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问题 > 神经网络大小由什么决定

神经网络大小由什么决定

发布时间:2022-04-11 14:14:47

❶ 神经网络的具体算法

神经网络和粗集理论是智能信息处理的两种重要的方法,其任务是从大量观察和实验数据中获取知识、表达知识和推理决策规则。粗集理论是基于不可分辩性思想和知识简化方法,从数据中推理逻辑规则,适合于数据简化、数据相关性查找、发现数据模式、从数据中提取规则等。神经网络是利用非线性映射的思想和并行处理方法,用神经网络本身的结构表达输入与输出关联知识的隐函数编码,具有较强的并行处理、逼近和分类能力。在处理不准确、不完整的知识方面,粗集理论和神经网络都显示出较强的适应能力,然而两者处理信息的方法是不同的,粗集方法模拟人类的抽象逻辑思维,神经网络方法模拟形象直觉思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首先,通过粗集理论方法减少信息表达的属性数量,去掉冗余信息,使训练集简化,减少神经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和训练时间;其次利用神经网络优良的并行处理、逼近和分类能力来处理风险预警这类非线性问题,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再次,粗集理论在简化知识的同时,很容易推理出决策规则,因而可以作为后续使用中的信息识别规则,将粗集得到的结果与神经网络得到的结果相比较,以便相互验证;最后,粗集理论的方法和结果简单易懂,而且以规则的形式给出,通过与神经网络结合,使神经网络也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因此,粗集理论与神经网络融合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非常适合处理诸如企业战略风险预警这类非结构化、非线性的复杂问题。

关于输入的问题--输入模块。
这一阶段包括初始指标体系确定,根据所确定的指标体系而形成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预处理。企业战略风险的初始评价指标如下:
企业外部因素:政治环境(法律法规及其稳定性),经济环境(社会总体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进入产业障碍,竞争对手数量及集中程度),市场环境(市场大小)。
企业内部因素:企业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企业利润增长率),产品竞争能力(产品销售率,市场占有率),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费比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资金筹措能力(融资率),企业职工凝聚力(企业员工流动率),管理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战略本身的风险因素(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战略方针)。
本文所建立的预警指标系统是针对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当该指标系统运用于实际企业时,需要对具体指标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减少。因为各个企业有其具体的战略目标、经营活动等特性。
计算处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包括粗集处理部分和神经网络处理部分。
粗集处理阶段。根据粗集的简化规则及决策规则对数据进行约简,构造神经网络的初始结构,便于神经网络的训练。
企业战略风险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证对战略风险状态评价一致的情况下,选择最少的特征集,以便减少属性维数、降低计算工作量和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粗集理论中的属性约简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是输出模块~
该模块是对将发生的战略风险问题发出警报。
按照战略风险大小强弱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轻微战略风险,是损失较小、后果不甚明显,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不构成重要影响的各类风险。这类风险一般情况下无碍大局,仅对企业形成局部和微小的伤害。第二层次是一般战略风险,是损失适中、后果明显但不构成致命性威胁的各类风险。这类风险的直接后果使企业遭受一定损失,并对其战略管理的某些方面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或留有一定后遗症。第三层次是致命性战略风险,指损失较大,后果严重的风险。这类风险的直接后果往往会威胁企业的生存,导致重大损失,使之一时不能恢复或遭受破产。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企业应根据具体的状况,将这三个层次以具体的数值表现出来。

下面回答你的问题:

总的来说,神经网络输入的是初始指标体系;输出的是风险。

你所说的风险应该说属于输出范畴,具体等级分为三级:无警、轻警、重警,并用绿、黄、红三种颜色灯号表示。其中绿灯区表示企业综合指标所反映的实际运行值与目标值基本一致,运行良好;黄灯区表示企业综合指标所反映的实际运行值与目标值偏离较大,要引起企业的警惕。若采取一定的措施可转为绿灯区,若不重视可在短期内转为红灯区;红灯区则表示这种偏离超过企业接受的可能,并给企业带来整体性的重大损失。例如:销售利润率极低、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发展后劲等,必须找出原因,继而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

