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这次美国大选涌现出哪些新特点
新千年以来美国总统大选报道分析 呈现五个特点
竞选报道的基本原则:平衡
美国新闻媒体对大选报道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完全中立的立场。例如,支持布什和克里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报道篇幅和字数完全相同,力求不偏不倚,两方面都不得罪。美国媒体在大选中保持中立立场,一是美国媒体在历史上有强调客观、公正的传统,力求准确地向受众报道事实;二是为了减少麻烦和来自外界的压力,乃不得已而为之。
CNN邀请专家分析选情或发表评论时,总是安排两方面的支持者同时出现。美国媒体大都设有“职业道德编辑”,所有节目或文章都要经过他们审阅,以杜绝明显的政治倾向,保持中立。2004年大选期间,《纽约时报》发表“挺克”社论,很快遭到政府的压力,两天后该报刊登了布什访问华盛顿一个教会的新闻,并配发布什与主教握手言欢的大幅照片,以保持报道的总体平衡。
竞选报道的发展趋势:网络化
新千年以来,网络传播已被普遍应用于美国大选中,网络传播的优势与政治选举宣传的需要相融合,成为候选人进行信息传播、募集捐款以及与选民互动的重要平台。
2004年博客跻身大选报道的舞台,及时发布和随时更新选举信息。对于总统候选人来说,这意味着网站在实现竞选信息传播这一功能时,渐渐超越了过往简单的信息罗列模式,承担起候选人网络“新闻发言人”角色;对于受众来说,博客以虚拟模式构筑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民主”,辅助受众了解大选新闻、获得观点。
一些大型网站在发布大选新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2008年总统大选临近,YouTube已成为选民和候选人互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平台,政客们甚至对该网站充满了敬畏。政治运动网站Politics Online的创始人菲利浦·诺布尔说:“过去候选人在选战运动中对创新技术的运用非常有限,而此次选举中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已成为造势宣传最基本的平台,几乎每一次运动从头到尾都有YouTube的参与。”在本届总统大选中,从党内提名到调查投票、筹划路演内容及发表声明、宣传册子,大多数候选人都充分利用YouTube。网民的热情毫不逊于候选人,他们上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为CNN、YouTube选举辩论提供的问题;也有女性选民歌颂自己心仪的候选人的音乐视频《我爱上了奥巴马》,这一视频上传仅1个月,点击率已超过250万次;还有一段妇女们对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鲁迪·朱利安尼进行的辩论战视频,短短4天的浏览量超过50万次。
2007年3月19日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MySpace即推出美国10位总统竞选人的网页。MySpace首席执行官克瑞斯·戴沃夫说,作为美国点击率最高的网站,MySpace将在即将开始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发挥强大的作用。新年伊始,赶在大选初选的前一天,MySpace举行了一场“虚拟选举”,网站戏称这是“全国第一场总统预选”,1月2日网站收到15万多张选票。
竞选报道的娱乐化色彩:性丑闻
政治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新闻界的一大重要现象,媒体的监督功能常常退守到次要的地位。传媒在美国属于商业企业,它不是公共机构,它也代替不了公共机构所能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娱乐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家媒体对竞选人的丑闻津津乐道,特别是性丑闻。揭露性丑闻似乎变成了大选中的“家常便饭”,几乎没有哪个总统候选人没经历过这样的“考验”。目前胜出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希拉里·克林顿最近被媒体指称她具有同性恋倾向,其竞选班子里年轻漂亮的胡玛·阿贝丁常伴希拉里左右。
在美国,那些受到媒体精英鄙夷的“腐败堕落新闻”,却被数量众多的美国观众视为“反映华府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卧室绯闻这类敏感话题更感兴趣。共和党候选人前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动用公款与情妇厮混”的性丑闻也成为最近很多人的话题,一些报道煞有介事地声称,为了方便同情妇鬼混,朱利安尼滥用安全保护的经费。最早曝光这则消息的是一家影响力日增的网站Politic.com,消息出现在两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一场重要的电视辩论的间隙,这让朱利安尼大为震怒,怒斥这是“政治对手对他的打击”。
曝光竞选人的性丑闻首先符合了两党互相攻击的特性,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竞选总统时,就遭到政敌对其私生活的猛烈攻击;其次,大选期间关于两党竞选人的报道无所不包,涉及私生活的内容更引人注目。近年来,一些总统竞选人所谓的“性丑闻”报道遵循了类似的规律:大报首先获得线索,但苦于无法核实或者出于政治或新闻标准考虑,决定暂时不报,然后网站或者博客抢先发出。新媒体的崛起给了“性丑闻”传播更多的空间,由Google、YouTube这些网络媒体的弄潮儿造就的“晒时代”,也使原来充斥严肃话题的“新闻空间”被挤对得更为狭小。
B. 网络对美国总统选举的作用
虽然奥巴马成功地运用了网络,但选举由意识形态来决定,由于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左转,导致自由派的奥巴马获胜,我不认为网络
