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篇文章搞懂BAT互聯網金融 場景為王
場景、場景、場景!BAT們的互聯網金融場景其實已經顛覆了過去金融只是金融(即理財、信貸或支付這樣單細胞生物存在),而是進入了一個將金融產品深度植入各類生活場景之中。
文/張書樂
據媒體報道,日前,網路、安聯保險、高瓴資本在上海高調宣布,三方將聯合發起成立一家全新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為客戶提供創新型保險服務。這是繼11月18日網路聯合中信銀行發起成立百信銀行後,網路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又一重大舉措。至此,網路、阿里、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在銀行、理財、信貸以及保險等主要金融領域的布局全面展開,BAT在互聯網金融之上誰主沉浮的大決戰也呼之欲出……
可布局只是棋子,作為BAT掌舵者的弈棋段位高低,才是能否讓在目前口號喊得震天,但實際上卻有點波瀾不驚的互聯網金融中出現大殺招呢?
現在的種種跡象表明,三大互聯網公司埋在互聯網金融之中的伏兵,都在「場景」二字之上。而且每一個的玩法,都有濃郁的自身主產業的思維味道。
騰訊:形散神不散的社交金融
在互聯網金融產品中,最有草根含量的,非微信紅包莫屬。作為騰訊互聯網金融矩陣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微信支付用紅包開路,成功利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在2014年春節期間,實現了基於微信數億用戶群體量下的強大場景體驗。
開路的利器是場景,但紅包的主要使用場景大多是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騰訊的破局之道即是由此衍生出更多場景。
破局首敗: 2014年1月,由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挑頭,在全國32個城市以「乘客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的返現方式推廣手機支付。表面上看,這是在紅包之前推出的服務,但其畢竟初始規模太小,需要用紅包加持。然而,除了勾起了阿里用支付寶和快的在10天之後反制,並最終形成一個9億元的補貼大戰外,這場支付體驗並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化場景。
但不管怎麼說,通過各種加持各種搖,截至2015年6月,微信支付用戶還是達到了4億。
有了這個草根用戶規模,騰訊的棋盤開始擴大。2014年3月,騰訊實現QQ錢包在安卓和蘋果雙系統上通行;之後,理財通、騰訊徵信等金融產品和信用體系的建立,直接將銀行這個騰訊金融布局的最大BOSS給召喚出來。同年12月,騰訊占股30%的全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問世。
布局初顯: 不難看出,騰訊的布局是一個圍繞社交展開的,以銀行業務為中間爆發點,通過以快捷支付(pc端)、微信支付(移動端)、qq錢包(財付通移動端)三大社交支付體系為支撐,用理財通、騰訊徵信和呼之欲出的微證券作為廣義金融產品拓展,並以「無網點、無櫃台、無財產擔保」的互聯網銀行涉足貸款的一個社交金融矩陣。
然而,伴隨著微眾銀行出現行長、副行長到一眾高管離職潮,騰訊的金融矩陣開始出現坍塌。根源在哪?恰恰是騰訊意圖走形散神不散的社交金融,但卻無法真正實現將QQ和微信用戶群「順入」銀行這個最後的出海口中。
優勢轉為劣勢: 可以這么說,當下騰訊的金融布局,恰恰是其優勢轉為劣勢的一個表現。依靠強大的社交網路,騰訊以紅包開路的支付業務成長極猛,但騰訊的主業是社交和游戲,這並不能帶來足夠的場景體驗,而吸納如京東、大眾點評之後,一部分電商支付和O2O體驗雖然展開,但依舊體驗不足,與其巨大的社群體量極不相稱。更關鍵的是,極度活躍的金融產品還是紅包,還是小額的熟人間往來,僅此而已,它很難向保險、理財之類產品延伸。
