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號系統中有幾套彼此獨立的網路名字是什麼 其中信號安全數據網都連接哪些設
信號安全數據網路、CTC信號系統網路與集中監控網路。物理網路。
主要是通過物理手段進行分離,這樣就會造成每種不同系統之間的介面更加復雜,同時安全性能又不同。對相關工作人員的維修和管理造成一定的麻煩,最終導致整個高速鐵路整個網路信號系統安全性不斷下降。
SND信號系統不但能夠提高鐵路信號系統的安全性,還能夠有效幫助相關工作人員更好的管理高速鐵路信號系統。
② 電視信號系統結構是什麼
有線電視起源於共用天線電視系統MATV(Master Antenna Television)。共用天線系統是多個用戶共用一組優質天線,以有線方式將電視信號分送到各個用戶的電視系統。有線電視系統最初是為了解決偏遠地區收視或城市局部被高層建築遮擋影響收視而建立的公用天線系統。真正意義上的CATV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美國,人們利用衛星、無線、自製等節目源通過線路單向廣播傳送高清晰、多套的電視。進入90年代後,我國CATV建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本著更清晰、更多套的原則,網路從300MHz鄰頻傳輸逐步升級,高帶寬、光纜化稱為城市CATV建設的基礎,HFC(Hybrid Fiber-Coaxial光纜/同軸電纜混合網)網路在全國范圍內初具規模。經過5~6年的飛速發展,CATV逐漸降溫,從哪裡增值及如何發揮網路的巨大潛力,成了CATV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人們漸漸意識到,雖然有線電視網最初的服務等位在提供高質量、多套的電視服務,建網時也採用單向廣播技術,但HFC的業務擴展性是相當大的。在HFC網路上進行數字數據綜合業務傳輸的帶寬可達1GHz。除傳輸模擬視頻外,還有很多的頻帶資源留給數字視頻傳輸和雙向數據通信,利用HFC網路可以較好的支持Internet訪問等。
於是,通過CATV網接入到Internet,便被提到了日程上。中國有線電視的發展走的是一條由上至下,由局部到整體的路線。各地有線電視的發展一般都是由最初的居民樓閉路電視,發展到小區有線電視互連,進而整個城域(行政轄區)的有線電視互連。自1990年以後,中國有線電視從各自獨立的、分散的小網路,向以部、省、地市(縣)為中心的部級干線、省級干線和城域聯網發展,並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有線電視網。目前中國有線電視體系結構存在著調整趨勢,這主要體現在「網台分離」和「有線電視產業化」兩個方面。目前,我國的有線電視網有兩大優勢:帶寬很寬;覆蓋率高於電信網。電信網形成時只是為了一個業務,那就是打電話,而打電話只要求64kbps的帶寬,所以整個網路的設計也就僅局限於這64kbps。這樣一來電信網的帶寬就存在瓶頸,限制了網路速度的提高。盡管電信採取了ISDN、ADSL(非對稱線性環路),目前可做到6Mbps、8Mbps、10Mbps的帶寬,但在當前價位上提高的餘地不大,再往前走,成本將非常高。而CATV得同軸電纜帶寬很容易可以做到800Mbps,就現在的帶寬要求而言,CATV網的能力綽綽有餘。
③ 對於城市軌道交通信號與通信系統中的安全原則在實際運用工作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摘要 軌道交通信號系統一般是由連鎖裝置和列車自動控制系統(ATC)兩大結構組成。ATC又分為列車自動監控系統(ATS)、列車自動防護子系統(ATP)和列車自動運行系統(ATO)三個部分。它們利用信息交換網路構成閉環系統的方法,實現地面控制與車上控制相結合、現地控制與中央控制相結合。組成一個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包含集行車指揮、運行調整以及列車駕駛自動化等功能,它是一個安全基礎設備。ATS是ATC的核心功能,是由OCC(控制中心)內的設備實現,自動和人工都可以進行監督與控制,從而給外部系統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ATP具有列車檢測的功能,可保障列車運行的安全。ATO利用分析地面情況來進行控制,不管列車加速還是減速,都能保證舒適、節能。這三個系統相互作用才能提高列車的安全運行,各式各樣的科技化產物造就了軌道交通系統,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總體來說,速度提高、效率變快、安全性更有保障。
