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网络学习太极拳
如果没有武术基础,自学挺难的,建议可以去公园先找找老师学习,读书,视频都可以增加对太极的了解,最后拳打千遍理自明,一定要多练习,现在网络发达,多和拳友交流,只要有心学,方法还是很多的。
Ⅱ 大数据时代太极拳的传播策略是什么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也是我国深远智慧的一种体现。通过将太极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大数据时代下, 太极拳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更好的发展, 就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通过APP的建立, 更好地实现太极拳的传播
在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中, 两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民间传播方式更注重的是技巧性与实战性的传播, 另外还包括一些养生的知识, 相对来说传播的面比较窄。而学院规范式的传播涵盖内容更广一些。在理论层次上更高, 大大超过了民间口耳相传的理论层次。另外, 更注重其形式美,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观赏性, 因此其传播面要更广一些。但是, 就目前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教材内容的多标准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千篇一律性, 导致了太极拳文化的神韵无法充分地发挥, 失去了其匀而慢的特色性。
Ⅲ 太极拳如何能够,更好的推广和普及
列入教学体系内,成为必修课或内容。
太极拳是理和术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拳种。它的运动静、慢、柔、松给中老年人带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是它的推手运动,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开发青少年智力发展。
Ⅳ 虚拟现实技术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是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媒体成为学习、工作、生活和交流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更快、更准确地传递信息,满足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教育效果大大降低。数字时代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数字化教学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开展信息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促进数字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制作教学课件
虚拟现实技术与体育的结合,有利于高校体育活动的发展,这种技术使学生能够创造一个真实、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完全掌握自己动作的细节,而不是通过视频观看或根据老师的演示粗略模仿。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创建包括在线体育选课、体育教师数据、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项目等数据库,整合国内外体育信息,然后将研究成果融入体育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健康的体育习惯。
Ⅳ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线上教学是怎么样的
在新时代更应该积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典型的拳种,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和强身健体的具体功效。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该采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教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文化内涵,从而将我国传统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一,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优点
公共体育在线教学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教师与学生远程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和交流。我国科技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在线教学形式的出现,同时在线教学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线上体育教学对于我国现在的高校公共课体育课堂有着积极的推动和辅佐作用,集中表现在加强运动原理教育、加深运动文化教育和提高体育欣赏教育这3个方面,线上教学在其中有着线下教学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Ⅵ 虽然在学习太极拳,但对中国太极拳历史还不是很了解,太极拳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上琴与剑、棋与兵、书画、内功外拳、山水泉林等无形与有形的精彩事物都互连相通,它们都是锻造民族气质的砧垫和土壤。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太极拳与“琴棋书画”相融互补,成为对智力劳动的适宜的补充,恰当的弥补了文化人在体质上的缺失。
在艺术的形成和表现上,太极拳是完全凭借个人身心并作的自我修炼,自觉主动寻求身心内外的动态平衡,以求身心和谐健康,形成恬淡平静而充实的人生,也是人类走向文化高度成熟的一种需求;“琴棋书画”则是借助于纸、墨、笔、砚、琴、棋诸物,通过艺术创造和技巧抒发,给社会以文化艺术的陶冶。
此外,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结合诞生太极拳,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幽默感和不居一格的创新精神。刚刚出世就震动了武坛,更为文人所偏爱。太极拳是智慧型的武功,虽属武术,但它凭借的不单是力量和速度,而是敏锐的感觉和灵动的智慧。智慧的力量、智慧的速度可以远远超出单纯物理的力量和速度,创造出近于艺术的武功。
目前就发展形势来看,太极热已流传于全球,但同时也存在着非常现实的两种倾向,或可称之为“两化”。
一是“浅化”,就是把太极拳纯粹的看成是一种只适合中老年人、弱者或病人在无奈状态下,维持低标准的肢体活动能力的“体操”;二是“神化”,视太极拳为神秘莫测,凡人难及的“功夫”。如此等等,都阻碍着太极拳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提高。而实际上这两者都曲解了太极拳,模糊了它的价值和真相。
太极拳既是老幼咸宜的体育运动,也是很科学、前卫的生命科学在体育上的一种应用体现。它的适应性高,适应跨度大,从青少年直到耄耋老者皆宜。既可以是普遍的群体运动,又能造就内功深厚的武功行家;它的内涵既广且深,你可以说它是“下里巴人”、但它又是真正上乘的“阳春白雪”,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这样一种现实的基础之上,要使太极拳更容易更好的走进群众,得到广泛的武术与哲学艺术的结合,克服一些认识上的障碍并改进教学方法,将会是一种更好的走势。
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太极拳不但会盛行于知识界,而且还会涌现出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智士人才。我们炎黄子孙将会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Ⅶ 怎样在网上学太极拳
吴阿敏二十四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合初学者 : 在薯仔网找到的,想要下载的话,则先需要简单注册用户(免费的),然后下载并安装薯仔网的软件,之后登陆用户,然后点击页面上的下载提示而下载(免费的)文件,下载完成后用薯仔网的软件将文件转化成为avi格式即可。
24式太极拳0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nTaF5uGA6U/
24式太极拳0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tWXe5KlsY8/
24式太极拳0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RhQvPQVqDI/
24式太极拳04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vXJBA2iOJw/
24式太极拳05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X5B_TRugyg/
24式太极拳06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gg1btoPRAM/
24式太极拳07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Z7qslV3Ncw/
24式太极拳0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WCDZh9GK2k/
24式太极拳09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CTZydbpU2Y/
24式太极拳1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JUZPOOl9QU/
24式太极拳1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GKSzuTwACQ/
24式太极拳1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4xD7FKFkSU/
24式太极拳1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l0_ULMoWCo/
Ⅷ 太极拳的推手到底有多厉害,网络上看到的是怎么回事
一、推手究竟是怎么回事?
