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阶段(约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网络中心化,主机(如大型计算机)作为控制者,终端机不具备自主处理能力,它们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主要任务是批处理,分时系统出现后,也具备交互式处理能力。
其次,是分组交换网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网络结构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构成,资源分配采用排队方式,通过分组交换机实现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提高了通信效率,适应了突发式数据传输的需求。
随后,是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OSI模型,使得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能够互联,实现了网络的开放式和标准化。
最后,进入高速计算机网络时代(至今),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多媒体和智能网络的发展,标志着网络系统在可靠性和管理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扩展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还有多种,如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等)、拓扑结构(星型、网状等)、通信性能(资源共享、分布式等)、覆盖范围(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使用性质(公用网、专用网)等。随着技术进步,早期的联机系统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
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哪四个阶段,特点
四个阶段是:
1、以单机算计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网络进入到面向终端的阶段,以主机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实现与远程终端的数据通信。
特点:主机不仅负责数据处理还负责通信处理的工作,终端只负责接收显示数据或者为主机提供数据。便于维护和管理,数据一致性号,但主机负荷大,可靠性差,数据传输速率低。
2、分组交换网的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若干台计算机相互连接成一个系统,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网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性成果:提出分组交换技术形成TCP/IP协议雏形这个时期,主机只负责数据处理,而数据通信的部分由分组交换网完成。
3、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将自己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小型计算机等连接起来,以达到资源共享和相互传递信息的目的。
但是,这一时期计算机之间的组网是有条件的,在相同网络中只能存在同一厂家生产的计算机,其他厂家生产的计算机无法接人。这个情况就阻碍了网络的互联发展,促使了网络标准化的产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ARPANET为基础,形成了TCP/IP网络体系结构,风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连的高速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通信的出现,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4个发展阶其主要特征是综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2)计算机网络形成阶段特点扩展阅读: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允许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计算机系统,多个终端同时连接同一台计算机。分时系统能够令人产生“一人一机”的错觉,当时的PC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分时系统的特点包括:及时性、独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时性:没有及时性,就没法让多用户产生“一人一机”的错觉了。
2、独占性:分时系统本身最重要的特点。题外话,操作系统对进程的抽象就是让每个进程在某个CPU时间片有“独占性”,好像此时此刻只有一个进程占用计算机的硬件资源。
3、交互性:人机交互,不必多说。还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统或者计算机?那它有何用?计算机的作用就是要为人类提供服务。
4、多路性:这样才能连接过多个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