④ CDMA的系統網路結構圖是什麽,有木有大神給我講講結構圖,謝謝
您好,首先感謝您對中國電信的支持。CDMA系統結構圖如下:
MS:Mobile Station,移動終端
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發器
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數字體系,是一套可進行同步信息傳輸、復用、分插和交叉連接的標准化數字信號結構等級,在傳輸媒質上(如光纖、微波等)進行同步信號的傳送。
Abis:Abis介面定義為基站子系統的兩個功能實體BSC(基站控制器)和BTS(基站收發信台)之間的通信介面,用於BTS與BSC之間的遠端互連方式,該介面支持所有向用戶提供的服務,並支持對BTS無線設備的控制和無線頻率的分配。
PCF:Packet Control Function分組控制功能:PCF是無線域中和分組域介面的設備,由於A8/A9不要求開放,PCF可能是集成在BSC/MSC中的某些板卡,也可能是單獨的設備用戶連接時,MSC根據Service
Option來判斷用戶是申請語音業務或數據業務,如果是數據業務,觸發PCF和PDSN建立連接。
PCF和PDSN之間的連接稱為RP介面,也稱為A10/A11介面,A10為數據介面,A11為信令介面,信令介面負責RP通道的建立、維持和拆除,數據介面負責用戶數據的傳輸。
A1介面:承載BSS和MSC之間有關基站管理部分和直接傳遞部分的信令信息,包括與呼叫處理、移動性管理、無線資源管理、鑒權和加密有關的信令消息;
A2介面:承載基站側與MSC側交換網路之間的PCM數據;
A3介面:用於支持當移動台處於業務信道狀態時所發生的BSS之間的軟切換(BSC互連),A3介面被劃分成兩部分:A3信令介面和A3業務介面;
A5介面:承載基站側與IWF之間電路數據的傳輸;
A7介面:支持當移動台處於還沒有控制在業務信道狀態時所發生的BSS之間的切換,並支持移動台在進行BSS之間軟切換時需要建立新的業務時的控制流程。
A8:承載BSC-PCF間的業務
A9:承載BSC-PCF間的信令
A10:承載PCF-PDSN間的業務
A11:承載PCF-PDSN間的信令
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動交換中心:移動網路完成呼叫連接、過區切換控制、無線信道管理等功能的設備,同時也是移動網與公用電話交換網(PSTN)、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等固定網的介面設備。
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陸地移動網路:由政府或它所批準的經營者,為公眾提供陸地移動通信業務目的而建立和經營的網路。該網路必須與公眾交換電話網(PSTN)互連,形成整個地區或國家規模的通信網。PLMN = MCC + MNC,例如中國移動的PLMN為46000,中國聯通的PLMN為46001。
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換電話網路:一種常用舊式電話系統。即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電話網。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俗稱「一線通」。它除了可以用來打電話,還可以提供諸如可視電話、數據通信、會議電視等多種業務,從而將電話、傳真、數據、圖像等多種業務綜合在一個統一的數字網路中進行傳輸和處理。這也就是「綜合業務數字網」名字的來歷。
GMSC :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網關移動交換中心:GMSC是網關移動交換中心,它具有從HLR查詢得到被叫MS目前的位置信息,並根據此信息選擇路由。
SSP:Service Switching Point業務交換點
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保存的是用戶的基本信息,如你的SIM的卡號、手機號碼、簽約信息等,和動態信息,如當前的位置、是否已經關機等;
VLR:(visiting location register)保存的是用戶的動態信息和狀態信息,以及從HLR下載的用戶的簽約信息。
