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觉得下一代的社交网络应该是什么样子
双向精确匹配:就是典型的用户配对,常见产品如交友网站、某博、SNS都有类似的功能,通常情况下匹配成功/曝光不到1%,匹配程度高低直接会影响互动效率,尤其是交友产品,比如陌陌、花田这种交流门槛很低的产品,会充斥着大量的无回复信息,这其实是种极大的浪费,在真实世界中,即便你在大街上跟人搭个讪,也不至于被不理不睬,正是因为网络的门槛太低,才导致大量的无效沟通,也因此对很多用户产生了垃圾骚扰,这个问题会随着技术手段如大数据挖掘慢慢弱化,但是很难产生质变。
B.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下一代互联网”是个什么样子
下一代互联网是指不同于现在互联网的新一代互联网。它使用的是IPv6地址协议,采用128位编码方式,这就使得互联网地址资源非常充足,任何一个电器都可能成为一个网络终端。
C. 下一代社交网络会是什么样
在回答这道题的时候,总有一种自己在预知未来的感觉。社交网络到现在其实并没有更换的太多,从九几年的QQ,到现在的微信、陌陌之类的,QQ现在仍然存在,不过是换了面貌,从只能像电报一样发文字到现在可以发图片、声音,可以视频聊天。
在前几年的春晚上我第一次看见了全息投影技术,我就在想,这应该就是未来的趋势了吧,从只可以语音文字到现在可以视频通话,接下来应该就是全息投影,让你跟你想要聊天的人实现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
再比如社交网络的在线下的便捷性,如果你想在网上社交,那么线下见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线下交流的便捷性很重要,现在腾讯高德都可以发位置,让你很轻松的找到对方的位置,我觉得未来的社交网络在这方面可能会更加具体,投影的不止是人,可能还有身边的景物,这会让你更轻松的看景找人。
D. 大家比较说明一下 下一代网络与后下一代网络
“下一代网络(NGN)正在部署、制定标准和投资建设当中,2008年上半年就会有几家公司开始提供业务。后下一代网络,现在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全球都在付出巨大努力。从底层物理层网络到应用层,各个项目都在各国进行当中。
在下一代网络以后,网络一定还会演进成更先进的后下一代网络。”12月19日在京召开的2008中国通信技术年会上,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这样描述了13年以后的网络———后下一代网络。
近日,国际电联(ITU)刚刚颁布了下一代网络的相关国际标准。林金桐认为,下一代网络有三个发展趋势:无所不包,所有的信息都是数字化,并且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取;无处不在,无线移动技术可以保证网民随时随地接入;无人不用,所有人可以得到平等权利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ITU基本上已有了架构标准,它分成了三个层次:最底层是传输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个服务的平台,再上一层就是有一些应用。”林金桐说:“下一代网络的目标是基于IP(互联网协议)的网络会代替传统电话网,综合了电信、电视、因特网和移动网4种网络业务,业务的范围会包括语音、视频、数字、手机。它要解决因特网面临的问题和应该保持传统电信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假如完成了这4个目标,网络就从这一代转到了下一代。有了下一代网络,为什么还需要后下一代网络?林金桐给出了8个理由,因为网络的容量10年以内会增加到现在的1000倍。所以,从网络的容量估计需要后下一代网络。它还要满足公开性、透明性、简单性。第5个是可靠性,指隐私保护和可寻迹性。第6个是无处不在,指广泛应用的数字内容和完全的移动支撑。第7个需求是能够适应和支持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第8点是后下一代网络能耗更小。假如采用目前的技术,10年以后整个信息通信行业的耗能将会是人类所有耗能总和的50%。将来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它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世界,叫做第二人生。在第二个世界里,有一个网络,每一样东西都在那个虚拟世界上,有一个地址、标志、连接。
E. 什么是下一代网络
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电信业务,利用多种宽带能力和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其传送技术相独立;NGN使用户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提供商;NGN支持通用移动性。
F. 下一代网络的背景
NGN 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或“新一代网络(New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写。那它的“上一代”网络是什么?