最貼心的場景體驗(紅包)和極度匱乏的廣義應用場景,顯然是騰訊當下最為頭痛也亟待破局的關鍵所在。
阿里:勾搭草根的長尾體驗
比起騰訊,阿里在互聯網金融的布局可謂極早,除了支付寶這個因為中國信用問題而出現的特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其上聚集的龐大電商用戶群落外。馬雲也是互聯網大佬中,最終關注到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先行者。
起手式要收人心: 2008年7月,馬雲高調宣稱,在全球次貸危機下,阿里巴巴要拿出150億元,幫助中小企業一起過冬。在此之前,同年1月,支付寶其實已經和建行聯手,對符合信貸要求的淘寶網賣家將可獲得最高十萬元的個人小額信貸。
阿里的金融布局,從表面上,是依靠支付寶來構建一個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資金池,而且由於在2013年6月,余額寶的出現,並以高昂的回報率,實現一天之內用戶百萬,成功撬出銀行千億存款,而被人大多以為,阿里的互聯網金融將是一個以理財為核心的體系。
其實恰恰相反,依靠自己電商平台和商家多年之間的交集所形成的交易大數據,阿里比中國的任何一家銀行、機構都更了解中小微企業的狀況,而且還是個體狀況。因此,在互聯網金融之上,它一樣使用了電商的長尾理論。2014年10月,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以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的名義正式成立,其實就很能說明個中關鍵所在,而其業務包括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和網商銀行,也恰恰體現出了整個阿里的長尾矩陣的構架。
抓住草根的長尾: 一個立足於商,且尤其是「微」商的信貸架構下,面向同樣是「微」的草根,以理財相號召的龐大資金池。而這個體驗場景中,除了日常的電商支付這樣的花錢體驗外,更關鍵的就是通過理財或信貸,幫草根賺錢。而獲取草根的超長尾巴,聚沙成塔,則是阿里金融的關鍵要義所在。
而特異於其他對手的核心武器,則是淘寶、天貓等購物網站產生的消費數據,這個大數據的挖掘,僅僅在商家和用戶的個人徵信之上運用,就足以秒殺對手。
「賺錢」的黏合度太低: 但這個金融體系也有它的致命弱點,即無論是信貸還是理財,都是以賺錢相號召,這也是其之所以遲遲沒有在劵商業務上推進的關鍵——一旦不賺錢了,長尾就會自動消散,忠誠度和黏合度都太過游移。
君不見,余額寶的高回報不斷破滅,並在各種寶,尤其是網路百發的攻勢下,在風險奇大卻讓草根趨之若鶩的P2P信貸的壓力下,神話早已破滅。而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也在轉向到P2P之中,這都構成了威脅。而且對於阿里來說,全然在線上的金融體系,盡管體量巨大,但落地之處不足,尤其是真正滲入草根真實生活圈落的場景為少。
這都讓阿里在後發力之上,呈現出了青黃不接之勢。
網路:流量為王的線下體驗
在互聯網金融上,網路可謂出招最晚,布局最慢的一家。除了網路百發、百賺等理財產品在「余額寶熱」的當口驚鴻一瞥外,大多數時候,網路都像一個置身事外的存在——當然了,如今看來這顯然只是外界的誤讀。
布局O2O也是金融: 其實這恰恰是網路所需要的,它之前的布局都在金融之外,卻實實在在的目標指向金融。網路需要的,是先構築好足夠豐富的場景,再用金融之力實現足夠的體驗。因此,網路布局O2O,其實就是這個隔山打牛布局的一個重頭戲。
目前而言,BAT公司的O2O布局排名分別是網路第一,阿里第二,騰訊第三。以O2O布局老大而知名的網路擁有網路外賣、去哪兒、攜程、糯米、Uber打車等等一系列布局,其植入線下之深,對應的場景之廣,是後兩家所不能比擬的。
而現在已經呈現出來的網路金融布局,大體可以簡約劃分為:面向用戶的「網路理財」、面向中小企業客戶的「網路小貸」,面向金融客戶的「金融知心」,以及網路錢包,還有剛剛浮出水面的保險和銀行。
