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
从人的因素 考虑,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为的无意失误。
(2)人为的恶意攻击。一种是主动攻击,另一种是被动攻击。
(3)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针对您的问题这个一般都是针对WEB攻击吧!一般有钓鱼攻击!网站挂马!跨站攻击!!DDOS这些吧!至于防御方案!不同情况不一样!没有特定标准!+
内部威胁,包括系统自身的漏洞,计算机硬件的突发故障等外部威胁,包括网络上的病毒,网络上的恶意攻击等
5.黑客:
B. 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容易泄露信息
网上购物、聊天、发邮件、打印复印材料等行为会不经意“出卖”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就会被诈骗分子盯上并造成严重损失。
如何才能避免信息泄露被骗?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提醒大家要注意加强防范以下这8种情况:
翡翠擦口料厂家直供,特价保真!
广告
1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提醒: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以防是钓鱼网站。
2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提醒: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3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
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提醒: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4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
提醒: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地说出或者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提醒: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6慎在微信中晒照片
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此外,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到他人的照片。
提醒: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
7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提醒: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8免费WiFi易泄露隐私
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提醒: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
C. 近几年网络隐私泄露的经典案例都有哪些
例如:2017年3月22日,国内知名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公布了“携程安全支付日历导致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的相关信息。漏洞发现者指出,携程将用于处理用户支付的服务接口开启了调试功能,使所有向银行验证持卡所有者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均直接保存在本地服务器。
而该信息加密级别并不够高,可以被骇客轻易获取。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户的:持卡人姓名、身份证、所持银行卡类别、卡号、CVV码以及用于支付的6位密码。
相关信息
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类别:
1.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基本信息,有时甚至会包括婚姻、信仰、职业、工作单位、收入、病历、生育等相对隐私的个人基本信息。
2.设备信息。主要是指所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终端设备(包括移动和固定终端)的基本信息,如位置信息、Wifi列表信息、Mac地址、CPU信息、内存信息、SD卡信息、操作系统版本等。
3.账户信息。主要包括网银账号、第三方支付账号,社交账号和重要邮箱账号等。
D. 哪些互联网应用正在泄漏你的隐私
【《财经》综合报道】360浏览器侵犯用户隐私话题再次引人关注。据《上海青年报》11月23日报道,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主办的“隐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一份由中科院保密技术攻防重点实验室研究撰写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的技术研究报告》报告揭示:一直以安全为名的360浏览器在架构设计、运作原理方面竟然存在着三大隐私安全问题,将会给用户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这将会给用户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上海青年报》援引一位与会专家观点称。
此前,工信部曾公开宣布将对360安全问题展开调查,但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出台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中科院作为信息研究的专业机构,此次所出具的该项报告,或将成为推动该问题解决的重要依据。
《上海青年报》还从会上获悉,中科院针对当前互联网常用产品及服务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整体研究,涉及浏览器、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社区网站等多个类别。从记者辗转获得的报告原文来看,在浏览器隐私保护情况的研究章节里,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对360安全浏览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归纳列举出360安全浏览器存在的三大安全问题,其中包括:收集用户所打开过的浏览页面地址、收集用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的信息以及预留后台端口,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利用云端指令,在后台执行《安装许可协议》规定内容之外的功能等。