當你到上海之後,手機會自動向上海的VLR發起位置更新(登記),上海的VLR會將你現在的位置報告到北京的HLR。當他人呼你時,交換機首先想HLR查詢你現在所在的位置,然後接可以呼到你了。
AUC: Authentication Center鑒權中心:為認證移動用戶的身份、產生相應鑒權參數的功能實體。
EIR: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設備標識寄存器:簡單介紹一下在移動通信中設備識別的程序,手機用戶發起呼叫,移動交換中心(MSC)和拜訪位置寄存器(VLR)向移動台(手機)請求IMEI,並把它發送給EIR,EIR將收到的IMEI與白、黑、灰三種表進行比較,把結果發送給MSC/VLR,以便MSC/VLR決定是否允許該移動台設備進入網路。因此如果該移動台使用的是偷來的手機或者有故障未經型號認證的移動設備,那麼MSC/VLR將據此確定被盜移動台的位置並將其阻斷,對故障移動台也能採取及時的防範措施。我們通常所說的通過網路追蹤器追蹤被盜手機就是通過EIR實現的。目前沃達豐公司等網路運營商開始使用這項業務對被盜手機進行監測。可惜的是我國基本上沒有採用EIR對IMEI進行鑒別,而且如果被盜手機更換網路和修改IMEI那麼EIR也將無能為力。
PDSN:(Packet Data Serving Node)分組數據服務節點、分組業務數據節點。
MIP: Mobile IP移動IP
AAA: 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nd
Accounting驗證、授權、記賬。
驗證用戶是否可以獲得訪問權、授權用戶可以使用哪些服務、記錄用戶使用網路資源的情況。
從功能上分,AAA Server分成:FAAA, HAAA, BAAA。AAA
Server負責用戶的認證、授權、計費消息採集、計費詳單文件的生成。在認證過程中,AAA Server接收PDSN發送的用戶信息(用戶名/密碼),來判斷用戶身份是否合法。在授權過程中,AAA Server根據預先設定的策略給用戶授權,如給用戶分配公有/私有IP地址,QOS等級,L2TP
LNS地址等。在計費信息採集過程中,AAA接收PDSN發送的UDR(RADIUS)數據包,根據預先定義的格式寫UDR詳單文件,根據IMSI判斷用戶的歸屬地,向HAAA發送UDR(RADIUS)數據包。AAA
Server負責和營帳系統的介面,從營帳系統得到用戶的開戶信息,和營帳系統交換UDR詳單文件。
HA:Home Agent歸屬地代理:在Mobile IP網路中存在,在Simple IP網路中不存在。負責和PDSN/FA建立Mobile
IP隧道。記錄MBR(Mobile Binding
Record),確定用戶目前的登錄地,攔截從網路發送給終端的數據,封裝在Mobile IP隧道中傳送給PDSN/FA,負責解封裝從反向隧道中傳來的用戶數據,路由到Internet。
FA:FOREIGN AGENCY外地代理。
移動IP涉及到三個實體:移動節點(MN:MORBILE
NODE)、歸屬代理(HA:HOME
AGENCY)和外部代理(FA:FOREIGN
AGENCY),移動節點是指一個能夠進行網路漫遊的設備。移動IP客戶端的實例包括蜂窩式電話、PDA或者筆記本電腦,它們的軟體可以提供漫遊功能。歸屬代理HA是指本地網路上的一個路由器,它可以充當與移動節點進行通信的定位點;它可以通過隧道將分組發送給正在漫遊的移動節點。外部代理FA是指一個可以在移動節點移動到某個外地網路時,充當移動節點的連接點的路由器,它可以將從歸屬代理FA發來的分組提供給移動節點MN。FA就是PDSN,它是移動主機的外地代理,相當於移動主機訪問網路的一個路由器,為移動主機提供IP轉交地址和IP選路服務(前提是MS須有HA登記)。對於發往移動主機的數據,FA從HA中提取IP數據包,轉發到移動主機。對於移動主機發送的數據,FA可作為一個預設的路由器,利用反向隧道發往HA。HA是移動主機在本地網中的路由器,負責維護移動主機的當前位置信息,建立移動主機的IP地址和移動主機轉發地址的關系。當移動主機離開本地網路時,需要向HA登記,當HA收到發往移動主機的數據包後,將通過HA與FA之間隧道將數據包送往移動主機,完成移動IP功能。
如需查賬單、交話費請登陸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祝您生活愉快!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能得到您的採納!