流量為王的延伸: 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節點,即較之騰訊、阿里都在走「自營」業務的閉環模式,網路的這些業務,大多數都和它的O2O一樣,走的是和傳統機構的聯營路線。銀行聯手中信、保險聯手安聯,網路錢包深度植入其O2O夥伴的支付鏈條,網路有戲、網路有錢這類的理財產品也紛紛和影視公司、教育機構玩聯產承包,這並不僅僅是用來減低風險,而是想要藉助這些本身和互聯網金融大大相關卻游離於外不得門而入的夥伴們,其成熟的線下應用場景,來賣網路金融的大餐。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這個玩法中,合作夥伴成為了網路的流量入口,只是較之搜索引擎時代的網路流量為王,這次的流量具象化了,不再霸道,反而走溫馨路線。但這依然是流量為王。有了流量,有了場景,網路的這些金融產品就有了足夠的滲透空間。
而且這種流量為王,也同樣表現在另一個層面,即除了致力於搭建合作平台這一條途徑外,網路也在充分利用它的搜索流量大數據、地圖LBS大數據等進行深層次的融入。這些技術元素,和騰訊的社交、阿里的電商一樣,屬於互聯網基礎應用,而且其結合O2O之類的場景更加深透。其對資金的導向性也就更為明顯。
「實驗田」里的難題: 但這並不意味著網路就會在互聯網金融上一帆風順。合作與開放,其實也蘊藏著極大的試錯成本。較之騰訊、阿里主要立足於自身主營業務,開展金融服務,網路的棋盤布局更大野心更足,但這意味著涉足的不熟悉領域也更多,也因此其選擇合作夥伴往往是在該領域中商業化程度最高的機構,但這依然不能避免體驗場景的脫節,流量帶來的客源,需要更多的服務來消化,就如同搜索引擎必須引導用戶到最好的頁面,而不是全部都是關鍵詞購買或SEO出來的金山上。
隨著「百信銀行」一起出新的網路錢包「常年返現」計劃是一個契機,所謂消費者通過網路錢包的每一筆消費,均可以立即得到1%起的現金返還,確實比紅包、補貼更加誘惑,也更能快速積累長尾狀態下的中小商家。當然,如果僅僅停留於此,那就依然只是巨頭比拼財力的補貼大戰,如何讓用戶從網路的流量入口直達最需要的消費場景,構成屬於網路自己的閉環服務,將是網路未來的目標和方向,當然,困難也不小。
場景、場景、場景!BAT們的互聯網金融場景其實已經顛覆了過去金融只是金融(即理財、信貸或支付這樣單細胞生物存在),而是進入了一個將金融產品深度植入各類生活場景之中,進而極大提升用戶體驗的全新時期,這顯然會是一條偉大的路,但如何走,怎樣走的更好,BAT玩法不一,阿里騰訊下手較早,網路卻有後來居上之勢,至於未來——誰勝誰敗鹿死誰手恐怕還需一番激烈角逐。
⑵ 81版《霍元甲》:男主出家男配入獄,女主失去摯愛,7位戲骨離世
世間事,當年看都是必然,回頭看全是偶然。
把時間倒回到1972年,年輕的導演吳思遠正在街上逛街,看到一個小子在街上打架身手很是了得,問明情況才知道,這小子三次參加全港搏擊比賽,兩獲冠軍、一次亞軍。更了不得的是他還曾街頭獨斗10多名持械匪徒不敗,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當年正是港產武俠片開始崛起的時候,好極了,正好帶著他進入演藝圈拍片,後來這小子打出名堂,和李小龍、狄龍、成龍等並稱四小龍,他就是梁小龍。
也是這一年,另一個小子報名加入邵氏的電影電視藝員訓練班學習。
他12歲習武,師從葉問,擅詠春,是李小龍的師弟,後來又學了洪拳和空手道,其形象近似當年正當紅的姜大衛狄龍,屬於標準的正小生。
形象好身手好,進入邵氏第二年,吳思遠就讓他上了《餓虎狂龍》,初次拍電影他就展現出不俗演技,當年《華僑日報》更是誇他:「身手是力與美的結合,既夠勁又瀟灑」。他就是黃元申。
時也命也,距離他們憑一部劇響徹中國,還要等8年,他們要用這8年,積累足夠的資格,從而在8年後,在劇中站穩主角的位置。
1980年,時候到了,當年正是無線和亞視前身麗的收視大戰如火如荼的時代,為了打垮亞視,無線一口氣挖走了亞視最核心的編導,其中包括未來將成大器的程小東,無線還向金庸先生買了版權,開始啟動一系列武俠劇拍攝,麗的如臨大敵,只能臨時啟用一批年輕編導,迎戰無線。
當年麗的也想拍武俠劇,但金庸的版權已經被無線買了,古龍的版權也在邵氏手裡,怎麼辦呢?