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
C. 美国大选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干扰民意的
这句话来自西方的媒体,那些共和党因为在选举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新的营销方式的威力。而败给奥总统的一句自我安慰而的话。
互联网的确帮助了奥巴马,但是在选举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重要的。
例如:奥巴马通过互联网获得小额捐款,根据长尾效应,这些小额度的竞选捐款的累积也是巨大的。
其他的还有占据BBS、博客等舆论宣传工具,使传播面积得到从来没有的扩大。
D. 社交媒体对美国大选有哪些影响
Facebook针对所有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推出一个红白蓝三色选举通知按钮。尽管这种动员投票举动看似与政治无关,但实际上Facebook是一款强大的政治工具。
另外,社交媒体上用户的活跃程度也不同,但在投票权利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一个支持希拉里的中产阶级可能因为忙碌而不会在Facebook上发布太多的政治观点,但是他仍然和那些成天转发特朗普惊世骇俗言论的大学生们一样有一票的发言权。
E. 为什么美国总统大选不采用网络投票
2012美国总统大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电视辩论阶段,美国时间11月6日,美国人民就将投票选举出下一任美国总统。1960年,电视媒体的兴起开创了总统候选人之间电视辩论的先河,而现在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的普及能不能给总统选举带去什么新内容呢?
就目前而言,美国的总统选举体系并不完美,票选环节便是关键之处。票选舞弊、恐吓选民、党派操纵、故意将票站设远的案例时有发生,投票率低下(美国投票率通常小于50%)也是挥之不去的问题之一。按理来说,在这个电脑、智能手机等计算设备和网络都已经普及的时代,使用网络在线投票应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可是,网络真能发挥我们想象中的功效吗?答案是:不行。
技术障碍:确保投票平台安全和可靠是个大问题
由于总统大选的特殊性,该选举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假。如果人们要借助网络投票系统来进行票选,那么系统的性能必须经得起多方考验。第一,这套系统要保障每一个选民的选票内容不会泄露给第三方;第二,选票系统要记录每一张选票背后的选民信息;第三,该系统要保证每张选票背后的选民信息不会被第三方探知;第四,该系统要保证每位选民只能投票一次;最后,系统的统计数据要完全反映选票的真实情况,不能出现任何误差。这必须是一套可靠、灵活、方便的系统,而且还得是一套省钱的系统。人们能否开发出满足以上所有要求的网络投票系统呢?大部分业内专家都对此持怀疑态度。
事实上,有关网络投票系统的开发从2000年就开始了,至今也有不少测试系统问世,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不绝于耳的警告声。无论是网络安全行业内的专家,还是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这样的政府组织,都从测试系统中发现了系统安全、选民身份认证和选票审计等相关方面的漏洞。行业专家认为,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内,一套能够满足选举要求的网络投票系统都无法诞生。网络在我们的印象中向来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它为何突然变得如此无力了呢?
斯坦福大学教授大卫·迪尔(David Dill)是研究网络投票系统的专家,他认为这套系统的诞生不仅远在天涯,而且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作为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专家,迪尔掌管着“选举核实”(Verified Voting)组织,该组织的工作目的就是开发一套满足选举投票要求的网络投票系统。“在我看来,网络投票对于总统选举的价值是存在的,但我们始终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如果只有一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那还好办一些,但事实是:存在的问题太多了。”
迪尔认为,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投票平台的可信度。当人们使用网络投票系统进行投票时,他们需要依赖个人电脑、平板和手机等终端设备,然而这些终端设备无法保证选民投出的选票信息不被篡改。“网络投票就是为了便捷,所以必然要牵扯到这些非常私人化的终端设备。电脑上会不会有病毒,会不会有恶意软件,这些都不好说。” 迪尔认为,许多人的电脑事实上早已遭受网络黑客的进攻沦为肉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使用密码学手段加密选票信息,黑客依然有办法篡改上传的数据。况且,黑客并不是唯一的威胁来源。总统选举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操纵选票的单位和个人数不胜数。这些人可能是黑客,也有可能是应用的编写人员,而应用编程人员拥有进入操作系统的合法身份。 设想一下,当用户在《疯狂的小鸟》中愉快地发射小鸟时,他可能就把自己的选票投出去了。 总之,通过移动设备投票的想法十分不靠谱。“长远地说,谁也不能保障这些设备的安全性。”迪尔表示,即使人们在移动设备上安装了安全控件,他们依然无法阻止自己的设备被操纵,安全控件挡不住拥有进入操作系统合法身份的编程人员。
