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專移動通信畢業設計求救
摘要本文詳細論述了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六大最新發展趨勢:網路業務的數據化、分組化,網路技術的寬頻化,網路技術的智能化,更高的頻段,更有效利用頻率,網路趨於融合、走向統一。了解、掌握這些趨勢對移動通信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關鍵詞 移動通信 Internet 無線數據 IMT-2000 智能網 網路融合
1前言
移動通信業務之所以發展迅猛主要是其滿足了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個人進行通信的願望。移動通信是實現未來理想的個人通信服務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撐技術、市場競爭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呈現出以下幾大趨勢:網路業務數據化、分組化,網路技術寬頻化,網路技術智能化,更高的頻段,更有效利用頻率,各種網路趨於融合。了解、掌握這些趨勢對移動通信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網路業務數據化、分組化
2.1無線數據——生機無限當前移動數據通信發展迅速,被認為是移動通信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近年來出現的移動數據通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路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載數據業務以及GSM系統的HSCSD;另外一種是分組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摩托羅拉的DataTAC、愛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統的GPRS。
目前,無線數據業務只佔GSM網路全部業務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來的兩年中這種狀況將開始扭轉,並大大改變。1999年以後,隨著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數據解決方案顯露崢嶸,並成為數據應用的新焦點,無線數據將成為運營商經營計劃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它預示著未來大量的商業機遇。
(1)應用驅動市場
無線數據業務的主要驅動力在於用戶的應用。話音是單一的、易於被大眾所接受的業務,然而無線數據則不同,無線數據最初的應用重點放在運輸管理這樣的專業市場。近期無線數據業務的目標市場是銷售人員或現場工程師這樣的用戶群。從這些先發目標的應用中積累無線數據的經驗,並從中受益。
在過去的十年裡,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在迅速改變,人們更經常性地移動,職業和個人生活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人們需要不分時間、地點訪問很重要的信息。發生在用戶身上的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成為驅動無線數據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2)網際網路的影響
和通信的其他領域一樣,無線數據業務的一個最重要的驅動力來自Internet。根據最近的研究,未來兩年歐洲的網際網路用戶數量將翻一番。在我國,網際網路用戶的年增長率將高達300%,顯然用戶在運動中接入網際網路的需求將會增長。
為了滿足接入網際網路的需求,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協議——無線應用協議(WAP)應運而生。WAP為將Internet的信息內容以及增值業務傳送到移動終端提供了一種開放的通用標准,實現了IP與GSM網路的橋接,是一個為廠商提供加速市場增長、避免網路割接、保護運營商投資的標准,WAP確保任何與WAP兼容的GSM手機都能工作。
(3)數據速率的發展
GSM承載業務所提供的GSM數據速率最高只能達到9.6kbit/s。國際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電路交換數據(HSCSD)技術將實現57kbit/s的數據速率,對要求連續比特率和傳輸時延小的應用是理想的,如會議電視、電子郵件、遠程接入企業的區域網和無線圖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個GSM分組數據應用,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對較短的「突發」類型業務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認證、遠程測量和遠程事務處理。EDGE(增強數據速率GSM改進模式)使用修改過的GSM調制方式來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EDGE會讓 GSM運營商特別受益,他們不但可以贏得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經營執照,還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寬頻數據業務。
2.2個人多媒體通信——網路演進的方向
對隨時隨地話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動通信走向成功。移動通信的商業價值和用戶市場得到了證明,全球移動市場以超凡的速度增長。移動通信演進的下一階段是向無線數據乃至個人移動多媒體轉移,這一進展已經開始,並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增長點。個人移動多媒體將根據地點為人們提供無法想像的、完善的個人業務和無線信息,將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在個人多媒體世界裡,話音郵件和電子郵件被傳送到移動多媒體信箱中;簡訊將成為帶有照片和視頻內容的電子明信片;話音呼叫將與實時圖像相結合,產生大量的可視行動電話,還將實現移動網際網路和萬維網瀏覽。像無線會議電視這樣的應用將隨處可見,電子商務將蓬勃開展。對於運動中的用戶還有隨時隨地的各種信箱和娛樂服務。
