量的營銷簡訊。其中的一部分簡訊來自己你買過東西的商家,其他則是不明來源,他們怎麼知道你手機號碼的?獲取號碼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可能性。
你在一個店鋪買東西,基本上留的是自己的號碼,這個號碼會在淘寶存儲,會在支付寶存儲,會在物流公司存儲,會印在快遞單上,會被快遞小哥看到?商家和快遞公司給你的通知信息,裡麵包括你的聯系方式,還有無數個途徑會泄露你的號碼。甚至,當你拆了快遞,扔了包裝盒在垃圾堆里,那上面還有你的信息呢。當然,現在有些公司開始注意這方面的信息處理,把一些信息隱藏掉,但仔細看快遞包裝,上面信息還是很完整的。
盡管一些公司網路層面的安全防護做的很好,但如果有人假扮清潔工,去翻這家公司垃圾桶里的各種信息,可以找到的有價值的信息肯定不少。這個工作,專業領域叫社交工程/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或簡稱社工。
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商業間諜嗎?你沒見過,但不代表沒有。或許,這些商業間諜就在做這些事情,但他們不會去知乎上洋洋灑灑給人揭秘自己的工作吧。
總有人被電話詐騙之後一頭霧水,我什麼都沒做啊,騙子怎麼會知道我這么多信息,你不可能什麼都沒做,你所有網站用同一個密碼,你去商場購物,你買車,你住院生孩子,孩子上幼兒園,你出行坐飛機訂票,你旅遊辦護照,你在社交網路上曬美食,曬自拍?你的一切日常行為,都會涉及到隱私的泄露。這些信息被拼湊起來,可能比你自己都了解你,然後用來騙你或是騙你的親戚朋友,難度就降低了很多。
即使你覺得自己是普通人,並不代表你的信息不值錢,並不代表你不會被人盯上。要知道,能泄露你隱私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你的信息,加上其他信息,拼接起來,就可能被用作更壞的用途。比如,現在還有不少公司被騙錢,方式很簡單,騙子通過某種方式獲取到公司的通信錄和 QQ 信息,然後偽造一個群,把新來的財務拉進群,假冒公司 CEO 告訴財務打款到某個賬戶。這種騙局聽起來很小兒科,但現實世界裡還在不斷發生。
李書福說擔心騰訊看他的信息,那麼,是不是他應該鼓勵公司員工更多用電話,用傳真、簡訊或是郵件去交流信息呢?那樣恐怕他就更睡不著覺了。在相對安全和更不安全之間選擇一個,應該怎麼選?
如果騰訊可能看你的信息,那麼電信運營商是不是更能看你的信息?我們要問,騰訊看你信息的動機是什麼?代價是什麼?如果有人證實,騰訊某個員工偷著看用戶的聊天信息,那麼,騰訊明天股價會怎樣?要付出的成本太高。假設某個人一旦做壞事,代價是多大?你的信息通過微信傳輸到另一個用戶,有多少個不受控制的中間環節?中間環節越少,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少。
一部分新盧德主義(Neo-Luddism)者的傾向性是,認為應該回歸到信息技術發明之前的狀態,不用智能手機,不發郵件,不網購,拒絕溝通和交流,隱私信息會得到最好的保護。另一種極端的想法是,生活里只用絕對安全的端到端通信,不安全的通信方式一律不用。但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滿足大眾的需求。
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隱私保護的可行措施是什麼呢?
永遠不要貪便宜。比如填寫一大堆個人資料去換取折扣或優惠信息的行為並不可取。不要偷懶。比如所有網路服務都用同一個密碼,幾乎就是開門緝盜的行為。具備基本認知:自己的隱私是有價值的。
我們對隱私應該擔心什麼呢?怎樣設定隱私的邊界?如果我們不得不交出自己的所有隱私(指紋、DNA),有什麼機制能確保隱私不被濫用?如果有人惡意侵犯公民隱私,懲戒是否足夠有震懾力?當一個人遭遇網路暴力的時候,怎麼保護自己?
如果我們未來生存在 The Matrix 之中,我們的隱私還將包括什麼呢?
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該是什麼?
源自馮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