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上网与网络成瘾,谈谈看法
上网和网络成瘾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是个人的自律性不行导致的。
‘贰’ 怎样看待网络成瘾等现象该如何预防和对待
现在网络成瘾主要是手机网络,生活中已经逐渐离不开手机,所以才出现了手机网络成瘾,这个现象需要工作及学习过程中,多一些实践性的工作,不要每日都拿着手机工作,不能让孩子过多接触手机和网络,多一些外出的机会。
‘叁’ 到底什么是网络上瘾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我们一般叫做“网络成瘾综合征”,目前还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当中去。可以说,它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虽然正式的网络成瘾(IAD)诊断标准尚未出台,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这是个很广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和冲动控制问题。要诊断一个病人患有IAD,病人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下列七种症状中的三种以上:
1、耐受性增强:病人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
2、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病人就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英特网;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码下载的大量文件等等;
6、上网使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病人仍然继续化大量时间上网。
从临床表现来看,IAD至少包括下列五种类型:
1、色情网络成瘾(包括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和影像等);
2、网络交际成瘾(包括用MUD、聊天室等在网上进行人际交);
3、网络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地参加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网上交易);
4、强迫信息收集(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者不迫切需要信息);
5、计算机成瘾(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
当然,也有人对IAD仍然存有异议,比如,微软加拿大网络中心的总经理尼克森认为,说一个人对互联网上瘾,就象把喜欢阅读的人称为读书成瘾症,把喜欢听音乐的人称为音乐成瘾症,真正让人成瘾的是色情信息和赌博本身。尽管如此,大家都承认,是互联网让获取这些信息变得如此方便
‘肆’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网络成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一般家长反对青少年上网的最重要的理由——影响学习,实际上是不成立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成绩上等的学生中,青少年用户多于非用户,这与网络对青少年在学习、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优秀青少年,就应该懂得接受新的事物并迅速加以充分利用,这也是我们这个课题的目的之一。
其次,我们将分别简单扼要地阐述一下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利:
1.学习方面:
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在校学生,学习是他们生活的重点,网络在青少年的学习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调查表明,互联网使用基本上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用户与非用户在学习成绩、是否担任社会工作、做作业时间长短、上特长班课外学习时间长短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是用户比非用户更有学习压力。
互联网给了青少年一个广阔的空间。青少年能在网上了解到许多更新,更广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的去了解研究性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调查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和非用户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区别。用户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非用户。
2.人际交往方面: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与外界接触的媒体。通过网络,青少年能更好得与外界交流。
据调查研究约60%的青少年用户使用电子邮件,不到50%的用户的使用频度是一周1次到几次之间。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统计检验,与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使用电话的时间,用户与非用户都没有区别。53%~75%的用户自述使用网络前后的人际交往没有变化。但有40%的用户说上网以后,增加了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的交往,近30%的青少年用户说增加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
可见网络对青少年的人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管有人认为青少年在网上交流得太多会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但就比例来看,网络对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明显大于其负面影响。
3.信息获得方面:
互联网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国际国内时世要闻,各种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很显然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更多,更快得了解他们所关心的信息。
用户与非用户在信息来源上的比较说明,非用户比用户更依赖家庭和学校作为信息资源,用户比非用户更依赖互联网和杂志来获得信息来源。
对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的可靠程度的均值比较说明,青少年用户认为电视最可靠,以下依次是互联网、报纸和广播。但在被认为是“全部可靠”的媒介中,用户选择互联网的比例最高,超过20%。
用户与非用户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均是电视、课外书和录音带,二者差异不大。60%左右的用户认为互联网使用没有改变他们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但也有20%~30%的用户报告说减少了使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时间。21.0%的青少年用户说上网后,他们增加了阅读书籍的时间。
