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 網路的異構性
異構網路(Heterogeneous Network)是一種類型的網路,其是由不同製造商生產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和系統組成的,大部分情況下運行在不同的協議上支持不同的功能或應用。
所謂異構是指兩個或以上的無線通信系統採用了不同的接入技術,或者是採用相同的無線接入技術但屬於不同的無線運營商。利用現有的多種無線通信系統,通過系統間融合的方式,使多系統之間取長補短是滿足未來移動通信業務需求一種有效手段,能夠綜合發揮各自的優勢。
(1)異構無線網路融合擴展閱讀:
異構網路的融合結構中,通常有三種類型的融合方案,分別是松耦合結構、緊耦合結構、超緊耦合結構。
超緊耦合是通過連接到相同的BSC上與不同的無線接入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進行融合。網路的狀態信息是局部的,不需要通過額外的請求來獲得信息,可以應用在當網路之間是重疊覆蓋的情況下。
與其他的耦合方案相比,超緊耦合方案的切換時延很短,因為中間涉及到的網路實體少。但是由於這兩種RAT完全不同,因此實現超緊耦合方式就需要對應用在BSC上的處理過程進行很多修改。
在緊耦合結構中,不同的RATs通過CN進行融合,耦合結點可以是MSC或者PDSN。在圖2.2中,MSC或者PDSN都是負責WWAN和WLAN的連接管理、認證和定價,因此WLAN路由器需要實現相關的WWAN協議。
與超緊耦合相比,這個系統僅需要對現有接入網路進行很小的修改,因此它非常容易實現。與超緊耦合相比,在切換過程中,由於涉及到很多網路的實體,因此這種方案的VHO時延增加了。
在松耦合的異構網路中,MSC與WLAN都經過通用介面與公共的Internet進行交互信息,來保持服務的連續性。但是由於每個網路需要執行網路的連接和會話的激活過程,因此這種方案執行切換時會導致時延很大。
對於超緊耦合和緊耦合方式的異構網路融合結構中,網路選擇演算法通常可以安排在耦合節點上,即分別是BSC和CN。但是對於松耦合方式,網路選擇演算法可以應用在移動終端。
B. 請問大家什麼是 異構網路呢
異構網路
更多圖片(11張)
異構網路(Heterogeneous Network)是一種類型的網路,其是由不同製造商生產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和系統組成的,大部分情況下運行在不同的協議上支持不同的功能或應用。
關於異構網路的研究最早追溯到1995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起的BARWAN(Bay Area Research Wireless Access Network)項目,該項目負責人R.H. Katz在文獻中首次將相互重疊的不同類型網路融合起來以構成異構網路,從而滿足未來終端的業務多樣性需求。為了可以同時接入到多個網路,移動終端應當具備可以接入多個網路的介面,這種移動終端被稱為多模終端。由於多模終端可以接入到多個網路中,因此肯定會涉及到不同網路之間的切換,與同構網路(Hom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中的水平切換(Horizontal Handoff, HHO)不同,這里稱不同通信系統之間的切換為垂直切換(Vertical Handoff,VHO)。在此後的十幾年中,異構網路在無線通信領域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也成為下一代無線網路的發展方向。很多組織和研究機構都對異構網路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如3GPP、MIH、ETSI、Lucent實驗室、Ericsson研究所、美國的Georgia理工大學和芬蘭的Oulu大學等。
下一代無線網路將是無線個域網(如Bluetooth)、無線區域網(如Wi-Fi)、無線城域網(如WiMAX)、公眾移動通信網(如2G、3G)以及Ad Hoc網路等多種接入網共存的異構無線網路。
中文名:異構網路
外文名: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簡寫:HWNs
分享
介紹
互聯網可以由多個異構網路互聯組成。用來連接異構網路的設備是路由器。
所謂異構是指兩個或以上的無線通信系統採用了不同的接入技術,或者是採用相同的無線接入技術但屬於不同的無線運營商。利用現有的多種無線通信系統,通過系統間融合的方式,使多系統之間取長補短是滿足未來移動通信業務需求一種有效手段,能夠綜合發揮各自的優勢。由於現有的各種無線接入系統在很多區域內都是重疊覆蓋的,所以可以將這些相互重疊的不同類型的無線接入系統智能地結合在一起,利用多模終端智能化的接入手段,使多種不同類型的網路共同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的無線接入,從而構成了如圖1所示的異構無線網路。
C. 網路融合的介紹
網路融合(Network convergence)包括兩個層面的融合:數據傳輸層融合,應用層融合。數據傳輸層融合是將以前分別基於PSTN電話網上的語音數據和基於有線電視同軸電纜上的視頻數據,以及基於IP的信息數據,都整合在一個網路中進行傳輸,這個物理媒介就是融合網路。它統一了在不同網路上傳輸的多種數據。應用層融合是把以前各種異構網路上的應用全部整合到一個IP網路上,從而實現在應用上的大統一,這是一種高層的融合。
D. 在網路設計方面融合是什麼意思
