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橘紅色的法國電信
Orange是法國電信的導航燈品牌,是全球電信的主要運營商之一。在集團所在的全球大多數國家,在互聯網,電視以及移動通信等行業,其擁有1.31億的客戶。2009年,集團從其總業務量中已實現了448億歐元的營業額(僅2010年的上半年,就有221億歐元)。截止至2010年6月30日,集團已擁有來自32個不同國家的1.82億客戶,其中,1.231億是移動客戶,0.132億是ADSL客戶。Orange是歐洲第三大移動運營商和ADSL互聯網上網供應商,也是Orang業務服務品牌下的多國企業型電信服務的全球領頭人之一。
按照其「2015征服(conquêtes 2015)」的企業規劃,Orange同時與其員工、客戶和股東們保持著溝通,而且企業在與它在業務遠景規劃里相互得以發展的公司保持著更廣泛的溝通。集團採用新的人力資源觀,這些都關繫到集團的工薪階層的利益;網路,是集團隨著未來基礎設施的發展得以提升其業務的
基礎;客戶,是集團懷著雄心壯志,通過提高服務質量;以及加速發展全球業務,將在各個運營商之間的最佳體驗提供給他們。
法國電信(NYSE:FTE)在巴黎Euronext ( A股份)和紐約股票交易所都有上市。 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中的地位與日俱增,法國電信「Orange」作為世界領先的電信運營商,為了更好的融入中國發展創新的電信市場,2004年在素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中關村科技園創建了Orange北京實驗室。自該實驗室成立伊始,我們的發展戰略定位於以創新應用和服務促進集團的全球發展,構建公認的最優秀的世界級研發中心。同時,通過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法國電信Orange將充分依託中國巨大的人才儲備優勢和快速增長、最具活力的電信市場,積極促進中法在電信科技創新與發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和使命,Orange北京實驗室定位於移動終端,服務,通信網路技術等三大領域,成立了包括開源技術實驗室、無線通信與網路實驗室以及融合業務平台實驗室等七個專項實驗室。同時, Orange北京實驗室始終專注於那些最具活力以及最具戰略意義的研發領域,例如:移動終端,終端平台,移動多媒體服務,以及可伸縮電視/視頻分發平台,IPV6。
Orange北京實驗室作致力於參與和關注中國的電信市場和技術發展,為集團及其子公司在全世界最有活力和良好前景的市場中的發展提供信息和策略研究。此外,通過開放式創新計劃,Orange北京實驗室與中國本地大學和公司開展了多種合作,將中國的創新帶進了法國電信Orange。通過與行業協會,通信領域研究組織,高新技術實驗室,設備製造商,軟體開發商、中國運營商之間的合作交流,也通動了彼此在電信科技領域的相互了解和發展。
為了完成這一使命,Orange北京實驗室以強大的人才優勢作為依託。我們的員工人數超過 120名,有三分之一的員工能使用法語、英語和漢語工作交流,並且很多人擁有國外留學和工作經歷。 Orange北京實驗室的員工25%擁有博士學位,50%擁有碩士學位,他們來自中國最優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
㈡ 無線網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介紹
無線網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依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捷通公司(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投資發起組建),國家密碼管理局商用密碼檢測中心、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檢測中心、西安郵電大學、北京市政務網路管理中心、WAPI產業聯盟及中國電科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參與建設。2011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下發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無線網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項目的復函》(發改辦高技20113167號),批准無線網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申請報告。
㈢ 電信科學技術第四研究所的組織機構
電信四所通信事業部主要從事無線通信設備的研製生產,配套產品銷售和售後技術服務等一條龍服務。現擁有國內先進的無線通信測試儀器、儀表和可批量生產無線通信產品的生產環境及配套設施。
通信事業部以科技創新為重點,堅持走「特色技術與特殊需求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通過自主研發、引進關鍵技術和合作開發方式,高起點跟蹤國際信息產業發展新技術和國內市場需求,已形成數字微波、寬頻無線接入、移動通信覆蓋,三大產品系列。
通信事業部可提供的無線通信產品的頻率范圍從340MHz, 400MHz,1.5GHz,1.8GHz,2.4GHz,2.6GHz,3.5GHz,5.8GHz到7/8GHz,13/15GHz,26GHz,傳輸方式從電路型透明通道到網橋/路由器寬頻接入的系列產品。
除此自外還從事微波電視傳輸設備、和光纖多媒體接入網設備(三網合一傳輸)的開發、生產。可為用戶提供電視傳輸、微波通信和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的設計、安裝和調試。
在特種通信方面,通信事業部為我軍的軍事通信應用提供了大量的無線與微波通信系統及設備,參加了多項軍隊通信工程建設和後續支持,得到相關部隊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近年來通信事業部充分利用電信四所的行業影響力和品牌優勢,遵循「市場導向、立項為先、集聚人才、打造平台」為原則,以自主創新為基礎,以集成創新為重點,加強對外技術和產品合作,相繼研製開發出特種微波通信設備、多媒體寬頻無線接入系統、TD-SCDMA直放站及室內覆蓋系列產品、微波有源/無源部件產品,為特種行業用戶及電信運營商提供了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無線通信解決方案。
機械產品事業部:
電信四所機械產品事業部長期致力於通訊產品結構設計與製造、精密模具設計與製造以及各種機械產品的加工,配備了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CAD/CAE/CAPP/CAM/PDM(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輔助工藝編程/製造/產品數據管理系統)的軟、硬體平台以及德國(DMG—60P、63V)數控銑削加工中心,德國(TRUMATLC200、TRUMABENDV—130)數控鈑金生產線,日本(AMADA VIPROS255、AMADA RG100)數控鈑金生產線,日本(SODICK—A350W、A35R)電火花加工中心和一流的表面處理生產線以及裝配生產線。機械產品事業部在幾十年科研、生產的基礎上,已逐漸成為一個集設計、開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高科技實體。