正在頭疼的時候,一位年輕編導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買什麼版權,我們自己原創一個故事不就行了。高層說那拍個什麼故事呢?年輕編導說,不如拍霍元甲。這位年輕編導就是徐小明。
正是從這個當年在麗的高層眼中荒謬絕倫的創意開始,一場港產武俠劇的風暴開始醞釀。在此之前,所有的港產武俠劇講的都是個人恩怨,江湖兒女,沒有人想到武俠類型,竟然還能和家國聯系在一起,其中也包括那幾年拍了不少武俠劇的黃元申和梁小龍。
誰能想到,他們終將憑借一對正氣師徒的角色,讓自己的名字響徹華夏的每一個角落,並最終讓飾演的角色成為大俠的代表。這部劇就是《霍元甲》。
劇集在中國香港開播兩年後,廣東台向央視要劇,央視把這部劇給了廣東台,廣東台迅速編輯排播。
然後在1983年的劇集播出的每個夜晚,許多家庭全家老小會集體帶上板凳,到有電視的人家或者露天去等待劇集主題曲響起——「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一直到30多年後的2020年央視春晚,成龍還會再次唱響這首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
那時的黃元申梁小龍當然不會知道,這部將轟動一時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將會徹底改變他們兩人的命運,也將影響很多人的命運。
現在的觀眾很難想像,《霍元甲》原本是一部清裝劇。而令劇集變成現在觀眾看到的樣子的,則是黃元申一個任性的決定。
霍元甲的故事最初出現於 「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中,他第一個將霍元甲的故事寫成傳奇小說。
1972年李小龍主演的電影《精武門》中,倪匡又虛構了霍元甲的弟子陳真。
徐小明決定將真實 歷史 和演義故事結合在一起,再結合陳真的形象,拍攝《霍元甲》,但在一開始,並沒有「霍元甲」三部曲的計劃。
畢竟麗的連一部都不想投拍。
因為在1972年李小龍的《精武門》之後,再沒有一部民國題材的功夫片大賣過,能賣錢的全部都是古裝武俠片。何況上一部以霍元甲為原型的電影《迷蹤霍元甲》票房徹底撲街,再拍不是找死?
但徐小明並不認同這個說法,他認為《迷蹤霍元甲》沒人看,絕對不是霍元甲的故事不吸引觀眾,而是拍法錯了,霍元甲生平最厲害的根本不是武功,而是武術家難得的愛國情懷和海納百川的胸懷,電影拍來拍去都是打功夫老一套當然會失敗了。
他要拍,就要拍一部壯懷激烈的有情節有人物有情懷的作品。
麗的高層還是覺得徐小明在畫大餅,但必須感謝無線幫忙,把麗的能拍的導演幾乎挖光了,除了拍過《大地恩情》的徐小明,麗的手上的確已經沒有能打的牌。
就這樣,高層妥協了。
搞定了高層,徐小明立刻馬不停蹄開始籌拍,他心中霍元甲的人選只有一個——黃元申。
當年黃元申已經憑《少年黃飛鴻》等片成為人氣小生,但徐小明找他也不全是因為他的人氣,而是看中他身上那股豪邁與儒雅兼具的氣質,這簡直是扮演霍元甲的完美人選。
但黃元申的人生其實和霍元甲毫不沾邊,他祖籍重慶,1948年生於上海,後隨父母移居中國香港,住在九龍調景嶺,也就是傳說中窮人住的九龍城寨。
當年他家裡有5個弟妹,黃元申是大哥,活脫脫就是一部《喬家的兒女》,為了養家,他打過很多份工,甚至曾自嘲說:都說七十二行,我已經做到七十三行了!
