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问题 > 网络改变新世界的关键词是什么

网络改变新世界的关键词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8 21:31:11

㈠ 网络改变着世界作文200字

着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他一生发明了无数发明,造福了世界,当然,他的每项发明都遭受过失败,可他为了科学,一直坚持,最为人知的便是他发明的电灯。以前人们只能用蜡烛照明,可是因为电灯的传播,是我们看到了万家灯火,明亮闪烁。可他却是经历了999次的沉痛失败的打击下,用科学的力量,强撑着,发明了这项造福人类,震惊世界的成就,说他是在发明,还不如说是攀登一座世界巅峰,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是科学的魔力,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个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

㈡ 网络行动能改变世界吗说明文阅读

网络行动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原本零星的个体行为产生规模效应。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集体行动的逻辑。网络行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设置“议程”。
简而言之,大众媒体报道的“大事”和人民群众心中的“大事”,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媒体没法决定我们“怎么想”,但是能告诉我们“该想什么”。


12月严重的雾霾天气里,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呼吁刷屏了:
既然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雾霾,就请给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安装可去除PM2.5的新风系统或空气净化器,并定期更换滤芯。
往前几个月,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人贩子一律判死刑”帖,让网民做出承诺,建议国家修改贩卖儿童的法律,买卖孩子的都判死刑。“不求点赞,只求扩散”更让这一话题迅速发酵,在网络和传统媒体引发了热烈讨论。
美国白宫在2011年开通了一个请愿网站。一项请愿只要在一个月内收集到10万个签名表示支持,政府就会审议相关请求,并做出回应。中国网民就朱令案、Gmail解封、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等等大事小事进行了踊跃的越洋上访。
以上几例尽管时间、地点、人物大相径庭,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可归为网络行动。这个词泛指各种利用互联网来推进或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的行为。
互联网时代,“行动”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的低。点个赞,签个名,转发一项倡议,参与一项讨论,只要在网络上对某个公共话题付出些微的努力,都可以说是“行动”的一种。正因为它包罗万象,这一现象也出现了众多别名,比如“懒汉行动主义”“点击主义”“键盘侠”等等。种种别名虽各有侧重,却都难免带有嘲谑甚至谴责的意味。

嘲谑的原因之一,是网络行动的动因往往经不起推敲。
给一篇文章点赞前,你真的仔细读明白了吗?分享一条捐款链接之前,你真的搞清楚钱捐给谁和怎么花了吗?就某个话题大发宏论之前,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吗?在参与热火朝天的网络骂战之前,你真的抱着开放、理性的心态,为理解对立面的观点而做出真诚的努力了吗?
可惜,对一部分网络行动而言,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互联网空间,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本身具有了自我标榜的意义。特别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半公开的空间,给了普通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可以构建一个更积极、更“高大上”的自我。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状态(针对所有好友)和私人消息(只针对特定好友)的内容和语调有明显不同。前者往往比后者传递了更多积极正面的情绪(也就是说,在社交媒体上“装”是一种必然)。转发、点赞,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公共参与行动,是一种建构自我形象的过程。当个体的虚荣心和表现欲得到满足以后,网络行动往往止步于此。
而在匿名的网络社区,参与网络行动的动机则更加多样。匿名性给了我们一层虚假的保护膜(可以说,真正的匿名性在互联网上并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可为所欲为。媒体研究者Joseph
Reagle称,匿名评论是网络世界的“下只角”,在键盘后面是各种人性的阴暗面。殊不见,公知大V的微博留言里,俯拾皆是掐架的、泄愤的、写段子的、传谣言的、占沙发的、打酱油的、搞行为艺术的、做小广告的……键盘一点,便是刷存在感的方式。