⑤ 簡述現代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是指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它廣泛採用的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提出的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
中文名
網路體系結構
外文名
Network Architecture
解釋
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
目的
為網路硬體提供標准
提出
國際標准化組織
採用
開放系統互連的參考模型。
協議定義
1、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architecture):是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的層次,以及各層中的協議和層次之間介面的集合。
2、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和分布系統中互相通信的對等實體間交換信息時所必須遵守的規則的集合。
3、語法(syntax):包括數據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4、語義(semantics):包括用於協議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5、定時(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並且性質各不相同。所以,在ARPANET設計時,就提出了「分層」的思想,即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分為若干較小的易於處理的局部問題。
簡介
1974年美國IBM公司按照分層的方法制定了系統網路體系結構SNA(System NetworkArchitecture)。SNA已成為世界上較廣泛使用的一種網路體系結構。
一開始,各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就使得各公司自己生產的各種設備容易互聯成網,有助於該公司壟斷自己的產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用戶迫切要求能互相交換信息。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7年成立專門機構研究這個問題。1978年ISO提出了「異種機連網標准」的框架結構,這就是著名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le),簡稱為 OSI 。
OSI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成為其他各種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依照的標准,大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現了利用人造通信衛星進行中繼的國際通信網路。網路互聯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區域網和網路互聯開始商品化。
OSI參考模型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它的規范對所有的廠商是開放的,具有指導國際網路結構和開放系統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從網路互連的角度看,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是協議和拓撲
⑥ lte系統網路架構eps系統是由什麼組成的
你好 LTE分為 TD-LTE 、FD-LTE,其 TD-LTE目前三個運營商都可,但要分清頻段,FD-LTE電信和聯通在做實驗,還沒商用 具體來說。LTE為4G網路信號,GSM是移動的制式,GSM auto (PRL)2G、3G數據通信都能使用,但是會主動去檢查3G信號強度,切換到3G的閥值比較低(即容易切換到3G網路)。 ;CDMA是電信的制式