希望以上答案能够帮到你,祝你好运~

❷ 关于神经网络,生物神经学,人工智能学的帮忙看下

1。高等动物神经系统中是没有神经回路的。神经回路虽然能够加快反应的速度,但是难以保证反应的准确度和精巧性。有回路的神经系统仅见于腔肠动物(水螅、水母、珊瑚等)的网状神经系统。这种神经系统没有一个中枢,所有的神经细胞的地位是对等的,一个受到刺激,其他的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神经细胞之间是网络状连在一起的。
2。人脑功能区其实是人为为了研究方便划分的,他们之所以执行不同的功能,主要原因是他们每一个神经元所连接的神经元不同。倒不是因为它们连接结构的不同,准确的说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组织关系不同。例如听觉中枢的细胞就和听觉器官形成连接,视觉中枢就和视觉器官形成连接。这些连接的不同是在胚胎初期神经系统发育时形成的。大体上来说,就是靶细胞分泌特定的吸引激素,吸引着神经细胞的突触朝着自己生长。
3。单个神经细胞无法储存信息,或者准确的说,单的神经细胞储存的信息没有意义。现在人们往往以二极管来模拟一个脑细胞。人有100亿个脑细胞,则人脑壳储存的信息为2的100亿次方个比特。其实,这只是个估算。人脑的存储系统不同于二极管,一个细胞可能肩负的任务远远不止这么多,但是记忆的具体机理还是未知的。
4。人脑识别立体图像是因为双眼的图像区域部分叠加形成的。这一点是没错的,但为什么单眼也能够识别立体的图像呢?那是因为人脑可以根据已经习惯化的视觉经验(例如远近大小、逻辑分析、阴影、遮挡等)对图像进行加工,这就是人的精神干预认识的一种表现。这就像是人脑可以自动忽略噪音而听到有用信息一样,是属于人脑对于感官获得信息的一种加工处理。不信你可以试试:你用一只眼镜肯定不能看出3D的立体照片。
5。不明白你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意思。记忆的进化是什么意思?至于第二个问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在胚胎早期就开始发育的。它的生成在胚胎很早起就开始了,是基因不同表达体系的结果。至于连接,它涉及复杂的调控过程和细胞迁移过程,但是又极其精巧。主要是靶细胞分泌物质来吸引特定细胞向着它生长。
6。从生物上来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可以说是大同小异。而且,神经系统在出生前仅仅发育完成了很小的部分。大部分的神经系统发育是在出生后进行的。因此,神经网络结构的不同不是关键,而后天的发育才是关键。
7。人的神经细传递信息,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单向的。因为突出结构是有前后之分的。但是也有很小部分是可以回传的。
8。个人不建议把神经细胞的工作原理和电子计算机相比拟。但是现在的研究来看,应该是大多数神经元没有多输入单输出,或者说虽然有多输入,但是他们不同时输入信息,也就是说这几个输入之间有互斥性。至少我是没有见过同时接受多种信息的报道。不过单输入多输出还是很常见的。

❸ 神经网络ART1模型

一、ART1模型概述

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简称ART,是于1976年由美国Boston大学S.Grossberg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的显着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生物神经细胞之间自兴奋与侧抑制的动力学原理,让输入模式通过网络双向连接权的识别与比较,最后达到共振来完成对自身的记忆,并以同样的方法实现网络的回想。当提供给网络回想的是一个网络中记忆的、或是与已记忆的模式十分相似的模式时,网络将会把这个模式回想出来,提出正确的分类。如果提供给网络回想的是一个网络中不存在的模式,则网络将在不影响已有记忆的前提下,将这一模式记忆下来,并将分配一个新的分类单元作为这一记忆模式的分类标志。