何為融合 所謂融合實際上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在數據傳輸方面。以前分別基於PSTN電話網上的語音數據和基於有線電視同軸電纜上的視頻數據,以及基於IP的信息數據,都被整合在一個網路中進行傳輸,這個物理媒介就是融合網路。它統一了在不同網路上傳輸的多種數據。但是融合網路還有一層含義是在應用層面。它把以前各種異構網路上的應用全部整合到一個IP網路上,從而實現在應用上的大統一,這是一種更直觀的理解。 統一的TCP/IP協議使各種基於IP的業務都能互通,如數據網路、電話網路、視頻網路都可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技術有很多優勢,如企業在現有設施基礎上,通過融合技術將數據、語音及多媒體信息建立在統一網路平台上,既降低了管理和企業運 營的成本,又提高了企業工作效率。融合技術的迅猛發展又將使網路本身增加很多新的延展特性。 由於IP對物理距離不敏感,因此,融合將有助於解決勞動力緊缺的問題。人們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現工作和生活需求,如可以利用一條線路使移動用戶具有區域網接入、Internet接入、PBX分機、語音郵件以及高速撥號等相關特性。 推進網路融合的因素 追求高效的通信技術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一直是企業IT建設的關注點。以前人們試圖在ATM和幀中繼網路上實現多業務復用系統,把話音、傳真、留言放在同一終端設備上。這幾年來,新的話音壓縮技術、IP網路上的H.323和SIP呼叫信令技術、媒體流傳輸技術的商業應用突破,都為企業更有效地利用單一通信平台完成商業通信開辟了新的道路。 以前企業通常需要幾個獨立的網路來組成,如企業的話音通信系統,由企業的內部程式控制電話交換系統,連接公共電話系統的PSTN組成。任何跨區域/機構的通話業務都需要支付額外費用。同時企業通常還擁有內部數據通信網(Intranet)系統,由數據區域網和租用公共通信專線或採用虛擬專線(VPN)連接各個分支機構和遠程移動用戶。 實施融合網路則能改變傳統企業的業務通信系統,這就需要摒棄那些只能提供部分通信服務的、多個分離的專用系統,轉而融合這些分離的企業話音、數據網路和業務,創新和提升資源利用,使之能夠在統一的平台上支持話音、數據、兼視頻業務,降低成本,開拓企業新應用和服務。 融合網路解決方案還可以消除企業機構和員工之間的通信距離界限,為員工及業務夥伴之間提供更好的協同工作環境。便捷、有效的通信手段可帶來更好的客戶服務,從而加強公司與客戶的關系。此外,一體化和簡潔的通信能夠提高生產力,讓員工能夠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並且按優先次序處理重要信息。隨著流動性及靈活性的提升,員工可以隨時隨地工作,並能保持甚至提高工作質量。 和所有的新興技術一樣,融合網路技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如何利用先進的技術系統幫助用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過贏得客戶的認同增加競爭優勢。實現融合網路的核心就是在統一從有線網路到無線網路的平台上,真正將話音、數據、視頻應用技術融合成為突破商業通信障礙的利劍,最終服務於客戶。 另外,光通信技術的發展為融合網路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帶寬和傳輸質量的保障。隨著計算機網路帶寬的不斷提高和IP服務質量的不斷改善,在數據網上傳輸視頻信號已逐漸成為可能。目前已經有了很多種視頻應用,例如遠程監控、視頻點播、電視會議、遠程教學等等。伴隨著網路傳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個企業,尤其是能夠擁有一個高帶寬的企業網路,將可以非常容易地利用這個高帶寬的融合網路,傳輸視頻信號以及其他多業務數據信息。 部署融合網路前的關注點 對許多企業而言,如何同時實現數據、語音以及多媒體信息的高質量傳輸,成為影響企業高效運作的重要因素。 但事實上,企業在實施融合網路前,會考慮很多實際的問題: 首先是融合的質量。服務質量在IP語音解決方案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在管理完善、帶寬充足、延遲特性良好的IP網路上,也需要保障服務質量,以達到對語音、數據及視頻業務的優先排序。由於區域網同廣域網及Internet之間的互聯,服務質量監控和管理的復雜性也隨之增加了。可用性是融合質量的重要體現,能否達到7×24小時的服務非常重要。此外考慮到視頻業務對帶寬的需求,帶寬容量也是網路融合質量的一個前提。 其次是融合網路的安全性。通過交換型區域網或專用IP區域網傳輸的基於IP的語音業務是相對安全的,但如果在Internet上或配置為共享廣播區域的區域網上傳輸,則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對於沒有採用專線的用戶來說,這一問題更加突出。語音加密並結合能夠減少延遲的輔助處理器是一個可行之路,當然,同時還要採用VPN和防火牆技術。網路的可移動性和靈活性對融合的成本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也是用戶關注的焦點。 具體要求具體對待 對許多企業而言,如何實現IP網路下各種信息的融合,才能節約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工作效率,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在考慮建設和管理融合網路的基礎搭建前,關鍵是如何把應用融合在一起。 第一,融合網路需要提高可用性 網路上的應用越來越多,造成網路的流量越來越大,尤其是需要高帶寬支持的應用更是消耗了大量帶寬。大量應用無序競爭使得關鍵業務無法保障、服務質量急劇下降。 當然增加帶寬是一個方案,這也是目前較通常的做法,但其結果是成本的無休止的增加,以及即使這樣也無法從機制上保障業務質量的無奈。隨著新應用的出現和現有應用的頻繁使用,網路資源必定出現競爭壓力。因此需要規范、控制應用佔用資源的優先順序別。 第二,融合網路需要更高的安全性 為了加強競爭優勢,企業的傳統應用越來越多的移植到基於網路的系統上,實現深層次的融合網路。正因為如此,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安全風險。