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聯網起源於哪個國家哪個人
20世紀,通信技術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之一,就是利用通信技術把許多計算機聯系在一起形成的網際網路,即互聯網。互聯網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空間。說到互聯網,它是繼電報、電話、無線電、電腦之後的一個偉大發明,全世界的電腦能夠通過互聯網聯系起來,進行通訊或分享訊息資源。無線電話加上互聯網,是整個地球的主要通訊工具。 互聯網(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計算機網路。它的形成使計算機不但能處理信息,而且可以獲得信息和傳遞信息,其迅速發展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互聯網被認為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或前身。Internet譯為中文,有譯成互聯網、國際網路、網際網路等,這里使用互聯網這個名稱。互聯網的來源地是美國,而追溯美國互聯網的起源,是可以從1957年蘇聯搶先用火箭發射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Spunik一號說起,那時蘇聯搶在美國前頭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使美國朝野大受刺激,全面檢討國家的科學技術政策和教育,以便急起直追。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決定設立一個用來發展科學技術的機構,叫做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就是這個機構後來提供經費設立最早的互聯網,它叫做APRANET。 互聯網的發展成世界性的特大網路,本來是用來在各大學之間交換科學研究信息,但後來大家更感興趣是它的電郵功能(E-mail)。就是說,大家更感興趣的是利用互聯網傳送各種各樣的信息,包括私人的信息。早在互聯網只能傳送文字信息的時候,有機會接觸互聯網的人用它來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現在已成為一個重要操作系統,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散居世界各地的電腦編程人員,通過互聯網進行討論和交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 後來在互聯網中產生具有多媒體功能的萬維網(WWW),本來其目的就是讓世界各地的核子物理學家能夠分享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研究資料。結果對萬維網最感興趣的是互聯網的普通用戶,而這個時候個人電腦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價錢便宜的已具有多媒體的功能,就是說大家已有條件使用萬維網了。因此萬維網的用戶越來越多,讓用戶可通過電話線以計時的方式接駁到互聯網由於互聯網所用的方法簡單好用,很快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資料,而由於大家都習慣了互聯網所用的方法,因此現在企業內部的網路也用互聯網的方法,它叫做內聯網(Intranet)。
② 網路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 。
Internet普及化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③ 世界上第一個網路誕生在哪個國家名稱是什麼它的 作用是什麼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為Internet 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Internet最大的老闆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闆。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Internet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Internet 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共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Internet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 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 Internet , 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④ Internet起源於哪個國家
互聯網(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始於1969年的美國,又稱網際網路,是全球性的網路,是一種公用信息的載體,是大眾傳媒的一種。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現今最流行、最受歡迎的傳媒之一。這種大眾傳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種通訊媒體都要快。互聯網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的計算機連接而成的網路,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
⑤ 計算機網路起源於哪個國家
1.起源與美國
2.我國於1994年4月正式連入Internet,中國的網路建設進入了大規模發展階段,到1996年初,中國的Internet已形成了四大主流體系。
平常的郵件一般是通過郵局傳遞,收信人要等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收到那封信。電子郵件和平常的郵件有很大的不同,電子郵件的寫信、收信、發信都在計算機上完成,從發信到收信的時間以秒來計算,而且電子郵件幾乎是免費的。同時,您在世界上只要可以上網的地方,都可以收到別人寄給您的郵件,而不象平常的郵件,必須回到收信的地址才能拿到信件。
3. 德國
4.