或許是苦日子磨礪出黃元申忠義節孝的個人氣質,無形中與霍元甲的角色完美適配了,但黃元申一開始並不願接戲。
因為徐小明原本的規劃是拍一部辮子戲,霍元甲的發型是前面全部剃光,後面留一根辮子,可是急著賺錢養家的黃元申不想剃掉頭發,就婉言拒絕了徐小明的邀請。
但徐小明鐵了心要黃元申演霍元甲,最後心一橫,不剪就不剪,直接大筆一揮,把清裝戲變成了民國戲。
正是這個決定,既成就了後來經典的短發霍元甲,也歪打正著讓劇集跳出了當時過於泛濫的清代戲的窠臼,離成功更近了。
為了讓故事更好看,徐小明還虛構了霍元甲在劇中和俄國大力士打鬥的場景,實際上雖然 歷史 上霍元甲兩次接到外國武師的公開戰書,但一次都沒真打過。
第一位挑戰者是來中國混吃混喝的,一聽霍元甲真的武功了得,直接被嚇跑了。第二位多少會點功夫,但和霍元甲談不攏對戰規則,也溜號了。原本霍元甲真正的對決會發生在與一位日本武師之間,可他卻在決斗前被日本人下毒不幸去世了(並非虛構,後來媒體報道證實了影視劇的猜想)。
但徐小明將這些原本就很傳奇的 歷史 故事都改編得更加戲劇化了,而這一版故事,也成為後來鄭伊健、李連傑、趙文卓等多版霍元甲故事的藍本。
有了霍元甲,徐小明又虛構了女主角趙倩男,找來的女主角是憑借《神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大熱的新晉女神米雪。
當年有個武師出身的新功夫演員正在瘋狂地追求米雪,名叫陳港生,後來演電影,電影公司覺得名字不夠響,為他改名——成龍。
據成龍自己透露,他苦追了米雪8年後,她才終於同意在一起。
不過剛把米雪追到手的成龍,被邀約前往好萊塢拍攝電影《殺手壕》。有一次去海灘玩輪滑時,不小心撞到了又一個女神——鄧麗君。
轉眼之間,新人就換了舊人。 真是應了周董歌里的那句詞: 「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
不過這都是後話,拍霍元甲時的米雪,正是拼事業的時候,形象氣質俱佳。
徐小明又找來從中國香港首位職業騎師轉戰影視圈的董驃,飾演霍元甲他爹,陣容基本就配齊了。
但彷彿命中註定,另一位重要主演,自己送上門了。
當年梁小龍剛好受到好友邀約,到《霍元甲》的片場探班,聽說拍的講大俠的功夫片,一下來了勁,在片場就說自己很有檔期,能不能讓導演賞臉安排個小配角過過癮。
這句話傳到了徐小明耳里,他立馬跟演陳真的演員說了抱歉,然後把劇里敢愛敢恨,穿著學生裝打功夫的陳真改由梁小龍主演,
所以若非那位梁小龍好友邀約他來探班,後來觀眾看到的陳真,大概率就是另一個演員,那還會不會有陳真這個角色的大火,以及後面的衍生三部曲呢?
