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提醒!这些违法移动应用被曝光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8款移动应用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违反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将对它们采取通报整改等处理举措。
1、 在App首次运行时未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或以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户同意,涉嫌隐私不合规。 涉及3款App如下:《旁趣》(版本3.3.3,vivo应用商店)、《iGO出行》(版本3.3.0,华为应用市场)、《好爸妈点读》(版本4.0.4,小米应用商店)。
2、 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涉嫌隐私不合规。 涉及15款App如下:《开心学汉字》(版本4.4.3.1,360手机助手)、《有问》(版本2.1.3,360手机助手)、《法加》(版本1.8.2,OPPO软件商店)、《迈斯通英语》(版本3.7.1,OPPO软件商店)、《觅马出行极速版》(版本2.4.00,vivo应用商店)、《音乐壳》(版本3.0.5,vivo应用商店)、《麦田思维》(版本3.5.4,vivo应用商店)、《一元手游》(版本1.8.2,抖音广告推广)、《居理买房》(版本6.8.5,抖音广告推广)、《iGO出行》(版本3.3.0,华为应用市场)、《人民出行》(版本6.2.3,华为应用市场)、《瑞卡租车》(版本3.6.3,华为应用市场)、《游园卡》(版本2.0.7,豌豆荚)、《21世纪房车》(版本2.2.4,小米应用商店)、《好爸妈点读》(版本4.0.4,小米应用商店)。
3、 App在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涉嫌隐私不合规。 涉及3款App如下:《有问》(版本2.1.3,360手机助手)、《觅马出行极速版》(版本2.4.00,vivo应用商店)、《旁趣》(版本3.3.3,vivo应用商店)。
4、 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或注销用户账号设置不合理条件,涉嫌隐私不合规。 涉及7款App如下:《有问》(版本2.1.3,360手机助手)、《迈斯通英语》(版本3.7.1,OPPO软件商店)、《音乐壳》(版本3.0.5,vivo应用商店)、《一元手游》(版本1.8.2,抖音广告推广)、《游园卡》(版本2.0.7,豌豆荚)、《一只船教育》(版本2.9.0,豌豆荚)、《顺道出行》(版本5.12.0,小米应用商店)。
5、 未建立并公布个人信息安全投诉、举报渠道,或未在承诺时限内受理并处理,涉嫌隐私不合规。 涉及4款App如下:《一元手游》(版本1.8.2,抖音广告推广)、《居理买房》(版本6.8.5,抖音广告推广)、《21世纪房车》(版本2.2.4,小米应用商店)、《顺道出行》(版本5.12.0,小米应用商店)。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提醒广大手机用户,首先谨慎下载使用以上违法、违规移动应用,同时打开手机中防病毒移动应用的“实时监控”功能,对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主动防御。
❷ 38款App违规被通报具体名单
38款App违规被通报具体名单
38款App违规被通报具体名单,近年来,我国在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上做了一系列积极探索,现实中,保护个人信息可能比想象中复杂。38款App违规被通报具体名单。
信部通报38款违规APP 腾讯新闻、QQ音乐、小红书等在列
新京报快讯 据工信部微信公众号消息,工信部发布了关于APP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回头看”的通报。38款违规APP被通报,涉及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通报全文如下:
用户信息被收集有哪些风险?