5.第一代: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缺點:主機負荷較重;通信線路的利用率低;網路結構屬集中控制方式,可靠性低。第二代:計算機 —— 計算機網路。以遠程大規模互聯為主要特點,由 ARPANET 發展和演化而來。 ARPANET 的主要特點:資源共享、分散控制、分組交換、採用專門的通信控制處理機、分層的網路協議。這些特點往往被認為是現代計算機網路的典型特徵。第三代:遵循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建成的網路。依據標准化水平可分為兩個階段:各計算機製造廠商網路結構標准化、國際網路體系結構標准 -ISO/OSI
6.北大
7.Internet的商業化階段90年代初,商業機構開始進入Internet,使Internet開始了商業化的新進程,也成為Internet大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1995年,NSFNET停止運作,Internet已徹底商業化了。
網路是全世界聯合的,但是很多國家為了捍衛自己的軍事資料和機密文件,一般來說,就是你要想連接或訪問外國的網站幾乎是沒什麼可能的事情,至於那些新聞媒體都是靠衛星的發射信號取得國外的新聞和信息,然而蘋果軟體卻能做到這一點,所以說網路每個國家都是封閉的,不是誰發明的問題,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一般都是重大的事情,不然是不會輕易利用衛星的
⑦ 世界上互聯網普及有多少國家
現實遠沒有統計數字所顯示的那麼黑白分明。人們以不同的方式連接互聯網,用它來做不同的事情——有些人甚至連接的是完全不同的互聯網。正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25年前就說過:未來已來——只是它的分布並不均勻。
發達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之間就用互聯網連接起來了,相對容易。互聯網用戶增速一度達到了近20%。2000年,只有三個國家的普及率超過50%。現在,超過100個。
截圖來源:經濟學人
不過,有15個國家的普及率不到10%,另外50個國家的普及率不到30%。要讓這些人上網則要難得多。
大科技企業正在想方設法——不過,他們使用的方法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通常與發達國家的截然不同。
例如,Facebook就發現,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不上網,原因不是他們住的地方沒有連網,而是買不起智能手機,也付不起數據費。
於是Facebook開始為他們付費。Facebook的Free Basics程序在22個國家提供免費上網,訪問20個左右的網站,包括維基網路(Wikipedia)、AccuWeather,當然還有Facebook自己。
Facebook通過這個程序讓1億人上網,而其他類似的項目也僅憑一己之力。可是,它也有不足之處,一些很嚴重。在Free Basics取得成功的一些國家,互聯網還比不上Facebook。
2014年,幾乎所有奈及利亞和印尼互聯網用戶在接受調查時都表示,在過去一個月里同時也使用過Facebook。一些人說他們只用Facebook,不上網。
現在,Facebook不得不努力應對這一結果。從緬甸的種族暴力沖突(聯合國發現Facebook誤傳信息加劇了這種沖突)到在印度宗教暴力(Facebook的 WhatsApp用於惡性謠言轉發速度遠遠超過真相傳播的速度), Facebook發現取代互聯網的方式有利有弊。
對於那些必須依賴Facebook才能上網的國家來說, 互聯網不僅僅各不相同。微妙的差異意味著即使在有很多共同點的國家,互聯網也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野獸。
例如,盡管英美兩國在以英語為母語的互聯網上有相通之處,媒體機構、社交網路和文化現象也在此起彼伏,但還是存在差異。以搜索引擎為例: 谷歌在這兩個國家都佔主導地位,但在英國更受歡迎。區別在於雅虎在美國長期受歡迎。在美國,雅虎的市場份額幾乎是英國的三倍。
往遠處看,甚至在互聯網滲透率很高的發達國家,實地體驗可能會有很大不同。以德國為例,火狐在2017年5月之前一直是全球第一的瀏覽器,而在德國,火狐仍然是第二,有27%的用戶。從根本上來看,德國的網路獨樹一幟:使用不同的技術呈現在不同的窗口中,由不同的擴展程序過濾(作為Firefox占的主要份額的一部分,德國使用廣告屏蔽插件adblock的比例很高,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戶在PC端使用adblocker插件)。
目前還不清楚互聯網增長放緩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唾手可得的果實已被人摘走,留下的地區和人群越來越難上網;可能是像Facebook和谷歌等主要支持上網人口增長的企業被一種可能性嚇壞:他們有可能不是因為上網的優點而受表揚,而是因上網的負面效果而遭指責。不過,不管什麼原因,簡單的上網並不是終點:對許多人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⑧ 互聯網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屬於傳媒領域。又稱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連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⑨ 互聯網起源於哪個國家
互聯網起源於美國,互聯網起源是:美國的阿帕網(ARPANET)。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
互聯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
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9)網路的終點在哪個國家舉行擴展閱讀:
基本優點: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