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d hoc是什麼意思
1、Ad Hoc源自於拉丁語,意思是「for this」引申為「for this purpose only」,即「為某種目的設置的,特別的」意思,即Ad hoc網路是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網路。
2、Ad Hoc結構是一種省去了無線中介設備AP而搭建起來的對等網路結構,只要安裝了無線網卡,計算機彼此之間即可實現無線互聯;其原理是網路中的一台計算機主機建立點到點連接,相當於虛擬AP。
3、Ad-Hoc模式:ad-hoc模式就和以前的直連雙絞線概念一樣,是P2P的連接,所以也就無法與其它網路溝通了。
4、一般無線終端設備像PMP、PSP、DMA等用的就是ad-hoc模式。 在家庭無線區域網的組建,我想大家都知道最簡單的莫過於兩台安裝有無線網卡的計算機實施無線互聯,其中一台計算機連接Internet就可以共享帶寬。
(1)無線自組織網路組網協議擴展閱讀:
1、Ad hoc網路是一種特殊的無線移動網路。網路中所有結點的地位平等,無需設置任何的中心控制結點。網路中的結點不僅具有普通移動終端所需的功能,而且具有報文轉發能力。
2、Ad hoc網路的前身是分組無線網。對分組無線網的研究源於軍事通信的需要,並已經持續了近20年。
3、早在1972年,美國DARPA就啟動了分組無線網項目,研究分組無線網在戰場環境下數據通信中的應用。項目完成之後,DARPA又在1993年啟動了高殘存性自適應網路項目。
4、研究如何將prnet的成果加以擴展,以支持更大規模的網路,還要開發能夠適應戰場快速變化環境下的自適應網路協議。1994年,DARPA又啟動了全球移動信息系統項目。
5、在分組無線網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能夠滿足軍事應用需要的、可快速展開、高抗毀性的移動信息系統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並一直持續至今。1991年成立的IEEE802.11標准委員會採用了「Ad hoc網路」一詞來描述這種特殊的對等式無線移動網路。
6、在Ad hoc網路中,結點具有報文轉發能力,結點間的通信可能要經過多個中間結點的轉發,即經過多跳,這是Ad hoc網路與其他移動網路的最根本區別。結點通過分層的網路協議和分布式演算法相互協調,實現了網路的自動組織和運行。
7、因此它也被稱為多跳無線網、自組織網路或無固定設施的網路。
B. 自組織網的現有協議
路由選擇在自組織網中非常重要,它既是信息的傳輸策略問題,也涉及到網路的管理問題。目前自組織網的路由協議一般分為兩種:路由表協議(table driven)和源始發的按需路由協議(source-initiated on-demand driven)。路由表協議包括有:DSDV、CGSR、WRP等,源始發的按需路由協議有:DSR、AODV、LMR、TORA、ABR、SSR等。 路由表協議需網路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要周期性的向其它節點發
送最新的路由信息,並且每一個節點都要保存一個或更多的路由表來存儲路由信息。當網路拓撲結構發生改變時,節點就在全網內廣播路由更新信息,這樣每一個節點就能連續不斷地獲得網路信息。
4.1.1、序列目的節點距離矢量路由協議(Destination-Sequenced Distance-Vector Routing)
DSDV是基於經典Bellman-Ford路由選擇過程的改進型路由表
演算法。DSDV以路由信息協議為基礎。它僅適用於雙向鏈路,是AD HOC 路由協議發展較早的一種。
依據DSDV,網路中的每一個節點都保存有一個記錄所有目的節點和到目的節點跳數的路由表(routing table)。表中的每一個條目都有一個由目的節點註明的序列號(sequence number),序列號能幫助節點區分有效和過期的路由信息。標有更大序列號的路由信息總是被接收。如果兩個更新分組有相同的序列號,則選擇跳數(metric)最小的,而使路由最優(最短)。路由表更新分組在全網內周期性的廣播而使路由表保持連貫性。
4.1.2、群首信關切換路由協議(Clusterhead Gateway Switch Routing)