曲子龙说,隐私泄露之后被精准推送广告并不是最大的风险,不良企业会通过大数据杀熟,甚至不法软件装入手机后获取通讯录及相册权限,经过分析提取用于实现“个人身份信息盗用”、“定向网络诈骗”等用途。建议用户不要轻易让第三方软件获取通讯录及相册权限,相册中也尽量不要存放身份证、银行卡等包含敏感信息的照片内容。
曲子龙认为,必要权限按照行业区分,法律上国家已经规定得很明确了,大部分产生争议的是一些个性化的内容,比如支付宝是一个支付软件,但是里面加了小程序后就变成了“公众应用平台”,属性发生变化获取的权限也自然跟着发生变化,最好的方式是应用内的第三方服务如果仅是偶尔使用的应用,都采用二次授权,并且即用即授权原则,如果长期使用的应用则制定权限开关,用户随时可以手动关闭停止授权,可能会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为了提高体验,完善产品,一些APP必然要求获得权限,用数据来服务消费者。”安全专家、绿盟科技集团副总裁曹嘉说,由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往往比较复杂,数据收集、使用范围的边界并不清晰。
围绕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障个人信息权益,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了“告知—同意”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专家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同时,对于人们反映强烈的一揽子授权、强制同意等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特别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或公开个人信息、跨境转移个人信息等环节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得以个人不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赋予个人撤回同意的权利,在个人撤回同意后,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停止处理或及时删除其个人信息。
近年来,我国在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上做了一系列积极探索。针对公众反映突出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2019年开始,中央网信办联合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统筹制定APP个人信息保护系列规范,先后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共享、转让、公开披露等行为规范,界定了6类31种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违法违规情形,明确了39类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比如,地图导航类应用,必要个人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超出部分则属于违法违规范围。
针对“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个人信息保护法将生物识别、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该法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同时应事前进行影响评估,并向个人告知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和身心健康,个人信息保护法特别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确定为敏感个人信息予以严格保护。获取这类信息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并应当对此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现实中,保护个人信息可能比想象中复杂。“个人信息与非个人信息的界限并非如想象的那样清晰。收集行为是否合法等,也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丁晓东说。
比如,个性化推荐、用户画像等收集的数据属于个人信息吗?通常,企业在收集了用户浏览网页、搜索记录等信息后,会将此类信息做匿名化处理。丁晓东表示,这些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是否属于个人信息,是否纳入个人信息的范畴来管理,学界尚无定论。此外,个人信息的范围因时代而改变,针对不同的个人信息的类型,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❸ 工信部下架90款侵害用户权益APP,这些APP都有哪些
近日报道,90余款违规APP被工信部要求下架。违规原因有过度索要用户权限,违规收集用户私人信息,窥探用户隐私等,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用户权益,应对其大力惩处。
❹ 哪38款App违规被通报
哪38款App违规被通报
哪38款App违规被通报,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不过,保护个人信息与数字经济发展并不对立。哪38款App违规被通报。
据工信部微信公众号消息,工信部发布了关于APP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回头看”的通报。38款违规APP被通报,涉及超范围索取权限、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
软件收集用户隐私权限的边界在哪?
关于App手机用户数据,赵帅表示,从技术角度上看应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包括系统权限保护的个人信息,如通讯录、录音、定位等;未受用户权限保护的个人信息,如用户主动录入的身份证号码、病历、婚姻状况等;用户在使用App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使用偏好信息,这些可能由App主动记录产生,如喜欢听的歌曲、经常去的餐馆等。
对于系统权限保护的个人信息,软件应充分明示并征得用户同意后,才能调用这些权限获取个人信息,并应确保获取的范围、频率、方式符合最小必要的原则。对于用户主动录入的信息,应当充分说明录入的合理性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给予用户选择是否录入的权利。对于软件使用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应该做到明确告知用户,并说明后续的用处。
安装手电筒程序,要提供地理位置信息;下载文字编辑APP,需获取通讯录权限;走进售楼处,在毫不知情时,人脸信息可能被记录……大数据时代,人们享受着数据带来的便利,也被一些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所困扰。