如何簡單、及時的實施信息資源的訪問控制和授權用戶的網路接入成為融合網路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融合網路的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設計階段,憑借一些網路工具和服務商能夠向融合網路用戶提供總體評估,其中包括有關提高企業融合網路中語音服務質量(QoS)的精確細節。例如,網路工程師通過網路發送模擬VoIP呼叫,並使用網路評估工具在網路上收集有關抖動、延遲和丟包等可能降低語音QoS因素的數據。這些信息同時發送給資料庫工具,資料庫工具能夠分析有關合成語音通信以及呼叫路徑中每台路由器和交換機使用情況與性能狀況的數據。最終,這些分析將幫助工程師確定融合通信瓶頸等潛在問題,並避免融合網路安裝後的性能問題。 網路融合是趨勢所在 隨著越來越多的語音應用相繼被開發出來。IP協議的服務質量也得到了不斷的改善,在數據網上打電話已經成為現實。這一現實使得原本非常昂貴的長途電話變得非常便宜。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話網路和數據網路逐漸合二為一,即話音信號通過數據網路傳輸已經成為現實和普及的趨勢。電話網路和數據網路的合並將大大降低通訊網路的運營成本,簡化網路的管理,對於用戶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了費用。 融合網路不僅僅帶來了成本的節省和網路管理的簡化,此外其最大的益處在於IP技術滿足了移動和便捷性的需求。移動的便捷性則在於,通過IP網路,可以實現PC和PC、PC和電話、電話和電話的對接。很多企業願意採用新的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全球性企業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需要企業融入一個全球化的架構,融合網路的架構是全球化的,在有互聯網的地方,就可以和合作夥伴進行語音和數據通訊。 基於融合網路的IP電話代表的是一種工作方式、一種溝通的途徑,現代化企業的通信應該是基於IP融合網路的通信,其中包括語音、視頻、即時簡訊、傳真、呼叫中心、CRM系統等。由於採用了基於IP的語音和數據融合網路,辦公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E. 異構網路的介紹
異構網路(Heterogeneous Network)是一種類型的網路,其是由不同製造商生產的計算機,網路設備和系統組成的,大部分情況下運行在不同的協議上支持不同的功能或應用。關於異構網路的研究最早追溯到1995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起的BARWAN(Bay Area Research Wireless Access Network)項目,該項目負責人R.H. Katz在文獻1中首次將相互重疊的不同類型網路融合起來以構成異構網路,從而滿足未來終端的業務多樣性需求。為了可以同時接入到多個網路,移動終端應當具備可以接入多個網路的介面,這種移動終端被稱為多模終端。由於多模終端可以接入到多個網路中,因此肯定會涉及到不同網路之間的切換,與同構網路(Hom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中的水平切換(Horizontal Handoff, HHO)不同,這里稱不同通信系統之間的切換為垂直切換(Vertical Handoff,VHO)。在此後的十幾年中,異構網路在無線通信領域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也成為下一代無線網路的發展方向。很多組織和研究機構都對異構網路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如3GPP、MIH、ETSI、Lucent實驗室、Ericsson研究所、美國的Georgia理工大學和芬蘭的Oulu大學等。下一代無線網路將是無線個域網(如Bluetooth)、無線區域網(如Wi-Fi)、無線城域網(如WiMAX)、公眾移動通信網(如2G、3G)以及Ad Hoc網路等多種接入網共存的異構無線網路2。
F. 異構網路的異構網路模型
圖2.1給出了一種異構網路模型。不同類型的網路,通過網關連接到核心網,最後連接到Internet網路上,最終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異構網路融合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些網路以何種方式來進行互連,為異構無線網路資源提供統一的管理平台。為了說明異構網路的融合結構,這里給出一種特定的異構網路場景,它是由無線廣域網(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例如CDMA2000)和WLAN(例如IEEE802.11)組成的異構網路系統,如圖2.2所示。
一個CDMA2000網路可以分成無線接入網(Radio Access Network,RAN)和核心網路(Core Network,CN)兩部分。RAN包括一些無線技術實體,如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和基站收發設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來負責無線資源的管理。CN通常包括移動交換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MSC)來實現電路交換方式、分組數據服務節點(Packet Data Serving Node,PDSN)來實現包交換方式和網路交互功能(Inter-working Function,IWF)來為包交換和電路交換提供連接。CN負責呼叫管理和建立連接。在WLAN中,移動終端(Mobile Terminals,MTs)和接入點(Access Point,AP)之間進行通信。AP在WLAN中實現物理和數據鏈路層的功能,也充當無線路由器來執行網路層的功能,為WLAN與其他網路提供連接。