嘲谑的原因之二,是网络行动到底有什么用?
微信上无数人贩子的死刑帖,的确在虚拟空间产生了短暂的轰动效应,但它们对社会现实的改变约等于零。在信息轰炸的今天,网民们的注意力,须臾便会转向新的事件和诉求。
要推进或影响任何公共事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实际行动。而网络行动者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接地气”的实际行动。
最可怕的是,参与网络行动后带来的那一丝自我陶醉和自我肯定,能给网民们“我已经尽过力了”的错觉,进一步减少了其后续行动的可能性。
巴黎遭遇暴恐袭击后,一些巴黎民众在推特上启用了“#Porte
Ouverte”标签(法语“开门”),愿敞开家门,为处于困境中的游客提供临时避难所。在媒体报道下,这一网络行动渐成当时的热点。这一标签很快在推特上涌现,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避难所。这一事例表明,尽管网络行动者的出发点很相似,但对某个行动的多元解读很可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反作用。

虽然网络行动的动机不纯粹,直接效果不明显,却也并非一无是处。
网络行动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原本零星的个体行为产生规模效应。
曼瑟尔·奥尔森在他的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里,提出了着名的集体行动困境:当一件事情的受益者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成功。因为个体都有搭便车心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就越不容易为一件事情出力。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且和尚越多,挑水的可能性越小。
推进和影响公共事务的努力好比挑水。以往,线下行动费时费力,和尚越多,越难组织和协调。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绝大部分和尚袖手旁观,剩下极小一部分承担大部分的行动成本。投入大,见效慢,很不容易成功。
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原本极高的组织和协调壁垒变得几乎不存在。喝水问题不变,但行动的方式再不限于肩挑手提,可以给挑水者鼓劲(点赞),动员更多和尚参与(转发),集资挖井(募捐、签名)等等,不一而足。当每个人参与的成本趋近于零,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就无从谈起。
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超过九成网民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超过三成使用微博,在如此大的基数下,如果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网民,花几秒钟参与到一项网络行动中来,规模将是极其惊人的。

网络行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设置“议程”。何为“议程”?就是大家该讨论的事情。
简而言之,大众媒体报道的“大事”和人民群众心中的“大事”,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媒体没法决定我们“怎么想”,但是能告诉我们“该想什么”。
12岁的彝族小女孩木苦依五木,写了一篇“最悲伤小学生作文”,引发网络热议。虽然这起事件自始至终饱受质疑,但它把凉山地区的贫困现状提上了议事日程。
郭美美在微博炫富,引来大量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善款流向的质疑。在传统媒体纷纷跟进和警方的介入下,红十字会和郭美美的关系水落石出。
人贩子死刑帖在网上广为流传,随后,不少法律专家撰文指出“一律死刑”远非根除贩卖人口这一痼疾的良策。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点赞、转发、评论、募捐等等网络行动是否能直接推动变革,已经不重要。网民的提议正确与否,可行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让某件“不算个事”的事成为普通民众和有关部门“该关心的事”。

必须承认,网络行动,特别是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行动,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比如网络暴力。在网络社区(特别是匿名的),往往能看到超出正常评论范围的言行:侮辱性的言论、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人肉搜索”大行其道,有的暴力行为甚至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
又比如网络谣言。各种各样的假消息、虚假募捐和网络骗局,层出不穷。又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谣言传播更快,影响更广,辟谣更困难。
再比如网上的众声喧哗。翻一翻评论区,真正理性开放的对话依然贫乏。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往往演变成喊口号式的谩骂。虽然网民们已有了发声的权力,但大多自说自话,真正的聆听和说服非常少。由于没人听,讨论不再是讨论,而被迫变成大喊大叫,仿佛聋人的对话。
以上种种问题,尽管广泛存在,却不可怕,也并非中国独有。这是人类和新技术在发展磨合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不必因此对网民们责之过苛。
其实,更可怕的问题乃是“行动”的反面,即漠不关心、无所作为。
媒体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替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在当今中国的媒体生态下,已经更像现实而不是预言。互联网的泛娱乐化是一个趋势,微博上粉丝最多的是明星,微信上转发最多的是鸡汤和段子。如果网民们能够在网上追剧、打游戏、聊八卦、看街拍、刷淘宝的间隙,花一点点时间,关心一下个体之外的公共事务,为把社会变得更好做出一点点努力,也就没有完全辜负新技术赋予我们的表达和参与的权力。无论这种关心多么肤浅,努力多么有限,至少,比不关心、不努力要强。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教育的原因,公民素养先天不足,公共参与的意识还很缺乏。从BBS到论坛社区,再到社交媒体,中国的网民们在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中,也在学习和适应着新媒体赋予他们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互联网法律法规会更加完善,网民群体的公共参与意识也会愈加成熟。

