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网络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表示

网络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表示

发布时间:2022-06-17 03:41:32

什么是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1、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如汶川地震,南方19省雨雪冰冻灾害。

2、Ⅱ级(重大)突发事件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3、Ⅲ级(较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4、Ⅳ级(一般)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1)网络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表示扩展阅读: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有:

1、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2、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Ⅱ 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四个等级分别标示哪种颜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其中特别重大事件用红色标示,重大事件用橙色标示、较大事件用黄色标示,一般事件用蓝色标示。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2)网络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表示扩展阅读:

预警信息的发布资源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社区、农村现有广播、通讯设备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包括预警信息的申请、审查、发布、调整、解除、反馈、监控和咨询服务以及评估。

在全部34类突发事件中,暴雨、暴雪、道路结冰、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13类事件与气象有关。

在气象类突发事件中,一些事件的预警分级没有设立黄色或蓝色预警,而是增加了最低档的“高影响”级别预警;一些事件则是在蓝色预警之下,又加设了“高影响”级别预警。

当一些气象活动尚未达到致灾标准,但可能影响城市运行或公众活动时,高影响天气预警就有可能依据新标准规定,向外界发布。

“雾霾”被细化为“大雾”和“霾”两个类事件。触发大雾红色预警的标准为:预计北京市未来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持续;大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48小时以上;

大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取消原计划活动;大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特别严重影响。

而霾事件的预警级别只设有橙色和黄色两级。其中,发出较高级别的橙色预警情形为:当预计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

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24小时以上;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改变(易地或者取消部分日程)原计划活动;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严重影响。

Ⅲ 突发事件预警如何分级

工信部根据社会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将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一般事件。其中,全国范围大量互联网用户无法正常上网,CN国家顶级域名系统解析效率大幅下降,1亿以上互联网用户信息泄露,网络病毒在全国范围大面积爆发,其他造成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危害或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为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工信部要求基础电信企业、域名机构、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专业机构、网络安全企业通过多种途径监测和收集漏洞、病毒、网络攻击最新动向等网络安全隐患和预警信息,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认为可能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报告。与此同时,工信部建立公共互联网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制度,按照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公共互联网网络突发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

Ⅳ 急求:什么是互联网突发事件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与治理环境的建设

曲成义

在党中央关于“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动员下,信息化建设正在我国快速展开,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中,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趋势逐渐更加明显。很多领域或行业如果离开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将招致重大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在这种社会对信息化的依赖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认真研究”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治理就变得更加重要。

一、网络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类型
网络世界的突发事件不同于物理世界的突发事件,它具有明显的“高技术性”和“新颖性”,因此必须采用高技术手段和非常规的措施应对这些威胁才可能奏效。
我们通常可以将这些威胁归成三大类:
(一)“电子威胁”
随着互联网快速进入政府、企业、社区、军事设施,黑客群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络攻击、病毒、谍件大面积泛滥,甚至造成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性基础设施的瘫痪。这些“电子威胁”借助高技术手段而花样翻新、日新月异,使信息安全防不胜防。2001年,日本东京国际机场因航管系统遭受“红色蠕虫病毒”的攻击而陷入瘫痪,致使几百架飞机不能正常起落,几千名乘客行程受阻。
(二)“物理威胁”
随着物理世界威胁的发生,它可能迅速波及到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甚至导致网络系统严重瘫痪和失去全部的重要信息。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中双塔楼的倒塌,致使其中没有容灾设施的800家企业储存的信息彻底消失,从而使这些企业一蹶不振;而有容灾设施的400家企业迅速恢复营业而生存下来,如纽约交易所,因长年坚持采取商业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BCP/DRP)的预防措施,很快便能在异地开展工作。
(三)“内容威胁”
互联网是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为社情民意的反馈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为促进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其中也容纳着各种人群、各类思潮。社会上的一些敏感点出现在网上而引起一些人的共鸣是正常现象,但一旦这些敏感点向热点演变,最后变成爆发点,特别是当其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动时,将影响到社会安定并导致出现其他问题。这就是“内容威胁”引发的网络突发事件。
无论是“电子威胁”、“物理威胁”还是“内容威胁”导致的网络突发事件,它们与物理世界的突发事件一样,都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而网络突发事件因其高技术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使人们对其防范手段比较陌生,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但这类事件能够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一样的,而且在有些领域会更加严重,甚至难以恢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高速推进,我们应高度重视这种“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定配套的法规和标准,动员有效的应急防范资源,针对其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和适当的治理技术措施,把网络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降到最小。