經典背後的傳奇故事,總是偶然地如此玄妙。
不過,一切了不起的抱負,都需要時間醞釀。 那些燦爛的美夢,都要等一個契機。
《霍元甲》的成功,在於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
人和首先是徐小明,當年徐小明認為,一部真正好的武俠劇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有血有肉,重情重義的英雄,而不是整天喊打喊殺的莽夫。
現在回頭看來,由徐小明主導創作的這部劇絕對是一部超前的作品,如今國產劇強調的多類型融合,根本是徐小明當年玩剩下的。
劇集開場霍元甲文弱書生會蓋世武功,是典型的TVB反轉大戲,陳真真假拜師是懸疑戲,日本女間諜潛入是諜戰戲,後來日本女間諜愛上了中國俠客又有了愛情戲元素,霍元甲被害後,又加入了陳真最後的復仇戲。
堪稱爆點、爽點、燃點兼具。
但除了徐小明厲害,一個重要的天時是港產功夫類型開始崛起,大量武術人才進入影視行業,所以劇集邀請到了袁仁祥擔任武術指導,加上黃元申和梁小龍都是一身真功夫,雖然當年的動作場面還不乏套招,但兩位男主演的動作都是標准武術家的風采,所有動作獨立完成,根本不需要替身,況且替身能比他們打得好嗎?
如今再看梁小龍在劇中展現的腿法,黃元申硬橋硬馬的功夫,依舊感到酣暢淋漓。
而在功夫和商業元素之外,徐小明最成功的還是為劇集注入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劇中霍元甲和陳真的成長,也都與家國情懷聯系在一起,最終兩人都跳出了傳統武俠劇主角報仇雪恨成功之類的窠臼,成為了俠之大者。
加上黃元申無論形象,氣質,武打動作等方面都徹底演出了"霍元甲"一代愛國武術家的風范,劇集想不爆已經不可能了。
但徐小明又在火上添了一把柴——那就是找到了黎小田和「詞壇聖手」盧國沾創作主題曲。
要求很復雜,必須要帶有喚醒國人的同時還要有抵禦外敵的感情在裡面,這個遠遠超過了當年武俠主題曲常規創作的要求提出來,反倒激發出了黎小田和盧國沾的創作天才。
後來徐小明聽到黎小田創作的大氣磅礴的曲子已經滿意不已,看到盧國沾第一句歌詞就更炸裂了,這句歌詞你們都會——就是「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如果說劇集的巨大創作能量已經足夠創造一部爆款,那麼再加上這首震撼人心的主題曲,劇集在內地放映時的成功,已經不再能以爆款來形容。
據說《霍元甲》第一次在廣州播放,當時廣州街頭都沒人了,全都跑回去看《霍元甲》去了。
劇集不但火遍大江南北,而且在大江南北都創造了萬人空巷,這樣的轟動場面,這屆年輕人不可能有機會碰到了。
劇集大獲成功後,根本不用徐小明再據理力爭,麗的高層已經催著他趁熱打鐵拍續集,徐小明順勢推出了《陳真》、《霍東閣》。由梁小龍主演的《陳真》繼續創造了收視神話,不過錢小豪主演的《霍東閣》就差了一大截。
劇集不僅進一步推動了功夫武俠文化熱潮,更無形中促進了粵語的普及和粵語歌在內地的流行。
而黃元申則一度成為了「俠義」的代名詞,當年農村有電視的家庭還不多,只要《霍元甲》一播出,人們就打著手電筒,帶著小凳子,跑去十幾里外的地方圍坐在一起看劇,每次看到霍元甲痛打反派的時候,男女老少一齊拍手叫好,孩子們現場就舞起霍元甲的迷蹤拳。
梁小龍也成為最火的武打明星。
由於劇集太受歡迎,《萬里長城永不倒》還被更名的亞視定為台歌,並由呂念祖唱上了春晚。
可是人間萬物,總不可能一直在巔峰,太早達到巔峰的,也可能為日後的命運,埋下重重伏筆。
因為這部劇迅速達到事業巔峰的主角們,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這才真正開始。
當年的黃元申梁小龍米雪,當真是鮮花著錦,但也是烈火烹油。
憑借黃元申當年的聲勢,只要假以時日,他也完全有機會也成為像成龍、李連傑一樣的功夫巨星。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已經有了家室的他卻突然在1989年宣布退出影視圈,不僅推掉10多部影視片約,還於同年遁入空門,成為聖一法師的弟子,法號衍申,在中國香港大嶼山寶林禪寺修行。
正處於事業巔峰的黃元申忽然落發為僧,也由此成為港娛一大未解之謎。
坊間最著名的猜測,就是被當年的八卦港媒極力渲染的為情所困說。
因為1989年,趙雅芝前夫黃漢偉找到一個媒體朋友,哭訴這幾年自己的境遇。提到他當年撿到了一封黃元申寫給趙雅芝的信。
結果第二天這一切就都出現在港媒上。
人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黃元申因為迷戀趙雅芝」,為了不讓趙雅芝難做而遁入空門。
但這個說法可以說漏洞百出,首先當年趙雅芝已經再婚了,其次就算黃元申為了保護趙雅芝,忽然遁入空門不是進一步讓事情鬧得滿城風雨?
