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路由器原理及在TCP/IP網路中的應用
路由器首先是在OSI七層模型中的第三層工作。
所謂路由就是指通過相互連接的網路把信息從源地點移動到目標地點的活動。一般來說,在路由過程中,信息至少會經過一個或多個中間節點。通常,人們會把路由和交換進行對比,這主要是因為在普通用戶看來兩者所實現的功能是完全一樣的。其實,路由和交換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交換發生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路由發生在第三層,即網路層。這一區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在移動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兩者實現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早在40多年前間就已經出現了對路由技術的討論,但是直到80年代路由技術才逐漸進入商業化的應用。路由技術之所以在問世之初沒有被廣泛使用主要是因為80年代之前的網路結構都非常簡單,路由技術沒有用武之地。直到最近十幾年,大規模的互聯網路才逐漸流行起來,為路由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平台。 路由器是互聯網的主要節點設備。路由器通過路由決定數據的轉發。轉發策略稱為路由選擇(routing),這也是路由器名稱的由來(router,轉發者)。作為不同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樞紐,路由器系統構成了基於 TCP/IP 的國際互聯網路 Internet 的主體脈絡,也可以說,路由器構成了 Internet 的骨架。它的處理速度是網路通信的主要瓶頸之一,它的可靠性則直接影響著網路互連的質量。因此,在園區網、地區網、乃至整個 Internet 研究領域中,路由器技術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其發展歷程和方向,成為整個 Internet 研究的一個縮影。在當前我國網路基礎建設和信息建設方興未艾之際,探討路由器在互連網路中的作用、地位及其發展方向,對於國內的網路技術研究、網路建設,以及明確網路市場上對於路由器和網路互連的各種似是而非的概念,都有重要的意義。
原理
路由器(Router)是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所謂邏輯網路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路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來完成。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斷網路地址和選擇路徑的功能,它能在多網路互聯環境中,建立靈活的連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數據分組和介質訪問方法連接各種子網,路由器只接受源 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屬網路層的一種互聯設備。它不關心各子網使用的硬體設備,但要求運行與網路層協議相一致的軟體。路由器分本地路由器和遠程路由器,本地路由器是用來連接網路傳輸介質的,如光纖、同軸電纜、雙絞線;遠程路由器是用來連接遠程傳輸介質,並要求相應的設備,如電話線要配數據機,無線要通過無線接收機、發射機。路由器原理其工作原理如下: (1)工作站A將工作站B的地址12.0.0.5連同數據信息以數據幀的形式發送給路由器1。 (2)路由器1收到工作站A的數據幀後,先從包頭中取出地址12.0.0.5,並根據路徑表計算出發往工作站B的最佳路徑:R1->R2->R5->B;並將數據幀發往路由器2。 (3)路由器2重復路由器1的工作,並將數據幀轉發給路由器5。 (4)路由器5同樣取出目的地址,發現12.0.0.5就在該路由器所連接的網段上,於是將該數據幀直接交給工作站B。 (5)工作站B收到工作站A的數據幀,一次通信過程宣告結束。 事實上,路由器除了上述的路由選擇這一主要功能外,還具有網路流量控制功能。有的路由器僅支持單一協議,但大部分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種協議的傳輸,即多協議路由器。由於每一種協議都有自己的規則,要在一個路由器中完成多種協議的演算法,勢必會 降低路由器的性能。因此,我們以為,支持多協議的路由器性能相對較低。用戶購買路由器時,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需要的網路協議的路由器。 近年來出現了交換路由器產品,從本質上來說它不是什麼新技術,而是為了提高通信能力,把交換機的原理組合到路由器中,使數據傳輸能力更快、更好。
作用