在如圖2.2中異構網路的融合結構中,通常有三種類型的融合方案,分別是松耦合結構、緊耦合結構、超緊耦合結構。接下來分別介紹這三種耦合結構。
超緊耦合是通過連接到相同的BSC上與不同的無線接入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進行融合。網路的狀態信息是局部的,不需要通過額外的請求來獲得信息,可以應用在當網路之間是重疊覆蓋的情況下。與其他的耦合方案相比,超緊耦合方案的切換時延很短,因為中間涉及到的網路實體少。但是由於這兩種RAT完全不同,因此實現超緊耦合方式就需要對應用在BSC上的處理過程進行很多修改。
在緊耦合結構中,不同的RATs通過CN進行融合,耦合結點可以是MSC或者PDSN。在圖2.2中,MSC或者PDSN都是負責WWAN和WLAN的連接管理、認證和定價,因此WLAN路由器需要實現相關的WWAN協議。與超緊耦合相比,這個系統僅需要對現有接入網路進行很小的修改,因此它非常容易實現。與超緊耦合相比,在切換過程中,由於涉及到很多網路的實體,因此這種方案的VHO時延增加了。
在松耦合的異構網路中,MSC與WLAN都經過通用介面與公共的Internet進行交互信息,來保持服務的連續性。但是由於每個網路需要執行網路的連接和會話的激活過程,因此這種方案執行切換時會導致時延很大。
對於超緊耦合和緊耦合方式的異構網路融合結構中,網路選擇演算法通常可以安排在耦合節點上,即分別是BSC和CN。但是對於松耦合方式,網路選擇演算法可以應用在移動終端。
G. 異構網路的異構網路的背景介紹
圖1.1中給出了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改進,數據傳輸速率有著顯著的提高,為用戶提供大數據量的多媒體通信業務提供了堅實基礎。到目前為止,移動通信系統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下面將簡單介紹這四代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第一代模擬蜂窩系統(1G)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被用於大規模民用,主要用於提供模擬語音業務,採用的是模擬語音調制技術和頻分多址技術(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數據傳輸速率約為2.4kbps。其中代表性的系統有北美的高級行動電話業務(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AMPS)、英國的全入網通信系統技術(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TACS)和北歐的行動電話(Nordic Mobile Telephone,NMT)等等。由於受到傳輸帶寬的限制,不能進行長途漫遊,僅是一種區域性的移動通信系統。另外第一代的通信系統的缺點還包括制式太多而且互不兼容、容量有限、保密性差和通信質量不高等。因此促使了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2G)的發展。
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完成了從模擬到數字的轉變,從而為用戶提供數字語音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基於時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的全球數字移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GSM)和基於碼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的IS-95系統(例如CDMA one)。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是由日益成熟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發展而來,其目的是提供高速數據蜂窩移動通信技術。主要的3G技術標准有四個:歐洲電信標准協會(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 Institute,ETSI)提出的WCDMA(Wideband CDMA)、北美提出的從CDMA one演進而來的CDMA2000、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時分同步的碼分多址技術(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和在2007年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會議上通過的全球微波互聯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最高數據傳輸速率可以達到2Mbps,因此可以提供相當高速的數據傳輸業務,例如多媒體、視頻和數據等。