本著「高起點、高技術、高質量」的原則,機械產品事業部吸引了一批國內優秀的設計、製造、管理方面的專家和科技人員,並不斷加強與大專院校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在保證技術設備、員工素質不斷提高的同時,事業部還密切關注國際電信業發展的最新趨勢,以便了解掌握現在和未來的市場需求,充分發揮設計優勢,確保我們始終處於國內電信設備結構設計與製造的前列。
電信四所機械產品事業部自成立以來,憑借准確的市場定位、領先的技術設備以及針對顧客需求的及時、快速應變能力,使產品得到市場的極大認可。主要產品包括:移動通信室內外直放站機箱系列;19英寸標准通信機櫃系列、19英寸標准插箱以及非標機箱系列;工業控制機櫃和控制台系列;車載通訊機櫃和機架系列。
為了規范質量管理,確保產品品質在國內的領先地位以及進一步打開新市場的需要,機械產品事業部以「質量第一、用戶第一、信譽第一、服務第一」為宗旨,全面開展質量管理,嚴格按照GB/T19001——idt 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建立完善的質量體系。
電信四所機械產品事業部堅持以為客戶服務的宗旨,不斷向更廣闊、更完善的境界進軍,在通訊設備製造的領域中謀求更大的發展,實現人們對美好現代通訊環境的追求。 信息產業部無線通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1993年根據原郵電部(1992)8號文件的要求批准組建的,是經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信息產業部授權的專門負責從事無線通信產品、設備檢測測評的權威機構。威爾克(西安)通信實驗室是在「信息產業部無線通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的。
中心成立十多年來,先後通過了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計量認證和原郵電部科技司的審查認可、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的認可;獲得信息產業部授予電信設備進網檢驗機構授權證書、『中國質量檢驗協會團體會員單位 ' 證書等。
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本中心受信息產業部主管部門的委託,承擔微波通信設備、點對多點通信設備、無線接入設備、擴頻通信設備和移動通信基站、直放站以及無線電尋呼發射機等無線通信產品的進網質量檢驗;受生產、經銷單位及其它委託方的委託,承擔對國內外無線通信產品的委託檢驗;同時也承擔無線通信產品的鑒定、驗收及對該類產品有質量爭議的仲裁檢驗;另外本中心還承擔上級部門下達的無線通信產品的質量監督抽查、質量測評以及相關通信標准、計量檢定規程、校準方法的制定及修訂和驗證工作以及 新的檢驗技術和方法的研究、開發工作 。
信息產業部無線通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秉承了電信科學技術第四研究所40多年微波、無線通信設備的科研、開發、生產、試驗的技術專長和豐富經驗。作為國家無線通信產品的權威檢測機構,本中心具有國內一流的硬體環境:有總值超過 2000多萬元的各種技術性能先進檢測儀器設備50多台(套)、具有高達 50GHz的專業RF測試系統(儀表),是目前國內擁有國際最先進無線通信測試儀器數量最多、門類最全的檢測單位之一;專用檢測工作場地超過 800平方米,EMC檢驗室、傳輸檢驗室、移動檢驗室、接入檢驗室、終端檢驗室、高、低溫及濕熱人工氣候實驗室等檢驗室的設置為各種類型設備檢測結果的客觀、公正、准確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㈣ 北郵有幾個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1、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程式控制交換技術與通信網國家重點實驗室
2、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管理科學與信息經濟學
光通信與光波技術
3、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智能通信軟體與多媒體實驗室
另外,重點學科
1、國家級重點學科
通信與信息系統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信號與信息處理
電路與系統
2、北京市重點學科
物理電子學
計算機應用技術
管理科學與工程
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福建錄取分數線比本一線高多少
[編輯本段]學校名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 中文全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文簡稱:中國科大 英文全稱: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英文簡稱:USTC 其他簡稱:科大,中科大,中國科大,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
級別
中國科大是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設的高校之一,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是國家「111計劃」和「珠峰計劃」重點建設的名牌大學,九校聯盟(C9)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入選海外創新人才基地(共5個大學為清華 、北大、 中國科大、 上交、 華中科大) ,入選珠峰計劃。
