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趨勢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無線感測器網路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這十幾年研究中,主要以學術界為主,大多是私有的針對特定場景的協議,難以進行大規模應用推廣。這幾年無線感測器網路或者物聯網受到產業界的高度重視,為實現不同企業產品的互聯互通,標准化被提上日程。目前許多標准化組織參與到物聯網、無線感測器網路標準的制定,如Zigbee、Z-WAVE、6Lowpan、ISA100.11a、IEEE802.15.4等,並且日益成熟,相關產品日益豐富,物聯網產業雛形基本成形。
基於標准化的協議進行研發成為不可阻擋的技術趨勢,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目前IETF制定的6Lowpan標准體系,是符合IPv6技術的專門為物聯網定製的無線自組網體系,包括802.15.4物理層和MAC層、6Lowpan適配層、IPv6、Roll RPL組網路由協議、CoAP應用層協議,該技術標准具有開放、免費、與互聯網無縫集成、海量地址空間等優勢,最可能成為物聯網、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的事實標准,是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無線感測器網路》作為國內最早的研究書籍,對該領域的各個方面進行綜述和介紹,是很好的入門資料。然而近幾年,該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與相關書籍,形成新的研究趨勢,值得關注和進一步研究,相關研究如下:
IPSO 6Lowpan技術白皮書
類似相關書籍《6LoWPAN: The Wireless Embedded Internet 》
類似相關書籍《Interconnecting Smart Objects with IP》
⑵ 我想學習無線感測器網路,買了本《無線感測器網路》孫利民的,可是看不懂,誰能告我,我得先看什麼書
樓上的,敢問wsn跟化學還有關系???? 可以先學習下計算機網路什麼的,了解下osi五層或7層模型之類的基本概念,無線感測器網路在協議方面主要研究mac層和網路層,至少要對網路有一個宏觀上的概念才行~~~
⑶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內容簡介
學習無線感測器網路,建議從幾個方面入手:
1、找相關專業書籍來深入學習,如無線感測器網路簡明教程,無線感測器網路基礎知識等
2、找相關企業去請教交流,最好能夠針對某個實例進行探究。比如深圳信立,從事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長達10年,在這方面應該擁有豐富的技術經驗和成功的合作案例。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⑷ 大家有什麼好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方面的書籍推薦下,希望裡面介紹節點定位技術的多些,在線等!
節點定位技術(5)數據融合技術幾乎熱點問題在這個方面上。你可以多上網看看有什麼不完善的地方。你完善了就能進行設計研究了。 他就是無數個感測
⑸ 求 !有沒有關於ZigBee CC2430的書
<<ZigBee技術實踐教程 : 基於CC2430/31的無線感測器網路解決方案>>
作者:高守瑋,吳燦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算是不錯的。其他書籍,包括北航出版的,或者不適合入門學習,或者是過於深究zigbee協議內容而很少談及硬體和軟體的實現,甚至有的書籍根本就是在完全抄襲一些不知所謂的資料,我個人看這些書的一些感受,僅供參考
⑹ 求《無線感測器網路》-孫利民-清華大學出版社 的word版的電子版,一定要清楚的word版,質量好追加財富值
建議:
1.書店購買。
2.網上購買。
3.word版本的不會有,因為印刷時的文件是eps、或者方正排版系統做的。不要想了。朋友!
⑺ STM32W108嵌入式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圖書目錄