㈢ 我们什么要科学文明的使用网络什么认识网络之外的世界填关键词

应该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该自觉地履行之义务。

㈣ 调查网络对我们的影响

[摘要] 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日益交融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指的是在发展外延上,既要寻求在现实社会场域中的发展,也要谋求在虚拟社会场域中的发展;在发展内涵上,力求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中发展各要素与结构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因此,探讨网络化社会视域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也是探索人全面发展的途径?a href="http://www.studa.cn/">方法。

[关键词] 网络社会;虚实发展;和谐

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已同时生活于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种不同社会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说,人的虚实和谐发展就是在发展外延上,既要寻求在现实社会场域中的发展,也要谋求在虚拟社会场域中的发展;在发展内涵上,力求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中发展各要素与结构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

一、人的虚实发展内涵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与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社会发展就是人的自身发展,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双向的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过程。人与虚拟社会的关系是在虚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改变、共同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概念,也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它产生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专属于现代化的概念。刘森林教授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发展是指现代社会才具有的一种向着物质富足、科学进步、社会分化、复杂性和完美性逐渐趋于明显等方向不断切近的过程。”[1]从广义来看,发展是指“把已有的可能性发挥出来”,即从潜在到现实,这种意义的发展只强调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而不管发展的结果,只要将潜在转变为现实就是发展,而其结果可能比发展前更高级,也可能比发展前低级,从而发展可能是进步,也可以是退步的。从狭义来看,发展是指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强调其结果必须是比发展前进步的、高级的,并且其过程的合规律性,其结果的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发展的形态来看,发展可能指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指人的发展。社会和人的发展两者是一个双向的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的过程,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即“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人的发展主要是指每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在社会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与境界。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中,实际上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两个方面,所谓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摆脱人在生存中束缚人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摆脱不自由状态下生存的境遇,特别是束缚人的外在因子,这种外在束缚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不够丰富而导致人在生存过程中受到外在社会因子的束缚,限制人的发展自由。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人的外在束缚是指旧的强制分工,阶级和私有制等导致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发展、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其目的就是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和空间。自由发展是使人的社会关系得到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所指出那样:“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也就是实现“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的过程。所谓“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指的是发展人的方式和手段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多纬度,而不是“单向度”。所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强调的是发展人的前提和条件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被异化的人。所谓“完整的人”就是使人成为人,具有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自为性等主体特性。“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是人发展的终极目的。所以,实现人的发展,首先,要使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其次,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用一种全面的方式去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虚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拓展了人的发展外延,而且丰富了人的发展内涵。因此,人的虚实发展实质上包括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人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问题;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又不能局限于虚拟社会的发展,还必须是置于网络化社会环境中人的虚实和谐发展。如果仅限于人的虚拟发展,忽视人的现实发展或者不以人的现实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会导致人的异化发展或片面发展甚至虚化发展。因此,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是指在网络社会背景下作为完整的人以一种自觉、自由、全面的发展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其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在虚拟社会中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协调发展;二是人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虚实和谐发展。
所谓网络社会背景是指当下社会正处在一个网络化逻辑扩散的社会时代。人总是处的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离开人所处在社会环境谈人的发展,就会陷入抽象研究人的发展的境地。按照卡斯特在《网络社会崛起》的观点,在网络化社会中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形态,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利和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他认为:“网络社会”之“网络”并非专指互联网(internet),而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nodes),”而“什么是具体的节点,根据我们所谈的具体网络种类而定。”[3]所以,卡斯特所说的网络社会,实质上是作为社会形态的网络化社会,包含当下的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就其整个社会形态本身,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等名称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这是我们研究人的虚实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所谓“作为完整的人”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具有人之为人的潜在的为人的要素存在;其二是指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内在统一的社会人,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自为性的主体存在;其三是指的是同时生活在当下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中,是一个既现实又虚拟的人,并不是指只生活在其中一个社会环境(现实社会或虚拟社会)中的单一社会环境中的人。
所谓以一种自觉、自由、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指的是当下人以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自由的而不是异化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方式实现自己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虚实和谐发展。其实质是一种人之为人的自主、自为的科学发展方式。当然,这种自觉、自由、全面的发展仍然是当下人的发展的应然状态,而其实然状态并非如此,就现阶段人的发展状况而言,人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发展并非是一种自觉、自由、全面的发展,相反,人的自发、依赖、异化、片面的发展还普遍存在,特别是人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仍然是处在一种自发的、被信息异化的发展状态之中。正因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优化人的发展内涵。