路由器的一個作用是連通不同的網路,另一個作用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選擇通暢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減輕網路系統通信負荷,節約網路系統資源,提高網路系統暢通率,從而讓網路系統發揮出更大的效益來。 從過濾網路流量的角度來看,路由器的作用與交換機和網橋非常相似。但是與工作在網路物理層,從物理上劃分網段的交換機不同,路由器使用專門的軟體協議從邏輯上對整個網路進行劃分。例如,一台支持IP協議的路由器可以把網路劃分成多個子網段,只有指向特殊IP地址的網路流量才可以通過路由器。對於每一個接收到的數據包,路由器都會重新計算其校驗值,並寫入新的物理地址。因此,使用路由器轉發和過濾數據的速度往往要比只查看數據包物理地址的交換機慢。但是,路由器對於那些結構復雜的網路,使用路由器可以提高網路的整體效率。路由器的另外一個明顯優勢就是可以自動過濾網路廣播。從總體上說,在網路中添加路由器的整個安裝過程要比即插即用的交換機復雜很多。 一般說來,異種網路互聯與多個子網互聯都應採用路由器來完成。 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為經過路由器的每個數據幀尋找一條最佳傳輸路徑,並將該數據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站點。由此可見,選擇最佳路徑的策略即路由演算法是路由器的關鍵所在。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徑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徑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徑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 1.靜態路徑表 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徑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徑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 2.動態路徑表 動態(Dynamic)路徑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徑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❷ 路由器tcp會話是什麼
tcp會話即為tcp連接的含義,它表示目前有多少個網路應用通過路由器採用tcp傳輸方式與遠程主機建立了數據通信。
1、internet採用tcp/ip體系架構,在傳輸層主要有兩個協議:tcp和udp;
2、互聯網中數據的傳輸需要通過tcp或者udp連接方式完成。
❸ 路由器用的是tcpip協議
目前全球的絕大部分網路用的都是TCP/IP協議。
❹ 使用無線路由器上網,其中的TCP/ip協議該怎麼設置
台式機用寬頻線與無線路由器連接(你無線路由器背後有主控的地址賬戶和密碼,登錄)設置好無線路由器關於網路連接里的設置(寬頻連接方式,賬戶,密碼,大致這些)電腦的tcp/ip設置裡面全部勾選自動就ok了。。。至於手機(最好在無線路由器設置里把小區廣播這個給勾沒了。。。省的有人蹭你網)你無線路由器是有個名稱的類似tplink**之類的,可以改,設置個wpa2密碼,手機wifi開了之後,進行相關設置就ok了。。。純手工。。。
❺ TCP/IP是什麼意思
TCP/IP是一個互聯網通信協議。互聯網協議是一個網路通信模型,以及一整個網路傳輸協議家族,為互聯網的基礎通信架構。它常被通稱為TCP/IP協議族(英語:TCP/IP Protocol Suite,或TCP/IP Protocols),簡稱TCP/IP。
TCP / 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也稱為互聯網協議套件,是萬維網的核心通信系統,它使每個連接互聯網的設備能夠同時與其他所有此類設備進行通信。
實質上,它是安裝在每台計算機上的計算機化語法(語言),用於公共(Internet)和專用(內部網和外部網)網路。該協議的發展使互聯網以及在線商務迅速發展。
因為該協議家族的兩個核心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和IP(網際協議),為該家族中最早通過的標准。由於在網路通訊協議普遍採用分層的結構,當多個層次的協議共同工作時,類似計算機科學中的堆棧,因此又被稱為TCP/IP協議棧(英語:TCP/IP Protocol Stack) 。
這些協議最早發源於美國國防部(縮寫為DoD)的ARPA網項目,因此也被稱作DoD模型(DoD Model)。這個協議族由互聯網工程任務組負責維護。
(5)路由器網路協議tcp擴展閱讀:
TCP/IP的運作:
TCP / IP是一個雙層程序:較高層(TCP)將消息內容反匯編成小的「數據包」,然後通過網際網路傳輸,由接收計算機的TCP重新組裝回消息的原始形式。
較低層(IP)扮演「地址管理器」的角色,並將每個數據包發送到正確的目的地。IP地址由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檢查,以確保根據需要轉發消息。
TCP / IP在客戶端,伺服器通信模型上運行,這意味著第一計算機(客戶端)的用戶向第二網路計算機(伺服器)發出服務請求,例如轉發網頁。
TCP / IP還依賴於點對點通信,這意味著通信在預定義的網路邊界內從一台主機移動到另一台主機。最後,TCP / IP被認為是無狀態的,因為每個請求都是新的,與之前的所有請求無關,使得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網路路徑。
電子商務企業需要熟悉的許多更高級別的應用程序利用和/或構建在TCP / IP上。這些應用程序構成了更高層的協議語言,並且通常與TCP / IP一起打包為單個「套件」。例子包括:
HTTP(Internet的超文本傳輸協議)。
FTP(互聯網的文件傳輸協議)。