⑦ gsm系統,cdma系統和lte系統的網路架構,三種系統的區別與聯系
你好
LTE分為 TD-LTE 、FD-LTE,其 TD-LTE目前三個運營商都可,但要分清頻段,FD-LTE電信和聯通在做實驗,還沒商用
具體來說。LTE為4G網路信號,GSM是移動的制式,GSM auto (PRL)2G、3G數據通信都能使用,但是會主動去檢查3G信號強度,切換到3G的閥值比較低(即容易切換到3G網路)。 ;CDMA是電信的制式
⑧ 電信系統的電信系統網路拓撲結構
電信網的拓撲結構,主要是星型網、網狀網、復合網和蜂窩網。同時介紹計算機通信網的一些基本知識。對以實現通信為目的的通信網而言,不管實現何種業務,還是服務何種范圍,電信通信網的基本網路結構形式都是一致的。所謂拓撲即網路的形狀,網路節點和傳輸線路的幾何排列,反映電信設備物理上的連接性,拓撲結構直接決定網路的效能、可靠性和經濟性。電信網拓撲結構是描述交換中心間、交換中心與終端間鄰接關系的連通圖。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有網狀網、星型網、復合網、環型網、直線網、柵格網、蜂窩網等形式,由於環型網、直線網等結構主要用於數據通信。 網狀網又稱為點點相連制,網中任何兩個節點之間都有直達鏈路相連接,在通信建立的過程中,不需任何形式的轉接。如圖 2 所示。採用這種形式建網時,如果通信網中的節點數為 N ,則連接網路的鏈路數 H 可由下面公式計算:
H = N(N-1)/2
這種拓撲結構的優點:
① 點點相連,每個通信節點間都有直達電路,信息傳遞快;
② 靈活性大,可靠性高,其中任何一條電路發生故障時,均可以通過其他電路保證通信暢通;
③通信節點不需要匯接交換功能,交換費用低。
這種拓撲結構的缺點:①線路多,總長度長,基本建設和維護費用都很大;②在通信量不大的情況下,電路利用率低。
綜合以上優缺點可以看出:網狀網適用於通信節點數較少而相互間通信量較大的情況。 星型網又稱為輻射制,在地區中心設置一個中心通信點,地區內的其他通信點都與中心通信點有直達電路,而其他通信點之間的通信都經中心通信點轉接。如圖 3 所示。
採用這種形式建網時,如果通信網中的節點數為 N,則連接網路的鏈路數 H可由下面公式計算:
H = N 一 l
拓撲結構的優點:①網路結構簡單、電路少、總長度短,基本建設和維護費用少;②中心通信點增加了匯接交換功能,集中了業務量,提高了電路利用率;③只經一次轉接。
拓撲結構的缺點:①可靠性低,若中心通信點發生故障,整個通信系統癱瘓;②通信量集中到一個通信點,負荷重時影響傳輸速度。通信量大時,③相鄰兩點的通信也需經中心點轉接,電路距離增加。交換成本增加:綜合以上優缺點可以看出:這種網路結構適用於通信點比較分散,距離遠,相互之間通信量不大,且大部分通信是中心通信點和其他通信點之間的往來情況。 TMN 為電信網和業務提供管理功能並能提供與電信網和業務進行通信的能力。TMN 的基本思想是提供一個有組織的體系結構,實現各種運營系統以及電信設備之間的互連,利用標准介面所支持的體系結構交換管理信息,從而為管理部門和廠商在開發設備以及設計管理電信網路和業務的基礎結構時提供參考。 TMN 的目標是在電信網的管理方面支持主管部門,提供一大批電信網的管理功能,並提供它本身與電信網之間的通信。TMN 的結構組成以及它與被管理的電信網之間的關系如圖 6 所示,圖中虛線框內就是電信管理網,它由一個數據通信網、電信網設備一部分、電信網操作系統和網路管理工作站組成。TMN 與它所管理的電信網是緊密藕合的,但它在概念上又是一個分離的網路,它在若干點與電信網連接,另外TMN有可能利用電信網的一部分來實現它的通信能力。 在上述結構圖,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如下。TMN 中的電信網設備部分是電信網狀態數據的收集和網管指令的執行設施,比如交換機的網管介面(可接本地管理終端,也可作為 TMN 介面)、傳輸設備的監控設施等。它們負責從電信網的設備中收集相應設備的網管信息或執行網管中心的指令,對交換系統或傳輸設備的狀態和參數進行控制,有的是電信網設備的一部分,有的是在電信網設備外附加的。操作系統可以有一至多個,每個操作系統通常都是一組計算機,負責處理電信網的網管數據,發送對電信網設備的控制指令。這是電信網及其 TMN 的「大腦」或「指揮中心」。電信網的操作人員則通過操作系統對電信網進行管理和控制,所以操作系統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機介面,包括網路信息的顯示輸出、控制指令和參數的輸入。