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項目是3G的演進,採用的主要技術是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和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能夠在20MHz的帶寬下提供上行50Mbps和下行100Mbps的峰值速率。LTE又被成為3.9G移動通信技術。LTE-Advanced是LTE的升級版,它被稱為4G的標准,它有兩種制式,一種是TDD,TD-SCDMA可以演化成TDD制式,並且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直接進入LTE,另一種是FDD制式,WCDMA可以演進成FDD制式。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除了要提供更高的帶寬外,還要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與任何人進行通信,用戶無需考慮網路傳輸的實現細節。從GSM到第四代,所有的技術不可能一夜間都實現,這些技術將會同時存在為用戶提供服務。為了實現第四代移動通信的目標,就需要將這些不同的無線通信系統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異構無線網路(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HWNs)通信系統,從而為用戶提供無縫切換和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證。因此下一代移動通信網路將是異構網路,異構網路的融合是下一代網路研究的熱點,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寬頻無線接入技術(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BWA)是繼1990年攜帶型無線電話和2000年Wi-Fi(Wireless Fidelity)出現之後的第三次無線革命,寬頻無線接入技術是在廣域上提供高速無線互聯網接入或者計算機網路接入的技術。寬頻無線接入技術的數據速率大致相當於一些有線網路,如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ADSL)或者電纜數據機,因此它通常是有線接入網路的重要補充。幾種重要的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包括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iMAX技術和WiBro(Wireless Broadband)等。WLAN通過擴頻或者OFDM等技術,來連接兩個或多個終端設備,並通過接入點來連接到寬頻互聯網上,大部分的WLAN技術是基於IEEE802.11標准。WLAN的優勢包括其費用很低和傳輸速度快。由於WLAN工作在非授權頻段,因此WLAN的發射功率很小,它覆蓋范圍也只有百米左右,能提供用戶在小范圍內移動時可以連接到網路上。而WiMAX可以在大范圍內提供高速數據業務,傳輸速率達到30至40兆比特每秒,2011年提高到了1Gbit/s,覆蓋的半徑最大可以達到50km。另外WiMAX可以支持一些低速移動的用戶,而且能夠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其資費也較WLAN高。由於BWA具有建網快、運營成本低、維護方便等優勢,因此它的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為推動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接入和加強公共服務奠定重要的基礎。 表1.1給出了三種寬頻無線接入技術的主要參數,即WLAN、WiMAX和WiBro ;表1.2給出了三種3G技術的主要參數,即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EV-DO(Evolution dataOnly)以及HSDPA(High Speed Dlink Packet Access) 。比較這兩張表可以看出BWA與3G技術差別很大,例如BWA支持的數據傳輸速率幾十兆比特每秒,而3G只有幾兆比特每秒;從覆蓋范圍可以看出,3G網路的覆蓋范圍要大於BWA網路;從移動性還可以看出3G網路支持高速移動的用戶。因此可以看出每個網路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陷。
表1.1寬頻無線接入技術的主要參數 WLAN WiMAX WiBro 峰值速率 802.11a, g=54 Mbps DL:70 Mbps DL:18.4 Mbps 802.11b=11Mbps UL:70 Mbps UL:6.1 Mbps 帶寬 20MHz 5-6GHz 9MHz 多址方式 CSMA/CA OFDM/OFDMA OFDMA 雙工方式 TDD TDD TDD 移動性 低 低 低 覆蓋區域 小 中等 大 協議標准 IEEE802.11x 802.16 TTA&802.16e 目標市場 家庭/企業 家庭/企業 家庭/企業 表1.2 3G技術的主要參數 UMTS EV-DO HSDPA 峰值速率 DL:2 Mbps DL:3.1 Mbps DL:14 Mbps UL:2 Mbps UL:1.2 Mbps UL:2 Mbps 帶寬 5MHz 1.25GHz 5MHz 多址方式 CDMA CDMA CDMA 雙工方式 FDD FDD FDD 移動性 高 高 高 覆蓋區域 大 大 大 協議標准 3GPP 3GPP 3GPP 目標市場 公共 公共 公共 下一代無線網路是異構無線網路融合的重要原因是:基於異構網路融合,可以根據用戶的特點(例如車載用戶)、業務特點(例如實時性要求高)和網路的特點,來為用戶選擇合適的網路,提供更好的QoS。一般來說,廣域網覆蓋范圍大,但是數據傳輸速率低,而區域網正好相反。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多模終端可以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移動性,來選擇合適的網路接入。與以往的同構網路不同,在異構網路環境下,用戶可以選擇服務代價小,同時又能滿足自身需求的網路進行接入。