S.Grossberg和G.A.Carpenter经过多年研究和不断发展,至今已提出了ART1,ART2和ART3三种网络结构。

ART1网络处理双极型(或二进制)数据,即观察矢量的分量是二值的,它只取0或1。

二、ART1模型原理

ART1网络是两层结构,分输入层(比较层)和输出层(识别层)。从输入层到输出层由前馈连接权连接,从输出层到输入层由反馈连接权连接。

设网络输入层有N个神经元,网络输出层有M个神经元,二值输入模式和输出向量分别为:Xp=(

,…,

),Yp=(

,…,

),p=1,2,…,P,其中P为输入学习模式的个数。设前馈连接权和反馈连接权矩阵分别为W=(wnm)N×M,T=(tnm)N×M,n=1,2,…,N,m=1,2,…,M。

ART1网络的学习及工作过程,是通过反复地将输入学习模式由输入层向输出层自下而上的识别和由输出层向输入层自上而下的比较过程来实现的。当这种自下而上的识别和自上而下的比较达到共振,即输出向量可以正确反映输入学习模式的分类,且网络原有记忆没有受到不良影响时,网络对一个输入学习模式的记忆分类则告完成。

ART1网络的学习及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初始化阶段、识别阶段、比较阶段和探寻阶段。

1.初始化阶段

ART1网络需要初始化的参数主要有3个:

即W=(wnm)N×M,T=(tnm)N×M和ρ。

反馈连接权T=(tnm)N×M在网络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取0或1二值形式。这一参数实际上反映了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反馈比较的范围或强度。由于网络在初始化前没有任何记忆,相当于一张白纸,即没有选择比较的余的。因此可将T的元素全部设置为1,即

tnm=1,n=1,2,…,N,m=1,2,…,M。(1)

这意味着网络在初始状态时,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将进行全范围比较,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再按一定规则选择比较范围。

前馈连接权W=(wnm)N×M在网络学习结束后,承担着对学习模式的记忆任务。在对W初始化时,应该给所有学习模式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然后通过对输入模式的竞争,按一定规则调整W。W的初始值按下式设置: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ρ称为网络的警戒参数,其取值范围为0<ρ≤1。

2.识别阶段

ART1网络的学习识别阶段发生在输入学习模式由输入层向输出层的传递过程中。在这一阶段,首先将一个输入学习模式Xp=(

,…,

)提供给网络的输入层,然后把作为输入学习模式的存储媒介的前馈连接权W=(wnm)N×M与表示对这一输入学习模式分类结果的输出层的各个神经元进行比较,以寻找代表正确分类结果的神经元g。这一比较与寻找过程是通过寻找输出层神经元最大加权输入值,即神经元之间的竞争过程实现的,如下式所示: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至此,网络的识别过程只是告一段落,并没有最后结束。此时,神经元m=g是否真正有资格代表对输入学习模式Xp的正确分类,还有待于下面的比较和寻找阶段来进一步确定。一般情况下需要对代表同一输入学习模式的分类结果的神经元进行反复识别。

3.比较阶段

ART1网络的比较阶段的主要职能是完成以下检查任务,每当给已学习结束的网络提供一个供识别的输入模式时,首先检查一下这个模式是否是已学习过的模式,如果是,则让网络回想出这个模式的分类结果;如果不是,则对这个模式加以记忆,并分配一个还没有利用过的输出层神经元来代表这个模式的分类结果。

具体过程如下:把由输出层每个神经元反馈到输入层的各个神经元的反馈连接权向量Tm=(t1m,t2m,…,tNm),m=1,2,…,M作为对已学习的输入模式的一条条记录,即让向量Tm=(t1m,t2m,…,tNm)与输出层第m个神经元所代表的某一学习输入模式Xp=(

,…,

)完全相等。

当需要网络对某个输入模式进行回想时,这个输入模式经过识别阶段,竞争到神经元g作为自己的分类结果后,要检查神经元g反馈回来的向量Tg是否与输入模式相等。如果相等,则说明这是一个已记忆过的模式,神经元g代表了这个模式的分类结果,识别与比较产生了共振,网络不需要再经过寻找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输入模式的识别阶段;如果不相符,则放弃神经元g的分类结果,进入寻找阶段。

在比较阶段,当用向量Tg与输入模式XP进行比较时,允许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差距的大小由警戒参数ρ决定。