其实,上一代网络就是普通的电话网。自从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以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为之而兴奋。电话网,也就是以音声传导为目的的回线交换技术被使用至今。电话网的出现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在这个阶段,只能进行声音的传送。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当时装一部电话的费用非常高昂,打一个电话也得措辞得当,长话短说,否则电话费用将是一笔很大的账单。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数据通信为主要目的的基于因特网的分组交换通信也渐渐被使用。至2000年为止,第1代以声音为主的网络通信量尚占有优势。而现今,因为数据通信大量增加的原因,更加节省费用的并同样可以支持音声传送的分组交换传送通信网络渐渐被使用。音声通信与数据通信相结合的一元化信息传送的第2代网络被赋予运用。因特网与电话网相比,简单性与安全性是一个弱点。于是,集合了ip网络的长处的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出现了。
NGN是从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PSTN网络,逐渐迈向以分组交换为主的网络,它承载了原有PSTN网络的所有业务,把大量的数据传输卸载到IP网络中以减轻PSTN网络的重荷,又以IP技术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强了许多新老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讲,NGN是基于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IP/ATM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如下图所示。
NGN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是原有网络的简单延伸及叠加,也不是革命而是演进!人们称之为“电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标识着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的到来。”
NGN网路除了以上说的电话网、IP网络以外,也包括播放网。以NGN为基础的流媒体服务和播放服务也在被标准化,融合了前两者网络的通信与播放的融合网络也正在被开发中。
2009年,中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传感网在国际上又称为物联网,这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随着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迅猛发展,传感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带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中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也高度重视,并将此称为传感网。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中国相关机构和企业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传感网发展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在电力、交通、安防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也初见成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标准工作组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等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单位,将积极开展传感网标准制订工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旨在通过标准化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G.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介绍
NGN是一个分组网络,它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和具有QoS能力的传送技术,实现业务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分离;它允许用户对不同业务提供商网络的自由接入,并支持通用移动性,实现用户对业务使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它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代表了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NGN具有分组传送、控制功能从承载、呼叫/会话、应用/业务中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提供开放接口、利用各基本的业务组成模块、提供广泛的业务和应用、端到端QoS和透明的传输能力通过开放的接口规范与传统网络实现互通、通用移动性、允许用户自由地接入不同业务提供商、支持多样标志体系,融合固定与移动业务等等特征。
H.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会是什么样
IPV6普及时代,每台计算机拥有自己的IP地址,上网速度大幅提升。
I. 下一代社交网络长什么样
一、风口已经过去?
近段时间以来,资本寒冬论甚嚣尘上,在O2O们从云端摔回地面的同时,社交产品创业者们也纷纷被打入冷宫。“社交啊,现在就是个坑。”“这个时候,谁还看社交啊?”投资经理们如是说。在他们看来,一来社交看不懂、离钱太远,二来已经有了微信QQ这样连阿里都奈何不得的巨怪、几成垄断之势,三来最主要的,过去几年来各种社交产品走马灯式地PR,各种新奇概念、豪华团队、牛人背景、运营资源漫天飞,然而——
几年过去了,好像纷纷都没了声音。钱也砸了,并没有谁真正起来。
社交确实是个坑,别看门槛低得要死,好像是个人都能说“我要做社交”,但其难度却高得波诡云谲,落得不错还能“火一把才死”,而大多数产品除了在各种互联网媒体露下脸,接下来就只能注定默默无闻。于是人们纷纷说,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人们从PC向移动端迁移的红利已经耗尽,社交已无风口。
他们说得对不对?也对也不对。
为何不对?因为按照这种笼统的“时间窗口论”,脸书根本别想起来,MySpace当时可是如日中天;微信也根本别想闹腾,因为那时候全中国一大半人都用了QQ。然而这些产品为何起来了?原因在于虽然本质都是“社交网络”,但却是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甚至“不同时代”的产品。所以,我们充其量只能说“某一时代”产品的时间窗口已经结束,比如“传统的关系链结构”产品已无空间,中国有微信美国有脸书,再怎么“切、加、变”都只是自娱自乐。还是关注?还是广场?还是im?还是news feed?……别看了没戏的。
但如果,是全新结构形态的下一代社交网络呢?