3網路技術的寬頻化
在電信業歷史上,移動通信可能是技術和市場發展最快的領域。業務、技術、市場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伴隨著用戶對數據、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增加,網路業務向數據化、分組化發展,移動網路必然走向寬頻化。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行動電話。AM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行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三種主要的窄帶模擬標准。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路的用戶線。用戶第一次能夠在他們所在的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字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路容量,改善了話音質量和保密性,並為用戶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遊。今天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准,包括GSM、M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 CDMA等,均仍為窄帶系統。
第三代移動系統,即IMT-2000,是一種真正的寬頻多媒體系統,它能夠提供高質量寬頻綜合業務並實現全球無縫覆蓋。2000年以後,窄帶行動電話業務需求將依然很大,但隨著Internet等高速數據通信及多媒體通信需求的驅動,寬頻多媒體綜合業務將逐步增長,而且就未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無縫覆蓋而言,寬頻移動通信作為整個移動市場份額的子集將顯得愈來愈重要。
第三代系統預計在2002年投入商用。
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統的變化並不像從第一代模擬網路到第二代數字網路那樣存在重大的技術變遷。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來講,第二代系統將逐步子滑過渡到第三代系統,在此演進過程中,移動網路所能實現的數據速率逐步升級: GSM承載業務所能提供的數據速率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術實現了57kbit/s的數據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將在2000年引入的 EDGE技術可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2001年後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將能夠在廣域網上實現384kbit/s的數據速率,在辦公室和家中還可以達到2Mbit/s。
4網路技術的智能化
移動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新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廣泛應用,促使移動網路得到了迅速發展。移動網路由單純地傳遞和交換信息,逐步向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智能化發展,移動智能網由此而生。移動智能網是在移動網路中引人智能網功能實體,以完成對移動呼叫的智能控制的一種網路,是一種開放性的智能平台,它使電信業務經營者能夠方便、快速、經濟、有效地提供客戶所需的各類電信新業務,使客戶對網路有更強的控制功能,能夠方便靈活地獲取所需的信息。移動智能網通過把交換與業務分離,建立集中的業務控制點和資料庫,進而進一步建立集中的業務管理系統和業務生成環境來達到上述目標。通過智能網,運營公司可以最優地利用其網路,加快新業務的生成;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來設計業務,向其他業務提供者開放網路,增加收益。
關於移動智能網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剛開始並沒有具體的標准協議出現,各廠商各自製定了自己的標准,並且據此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後推出了自己的初期產品。這些工作為最終移動智能網標準的形成積累了經驗。
1997年末,美國蜂窩電信工業協會(CTIA)制定了移動智能網的第一個標准協議——IS-41D協議。1998年1月,歐洲電信標准研究所(ETSI)在GSM phase2+階段引入了CAMEL協議(移動通信高級邏輯的客戶化應用程序),當時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在新推出的智能網能力集一2標准中描述了移動接入的功能實體,稱為CAMEL phase2標准。
伴隨著移動網路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網路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升。智能網及其智能業務是構成未來個人通信的基本條件。
5更高的頻段