虽然困难重重,但人们开发网络投票系统的信念却从未动摇。支持者认为,在目前的投票体系内,选民为了投出自己宝贵一票需要在路上耗费很长时间,在许多票站还都存在选民排起长龙的拥堵情况。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身边的设备上网投票,投票率会爬升到历史无法企及的高度,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民主的福音。
在“民主福音”的召唤下,美国人民在过去的十几年内的确做了大量的尝试。1999年,比尔·克林顿要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开发一套值得信赖的网络投票系统,希望借此挽回日益低落的投票率。2000年,民主党在亚利桑那州的初选中使用了网络投票系统,而共和党也在阿拉斯加州的选举前民意调查中使用了网络投票系统,然而这些系统无一例外地夭折了。对于这些不完美的测试系统,计算机信息领域专家大卫·杰弗森博士(Dr. David Jefferson)和艾未尔·鲁宾博士(Dr. Aviel Rubin)认为,问题出现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架构之上,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出现,网络投票只能是天方夜谭。
用户需求:美国总统四年才选一次,公众对网络投票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
尽管网络专家预断了网络投票的不可实现性,但现实中依旧坚持走在这条路上的人还大有人在。Safevote、Everyone Counts和Diebold While等组织都在不断开发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他们还与各级政府部分达成了小规模的合作。纸质选票的缺点也越来越多地被各州政府接受,不少州政府都为选票实现了电子化,当然他们仍旧无力采用远程网络投票。
人们在网上阅读,在网上购物,网络正在慢慢占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网络投票系统的支持者认为,只要人们有在线投票的需求,困难终究会被克服。“网络投票终将实现”,这种论调看似公理般无需证明,却实为一种空泛的念想。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并不如每天都能在线购物那般重要,而政府钻研网络投票系统的动机也只有提升投票率一点。对于军方而言,开发网络投票系统是为了给身处异乡的大兵们投票权,但他们的动机也仅限于此。“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人们通过网络做任何事情,只要他们有在线投票的需求,困难终究会被克服。”联邦选举委员会(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前任理事戴夫·马森(Dave Mason)对网络投票系统的未来持有乐观态度,然而与他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公众真是少之又少。
科技发展的力量不容置疑,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足够大的用户需求,完美的网络投票解决方案终将出现。但是,仅仅是总统选举这一件事无法激起足够的用户需求。
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那时的社会形态与如今完全不同,所以总统选举这个事情的概念也大不一样。当时人们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总统选举倒成为了最好的休闲之一。“投票是一项社会活动。十九世纪时人们在投票之余会聚集在一起,押宝哪位候选人将获得成功。而现在,我们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票站,让他体验生活,明白作为一名社会公民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从某些角度来说,选举投票会驱使人群有目的性地流动。”马里兰圣玛丽学院(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政治学科教授麦克·J.G·该隐(Michael J. G. Cain)认为传统的投票活动没必要改变。“当然我也不是说改变就不会发生,但至少不是现在。”
在刺激投票率方面,网络投票系统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有待考证。影响投票率的因素十分复杂,比如说,对于许多放弃选票的选民而言,给予更加便利的投票方式对他们毫无价值。在俄勒冈州(Oregon),选民在亲赴票站之余也可以通过邮件投票,但这个政策并没有收获多少的投票率。在网络投票之余,美国政府还能提供一些更为简单的促进方案,比如将选举日定为公休假,或是将放宽投票期限,这些手段都不用网络工程师出马。
值得认可的观点认为,推出网络投票系统的难度太大,人们应当把精力放到其他更亟待解决的难题上。所以,本领高强的互联网这次是碰到了一座拿不下的五指山。11月6日,美国人民仍然需要去票站排队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
F. 为什么不开通网络选举,中国人多才适合开通网络选举,为什么不开通,为什么坚持多少年形式上的选举;
愚民太多了啊,网络选举是直接选举了,中国以目前人民素质还是以选举人大代表再以人大代表选举主席这种方式好
G. 如何看待bilibili吧大选应该鼓励还是批评
我觉得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任何一件事情,在不了解真相之前,我们都不应该,过多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件事情也不例外,更何况这是发生在网络上的大选。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做网络喷子和键盘侠。