CGSR和DSDV的不同之處在於定址方式和網路組織過程。CSGR是有幾種路由選擇方式的分群的多跳移動無線網路。通過群首控制網路節點,信關隔離群,信道接入可以分配路由和帶寬。群首選擇演算法用來選擇一個節點作為群首並在群內應用分布式演算法。信關為那些在兩個或多個群首的通信半徑之內的節點。節點發送數據包首先把它傳送到群首,通過信關到另一個群首,一直重復此過程直到目的節點所在群的群首收到此數據包。然後,數據被傳送到目的節點。用此方式,每個節點必須保存一個群成員表(cluster member table)和路由選擇表(routing table)。群首方式的缺陷在於當群首頻繁的變換時,節點忙於選擇群首而不是數據轉發,這樣反而會影響路由協議的實行。因此,當群內成員發生變化時,產生了最小群變化協議(Least Cluster Change)。利用LCC,只有當一個群內有兩個群首或一個節點在所有的群首通信范圍之外時,群首才發生變換。
4.1.3、無線路由協議(The Wireless Routing Protocol)
WRP是以維護網路中所有節點間的路由信息為目的的基於表的協議。依據WRP,每一個節點都需保存距離表、路由表、鏈路開銷表以及信息轉發表(Message Retransmission List)。
節點通過更新分組告知其它節點鏈路的變化狀況,通過接收相鄰節點的確認分組以及其它信息來獲知其它節點的情況。在WRP中,節點為網路中的每一個目的節點交流距離和下一跳到最後一跳的路由信息。WRP屬於有特殊例外的路徑搜尋演算法。它通過強迫每一節點檢查所有相鄰節點發送的信息記錄來避免無窮計(count-to-infinity)問題。這最終會消除環路現象和當鏈路斷開時提供更快的路由收斂。 (Source-Initiated On Demand Routing)
這種路由選擇方式只有當源節點需要時才建立路由。當一個節點需要到目的節點的路由時,它會在全網內開始路由發現過程。一旦檢驗完所有可能的路由排列方式或找到新的路由後就結束路由發現過程。路由建立後,由路由維護程序來維護這條路由直到它不再被需要或發生鏈路斷開現象。
4.2.1、自適應源路由協議(Dynamic Source Routing)
DSR是基於源路由概念的按需自適應路由協議。移動節點需保留存儲節點所知的源路由的路由緩沖器。當新的路由被發現時,緩沖器內的條目隨之更新。
DSR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路由發現和路由維護。當一個節點欲發送數據到目的節點,它首先查詢路由緩沖器看是否有到目的節點的路由。如果有,則採用此路由發送數據。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源節點就開始路由發現程序。
路由維護通過路由錯誤分組(route error)和確認分組來實現。當鏈路層遇到傳輸問題時,錯誤分組開始傳送。一旦收到錯誤分組,節點就會把發生錯誤的那一跳從路由存儲緩沖器移走,並會在所有包含那一條的路由里刪掉那一跳。除路由錯誤分組外,確認分組用來驗證路由連接的正確運行。
4.2.2、自組織網按需距離矢量路由協議(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AODV實質上就是DSR和DSDV的綜合,它借用了DSR中路由發現和路由維護的基礎程序以及DSDV中跳到跳的路由選擇、序列號碼及周期性的更新信息的用法。
和DSDV保存完整的路由表不同的是,AODV通過建立基於按需的路由來減少路由廣播的次數,這是AODV對DSDV的重要改進。和DSR相比,AODV的好處在於源路由並不需包括在每一個數據包中,這樣會使路由協議的開銷有所降低。AODV是一個純粹的按需路由系統,那些不在路徑內的節點不保存路由信息也不參與路由表的交換。
4.2.3臨時排序路由演算法(Temporally-Ordered Routing Algorithm)
TORA是基於『逆向連接』概念的高度自適應、環路開放、分布式路由演算法。TORA主要應用在動態移動網路環境內。它是源始發的路由協議,能向每一對源-目的節點提供多徑路由。TORA的關鍵思想是把路由信息的傳送限制在網路拓撲結構變化處附近較小的范圍內。為了實現這一點,節點必需保留一跳之遠的節點的路由信息。TORA主要實現三個基本功能:路由建立、路由維護、路由刪除。
在路由建立和路由維護的過程中,節點應用『高度(height)』 metric來建立一個以目的節點為根部的指導性的非循環的圖表(Directed Acyclic Graph)。這樣鏈路根據相鄰兩個節點的高度值來確定向上或向下的方向。
4.2.4、基於聯合的路由協議(Associativity-Based Routing)