不久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
保护利用的平衡
保护个人信息与数字经济发展并不对立
保护个人信息,现实监管的难点还在于,如何找到数据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点。
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庞大的网民数量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石,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不过,保护个人信息与数字经济发展并不对立。专家认为,关键在于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合理流通为准绳,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
在数字经济领域,我国的一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正视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化诉求,找到解好隐私难题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尝试探索一条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数据隐私保护路径。”曹嘉说。
个人信息保护是系统工程。过去,保护个人信息的规则制度散见于许多单行法律中。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专家表示,维护、保障好合法权益,有利于人民群众在数字经济发展中享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全专家提醒,当前,APP的功能设计复杂,用户也养成了使用习惯,即便界定了应用的基本功能和收集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实际上仍可能出现采集、使用的数据超出规定范围的情况。
针对现实中信息倒卖、违背承诺等违法行为,丁晓东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法律震慑效应。
❺ 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网信办再通报105款APP,具体涉及到了哪些APP
一、抖音。抖音涉嫌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我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这种清理软件,360清理大师就是我平常会使用的一款软件,这款软件会有强制要求行为。偶尔会让我提供相应的电话号码或者是个人信息,主要是为了帮助我绑定更多软件。虽然我对于这样的行为非常讨厌,但是由于我必须使用这个软件,所以还是会按照他的要求填写相应的个人信息。对于这一次网信办做了相应的通报,我也觉得非常正确。
❻ 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报,都涉及了哪些平台
近期,网信办对公众常用的一些APP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一个名单,指出了涉及非法获取、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行为的84款APP。
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少,但是也不要放弃。此次网信办的清查就是在群众反映下促成的,我们如果觉得不适,就要学会表达。
❼ 84款App被通报,它们都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有的APP是为了服务大众,确实也给人带来了很大方便,可有的APP真的就特别让人讨厌,现在有84款APP都被通报了,这些软件都涉嫌侵害用户权益。不管是日常工具的,还是一些生活服务类,这些APP本身就是已经被第三方检测机构关注了,可是这些APP并没有进行整改,因此才会给予通报。
针对这些一直都不整改落实工作的APP,工信部也将会根据法规进行处罚,这也算是间接性的稳固了诱惑我们的心,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信息权益被APP这样强制的收集。被通报的这些APP已经涉及了非常多个领域,包括水果,生鲜办公软件或者是一些教育的 APP都是涉嫌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
❽ 105款App被通报,这些APP涉嫌哪些违规问题
这些软件主要涉及了收集了与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没有公开收集信息使用规则、没有按规定提供用户更改和删除个人信息功能、未经用户同意私自收取用户隐私信息。
我的隐私有没有被泄露?
我觉得我的隐私确实被泄露了,因为我每个月都能够接到骚扰电话,这些人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我的手机号码。还有一次自己的QQ号莫名被别人盗取,对方还在QQ里面向我朋友借钱,幸好我朋友比较机智并没有借钱给对方。其实任何一次隐私泄露都是自己无意中操作的,平时使用任意软件都要注意个人隐私问题。
❾ 网信办通报84款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其中哪些软件经常使用
一:腾讯手机管家最常下载使用。网信办通报84款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其中哪些软件经常使用?
首先就是我们的腾讯手机管家,这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腾讯之前有一段时间就是下载qq或者其他腾讯的软件,都会被提示要不要安装腾讯手机管家,而且有时是那种小打勾的附带软件,根本就没有察觉。腾讯手机管家以清理手机的垃圾和缓存,还有保护我们的QQ、微信作为宣传,不过此次网信办通报第一款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情况的app就是他,主要还是说这些信息是与服务无关的。毕竟现在很多网络公司都喜欢进行收集数据后,然后大数据杀熟,所以这些有关部门也要严查,而且大公司更要以身作则。
❿ 14款APP违法违规,哪些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这14款APP全都是游戏类的,会经常用到,当然其它软件也有存在违法违规的,游戏软件很多人都有用过,违规是指软件会存在隐私的问题,会泄露你的个人隐私,严重的话会存在安全隐患,会导致你的个人财产遭到损失,轻则就会接到骚扰电话。所以大家要防范以下这些游戏软件。
现在流行的游戏有很多,涉及到违规的游戏软件经常用的有手游《和平精英》,这个游戏属于动作射击类型的。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但是这个游戏没有向用户明示申请全部隐私权限,涉嫌隐私不合规,除此之外,未提供有效的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很容易让用户受到威胁。
在下载软件时,要谨慎下载使用以上违规的应用软件,避免手机、电脑的安全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