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什么因该学什么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INTERNET技术。
一般都是些网络原理。像tcp/ip协议四层。iso/osi,物,数,网,传,会,表,应七层。还有就是主要在网络层和应用层上的一些软件或设置,像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web服务器。asp,jsp,html等提一点。个人觉得主要还是TCP/IP协议和iso/osi,物,数,网,传,会,表,应七层是主要学习重点。是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知识。
C.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什么专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主要是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第1个方面就是计算机发展史,第21个就是现在的网络媒体应用。
D.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学的是什么
(1)计算机基础知识(大课:2学时 网站自学:2学时)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趋势
奠定现代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计算机工作原理
计算机软件概述
计算机文化与道德
(2)图形用户界面的使用(大课:3学时 课外讲座:2学时 网站自学:2学时 上机练习:2学时)
基础知识
什么是操作系统
图形用户界面技术
Windows2000基本使用
认识Windows界面
基本使用操作
文件管理基本概念
Windows2000文件管理
Windows2000程序管理
计算机管理
(3)文字处理(大课:3学时 课外讲座:2学时 网站自学:2学时 上机练习:6学时)
非数值信息的编码
输入和编辑文字
文档排版
图文混排
外部对象的引入
表格制作
认识办公组合软件
(4)数据报表处理(课外讲座:2学时 网站自学:4学时 上机练习:4学时)
Excel工作表
建立基本概念
工作表的操作与编辑
公式与函数的应用
打印工作表
Excel 图表
图表相关名词术语
创建和修饰图表
数据管理
数据清单概念
数据排序
筛选数据
分类汇总
(5)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课外讲座:2学时 网站自学:4学时 上机练习:4学时)
基本概念的建立
演示文稿、幻灯片、自动板式、占位符、模版与母版、配色方案
制作演示文稿
修改演示文稿
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
创建交互式演示文稿
(6)多媒体技术应用(课外讲座:4学时 网站自学:4学时 上机练习:4学时)
图像的基本处理
矢量图形的绘制
位图图像的简单编辑
动画的制作
动画制作的原理
Flash工具的基本概念
简单动画的制作
音效处理(声音格式的转换)
数据压缩
数据压缩机制
JPEG标准
MPEG标准
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简介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制作系统的硬件环境
制作系统的软件环境
(7)因特网基础知识(大课:2学时 网站自学:2学时 上机练习:2学时)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组成计算机网络部件
互联网技术和因特网
如何连入因特网
因特网地址与域名系统
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
(8)WWW信息服务与信息搜索(大课:2学时 网站自学:4学时 上机练习:2学时)
WWW信息服务相关概念
浏览器、超链接、网页、主页
超文本传输协议
标准资源定位器
超文本标记语言
信息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信息搜索
使用逻辑词辅助查找
使用双引号进行精确查找
使用加减号限定查找
(9)因特网上的信息服务(课外讲座:4学时 网站自学:4学时 上机练习:2学时)
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
电子邮件
远程登录 Telnet
新闻讨论组 Newsgroup
文件传送 FTP
INTERNET电话
网络安全
(10)网页制作(大课:4学时 网站自学:4学时 上机练习:6学时)
网页与网站
网页和网站制作的基本步骤
网站创建的基本方法
认识FrontPage
管理和组织网页
网页编辑
基本网页编辑
图形的插入和图形格式
创建超链接(超链接、书签、热点)
网页的布局(表格和框架)
创建和使用表单
使用网页层次组件
网页特效制作
Dreamwaver网页特效制作
Javascript语言介绍
E.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有什么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简单地说,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讯将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互连起来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面向终端的单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网络和开放式标准化计算机网络三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看不见的电磁波)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F.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是什么
TCP/IP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个网络通信模型,以及一整个网络传输协议家族。这一模型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也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其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为了减少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大多数网络都采用分层结构。对于不同的网络,层的数量、名字、内容和功能都不尽相同。在相同的网络中,一台机器上的第N层与另一台机器上的第N层可利用第N层协议进行通信,协议基本上是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所达成的一致。
不同机器中包含的对应层的实体叫做对等进程。在对等进程利用协议进行通信时,实际上并不是直接将数据从一台机器的第N层传送到另一台机器的第N层,而是每一层都把数据连同该层的控制信息打包交给它的下一层,它的下一层把这些内容看做数据,再加上它这一层的控制信息一起交给更下一层,依此类推,直到最下层。最下层是物理介质,它进行实际的通信。相邻层之间有接口,接口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和服务。相邻层之间要交换信息,对等接口必须有一致同意的规则。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每一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实体,实体既可以是软件实体,也可以是硬件实体。第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被第N+1层所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第N层称为服务提供者,第N+1层称为服务用户。
服务是在服务接入点提供给上层使用的。服务可分为面向连接的服务和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它在形式上是由一组原语来描述的。这些原语可供访问该服务的用户及其他实体使用。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讯。
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来实现传输的可靠性。TCP还采用一种称为“滑动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所谓窗口实际表示接收能力,用以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 Telnet、 FTP、 rlogin、 X Windows和 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 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G.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深得体会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属计算机方面的入门课程。本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INTERNET技术。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微机操作技术,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概念和初步知识。
2.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用法:理解WindowXP操作系统的工作方式,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常规汉字操作方法: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4.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用Word2003进行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5.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用Excel2003进行表格编排的基本操作。