國家級科研機構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 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院省部級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腦功能和腦疾病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 中國科學院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 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高性能計算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光電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計算與通訊軟體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生物質潔凈能源重點實驗室 安徽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省級實驗室 安徽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 先進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物理電子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無線網路通信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生物技術葯物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綜合國力信息監測系統研究中心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數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物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力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天文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生物科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化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編輯本段]學校地址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郵政編碼:230026 西區(黃山路校區):合肥四號信箱 郵政編碼:230027 南區(徽州大道校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21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郵編:230052
[編輯本段]傑出校友
曾任教的傑出校友 郭沫若 趙忠堯 嚴濟慈 華羅庚 錢學森 趙九章 郭永懷 貝時璋 施汝為 吳文俊 谷超豪 (以當選年度為序,同年當選的以姓氏筆畫為序)[3]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的校友 鄭永飛 白以龍 朱清時 趙忠賢 陳 顒 馬志明 徐建中 朱作言 施蘊渝 嚴加安 佟振合 王志珍 石耀霖 李邦河 李崇銀 劉嘉麒 李曙光 吳 奇 陳 霖 林尊琪 侯建國 饒子和 郭光燦 李洪鍾 王大成 魏奉思 黃民強 俞昌旋 陳潤生 李 燦 歐陽鍾燦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校友 吳有生 王震西 楊秀敏 李國傑 何多慧 龔惠興 魏復盛 杜善義 宋湛謙 許祖彥 陳立泉 范維澄 周壽桓 吳以成 鄧中翰 被評為其他國家院士的校友: 周郁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ACM院士: 李 凱(1998年當選): 科大碩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系正教授 韓家瑋(2003年當選): 科大本科 美國UIUC大學正教授 姜 濤(2007年當選): 科大本科 美國UC Riverside大學正教授 IEEE Fellow: 賈希仁 陳以龍 周郁 李衛平 賈維博 張亞勤 姚新 付敏躍 孫靜 鄧立 陳長汶 APS Fellow: 湯超 吳奇 周冰 文小剛 林海青 張富春 陶榮甲 塗子海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朱作言 候建國 馬志明 朱清時 白志東 趙忠賢 饒子和 李國傑 陳 顒 非院士傑出校友 (國內) 王永民 張亞勤 胡偉武 楊元慶 劉慶峰 馬東敏 (國外科技) 舒其望 鄂維南 庄曉薇 文曉剛 姚 新 李衛平 盧征天 楊培東 (國外經管) 曹輝寧 熊 偉 劉 勁 楚 鋼 商界校友: · 郭元林——紫光集團總裁 · 衛浩然—— Weilabs公司總裁 · 伍曉東——北京夢聯信通總裁 · 李俊傑—— Net Inc.(網道)首席執行官。 · 施晨陽——德國QIAGEN公司亞洲總裁 · 薛峰—— TurboCRM公司董事&首席執行官。 · 袁超——深圳聚奎鑫投資咨詢公司董事長。 · 曾靜華——宣榕公司董事長。 · 黃沁—— 24歲成為華爾街Prudential證券公司最年輕的高級副總裁;96年任德意志銀行亞洲分行董事;98年為一家香港銀行成功融資2.36億美元,被《亞洲財經》和《國際證券導報》評為當年"亞太最佳融資運作";99年創建教育網站。現任香港誠信資本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 蔣繼寧——網大(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董事長。 · 駱小春——美國匯豐銀行高級副總裁。 · 李遜—— WebEx Inc.副總裁。 · 楊競霜—— Goldman, Sachs & Co.副總裁。 · 葉一火——寶利通公司總裁。 · 李俊凌——曾先後任麥肯錫(中國)公司咨詢顧問、摩托羅拉公司個人通訊事業部北亞發展戰略部總監,現任阿里巴巴集團參謀部副總裁,並任中國雅虎社區、資訊與通訊業務總經理。 · 王利鋒——北京萬方幸星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 . 王勁松—— 美國蒙特利爾銀行副總裁 · 宋立—— 芯易科技總裁 · 李斌—— estport Financial LLC董事會主席兼總裁 楊超平—— 麥可軟體總裁 · 高揚—— Appeon公司總裁 米培偉—— Vice President of Engineering at I-many, Inc 蔣華 ——美國波士頓應用科技公司(Boston Applied Technologies)總裁、首席執行官 · 白強—— Founder President CEO 楚鋼中——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 · 居雄偉——曾供職於千禧年基金公司(Millennium Partners),擔任該對沖基金資深基金經理、董事總經理 現為美國Parametrica CapitalManagement創始人 · 張亞勤 ——微軟全球副總裁 · 楊元慶—— 聯想總裁 · 郭為——神州數碼總裁 · 張瑞敏——海爾總裁 · 王維嘉——美通總裁 · 鄧中翰 ——中星微電子總裁 · 黎彥修——美國紐約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 · 呂維民——全球500強BEST BUY副總裁 · 