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Internet最早起源於什麼時期( )
60年代中期,正處於冷戰的高潮,美國國防部(DoD)認為利用電路交換網來支持核戰時的命令和控制信息傳輸,因為,線路或者交換機的故障可能導致整個網路的癱瘓,導致信息傳輸的中斷,因此希望能夠建立一種高冗餘、可迂迴的新網路來滿足要求。1968年10月,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局(DARPA)和麻省坎布里奇(劍橋)的BBN公司(Bolt,Beranet,Newman of Cambridge,MA)簽訂合同,研製適合計算機通信的網路。 1969年6月,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組成了4個結點的試驗性網路,稱為ARPAnet。ARPAnet採用稱之為介面報文處理器(IMP)的小型機作為網路的結點機,為了保證網路的可靠性,每個IMP至少和其它的兩個IMP通過專線連接,主機則通過IMP接入ARPAnet。IMP之間的信息傳輸採用分組交換技術,並向用戶提供電子郵件、文件傳送和遠程登錄等服務。ARPAnet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分組交換技術組建的網路; 1975年夏天,ARPAnet結束試驗階段,網路控制權交給美國國防部通信(DCA),DCA在ARPAnet基礎上組建了美國國防數據網(DDN); 1976年,ARPAnet發展到60多個結點,連接了100多台主機,跨越整個美國大陸,並通過衛星連至夏威夷,觸角伸至歐洲,形成了覆蓋世界范圍的通信網路;在DARPA資助開發ARPAnet的同時,許多廠商和用戶也預見到了計算機聯網的重要性,紛紛開展研究,例如:IBM公司推出IBM公司網路產品,DEC公司組建DECNET等;尤其是70年代末期的微型計算機問世,導致了區域網的發展。網路的多樣化促使DARPA開始研究網路互連技術,1980年左右,DARPA開始致力於"The Interneting Project"(互連網技術)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被簡稱為Internet,即我們現在提到的網際網路。促使DARPA開展網路互連技術研究的另一個因素是ARPAnet隨著用戶的增多,覆蓋范圍的增大,原有的專為單個網路設計的管理技術亦不敷使用,必須加以改進。事實上,在ARPAnet仍處於試驗階段時,人們也發現當時ARPAnet選擇的協議並不適合在多個網路上運行,許多人已經開始了各種協議的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文頓*瑟夫和卡懸(Cerf. V和KaHN. R)於1974年提出的TCP/IP協議。該協議的思想得到人們的重新重視,並被作為提出了支持網際網路的首選方案。TCP/IP協議集在ARPAnet上的應用,使得ARPAnet成為初期網際網路的骨幹網。根據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網際網路並不是指某個特定的網路,而是一種互連技術,或者是網連網。
為了推廣TCP/IP協議集,美國國防部採取了兩個較大的動作:
1) 1983年前後,國防部秘書處取值性地要求連到網路上的所有主機都必須使用TCP/IP協議集;
2) 資助BBN在UNIX上實現TCP/IP協議集,同時資助Berkeley公司將TCP/IP協議集寫進UNIX操作系統。
這些動作有力地促進了TCP/IP協議集的推廣應用。一方面人們使用網路的需求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當時人們可以選擇的網路軟體又實在太少。推動TCP/IP協議集廣泛應用的另一個部門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1985年,NSF籌建了六個擁有超級計算機的中心;1986年,資助形成了NSFNET,速率T1,連接所有的超級計算機中心; 同時還對各地的科研協會進行資助,形成區域網,鼓勵學校和研究部門就近連入區域網,共享超級計算機中心的資源;所有NSF資助的網路都採用TCP/IP協議集,並連接ARPAnet,作為Internet的一部分。
到了90年代,美國政府意識到僅靠政府資助,難以適應應用的發展需求,鼓勵商業部門介入。MCI、IBM和MERIT公司聯合組建ANS(高級網路和服務公司),建立覆蓋全美的、T3(44.746M)的ANSNET,連接ARPANET和NSFNET。隨後,DARPA和NSF拆消對ARPAnet、NSFNET的資助,網際網路開始商用。商業機構的介入,出現大量的ISP和ICP,豐富網際網路的服務和內容。美國政府通過網際網路發布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信息。
TCP/IP技術的推廣、網際網路的商業價值,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熱心接入網際網路,並紛紛採用美國政府的方針:現由政府資助,逐漸轉入自我良性循環。
從80年-86年,七年時間,網際網路覆蓋了數以百計的單個網路,連接了近20000台分布於大學、政府機構和合作實驗室的計算機;90年達到3000個網路和20萬台計算機;95年網路個數達到25000,主計算機數達680萬台,用戶數達4000萬人,遍布世界136個國家和地區;97年7月,歐洲市場協會統計:上網人數1.37億(其中:英語國家7200萬,歐洲國家3360萬,亞洲1400萬),並且每年仍有數萬台網路伺服器誕生,而用戶數以每年20%的比率增長。據我國的國家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統計,1997年10月,我國的上網人數為62萬,計算機29.9萬台;1998年6月,上網人數117.5萬,計算機54.2萬台;1998年12月,上網人數達到210萬,上網計算機數達74.7萬台。
顯然,網際網路要求網際網路標准(TCP/IP協議集)的支持,這些標准與國際標准並不完全一致。在標准化方面,網際網路的原則是:當國際標准適用時,採用國際標准;當國際標准不適用時,研製新的網際網路標准;當新的國際標准出現,並且具有相同的功能時,網際網路標准將向國際標准遷移。