二、人的虚实发展是人的现实发展的拓展和优化

本质上说,人的虚实发展是人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拓展与优化。所谓拓展,一是指人的发展向虚拟社会领域和空间的延伸,是一种人的虚实结合的发展,即人的虚拟发展与现实发展和谐发展;二是指人的发展内涵、发展要素、发展结构向虚拟社会延伸。所谓优化,一是人在虚拟社会领域中发展各要素之间的优化和整合,二是指人的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发展结构的虚实优化和整合。人的虚实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即人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和人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和谐发展。

(一)人的虚拟发展
人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即人的虚拟发展,其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人在虚拟社会中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虚拟性和现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虚拟社会中,虚拟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称之为“虚拟技术”,也是一种存在方式,即虚拟存在。人在虚拟社会中发展,从事各种虚拟实践和交往活动,其实质也是人在虚拟社会中的一种虚拟存在物。清华大学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课题组提出:“人是一种虚拟的动物”和“虚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命题。所以,虚拟是人的一种虚拟,是虚拟社会中人的思维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数字化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当然,虚拟社会的人首先是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人,只是现实的人以数字化方式的存在,其虚拟实践活动是在身体缺场虚拟出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虚拟社会的人无论如何数字化和虚拟化,其实并没有改变人的本质属性——现实性。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人的虚拟性并没有否定人的现实性,虚拟性和现实性是人本质属性的两极,正如张世英所说:“人性总是包含有现实性与虚拟性两极,人类的一切都是这两极性的紧张关系的表现,不同的只是两极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时是一极占主导地位,有时是另一极占主导地位。在过着庸俗生活的人那里,现实性占了压倒的地位,在第二和第三层次的真实中,现实的固定性和法则的重复性仍大大地束缚着人,只有在诗意的境界中,虚拟性才压倒了现实性,从而超越了固定性和重复性,使创新占据了更突出的地位。”[4]所以,人在虚拟社会中发展,首要的是理好人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的虚拟协调发展。
人的虚拟协调发展,蕴涵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人的虚拟自由发展,二是人的虚拟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更不是畸形的发展。