首先计算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Cg表示向量Tg与输入模式XP的拟合度。

在式中,

(tng*xn)表示向量Tg=(t1g,t2g,…,tNg)与输入模式Xp=(

,…,

)的逻辑“与”。

当Tg=XP时,Cg=1。

当Cg≥ρ时,说明拟合度大于要求,没有超过警戒线。

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以承认识别结果。

当Cg≠1且Cg>ρ时,按式(6)式(7)将前馈连接权Wg=(w1g,w2g,…,wNg)和反馈连接权Tg=(t1g,t2g,…,tNg)向着与XP更接近的方向调整。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tng(t+1)=tng(t)*xn,n=1,2,…,N。(7)

当Cg<ρ时,说明拟合度小于要求,超过警戒线,则拒绝识别结果,将神经元g重新复位为0,并将这个神经元排除在下次识别范围之外,网络转入寻找阶段。

4.寻找阶段

寻找阶段是网络在比较阶段拒绝识别结果之后转入的一个反复探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网络将在余下的输出层神经元中搜索输入模式Xp的恰当分类。只要在输出向量Yp=(

,…

)中含有与这一输入模式Xp相对应、或在警戒线以内相对应的分类单元,则网络可以得到与记忆模式相符的分类结果。如果在已记忆的分类结果中找不到与现在输入的模式相对应的分类,但在输出向量中还有未曾使用过的单元,则可以给这个输入模式分配一个新的分类单元。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网络的寻找过程总能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共振终将发生。

三、总体算法

设网络输入层有N个神经元,网络输出层有M个神经元,二值输入模式和输出向量分别为:Xp=(

,…,

),Yp=(

,…,

)p=1,2,…,p,其中p为输入学习模式的个数。设前馈连接权和反馈连接权矩阵分别为W=(wnm)N×M,T=(tnm)N×M,n=1,2,…,N,m=1,2,…,M。

(1)网络初始化

tnm(0)=1,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n=1,2,…,N,m=1,2,…,M。

0<ρ≤1。

(2)将输入模式Xp=(

,…,

)提供给网络的输入层

(3)计算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入加权和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4)选择XP的最佳分类结果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令神经元g的输出为1。

(5)计算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判断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当式(8)成立,转到(7),否则,转到(6)。

(6)取消识别结果,将输出层神经元g的输出值复位为0,并将这一神经元排除在下一次识别的范围之外,返回步骤(4)。当所有已利用过的神经元都无法满足式(8),则选择一个新的神经元作为分类结果,转到步骤(7)。

(7)承认识别结果,并按下式调整连接权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tng(t+1)=tng(t)*xn,n=1,2,…,N。

(8)将步骤(6)复位的所有神经元重新加入识别范围之内,返回步骤(2)对下一模式进行识别。

(9)输出分类识别结果。

(10)结束。

四、实例

实例为ART1神经网络模型在柴北缘-东昆仑造山型金矿预测的应用。

1.建立综合预测模型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位于青海省的西部,是中央造山带的西部成员——秦祁昆褶皱系的一部分,是典型的复合造山带(殷鸿福等,1998)。根据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地质概括以及造山型金矿成矿特点,选择与成矿相关密切的专题数据,建立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1)金矿重砂异常数据是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2)金矿水化异常数据是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3)金矿的化探异常数据控制金矿床的分布。

4)金矿的空间分布与通过该区的深大断裂有关。

5)研究区内断裂密集程度控制金矿的产出。

6)重力构造的存在与否是金矿存在的一个标志。

7)磁力构造线的存在也是金矿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

8)研究区地质复杂程度也对金矿的产出具有重要的作用。

9)研究区存在的矿(化)点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2.划分预测单元

预测工作是在单元上进行的,预测工作的结果是与单元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在找矿模型指导下,以最大限度地反映成矿信息和预测单元面积最小为原则,通过对研究区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的综合资料分析,对可能的成矿地段圈定了预测单元。采用网格化单元作为本次研究的预测单元,网格单元的大小是,40×40,将研究区划分成774个预测单元。

3.变量选择(表8-6)

