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ISO七层协议每一层对应的设备和各层相应的协议
OSI的7层从下到上分别是: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一、物理层:
1、传输协议:IEEE802.1A、IEEE802.2
2、传输单元:bit-flow比特流
3、主要功能设备/接口:光纤、双绞线、中继器和集线器 & RJ-45(网线接口)
二、数据链路层:
1、传输协议:ARP、MAC、FDDI、Ethernet、Arpanet、PPP、PDN
2、传输单元:frame帧
3、主要功能设备/接口:网桥、二层交换机
三、网络层:
1、传输协议:IP、ICMP、ARP、RARP
2、传输单元:数据包(packet)
3、主要功能设备/接口: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四、传输层:
1、传输协议:TCP、UDP
2、传输单元:Segment/Datagram
3、主要功能设备/接口:四层交换机
五、会话层:
1、传输协议:SMTP、DNS
2、传输单元:报文
3、主要功能设备/接口:QoS
六、表示层:
1、传输协议:Telnet、SNMP
2、传输单元:报文
3、主要功能设备/接口:–
七、应用层:
1、传输协议:FTP、TFTP、Telnet、HTTP、DNS
2、传输单元:报文
3、主要功能设备/接口:–
(1)物理层网络协议有哪些扩展阅读:
TCP是面向连接的,UDP是面向无连接的。TCP在通信之前必须通过三次握手机制与对方建立连接,而UDP通信不必与对方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的状态就直接把数据发送给对方
OSI七层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应用则千变万化,因此更多把它作为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对大多数应用来说,只将它的协议族(即协议堆栈)与七层模型作大致的对应,看看实际用到的特定协议是属于七层中某个子层,还是包括了上下多层的功能。
tcp是流模式,udp是数据包模式。tcp只要不超过缓冲区的大小就可以连续发送数据到缓冲区上,接收端只要缓冲区上有数据就可以读取,可以一次读取多个数据包,而udp一次只能读取一个数据包,数据包之间独立。
顺序编号:tcp在传输文件的时候,会将文件拆分为多个tcp数据包,每个装满的数据包大小大约在1k左右,tcp协议为保证可靠传输,会将这些数据包顺序编号。
网络-网络七层协议
㈡ 物理层有哪些协议
物理层协议主要包括:EIA/TIA-232、RS-422、RS-485以及以太网协议(如IEEE 802系列)。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EIA/TIA-232协议
EIA/TIA-232是一种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主要在计算机串行端口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它定义了电气特性,包括信号电平、驱动器和接收器的特性以及电缆的电气规范等。此协议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通信,如调制解调器与计算机的连接等。
二、RS-422和RS-485协议
RS-422和RS-485是两种常用于工业领域的串行通信协议。它们主要用于数据传输速率较高、传输距离较远的场合。RS-422提供了平衡传输方式,能有效抵抗电磁干扰,适用于噪声环境。而RS-485则以其多站通信能力着称,支持多个设备连接到同一通信线上。
三、以太网协议(如IEEE 802系列)
以太网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重要协议,定义了如何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数据。IEEE 802系列标准涵盖了多种局域网技术,包括以太网(Ethernet)、无线局域网(WLAN)等。这些协议规定了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等方面的规范,使得不同设备能够在同一网络中进行通信。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以太网协议中的IEEE 802.3标准,它规定了以太网的数据传输方式和相关电气特性。
这些物理层协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高效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