數據通信網則負責在運營系統之間、運營系統與電信網之間傳遞信息,是一個可靠的專用數據網,並且具有多層次的體系結構。
網路管理工作站則可以認為是網路操作系統的本地或遠程操作終端。電信網的操作人員只要在這些工作站上操作就能實現對電信網的管理。網管操作終端通過 TMN 與各個運營系統相連。 電信管理網的主要功能是:根據各局間的業務流向、流量統計數據有效地組織網路流量分配;根據網路狀態,經過分析判斷進行調度電路、組織迂迴和流量控制等,以避免網路過負荷和阻塞擴散;在出現故障時根據告警信號和異常數據採取封閉、啟動、倒換和更換故障部件等,盡可能使通信及相關設備恢復和保持良好運行狀態。隨著網路不斷地擴大和設備更新,維護管理的軟硬體系統將進一步加強、完善和集中,從而使維護管理更加機動、靈活、適時、有效。 ITU一T 給出了可以利用 TMN 進行管理的各種通信網的 11 種業務,具體有:
( l )用戶管理;( 2 )網路指配管理;( 3 )人力資源管理;( 4 )資費和服務管理;( 5 )服務質量和網路性能管理;( 6 )業務測量及分析管理;( 7 )業務量管理;( 8 )路由管理;( 9 )維護管理;( 10 )安全管理;( 11 )物資管理。
其中物資管理是對通信網中各種設備(交換設備、傳輸設備等)的備件進行管理。使用這 11 種管理業務可以對13 種通信網進行管理,這 13 種網路是:( l )電話交換網;( 2 )移動通信網;( 3 )數據通信網;( 4 )智能網;( 5 )窄帶綜合業務數字網;( 6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 7 )用戶接入網;( 8 )信令網;( 9 )傳輸網;( 10 )專用並可重新配置電路網;( 11 )電信管理網;( 12 )電信基礎設施和支撐系統;( 13 )未來公用陸地移動通信網。 TMN 是用來支持電信管理網的,TMN 的應用功能也就是 TMN 支持的網路管理功能,包括電信網的運營、管理維護和補給四大類,這四大類管理功能在不同的管理機構中有不盡相同的含義,也並不要求這些功能包含所有的網路管理功能。 TMN 支持的網路管理功能,根據其管理的目的可以分成性能管理、故障管理(或維護管理)、配置管理、記賬管理和安全管理五個功能域。
(1)性能管理
①性能管理的目的
典型的網路性能管理可以分成兩大部分:性能監測和網路控制,性能監測指網路工作狀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而網路控制則指為改善網路設備的性能而採取的動作和措施。性能管理監測的目的是:在發現故障後進行搜索監測,在用戶發現故障並報告後,去查找故障的發生位置;全局監測,及早發現故障苗頭,在影響服務之前就及時將其排除;對過去的性能數據進行分析以獲得資源利用情況及其發展趨勢。
性能管理的一系列活動用來持續地評測網路運營中的主要性能指標,以驗證網路服務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水平,指出已經發生或潛在發生的瓶頸,形成並報告網路性能的變化趨勢,為管理機構的決策提供依據。為此網路性能管理功能需要維護性能資料庫、網路模型,要與性能管理功能域保持連接,提供自動化的性能管理處理過程。
②性能管理的功能
性能管理包括一系列管理功能,以網路性能為准則收集、分析和調整管理對象的狀態。其日的是保證網路可以提供可靠的連續的通信能力,並使用最少的網路資源和具有最小的時延。網路性能管理的功能應包括:(a)從管理對象中收集與性能有關的數據;(b)管理對象的性能設計,與性能有關的歷史數據的產生、記錄和維護;(c)分析當前統計數據,以驗測性能故障、產生性能告警、報告性能事件;將當前統計數據的分析結果與歷史模型進行比較,以預測性能的長期變化趨勢;(d)形成並改進性能評估准則和性能門限,開發以性能管理為目標的改變操作模式和網路管理對象配置的控制命令序列;(e)管理對象和管理對象群的控制,以保證網路的性能為目標。
根據這些功能要求,還可進一步細化,它們是性能事件的監測、網路或管理對象的性能分析、性能的調節和性能控制。
(2)故障管理
當某個系統或部件不能達到規定的工作性能指標時,網路的故障管理就要開始起作用,處理資源中發生或發現的故障現象。比如當發現差錯率過高(重發次數過多)時,故障報告演算法要比較實際重發次數和設定的門限,以判斷故障是否存在。故障管理是用來動態的維持網路服務水平的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保證了網路有高度的可用性,這些活動及時發現網路中發生的故障和找出網路故障的原因,必要時啟動控制功能以排除故障,控制活動包括測試診斷活動、故障修復或恢復活動和啟用備用設備等。故障管理是網路管理功能中與監測設備故障、故障設備的診斷、故障設備的恢復或故障排除等措施有關的網路管理功能,其目的是保證網路能夠提供連接可靠的服務。故障管理功能可以分解成以下五個模塊:(a)檢測管理對象的差錯現象或接收管理對象的差錯條件通報;(b)當存在空餘設備或遷迴路由時,提供新的網路資源用於服務;(c)創建和維護差錯日誌庫,並對差錯日誌進行分析;(d)進行診斷測試,以追蹤和確定故障位置和故障性質;(e)通過資源的更新或維護或其他恢復措施,使其重新開始服務。