推手实质上是将你在拳里所学的八面劲法,进行有效的双人训练及应用。在进行训练及应用的过程中,会演出许多有趣的事,使人感到趣味盎然,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太极推手受到广大爱好者所喜爱。
其二,太极拳是一物二体,杨澄甫先生给他1934年的着作取名《太极拳体用全书》。讲得很清楚,太极拳分“体”及“用”两部分。拳架为“体”,推手为“用”。所以,作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不但要练好体,更要进一步的知道如何用。学而致用,既知体又知用,体用结合,使拳练得更完善、更完美。
其三,古人云:“走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走架”。走架也叫盘架子即练拳,打手就是推手。在太极拳传到南方去之前推手称打手。所以从这句话来说“拳即为手,手即为拳”。古人说:“从推手可以验证拳练得如何”,一个人拳练得如何,能从你的手反映出来,所以拳手相结合,可使你不断的提高拳艺。
其四,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不牵动对方重心的双人推手法也称养生推手术,两个人可以通过推手运动达到互相按摩的目的,能够舒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健腰腿,从而强壮筋骨,对肾气亏损也有很好的医疗效果,并且具有增强记忆、预防早衰等功效,甚至对某些疾病也有良好的辅助医疗作用。
所以,从上述四个观点来看推手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二、我国太极推手的现状
(一)我国太极推手目前以两种表现形式存在:传统推手法和国家推广的竞技推手法
1、传统推手法
传统推手法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造的双人推手法。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后从杨家派生出其他流派。每个流派有每个流派的特点,有每个流派的不同训练方法,有每个流派的不同风格。例如:陈式推手仍旧保留一些原貌,姿势低,有管脚、拿关节等擒拿法。杨式推手法以掤劲为主,讲发劲,拿法讲究拿对方的劲路。吴式推手法主要以柔化见长,讲先化后打。
2、现在推行的竞技推手法
解放后,国家为了全民健身,56年推出简化太极拳,58年推出88式太极拳。在60年代开始尝试把太极推手列入现代的竞技项目,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曾进行多次试验,直到1979年太极推手作为试点项目,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首次表演赛。
1989年推手比赛正式列入全国比赛项目。
1991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正式颁布《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
1992年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全国太极拳推手研讨会。
1993年在杭州举行第二次全国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会
1994年正式举办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女子也可参赛,并重新颁布了《推手竞赛规则》。
竞技推手的出现和发展,把现代太极拳运动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二)传统推手法和竞技推手法并列出现在我国太极拳运动的领域内,但此二种推手法的训练目的不同:
1、传统推手法:传统推手在太极拳中是作为过渡到太极散手的一个中间过渡训练方式。现在作为相互切磋武艺,增进友谊,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拳艺水平的作用。
2、现代竞技推手:目标明确,争输赢、拿冠军。
(三)由于传统推手及现代竞技推手二者具有不同的目的,所以出现了不同的锻炼手段。
1、传统太极拳由于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一出世,就要立足于社会,所以各家各派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推手作为太极拳中的一个中间过度教材,从套路开始过度到推手,再从推手过度到散手。从理论上,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阐明了太极拳修习的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走架是着熟的阶段,推手就是练懂劲的过程。如何练好懂劲呢?就是先练好沾、粘、连、随,练习听劲,能听才能懂。练出感觉力就好办了。所以我们练推手,要先走圆后讲劲,再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现称亚散手,再过渡到断手也称散手。经过这个程序,方能达到顺势借力,以柔克刚,以轻制重,以慢胜快,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之技巧。
2、现代竞技推手:现代竞技推手是在传统推手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竞技体育的元素,使太极推手的运动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领域。所以现代竞技推手主要讲比力量、比速度、比技能,不太强调小力胜大力及四两拨千斤。所以大多练习者,在体能上、力量上、招法上下功夫。有些运动员为了急功近利,很少在拳的基本功上下功夫,所以在比赛场上出现顶牛、抢摔、相扑之类的角力之争,使大家在心里上很难接受。由于大家已经习惯于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之说,所以看不惯竞技推手。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三、推手是否神秘
有的同学说,推手很神秘,不好学。我说推手不神秘,很好学。因为,平时练拳走架是一个人练习,所以很方便,只要记住套路就可以打下来了。推手可不行,因为推手是两个人练习的,由不得你一个人想如何练,就如何练,而是必须遵照两个人的运动规律进行。实质上,我们每日练拳,不论你练什么拳架,里面总会有“揽雀尾”。就拿(85式)杨式太极拳来说,“揽雀尾”仅是85式中的一个式子。推手练四正手实质上就是练“揽雀尾”。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太极拳与揽雀尾》登载在《太极杂志》2004年第一期上,说的是揽雀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一个揽雀尾包括四个劲,“掤、捋、挤、按”。四正推手实质上就是这四个劲的演练,所以你想,你一套拳都练了,在拳里拿出一个拳势的名称来双人演习,会难吗?