互联网为信息的获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网络使用对外开放观念的影响:
统计说明,用户在开放量表得分上显着高于非用户。与非用户相比,青少年用户喜欢尝试、创新和自我表达,独立性与自治精神较强,反叛权威等。
弊:
1.网络病:
〈基本情况〉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与网民的日益增多,一种新的疾病正在引起专家的关注,这就是“网络成瘾综合征”。
医学专家介绍,“网络病”除上述情形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症状: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自制,常常上网时间大大超过原计划;不上网和别人聊天时,手指常不自主地运功,似乎依然在敲打键盘;还有一些人每天都需要有固定时间在网上度过,否则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据专家介绍,这些症状发展严重时,就沉迷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内,对现实生活亳无兴趣,人际关系淡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西超教授认为,上网成瘾后可诱友“网络成瘾综合征”。其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孤独、焦虑感增强,食欲不振,植物神经紊孔,继而导致机体功能下降,抑郁症产生等。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周正猷分析了形成“网络病”的原因。他说“网络病”实际上是一种“瘾症”,人都有一种获得快乐、满足的心理欲望,当这种欲望在新奇时髦、五花八门的因特网上得到第一次突现后,便会希望重复获得,当这种重复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时间上网不但对眼睛造成极大伤害,还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吃饭、睡觉的时间完全紊乱,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引发一系列疾病。更可怕的是,“网络病”更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疾病,由于过分借助因特网寻求生活变化的补偿和平衡,已有不少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现实生活中行为错位,而青少年受害更为严重。
〈Example〉
每天前来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咨询室的孩子中,因迷恋网络、电子游戏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了十分之一,并且有上升的趋势。 一位十来岁的女孩每天要上网六七个小时,还谈起了“网恋”,父母为
此忧心忡忡。一位12岁男孩,因焦虑不安、头痛等症状而前来咨询。原来,自从家里有了电脑后,这位男孩子就一直玩游戏,每天要玩上五六个小时。据了解,上海有43%的中小学生经常上网。上网学知识本是好事,但如果迷恋上瘾,无休无止,则荒废学业,有害身体。
〈预防治疗〉
医学专家介绍,对于“网络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对于网民来说,警惕“网络病”首先应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做到娱乐有度,不过于痴迷。上网时要注意远离一切色情、暴力性节目。儿童、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家长要注意监督,以免成为“网络病”的受害者。
为了有效预防网络病,青少年需要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如果说心理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网络和网络行为的独特视角,反过来也可以说,网络给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网恋:
〈基本情况〉
早恋现象在各个中学都存在,甚至在小学高年级都有。在学校,早恋多处于半地下状态,瞒老师不瞒同学,大家都心照不宣。放了学,“小恋人”们手牵着手一起逛街,一起回家。时下,不少中小学生还热衷网上聊天,甚至卿卿我我地做起网上情侣。我们走访了一些网吧发现,沉溺于网上聊天的十有八九都是中学生模样。在他们的电脑屏幕上,什么“老婆”、“老公”、“想死你了”等令成年人也觉得肉麻的话随处可见。
〈Example〉
燕赵都市报讯(记者吴艳霞)一对少男少女沉浸在网恋之中,背着父母在外边租房同居。12月7日,石家庄市巡警一大队一中队接到反映后找到了这对“情侣”,并对其进行教育。
女孩家住石家庄市,刚刚18岁,正在上高中。她酷爱上网,在网上遇到了一名远在浙江沿海的男孩,两人谈起网恋.不久前,这位21岁的男孩只身来到石家庄,与女孩在石市郊区的租了一间房子,开始同居。女孩则瞒着父母,把家里供她学习的钱用来支撑他们的“小家庭”,直到附近住户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怀疑报警。
女孩的父母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此时,男孩承认:只是想到北方来玩玩,并没有什么长远打算。
〈预防治疗〉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还不成熟,一味沉溺于网恋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正确教育和引导,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3.沉迷网吧:
〈基本情况〉
一些学校门口不过百余米范围内就有网吧营业,有的学校附近网吧竟然不止1家,多的有4家。这种现象在城郊或偏远的城区更为严重。每天下午四点到七点,几乎所有网吧里都有穿着校服甚至戴着红领巾的中小学生的身影,这些学生 有的玩着各种打打杀杀的游戏,有的好奇地盯着一幅幅美女照,沉浸在所谓的网恋中,还有的学生在网上发帖子用极其肮脏的语言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Example〉
4月22日南昌一高中生猝死网吧
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南昌高三学生余斌4月17日在南昌市船山路上的“辉荣网吧”里玩游戏时因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引起南昌市民的震惊。据了解,现在南昌市有网吧400多家,游戏节目成为网吧揽客的“金牌”。在南昌市中小学生沉迷网吧不回家,家长心急如焚找救助的事时有发生。专家呼吁,整治网吧刻不容缓。
余斌的父亲是南昌市一国有企业的职工。在他和妻子的眼里,儿子每天早上7点多离家“上学”,中午12点30分回家,中午1点15分“上学”,下午又按时回来。直到儿子猝死在网吧后,自己才知道在平时“听话”的儿子,几个月来根本就没有去学校上课。
父亲说,算算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份。余斌虽然从小喜欢玩游戏,但以前从不旷课。父母对儿子管教是很严厉的,不但规定了儿子每天回家的时间,还为儿子配了寻呼机,放学后利用回电话的地点来算儿子到家的时间,但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仍然在骗父母。
‘伍’ 上网怎样算上瘾有没有什么标准
以下为部分上网“成瘾”的概述
希望能让楼主老板更明确一下上网怎么才是瘾!
