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是什么网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RPA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 于1969年 美国军方研究出, 只运用于军方的四台主机 ,到后来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 规定了各种协议 才出现了万维网 直到现在 网络也是不完善的 还在慢慢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是在1989年发明出来,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创造的,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这个软件能周期性地到达所有开放的文件下载站点,列出他们的文件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检索的软件索引。检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识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学,拥有第一个Archie的大学,发现每天中从美国到加拿大的通讯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访问Archie。学校关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这么大的通讯流量,因此只好关闭外部的访问。幸运的是当时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约在同一时期,BrewsterKahle,当时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计算机)发明了WAIS(广域网信息服务),能够检索一个数据库下所有文件和允许文件检索。根据复杂程度和性能情况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简单的可以让网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计算机公司维护着在全世界范围内能被WAIS检索的超过600个数据库的线索。包括所有的在新闻组里的常见问题文件和所有的正在开发中的用于网络标准的论文文档等等。和Archie一样,它的接口并不是很直观,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费很大的工夫。
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大学开发出来。当时学校只是想开发一个简单的菜单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访问学校校园网上的文件和信息。紧跟着大型主机的信徒和支持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拥护者们的争论开始了。开始时大型主机系统的追随者占据了上风,但自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宣称他们可以很快建立起一个原型系统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失败。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们很快作了一个先进的示范系统,这个示范系统叫做Gopher。这个Gopher被证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后的几年里全世界范围内出现10000多个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在一个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个数字选择你想要的菜单选项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选择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Gopher系统。
② 数据链路层的常用成帧方法有哪些
数据链路层的常用成帧方法有:
1、字符计数法;
2、带字节填充的分界符法;
3、带位填充的分界标志法;
4、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知识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的通信方式是一对一的通信方式----------ppp协议
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对于这种方式需要遵循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主机数据的发送。
③ 什么叫面向连接
Connection-oriented 面向连接:一种网络协议,依赖发送方和接收器之间的显示通信和阻塞以管理双方的数据传输.网络系统需要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发送数据之前先建立连接的一种特性。面向连接网络类似于电话系统,在开始通信前必须先进行一次呼叫和应答。
如果一种服务具有下列特征,就认为它是面向连接的:
1、建立一条虚电路(比如3次握手)
2、使用排序
3、使用确认
4、使用流量控制。流量控制的类型有:缓冲、窗口机制和拥堵避免。
④ T3POS是什么
x.25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其数据分组包含3字节头部和128字节数据部分.它运行10年后,20世纪80年代被无错误控制,无流控制,面向连接的新的叫做帧中继的网络所取代.90年代以后,出现了面向连接的ATM网络.
X.25协议是CCITT(ITU)建议的一种协议,它定义终端和计算机到分组交换网络的连接。分组交换网络在一个网络上为数据分组选择到达目的地的路由。X.25是一种很好实现的分组交换服务,传统上它是用于将远程终端连接到主机系统的。这种服务为同时使用的用户提供任意点对任意点的连接。来自一个网络的多个用户的信号,可以通过多路选择通过X.25接口而进入分组交换网络,并且被分发到不同的远程地点。一种称为虚电路的通信信道在一条预定义的路径上连接端点站点通过网络。虽然X.25,吞吐率的主要部分是用于错误检查开销的,X.25接口不可支持高达 64Kbps的线路,CCITT在1992年重新制定了这个标准,并将速率提高到2Mbps。
X.25的分组交换体系结构具有一些优点和缺陷。信息分组通过散列网络的路由是根据这个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进行选择的。用户可以与多个不同的地点进行连接,而不象面向电路的网络那样在任何两点之间仅仅存在一条专用线路。由于分组可以通过路由器的共享端口进行传 输的,所以就存在一定的分发延迟。虽然许多网络能够通过选择回避拥挤区域的路由来支持过载的通信量,但是随着访问网络人数的增多,用户还是可以感觉到性能变慢了。和此相反,面向电路的网络在两个地点之间提供一个固定的带宽,它不能适应超过这个带宽的传输的要求。