Ⅸ 如何在当今中国推广太极拳
太极拳具有广泛的推广力度和群众基础;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艰辛但是潜力依旧巨大,具体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太极类的健身会所,以家传太极技艺为核心、回归传统太极为目标,将成为主流,动员社会力量,将太极拳文化进行商业化,开辟新模式如:演艺、交流、比赛等。将太极拳和中国古典文化有机结合,发展培养更多方面的艺术类等以不同门派,不同拳种,根据太极的运动和技击远离制定相关规则进行对抗性的决赛。太极拳国际通行证:“世界太极拳月”从2001年开始,国际武术联合会把每年5月确定为“世界太极拳月”,世界各地的体育、武术及太极拳组织会在本月内举行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太极拳开始以“高雅、时尚、优美与广泛的适应性”深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风靡全球.近几年来,各医学发达的国家已经开始注意并加大力度研究太极拳的机理。其中美国最为突出:中国的太极拳成了美国的新宠。美国大批民众参加打拳,俨然成为全民运动。太极拳在国外:研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如何使我们的太极拳能在文化和武术两个层面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是摆在我们太极拳传承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太极拳,不仅仅是“拳与武术”,而且,更重要的是太极拳还是“和谐、修炼、医学、兵法、自然、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传承文化。由于太极拳创立的独特性,它是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精华,吸收并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八卦方位”之变化,同时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古代的强身健体的“导引术和吐纳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在武术界,太极拳被业内人士称呼为“哲拳”,意为具有“哲学的拳术”—— “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内外兼修”。由于太极拳形象之优美,技艺之精妙,意境之悠远,引得古今中外无数习练者痴迷其中,不断求索、探寻着太极拳这个世界至高无上武术的真谛。太极拳不仅演练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高雅,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还具有抗衰、怯病、防身、护卫的功效,更有静心、养性、减压的作用。因为极具养生功效,太极拳不像其他拳种,没有不适应人群。
Ⅹ 推广太极拳的方法
“太极传承”——空空而谈的四个字,我们到底传承些什么,又该如何传承? 太极拳几百年来的发展,历来是师徒相授。现代市面上一些良莠不齐的传拳者,或为名,或为利,打着传承口号,却无传承实质。
我推崇的传承,应该是在老祖宗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拳架,二是理法。
3、塑身 : 通过拳理在拳架上的体现,得到身知,通过拳架和形体语言把太极拳的阴阳哲理表现出来。 “指点拉扯拽”都是面传口授的初级阶段,塑形塑架后就要知理知法,让每一式都要分毫不差。比如杨氏的立身中正安舒,拳架的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招式的虚实分明等。具体到武式则为形短意远劲长,知开合,明虚实,知阴阳,转换折叠,拧旋腰胯,从文化法理上更深层次去身知。
4、塑心 : 也就是“心知”,塑心也就是塑智慧,也就是塑符合太极拳的条件反射。这些 “心知”与智慧指导并贯穿于我们太极拳的技击与养生中才是传承的本质。
5、塑神 : 返璞归真为神,通过“身知”与“心知”的完美结合,达到元精与元气的积蓄,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丢失的原神。
拳架是形,理法是知识,是文化,“欲授人一升,已必备一斗”,市面上太多的授拳者自身缺乏对太极知识与文化的掌握,往往敎拳只注重于形而忽视其内容与本质,这哪里是传承,只有把拳架与理法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传承!
太极拳具有时效性,但市面上一些急于求成的求学者,配上急功近利的传拳者,形成了教与学的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与学时按照以上5点分周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