4.ART1模型预测结果

ART1神经网络模型算法中,给定不同的阈值,将改变预测分类的结果。本次实验选取得阈值为ρ=0.41,系统根据此阈值进行计算获得计算结果,并通过将不同的分类结果赋予不同的颜色,最终获得ART模型预测单元的分类结果。分类的结果是形成29个类别。分类结果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其具体结果地显示见图8-5。图形中颜色只代表类别号,不代表分类的好坏。将矿点专题图层叠加以后,可以看出,颜色为灰色的单元与矿的关系更为密切。

表8-6 预测变量标志的选择表

图8-5 东昆仑—柴北缘地区基于ARTL模型的金矿分类结果图

❹ bp神经网络中学习速率的大小如何确定

一般大家都用的是变速率的算法,直接确定需要很丰富的经验的,或者用其他算法先无缝搜索,再用bp精确搜索

❺ matlab——神经网络

newff建立网络,train训练网络,sim仿真进行预测
具体help以上三个函数
[nb,minb,maxb,na,mina,maxa]=premnmx(traindata,trainlabels);
[nc]=tramnmx(test_patterns,minb,maxb);
net=newff(minmax(traindata),[4,6,1],{'tansig',tansig','purelin'});
net=train(net,nb,na);
nd= sim(net,nc);

❻ 神经网络优缺点,

优点:

(1)具有自学习功能。例如实现图像识别时,只在先把许多不同的图像样板和对应的应识别的结果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网络就会通过自学习功能,慢慢学会识别类似的图像。

自学习功能对于预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预期未来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将为人类提供经济预测、市场预测、效益预测,其应用前途是很远大的。

(2)具有联想存储功能。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馈网络就可以实现这种联想。

(3)具有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寻找一个复杂问题的优化解,往往需要很大的计算量,利用一个针对某问题而设计的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发挥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能很快找到优化解。

缺点:

(1)最严重的问题是没能力来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和推理依据。

(2)不能向用户提出必要的询问,而且当数据不充分的时候,神经网络就无法进行工作。

(3)把一切问题的特征都变为数字,把一切推理都变为数值计算,其结果势必是丢失信息。

(4)理论和学习算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6)神经网络大小由什么决定扩展阅读:

神经网络发展趋势

人工神经网络特有的非线性适应性信息处理能力,克服了传统人工智能方法对于直觉,如模式、语音识别、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方面的缺陷,使之在神经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组合优化、预测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与其它传统方法相结合,将推动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正向模拟人类认知的道路上更加深入发展,与模糊系统、遗传算法、进化机制等结合,形成计算智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

将信息几何应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神经计算机的研究发展很快,已有产品进入市场。光电结合的神经计算机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神经网络在很多领域已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其需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其中,具有分布存储、并行处理、自学习、自组织以及非线性映射等优点的神经网络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而来的混合方法和混合系统,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

由于其他方法也有它们各自的优点,所以将神经网络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继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目前这方面工作有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专家系统、遗传算法、小波分析、混沌、粗集理论、分形理论、证据理论和灰色系统等的融合。

参考资料:网络-人工神经网络

❼ Hopfield神经网络

Hopfield神经网络(Hopfield Neural Network,简称 HNN),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Hopfield教授1982年提出的一种反馈型神经网络,信号不但能向前,还能向后传递(输出信号又反馈回来变成输入信号。而前面所介绍的BP网络是一种前馈网络,信号只能向前传递)。他在Hopfield神经网络中引入了“能量函数”概念,使网络的运行稳定性的判断有了可靠依据。Hopfield神经网络的权值不是经过反复学习获得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则计算出来的,一经确定就不再改变,而Hopfield神经网络的状态(输入、输出信号)会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更新,网络演变到稳态时各神经元的状态便是问题的解。

1985年,Hopfield和Tank研制了电子线路来模拟Hopfield网络,较好地解决了优化组合问题中着名的TSP(旅行商)问题,找到了最佳解的近似解,为神经网络的复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对于地球物理反演这种最优化问题,可以很方便地用Hopfield网络来实现。反演的目标函数等于Hopfield网络的“能量函数”,网络的状态(输入、输出信号)就是模型的参数,网络演变到稳态时各神经元的输入输出值便是反演问题的解。