人的虚拟自由发展,是指人在虚拟社会中自由发展适应虚拟社会的个性、能力和关系。人的虚拟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虚拟自由,人的虚拟自由包括人的意识自由、虚拟行为和虚拟关系的自由。是指在虚拟社会领域中,按照自己在虚拟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权利,在不妨害他人的地位和权利的条件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自主行动,从而实现自己所需要的一种利益状态。因此,人的虚拟自桑�褪前谕研槟馍缁峥吞宥灾魈宸⒄沟氖�浚�乇鹗切畔⒍匀说囊旎�褪�俊U飧龉�桃彩侨说男槟馍缁峄�蛐槟饣��嗣蔷��槟馍缁峄��螅�说淖晕乙旎�玫搅嘶航猓�说母鞣矫姹局实幕�巫刺�梢杂呕��说囊磺懈芯鹾吞匦钥梢缘玫浇夥牛�庑└芯鹾吞匦晕蘼墼谥魈迳匣故强吞迳隙际粲谌俗陨恚�说娜鲜逗褪导�陀辛朔⒄沟淖杂伞?
人的虚拟全面发展,是指在科学性原则和价值原则下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人的虚拟本质,丰富人的本质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的发展,其一,在科学性原则下,人在虚拟社会基本生存需要的发展。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进入虚拟社会生存,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发展适应虚拟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了解虚拟社会的各种规范,懂得虚拟社会生活方式,学会使用的交往话语等。虚拟社会生存需要的发展,是虚拟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只有满足了第一个条件,人才能在虚拟社会中进一步谋求更高层次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二,在价值性原则下,使人在虚拟社会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是要发展人适应虚拟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并使非智力各要素协调统一,结构不断完善,培养人在虚拟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应有的情感和意志力。因此,如果只强调人的虚拟生存第一方面的发展,忽视其第二方面的发展,即使一个人对于虚拟社会中各种事物和各种活动都非常熟练,但因各种原因不能体验到虚拟社会带来的自由和幸福,就不能说是在虚拟社会中得到了发展,相反却是人被虚拟社会所异化。因此,只有在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人的虚拟全面才能得以实现,进一步实现人在现实社会发展的优化。