X.25的开销比帧中继要高许多。例如,在X.25中,在一个分组的传输路径上的每个结点都必须完整地接收一个分组,并且在发送之前还必须完成错误检查。帧中继结点只是简单地查看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并立即转发该分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在它完整地接收一个分组之前就开始转发。帧中继不需要 X.25中必须在每个中间结点中存在的用于处理管理、流控和错误检查的状态表。端点结点必须对丢失的帧进行检查,并请求重发。
X.25受到了低性能的影响,它不能适应许多实时LAN对LAN应用的要求。然而,X.25很容易建立,很容易理解,并且已被远程终端或计算机访问,以及传输量较低的许多情况所接收。X.25可能是电话系统网络不可靠的国家建立可靠网络链路的唯一途径。许多国家使用X.25服务。与此不同,在一些国家获得可靠的专用线路并不是不可能的。
在美国,大多数电讯公司和增值电信局(VAC)提供X.25服务,这些公司包括AT&T、US Sprint、compuserve、Ameritech、Pacific Be1l和其它公司。还可以通过在用户所在地安装X.25交换设备,并用租用线路将这些地点连接起来,来建立专用的X.25分组交换网络。
X.25是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协议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来解释x.25的专用术语是不同的。这种标准在三个层定义协议,它和OSI协议栈的底下三层是紧密相关的:
物理层 它称为X.21接口,定义从计算机/终端(数据终端设备,DTE)到X.25分组交换网络中的附件结点的物理/电气接口。RS-232-C通常用于X.21接口。
链路访问层定义象帧序列那样的数据传输。使用的协议是平衡式链路访问规程(LAP-B),它是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的一部分。LAP-B的设计是为了点对点连接。它为异步平衡模式会话提供帧结构、错误检查和流控机制。LAP-B为确信一个分组已经抵达网络的每个链路提供了一条途径。
分组层 定义通过分组交换网络的可靠虚电路。这样,X.25就提供了点对点数据发送,而不是一点对多点发送。
在X.25中,虚电路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虚电路在穿越分组交换网络的两个地点之间建立一条临时性或永久性的“逻辑”通信信道。使用一条电路使用可以保证分组是按照顺序抵达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按照同一条路径进行传输。它为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提供了可靠的方式。在X.25中有两种类型的虚电路:
临时性虚电路 将建立基于呼叫的虚电路,然后在数据传输会话结束时拆除。
永久虚电路 在两个端点结点之间保持一种固定连接。
X.25使用呼叫建立分组,从而在两个端点站点之间建立一条通信信道。一旦这个呼叫建立了,在这两个站点之间数据分组就可以传输信息了。注意,由于X.25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服务,因而分组不需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虚电路为传输分组通过网络到达目的地提供了一条通信路径。然而,对分组授予了一个号码,这个号码可以被连接源地和目的地的信道鉴别。
X.25网络易于安装和维护。它是根据发送的分组数据来收费的,在一些情况下,还会考虑连通的时间。牢记,其它一些服务更适合于高速局域网传输(例如帧中继)或专用连接。
X.25网络只是一个以虚电路服务为基础的 对公用分组交换网接口的规格说明。它动态的对用户传输的信息流分配带宽,能够有效的解决突发性和大信息流传输的问题,可以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有效的差错控制。
该分组交换网一般只用于要求传输费用比较少,而远程传输速率要求又不高的广域网使用环境
⑤ OSI网络七层结构是什么
网络七层协议:
1、应用层
与其它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
2、表示层
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C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
3、会话层
它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消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
4、传输层
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
5、网络层
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它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
6、数据链路层
它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各种介质有关。
7、物理层
OSI的物理层规范是有关传输介质的特性,这些规范通常也参考了其他组织制定的标准。连接头、帧、帧的使用、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
⑥ 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是指什么样子的网络它如何演变成今天的网络。
一 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因为计算机主机相当昂贵,而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对便宜,为了共享计算机主机资源和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单主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
在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中,因为所有的终端共享主机资源,因此终端到主机都单独占一条线路,所以使得线路利用率低,而且因为主机既要负责通信又要负责数据处理,因此主机的效率低,而且这种网络组织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较低,如果主机出问题,所有终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人们提出这样的改进方法,就是在远程终端聚集的地方设置一个终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终端聚集到终端集中器,而且终端到集中器之间是低速线路,而终端到主机是高速线路,这样使得主机只要负责数据处理而不要负责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机的利用率.