第1章嵌入式物聯網技術緒論1.1物聯網的組成1.2無線感測器網路1.2.1無線感測器網路結構1.2.2無線感測器網路特點1.3嵌入式物聯網控制技術1.3.1帶有可移動節點的大規模WSNs組網技術1.3.2智能移動體設計1.3.3嵌入式終端設計1.3.4無線感測器節點設計1.4基於ARM CortexM3核心ZigBee技術的優勢1.5思考與練習題第2章ARM CortexM3技術2.1概述2.2核心模塊2.2.1內部架構2.2.2寄存器2.3指令系統2.3.1指令列表2.3.2操作數2.3.3使用PC或SP的限制2.3.4第二操作數的構成2.3.5移位操作2.3.6地址對齊2.3.7相對於程序計數器PC的表達式2.3.8條件執行2.3.9指令寬度選擇2.3.10存儲器訪問指令2.3.11一般數據處理指令2.3.12乘法和除法指令2.3.13飽和指令2.3.14位域指令2.3.15跳轉和控制指令2.3.16其他指令2.4軟體編程介面2.5思考與練習題第3章STM32W108體系結構3.1STM32W108架構3.1.1片內結構3.1.2功能單元描述3.2封裝與引腳說明3.2.1封裝3.2.2引腳說明3.3思考與練習題第4章 STM32W108功能模塊設計4.1功能模塊概述4.2電源模塊4.2.1內部穩壓電源4.2.2外部穩壓電源4.2.3外部穩壓電源電路設計4.3復位模塊4.3.1復位原理4.3.2復位電路設計4.4時鍾管理模塊4.4.1時鍾模塊總體結構4.4.2時鍾功能模塊原理4.5系統定時器模塊4.5.1看門狗定時器4.5.2睡眠定時器4.6電源管理模塊4.6.1喚醒源4.6.2基本睡眠模式4.6.3深睡眠選項4.7思考與練習題第5章內部存儲器與無線射頻模塊5.1STM32W108內部存儲空間5.2Flash存儲器5.3RAM數據存儲器5.4STM32W108射頻模塊5.4.1接收模塊5.4.2發送模塊5.4.3集成MAC模塊5.4.4隨機數發生器5.5思考與練習題第6章STM32W108通用IO介面6.1通用IO功能描述6.1.1GPIO埠6.1.2配置6.1.3增強功能6.1.4復位6.1.5nBOOTMODE6.1.6GPIO模式6.1.7喚醒監控6.2通用IO配置寄存器6.2.1埠配置寄存器(低位)(GPIO_PxCFGL)6.2.2埠配置寄存器(高位)(GPIO_PxCFGH)6.2.3埠輸入數據寄存器(GPIO_PxIN)6.2.4埠輸出數據寄存器(GPIO_PxOUT)6.2.5埠輸出清除寄存器(GPIO_PxCLR)6.2.6埠輸出設置寄存器(GPIO_PxSET)6.2.7埠喚醒監控寄存器(GPIO_PxWAKE)6.2.8GPIO喚醒濾波寄存器(GPIO_WAKEFILT)6.2.9中斷選擇寄存器(GPIO_IRQxSEL)6.2.10GPIO中斷配置寄存器(GPIO_INTCFGx)6.2.11GPIO中斷標志寄存器(INT_GPIOFLAG)6.2.12GPIO調試配置寄存器(GPIO_DBGCFG)6.2.13GPIO調試狀態寄存器(GPIO_DBGSTAT)6.3應用實例解析6.3.1開發環境與硬體說明6.3.2軟體設計與規劃6.3.3LED控製程序設計6.3.4測試程序編寫6.3.5測試結果及分析6.4思考與練習題第7章STM32W108中斷機制7.1中斷控制7.1.1嵌套向量中斷控制器(NVIC)7.1.2事件管理器7.2中斷配置寄存器7.2.1頂級置位中斷配置寄存器(INT_CFGSET)7.2.2頂級清除中斷配置寄存器(INT_CFGCLR)7.2.3頂級置位中斷掛起寄存器(INT_PENDSET)7.2.4頂級清除掛起中斷標志寄存器(INT_PENDCLR)7.2.5頂級激活中斷寄存器(INT_ACTIVE)7.2.6頂級丟失中斷寄存器(INT_MISS)7.2.7輔助故障狀態寄存器(SCS_AFSR)7.3應用實例解析7.3.1開發環境與硬體說明7.3.2軟體設計與規劃7.3.3中斷處理程序設計7.3.4測試程序編寫7.3.5測試結果及分析7.4思考與練習題第8章STM32W108串列通信8.1串列通信控制模塊8.1.1功能描述8.1.2通信配置8.2UART8.2.1UART模塊8.2.2UART寄存器8.3UART通信應用實例8.3.1開發環境與硬體平台8.3.2軟體設計與規劃8.3.3測試程序編寫8.3.4測試結果及分析8.4SPI模塊8.4.1SPI主模式8.4.2SPI從模式8.4.3SPI寄存器8.5思考與練習題第9章STM32W108 AD轉換器9.1功能描述9.1.1配置9.1.2GPIO使用9.1.3參考電壓9.1.4偏置/增益校正9.1.5DMA9.1.6ADC輸入9.1.7模擬電壓輸入范圍9.1.8采樣時間9.1.9AD轉換9.1.10校準9.1.11注意事項9.1.12中斷9.2ADC寄存器9.2.1ADC配置寄存器(ADC_CFG)9.2.2ADC偏移寄存器(ADC_OFFSET)9.2.3ADC增益寄存器(ADC_GAIN)9.2.4ADC DMA配置寄存器(ADC_DMACFG)9.2.5ADC DMA狀態寄存器(ADC_DMASTAT)9.2.6ADC DMA起始地址寄存器(ADC_DMABEG)9.2.7ADC DMA緩沖區大小寄存器(ADC_DMASIZE)9.2.8ADC DMA當前地址寄存器(ADC_DMACUR)9.2.9ADC