吳奕兵——最頂尖的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中國區總裁 · 陳肇雄—— 長城計算機集團董事長 · 陳必亭——神華集團董事長 · 吳茂英——普洛麥格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 張輝——創毅視訊董事長 · 吳勁風——中國衛星通信集團總經理,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 · 李西廷——邁瑞生物(紐交所上市公司)總裁 · 張志新——聯和運通總裁 · 歐陽農躍——南方網總裁 · 楊超平——OriginLab總裁及創辦人之一 · 黃奕豪——星網銳捷總裁 · 劉光華——振華集團總裁 · 許生——豪威科技總裁 · 岳軍——深圳科健信息總經理 · 賴寧昌——廣州冷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凌實業董事長、廣州植之元油脂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袁建中——上海通用硅晶體材料有限公司總裁 · 周全——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總裁 · 劉亞東——普元軟體總裁 · 施忠——思華科技總裁 · 宋朝弟——科利華總裁 · 閻三忠——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副總 · 陳佳——和佳軟體總經理 · 李力游—— 展訊通信總裁 · 張澤軍 ——游龍科技總裁 · 張雲飛——游龍科技董事長 · 王永民——王碼電腦總裁 · 周明陶——希望電腦集團總裁 · 胡紅衛——前華為副總裁,現思捷達管理咨詢公司總裁 · 戴小明——香港丹楓集團主席 · 聶文江——美頌巴黎總裁 · 胡運昆——昆明華運集團總栽 · 顧立基——招商科技集團董事長 · 劉世春——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華晨天賜福集團總裁 · 王震西——北京中科三環高技術公司總裁 · 傅樂民——北京北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朱長虹——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首席投資官 · 金可也——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美國市場風險管理副總裁 · 汪衛國——Alcatel(阿爾卡特)亞太總部副總裁汪衛國 劉修才——中國最大中文網路實名服務提供商凱賽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 尹志堯——美國最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副總裁 · 錢中山——網易前副總裁,現金融界網站總裁 · 王振宇——郎德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 · 張自力——American Century Investment 資深副總裁 · 蔣華——美國波士頓應用科技總裁 母潤昌——北京中期期貨公司總裁 · 戴紅洲——美國戴盛投資公司董事長 · 高峰——德意志銀行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全球市場部總裁 · 金哲非——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資產組合分析與投資風險部環球總管 另外在美國華爾街上的國際金融機構中有500多科大校友在其中打拚 政界與軍界校友: 傑出政治家校友 9位 20多名共和國將軍(因為保密,故不便公開,可去官方網查證) 中國科大創造的第一: 中國科大是所歷史短、規模小的學校,1963年才有第一批本科畢業生,1967年才有第一批碩士畢業生。到2005年,中國科大的畢業生共5萬多人,是國內一流大學中畢業生數最少的大學。 ★同期畢業生中的中國兩院院士數,中國科大共39名,名列全國高校第一。 ★同期畢業生中的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共12人,全國第一。 ★同期畢業生中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大獎得主,中國科大並列第一。 第三世界科學院 (TWAS) 是總部設在義大利里雅斯特的國際科學組織,旨在促進第三世界科學家間的交流與合作。國內高校63年後畢業生中的獲獎者共6人,中國科大2人。 ★ 同期畢業生中的「何梁何利獎」得主,中國科大第一。 「何梁何利獎」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獎勵基金。獎勵范圍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及其它學科。中國科大有18位畢業生獲得此項獎勵,是中國高校同期畢業生中的獲獎最多的。 ★ 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中國科大5學子4度折桂,名列全國第一。 1、1996年,宋曉東(地球和空間科學系畢業生)的科研成果被美國Science雜志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被美國Discovery雜志評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2、1998年,潘建偉(近代物理系畢業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態隱形傳送以及糾纏態交換,被Science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之一。該成果還入選歐洲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評出的年度世界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3、2000年,秦祿昌(少年班畢業生)研製出世界上直徑最小的碳納米管,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上,被選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4、2001年,黃昱(化學系畢業生)關於納米電路的科研成果被Science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同時參與此項工作的還有中國科大學子段鑲鋒,他是第二完成人。 ★ 同期畢業生中的973首席科學家人數,中國科大第二。 1963年以後各校擔任國家973首席科學家的畢業生中,中國科大12人。 ★ 同期畢業生中的IEEE Fellow ,中國科大第一。 IEEE Fellow是國際電氣電子工程領域最高榮譽。中國科大目前共有12人入選,名列全國高校第一。 ★ 美國青年科學家最高榮譽PECASE得主,中國科大第二。 