ABR協議是環路開放的、分組復用的,它為自組織網定義一個新的度量(metric)。這個metric就是聯合穩定性程度(dgree of associativity stability)。在ABR,路由的選擇基於節點的聯合穩定性程度。節點周期性地發送信標來表明自身的情況。一旦相鄰節點收到信標,它們的聯合路由表就會被更新。每接收一個信標,節點就增加一個關於發送信標的節點的聯合條目。聯合穩定性通過節點和其它節點在時間和空間的連接穩定性來定義。高聯合穩定性也許意味著節點的低移動率,而低穩定性意味著高移動率。當節點的相鄰節點或節點本身移動出相鄰的范圍時,聯合條目會被刷新。ABR的基本目標是為自組織網找出生命時間更長的路由。
4.2.5、信號穩定性路由協議(Signal Stability Routing)
SSR是基於自適應路由協議的按需路由協議。SSR選擇路由是基於節點間信號的強度以及節點位置的穩定性。這種路由選擇標准有選擇強連接性路由的作用。SSR可分成兩部分:DRP(Dynamic Routing Protcol)動態路由協議和SRP靜態路由協議(Static Routing Protcol)。
DRP主要負責路由表(Routing Table)和信號穩定程度表(Signal Stability Table)的維護。所有的傳送過程及接收都在DRP進行。SRP則負責處理節點接收的數據。
C. 求wlan的組網結構
一個無線區域網可當作有線區域網的擴展來使用,也可以獨立作為有線區域網的替代設施,因此無線區域網提供了很強的組網靈活性。
無線區域網(WLAN)技術的成長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它是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為工業、科研和醫學(ISM)頻段的公共應用提供授權而產生的。這項政策使各大公司和終端用戶不需要獲得FCC許可證,就可以應用無線產品,從而促進了WLAN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與有線區域網通過銅線或光纖等導體傳輸不同的是,無線區域網使用電磁頻譜來傳遞信息。同無線廣播和電視類似,無線區域網使用頻道(Airwave)發送信息。傳輸可以通過使用無線微波或紅外線實現,但要求所使用的有效頻率且發送功率電平標准,在政府機構允許的范圍之內。
WLAN技術的優勢
WLAN是指以無線信道作傳輸媒介的計算機區域網絡,是計算機網路與無線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以無線多址信道作為傳輸媒介,提供傳統有線區域網的功能,能夠使用戶真正實現隨時、隨地、隨意的寬頻網路接入。
WLAN技術使網上的計算機具有便攜性,能快速、方便地解決有線方式不易實現的網路信道的連通問題。WLAN利用電磁波在空氣中發送和接收數據,而無需線纜介質。
與有線網路相比,WLAN具有以下優點:
◆安裝便捷:無線區域網的安裝工作簡單,它無需施工許可證,不需要布線或開挖溝槽。它的安裝時間只是安裝有線網路時間的零頭。
◆覆蓋范圍廣:在有線網路中,網路設備的安放位置受網路信息點位置的限制。而無線區域網的通信范圍,不受環境條件的限制,網路的傳輸范圍大大拓寬,最大傳輸范圍可達到幾十公里。
◆經濟節約:由於有線網路缺少靈活性,這就要求網路規劃者盡可能地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所以往往導致預設大量利用率較低的信息點。而一旦網路的發展超出了設計規劃,又要花費較多費用進行網路改造。WLAN不受布線接點位置的限制,具有傳統區域網無法比擬的靈活性,可以避免或減少以上情況的發生。
◆易於擴展:WLAN有多種配置方式,能夠根據需要靈活選擇。這樣,WLAN就能勝任從只有幾個用戶的小型網路到上千用戶的大型網路,並且能夠提供像「漫遊」(Roaming)等有線網路無法提供的特性。
◆傳輸速率高:WLAN的數據傳輸速率現在已經能夠達到11Mbit/s,傳輸距離可遠至20km以上。應用到正交頻分復用(OFDM)技術的WLAN,甚至可以達到54Mbit/s。
此外,無線區域網的抗干擾性強、網路保密性好。對於有線區域網中的諸多安全問題,在無線區域網中基本上可以避免。而且相對於有線網路,無線區域網的組建、配置和維護較為容易,一般計算機工作人員都可以勝任網路的管理工作。
由於WLAN具有多方面的優點,其發展十分迅速。在最近幾年裡,WLAN已經在醫院、商店、工廠和學校等不適合網路布線的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WLAN的拓撲結構