二 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主机互联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网络不再极限于单计算机网络,许多单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了有多个单主机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
这样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有两个特点:
①多个终端联机系统互联,形成了多主机互联网络
②网络结构体系由主机到终端变为主机到主机
后来这样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在慢慢演变,向两种形式演变,第一种就是把主机的通信任务从主机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CCP(通信控制处理机)来完成,CCP组成了一个单独的网络体系,我们称它为通信子网,而在通信子网连基础上接起来的计算机主机和终端则形成了资源子网,导致两层结构体现出现.第二种就是通信子网逐规模渐扩大成为社会公用的计算机网络,原来的CCP成为了公共数据通用网.
三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各种计算机网络怎么连接起来就显得相当的复杂,因此需要把计算机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使之更好的连接,因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就显得相当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体系结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为什么要使计算机结构标准化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因为为了使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紧密.第二个就是因为体系结构标准化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所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⑦ 计算机网络分类标准中能反映网络特征的因素有哪些(A距离,B速度,C技
1.答案是10BASE-T和100BASE-T
10base5;是原始的以太网标准,使用直径10mm的50欧姆粗同轴电缆,总线拓扑结构,站点网卡的接口为DB-15连接器,通过AUI电缆,用MAU装置栓接到同轴电缆上,末端用50欧姆/1W的电阻端接(一端接在电气系统的地线上);每个网段允许有100个站点,每个网段最大允许距离为500m,网络直径为2500m,既可由5个500m长的网段和4个中继器组成。利用基带的10M传输速率,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数据。
10Base2;是为降低10base5的安装成本和复杂性而设计的。使用廉价的R9-58型 50欧姆细同轴电缆,总线拓扑结构,网卡通过T形接头连接到细同轴电缆上,末端连接50欧姆端接器;每个网段允许30个站点,每个网段最 大允许距离为185m,仍保持10Base5的4中继器/5网段设计能力,允许的最大网络直径为5x185=925m。利用基带的10M传输速率,采用曼彻斯特 编码传输数据。与10base5相比,10Base2以太网更容易安装,更容易增加新站点,能大幅度降低费用。
10base-T;是1990年通过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10base-T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 线,一对线发送数据,另一对线接收数据,用RJ-45模块作为端接器,星形拓扑结构,信号频率为20MHz,必须使用3类或更好的UTP电缆; 布线按照EIA568标准,站点—中继器和中继器—中继器的最大距离为100m。保持了10base5的4中继器/5网段的设计能力,使10base-T局域 网的最大直径为500m。10Base-T的集线器和网卡每16秒就发出“滴答”(Hear-beat)脉冲,集线器和网卡都要监听此脉冲,收到“滴答” 信号表示物理连接已建立,10base-T设备通过LED向网络管理员指示链路是否正常。双绞线以太网是以太网技术的主要进步之一,10base-T因为价格便宜、配置灵活和易于管理而流行起来,现在占整个以太网销售量的90%以上。
100base-T;是以太网标准的100M版,1995年5月正式通过了快速以太网/100Bas e-T规范,即IEEE 802.3u标准,是对IEEE802.3的补充。与10base-T一样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但100Base-T包含4个不同的物理层规范, 并且包含了网络拓扑方面的许多新规则。
2.答案是中继器
中继器工作在网络物理层,主要功能是通过对数据信号的重新发送或者转发,来扩大网络传输的距离。 中继器是局域网环境下用来延长网络距离的最简单最廉价的互联设备。
