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精准扶贫宽带政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网络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通知,旨在通过宽带政策帮助贫困群众。通知指出,将通过资费优惠等措施,确保贫困地区居民能够使用并负担得起各种通信服务和网络应用。
具体来说,通知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及贫困地区经济状况,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光纤宽带和移动手机等基础通信服务资费套餐的折扣优惠。这些企业需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通信成本。
各地通信管理局需牵头协调工作,与省扶贫办建立对接机制,指导省级基础电信企业实施具体方案,建立用户台账并严格规范办理流程。受益贫困户需与基础电信企业签署正式合同或协议,明确优惠折扣标准和有效期。
各地扶贫办应与通信管理局及省级基础电信企业加强合作,共享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为网络精准扶贫降费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两地主管部门需总结经验,推广优秀网络扶贫应用案例。
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相关部门需做好数据核验和报送工作。每季度首月20日前,各地通信管理局需汇总惠及用户和让利金额等数据,上报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务院扶贫办。
这项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使用率,促进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❷ 网络覆盖工程指的是什么
网络覆盖工程指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加快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步伐,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实用移动终端研发和应用;组织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程序;推动民族语言语音、视频技术研发,消除少数民族群众使用移动终端和信息服务时的语言障碍。
❸ 中国移动互联网管理中心是不是骗子
摘要 与传统扶贫方式相比,利用移动互联网扶贫具有五个优势:一是便捷优势,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用,实现泛在接入、万物互联,使得网络扶贫可以永远在线;二是扁平化优势,通过供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和层级,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经营管理成本;三是具有规模优势,网络价值和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互联网用于网络扶贫可有更大的溢出效应;四是集聚优势,互联网快速实现用户集聚、企业集聚和数据集聚,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普惠优势,互联网能够有效降低服务门槛,屏蔽了地域、群体、阶层的差异,可成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依托。
❹ 移动扶贫宽带是永久的吗
不是。经查询扶贫宽带套餐是有时间限制的,脱贫了就要缴费。所有的套餐协议期一般都是24个月。满足用户高速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网上炒股、网上购物、视频点播、网络游戏、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公、家庭办公、电子商务等业务需求。经过中国电信公司十数年的努力,目前公司高速有线宽带网络已覆盖全省,无线网络实现了全省的无缝覆盖。
❺ 中国移动南充分公司服务
中国移动南充分公司服务
在8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网络覆盖不断扩展,已经实现了对全市县城以上城区的全面覆盖。更进一步的是,公司成功解决了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公路干线以及重点旅游风景区的网络覆盖问题。自2005年以来,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资3.5亿元实施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使得全市99%以上的农村乡镇和村社实现了网络覆盖,覆盖率高达98%以上。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全市近百万农村群众的通信难题。
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中国移动南充分公司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公司关注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资助教育,帮助弱势群体。这些行动获得了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公司因此荣获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全省百名诚信纳税先进单位”、“服务质量达标示范单位”、“职业道德十佳单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十佳诚信单位”和“十佳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近40项荣誉。
❻ 网络扶贫计划指出五大工程分别是
法律分析:一、要实施网络覆盖工程,优先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网络覆盖,加快实用移动终端、移动应用程序、民族语言语音和视频技术研发,加快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应用步伐;二、要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扶贫网络博览会,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三、要实施网络扶智工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加强干部群众培训,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业创新,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四、要实施信息服务工程,通过构建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搭建一县一平台、完善一乡(镇)一节点、培养一村一带头人、开通一户一终端、建立一户一档案、形成一支网络扶贫队伍、构筑民生保障网络系统,建立起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五、要实施网络公益工程,开展“N+1”网络公益扶贫活动,推动网络公益扶贫行动和贫困地区结对帮扶计划,打造网络公益扶贫品牌项目,构建人人参与的网络扶贫大格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一条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