WLAN有兩種主要的拓撲結構,即自組織網路(也就是對等網路,即人們常稱的Ad-Hoc網路)和基礎結構網路(Infrastructure Network)。
自組織型WLAN是一種對等模型的網路,它的建立是為了滿足暫時需求的服務。自組織網路是由一組有無線介面卡的無線終端,特別是移動電腦組成。這些無線終端以相同的工作組名、擴展服務集標識號(ESSID)和密碼等對等的方式相互直連,在WLAN的覆蓋范圍之內,進行點對點,或點對多點之間的通信,如圖1所示。
圖1自組織網路結構
組建自組織網路不需要增添任何網路基礎設施,僅需要移動節點及配置一種普通的協議。在這種拓撲結構中,不需要有中央控制器的協調。因此,自組織網路使用非集中式的MAC協議,例如CSMA/CA。但由於該協議所有節點具有相同的功能性,因此實施復雜並且造價昂貴。
自組織WLAN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不能採用全連接的拓撲結構。原因是對於兩個移動節點而言,某一個節點可能會暫時處於另一個節點傳輸范圍以外,它接收不到另一個節點的傳輸信號,因此無法在這兩個節點之間直接建立通信。
基礎結構型WLAN利用了高速的有線或無線骨幹傳輸網路。在這種拓撲結構中,移動節點在基站(BS)的協調下接入到無線信道,如圖2所示。
圖2基礎結構網路結構
基站的另一個作用是將移動節點與現有的有線網路連接起來。當基站執行這項任務時,它被稱為接入點(AP)。基礎結構網路雖然也會使用非集中式MAC協議,如基於競爭的802.11協議可以用於基礎結構的拓撲結構中,但大多數基礎結構網路都使用集中式MAC協議,如輪詢機制。由於大多數的協議過程都由接入點執行,移動節點只需要執行一小部分的功能,所以其復雜性大大降低。
在基礎結構網路中,存在許多基站及基站覆蓋范圍下的移動節點形成的蜂窩小區。基站在小區內可以實現全網覆蓋。在目前的實際應用中,大部分無線WLAN都是基於基礎結構網路。
一個用戶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應該被認定為離開一個接入點,進入另一個接入點,這種情形稱為「漫遊」。漫遊功能要求小區之間必須有合理的重疊,以便用戶不會中斷正在通信的鏈路連接。接入點之間也需要相互協調,以便用戶透明地從一個小區漫遊到另一個小區。發生漫遊時,必須執行切換操作。切換既可以通過交換局,以集中的方式來控制,也可以通過移動節點,監測節點的信號強度來實現控制,也就是非集中式切換。
在基礎結構型網路中,小區大小一般都比較小。小區半徑的減小,意味著移動節點傳輸范圍的縮短,這樣可以減少功率損耗。並且,小的蜂窩小區可以採用頻率復用技術,從而提高系統頻譜利用率。目前,提高頻譜利用率的常用策略有:固定信道分配(FCA)、動態信道分配(DCA)和功率控制(PC)等。
在使用FCA策略時,每個小區分配有固定的資源,但與移動節點數量無關。這種策略的問題在於,它沒有充分考慮移動用戶的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地區,同樣分配相同數量的帶寬資源給小區,但小區可能僅包含幾個或者是根本不包含任何移動節點,使資源被浪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頻譜的利用率並不是最優的。
在移動節點採用DCA、PC技術,或者是集成DCA和PC的技術,可以提高整個蜂窩系統的容量,減少信道干擾,並減少發射功率。
DCA技術將所有可用的信道放置在一個公共信道池中,並根據小區當前的負載,將這些信道動態地分配給小區。移動節點向基站報告其干擾水平,基站以最小干擾方式實現信道復用。
PC方案通過減小發送功率的方法,來減少系統中干擾,並減少移動節點的電池能量消耗。當某一個小區內受到的干擾增加時,PC方案通過增加發送節點的功率,來提高接收信號的信噪比(SIR)。當節點受到的干擾減小時,發送節點通過降低發送功率來節約能量。
除以上兩種應用比較廣泛的拓撲結構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正處於理論研究階段的拓撲結構,即完全分布式網路拓撲結構。這種結構要求,相關節點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完成一定的功能,類似於分組無線網的概念。對每一節點而言,它可能只知道網路的部分拓撲結構(也可通過安裝專門軟體獲取全部拓撲知識),但它可與鄰近節點按某種方式共享對拓撲結構的認識,來完成分布路由演算法,即路由網路上的每一節點要互相協助,以便將數據傳送至目的節點。
