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气预报的气象资料来自何处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
按照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重要工具
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地面和高空两种。天气图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各式各样的天气符号,这些符号都是根据各地传来的气象电码翻译后填写的。
每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天气。
表示云状的符号,有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等等。
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有:雷暴、龙卷、大雾、连续性大雨、小雪和小阵雨等等。
此外,还有表示风向风速、云量及气压变化的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都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把广大地区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以及阴、晴、雨、雪等统统填在一张天气图上。从而构成一张张代表不同时刻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加工,并将分析结果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表示出来。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内容包括:圈画出各地重要的天气现象(如降水、大风、雪暴等)的区域范围,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所在位置,绘制全图等压线,标出低压、高压中心及强度。经过这一分析,就可从图中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气压形势: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冷暖空气的交锋地带在哪里。
高空天气图上填写的气象要素是同一等压面上各点的高度,因而分析绘制的是相隔一定数值的等高线。等高线画好后,就能看出当时高空的气压形势:哪里是低压槽,哪里是高压脊。然后再画出等温线,标出冷暖中心。从冷暖中心与低压槽、高压脊的配置情况,预报人员就可对未来的气压形势作出大致的判断。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气象台已经使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探测工具和预报手段来提高气象预报的水平,收到了显着的效果。据报道,自1966年以来,发生在全世界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几乎没有一次逃过气象卫星的“眼睛”。卫星云图对于监视和早期发现大型风暴、强烈的灾害性天气都有显着效用。
⑵ 所有天气APP的数据来源是哪里不同的天气APP显示的数据为什么不一样
这些App数据有可能是根据大数据做出来的,气象台对此无法控制。
有可能是该手机后台某款App通过大数据采集来的实况数据,也可能从中国气象局的气象数据中采集的实况数据。手机App发布的天气预报数据,除非这些数据底下有“和中国气象局合作开发的App”等信息提示,否则,这些数据肯定不是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发布的。发布这些非正规数据的App,都有相应的属于自己研发团队,从而发布自己的天气数据。
理论上,实况数据与预报数据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仅“-5℃”和天气预报“-3℃至6℃”有误差,而且不同的手机、不同的App产生的天气预报数据是不一样的。有的App发布的数据,如果手机的位置不同,即采集实况数据的地点不同,发布出来的数据在同一时间点也是不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非正规App发布的气象数据,与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尽管有误差,但在气象大趋势上是基本一致的,市民出行也可做参考。
注意事情:
很多市民就是很少使用气象部门开发的App,很少相信气象部门所发布的正规天气数据,却相信非气象部门App发布的数据。在此,气象局提醒市民,获取准确正规的气象数据,请使用气象部门的App。
⑶ 天气预报起源于那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年),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着一《气象通论》。书中阐述了飓风、焚风和风的成因与分布,晕、虹、雷电等大气光象,云、雨、雹和霾的形成,以及气候变化等。亚里士多德将先前所有的各种气象学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自己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见解和理论,使之成为一门有系统的科学一古代气象学,即古代天气预报的思想基础。
⑷ 中国天气网的天气数据和墨迹天气的天气数据来源分别是哪里
这两个来源全都一样中国气象预报中心。首先天气预报软件采集的数据来源不同,去更新速度和预算方法不同,会造成气象预报不同。
⑸ 天气预报是网络应用吗
是。天气预报的信息一般都是由气象部门发出,通过各种信息媒体网站渠道发送成功的,手机里的天气预报也是通过网络app上传到某个网站上,所以是网络应用。
⑹ 正规的天气预报系统起源于哪个国家
正规的天气预报系统起源于英国。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
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6)网络天气预报来自哪里扩展阅读:
动物天气预报
1、燕子:闷热天气,群燕贴着地面飞行,是大风大雨即将来临的征兆。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的翅膀潮湿飞不高,为了捕捉虫子,燕子才低飞觅食。
2、蜜蜂:采蜜时,它早出晚归,预示着第二天必定是晴天;假如它迟迟不离巢,或者离去晚,早早回归则预报不久将是阴雨天;倘若细雨时它去采蜜,又预示天将放晴。
3、蚂蚁:如果它们口衔白籽,排着长队,往来匆匆地往高处搬家,是预示将要出现连绵不断的阴雨天,而且雨量较大;如果是往低处搬家,则告诉我们:未来将出现旱情,这里的水源不足了。
4、泥鳅:泥鳅被称作“活的晴雨表”。如果泥鳅烦躁不安,上下翻腾,水面冒出许多气泡,预示不久将下雨,或刮偏北大风;反之,泥鳅安静地栖息水底,则预示天气晴朗。
5、蛇:蛇从洞穴中钻出,横盘于路上不动,或萎缩地朝一个方向慢慢爬动,预示着天要下雨了。若蛇出洞的次数增多,说明雨水较大;反之,雨水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