(3)配置管理
所謂網路的配置管理就是指網路中應有或實有多少設備,每個設備的功能及其連接關系和工作參數等等,它反映網路的狀態。通信網及其環境是經常變化的,比如最簡單的和最明顯的就是用戶對網路服務的需求可能經常發生變化。通信系統本身也要隨著設備的維修、網路規模的擴大、舊設備的淘汰等原因而經常調整網路的配置。需要調整網路配置的原因有:(a)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網路必須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調整網路的配置(如擴大規模);(b)隨著時間的流逝,網路技術、傳輸技術的演變,需要用新設備、新設施和新資源來替換陳舊過時的設備和設施;(c)網路管理部門可能需要在網路中添加資源。增設新的設備和設施,以增加網路的服務能力;(d)網路管理系統在檢測到某個設備或設施發生故障後的故障排除活動,將會影響部分網路部件;(e)交換機與中繼線路的關系經常要根據業務量分布作調整;(f)分組交換數據網中某個站點的故障造成網路上減少了一個節點,其他各個節點的路由關系就需改變;(g)傳輸鏈路中斷,造成網路連接關系變化。
以上對網路配置的改變可能是臨時的、短暫的,但系統配置的改變也可能是永久的。配置管理就是用來識別、定義、初始化、控制和監測通信網中的管理對象(通信網中的設備、設施、工作參數等)的功能集合,包括為通信網用戶初始化、提供和回收通信資源。以上這些工作都需要配置管理功能的支持。配置管理與其他四個功能都有關系,配置管理是網路中對管理對象的變化進行動態管理的核心。其他四個功能域需要改變管理對象的狀態、屬性時,是通過配置管理功能實現的。但也有例外,比如涉及到優先順序等安全問題時,管理工作一般由安全管理功能域的設施直接進行。
(4)記賬管理
記賬管理的功能是:提供對網路中資源佔有情況的記錄,測量網路中各種服務的使用情況和決定它們的使用費用,完成資源使用費的核算等等。它包括賬單管理、資費管理、收費與資金管理、財務審計管理。
(5)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保證現有運行網路安全的一系列功能,對無權操作的人員進行限制,保證只有經授權的操作人員才允許存取數據。安全管理包括只個方面的含義:(a)首先是保證管理事務處理的安全,這些功能涉及所有 TMN 的管理邏輯分層;(b)要保證 TMN 本身與電信網的安全,對非法使用網路資源的事件進行管理;(c)安全的組織管理,即對安全信息的管理,這些安全信息是保證 TMN 和電信網的安全所必需的。
⑨ 信號系統的組成
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通常由列車運行運行自動控制系統(ATC)和車輛段信號控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用於列車進路控制、列車間隔控制、調度指揮、信息管理、設備工況監測及維護管理,(hengjun365)由此構成一個高效綜合自動化系統。
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是保證列車運行安全,實現行車指揮和列車運行現代化,提高運輸效率的關鍵系統。系統分類
列車自動控制系統(ATC)
1、按閉塞布點方式:可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固定閉塞方式中按控制方式,又可分為速度碼模式(台階式)和目標距離碼模式(曲線式)。
2、按機車信號傳輸方式:可分為連續式和點式。
3、按各系統設備所處地域可分為:控制中心子系統、車站及軌旁子系統、車載設備子系統、車場子系統。
固定閉塞ATC系統
固定閉塞ATC系統是指基於傳統軌道電路的自動閉塞方式,閉塞分區按線路條件經牽引計算來確定,一旦劃定將固定不變。列車以閉塞分區為最小行車間隔,ATC系統根據這一特點實現行車指揮和列車運行的自動控制。固定閉塞ATC系統又可分為速度碼模式和目標距離碼模式。