分布式結構抗損性能好,移動能力強,可形成多跳網,適合較低速率的中小型網路。對於用戶節點而言,它的復雜性和成本較其它拓撲結構高,並存在多徑干擾和「遠—近」效應。同時,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其性能指標下降較快。但分布式WLAN將在軍事領域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縮略語注釋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無線區域網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頻分復用
ESSID:Extended Service Set ID,擴展服務集標識號
FCA:Fixed Channel Allocation,固定信道分配
DCA: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動態信道分配
PC:Power Control,功率控制
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信噪比
D. Zigbee是什麼
ZigBee簡介:ZigBee是基於IEEE802.15.4標準的低功耗區域網協議。根據國際標准規定,ZigBee技術是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技術。這一名稱(又稱紫蜂協議)來源於蜜蜂的八字舞,由於蜜蜂(bee)是靠飛翔和「嗡嗡」(zig)地抖動翅膀的「舞蹈」來與同伴傳遞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說蜜蜂依靠這樣的方式構成了群體中的通信網路。其特點是近距離、低復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主要適合用於自動控制和遠程式控制制領域,可以嵌入各種設備。簡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種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離無線組網通訊技術。ZigBee是一種低速短距離傳輸的無線網路協議。ZigBee協議從下到上分別為物理層(PHY)、媒體訪問控制層(MAC)、傳輸層(TL)、網路層(NWK)、應用層(APL)等。其中物理層和媒體訪問控制層遵循IEEE 802.15.4標準的規定。
E. 什麼是自組織網路自組織網路有哪些特點
移動自組織網路是一種移動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相結合的網路,是移動計算機網路的一種,用戶終端可以在網內隨意移動而保持通信。移動自組織網路能夠利用移動終端的路由轉發功能,在無基礎設施的情況下進行通信,從而彌補了無網路通信基礎設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組網技術為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系統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主要特點有:
網路拓撲結構動態變化
在移動自組織網路中,由於用戶終端的隨機移動、節點的隨時開機和關機、無線發信裝置發送功率的變化、無線信道間的相互干擾以及地形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移動終端間通過無線信道形成的網路拓撲結構隨時可能發生變化,而且變化的方式和速度都是不可預測的。
自組織無中心網路
移動自組織網路沒有嚴格的控制中心,所有節點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種對等式網路。節點能夠隨時加入和離開網路,任何節點的故障都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運行,具有很強的抗毀性。
多跳網路
由於移動終端的發射功率和覆蓋范圍有限,當終端要與覆蓋范圍之外的終端進行通信時,需要利用中間節點進行轉發。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般網路中的多跳不同,無線自組網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節點共同協作完成的,而不是由專門的路由設備完成的。