对于这场大选,不应该倾注太多的个人情感。因为它毕竟是在虚拟生活。我们不应该,让虚拟生活的事情,影响到了我们在现实生活。虚拟生活只是我们放松的一种途径,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少关注一点虚拟世界的事情。网络的存在,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让互联网束缚我们的思想。
H. 关于美国大选
采用的是选举人票制度,每一州是一个选举人团,按照该州的人口拥有一定数量的选举人票。50州+1个特区总共有533张选举人票。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者当选总统。
在大部分州采用胜者全得的方式,即在该州在普选中获胜者即得到该州全部的选举人票。而极少数州采用按比例分配的方式,按照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
这个制度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选举方式。但是却会发生赢得普选输掉大选的情况(美国历史上就出现过两位输掉普选却赢得大选的少数派总统)
I. 美国大选为何不网上投票
在还有数州未计票完毕的情况下,奥巴马就以足够票数连任美国总统。虽然输给了奥巴马阵营,但罗姆尼阵营也有话要说:本次大选投票率仍旧低于60%,考虑到两位候选人差距并不大,如果让更多的人参选,当总统的就不一定是奥巴马了。 也许投票率低的一大原因是太麻烦,选民不得不请假大老远跑到投票站,在寒风中排着长队等待行使自己的权利。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不改由网上投票呢? 网上投票的安全性相当不妙 虽然有总统候选人的激情演说以及无数志愿者的辛勤劳动,美国大选的投票率却一直并不理想——统计数据显示,自1908年后,美大选投票率均未超过65%。奥巴马首次当选总统的2008年,美国公民中只有57.4%参与投票。 这种情况主要是去选举站投票不方便造成的,很多人宁愿在家睡大觉也不愿意去投票站排长龙。有一种做法可以解决低投票率的问题:网上投票。这种方式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重视,但现在在美国大选中用这种投票,还有很多困难。 这里有一个疑问: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及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推广网上投票? 目前,美国法律不允许在州和联邦选举中使用网上投票,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在传统投票中,也时常有做假、舞弊的事情发生,但这样的事发生概率很小,而且实现难度很大。但一旦网上投票系统出了问题,麻烦就大了。 在美剧《英雄》中,一个具有能和机器对话超能力的小男孩,仅凭一己之力就完全改变了总统大选投票数据。虽然那只是影视剧虚构出来的,但在现实中,确实可能出现类似情形:超级黑客利用投票系统漏洞,瞬间改变投票结果。毕竟,像五角大楼网站那样的铜墙铁壁都可能被黑,还有什么网上投票系统是绝对安全的呢? 美国官方曾经测试过网上投票系统的安全性,结果相当不妙。2010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一款用来选举校董的投票系统进行了测试,官方广邀各路黑客高手前来挑战,以验证该系统是否就像开发者吹嘘的那样,坚固如金城汤池。 结果,来自密歇根大学的亚历克斯·哈德尔曼与他的学生们,只用了36小时就发现了系统的一个漏洞,并通过后台操作“选”出电视节目《飞出个未来》中的机器人本德为学校董事会主席,令系统的“高度安全性”成为笑柄。 这还只是校董选举,应邀而来的黑客多是业余级的。如果选举具有很高的政治意义,如总统大选、议会选举,就很容易遭国家级的顶尖黑客攻击。正如哈德尔曼所说:“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对付国家级的攻击。” 网上投票,正在路上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对网上投票也不是绝对排斥的。例如针对海外选民投票不便这种情况,美国有30个州允许这些选民将选票作为附件,通过电子邮件或门户网站发回国内,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美国在网上投票方面跨出的最远一步。海外选民电邮选票已经摧生了一批电子投票公司,这些公司需要先取得州政府安全认证,后面才会被获准收集电邮选票。 2009年,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鲁鲁在城市管理者选举中第一个实现了“全数字化”。每个选民均收到了一个账户、密码,到指定网站去投票。今年也是第一次,谷歌与Facebook允许选民通过他们的网站登记。 网上投票在有些国家已经大规模开展。例如,爱沙尼亚已在2005年开放网上投票系统,并在2007年初的议会选举中允许网上投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互联网举行如此高级别选举的国家。爱沙尼亚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该国选民数量只有约100万,另外该国只有一个身份识别系统,非常易于管理。 鉴于网上投票存在诸多风险,分析人士认为,美国近期不太可能接受互联网投票,至少不会在州或者联邦一级的选举中允许这种投票方式。但网上投票支持者认为安全风险是可以解决的,总体来说,网上投票仍是一个趋势,很多商家已经瞄出了其中的商机。密歇根软件公司Konnech对此就很重视,该公司认为网络选举在地方选举中会很有市场。他们开发的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BVote将参加今年年底的底特律模拟选举,希望借此扩大影响,说服政府官员在未来真实的选举中接受网上投票。“美国准备好了,我们也就准备好了。”就职于该公司的劳拉·波特表示。
J. 网络公开票选属于民主选举吗
网络公开票选不属于民主选举。因为他作弊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