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整个软件运行过程及环境进行了综合测试,证实了360确实存在安全问题,并在实验室进行了多次复现。研究人员在报告中举例称,当用户在360安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完整的网址时,360浏览器会向360公司的特定服务器依次发送用户的每一次输入数据直至输入完成,发送的信息包含了能够确定用户唯一性的ID,这可能会导致特定用户的地址栏输入以及浏览记录容易被跟踪和泄漏。另有分析显示,“这些组件或以欺骗的方式被下载到电脑以实现360安全浏览器的某些未明示的功能,也可能造成用户的电脑被恶意侵入”。
实际上,在过去数月,360安全软件一直深陷安全及隐私泄漏漩涡,饱受来自网民、媒体、意见领袖和主管部门的质疑。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也就安全问题对360软件发出连番质疑,指称360私自窃取用户隐私、伪装系统补丁、捆绑安装软件以及360通过“云控制”远程操控用户电脑等。尽管360方面并未正面回应这些问题和质疑,仅仅将其归为“竞争对手迫害”,但层出不穷的真实案例,仍然引发大量用户关注并卸载360,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也内部通知禁用360全系产品。根据CNZZ最新发布的数据,自方舟子开始打假360以来,360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下降了1.6%,保守估计流失用户1000万。
面对沸沸扬扬的“360隐私泄露门”,10月25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表示,工信部已经介入调查方舟子指控的奇虎360浏览器窃取用户隐私一事,“如果查实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予以严肃处理”。360方面随即宣布将主动将产品送至国家质检总局和工信部检验。
对于360的主动“送检”,互联网威慑防御(IDF)实验室创始人、安全专家万涛认为作用不大。万涛指出,360使用的是云端控制技术,单检测桌面软件很难检测到问题,对整个过程与环境进行检测评估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石文昌曾表示,如果安全软件不遵守软件安全机制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最小特权原则(POLP,principleofleastprivilege),而是利用特殊权限,进行非功能实现所必须的操作,其对系统权限的滥用将影响到用户系统的信息安全。
相关与会专家表示,“根据此次中科院的研究报告,和之前社会各界对360软件安全性的质疑,360公司以安全为名、行盗取泄漏用户隐私之实的一系列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工信部2011年第20号令颁布并于2012年3月15日实施的《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中的相应条款”。
该《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的技术研究报告》标明“V1.0”,发布者为“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术攻防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是2012年11月。
以下为《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的技术研究报告V1.0》的部分内容:
前言
随着国内外个人隐私泄露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日常工作生活中计算机软件、移动终端以及高技术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术攻防重点实验室对当前常用软件和终端产品的用户隐私保护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有关隐私保护存在的风险。本文主要从常用软件、网络服务、移动终端以及声光电磁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和发现。文中内容注重实例研究和数据再现,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对个人隐私相关问题的关注。
本文得到了北京大学互联网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帮助。
1终端常用软件与用户隐私保护
1.1网络浏览器
许多网络浏览器为了增强用户体验、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定向广告业务等目的,通常会在后台收集用户的网页浏览记录等个人信息上传到服务器。然而许多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或者所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软件《安装许可协议》中进行了明确规定的范围。
实验室以360安全浏览器当前最新版本5.0为例,对浏览器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浏览器中的隐私泄露威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预留后门,植入代码:一些浏览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后台执行《安装许可协议》规定内容之外的功能,360安全浏览器在运行过程中约每5分钟与服务端进行一次通信,并下载一个文件,如下图所示,下载的文件为se.360.cn/cloud/cset18.ini,但是从数据流可以看出该文件实际上是一个PE文件,文件头中标识的产品名称为DataDll。
E. 常见的泄密途径与对策有哪些
•由于研发人员比普通办公人员要精通电脑,除了常见的网络,邮件,U盘,QQ等数据扩散方法外,还有很多对于研发人员来说非常容易的方法(未列全):
•物理方法:
–网线直连,即把网线从墙上插头拔下来,然后和一个非受控电脑直连;
–winPE启动,通过光盘或U盘的winPE启动,甚至直接用ISO镜像启动。
–虚拟机,通过安装VMWare虚拟机,在虚拟机内使用外设U盘,网络。
–其他非受控电脑中转,即把数据拷贝给网络内其他非受控电脑上,中转
–网络上传,通过在公网上自建一个上传服务器,绕过上网行为管理
•数据变形:
–编写控制台程序,把代码打印到DOS控制台上然后屏幕信息另存;
–把代码写到Log日志文件中,或把代码写到共享内存,然后另一个程序读走。
–编写进程间通信程序,把代码通过socket,消息,LPC,COM,mutex,剪切板,管道等进程间通信方式,中转把数据发走;
–通过IIS/Tomcat等web解析器中转,把代码数据当网页发布出去,然后浏览器浏览后另存,或干脆写个txt框,初始化时把代码都拷贝进来;
•外设中转 :
–对于嵌入式开发场景,可以通过串口,U口,网口把代码烧录到设备中转泄密
推荐使用SDC沙盒,使用驱动层加密技术,沙盒加密是个容器,和软件类型无关,文件大小无关,文件存在电脑里不需要人为设置,而且可以禁止截屏、禁止拷贝文档里的内容、禁止打印,这样可以避免通过网络论坛等途径把源代码,文件等资料传播出去。
F. 现阶段主要的泄密途径包括哪些
