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中//物理層][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是什麼啊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
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
最早的時候網路剛剛出現的時候,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擁有了網路技術,公司內部計算機可以相互連接。可以卻不能與其它公司連接。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計算機之間相互傳輸的信息對方不能理解。所以不能互聯。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路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路。這樣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規范,就能互聯了。
其內容如下:
第7層應用層—直接對應用程序提供服務,應用程序可以
變化,但要包括電子消息傳輸
第6層表示層—格式化數據,以便為應用程序提供通用接
口。這可以包括加密服務
第5層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此服務包括
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
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第4層傳輸層—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包括
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
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第2層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
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物理層—原始比特流的傳輸,電子信號傳輸和硬體介面
數據發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受方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
下四層總稱數據流層,用來管理硬體。
數據在發至數據流層的時候將被拆分。
在傳輸層的數據叫段 網路層叫包 數據鏈路層叫幀 物理層叫比特流 這樣的叫法叫PDU (協議數據單元)
OSI中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作用。比如網路層就要管理本機的IP的目的地的IP。數據鏈路層就要管理MAC地址(介質訪問控制)等等,所以在每層拆分數據後要進行封裝,以完成接受方與本機相互聯系通信的作用。
如以此規定。
OSI模型用途相當廣泛。
比如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等很多網路設備的設計都是參照OSI模型設計的。
知道道這么多就可以了。至少CCNA就考這么多。
B. 網路分為幾個層
分七層:
1、物 理 層(Physical Layer)
要傳遞信息要利用些物理媒體雙紐線、同軸電纜等具體物理媒體並OSI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任務上層提供物理連接及們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 類型傳送信號電壓等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原始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比特。
2、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兩相鄰結點間線路上無差錯傳送幀單位數據每幀包括定數量數據和些必要控制信息和物理層相似數據鏈路層要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連接傳送數據時接收點檢測所傳數據有差錯要通知發方重發幀 。
3、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計算機網路進行通信兩計算機之間能會經過多數據鏈路也能還要經過多通信子網網路層任務選擇合適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數據鏈路層提供幀組成數據包包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含有邏輯地址信息-,源站點和目站點地址網路地址 。
4、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該層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特性佳利用網路資源並靠和經濟方式兩端系統(也源站和目站)會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功能負責靠地傳輸數據層信息傳送單位報文 。
5、 會 層(Session Layer)
層也稱會晤層或對層會層及上高層次數據傳送單位,再另外命名統稱報文會層,參與具體傳輸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管理內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機制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由會層完成 。
6、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語法表示問題欲交換數據,從適合於某用戶抽象語法轉換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
7、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性質滿足用戶需要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介面服務。
C. 網路分為那七層
ISO提出的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是,DTE和DCE雙放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bit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Layer),為傳輸層的數據傳輸提供建立、維護和終止網路連接的手段,把上層來的數據組織成報文分組(Packet)在結點之間進行交換傳送,並且負責路由控制(即傳輸中的路徑選擇控制)和擁擠控制。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Layer),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為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第五層:會話層(sessionLayer),為表示層提供建立、維護和結束會話連接的功能,並提供會話管理服務。