②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通過通信線路將遠方終端資料傳送給主計算機處理,形成一種簡單的聯機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的發展過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令人矚目,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的遠程網,80年代迅速興起的區域網,到90年代先進的、能夠提供足夠帶寬的交換式網路技術的產生、普及與應用,以及ATM、千兆乙太網、全光纖網等高速網路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從僅有4個節點的遠程網發展到覆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型互聯網。
目前,計算機網路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辦公自動化、企業管理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金融與商業電子化、軍事、科研、教育信息服務、醫療衛生等領域。在我國,計算機網路也正在迅猛地發展。據CNNIC 2005年1月的統計,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達4160萬台,上網人數已有9400萬人,建立的網站已達66萬個,連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帶寬為74429Mbps。計算機網路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
③ 計算機網路研究始於哪個年代
計算機網路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正處於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因為當時,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信網雖已經四通八達,但戰爭期間,一旦正在通信的電路有一個交換機或鏈路被炸,則整個通信電路就要中斷,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迴電路,還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這將要延誤一些時間。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分組交換是採用存儲轉發技術。把欲發送的報文分成一個個的「分組」,在網路中傳送。分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組交換的特徵是基於標記的。分組交換網由若干個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交換機的鏈路組成。從概念上講,一個結點交換機就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但主機是為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結點交換機是進行分組交換的。每個結點交換機都有兩組埠,一組是與計算機相連,鏈路的速率較低。一組是與高速鏈路和網路中的其他結點交換機相連。注意,既然結點交換機是計算機,那輸入和輸出埠之間是沒有直接連線的,它的處理過程是:將收到的分組先放入緩存,結點交換機暫存的是短分組,而不是整個長報文,短分組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即內存)中而不是存儲在磁碟中,這就保證了較高的交換速率。再查找轉發表,找出到某個目的地址應從那個埠轉發,然後由交換機構將該分組遞給適當的埠轉發出去。各結點交換機之間也要經常交換路由信息,但這是為了進行路由選擇,當某段鏈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斷時,結點交換機中運行的路由選擇協議能自動找到其他路徑轉發分組。通訊線路資源利用率提高:當分組在某鏈路時,其他段的通信鏈路並不被通信的雙方所佔用,即使是這段鏈路,只有當分組在此鏈路傳送時才被佔用,在各分組傳送之間的空閑時間,該鏈路仍可為其他主機發送分組。可見採用存儲轉發的分組交換的實質上是採用了在數據通信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的策略。
④ 計算機網路誕生在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ARPANet。ARPANet最初只包括四個站點,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猶他大學Utah和斯坦福研究所SRI。
1970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諾曼.阿勃拉姆遜研製成ALOHANet,這是早期著名互聯網之一。ARPANet開始採用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斯蒂夫.克洛克設計的網路控制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1971年ARPANet發展到15個站點,23台主機。新接入的站點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林肯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美國航空航天局的Ames研究中心等。1972年互聯網工作組(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在於建立互聯網通訊協議,主席是斯坦福的溫登.澤夫。BBN公司(由Bolt、Beranek和Newman合夥建立的位於波士頓的一家咨詢公司)的雷.湯姆林森(Rey Tomlinson)發明電子郵件,在互聯網上很快就流行起來。
1973 年ARPANet擴展成國際互聯網。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的計算機。
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合作,提出TCP/IP協議。
1975年由於ARPANet已由試驗性互聯發展為實用型網路,其運行管理由ARPA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世界上第一台微機Altair8008誕生於新墨西哥州的MITS公司。微機時代來臨,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借Altair起家,建立了如今聲名顯赫的微軟公司。