DMA計數寄存器(ADC_DMACNT)9.2.10ADC中斷標志寄存器(INT_ADCFLAG)9.2.11ADC中斷配置寄存器(INT_ADCCFG)9.3應用實例解析9.3.1開發環境與硬體說明9.3.2軟體設計與規劃9.3.3感測器數據採集程序設計9.3.4測試程序編寫9.3.5測試結果及分析9.4思考與練習題第10章802.15.4/ZigBee協議棧介面函數10.1802.15.4/ZigBee協議棧10.2STM32W108的802.15.4/ZigBee協議棧10.3協議棧介面10.4啟動協議棧實例解析10.4.1開發工具及協議棧安裝10.4.2工程創建10.4.3STM32W108協議棧實例解析10.5思考與練習題第11章STM32W108兩節點間通信11.1實例開發環境說明11.2軟體設計與規劃11.3程序設計與實現11.4測試結果及分析11.5思考與練習題第12章多節點間通信12.1實例任務規劃12.2實例開發環境12.3軟體設計與規劃12.4編程與實現12.5測試結果及分析12.6思考與練習題第13章多感測器環境參數監測實例13.1實例開發環境說明13.2硬體電路設計13.3軟體設計與規劃13.4感測器數據採集程序設計與實現13.4.1溫度感測器13.4.2溫濕度感測器13.4.3超聲波感測器13.4.4煙霧感測器13.4.5聲音感測器13.4.6光敏感測器13.5測試程序編寫13.6實例結果及分析13.7實例注意事項及說明13.8思考與練習題第14章μCOSII的移植及實時環境監測14.1開發環境說明14.2軟體設計與規劃14.3工程創建及文件添加14.4相關源文件更改14.5測試程序設計14.6實驗結果及分析14.7思考與練習題第15章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定位技術15.1RSSI與通信距離15.2距離計算經驗公式的確定15.3N次三邊質心加權定位法介紹15.4演算法設計15.4.1符號定義說明15.4.2數據包的接收保存及實時距離的計算15.4.3N次三邊質心加權法15.5定位演算法實現15.5.1軟體設計流程15.5.2經驗公式獲取程序設計15.5.3N次三邊質心加權定位程序設計15.6定位實驗及結果分析15.6.1經驗公式確定15.6.2N次三邊質心加權定位實驗15.7思考與練習題第16章節點自組織與移動智能體導航技術16.1開發環境與定位方法說明16.2系統設計16.2.1相關符號說明16.2.2總體設計16.2.3網路模型16.2.4無線自組網16.2.5移動節點定位16.2.6移動智能體導航分析16.2.7電子羅盤模塊工作原理16.2.8移植智能體導航設計16.3程序設計與實現16.3.1大規模自組網程序16.3.2移動智能體導航程序16.3.3主函數程序設計16.4調試與結果分析16.4.1無線自組織網路16.4.2移動智能體導航16.5思考與練習題
⑻ 急求《無線網路:理解和應對互聯網環境下網路互連所帶來的挑戰》和《無線感測器網路-原理與實踐》二書
《無線網路:理解和應對互聯網環境下網路互連所帶來的挑戰》
¥62.5
《無線感測器網路-原理與實踐》
¥62.4
一共¥124.9
當當價格
⑼ 求感測器介紹方面的書籍
建議先在購書的網站找一找,如方便最好到圖書館或大書店找,理由如下:
1)這類書的專業性很強,從作者來看,大致分為控制專業、檢測專業和感測器專業。前兩類人寫的書通常比較全面,適合應用的人看,感測器專業的人寫的書比較深澀,因為感測器本身涉及材料、技術等多個層面,真正做感測器的人對全領域的知識反倒知之甚少,只能寫出某種(材料、技術)類型的感測器,所以你隨便拿到本書未必適合。
2)這類專著極少有人做成電子版掛到網上,可能是因為下載的人少,不掙錢吧?總之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是找不到,有時找到一些專業的課件,也僅僅是ppt的大綱。
3)一般地,有相關電路的書比較初級,介紹感測器的數量和內容比較少。反之,沒有相關電路的書倒是能夠更多地介紹感測器,通常這類書會提到感測器的輸出特性,如輸出阻抗,最大電壓或電流、輸出帶寬等參數,讀者需要通曉放大器件及電路的知識,自己去選配適合的放大器量信號引出來。
4)作為專業性的讀者,不要指望有完全適合自己的書,必須學會從大量的書籍、論文中遴選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5)我是做探測、檢測、分析設備維修的,曾經修過許多不同類型的設備,看過很多感測器、換能器類的書,以上是我對這類專著的感覺。
⑽ 嵌入式軟體和無線感測器網路這兩個方向的經典書籍推薦一下!
我方向是無限感測器網路
書籍《無線感測器網路》——孫利民 清華大學出版社
《無線感測器網路實驗教程》——徐勇軍
《無線感測器網路協議與體系結構》——holger k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