二、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治理工作要遵照中办发[2003]27号文件精神,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强化组织管理,努力提升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驾驭能力;掌握应急治理的主动权,加强网上先进文化的有效供给,形成网上舆论的强势;尽快研究开发出网络突发事件治理的高新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加速建设网络突发事件治理的基础设施,给应急响应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尽快建立健全与网络社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作案者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在应急治理中,还应该坚持“属地原则”和”纵向专业支持”紧密结合的方针,在应急支援和病毒防治中, 则要落实“小核心、大社会”原则。由于网络突发事件的高技术性和新颖性,必须采取“小核心、大社会”的治理策略,构建一批有高技术手段支持的“小核心”作为专业治理中心,并发动社会相关力量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协同治理以求实效。

三、大力推进“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信息安全事件监控、预警;信息安全事件通报;启动应急预案;事件应急抑制;事件应急根除;事件应急恢复和应急审计评估。
在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体系的建设:
1.网络安全监控与预警体系。重点对城域网、广域网和公用网所面临安全威胁的监控,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流量、特征)进行早期预报。
2.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通报与会商体系。建立网上突发事件的即时通报机制、并协同相关部门进行会商,为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迅速提供决策依据。
3.网络应急支援体系。由于信息网络已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灾难,除了应急支援中心外,动员社会上的科研机构和信息安全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是必要的。应急支援中心作为核心力量,应在救援信息资源库、检测工具与技术、检测与阻断能力、取证分析能力、系统恢复能力、培训与宣传能力上有足够的优势。
4.网络病毒防治服务体系。当前网络病毒传播迅速,破坏力增强。因此,坚持“小核心、大社会”的原则,发动防治服务中心、信息安全企业和部门的综合力量是必需的。防治服务中心应在及时发现疫情、诊断和预报、防治工具提示与发布和防治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5.灾难恢复基础设施。灾难恢复是应急救援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各领域和部门都非常重视做好灾难恢复设施的建设与应急演练工作。灾难恢复类型分为数据级和应用级两大类和六小类;国信办正在制订我国的灾难恢复工作指南。
6.网络保密检查体系。为了发现和阻止可能出现的网上泄密事件,国家职能部门对可能出现的泄密渠道和泄密内容,将采取技术和管理上的对策,以保护国家重要信息的安全。
7.网络安全侦控体系。为了保护信息网络正常和健康的使用,控制各种非法信息内容在网上的传递和扩散,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对策,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8.网络舆情掌控与治理体系。网上出现舆情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并可能波及到社会。为了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使网上舆情成为一种网络健康民主的动力,而不至于演变为破坏力,应健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有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敏感点、进行热点预警和爆发点掌控的技术支撑;同时,应有先进文化的有效供给和引导,形成先进舆论的强势,使健康的网络舆情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治理是国家应急管理指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突发事件虽然与物理世界的突发事件不同,但后果是相关联的,都应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完成其治理任务。

Ⅳ 《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哪些内容

11月23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已印发《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事件分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预防与应急准备、保障措施等内容。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与此同时,工信部建立公共互联网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制度,按照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公共互联网网络突发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面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有网站、短信、微信等多种形式。

Ⅵ 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当依照

法律分析:因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十二条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十四条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Ⅶ 工信部明确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分级预警了吗