(二)人的虚实和谐发展
人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和谐发展,实质是人的虚实和谐发展。现在人们无论是工作、交往还是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社会,虚拟社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新场域。因此,人的发展不仅是现实的发展,同时还是虚拟的发展,是一种虚实和谐的发展。人既要在现实社会中发展自己,占有自己的本质,也要在虚拟社会中发展自己,占有自己的本质,更要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虚实和谐发展自己,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从这个语境来说,人既是一个现实具体的人,也是一个虚拟具体的人,是现实性与虚拟性协调统一,虚实和谐的完整的人。因此,人虚实和谐发展,前提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活动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不能因为人的基本生存和需要离不开现实社会,就以现实社会取代和压制,甚至决绝虚拟社会,因为虚拟社会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场域;同时,我们也不能以虚拟社会取代和消解现实社会,更不能远离现实社会,因为人的物质需要、情感、亲情等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再加上虚拟社会只有在现实社会基础上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那种离开现实社会追求在虚拟社会生活的人,不仅不能发展自己,反而限制自己的发展,导致自己畸形地发展。因此,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虚拟自由与现实自由、虚拟幸福与现实幸福等关系。
三、人的虚实发展的基本阶段与形态
虚拟社会是人创造的社会,但同时虚拟社会又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又与现实社会联系的新场域。人的虚实发展大致要经历对技术依赖、对信息依赖基础上人的虚实主体性阶段和人的虚实自由可持续发展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人的发展形态相应地表现为人的技能发展、人的信息素养发展和人的虚实和谐发展等三种不同的形态。
人的虚实发展最初阶段,表现为人对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依赖,在人的发展形态上表现为技能发展。人对技术依赖集中表现在:其一,对技术的依赖或盲从崇拜。尤其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使获得技术作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技术”。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追求,无论是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关注焦点不在于技术本身及其运用,而在于技术是否是最时尚的,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技术”消费。比如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的使用,是方便人们的交流沟通,为人的交流服务,但是现代人对手机的更换频率越来越高,有些人几个月更换一次,其原因是追求手机的款式、功能、技术时尚,过分地依赖手机技术变化。其二,对技术的恐惧、恐慌。依照摩尔定律(Moore's law),网络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对于个人来说,对技术的关注和运用往往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往往来不及消化和运用就被新的技术所替代。加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特别是虚拟实在技术容易给人产生敬畏感,容易诱发“技术恐慌症”和“技术疲劳症”。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生怕自己处于技术竞争的弱势,总觉得有学不完的技术,成了为技术而技术。
在这个阶段人的发展形态上,表现为人的技能发展形态。这种发展形态,表现为发展人的虚拟生存技能,客观上,要求人具有适应虚拟社会生存的一定的技能,才能通过“界面”进入,从事浏览网站、网页等虚拟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活动还不能称作虚拟实践活动,最多是上网活动。这种人也还不是完全意义的虚拟的人,只是一个上网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现实的人,即使进入虚拟社会中,也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虚拟的人与虚拟社会还没有分离,没有摆脱虚拟社会各种束缚和限制,人在虚拟社会中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是人在虚拟社会中生存的最初阶段,也是不可逾越的数字化发展鸿沟。
人的虚实生存的第二阶段为人对信息依赖基础上人的虚实主体性确定阶段。表现为人在虚实生活中对信息的依赖,在人的虚实发展形态上表现为发展人的信息素养,确定人的虚实主体性。对信息的依赖表现为:其一,人们进入虚拟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不是作为一种资源运用,而是作为一种“生活式的快餐休闲文化”来对待,对信息只热心浏览,不消化吸收。其二,对虚拟信息的盲目崇拜,形成“信息癖”甚至“信息强迫症”。[5]虚拟社会信息的内容丰富性、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性等特点,只要通过键盘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轻松获取数以千万计的相关信息,所以很容易产生对虚拟社会的信息的依赖,其依赖程度要超过现实社会提供的信息。所以就会产生信息崇拜,三天不上网就空虚,一上网就忘乎所以,甚至会不能自拔,失去自制力。其三,对信息的恐慌,表现为在虚拟世界中,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对信息难作分辨与取舍,不知所选、不知所用、不知所措,被信息所困、所惑、所控,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信息获取的惶恐与疲劳之中。
这种对信息所产生的简单依赖、盲目崇拜、莫名恐慌和迷茫困惑,其实质是人的一种信息异化。这种虚拟信息异化的实质,一方面,是人与信息主客体关系的颠倒,信息是人创造的产物,应为人所用,是人之客体,为人的虚实生活和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人的虚实主体性没有确定,最直接体现虚拟社会的主体独立性没有确立,才导致盲目崇拜和迷茫困惑。所以,对信息异化的扬弃就是增强人的虚实主体性,确定人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主体地位。
虚拟信息异化扬弃的过程,也就是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虚拟社会发展日益完善,人在虚拟实践和交往活动中需要具有一定信息素养和能力,即人的信息认识能力、运用能力、创造能力。逐步确定人的虚实主体地位,人与虚拟社会、现实社会和谐共同生存与发展,人才能够自主地摆脱各种信息压力,能够在信息海洋中自主地过滤无效信息,自主地选择有助于自身需要和发展的信息,摆脱各种不合理性的限制,实现人在虚拟社会中的自由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虚实和谐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虚实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的虚实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随着人在虚拟社会中可持续性地发展,一方面,人能够实现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自由转换;另一方面,每一个人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在虚实两种场域中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动整个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和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23.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69.
[4]张世英.现实·真实·虚拟[J].江汉学刊,2003(1):20.
[5]郑永廷等.试论人的信息异化及其扬弃[J].教学与研究,2005(6):72.