事實上更靠譜的還是媒體的另一種推測,即他在1984年主演《邊城龍虎鬥》,認識了對佛法有一定見解的林國雄,之後的幾年裡,他已經經常和林國雄待在一起,去廟里帶發修行,還帶著妻兒一起食素。
談起為什麼出家的時候,黃元申自己說的是:「出家全是佛緣所定。在剃度前我早已倦怠世相,厭棄虛榮,後逐漸染濡佛法,感到心中豁然開朗,令我充實平靜,遂萌發了出家皈依佛祖的決心。」
如果沒有出演霍元甲,事業沒那麼快抵達高峰,黃元申會這么快倦怠世相嗎?
無法考證了,但當年有人主動皈依佛門,也有人被動了卻部分塵緣。
彷彿宿命一般,同在80年代的尾聲,梁小龍也因為一些原因在中國香港接不到戲了,被迫暫時退出了 娛樂 圈。
90年代,他來到內地做生意,與東北女孩宋驤結緣,兩人1995年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兒女。
至於從《霍元甲》中獲益相對較少的米雪,則在這部戲後不久等到了成龍的分手。
成龍後來回憶這段感情,仍然覺得自己對米雪有所虧欠。
但若非如此,米雪也就不會遇到她的一生摯愛尹志強。
不過要說演完《霍元甲》後人生故事最像一出戲的,還是飾演陸大安的楊家安。
陸大安在劇中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雖是霍元甲的徒弟,卻是標準的戰五渣。
不過以如此身手,這個角色卻一直挺過了這個系列三部曲的最後。
但楊家安本人卻沒角色這么好的運氣,他80年代後期淡出影視圈經商。
2002年11月30日中國香港中環陸羽茶室發生一起命案,商人林漢烈被職業殺手射殺。
不久買兇者和行凶者共8人都在深圳被捕,楊家安正是主謀之一。
後來楊家安被判處無期徒刑,據說因表現良好,曾獲得減刑2次,但至今仍在獄中。
王安憶在《長恨歌》里怎麼說來著? 「時間最具腐蝕力,那奪目的榮耀,終會成過眼雲煙,留不住的風景。」
人生,不過是聚散。
2006年,米雪曾組織《霍元甲》劇組重聚,劇組的人幾乎都來齊了,唯獨缺少了「霍元甲」黃元申。
但而是這次聚會米雪曝出消息:「黃元申在2005年就已經還俗了,現在居住於美國」。
黃元申已經告別紅塵,但還有人在紅塵打拚。
梁小龍2001年曾復出拍過《陳真後傳》,依舊演陳真,同劇還有陳寶國、何晴等知名演員,可惜時勢已經過去,加上劇集質量平平,並沒有任何風浪。
直到2004年,梁小龍才憑借《功夫》里的「火雲邪神」真正重回觀眾視野,但梁小龍在《越光寶盒》等少數院線電影登場後,就從此混跡於網路電影,往日的聲名,終成消耗品。
至於米雪,與男友經歷26年的愛情長跑,感情一直十分穩定,可惜尹志強2010年因癌症去世。
此後11米雪並未釋懷,把男友靈位設於家中,外界盛傳她還辦了一場冥婚,雖然她本人否認,但如今已66歲的她依舊單身。
雖然命運崎嶇,但她也沒有怨天尤人,不時有新戲推出,
50多歲還和黎耀祥對戲演慈禧。
最近66歲的她頻頻素顏爬山,屬於她的風頭過去了,安然快樂老去也不錯。
魏秋樺飾演的日本女間諜王秀芝當年人氣更勝女主,一大關鍵是魏秋樺演出了一個悲劇人物外冷內熱的氣質,加上她人長得美,「秀芝頭」一度成為80年代發廊的流行發型。