第六層:表示層(PresentationLayer),位應用層提供信息表示方式的服務,如數據格式的交換、文本壓縮、加密技術等。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Layer),為網路用戶後應用程序提供各種網路服務,如文件傳輸、電子郵件(E-mail)、分布式資料庫、網路管理等。
D. 通信機房 里的數據層 傳輸層 交換層 電力層 網路層 作用都是什麼 完成什麼工作有什麼樣設備
首先你概念混亂了,不是層和層的概念。而是每個專業都參考OSI七層模型,各有工作的層次和用途:
1.電力就是供電,所有設備都需要供電,一般都是大型配電箱配電櫃--動力專業維護---L1物理層
2.傳輸是把通信數據進行遠距離的傳送,不管是無線信號還是有線寬頻信號,都走他們的光纖線路。他們相當於自來水的管道。傳輸設備有傳統的SDH/MSTP,也有新技術PTN/IPRAN--傳輸專業維護---L2/L3層
3.數據就是我們平時上網涉及到得路由器、交換機(機房裡是大型機櫃的),也就是數據通信。這裡面才有分層的概念,TCP/IP協議共分為5層。主要就是承擔我們的家庭和企業寬頻業務---數據專業維護---主要是L2/L3/L4層
4.無線,無線自稱一套體系,包括帶天線的基站BTS/NodeB和室內的基站控制器BSC/RNC,以及無線核心網設備等。---無線網優專業維護。---主要是L2/L3層
通信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技術,根據業務場景不同細分的技術也不同。建議根據自己在的專業好好學一下,再通過接觸其他專業慢慢沉澱,弄清楚其他專業的設備。飯一口吃不成胖子。
E. OSI網路體系結構中,最低層是傳輸層。對嗎
OSI網路結構模型共分為七層,其中最底層是物理層,
物理層: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負責網路定址、錯誤偵測和改錯。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數據包時,會形成幀。數據鏈表頭(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錯誤偵測及改錯的方法。
數據鏈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數據包末端的字元串。例如乙太網、無線區域網(Wi-Fi)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等。
F. 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傳輸數據單位分別是()
C。
在網路傳輸中,作為具有完整意義的二進制數據整體,報文在傳輸層被拆分成較小的可傳輸的數據單元,並添加頭部形成包,到達網路層後再次被添加頭部形成新的包。
另外,當數據經過網路層時,在這里會被添加目的地址與源地址,這樣一來包在到達數據鏈路層後會被封裝成幀,最後才成為物理層的比特。
(6)網路信號屬於傳輸層嗎擴展閱讀
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相關明細
1、網路層
為了適應最大傳輸單元長度小於包長度的傳輸介質,定義了如何將一個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比如IP、IPX等。
2、數據鏈路層
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數據,這些協議與被討論的各種介質有關,比如ATM、FDDI等。
3、物理層
連接頭、幀、幀的使用、電流、編碼及光調制等都屬於各種規范中的內容,比如Rj45、802.3等。
G. 什麼是應用層和傳輸層
應用層和傳輸層是 ISO國際標准組織所定義的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中的兩層。
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例如,乙太網無法接收大於1 5 0 0 位元組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被稱為排序。
工作在傳輸層的一種服務是 T C P / I P 協議套中的T C P (傳輸控制協議),另一項傳輸層服務是I P X / S P X 協議集的S P X (序列包交換)。
為了便於你理解,下面完整給出七層及定義:
物理層 :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網路介面卡,你就建立了計算機連網的基礎。換言之,你提供了一個物理層。盡管物理層不提供糾錯服務,但它能夠設定數據傳輸速率並監測數據出錯率。網路物理問題,如電線斷開,將影響物理層。
用戶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做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以及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如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的類型、傳送信號的電壓等。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數據鏈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為了保證傳輸,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幀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數據,還包括發送方和接收方的網路地址以及糾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 如果在傳送數據時,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這一幀。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獨立於網路和它的節點和所採用的物理層類型,它也不關心是否正在運行 Wo r d 、E x c e l 或使用I n t e r n e t 。有一些連接設備,如交換機,由於它們要對幀解碼並使用幀信息將數據發送到正確的接收方,所以它們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3]
網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由於網路層處理路由,而路由器因為即連接網路各段,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屬於網路層。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例如,乙太網無法接收大於1 5 0 0 位元組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安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被稱為排序。