论文咨询 [email protected]

网络营销关键词

网络营销分公司定位 产品定位 价格定位 人群定位等等。你的关键词也就要与这些定位相关。打个比方。你的人群定位在你们本市。那你就做地域关键词就行了,不用做全国性的。所以在做网络营销前。一定要把公司的所有定位先做好。不然后面走的全是弯路。

㈥ 网络营销的5个关键词

1.信息流


如今,在4G的支持下,信息传输的速度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未来5G的推广将使其更加快速。信息的传播可以基于平台,如我们聊天朋友圈,微博广告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户接触的平台,更好地帮助企业获得广泛、高速的信息传播。


2.电商


出现电力供应商改变了传统购物的框架,而且开拓这方面的营销之路,并与更多业界知名的淘宝,它为企业提供了直接对接客户的平台,但竞争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可以放大直通车,钻展宣传等,也可以在合作的通过功率淘宝客,获得深入用户的营销过程中的利益达成。


3.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作为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分享方式,不仅仅能够帮助媒体人获得市场经济业务收入,还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发展进行网络营销推广,现今流行的新媒体有抖音、火山、微博等。


4.问答


在网络和其他的浏览器,测验的方式来帮助用户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在相当宽的,所以你可以营销的主流方式,有社区服务,问答推广,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回答专业话术是必不可少的。


5.SEO


搜索排名优化,通过帮助搜索网站提供获得更多的流量,然后优化搜索元素将让原来的网站在顶部,积累期长就能达到你想要的营销效果。


关于网络营销的5个关键词,青藤小编就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互联网营销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广告营销文案写作、文案优化的方法及素材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㈦ 互联网改变世界了什么

这个问题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么?
说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大概不为过。互联网改变了世界,这是我们都看得见的。但互联网用什么改变了世界呢?答案是,互联网让信息以光速传递,大大提高了信息利用的效率,世界因此改变。
在远古,信息传递的速度,等于人移动的速度。人跑多快,信息就跑多快,但不可能更快,皇帝也不能例外,皇宫的诏书也要人把它带到目的地。所以电报的发明,让信息传递速度超过了人移动的速度,这确实是一次革命。
互联网让天涯变成咫尺,地球成了村庄,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在广度上,远远超过了电报。但大家都住在同一个村子里,世界就就被改变了吗?一个村庄可能原来只有300人,现在借助互联网,6亿人成了邻居,那又怎么样?桃花源是一个村庄,但那里的人们并不在乎信息,所以他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刘韧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他认为数字化才是根本,数字化降低了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成本。当信息不再是写在纸张上的文字,不再是刻在cd上的音乐,不再是印在胶片上的电影,当所有这一切都以数字的方式,在互联网中流动,人类就进入了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描述的“比特”的世界。信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而比特的流动不再依赖于物质实体,只要有一台联入互联网的终端,信息就在指尖。这让过去信息拥有的壁垒瞬间坍塌,一个小孩,也可以点点鼠标就拥有他想要的信息。
这种数字化的冲击让很多人感到沮丧甚至恐惧,他们把互联网洪水猛兽,视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因为它肯定要剥夺一部分人或团体所享有的特权,音乐工业和电影工业就是例子。数字化让信息的流动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被控制,对宗教、观念、思想等意识形态的钳制因此遭到空前的挑战。这或许就是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力量吧。

㈧ 现在网上最流行的关键词是什么

奥运

㈨ 网站 关键词 指的是什么

就是指:你把想要搜的东西的关键语用简洁的关键词把它表示出就是的了--

阅读全文

与网络改变新世界的关键词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联想手机网络卡怎么设置 浏览:598
李沧网络安全事件 浏览:649
学习形式函授和网络教育哪个好 浏览:969
seo网络推广在哪里 浏览:268
荣耀路由器有线端口没有网络 浏览:802
网络营销论文申报表 浏览:684
如果软件网络错误怎么办 浏览:631
郑州伊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56
正在获取网络地址还是连接不上 浏览:293
3508a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945
电脑网络连接点怎么设置 浏览:932
网络dns配置wifi用不了 浏览:178
连wifi显示网络联通性 浏览:362
网络空间是如何影响人类关系的 浏览:961
工银商户之家播报器经常提醒网络异常 浏览:282
家没网络手机没网络该怎么办 浏览:413
网络突然断电怎么办 浏览:136
联通手机卡信号好网络差 浏览:565
制定要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425
pic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5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