有很多工程图纸 cad图纸都是员工非法外泄的 我觉得有必要装防泄密软件里杜绝这个事情 像海宇安全的方泄密软件 好像还不错哦
G. 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的泄密类型有哪些
邱戈龙尖端知识产权律师认为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的泄密类型有一下几种:
1.、来自企业内部的侵犯。
内部人员对商业秘密的侵犯一直是侵犯商业秘密的主要手段,企业内部人员特别是网络管理人员利用其工作便利或管理上的漏洞,将企业的商业秘密从企业内部网上下载出卖或内外勾结,为他人获取企业内部网上商业秘密提供方便。
2、黑客入侵。
黑客从入侵政治、军事、领域到入侵经济领域已成为事实,他们利用巧妙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捕获企业特有的重要信息,或对企业进行轰炸使企业的系统功能丧失,商业秘密受到侵犯,这是网络时代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一种新手段。
3、病毒侵袭。
病毒是网络正常运行的主要威胁之一,企业网络越开放,病毒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病毒侵袭会使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形成对存储于计算机中的商业秘密的侵害,
4、他人截获、窃取、更改、披露企业商业秘密。
如果企业没有采取加密措施或加密强度不够,攻击者可能通过互联网、公共电话网、搭线、在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安装接收装置或在数据包通过的网关和路由器上截获数据等方式获取传输的机密信息;或通过对信息流量、流向、通信频度和长度等参数的分析,推出有用信息:如消费者银行账号、密码等企业的商业秘密。
攻击者在熟悉企业网络信息格式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网传输中的企业商业秘密进行更改、删除、或插入,使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出现错误,从而形成危害性更大的侵害;
或窃取者在线披露、使用其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它手段非法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有关当事人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或者约定,在网上披露、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5、通过冒充各种角色获取企业商业秘密。
这种类型的泄密包括:
(1)冒充合法用户,给企业发大量电子邮件,窃取商家的商品信息和用户信息,检索企业商品的递送状况、订购商品,从而了解企业商品的递送状况和货物的库存情况;
(2)冒充领导发布命令,调阅密件;
(3)冒充网络控制程序,套取或修改使用权限、通行字、密匙等商业秘密;此外,偷窃计算机硬件等也可以成为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一种手段。详情请看邱戈龙尖端知识产权律师网
H. 列出常用信息泄露方式
典型的信息泄露危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软硬件故障导致意外泄密
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和正常运行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当这种正常状态遭受到破坏时,信息就存在着泄密的可能。例如发生设备被盗、被毁,基础网络设施线路被截获或偷听而造成泄露。还有如防火墙意外瘫痪而导致失效,以致安全设置形同虚设,再或由于服务器死机导致数据丢失或外泄等。最后,还有软硬件设备环境缺乏安全保护,如防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2)黑客入侵
一般来说,黑客常见的入侵动机和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拒绝服务(DOS)攻击。这类攻击一般能使单个计算机或整个网络瘫痪,黑客使用这种攻击方式是要阻碍合法网络用户使用该服务或破坏正常的活动,但只会导致网络故障,一般不涉及信息安全和信息泄密。而另一种是非法入侵,非法入侵是指黑客利用企业安全漏洞访问企业内部网络或数据资源,进行删除、复制甚至毁坏数据的活动。这种黑客入侵行为可能会致使公司数据被窃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属于非常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
(3)病毒侵袭
几乎有计算机的地方,就有出现病毒的可能性。计算机病毒通常隐藏在文件或程序代码内,伺机进行自我复制,并能够通过网络、磁盘、光盘等诸多手段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相当快、影响面大,必须对它的危害要引起关注。一般来说,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是对付病毒的最好方法之一。
CIH、爱虫等病毒曾让企业信息安全人员恐慌一时,侵害小病毒的会引起死机影响工作,大的可能引起系统瘫痪或摧毁数据,有些恶意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资料的功能,如用户账号和密码等。
(4)非授权泄露或删除敏感信息
企业内部的敏感信息被内部人员非授权泄露或删除。导致这种状况的有几种原因,如非法使用移动存储设备,非法复制资料等,还有如错误的电子邮件发送,配置错误的访问控制列表,没有严格地设置的用户访问权限等,这些都是由于内部信息安全管理不善所导致的。也有可能是信息管理人员对安全权限设置不当,导致某些怀有恶意的人故意破坏企业商业机密的完整性以及向竞争对手故意泄露商业机密等。
I. 哪些现象可能泄露了个人信息
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信息很容易泄露,在个人信息泄露时,我们会经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诈骗短信,或是诈骗电话,甚至还有会盗取微信号、QQ号,有的甚至连银行卡的钱财也会被套取,当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提高警惕,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泄露,要注意不要再去登录注册一些浏览器上的网站网页,也不要经常用手机号在乱七八糟的平台上随意购买东西,更不要随随便便在街上扫描一些二维码获取免费礼物,因为可能这些行为已经让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了。
很多网站多是有病毒的,所以我们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毕竟骗子的手段很多,一个不留神就会被盗取信息,而有的信息被盗取还会发生银行卡中钱财丢失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多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