「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 (The 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簡稱PECASE),1997年首次頒發,每年一次,是美國青年科學家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大畢業生有5人獲獎。 ★ 同期畢業生中的陳省身數學獎得主,中國科大並列第一。 陳省身數學獎是中國最傑出的青年數學家,每2年評選1次,每次2人。該獎自1985年設立以來已成功地評選了8屆, 63年後畢業的獲獎者中國科大4名。 ★全美「大學發明家競賽」大獎歷年大陸學子得獎數,中國科大第一。 中國科大的學子段鑲鋒、黃昱、金榮超連續三年贏得全美「大學發明家競賽」大獎,在歷年得獎的大陸學子中,人數名列榜首。 ★布朗大學教授舒其望,就任該校應用數學系系主任時年僅40歲,是改革開放以來擔任美國名校系主任的第一位大陸留學生。 ★潘建偉博士在新興的量子通信領域與合作者共同發表的論文,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劃時代巨作一起被Nature雜志列為23篇物理學百年經典論文。其成果屢次入選國際物理學年度十大進展。 ★2003年美國頂尖名校(前20名)錄取的中國學生中,中國科大共73名,占畢業生比例為全國第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Technology Review每年在全球范圍內評出100位35歲以下的傑出青年創新者。截至2004年9月,Technology Review共評出4屆400位「世界傑出青年創新者」,在入選的15位中國大陸學子中,中國科大畢業生5人,居中國大陸高校第一。 ★Parkard科學和工程獎設立於1988年,授予來自全美著名大學最有前途的年輕教授和極具創造才能的年輕研究者。至今共有332人獲獎,其中6人畢業於中國科大,居國內高校之首。 ★29歲的科大物理系博導段路明博士由於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突出貢獻被歐洲媒體稱為「原子的上帝」。 ★五筆字型的發明者王永民以多學科之集成和創造,發明的25鍵4碼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詞兼容方法,在世界上首破電腦漢字輸入每分鍾100字大關。 ★863計劃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科大信息學院院長龔惠興院士1992-1994年擔任「神舟」號載人飛船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胡偉武教授成功設計了令國人振奮的「龍芯」,即中國第一款計算機通用中央處理器(CPU)。 ★首屆少年班畢業生張亞勤博士,31歲時當選為IEEE院士,從而成為這一國際權威學術機構百年歷史上獲此殊榮的最年輕的科學家。現在已是微軟全球副總裁。 ★獲得國外大學全額獎學金出國者的比例保持在20%-25%,出國比例全國第一,幾十年來一直遙遙領先; 保送和考取國內研究生則為50%左右,保送比例位居全國高校最前列,其中1/3保送中國科學院。
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哪些科研機構
學校以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交叉為核心,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機構。實驗室科學技術部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 穩態強磁場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合肥分中心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 中國科學院吳文俊數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熱綜合利用研究示範中心 中國科學院量子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教育部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 安徽省高性能計算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光電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省計算與通訊軟體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生物質潔凈能源重點實驗室 安徽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省級實驗室 安徽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 安徽省金融信息研究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污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 先進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物理電子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生物技術葯物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無線網路通信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語音及語言技術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熱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市 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合肥語音技術研究院 合肥光熱光伏研究院 合肥現代顯示研究院 合肥市水性塗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合肥市配電網通信及智能終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其他 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 化學物理聯合實驗室(與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建) 智能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建) 蛋白質科學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建) 網路與通信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共建) 星系和宇宙學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共建) 