Hopfield神经网络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种网络模型,分别记为DHNN(Discret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和CHNN(Continues Hopfield Neural Network)。

在前馈型网络中无论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一般均不考虑输入与输出之间在时间上的滞后性,而只表达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但在连续Hopfield神经网络中,考虑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延迟因素,因此需要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网络的动态数学模型。

8.5.4.1 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

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8.12所示。这是一种单层全反馈网络,共有n个神经元。图8.12的特点是任意一个神经元的输出xi只能是0或1,均通过连接权wij反馈至所有神经元j作为它的输入xj。也就是说,每个神经元都通过连接权接收所有其他神经元输出反馈的信息,这样每一个神经元的输出都受其他所有神经元输出的控制,从而每个神经元的输出相互制约。每个神经元均设一个阀值Ti,以反映对输入噪声的控制。

图8.12 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8]

8.5.4.1.1 网络的状态

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任意一个神经元的输出xj称为网络的状态,它只能是0或1。变化规律由下式规定:

xj=f(netj) j=1,2,…,n(8.33)

f( )为转移函数,离散 Hopfield神经网络的转移函数常用符号函数表示: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其中netj为净输入: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对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一般有

wij=0,wij=wji (8.36)

这说明神经元没有自反馈,两个神经元的相互控制权值相同。

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稳定时,每个神经元的状态都不再改变。此时的稳定状态就是网络的输出,记为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8.5.4.1.2 网络的异步工作方式

它是一种串行方式,网络运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神经元的状态,其他神经元的状态保持不变。

8.5.4.1.3 网络的同步工作方式

它是一种并行同步工作方式,所有神经元同时调整状态。

8.5.4.1.4 网络的吸引子

网络达到稳定状态时的输出X,称为网络的吸引子。

8.5.4.1.5 网络的能量函数

网络的能量函数定义为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以上是矩阵形式,考虑无自反馈的具体展开形式为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当网络收敛到稳定状态时,有

ΔE(t)=E(t+1)-E(t)=0 (8.40)

或者说: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理论证明了如下两个定理[8]:

定理1.对于DHNN,若按异步方式调整网络状态,且连接权矩阵W为对称阵,则对任意初始状态,网络都能最终收敛到一个吸引子。

定理2.对于DHNN,若按同步方式调整网络状态,且连接权矩阵W为非负定对称阵,则对任意初始状态,网络都能最终收敛到一个吸引子。

8.5.4.1.6 利用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进行反演

在地球物理线性反演中,设有如下目标函数: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对比式(8.38)和式(8.42)发现它们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王家映的《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一书中,直接用式(8.42)和式(8.38)类比,公式显得复杂。本书设立一个新的目标函数ϕ,公式将会变得简洁得多: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再对比式(8.38)和式(8.43),发现它们完全一样,只要设:

X(t)=m,W=GTG,T=GTd (8.44)

注意:式(8.43)的目标函数ϕ的极大值解就是原来目标函数φ极小值的解,它们是同解的。

如果待反演的模型参数是离散的0或1值,那么可以直接应用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进行反演。但是一般它们都是连续的数值,所以还要将模型参数表示为二进制[1]: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其中:Bij=0或1为二进制数;D和U为整数,取决于模型参数的大小和精度。这样第i个模型参数就用Bij表示为了二进制数。将式(8.45)代入目标函数式(8.43)后再与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的能量函数进行对比,确立新的等价关系后,就可以进行反演了。

这个新的等价关系式可以参见王家映的《地球物理反演理论》[1]一书。

反演的过程大致如下:

(1)根据模型参数的大小范围和精度确定D和U,将初始输入模型参数变为二进制数。设立一个拟合精度标准,如相对均方差ε,设定一个最大迭代次数N(所有神经元的输出都修改一次称为一次迭代)。

(2)利用数据方程的G矩阵(在一般情况下需用偏导数矩阵获得)计算网络的权值和阀值。

(3)将二进制初始模型参数输入网络并运行网络。

(4)把每次迭代网络输出值变为十进制模型参数,进行正演计算。如果拟合满足精度ε,则停止网络运行并输出反演结果。否则重复(2)~(4)步直到满足精度或达到最多迭代次数N为止。