從第一代的模擬行動電話,到第二代的數字移動網路,再到將來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網路使用的無線頻段遵循一種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1981年誕生的第一個具有國際漫遊功能的模擬系統NMT的使用頻段為450MHz,1986年NMT變遷到900MHz頻段。我國目前的模擬TACS系統的使用頻段也為900 MHz。在第二代網路中,GSM系統的開始使用頻段為900MHz,IS-95 CDMA系統為800MHz。為了從根本上提高GSM系統的容量,1997年出現了1800MHz系統,GSM 900/1800雙頻網路迅速普及。2002年將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 IMT-2000則定位在2GHz頻段。
6更有效利用頻率
無線電頻率是一種寶貴資源。隨著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頻譜資源有限和移動用戶急劇增加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出現了「頻率嚴重短缺」的現象。解決頻率擁擠問題的出路是採用各種頻率有效利用技術和開發新頻段。
模擬制的早期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採用頻分多址方式,主要通過多信道共用、頻率復用和波道窄帶化等技術實現頻率的有效利用。隨著業務的發展,模擬系統已遠不能滿足用戶發展的需求。數字移動通信比模擬移動通信具有更大的容量。同樣的頻分多址技術,數字系統要求的載干比較小,因而頻率復用距離可以小一些,系統的容量可以大一些。而且,數字移動通信還可採用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技術,它比模擬的頻分多址制在系統容量上大4-20倍。
GSM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最為成熟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其發展歷程就是一部頻率有效利用技術的演進史。GSM採用時分多址制式,其對頻率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過頻率復用技術的不斷升級實現的。從傳統的4×3方式,到3×3、1×3、MRP、2×6等新的復用技術,頻率復用的密集度逐步提升,頻譜效率快速提高, GSM系統的容量得到逐步釋放。1995年開始投入商用的IS-95 CDMA(窄帶)系統,以無線技術的先進性和大容量等特點著稱。它以擴頻技術為基礎,不同用戶的信號靠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如果從頻域或時域來觀察,多個CDMA信號是相互重疊的,故理論上CDMA系統的頻譜利用率比GSM系統更高,網路容量更大。同時CDMA系統具有一定的過載能力,即系統具備軟容量。作為未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流無線接入技術的WCDMA(寬頻碼分多址)能夠更高效地利用無線電頻率。它利用分層小區結構、自適應天線陣和相干解調(雙向)等技術,網路容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滿足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要求。
7網路趨於融合,走向統一
7.1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
第三代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將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網路融合為可以替代眾多網路功能的統一系統,它能夠提供寬頻業務並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了保護運營公司在現有網路設施上的投資,第二代系統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遵循平滑過渡的原則,現有的GSM、D-AMPS IS-136等第二代系統均將演變成為第三代系統的核心網路,從而形成一個核心網家族,核心網家族的不同成員之間通過NNI介面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全球漫遊。在核心網路家族的外圍,形成一個龐大的無線接入家族,現有的幾乎所有的無線接入技術以及 WCDMA等第三代無線接入技術均將成為其成員。
7.2未來的網路構架
技術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市場管制政策的放鬆將使計算機網、電信網、電視網等加快融合為一體,寬頻IP技術成為三網融合的支撐和結合點。未來的網路將向寬頻化、智能化、個人化方向發展,形成統一的綜合寬頻通信網,並逐步演進為由核。心骨幹層和接八層組成、業務與網路分離的構架。
OK?
❷ 在中國移動通信出來前,行動電話用的是什麼通信最早可以供行動電話通信的又是什麼通信
1,移動的2G GSM網路出來前,那時候是用「大哥大」也就是無線模擬電話。
2,最早的行動電話通信是模擬移動通信。還是傳說中的大哥大
第一代模擬行動電話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行動電話。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路的用戶線,用戶第一次能夠在移動狀態下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這時有三種主要的窄帶模擬標准,它們是北美蜂窩系統AMPS、北歐行動電話系統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統 TACS。
大哥大最早是美國企業巨頭摩托羅拉公司發明。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手機在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摩 馬丁.庫帕 托羅拉實驗室里誕生,研究團隊的領導者是馬丁.庫帕(Martin Cooper)。這部手機的誕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人們從封閉走向開放,僅僅只有激情和想法肯定是不夠的,還得藉助工具。1987年大哥大進入中國,它無疑成了加速人們信息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行動電話剛剛進入大陸的時候,有一個奇怪的名稱,叫「大哥大」。這其實是香港廣東一帶,稱呼幫會頭目的諧音。幫會一般管小頭目叫大哥,而龍頭老大自然叫「大哥大」了。
