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计算机网络803谢希仁第八版教材重点勾画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八版教材重点概览
本教材为考重邮803计算机网络同学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框架与重点内容。
第一章,概述,关键点包括:P8 草案四个阶段,P16 表1-1 分组交换的优点,P17 图1-11三种交换的比较,P19 网络划分的两个方面,P21-P26 性能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时延的四个组成部分,P29 三要素。
第二章,物理层,关键点包括:P42 四种物理特性,P45 常用编码方式,P46-47 奈氏准则和香农定理的理解与记忆,P56-P61 复用技术,P63 ADSL技术。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关键点包括:P71 三个基本问题的解释,P73 点对点信道的主要步骤,P76 CRC编码,P78 PPP协议,P81 字节填充与零比特填充,P82 PPP的工作状态,P83 PAP与CHAP协议。
第四章,网络层,关键点包括:P117 虚电路与数据报的对比,P119 网际协议IP及其配套协议,P120 不同中间设备与IP网的好处,P124-125 分类IP地址与CIDR,P129 IP地址特点,P130 IP地址与MAC地址,P133 ARP协议,P136 IP数据报首部与字段用法,P142 最长前缀匹配与二叉线索查找,P146 ICMP报文格式与类型,P148 ICMP应用,P149 IPv6概念,P157 理想路由算法,P159-P163 RIP工作原理与距离向量算法,P164 OSPF基本特点,P166 OSPF分组类型,P168 BGP与热薯仔路由选择算法,P175 路由器结构,P179 IP多播概念,P185 VPN与P188 NAT概念。
第五章,运输层,关键点包括:P211 进程间的通信,P213 TCP与UDP协议,P215 UDP特性,P219-P220 TCP特点与连接套接字,P221-P225 TCP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与快重传与快恢复控制方法,P226-P247 TCP拥塞控制与TCP连接建立与释放。
第六章,应用层,关键点包括:P261 DNS概念,P264 域名服务器,P267 迭代与递归概念,P269 FTP工作原理,P272 WWW与URL概念,P276 HTTP版本与请求网页时间,P279 代理服务器,P280 HTTP报文结构,P283 文档分类,P293 电子邮件,P296 SMTP,P300 MIME概念,P304 DHCP概念,P281 SNMP概念。
第七章,网络安全层,关键点包括:P334 主动与被动攻击,P338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P339 公钥密码体制,P341 数字签名,P346 中间人攻击概念,P353 IPsec协议,P364 防火墙概念。
第八章至第九章,根据时间安排自行学习,可适当放弃。
附录,P461 缩写一览。
‘贰’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和第八版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可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七版和第八版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不同:
内容组织和深度:
实践应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
知识体系构建:
技术更新和应对策略:
‘叁’ 求计算机网络工程师教程视频 (完整的)
04谢希仁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肆’ 如何评价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七版)
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在中文教材中属于精品,但教学策略对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挑战。以下是具体评价:
优点:
不足之处:
建议:
‘伍’ 关于谢希仁着《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的两个问题
1。连接简单;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总线结构省线。星型结构比较稳定,任何一个线出问题了都不会影响其他端口;不使用共享总线,所以不会有总线拥塞问题;可扩展性好,可以通过级联扩展网络。
2.
1)首先强调关于HDLC的定义问题:
约束通信双方按一定规则进行通信的体系为数据链路控制规程(DLCP),也叫数据通信控制规程(DCCP)。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组织和大财团都在研究制定此类规程。从发布的规程体系看,共包括两类——面向字符的控制规程和面向比特的控制规程。
面向字符的规程,典型代表有美国标准协会ANSI的X3.28,ISO的ISO1745、DEC公司的DDCMP、中国的GB3453-82、IBM公司的BSC。
后来,IBM公司在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比特的规程。再后来,ANSI和ISO两组织以IBM的SDLC为基础发展了两个类似的规程,一个是ANSI的高级数据通信控制规程(ADCCP),另一个就是ISO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即HDLC。
(2)一般情况下,HDLC规程帧格式中的8位地址码段已经足够(256个地址),若实在不够,则该8位地址是可以扩展的(按8位扩展),并且可以许循环扩展下去,具体扩展方式是将地址的首8比特的第一位置0,表示下一个8比特是基本地址的扩展(没有扩展时则表示是控制码段)。
(3)地址的命名规则以实际系统构造方式为前提,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系统,对规则的定义是不同的,应结合具体系统来理解。例如,基本地址方式下,256个地址是等同的,扩展后,前128位可以是主系统,后256位可以是子系统。也可以是128位与256位的组合形成新的独立地址码(但在解码时需要设计具体进程)。还可以是其它解释,一切看自己的系统规程设计。
(4)如第(2)点所说的地址扩展方式,一切以具体系统的具体规程为原则,不存在绝对的“网络层向链路层提供的是网络层地址”(此情况仅指你目前正在认识的系统),另一方面,在地址扩展方式下,很容易区分网络层地址和接入系统地址。
(5)MAC是和网络拓扑及具体互联媒质相关的协议规程。但是,仅仅适合于局域网的规定结构方式(不能与网络拓扑重构概念混淆)。在许多网络中,其互联媒质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有所规定,因此不存在MAC问题,但在局域网中,由于结构形式、联结媒质可以多样化,因此相关规程中作了一些定义,试图全方位适应各种情况的规程协议(也是目前流行规程),将MAC接入控制作为规程要点之一。当然,目前一些局域网技术规程有扩大化应用趋势(包括MAC方面),但MAC的重点是根据具体媒质和具体拓扑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数据传输进程控制方式或规程,是比地址码概念更外围的规程,一旦选定具体MAC规程(可以是动态选择),通信进程便按照设计的HDLC规程约定完成
3.交换机应该用在局域网负荷重的那个网络。
4.因为无线网可靠性比较差,丢包率高,在底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比较划算。以太网物理介质可靠性高,在高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