無線傳輸帶寬有限
無線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決定了移動自組織網路的帶寬比有線信道要低很多,而競爭共享無線信道產生的碰撞、信號衰減、噪音干擾及信道干擾等因素使得移動終端的實際帶寬遠遠小於理論值。
移動終端的局限性
自組織網路中的移動終端(如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具有靈巧、輕便、移動性好等優點,但同時其電源有限、內存小、CPU性能低等限制,使得我們在開發應用程序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F. 與其他自組織網路路由協議相比有何不同
自組織網路概述
移動自組織(Ad Hoc)網路是一種多跳的臨時性自治系統,它的原型是美國早在1968年建立的ALOHA網路和之後於1973提出的PR(Packet Radio)網路。ALOHA網路需要固定的基站,網路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必須和其它所有節點直接連接才能互相通信,是一種單跳網路。直到PR網路,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多跳網路,網路中的各個節點不需要直接連接,而是能夠通過中繼的方式,在兩個距離很遠而無法直接通信的節點之間傳送信息。PR網路被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IEEE在開發802.11標准時,提出將PR網路改名為Ad Hoc網路,也即今天我們常說的移動自組織網路。
移動自組織網路。一方面,網路信息交換採用了計算機網路中的分組交換機制,而不是電話交換網中的電路交換機制;另一方面,用戶終端是可以移動的攜帶型終端,如筆記本、PDA等,用戶可以隨時處於移動或者靜止狀態。無線自組網中的每個用戶終端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機兩種功能。作為主機,終端可以運行各種面向用戶的應用程序;作為路由器,終端需要運行相應的路由協議,這種分布式控制和無中心的網路結構能夠在部分通信網路遭到破壞後維持剩餘的通信能力,具有很強的魯棒性和抗毀性。
作為一種分布式網路,移動自組織網路是一種自治、多跳網路,整個網路沒有固定的基礎設施,能夠在不能利用或者不便利用現有網路基礎設施(如基站、AP)的情況下,提供終端之間的相互通信。由於終端的發射功率和無線覆蓋范圍有限,因此距離較遠的兩個終端如果要進行通信就必須藉助於其它節點進行分組轉發,這樣節點之間構成了一種無線多跳網路。
網路中的移動終端具有路由和分組轉發功能,可以通過無線連接構成任意的網路拓撲。移動自組織網路既可以作為單獨的網路獨立工作,也可以以末端子網的形式接入現有網路,如Internet網路和蜂窩網。
G. 什麼是自組織WLan
自從無線網路在70年代產生後,它在計算機領域里日趨流行,尤其是最近十年無線移動通信網路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目前存在的無線移動網路有兩種:第一種是基於網路基礎設施的網路,這種網路的典型應用為無線區域網(WLAN)。第二種為無網路基礎設施的網路,一般稱之為自組織網(AD HOC)。這種網路沒有固定的路由器,網路中的節點可隨意移動並能以任意方式相互通信。
Adhoc網路是一個對等性網路,網路中所有結點的地位平等,無需設置任何的中心控制結點(Infrastructureless,不依賴於固定的網路設施)。網路節點既是終端,也是路由器,當某個節點要與其覆蓋范圍之外的節點進行通信時,需要中間節點(普通節點)的多跳轉發(Multi-Hop Distributed)。
自發現、自動配置、自組織、自愈
Adhoc網路節點能夠適應網路的動態變化,快速檢測其它節點的存在和探測其他節點的能力集,網路節點通過分布式演算法來協調彼此的行為,無需人工干預和任何其它預置的網路設施,可以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快速展開並自動組網。由於網路的分布式特徵、節點的冗餘性和不存在單點故障點,任何結點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運行,具有很強的抗毀性和健壯性。
無線自組織網路關鍵技術與進展