为何又对呢?因为能够想到、设计甚至开发出这种下一代社交网络,远远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需要的是对人性最深入的洞察,和对社会结构及未来趋势的敏锐感知,远远不是技术、资金和牛逼背景可以解决的。我们现在看移动互联网的早期,像陌陌等产品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不复杂,只要恰好处在PC向移动迁移的“人口红利大潮”中就能取得成功,而这种成功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可复制了。
所以,移动互联网的早期是社交产品的“风口期”,所谓风口就是借着势就可以了、猪都能上天。而眼下的时代则成为社交产品的“迭代攻坚期”,巨大的机会仍然存在,但像金矿一般深埋地下,不是一般人可以触及。这是一个万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只有真正的“产品教父”才能挣扎求生,也正因为如此社交成为“互联网之王”——难度最高,获利最大。
这是一片没有风吹过的金矿。风该停了,那些靠炒作一个概念、拿着一个BP、靠一个所谓牛逼背景忽悠投资人的项目应该死去了,他们的死带来的不应是对社交赛道的失望,而是冷静实干者的新生。从“是个人都能做”的生意,到少数高智商者的权力游戏,这个故事才有意思。
机会还在,机会很大,可是金矿埋在哪里?
二、社交产品的赛道分析
分析社交创业,少不了对赛道的把握。知乎上创新工场的孙志超一气之下罗列了39种社交概念:通用社交、群聊社交、问答社交、职场社交、夜店社交……看得人头昏眼花。孙总的回答肯定是想讽刺一下,社交产品概念太多、水分太大。然而不管创业者和VC们怎么炒概念,其实宏观来看,社交领域有且只有两条赛道。
一是以熟人沟通为“侧重”的熟人社交,这条赛道的代表自然是微信。一是以陌生人交流为“侧重”的陌生人社交。而陌生人社交又有两种趋势:
一个是“反社交压力”的弱身份化,即不强调身份和内容的沉淀,用户上去纯粹是为了卸下面具释放社交压力,或者一时无聊打发时间,从无秘、耳语到早期的same、抱抱,其实都是这个类型。这类产品的特点是短平快、噱头很足,很容易在产品的早期取得成功——请注意,只是早期哦。
另一个是“强调社交增值”的强身份化,即尽管是陌生社交,但仍强调稳定的id身份、个人数据信息的沉淀和内容的积累,这样的代表有脉脉、微博等,他们制造一种“虽然现实生活中不认识、但网络上已经比较熟络”的状态,从而带来一种拓宽人际版图、打开人脉圈的“增值体验”。
OK,那么这两条赛道三个方向分别对应了人们什么需求呢?——约炮?我去……不要一提社交就是约炮,不过我们也承认,这三者都贯穿着“男女之间的化学反应”,这是共性,我们来说差异点。
1、熟人社交,替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说话,我今天懒得见你了,我们用微信聊!
2、反压力的陌生社交是无聊经济的产物,人们要排遣无聊,人们要宣泄内心,人们要刺激一下——来,我们摘下面具爽一把。今天有一张“坏坏的”照片必须发憋不住了,来,我们去same上找个频道。
3、强身份化的陌生社交则对应人们在社交中的“投资倾向”,即每个人都想通过结识更多的人脉来提升自己的“社交资产”、获得一种“增值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扩大人际圈、拓宽人脉版图、提升自己的社交影响力。“哈哈,我今天加到俞敏洪咯,我可是认识俞敏洪的人哦,俞敏洪给我点赞咯!”“哈哈,现在互联网圈一半公司的人我都认识,虽没见面,但我的知名度起来了。”
从需求迫切和场景频率两个角度看,熟人社交最迫切频繁,强身份化的陌生社交是“入世主义者”的最爱,而反压力社交是人们面临巨大社交压力忽然想要“避世”的选择,或者实在无聊需要排遣的去处,频率最不稳定。由此,三者的商业价值由高到低,熟人社交已经被形成“大网效应”的微信锁死,反压力社交因为身份关系难以沉淀、负能量常常很多,商业前景一直乌云密布。
看起来,只有强调身份关系、信息沉淀、能给用户带来“增值体验”的这部分陌生人社交了。
omg,这又是一个军阀混战的炼狱,陌陌、微博、QQ兴趣部落、贴吧、豆瓣、脉脉……你真的不是把我往坑里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