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1年中美网络大战是怎么回事
2001年04月01日,美国一架海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北京时间上午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 美机突然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和左翼与中方一架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失踪。
4月1日,浙江湖州籍优秀飞行员王伟,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在万里碧海蓝天,写下了当代军人对祖国的忠诚。
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美黑客之间发生的网络大战愈演愈烈。自4月4日以来,美国黑客组织PoizonBOx不断袭击中国网站。对此,我国的网络安全人员积极防备美方黑客的攻击。中国一些黑客组织则在“五一”期间打响了“黑客反击战”!
自4月1日发生撞机事件以来,多个美国政府和商业网站遭到了中国黑客的攻击。一张贴在被黑网站首页上的帖子写着:“黑倒美国!为我们的飞行员王伟!为了我们的中国!”。
美国一家着名的网络安全公司宣布了一项调查数据,称自从撞机事件发生以来,两国网站上的黑客攻击事件每天都要发生40—50起,而在这之前,这个数字仅为1—2起。
其实中美黑客间大规模的攻击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5月,即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发生以后,当时中国的红客们袭击了美国的一些政府网站,包括能源部、内政部在内,这些网站的首页上一度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有一次大规模的攻击,还致使白宫的网站失灵三天。中国黑客攻击事件成了当时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
同样在4月27日这天,中国ChinaByte网站专门刊文,提醒中国的网络管理员,近期屡屡得手的美国黑客组织PoizonBOx和单枪匹马的Pr0phet,前者侧重攻击windows,后者主要攻击Lunix系统,虽然他们“闹翻天了也不过是个小角色而已”,但得重视才对,因为自3月以来,PoizonBOx对以“.cn”结尾的部分网站进行了283次的攻击,而pr0phet也已得手了近30次。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最近的两周进行的。
5月3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进入4月中旬以来,针对中国网络的攻击事件频繁发生,中国网络运营者要注意防范黑客攻击,确保网络安全。并提醒,如果发现网络攻击事件,可以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协调中心。
撞机事件的谈判仍在继续,而网上的斗争却已然火热。一场规模更大、牵涉面更广的黑客战争,再次逾越浩渺的太平洋,在网络上展开。
B. 中美之间上规模的网络大战总共有几次,盘点一下。
自四月一日“美国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以来,美国黑客入侵了大量中国网站,中国黑客现在已经展开了“五一卫国”反击活动,双方黑客在互联网上正在进行一场网络大战。这次是比较着名的,规模比较大,其他的没意思了
C. 美国服务器cn2线路有什么优势
美国专线服务器逐
渐被对网络延迟要求非常高的企业所看好,美国服务器的带宽大、价格便宜等众多优势逐渐被国内大批用户青睐,但由于中美间的网络接口偶尔存在不稳定、延迟大
等因素,给美国服务器造成网速慢硬伤,同时也给美国专线服务器CN2网络服务器带来机会。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美国CN2网络服务器到底好在哪里?
CN2承载中国电信自身关键赢利业务和具有QoS保证的SLA业务,可同时支持语音、数据、视频、专线等业务。为了满足所承载业务对QoS的要求,CN2提供了高性能的网络指标,例如平均单向时延、最大单向时延、单向丢包率等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CN2骨干网络采用三层网络结构:核心层、汇接层和边缘层,相对应的节点为核心节点、汇接节点和边缘节点。CN2网络建设实现了全网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国内199个城市的CN2骨干节点和业务节点及海外POP节点建设。
美国专线服务器CN2网络相对传统中国电信网络质量更好、访问速度更快、延迟更小,而且稳定性也更高。
D. 中美之间网络是怎么连接的
是直接走的海底光缆
E. 中美之间通信主要是通过卫星还是海底电缆
中美之间通信主要是通过海底光缆。
世界各国的网络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型局域网,海底和陆上光缆将它们连接成为互联网,光缆是Internet 的“中枢神经”,而美国几乎是Internet 的“大脑”。美国作为Internet 的发源地,存放着很多的Web和IM(如MSN)等服务器,全球解析域名的13个根服务器就有10个在美国,登录多数 .com 、.net 网站或发电子邮件,数据几乎都要到美国绕一圈才能到达目的地。