3.答案是IEEE 802.3 以太网
现有标准:
IEEE 802.1 局域网协议高层
IEEE 802.2 逻辑链路控制
IEEE 802.3 以太网
IEEE 802.4 令牌总线
IEEE 802.5 令牌环
IEEE 802.8 FDDI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
4.答案是5km
单模光纤具备10 micron的芯直径,可容许单模光束传输,可减除频宽及振模色散(Modal dispersion)的限制,但由于单模光纤芯径太小,较难控制光束传输,故需要极为昂贵的激光作为光源体,而单模光缆的主要限制在于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单模光缆主要利用激光才能获得高频宽,而由于LED会发放大量不同频宽的光源,所以材料色散要求非常重要。
单模光纤相比于多模光纤可支持更长传输距离,在100MBPS的以太网以至这行的1G千兆网,单模光纤都可支持超过5000m的传输距离。
5.答案是路由器
传输层:没设备
网络层 :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数据连接层:交换机,网桥
物理层:集线器
6.答案:物理层 链路层 分组层(不叫网络层)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其数据分组包含3字节头部和128字节数据部分.它运行10年后,20世纪80年代被无错误控制,无流控制,面向连接的新的叫做帧中继的网络所取代.90年代以后,出现了面向连接的ATM网络.
X.25是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协议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来解释x.25的专用术语是不同的。这种标准在三个层定义协议,它和OSI协议栈的底下三层是紧密相关
7.答案: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
8.答案:以帧为数据单位
ATM以帧为数据单位,信头部分包含了选择路由用的VPI/VCI信息,因而它具有交换的特点。它是一种高速分组交换,在协议上它将OSI第三层的纠错、流控功能转移到智能终端上完成,降低了网络时延,提高了交换速度。
9. 数字通信:比特率和误码率 模拟通信:带宽和波特率
(1).带宽
在模拟信道中,我们常用带宽表示信道传输信息的能力,带宽即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理论分析表明,模拟信道的带宽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也越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努力提高通信信道带宽的原因。
(2).比特率
在数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bit)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每秒比特数bit/s(bps)、每秒千比特数(Kbps)或每秒兆比特数(Mbps)来表示(此处K和M分别为1000和1000000,而不是涉及计算机存储器容量时的1024和1048576)。
(3).波特率
波特率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态改变次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波特(Baud)。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为:比特率=波特率X单个调制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位数。
显然,两相调制(单个调制状态对应1个二进制位)的比特率等于波特率;四相调制(单个调制状态对应2个二进制位)的比特率为波特率的两倍;八相调制(单个调制状态对应3个二进制位)的比特率为波特率的三倍;依次类推。
(4).误码率
误码率指在数据传输中的错误率。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要求数字信号误码率低于10^(-6)。
10.FTP有两个端口,一个是20(用于链路连接的),另一个端口是21(用于传输数据)
11.IEEE802局域网标准对应了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OSI模型只是功能和概念上的框架结构,本身不是一个国际标准,亦没有严格按照它的网络协议集和国际标准.只是在制定其它协议时把它做为参考基准。
12.网络层
网络层协议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传输层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13.同10
14.硬件、软件、数据、通信通道
软件共享是指计算机网络内的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网络中的软件资源,包括各种语言处理程序、应用程序和服务程序。