這是由於這些異構網路之間具有互補的特點,才使異構網路的融合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一些組織提出了不同的網路融合標准,這些組織有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MIH(The IEEE 802.21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working group)和ETSI(The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是異構網路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RRM的目標是高效利用受限的無線頻譜、傳輸功率以及無線網路的基礎設施。RRM技術包括呼叫接入控制(Call Admission Control,CAC)、水平或者垂直切換、負載均衡、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等。3GPP提出一種協同無線資源管理技術(Common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CRRM),它是通過利用CRRM伺服器對不同接入網路信息進行監測,合理的調度異構網路中的無線資源。除了協同無線資源管理演算法外,還有聯合無線資源管理演算法(Joint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JRRM)。這些技術實際上都是為異構網路提供統一的管理平台,以達到合理利用無線資源的目的。
網路選擇演算法是無線資源管理中一個研究熱點,網路選擇演算法通常可以分為呼叫接入網路選擇演算法和垂直網路切換選擇演算法。同構網路的接入和切換主要考慮接收信號的強度,而在異構網路中需要考慮不同接入網路之間的差異,因此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接收信號的強度只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其他因素如數據傳輸速率、價格、覆蓋范圍、實時性和用戶的移動性等。這些都是從用戶角度考慮的,如果從網路端考慮,就會涉及到提高系統的吞吐量,降低阻塞率以及均衡負載。因此網路選擇對於異構網路的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接下來部分將主要討論異構網路系統模型、無線資源管理、網路性能優化以及網路選擇演算法。
H. 物聯網十大重點應用領域 最看好誰
十二五中國物聯網重點發展關鍵技術創新工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實驗室的現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處理技術領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在信息傳輸技術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爭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較為完備的物聯網技術體系並實現產業化。 1、信息感知技術 超高頻和微波RFID:積極利用RFID行業組織,開展晶元、天線、讀寫器、中間件和系統集成等技術協同攻關,實現超高頻和微波RFID技術的整體提升。 微型和智能感測器:面向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需求,開展感測器敏感元件、微納製造和智能系統集成等技術聯合研發,實現感測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於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開展基帶晶元、射頻晶元、天線、導航電子地圖軟體等技術合作開發,實現導航模塊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信息傳輸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開展感測器節點及操作系統、近距離無線通信協議、感測器網路組網等技術研究,開發出低功耗、高性能、適用范圍廣的無線感測網系統和產品。 異構網路融合:加強無線感測器網路、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專網等各種網路間相互融合技術的研發,實現異構網路的穩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信息處理技術 海量數據存儲:圍繞重點應用行業,開展海量數據新型存儲介質、網路存儲、虛擬存儲等技術的研發,實現海量數據存儲的安全、穩定和可靠。 數據挖掘:瞄準物聯網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集中開展各種數據挖掘理論、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實現國產數據挖掘技術在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的全面推廣。 圖像視頻智能分析: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應用,有針對性的開展圖像視頻智能分析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實現圖像視頻智能分析軟體在物聯網市場的廣泛應用。 4、信息安全技術 構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聯網安全體系架構,研究物聯網安全等級保護和安全測評等關鍵技術,提升物聯網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I. 什麼是異構無線網路
就和手機一樣無線上網
J. 視聯動力「視聯網」 異構網路融合技術有什麼作用
視聯動力「視聯網」 的異構網路融合技術比較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