海缆现在是分区维护的,出于安全目的,海缆平时也需维护。如果有人把海缆捞出来,加进光纤,就可以偷走信息。如果发生战争,也可能有人破坏光缆。海缆是现在通信的最好解决办法,别的方法如卫星、微波可以作为补充,但是现在看来无法取代海缆,因为它们的信道有限。是能让广大用户以便宜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方式。
海缆系统的远程供电十分重要,海底电缆沿线的中继器,要靠登陆局远程供电工作。海底光缆用的数字中继器功能多,比海底电缆的模拟中继器的用电量要大好几倍,供电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不能中断。因此在有鲨鱼出没的地区,在海底光缆的外面还要加上钢带绕包两层和再加一层聚乙烯外护套。 即使是如此严密的防护,在80年代末还是发现过深海光缆的聚乙烯绝缘体被鲨鱼咬坏造成供电故障的实例。
F.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海底光缆是怎么横跨太平洋的
1. 中美海底光缆系统(CH-US)它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中美海底光缆系统,是之前重要的国际光缆之一,全长约30000公里,共有9个登陆站,中国的登陆站分别为上海崇明和广东汕头。其他登陆方还有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该系统的传输速率为2.5Gb/s x8个波长,共有四对光纤组成,采用具有自愈功能的环型网络结构。
2. 简单的说,海底光缆铺设就是把光缆放在海底光缆敷设船上,然后船慢慢开动的同时把光缆平铺沉入海底。
3.具体来说,光缆铺设主要包括光缆路由勘查清理、光缆敷设和冲埋保护三个阶段。光缆敷设通常是由挖掘海底的缆线埋设机来完成的,它有点像耕田时使用的犁,由海底光缆敷设船拖曳前进,并通过工作光缆作出各种指令。其底部有几排喷水孔,作业时,每个孔同时向海底喷射出高压水柱,将海底泥沙冲开,形成光缆沟。而设备上部有一导缆孔,用来引导光缆(光缆)到光缆沟底部。
4.海底光缆的基本结构通常为:聚乙烯层、聚酯树酯或沥青层、钢绞线层、铝制防水层、聚碳酸酯层、铜管或铝管、石蜡,烷烃层、光纤束等。因此其直径通常是69毫米,每米的重量高达10公斤,设计寿命为持续工作25年。
G. 中美海底光缆是什么时候建的
中美海底光缆系统(CH-US)它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中美海底光缆系统,是目前重要的国际光缆之一,全长约30000公里,共有9个登陆站,中国的登陆站分别为上海崇明和广东汕头。其他登陆方还有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该系统的传输速率为2.5Gb/s x8个波长,共有四对光纤组成,采用具有自逾功能的环型网络结构。该系统于2000年1月开通部分段落。
中美海底光缆由世界23个电信机构共同出资建造,
于1997年12月开工建设,其中的北线于l999年12月初全部建成,并于2000年1月19日正式投入使用,是亚洲各国连通美国的主要电信线路。 中美电缆是属环状电信网络,目前南线建设尚未完成。
H. 我国是通过什么和远在美洲的国家网络连接的
就是海底光缆
1.中美光缆(CHINA-US CN):连接亚洲和北美洲,全长约3万公里,共有9个登陆站,中国登陆站在上海祟明和广东汕头,其他登陆方还有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系统传输速率2.5Gbps×8个波长,四对光纤,采用具有自愈功能的环型网络结构。北线于1999年开通,南线于2001年开通。
2.C2C国际海缆:这是由新加坡电信为主要控股公司的C2C公司发起的一条连接亚太主要国家的大容量海缆系统。设计容量为10Gbps×96×8FP共计7.68T,连接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东南亚。中国网通作为C2C公司的中国大陆登陆提供方,建设了上海芦潮港登陆站,从而成为继中国电信后内地第二家拥有国际海缆登陆站的电信运营商
3.环球光缆(FLAG):连接亚洲、中东和欧洲,全长3.9万公里,共有12个登陆站,为分支形网络结构,中国登陆站在上海南汇,传输速率5Gbps,共有两对光纤,于1997年9月开通。
I. 中美5G两大方案究竟有什么区别
5G到底是什么?
5G的全称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1G(语音通话):第一代(1G)于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80年代初投入使用。1G网络是利用模拟信号使用类似AMPS和TACS等标准在分布式基站(托管在基站塔上)网络之间“传递”蜂窝用户。
2G(消息传递):在20世纪90年代,2G移动网络催生出第一批数字加密电信,提高了语音质量、数据安全性和数据容量,同时通过使用GSM标准的电路交换来提供有限的数据能力。
3G(有限数据:多媒体、文本、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3G网络通过完全过渡到数据分组交换,引入了具有更快数据传输速度的3G网络,其中一些语音电路交换已经是2G的标准,这使得数据流成为可能,并在2003年推出了第一个商业3G服务,包括移动互联网接入、固定无线接入和视频通话。
4G和LTE(真实数据:动态信息接入,可变设备):4G充分利用全IP组网,并完全依赖分组交换,数据传输速度是3G的10倍。由于4G网络的大带宽优势和极快的网络速度提高了视频数据的质量。LTE网络的普及为移动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定了通信标准。
数据来源:美国国防部国防创新委员会发布了《5G生态系统:对美国国防部的风险与机遇》(《THE 5G ECOSYSTEM: RISKS & OPPORTUNITIES FOR DoD》)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