6.了解计算机维护与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
7.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Internet基本操作。
H.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1.1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数据:存储在某种媒体上可以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的结果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相关技术。
计算机文化具有的基本属性:
广泛性,传递性,教育性,深刻性
1.2计算机技术概论
计算机的起源: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ENIAC)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投入运行
ENIAC共使用了约18800个真空电子管,使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0次加法
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信息时代,把人类社会推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新纪元
计算机的发展
人们根据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器件的不同,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第一代(1946年-----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真空管计算机) 逻辑元件(电子管,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内存容量仅几千字节) 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第二代(1956年-----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 逻辑元件(晶体管,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内存容量几十万字节) 程序设计语言(ALGOL,FORTRAN,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第三代(1964年-----1971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逻辑元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到几百万次,内存容量 字节)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操作系统和会话式语言
第四代(1971年------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逻辑元件(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每秒上亿甚至上千万亿次,内存容量 字节) 操作系统不断完善;微型机在家庭得到了普及,并开始了计算机网络时代
知识拓展: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最先提出通用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在设计一种基于计算机自动化的程序控制的分析机时提出了几乎是完整的计算机设计方案,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存储容量大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工作自动化
(6)通用性强
计算机的分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处理的对象 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
用途 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规模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
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信息管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B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巨型化
2.微型化
3.网络化
4.智能化
计算机信息表示(这个我单独弄一篇,不然看不懂)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工作原理
1.指令
指令是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它由一串二进制数码组成,这串二进制数码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
所有指令的集合称为计算机指令系统。计算机系统不同,指令系统也不同,目前常见的指令系统有复杂指令系统(CISC)外文名(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系统(RISC)外文名(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
2.“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美籍匈牙利冯.诺依曼基本思想(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3.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1)取指令 (指令计数器中的地址,--------从内存器中取出指令,并送到指令寄存器中)
(2)分析指令(对指令寄存器中存放的指令进行分析-----确定执行什么操作-----地址码确定操作数的地址)
(3)执行指令(根据分析结果,由控制器发出完成该操作所需的一系列控制信息----去完成该指令所要求的操作)
(4)上述步骤完成,指令计数器加1,为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计算机硬件系统
1.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数据处理指令的器件)由算数逻辑运算单元(ALU)和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中心,智慧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保证计算机按照预先规定的目标和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操作及处理。
控制器和运算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3.存储器(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简称内存和外存
(1)内存储器
1)只读存储器(ROM)常用语存放固定的程序和数据,并且断电后仍能长期保存。ROM的容量较小
2)随机存储器(RAM)CPU从RAM中即可读出信息又可写入信息,断电后信息就会丢失。
微机中的内存一般指随机存储器(RAM) 常用内存SDRAM DDR SDRAM DDR2 DDr3
3)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介于CPU和内存之间的一中高速存储信息的芯片,是CPU和RAM之间的桥梁用于解决他们之间的速度冲突问题
(2)外存
外存是内存储器的后备和补充,不能和CPU直接交换数据
4.输入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鼠标器,键盘,扫描仪,数字化仪,数码摄像机,条形阅读器,数码相机,A/D转换器(模数转换器)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绘图仪,各种数模转换器(D/A)等
内存储器和CPU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部分,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了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外设)
计算机软件系统
算法的主要性质:有穷性 确定性 可行性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主频(时钟频率)计算机CPU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 单位HZ赫兹
2.字长计算机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精度越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效率越高
3.内核数CPu内执行指令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的数量
4.内存容量
5.运算速度
常见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1.微处理器
2.存储器
3.总线
4.主板
5.输入设备
6.输出设备
I. 计算机文化基础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崭新文化形态,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可以体现为:(1)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的丰富文化内; (2)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设备丰富了人类文化的物质设备品种;(3)计算机应用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创造和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