Telnet,可以從遠程位置登錄計算機。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通過模擬電話數據機訪問互聯網將涉及使用兩種特殊協議之一:SLIP(串列線路互聯網協議)或PPP(點對點協議)。這些協議的功能是以一種形式「封裝」數據包,允許它們通過撥號電話連接發送到接入提供商的數據機。
UDP(用戶數據報協議)是TCP的替代方案,有時用於非常專業的目的。它使用超簡單的「無連接」傳輸,只需要最少量的協議。它主要用於在線應用程序之間的低延遲,容忍損失的連接。
用於交換路由器數據的TCP / IP相關協議包括:
ICMP(Internet控制消息協議)。
IGP(內部網關協議)。
EGP(外部網關協議)。
BGP(邊界網關協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TCP/IP協議
❻ 路由器上網協議(TCP/IP)的設置
路由一般默認是動態分配ip的,你手動ip必須填寫dns,不然你只能上Q不能開網頁。在動態ip的情況下運行CMD,輸入ipcongfig/all可以查到dns。
❼ TCP/IP網路協議的簡介
每一層負責不同的功能:
1) 鏈路層,有時也稱作數據鏈路層或網路介面層,通常包括操作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和計算機中對應的網路介面卡。它們一起處理與電纜(或其他任何傳輸媒介)的物理介面細節。
2) 網路層,有時也稱作互聯網層,處理分組在網路中的活動,例如分組的選路。在TCP/IP協議族中,網路層協議包括IP協議(網際協議),ICMP協議(internet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以及IGMP協議(internet組治理協議)。
3 ) 傳輸層,主要為兩台主機上的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協議族中,有兩個互不相同的傳輸協議: 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
TCP為兩台主機提供高可靠性的數據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應用程序交給它的數據分成合適的小塊交給下面的網路層,確認接收到的分組,設置發送最後確認分組的超時時鍾等。由於運輸層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應用層可以忽略所有這些細節。
而另一方面, UDP則為應用層提供一種非常簡單的服務。它只是把稱作數據包的分組從一台主機發送到另一台主機,但並不保證該數據報能到達另一端。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須由應用層來提供。
這兩種傳輸層協議分別在不同的應用程序中有不同的用途,這一點將在後面看到。
4 ) 應用層負責處理特定的應用程序細節。幾乎各種不同的TCP/IP實現都會提供下面這些通用的應用程序:
4.1 Telnet 遠程登錄。
4.2 FTP 文件傳輸協議。
4.3 SMTP 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4.4 SNMP 簡單網路治理協議。
另外還有許多其他應用,在後面章節中將介紹其中的一部分。
假設在一個區域網( LAN)如乙太網中有兩台主機,二者都運行FTP協議,圖1 - 2列出了該過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協議。
(點擊查看原圖)
這里,我們列舉了一個FTP客戶程序和另一個FTP伺服器程序。大多數的網路應用程序都被設計成客戶—伺服器模式。伺服器為客戶提供某種服務,在本例中就是訪問伺服器所在主機上的文件。在遠程登錄應用程序Telnet中,為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登錄到伺服器主機上。
在同一層上,雙方都有對應的一個或多個協議進行通信。例如,某個協議答應TCP層進行通信,而另一個協議則答應兩個IP層進行通信。
在圖1 - 2的右邊,我們注重到應用程序通常是一個用戶進程,而下三層則一般在(操作系統)內核中執行。盡管這不是必需的,但通常都是這樣處理的,例如U N I X操作系統。
在圖1 - 2中,頂層與下三層之間還有另一個要害的不同之處。應用層關心的是應用程序的細節,而不是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活動。下三層對應用程序一無所知,但它們要處理所有的通信細節。
在圖1 - 2中列舉了四種不同層次上的協議。FTP是一種應用層協議, TCP是一種運輸層協議,IP是一種網路層協議,而乙太網協議則應用於鏈路層上。TCP/IP協議族是一組不同的協議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協議族。盡管通常稱該協議族為TCP/IP,但TCP和IP只是其中的兩種協議而已(該協議族的另一個名字是internet協議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
網路介面層和應用層的目的是很顯然的—前者處理有關通信媒介的細節(乙太網、令牌環網等),而後者處理某個特定的用戶應用程序( FTP、Telnet等)。但是,從表面上看,網路層和運輸層之間的區別不那麼明顯。為什麼要把它們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層次呢?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把視野從單個網路擴展到一組網路。