工信部已印发《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事件分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预防与应急准备、保障措施等内容。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工信部要求基础电信企业、域名机构、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专业机构、网络安全企业通过多种途径监测和收集漏洞、病毒、网络攻击最新动向等网络安全隐患和预警信息,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认为可能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报告。

Ⅷ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分为几级,用什么颜色表示。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通常预警的指标有多个,如某些疾病的传染是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范围中发生的。因此,单指标的预警分析是考察该指标超过某一阈值的可能性,而多指标的预警分析是考察这些指标值所在的n维空间的点在某一曲面外的可能性。

(8)网络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表示扩展阅读:

预警管理的原理是预警管理人员依据预警目标确立不同的预警监测指标和监测指标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预警管理对象实施控制,通过预警机构或人员获得的检测信息,将预警管理人员对预警指标的实际情况反馈回去,为预警管理人员实施预控对策提供参照依据。

管理人员将反馈回来的信息与预警目标加以比较之后,根据两者的差距,纠正标准、改善措施,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预警控制过程,通过这样一轮一轮的连续不断的调整、控制,预警管理中的预先控制得以实现,最终使系统的实际计划逼近计划预警目标,从而使管理对象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之中。

Ⅸ 什么是网络突发事件

网络突发事件是指网络事件的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具有“突发”和突然“爆发”效果,并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

网络突发事件的特点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产生影响广泛、容易引发“社会灾害”。

根据网络突发事件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不同形态,可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萌芽期、爆发期、扩散期、转折期、消失期。

一般来说,某一事件逐渐演化为社会关注并影响广泛的社会性大事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却缩短了这一演化过程。如何进行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舆情早报网适时强力推出国内首创的舆情危机应对与舆情处置服务系统“舆情专家”,拥有“舆情专家”,“波谲云诡经常事,云淡风清已胸中”。

Ⅹ 网络安全法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而制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1月7日发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法》的亮点很多,从实际工作需求看,以下亮点值得关注:
一、提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相当于一部小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使后续的相关细则、标准有了上位法;
二、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提出了要求,针对的是当前一些企业任性停止服务或依靠垄断优势要挟用户、随意收集用户信息等问题;
三、在反恐法确立的电信用户实名制基础上,规定了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实名制要求,但这个实名是指“前台匿名、后台实名”,不影响用户隐私;
四、规范了重要网络安全信息的发布服务,现在很多企业或机构都在发布漏洞、安全事件等信息,有一些不实信息造成了很大范围的不良影响,国家将制定这方面的规定;
五、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执法协助义务,这是国际惯例,但我们以前多依靠“红头文件”,这一局面将改变;
六、从法的层面规定了对网上非法信息的清理,使国家的互联网管理系统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七、确立了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特别是规定了运营者的强制性义务,并为主管部门开展监管作了授权;
八、建立了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多个部门各自发布预警通报、应急预案体系不完整不协调等问题;
九、建立了通信管制制度,以支持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但同时也将通信管制的权限严格限制在了国务院;
十、进一步理顺了网络安全工作体制,规定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阅读全文

与网络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表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不好怎么办最好 浏览:280
农行缴费显示网络异常 浏览:736
地铁发票开票失败提示网络异常 浏览:435
网络通上不了网是路由器坏了吗 浏览:931
网络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浏览:80
电信连接网络设置 浏览:136
为什么网络无法连接到ie 浏览:504
当贝和创舟网络电视盒哪个好 浏览:50
wan链路上应用哪个网络 浏览:679
网络专线租赁属于哪个行业 浏览:988
网络安全检测方案 浏览:469
网络安全法讲座观后感 浏览:566
网络公链什么意思 浏览:39
移动网络晚上网络太差 浏览:952
一九年有哪些网络游戏 浏览:288
所有无线网络都是感叹号 浏览:223
e家宽网络续费后如何开通 浏览:542
网络营销方法和应用 浏览:695
电脑网络测试仪正负极 浏览:489
银行的网络功能有哪些 浏览:4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