❸ 無線區域網的歷史(全面的)
說到無線區域網的歷史起源,可能大家都會認為是最近才出現的一項新興技術,但它的出現實際上比想像的還要早。無線區域網的初步應用,可以追朔到五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陸軍就採用了無線電信號做資料的傳輸,他們研發出了一套無線電傳輸技術,並且採用非常高的加密技術。二戰時期,美軍和盟軍都廣泛使用了這項技術,並讓學者從中得到了靈感。1971年,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個基於封包式技術的無線電通訊網路,被稱為ALOHNET網路,是最早的無線區域網絡。這個WLAN包括了7台計算機,採用雙向星型拓撲(bi-directional star topology)橫跨四座夏威夷的島嶼,中心計算機放置在瓦胡島(Oahu Island)上。從這時開始,無線區域網可以說是正式誕生了。
隨作個人計算機誕生並初步發展,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無線區域網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才開始出現,當時摩托羅拉公司開發出了第一代商用無線區域網。1990年,IEEE啟動了802.11項目,正式開始了無線區域網的標准化工作;1997年,IEEE改進了802.11協議的國際互通標准;1999年,IEEE批准了802.11b和802.11a兩個無線網路的通信標准;2001年,IEEE對QoS和無線區域網安全性草案作出了明確表述;2002年,已經有超過130家參與公司成為標准投票成員。
❹ 手機的發展經歷了哪3個階段
第一代 (1G)
第二代 (2G)
第三代 (3G)
第一代手機(1G)---模擬行動電話在70年代末誕生了。
模擬行動電話系統主要採用模擬和頻分多址(FDMA)技術。
AM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行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主要的模擬標准。
只能進行語音通信,收訊效果和保密性不足,無線帶寬利用也不充分。
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的最大成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路的用戶線,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 (2G)
目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手機是GSM手機,CDMA手機和小靈通(PHS)手機,這些都稱為第二代手機(2G)。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碼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路容量,改善了語音質量和保密性,還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遊。
第二代系統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簡訊(短消息、SMS)、彩信(MMS、多媒體簡訊)、WAP等。
如今全世界第二代手機的市場標注,包括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
第三代 (3G)
第三代移動系統,即IMT-2000,是寬頻多媒體系統,能提供高質量寬頻綜合業務。
第三代手機的主要目標是開發全球通用的無線通訊系統,但結果出現了多種不同制式,包括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
這些新的制式都基於CDMA(碼分多址)技術,在帶寬利用和數據通信方面都有進一步發展。
❺ 每一代無線通信技術那麼長時間才能廣泛使用
摘要 無線通信的相關概念
❻ 我國的早期大哥大使用的是TACS網路嗎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行動電話。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路的用戶線,用戶第一次能夠在移動狀態下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這時有三種主要的窄帶模擬標准,它們是北美蜂窩系統AMPS、北歐行動電話系統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統 TACS。
❼ 知道WiFi的由來嗎
Wi-Fi的由來
1996年,美國網路通訊設備大廠朗訊(Lucent)率先發起成立無線以太兼容性聯盟(,WECA),著手創立無線網路協議(WLAN),發展起初發展不順,聲勢遠落藍牙(Blue-tooth)之後。
1999年,WECA更名為Wi-Fi聯盟,再度架構一套認證標准,提出通行業界的無線網路技術--802.11一系列規格,包括802.11.b、802.11.a、802.11.等。
Wi-Fi作為802.11b的昵稱,與乙太網絡作為IEEE802.3的昵稱道理一樣。經過Wi-Fi聯盟兼容性測試的無線網路產品,即使製造商不同,也可互通與兼容,如PCMCIA無線網卡、USB無線模塊等。根據Wi-Fi聯盟數據顯示,自2000年聯盟開始進行認證以來,截止2002年底約有680項產品已獲得Wi-Fi認證。
「wifi」拼音音譯為:「waifai」亦或「waifi」。「waifai」為通訊官方譯音。據著名的美國韋氏大學詞典和法國的羅貝爾詞典,音標是[wifi],發音還是為「waifai」。
Wi-Fi技術的發展