在一般情况下,地球物理数据方程的G矩阵是无法用解析式写出的,需要用偏导数矩阵获得,它是依赖于输入参数的,因此网络的每次迭代都要重新计算偏导数矩阵。这个计算量是很大的。因此他的反演过程和最小二乘法相似。此外,用Hopfield神经网络进行反演同样有可能陷入局部极值点(吸引子)。因此同样受初始模型的影响,需要尽量让初始模型接近真实模型。

8.5.4.2 连续Hopfield神经网络(CHNN)[8]

1984年,Hopfield把离散Hopfield神经网络发展为连续Hopfield神经网络。但所有神经元都同步工作,各输入输出量为随时间变化的连续的模拟量,这就使得CHNN比DHNN在信息处理的并行性、实时性方面更接近实际的生物神经网络工作机理。因此利用CHNN进行地球物理反演更加方便。

CHNN可以用常系数微分方程来描述,但用模拟电子线路来描述,则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图8.13为连续Hopfield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8]

图8.13 连续Hopfield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8]

图8.13中每个神经元用一个运算放大器模拟,神经元的输入输出用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电压表示,连接权用电导表示。每个放大器有一个正向输出和一个反向输出,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每个神经元还有一个用于设置激活电平的外界输入偏置电流作为阀值。

这里由于篇幅关系不再累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其他文献。

❽ 什么是神经网络

隐层节点数在BP 网络中,隐层节点数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不仅对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影响很大,而且是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的直接原因,但是目前理论上还没有一种科学的和普遍的确定方法。 目前多数文献中提出的确定隐层节点数的计算公式都是针对训练样本任意多的情况,而且多数是针对最不利的情况,一般工程实践中很难满足,不宜采用。事实上,各种计算公式得到的隐层节点数有时相差几倍甚至上百倍。为尽可能避免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现象,保证足够高的网络性能和泛化能力,确定隐层节点数的最基本原则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取尽可能紧凑的结构,即取尽可能少的隐层节点数。研究表明,隐层节点数不仅与输入/输出层的节点数有关,更与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转换函数的型式以及样本数据的特性等因素有关。在确定隐层节点数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隐层节点数必须小于N-1(其中N为训练样本数),否则,网络模型的系统误差与训练样本的特性无关而趋于零,即建立的网络模型没有泛化能力,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同理可推得:输入层的节点数(变量数)必须小于N-1。(2) 训练样本数必须多于网络模型的连接权数,一般为2~10倍,否则,样本必须分成几部分并采用“轮流训练”的方法才可能得到可靠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之,若隐层节点数太少,网络可能根本不能训练或网络性能很差;若隐层节点数太多,虽然可使网络的系统误差减小,但一方面使网络训练时间延长,另一方面,训练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而得不到最优点,也是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的内在原因。因此,合理隐层节点数应在综合考虑网络结构复杂程度和误差大小的情况下用节点删除法和扩张法确定。

阅读全文

与神经网络大小由什么决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网络数据提示 浏览:372
古稀网络什么意思 浏览:658
共享网络网速占用 浏览:66
无电脑无法显示网络 浏览:626
和平精英制裁网络公主的地方在哪里 浏览:700
wifi网络覆盖增值业务 浏览:619
成人本科和网络教育哪个更好 浏览:935
公安网络学院如何刷学时 浏览:336
手机怎么设置隐形无线网络 浏览:320
苹果蜂窝网络卡怎么删除 浏览:642
二十台电脑怎么连接网络 浏览:422
常熟电子网络服务哪个好 浏览:43
为什么苹果ipad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759
四川省网络诈骗多少可以立案 浏览:748
全高清网络机顶盒多少钱 浏览:47
广东广电网络机顶盒信号弱 浏览:810
手机承载网络怎么设置网速快 浏览:87
ipad蜂窝怎么设置不显示网络 浏览:327
电视有线网络密码忘记 浏览:576
edu网络连接怎么共享打印机 浏览: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