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发信息的后面加上句号有什么意思
发信息的后面加上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提示读者该句的表达意思已结束。发信息时用得到句号也表示出发信人语气严肃正式,比较客气和官方。
句号是一个“出勤率”很高的标点符号,在许许多多的情况下都要用到它,最基本的是下列情况: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我们这里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法书上讲的一个句子。
一个语言格式不论长短,只要是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一个句子。说话的时候,每个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某种语气,句和句之间有较大的停顿;写成了文章,句子的后面要用句号做结尾。
关于句号有很多易混淆的错误用法,比如:
1、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例: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
2、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
例: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3、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
例:“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
⑵ 一个括号一个句号的表情是什么意思
睁一个眼(闭一个眼)微笑的符号,
就像这个符号 :) 这是微笑的意思
⑶ 句号在网络用语里什么意思
网络用语一个句号,话题完结。
网络用语两个句号,是表示有点无奈、无语或者有点不太开心敷衍的一种感觉,是用来表达一种情绪。不过也要看人,有些人可能只是一种习惯,没有别的意思。
网络用语三个句号或以上,有无语的意思。
(3)网络半括号后加个句号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很快的被网友抛弃。
⑷ 半个括号是什么梗
半个括号是使用者并非单纯的要省略,只是想要让自己的发言显得有趣,或者只是想单纯地跟队形的意思。
半括号用法“(ry”,发源于日本2ch论坛,后传入niconico和twitter等网站,最早的使用记录可以追溯到2003年下半年。
“ry”是日文单词“略”的罗马音缩写,源自“以下略”,表示之后的省略。在发言时感觉“没必要说太多”时,即可把“(ry”放置在句末,营造出“再说下去就有点那个了”的微妙氛围。
梗的例子有:
1、搞事,搞事,整天就知道搞事:搞事情最早起源于YY主播董小飒经常讲的口头禅,之后陈赫在《奔跑吧兄弟》里常说:“搞事情,搞事情”,这才被粉丝们广为流传。
2、我有点方:该流行语分别产自不同的地方,“我好方”的意思是“我好慌”,来源是很多直播网站里的主播都有口音,经常说“我好方”,于是被水友们传颂开来就成了流行语。
3、厉害了我的哥:一名中学生军训时玩王者荣耀被教官抓住了,然后教官帮他把这把游戏玩完了。而在游戏过程中,教官开启了大杀特杀的模式,无限超神,队友纷纷表示:厉害了我的哥!
4、先定一个小目标 比方说 我先挣它一个亿:王健林在访谈节目中谈及年轻人创业已经梦想的看法时说出了这句话,网民们内心很是感慨。
⑸ 半个括号是什么梗
半个括号是什么梗?括号,是屏幕这边的语气和表情,是快节奏高效率的合作礼貌,是聊天时给自己的勇气和后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括号变成了社交网络语境下的常用符号;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只有半个“(”,但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谈完正事身心俱疲,没事,加个括号,仿佛隔音室,八卦聊起来:
- Boss说下周要完成这个项目的复盘。
- 好的,看目前的schele是可以做完的(boss最近是不是水逆了天天臭着脸
遇到了不合理的要求,好难拒绝,没事,括号就像面具,躲在后面就敢说:
-亲爱的,我最近好忙,有组会报告、期末论文、投稿修改,小组作业可不可以先替我做一下呀?
-啊确实好辛苦……(我觉得不太好,你还是跟老师说一声吧……
不知道玩笑的分寸对不对,没事,放在括号里,再加个“大误”:
-嘿看我的新发型!
-哇太好看了!(要弯了(大误
一百多年前,迅哥儿在《域外小说集·略例》里第一次介绍括号时,一定没想到,在微信逐渐侵蚀了严肃语境、选字规范的一百年后,当代人甚至把他做成表情包的同时,还能把括号这种本该一起被快节奏遗弃的标点符号,玩出花来。
甚至有人调侃,“我们只敢在括号里说真话”“如果不用括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聊天了”。
括号,是屏幕这边的语气和表情
我们在现实中面对面聊天的时候,除了所说的语言文字,我们还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非言语沟通信息,比如,从音量大小判断场景是否合适。
我们不会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说话,也不会在会议室里讨论八卦。有时在微信中加括号,就是模仿了真实说话情境中的放低音量、悄悄说,这样的“放低音量”,可以看出情境的不合适,并推断出表达者的情绪状态。
上图中的“(刚走神了..)”就模拟了课上的悄悄话,表达了说话者在课上走神的不好意思。
除了“音量”,其实,我们在现实对话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还有许多种,从对方站的距离来判断熟悉度,从对方的表情姿势来判断话题是否合适,从音调节奏判断对方是紧张还是休闲,从表情判断对方是热情还是敌意……
行为能传达大量信息,除了口头表话语和句法外,它几乎囊括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所有行为,能提供信息( providing information),表示出说话时的情绪状态和所说话语的真实意图;能调控交往( regulating interaction),如果表达出的兴趣比较强,那对方就会知道我们很有沟通的兴趣,之后的交流也会更容易进行。现实中的沟通就是这样,既依靠言语内容,又根据微妙的非言语线索你来我往地进行谈话,从而整个沟通过程得以流畅进行。
然而,使用微信聊天时,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找不到那么多非语言线索,所以只能通过表情包来补充一部分面部表情传达的情感信息,助推聊天的进展。
但表情包没有真实的表情那样容易理解。哪怕是非常常见的emoji,也会有人觉得上面那个表情是害羞,而另一部分人觉得是皱眉,如果这样的两个人聊起天来,难免会产生误解。
括号里的文字表情包,比起图画表情包来,就表意更为明确,可以有效避免误解的出现,也不失图画表情包的萌感。
括号,是快节奏高效率的合作礼貌
写信的时候,我们会先写“展信安”;会议开始前,我们会先介绍和寒暄;哪怕是微信借钱时,我们开头也得先问个好。为啥?