硬件共享是指可在网络范围内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硬件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对一些高级和昂贵的设备,如巨型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器、绘图仪、高分辨率的激光打印机等。
数据共享是对网络范围内的数据共享。网上信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可以供每一个上网者浏览、咨询、下载。
⑧ 面向连接网络和无线网络各有什么特点
面向连接的网络与无连接网络
协议可以分为面向连接的协议和无连接协议。面向连接的协议有很多属性。首先,它通过组织化方法发送数据。每个报文的数据在发送时都附加了一个序列号。用这种方法,目的端主机可以检查帧的序列号并且发回一个确认消息给源端主机,以表示它收到了数据。这个过程就是可靠性实现的过程。为了实现序列功能和确认功能,协议必须和对等的目的端协议建立一个连接。这一连接可以让双方都同意这些属性,如从哪个序列号开始、帧的大小以及其他属性。正是该连接使协议成为面向连接的协议
相反,因为IP协议无法进行连接设置或实现帧的排序及确认功能,所以它没有能力来提供可靠性。因此,IP协议是无连接协议(Connectionless
Protocol)。
面向连接协议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是一种通过网络转发数据的方法。面向连接的网络在传输第一个报文之前就确定了路径。面向连接协议最典型的例子是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当ATM网络的用户要传输数据给目的端主机时,ATM网络首先必须在节点间建立端到端的连接。当报文(实际上应称为信元)到达每个ATM交换机时,该交换机立即就能知道如何将这些报文转发给下一个ATM交换机。这其中并没有像IP里那样的路由选择表查找过程。IP路由器的路由选择表中包含了整个网络中“跳”到“跳”的所有信息,并在此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路由选择。到达IP路由器的报文没有目的地的几率和路由器能够正确转发报文的几率一样大。而在ATM网络中,如果端到端的路由不存在,帧将不能从源主机发送出去。
反馈
IP协议不是可靠的协议也不是面向连接的协议,那么如果在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中出现了故障,IP协议会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IP协议的设计者特意设计了向传输层提供可靠性的功能。然而,他们设计了一种方法让中介系统(如路由器和目的站点)向源端主机提供网络中某些情形的反馈,而不是让传输层来处理发生在较低层的每种情形。这功能是通过实现ICMP来完成的。
主机可以接收来自网络的两种类型的反馈(当我们提到网络时是指路由器和其他主机,这些路由器和主机接收并转发由源端主机发送的报文)。
第1种类型的反馈是被动反馈(Passive
Feedback)。冲突是被动反馈的一种方法。在被动反馈中,网络故障不能明确地通告给源端主机。例如,当数据链路层的源端主机在传输数据后“听到”线路上有冲突时,它就知道必须要重传数据。
第2种类型的反馈是主动反馈(Active
Feedback)。有了主动反馈,源端主机就可以明确地接收关于数据传输的信息。在帧中继网络中,路由器通过使用帧中继报文中的FECN(For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转发显式拥塞通知)比特和BECN(Back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向后显式拥塞通知)比特,可以接收帧中继网络中关于拥塞的主动反馈。在IP网络中的主机从ICMP协议接收主动反馈。
⑨ X.25网络的含义是什么
X.25 是一个使用电话或者ISDN设备作为网络硬件设备来架构广域网的ITU-T网络协议。它的实体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1-3层)都是按照OSI体系模型来架构的。在国际上X.25的提供者通常称X.25为分封交换网(Packet switched network),尤其是那些国营的电话公司。它们的复合网络从80年代到90年代覆盖全球,在现在仍然应用于交易系统中。
⑩ TCP/IP模型的传输层有两个协议,第一个协议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第二个协议UDP是( )。
d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与tcp相反 UDP是报文方式传输,它的数据传送不考虑对方是否接收到或接收完整,也就是说我只管发送我的,你接受你的,万一有什么意外(如网络堵塞等情况)导致数据丢失或数据不完整,我也不负责。优点是数据传送快,占用网络资源小,缺点是数据传输质量不保证。
TCP是经过“三次握手”的稳定连接,每次数据的发送都要等待上一个信息包的
反馈确认,也就是说只有对方保证收到数据并确保无误情况下才继续发送数据。这种连接优点是稳定、安全、可靠,缺点是速度没UDP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