綠色合成化學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共建) 數學物理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共建) 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共建) 科技傳播研究所(與中科院科學時報社共建) 強子物理研究中心(與蘭州重離子國家實驗室共建) 新能源材料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共建) 無機固體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共建) 高分子薄膜與溶液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共建) 分析化學研究夥伴小組(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共建) 超精密控制與系統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共建) 微納電子系統集成研究中心(與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共建) 高能量密度物理聯合實驗室(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八所共建) 膜技術和膜材料聯合研究中心(與黃山永佳(集團)有限公司共建)
㈦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光通信與網路研究中心 怎麼樣
本人來自這個實驗室,和你說點實話。
咳咳,這個實驗室裡面差不多八個老師兩個工程師,大老闆徐正元基本不幹正事,瞎管行政,扯淡。然後是副主任龔晨,學術很可以,人很邋遢,學術很勤奮,然後還有一個老師叫金先慶,怎麼說呢,人很怪,愛鑽牛角尖的感覺。其餘老師,全部扯淡,完全看你自己了。
所以進了這個實驗室,你懂得,一開始說會給結合你的實際情況分配老師,甚至答應你跟哪個老師。然而其實就是龔晨先選他想要的,金先慶選幾個,其他的隨便分,所以你很大概率就是被放養。你想換個導師,別想了,沒門。去了之後你會發現,根本不是之前答應好的導師.....然後就是之前答應給你學說,最後給你改成專碩....雖然在科大這兩個差別不太大。
然後這個實驗室號稱6系最6的實驗室,怎麼6呢。八點半打卡,下班快6點打卡。每次早上看到樓梯口裡急匆匆往實驗室跑去的人,你就知道那是徐正元那個實驗的。然後就是管理很希特勒,經常一堆奇怪的決定和管理,而且你不容反對,反對也無效。記得有一次腦抽非要把後門鎖起來,基本所有學生反對,在群里狂噴。結果老闆怒了,下班不讓走開會,教訓道我們老師的決定不容置疑.....然後有個大佬學生牛逼投訴到合肥消防局,來了個警察叔叔要求把門打開,乖乖的就把門打開了屁都不敢放。所以,總結一句,欺軟怕硬。
在這個實驗室談戀愛很容易被老師針對,小心小心。
學術方面的話,額,不太適合直接工作,需要自己學很多東西。
總結就是,建議別來。
補充一句,招生質量一年不如一年,985現在都很招到了,最近一年十五個個人左右只招到三四個985。
老師們之間不太和諧,走了好幾個老師了
工程師也看不慣走了幾個,走了又招。
㈧ 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選什麼大學
中科大、浙大的這個專業不行。以下材料供你參考:
國家重點學科分布如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清華: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
北大:物理電子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復旦: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北郵: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
東南: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上海交大: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西安交大: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華中科大:物理電子學
北京理工大學:物理電子學
南京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吉林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哈工大:物理電子學
西工大:電路與系統
專業排名
通信與信息工程 一級學科下設兩個二級學科,分別是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清華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全國第一),信息與信號處理 (全國第二)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全國第二),信息與信號處理(全國第一)
北京郵電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東南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電子科技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北京交通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北京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浙江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中科大 通信與信息系統
華南理工 通信與信息系統
哈工大 通信與信息系統
北京理工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上海交通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電子與通信重點學科分布:西電 6
清華 6
電科 6
北郵 4
北大 3
東南 3
北理工 3
上交 2
哈工大 2
復旦 2
北京交大 2
華南理工,華中科大,西安交大,中科大,浙大,西北工大,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各一個
高校電子通信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西電 5個 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寬頻隙半導體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無線網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成電 2 抗干擾實驗室 薄膜材料實驗室