症状一:极度恋网
如同“鸡”与“蛋”,目前在“成瘾”与“上网时间变长”谁是因谁是果的问题上尚无公认的结论,但长时间恋网无疑是网络成瘾者的“标签”。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平均每周上网25至30个小时,且不分白天黑夜。与非成瘾者相比,他们的上网频率高出1倍,多耗费2倍的时间。
计算机学科学生的成瘾几率明显高于文、理、医科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多。一些网络成瘾者明知过度恋网不是好事儿,但仍摆脱不了对网络的依赖,无法停止上网或限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症状二:不谙人际
对着电脑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绝,丢掉键盘鼠标就变得沉默寡言,网络正在让当代年轻人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日退化。调查表明,56.3%的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较差。相比之下,46%的非成瘾者能将自己与同学、亲友的关系相处得很好。
汪玲解释说,网络成瘾者由于把太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全然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或交流。反过来思考,正是那些内心隐蔽的人,更容易在无人知晓的网络世界袒露自己,宣泄内心的真实情感。
症状三:身心成疾
网络是无形的,当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它将麻痹神经,摧毁精神。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起初对网络只是精神上的眷恋,而后则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由于长期坐在电脑前,缺乏活动并处于同一姿势,时间一久,腰痛、背痛、头昏脑胀、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就会接踵而来,更有甚者因此患上了颈椎和眼部疾病。
与此同时,成瘾者的心理防线十分脆弱。与正常上网者相比,他们更易抑郁、焦虑,时常倍感孤独。专家表示,网络成瘾和赌瘾、酒瘾极其相似,一旦失去网络这根精神支柱,恋网者就会出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等戒断症状。
发现一:技高瘾大
电视、电脑、网络等代表着科技进步的产物,总会引起部分人的高度兴趣和过度参与,有学者称之为“科技成瘾”。有意思的是,调查发现,越是高手越容易上瘾。
43.8%的成瘾者以“满足爱好或特殊需要”为上网首要目的,他们把更多时间花费在了网络游戏和色情网站上,仅有4.2%的人利用网络来学习。
发现二:明知故犯
按常理,网络成瘾者对网络应该有着高度认同。出人意料的是,调查中对网络持负面态度的成瘾者大大多于正常人。他们大都认为上网弊大于利,却迟迟不肯撒手。也许,过度上网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许多,但无法克制上网的冲动一再逼其就范,而这恰恰是成瘾的典型表现。
发现三:意志难挡
如果你认为只要自己意志坚定就不会对网络上瘾,那么你错了。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意志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这表明意志力强的人并不一定比意志力弱的人更能抵制网络的诱惑。从这点看来,我们绝不能低估网络对人的吸引力,更不要高估自己对网络的免疫力。
‘陆’ 如何看待网络成瘾这一问题
网络成瘾的都是因为玩游戏而已!!!其实游戏只能对一般的人来说是娱乐,我们要看重的不是娱乐,而是生活,那些迷失在网络中的人也不过是悲哀的人吧!
‘柒’ 网络成瘾是怎么回事
“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患者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仍无法自控。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网络成瘾的判定标准常用的有三个:一是连续一个月以上每天上网玩游戏4~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二是认为上网能得到快乐;三是不上网就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出汗、烦躁不安等,但一坐到电脑面前,这些症状就立刻消失。
‘捌’ 判断一个人上网是否成瘾的标准是什么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最伟大成就是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陶然介绍,6小时是一个关键点,就是说一个人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者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者超过6小时,且此症状已经达到或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
“6小时”是不可逾越的节点,就像非典时期人们说的“38摄氏度”,是判断病情的一个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
此前,各国对网瘾患者持续上网的时间没有统一的说法,认为是4个小时或5个小时的居多。陶然说,“我们用了4年的时间,对3000名网瘾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时间标准为9.3±3.2小时,最终取其下限及其整数,定为6小时。”陶然说,这个时间恰巧和美国专家同天公布的研究数字不谋而合。任何人都可以按这个标准进行自测,接近6小时则是高危人群。但如果为了工作每天在网上逗留10个小时,也不能算是网络成瘾。
有了6小时标准,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自测,接近6小时则是高危人群。陶然举例说,暑假里一些孩子连续上了两个月的网,但是开学之后他能够把心收回来、走了出来,这也不能算是网络成瘾。有些孩子暑假结束后仍然走不出来,整个状态一直持续超过3个月,就有可能是网络成瘾。
其实也不能说是上瘾 只能说是一种习惯,自己培养而成的
‘玖’ 如何认识和面对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络成瘾就像吸毒一样,总想再偿一点,没它不行,有事没事时就想去上网玩一会,有时饭顾不上吃,觉也不想睡,只想多上网玩会,生活会因此而失去规律,睡觉时也会因想游戏内容而失眠多梦。尤其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好时期,一旦上网成瘾将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