1976年AT&T的貝爾實驗室推出UUCP(Unix-to-Unix Copy),一年後開始隨UNIX捆綁銷售。
1977年威斯康辛大學建成THEORYNet。這個互聯網用UUCP向100多用戶提供E-mail服務。
1978年美國國防部決定以TCP/IP協議的第4版作為其數據通信網路的標准。互聯網通訊協議標准化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
1982年TCP/IP加入UNIX內核中,商業電子郵件服務在美國25個城市開始啟動。
1983年ARPA Net分離出MILNet,DCA把ARPANet各站點的通訊協議全部轉為TCP/IP,這是全球Internet正式誕生的標志。
歐洲建成科學和研究網EARN(Europe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Network)。
托姆.詹寧斯(Tom Jennings)開發成功Fidonet,主要連接MS-DOS的個人電腦(Fido是美國人對心愛的哈巴狗的通稱,其名稱來源於此)。
1984年日本建成JUNet(Japan Unix Network)。
作家吉布森(Gibson)在他的一篇小說《精神漫遊者》中首次提出Cyberspace這個術語。
1985年美國科學家基金會(NSF)建立NSFNet。
1986年NSFNet成為Internet主幹網(56Kbps)。
Internet完成取代了ARPA Net。
1987年連接在Internet上的主機數突破10,000台。
NSF與IBM、Merit網路公司、MCI等公司簽約,把NSFNet主幹網的傳輸速率從56kbps提高到1.54Mbps。
1989年Internet主幹網升為T1速率(1.54Mbps)。
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Internet服務提供商之一——Compuserve成立。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蒂姆·貝納斯一李(Tim Berners-Lee)研製成World Wide Web,推出世界上第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本瀏覽器/編輯器。
⑤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單選)A.20世紀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 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 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所以真正意義的網路是從1983年誕生的。但是最早網路的雛形是在1969年就出現了。
⑥ 11、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路出現在( )
出現在美國
最早的網路出現在1969年,為了能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資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連接美國四個大學。ARPANET的建成和不斷發展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新紀元。
⑦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於70.80年代,70年代最主要是軍方在使用。到80年代才開始慢慢的進入民用領域。90年代網路開始在全球應用
⑧ 計算機網路技術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並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資料庫、網路、感測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於信息共享,網路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網路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路、企事業內部網路、區域網網路,甚至家庭網路和個人網路。網路的根本特徵並不一定是它的規模,而是資源共享,消除資源孤島。
⑨ 最早出現的計算機網路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出現在1969年間的美國國防部。美國國防部為了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了第一個世界上最早的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區域網。與美國的四個大學實驗聯網。ARPANET的實驗成功,標志著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後來發展為今天的英特網。
⑩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只有4個結點,分布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學、猶他州大學四所大學的4台大型計算機。
(10)計算機網路最早出於哪個時代擴展閱讀:
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1993年開始,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就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這種主幹網也叫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考慮到網際網路商用化後可能出現很多的ISP,為了使不同ISP經營的網路能夠互通。
在1994創建了4個網路接入點NAP分別由4個電信公司經營,本世紀初,美國的NAP達到了十幾個。
NAP是最高級的接入點,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換設備,使它們相互通信。網際網路已經很難對其網路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路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