按照發展Wi-Fi可分為五代。由於ISM頻段中的2.4GHz頻段被廣泛使用,例如微波爐、藍牙,它們會干擾Wi-Fi,令速度減慢,5GHz干擾則較小。雙頻路由器可同時使用2.4GHz和5GHz,但設備則只能使用某一個頻段,日常建議連接5GHz頻段(需要設備支持,否則只能搜索到2.4GHz頻段的Wi-Fi)。
第一代802.11,1997年制定,只使用2.4GHz,最快2Mbit/s
第二代802.11b,只使用2.4GHz,最快11Mbit/s,正逐漸淘汰
第三代802.11g/a,分別使用2.4GHz和5GHz,最快54Mbit/s
第四代802.11n,可使用2.4GHz或5GHz,20和40MHz信道寬度下最快72和150Mbit/s
第五代802.11ac,只使用5GHz。
❽ 手機的發展史
手機的發展史不只代表著科技的進步,也證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從模擬到GSM、從GSM到GPRS等等,每樣新技術的發明都對手機的發展起著很大的推動力。
手機的發展史大致上可分為這幾代:
第一代 (1G)
第二代 (2G)
第三代 (3G)
第一代手機(1G)---模擬行動電話在70年代末誕生了。
模擬行動電話系統主要採用模擬和頻分多址(FDMA)技術。
AM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行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主要的模擬標准。
只能進行語音通信,收訊效果和保密性不足,無線帶寬利用也不充分。
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的最大成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路的用戶線,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 (2G)
目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手機是GSM手機,CDMA手機和小靈通(PHS)手機,這些都稱為第二代手機(2G)。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碼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路容量,改善了語音質量和保密性,還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遊。
第二代系統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簡訊(短消息、SMS)、彩信(MMS、多媒體簡訊)、WAP等。
如今全世界第二代手機的市場標注,包括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
第三代 (3G)
第三代移動系統,即IMT-2000,是寬頻多媒體系統,能提供高質量寬頻綜合業務。
第三代手機的主要目標是開發全球通用的無線通訊系統,但結果出現了多種不同制式,包括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
這些新的制式都基於CDMA(碼分多址)技術,在帶寬利用和數據通信方面都有進一步發展。
❾ 關於無線網路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蜂窩無線移動網路么?目前發展了4代
第一代是模擬技術的,就是手機是大哥大的那一代,目前早已完全退出歷史舞台
第二代是以gsm和cdma為代表的數字蜂窩技術,嚴禁版本加入了gprs,edge,cdma1x等數據業務網路。
第三代是以wcdma,tdscdma,cdma2000位主流的網路技術
第四代是我們所說的4G,或者LTE,也是目前商用了的最先進的技術
第五代還在研究中預計2020前後出商用系統
❿ WIFI6有什麼優點
WiFi6的主要優勢
1.WiFi6更快
WiFi6的主要優勢體現在其速度上。經過20年的發展,WiFi6的速度已經是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WiFi1的827倍。與上一代802.11acWiFi5相比,WiFi6的最大傳輸速率已從以前的3.5Gbps提高到9.6Gbps,理論速度提高了近3倍。
在頻段上WiFi5僅涉及5GHz,而WiFi6覆蓋2.4/5GHz,覆蓋低速和高速設備。WiFi6支持1024-QAM,高於WiFi5的256-QAM,具有更高的數據容量和相應的數據傳輸速度。
2.WiFi6具有較低的延遲
WiFi的前幾代一直使用具有順序順序的OFDM技術(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在將新的OFDMA技術注入WiFi6之後,無線路由器可以連接到多個設備,有效地解決了數據擁塞和延遲的問題。
另外,WiFi6可以支持的最大空間數據流從WiFi5的4增加到8,也就是說,它最多可以支持8×8MU-MIMO,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WiFi6使用OFDMA(正交頻分多址)技術,該技術是WiFi5使用的OFDM技術的演進版本。它結合了OFDM和FDMA技術,並使用OFDM來為信道提供父項。之後,在一些子載波上載入了傳輸數據的傳輸技術。
3.WiFi6容量更大
WiFi6還引入了BSSColoring著色機制,為連接到網路的每個設備添加標簽,並為其數據添加相應的標簽。傳輸數據時,有一個相應的地址,該地址直接傳輸到該位置而不會引起混亂。
多用戶MU-MIMO技術允許計算機網路一次與多個終端共享信道,從而使多部行動電話/計算機可以同時訪問Internet,從以前效率低下的排隊序列傳遞方法到效率高的「攜手並進」。結合OFDMA技術,WiFi6網路下的每個信道都可以執行高效的數據傳輸,在多用戶情況下改善網路體驗,可以更好地滿足WiFi熱點區域,多用戶使用並且不容易凍結,容量更大。
4.WiFi6更安全
WiFi6設備只有採用了新一代加密安全協議WPA3協議,才能通過WiFiAlliance認證。這樣可以防止暴力攻擊,暴力攻擊等,安全性得到了進一步保證。
5.WiFi6節省更多電量
WiFi6引入了TARget喚醒時間(TWT,目標喚醒時間)技術,使設備和無線路由器能夠主動計劃通信時間,從而減少了無線網路天線的使用和信號搜索時間,這意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