無線自組織網路關鍵技術與進展
結合無線通信無線自組織網路具有的特性
隱藏終端、 暴露終端問題
無線傳輸帶寬有限
Adhoc網路採用無線傳輸技術作為底層通信手段,由於無線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它所能提供的網路帶寬相對有線信道要低得多,節點間通信協議的設計必須考慮通信代價。因此路由協議設計時,減少消息數量和帶寬需求成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使得Adhoc網路很難採用目前IP網路中的現有路由協議進行定址。
H. 什麼是mesh組網
Mesh組網即」無線網格網路」,是「多跳(multi-hop)」網路,是由ad hoc網路發展而來,是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關鍵技術之一。在向下一代網路演進的過程中,無線是一個不可缺的技術。
無線mesh可以與其它網路協同通信,是一個動態的可以不斷擴展的網路架構,任意的兩個設備均可以保持無線互聯。無線 Mesh 網路憑借多跳互連和網狀拓撲特性,已經演變為適用於寬頻家庭網路、社區網路、企業網路和城域網路等多種無線接入網路的有效解決方案。
無線 Mesh路由器以多跳互連的方式形成自組織網路,為 WMN 組網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更廣的服務覆蓋范圍和更低的前期投入成本。
由轉發
無線Mesh網路的很多技術特點和優勢來自於其Mesh網狀連接和尋路,而路由轉發的設計則直接決定Mesh網路對其網狀連接的利用效率,影響網路的性能。
在設計無線Mesh網路路由協議時要注意,首先,不能僅根據「最小跳數」來進行路由選擇,而要綜合考慮多種性能度量指標,綜合評估後進行路由選擇;其次,要提供網路容錯性和健壯性支持,能夠在無線鏈路失效時,迅速選擇替代鏈路避免業務提供中斷;第三,要能夠利用流量工程技術,在
多條路徑間進行負載均衡,盡量最大限度利用系統資源;第四,要求能同時支持MP和Mesh STA。常用的無線Mesh路由協議可參照Ad Hoc網路的路由協議,幾種典型的路由協議包括:動態源路由協議(DSR)、目的序列距離矢量路由協議(DSDV)、臨時按序路由演算法(TORA)和Ad Hoc按需距離矢量路由協議(AODV)等。
DSR是最常見的一種對等的基於拓撲的反應式自組織路由協議,它的特點是採用積極的緩存策略以及從源路由中提取拓撲信息,通過比對,實現路由創建。
I. 無線區域網有哪兩種組網模式各有什麼特點
無線區域網有兩種組網模式,Ad-hoc模式(點對點無線網路)和Infrastructure模式(集中控制式網路)。
1、Ad-hoc模式(點對點無線網路)
點對點無線網路是一種點對點的對等式移動網路,沒有有線基礎設施的支持,網路中的節點均由移動主機構成。網路中不存在無線AP(無線接入點),通過多張無線網卡自由的組網實現通信。
2、Infrastructure模式(集中控制式網路)
集中控制式模式網路,是一種整合有線與無線區域網架構的應用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無線網卡與無線AP進行無線連接,再通過無線AP與有線網路建立連接。實際上Infrastructure模式網路還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無線路由器+無線網卡建立連接的模式;一種是無線AP+無線網卡建立連接的模式。
(9)無線自組織網路組網協議擴展閱讀:
WLAN的實現協議有很多,其中最為著名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當屬無線保真技術——Wi-Fi,它實際上提供了一種能夠將各種終端都使用無線進行互聯的技術,為用戶屏蔽了各種終端之間的差異性。
在實際應用中,WLAN的接入方式很簡單,以家庭WLAN為例,只需一個無線接入設備-路由器,一個具備無線功能的計算機或終端(手機或PAD),沒有無線功能的計算機只需外插一個無線網卡即可。
有了以上設備後,具體操作如下:使用路由器將熱點(其他已組建好且在接收范圍的無線網路)或有線網路接入家庭,按照網路服務商提供的說明書進行路由配置,
配置好後在家中覆蓋范圍內(WLAN穩定的覆蓋范圍大概在20 m~50 m之間)放置接收終端,打開終端的無線功能,輸入服務商給定的用戶名和密碼即可接入W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