可是這部劇終究沒有帶給她太多紅利,後來她轉戰台劇,回歸無線時已是中年女星,最知名的角色在1995年古天樂版《神鵰俠侶》中飾演的黃蓉。
這些年這位女星已經隱退,更多是出現在八卦新聞中了。
至於飾演雲英的陳婉薇,當年的美貌如同驚鴻一瞥。從此觀眾就再也沒有在熒幕上見過她,就連消息也全無。
而當曾經的美貌少女都已漸漸老去,曾經的老者許多都已經遠去。
飾演秋野的吳回,後來最著名角色是《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的老爹,演完這部戲不久老人家就去世了。
演霍恩弟的董驃曾是成龍的老搭檔,出現在《警察故事》系列、《紅番區》、《醉拳2》、《奇跡》等片中,還和沈殿霞搭檔創造過《富貴逼人》喜劇系列,可惜這位港片喜劇老戲骨 2006年去世了。
演劉鏢師的曹達華早在粵語片時代就憑借《黃飛鴻》系列、《如來神掌》等成名,到90年代還演出了《逃學威龍2》的重案組之虎曹達華等,這位一生奉獻給港片的老戲骨也在2007去世。
同樣告別我們的還有飾演王希文(田中)的麥天恩,飾演馮志高的凌禮文,飾演龍紹基的司馬華龍等。
離開時最年輕的則是飾演龍海生的黎漢持,雖然在劇中他飾演喪盡天良的小人,觀眾看到就想揍他,但現實中的黎漢持卻是踏踏實實的老戲骨。
他留給觀眾最深的印象,還是在金庸劇中,比如梁朝偉版《倚天屠龍記》的楊逍、朱茵版《射鵰英雄傳》和古天樂版《神鵰俠侶》的一燈大師、《笑傲江湖》的曲洋等等,可惜這位正反派皆宜的好戲之人,62歲就離去了。
但人世間的告別,就是這么突然。
多年以後,我們只能在《霍元甲》,在《九品芝麻官》,在《倚天屠龍記》里再見他們的身影, 那呼嘯而去的記憶,彷彿應了那句詩: 「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至於在80年代正處於事業巔峰之時急流勇退的黃元申,還俗後最終從美國移居內地,住在兒子黃吉梁家中。
但他的生活低調無比,不僅少有消息,再無復出打算,就連聚會也很少參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只有他紅塵往事全不放在眼裡,就這么任憑當年的風光隱沒塵埃。
至此,《霍元甲》已走過漫漫四十年光陰。
當年的頂流紅星,或主動皈依佛門,或被動從巔峰跌落,或失意於事業,或失去了愛人。逝者已逝,活著的人,40年間,吃過的苦,已經可以說成笑談;當年的恩怨情仇,在江湖上沒了聲跡。
個中滋味,有奼紫嫣紅,也有滿目瘡痍,最後都已化作一聲嘆息。
紅塵翻滾,人世蒼涼,四十載風雨坎坷,到頭來如大夢一場。
2005年黃元申還俗,他的一首詩也回答了眾生之疑:生命托化三世通,死神來去無影蹤;事主不論貧與富,大限忽來戲即終。
所謂人生如戲,一半劇本是老天給的,一半是自己的選擇。
黃元申拿到的人生劇本是巨星的命,卻選擇了歸隱,從此超然物外。
米雪拿到的人生劇本是苦情戲,但卻被她演出了豁然開朗。
果然,人生並非平滑的直線,而是波折的曲線。
有些人「沖開血路,揮手上吧」自創人生固然精彩紛呈,但像黃元申這樣,說歸隱就歸隱,從此再無塌房的可能,讓他演的霍元甲成為一代中國人的記憶。
這自然也是另一番有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