清華大學 1 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實驗室
北京郵電大學 1 程式控制交換技術與通信網實驗室
東南大學 1 移動通信實驗室
北大&上交 1 區域光纖通信與相干光纖通信實
電子通信領域科學院院士:(不包括光學與光電子學,控制,計算機,材料物理,信息遙感等學科方向,不包括雙聘兼職及名譽院士)
北京大學:王陽元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清華大學:李志堅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電子科技大學 林為干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電子科技大學 陳星弼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電子科技大學 劉盛綱 物理電子學
與電子相關的通信電子系統方面的中科院士: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保錚 雷達,通信與電子系統
哈爾濱工業大學 劉永坦 雷達,通信與電子系統
北京理工大學 王越 雷達,通信電子系統
上海交通大學 張熙 通信系統
北京郵電大學 葉培大 微波通信
北京郵電大學 陳俊亮 通信電子
以上中科院士名單見中科院信息技術與科學部院士名單
電子通信領域工程院士分布:(不包括光學與光電子學,控制,計算機,材料物理,遙感信息等學科方向,不包括雙聘,兼職及名譽院士)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段寶岩 雷達,通信與電子系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於全 軍事通信學
北京理工大學 毛二可 雷達電子
東南大學 韋鈺 電子
東南大學 孫忠良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清華大學 吳佑壽 數字通信
電子科技大學 李樂民 通信系統
哈工大 張乃通 通信系統
北京郵電大學 周炯磐 通信系統
國防科技大學 郭桂蓉 通信電子
以上見工程院網頁
電子與通信兩院院士分布
成電 4
西電 3
北郵 3
東南 2
北理工 2
哈工大 2
清華 2
北大 1
上交 1
國防科大 1
㈨ 通信工程重點實驗室在哪些學校
中國高校國家通信工程重點實驗室的分布情況:
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網路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
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科技大學)
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
計算機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移動網路和移動通訊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接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㈩ 請問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信息與通信研究所 的待遇如何啊
1、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待遇挺不錯的,其中福利較好。實習生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轉正後年薪一般在10萬元以上,個人收入的高低與本人完成的項目量(工作業績)有關。
2、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是國內專業從事電力通信技術(含電力特種光纜技術)、電力信息技術(含信息安全技術)、電力安全與應急管理技術、電力信息通信應用技術的一流科研與檢測實驗機構,是國家電網公司核心技術支撐單位,是國家電網公司在該領域的研究開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試驗檢測中心、培訓服務中心。是全國能源行業電力應急技術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掛靠單位。
3、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主要承擔電力通信網路及特種光纜技術、智能PLC與無線技術、電力信息應用技術、雲計算技術、保密技術、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電力安全管理技術、電力應急管理技術、電力物聯網技術、信息通信融合及應用、互動平台和智能終端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服務、試驗檢測、培訓服務。
4、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下設13個研究室,擁有國家能源局授予「國家能源智能電網研發(實驗)中心--信息安全保障技術分中心」 ,國家電網公司級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安全實驗室」和「信息網路安全實驗室」,國家電網公司級實驗室「特種光纜電氣及通信性能實驗室」和「特種光纜及金具力學性能實驗室」,中國電科院院級「電力通信網路實驗室」,是目前我國在電力信息通信領域檢測科目最全、水平最高、最具有權威性的電力行業科研、實驗檢測機構。實驗室分別具備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資質、國家計量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MA)計量認證資質、信息安全服務資質(安全工程類一級)、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服務資質(一級)、 信息安全授權培訓機構資質 (一級)。
5、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將加強基礎性前瞻性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公司核心業務的技術支撐和服務,加強試驗檢測工作;充分發揮信息通信與智能電網緊密融合的優勢,開展信息通信技術創新研究,解決智能電網建設中信息通信的關鍵技術,力爭在公司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骨乾和引領作用,把信息通信研究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電力信息通信技術研究機構,目前待遇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