1、 速度碼模式(台階式)
如北京地鐵和上海地鐵1號線分別引進的英國西屋公司和美國GRS公司的ATC系統均屬此類ATC系統,該系統屬70~80年代的產品,技術成熟、造價較低,但因閉塞分區長度的設計受限於最不利線路條件和最低列車性能,不利於提高線路運輸效率。固定閉塞速度碼模式ATC是基於普通音頻軌道電路,軌道電路傳輸信息量少,對應每個閉塞分區只能傳送一個信息代碼,從控制方式可分成入口控制和出口控制兩種,從軌道電路類型劃分可分為有絕緣和無絕緣軌道電路兩種。
以出口防護方式為例,軌道電路傳輸的信息即該區段所規定的出口速度命令碼,當列車運行的出口速度大於本區段的出口命令碼所規定的速度時,車載設備便對列車實施懲罰性制動,以保證列車運行的安全。由於列車監控採用出口檢查方式,為保證列車安全追蹤運行,需要一個完整的閉塞分區作為列車的安全保護距離,限制了線路通過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發揮。能提供此類產品的公司有:英國WSL公司、美國GRS公司、法國ALSTOM公司、德國SIEMENZ公司等。
2、 目標距離碼模式(曲線式)
目標距離碼模式一般採用音頻數字軌道電路或音頻軌道電路加電纜環線或音頻軌道電路加應答器,具有較大的信息傳輸量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通過音頻數字軌道電路發送設備或應答器向車載設備提供目標速度、目標距離、線路狀態(曲線半徑、坡道等數據)等信息,車載設備結合固定的車輛性能數據計算出適合於列車運行的目標距離速度模式曲線(最終形成一段曲線控制方式),保證列車在目標距離速度模式曲線下有序運行。不僅增強了列車運行的舒適度,而且列車追蹤運行的最小安全間隔縮短為安全保護距離,有利於提高線路的通過能力。如上海地鐵2號線引進美國US&S公司、明珠線引進法國ALSTOM公司和廣州地鐵1、2號線引進德國西門子公司的ATC系統均屬此類。
移動閉塞ATC系統
移動閉塞方式的ATC系統通常採用無線通信、地面交叉感應環線、波導等媒體,向列控車載設備傳遞信息。列車安全間隔距離是根據最大允許車速、當前停車點位置、線路等信息計算得出,信息被循環更新,以保證列車不間斷收到即時信息。
移動閉塞ATC系統是利用列車和地面間的雙向數據通信設備,使地面信號設備可以得到每一列車連續的位置信息,並距此計算出每一列車的運行許可權,動態更新發送給列車,列車根據接收到的運行許可權和自身的運行狀態,計算出列車運行的速度曲線,實現精確的定點停車,實現完全防護防護的列車雙向運行模式,更有利於線路通過能力的充分發揮。
移動閉塞ATC系統在我國還未有應用實例,國外能提供此類系統的公司有:阿爾卡特公司交叉感應電纜作為傳輸媒介的ATC系統,在加拿大溫哥華「天車線」和香港KCRC西部鐵路等應用,技術比較成熟,但交叉感應軌間電纜給線路日常養護帶來不便;美國哈蒙公司基於擴頻電台通信的移動閉塞應用在舊金山BART線,其系統結構、系統運用尚不成熟;阿爾斯通公司基於波導傳輸信息的移動閉塞正在新加坡西北線試驗段安裝調試。
⑩ 信號系統組成
基本系統的組成:
一般由信源(發端設備),信宿(收端設備)和信道(傳輸媒介)等組成,稱為通信的三要素。
組成方式:
1,來自信源的消息(語言、文字、圖像或數據)在發信端先由末端設備(如電話機、電傳打字機、傳真機或數據末端設備等)變換成電信號。
2,然後經發端設備編碼、調制、放大或發射後,把基帶信號變換成適合在傳輸媒介中傳輸的形式。
3,經傳輸媒介傳輸,在收信端經收端設備進行反變換恢復成消息提供給收信者。
這種點對點的通信大都是雙向傳輸的。因此,在通信對象所在的兩端均備有發端和收端設備。
(10)信號系統網路架構擴展閱讀:
通信系統的分類:
通信系統按所用傳輸媒介的不同可分為兩類:
1,利用金屬導體為傳輸媒介,如常用的通信線纜等,這種以線纜為傳輸媒介的通信系統稱為有線電通信系統。
2,利用無線電波在大氣、空間、水或岩、土等傳輸媒介中傳播而進行通信,這種通信系統稱為無線電通信系統。光通信系統也有「有線」和「無線」之分,它們所用的傳輸媒介分別為光學纖維和大氣。
通信系統按通信業務(即所傳輸的信息種類)的不同可分為電話、電報、傳真、數據通信系統等。信號在時間上是連續變化的,稱為模擬信號(如電話);在時間上離散、其幅度取值也是離散的信號稱為數字信號(如電報)。
模擬信號通過模擬-數字變換(包括采樣、量化和編碼過程)也可變成數字信號。通信系統中傳輸的基帶信號為模擬信號時,這種系統稱為模擬通信系統;傳輸的基帶信號為數字信號的通信系統稱為數字通信系統。空間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