在8 0年代,網路不斷增長的原因之一是大家都意識到只有一台孤立的計算機構成的「孤島」沒有太大意義,於是就把這些孤立的系統組在一起形成網路。隨著這樣的發展,到了9 0年代,我們又逐漸熟悉到這種由單個網路構成的新的更大的「島嶼」同樣沒有太大的意義。於是,人們又把多個網路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網路的網路,或稱作互連網( internet )。一個互連網就是一組通過相同協議族互連在一起的網路。
構造互連網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兩個或多個網路通過路由器進行連接。它是一種非凡的用於網路互連的硬體盒。路由器的好處是為不同類型的物理網路提供連接:乙太網、令牌環網、點對點的鏈接和FDDI(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等等。
這些盒子也稱作IP路由器(IP Router),但我們這里使用路由器( Router )這個術語。從歷史上說,這些盒子稱作網關(gateway),在很多TCP/IP文獻中都使用這個術語。現在網關這個術語只用來表示應用層網關:一個連接兩種不同協議族的進程(例如,TCP/IP和IBM的SNA),它為某個特定的應用程序服務(經常是電子郵件或文件傳輸)。
圖1 - 3是一個包含兩個網路的互連網:一個乙太網和一個令牌環網,通過一個路由器互相連接。盡管這里是兩台主機通過路由器進行通信,實際上乙太網中的任何主機都可以與令牌環網中的任何主機進行通信。
在圖1 - 3中,我們可以劃分出端系統( End system )(兩邊的兩台主機)和中間系統(Intermediate system)(中間的路由器)。應用層和運輸層使用端到端(End-to-end)協議。在圖中,只有端系統需要這兩層協議。但是,網路層提供的卻是逐跳(Hop-by-hop)協議,兩個端系統和每個中間系統都要使用它。
在TCP/IP協議族中,網路層IP提供的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也就是說,它只是盡可能快地把分組從源結點送到目的結點,但是並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證。而另一方面, TCP在不可靠的IP層上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運輸層。為了提供這種可靠的服務, TCP採用了超時重傳、發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確認分組等機制。由此可見,運輸層和網路層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
從定義上看,一個路由器具有兩個或多個網路介面層(因為它連接了兩個或多個網路)。任何具有多個介面的系統,英文都稱作是多介面的( multihomed )。一個主機也可以有多個介面,但一般不稱作路由器, 除非它的功能只是單純地把分組從一個介面傳送到另一個介面。同樣,路由器並不一定指那種在互聯網中用來轉發分組的非凡硬體盒。大多數的TCP/IP實現也答應一個多介面主機來擔當路由器的功能,但是主機為此必須進行非凡的配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可以稱該系統為主機(當它運行某一應用程序時,如FTP或Telnet),也可以稱之為路由器(當它把分組從一個網路轉發到另一個網路時)。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不同的術語。
互聯網的目的之一是在應用程序中隱藏所有的物理細節。雖然這一點在圖1 - 3由兩個網路組成的互聯網中並不很明顯,但是應用層不能關心(也不關心)一台主機是在乙太網上,而另一台主機是在令牌環網上,它們通過路由器進行互連。隨著增加不同類型的物理網路,可能會有2 0個路由器,但應用層仍然是一樣的。物理細節的隱藏使得互聯網功能非常強大,也非常有用。
連接網路的另一個途徑是使用網橋。網橋是在鏈路層上對網路進行互連,而路由器則是在網路層上對網路進行互連。網橋使得多個區域網(LAN)組合在一起,這樣對上層來說就似乎是一個區域網。
TCP/IP傾向於使用路由器而不是網橋來連接網路,因此我們將著重介紹路由器。文獻[Perlman 1992]的第1 2章對路由器和網橋進行了比較
❽ 路由器的在TCP/IP模型中工作在哪一層以及其作用是什麼
傳統意義上的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也就是網路層,或者工作在TCP/IP模型的網際互聯層,即TCP/IP四層模型的第二層。而當代的路由器,則可工作在OSI模型的二層至七層,功能豐富而強大。
路由器會根據信道的情況自動選擇和設定路由,以最佳路徑,按前後順序發送信號。路由器是互聯網路的樞紐,目前路由器已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各種不同檔次的產品已成為實現互聯網互聯互通業務的主力軍。
(8)路由器網路協議tcp擴展閱讀
那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區別:
兩者都是連接互聯網的設備,它們之間主要區別就是,交換機發生在網路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路由器發生在第三層網路層。這個區別是兩者各自工作方式的根本區別。路由器可以根據IP地址尋找下一個設備,可以處理TCPIP協議。
交換機是分配網路數據,路由器可以給網路分配IP地址,分配給地址而且可以隨時通過地址過來找到。
路由器可以在不同時間內把一個IP分配給多台主機使用。交換機是通過MAC地址和識別各個不同的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