工作在傳輸層的一種服務是 T C P / I P 協議套中的T C P (傳輸控制協議),另一項傳輸層服務是I P X / S P X 協議集的S P X (序列包交換)。
會話層: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 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你可能常常聽到有人把會話層稱作網路通信的「交通警察」。當通過撥號向你的 I S 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請求連接到網際網路時,I S P 伺服器上的會話層向你與你的P C 客戶機上的會話層進行協商連接。若你的電話線偶然從牆上插孔脫落時,你終端機上的會話層將檢測到連接中斷並重新發起連接。會話層通過決定節點通信的優先順序和通信時間的長短來設置通信期限
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路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表示層管理數據的解密與加密,如系統口令的處理。例如:在 Internet上查詢你銀行賬戶,使用的即是一種安全連接。你的賬戶數據在發送前被加密,在網路的另一端,表示層將對接收到的數據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層協議還對圖片和文件格式信息進行解碼和編碼。
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H. 數據鏈路層、互聯層、傳輸層、應用層的特點各是什麼
路層:在兩個主機上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向物理層傳輸數據信號 網路層:負責路由選擇合適的路徑進行阻塞控制
傳輸層:向用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務
應用層:保持應用程序之間建立連接所需要的數據記錄,為用戶服務。
I. 傳輸層和網路層又什麼區別
在協議棧中,傳輸層位於網路層之上,傳輸層協議為不同主機上運行的進程提供邏輯通信,而網路層協議為不同主機提供邏輯通信。這個區別很微妙,但是卻非常重要。讓我們用一家人作為類比來說明一下這個區別。 設想一下有兩所房子,一個位於東海岸而另一個位於西海岸,每所房子里都住著12個小孩。東海岸的房子里的小孩和西海岸房子里的小孩是堂兄妹。兩所房子里的孩子喜歡互相通信——每個孩子每周都給每一個堂兄妹寫一封信,每一封信都由老式的郵局分別用信封來寄。這樣,每一家每周就都有144封信要送到另一家(這些孩子如果可以用電子郵件的話就可以省掉很多錢了!)在每一家裡面.都由一個孩子——西海岸的房子里的Ann和東海岸房子里的BilI——負責郵件的收集和分發。每周Ann都從她的兄弟姐妹那裡收集起來信件,並將這些信件送到每天都來的郵遞服務員那裡。當信件到達西海岸的房子,Ann又將這些信件分發給她的兄弟姐妹。BilI在東海岸有著同樣的工作。 在這個例於中,郵遞服務提供著兩所房子之間的邏輯通信——郵遞服務在兩所房子之間傳遞郵件,而不是針對每個人的服務。另一方面,Ann和BilI提供堂兄妹之間的邏輯通信——Ann和BilI從他們的兄弟姐妹那裡收集郵件並將郵件遞送給他們。注意,從這些堂兄妹的角度看,Ann和BilI是郵件的服務人,盡管他們倆只是端到端寄送服務的一部分(終端系統部分)。這個例子是傳輸層和網路層之間的關系的一個形象比喻: 主機(也稱為終端系統)=房子 進程=堂兄妹 應用程序消息=信封里的信 網路層協議=郵遞服務(包括郵遞員) 傳輸層協議=Ann和Bill 繼續我們的這個例子,Ann和Bill各自在他們的家中做所有的工作:他們不負責各個郵遞中心的郵件分類工作以及將郵件從一個中心送到另一個中心的工作。這正與傳輸層協議在終端系統中的作用一樣。在一個終端系統中,傳輸層協議將應用進程的消息傳送到網路邊緣(也就是網路層),反之亦然:但是它並不涉及消息是如何在網路層之間傳送的工作。事實上,正如圖1中所說的,中間路由器對於傳輸層加在應用程序消息上的信息不能做任何識別和處理。 繼續我們的例子,假設Ann和Bill都去度假了,另外一對堂兄妹——Susan和Harvey代替——他們來提供家庭內部的郵件收取和分發工作。不幸的是,Susan和Harvey所提供的收集和分發工作與Ann和Bill所提供的不完全相同。對於年齡更小的Susan和Harvey來說,他們收集和分發郵件的頻率比較少,而且偶爾會發生丟失信件的事情(這些信件偶爾被家裡的狗吃掉了)。這樣,這一對堂兄妹Susan和Harvey提供了一套不同於Ann和Bill的服務(也就是說,服務模型不同)。打比方來說,正如一個計算機網路可以接受不同的傳輸層協議一樣,每一個協議為應用程序提供不同的服務模型。 Ann和Bill所可能提供服務明顯地受限於郵遞服務所提供的服務。例如,如果郵遞服務並不提供在兩所房子之間傳遞郵件所需要的最大時限(如3天),那麼Ann和Bill也就不能保證各個堂兄妹之間的郵件的最大延遲。同樣,傳輸層協議所提供的服務也通常受限於位於其下方的網路層協議。如果網路層協議不能提供主機之間傳送的4—PDU的延遲和帶寬保證,那麼傳輸層協議也不能提供進程之間傳送的消息的延遲和帶寬保證。 然而,即使當下面的網路層協議使得網路層並不能提供某些相應服務時,傳輸層協議仍然可以提供某些特定服務。例如,即使下面的網路層協議並不是可靠的,也就是說,即使網路層協議丟失、篡改或者復制了傳送的數據包,傳輸層協議也可以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另一個例子是,即使網路層不能保證4—PDU的保密性,傳輸層協議也可以通過加密的方式來保證應用程序消息不被入侵吝讀取。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里逐漸接觸到這些問題。
J. 計算機網路體系分為哪四層
1.、應用層
應用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通過「三次握手」來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的則是不保證可靠的(並不是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3.、網際互聯層
網際互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路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路中的路由。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協議是網際互聯層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個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遞服務。
4.、網路接入層(即主機-網路層)
網路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路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並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路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IP的網路接入層進行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
(10)網路信號屬於傳輸層嗎擴展閱讀: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