本来,我们天生有利己的倾向,总想花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多的利益,在对话中,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彼此合作,双方都保证自己语言中传达的信息量真实、恰当、相关、清晰——这就是语言应用学中最基本的四条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让我们花最少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但在实际生活中跟别人打交道时,我们却不能像理想情况中那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否则,我们不打起来,也会被挂到网上:“八百年不跟我聊天,打一次电话就是借钱,这样的朋友要不要拉黑?”
为了“面子”,说话人有时需要违反合作原则,放下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想法,而是尽量减少对听话人的“损”和己的“益”,这就是语言运用学中另一条重要的“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了,它最早由英国语用学家利奇(Leech)提出,包括以下几条内容:
得体原则:减少表达有损于别人的观点, 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慷慨原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自己吃亏也没关系。
赞誉原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谦逊原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一致原则:尽量减少同别人的分歧,增大与别人的一致。
共情原则:减少自己与对方在情感上的对立。
在这些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即便自己不同意对方甚至有正当理由反驳对方,我们也很少采用正面指责、否定、拒绝的策略,而是会间接委婉地表达;即便自己开始沟通的目的是正事,也不能直奔主题,而是先嘘寒问暖问候一下对方,拉近情感的距离——虽然效率低了,但是对方的心情会更好,这样现实中的沟通交流才能进行得下去。
但是现在的沟通太快了, “车马书信都慢”只在夜晚的朋友圈出现就够了,抑扬转折、娓娓道来的风格不适合微信,要不然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信息被挂到网上呢:“甲方每次沟通任务都一堆废话,心好累”。
而出现在对话开头的括号,就拯救了两者的矛盾:
“(突然)”“(请问一下不急回复)”“(虽然很晚了但是还是问一下)”这种括号,既表示了一点寒暄礼貌,不至于太突兀;又足够短和快,不给当代人的效率拖后腿。
然而,我们在交流中,有时也会跟“礼貌原则”对着干,开启“损人”模式:
说对方“不是人”?这看起来可既不“得体”也不“赞誉”。如果在现实中你指着一个人说“你简直不是人”……这可比“你瞅啥”的杀伤力大多了。
但有“(不是)”“(不)”甚至更简单的“(x)”“(。)”这样的括号在,我们都不会觉得这样的贬损是真的在骂人。这类括号来源于“误”“大误”,本来是动漫用语,一般用于动漫评论文中,常出现在一句话的末尾的括号里面,意味着文章作者故意扭曲了原作的思想或表达糟糕的个人思想,以“误”来提示读者是错误的。
而在微信对话中,前面来一句与“礼貌性原则”不符、显得很不礼貌的戏谑,再加一个“(不是)”,就能表达“这种不礼貌是虚假的”。虚假不礼貌这一术语也是Leech提出的,他认为,在礼貌原则之外,还有“反语原则”和“玩笑原则”,反语是一种虚假礼貌,即明显地用友好的方式来表示冒犯;而玩笑则是冒犯的方式表示友好,比如自带“(不是)”的“简直不是人”,其实就是一种虚假不礼貌,说话人说出明显不真实、不礼貌的话语,其真正的目的反而是真实、有礼貌的。上图中的“简直不是人”,其实表达的是对对方能力的敬佩。
语用学有这么多条原则,从礼貌解释到“不礼貌”,简直能覆盖人们的全部交流;但,有时人们会故意躲开这些原则。比如,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由此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就能产生幽默。
⑹ 一句话后面加半个括号是什么梗
因为这句话还没有说完,是说这句话的人,他还有很多话想要说出来,但是又不方便把这些话具体讲出来。说话后面带上括号,就是要你添加词语,添加适当合适的词语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让你参与,让你参加修饰语。
括号的介绍
括号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这种注释是夹在正文中间的夹注。写文章写到某个地方,为了让读者了解得更透彻,有时需要加个注释,或者在运算中要改变运算顺序,也需要用到括号。
注释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小括号内只能对前面的语句进行附加说明,不能引入新的内容。
⑺ 一句话后面加几个句号,是什么意思(用于网络聊天)我想。。。。你
通常在聊天中一对句号这种表示省略的意思,用来代替省略号。如果单纯打出几个句号,没有文字的情况一般表示不想说话或者无语。
⑻ 最近流行的半个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
网友经常这种句式来表示反讽,就是一句话后面加半个括号。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
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社会普通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反讽来源:
反讽原为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即佯作无知者。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却被证明是正确的,迫使对方认输。
古希腊贤哲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就扮演这种角色,大肆嘲弄自以为是的聪明者。反讽表现了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采取了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表现手法。
它是从古希腊开始出现的,后来又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反讽
⑼ 桌面出现一个图标包含一个句号和半个括号 是什么东西
垃圾文件,删了
⑽ 一句话后面加几个句号,是什么意思(用于网络聊天)
没有什么实质意思,就是一种流行的写法,多用于90后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