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交网络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吗
能的,每一句话细细品味,都能从中发现特点,能大致的侧写出这个人的性格
Ⅱ 社交网络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会有何影响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维持大约150段关系。我们会拥有5个核心人物组成的内部圈子,以及10到15个家人和朋友组成的亲密圈子。此外,还有35个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最后,剩下100多人,和我们维持着某些有意义的联系,例如工作、同学等等。其他都是泛泛之交。可你会说,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都不止150人呢。没错,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我们看似拥有着庞大的人际网,甚至有人将这些数据作为炫耀的工具。可实际上,经过相关学者的研究,证明超过150人以上的关系,是没有质量的。我想你大概也屏蔽过很多所谓的“微信好友”,殊不知,你也正被某些人屏蔽。一味追求“虚假”的好友数量,只是为了补偿你在现实中某方面的自卑感。当你微信朋友里的好友数量越多,实际上只会减少你从中获得的回报。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沟通”的意义,更加健康的建立和维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Ⅲ 社交网络的重要性
现在是高科技的网络时代,有很多知识可以在网上交流有好多商品可以在网上购买,现在有这个网络时代,有时没有网,我们的生活就没有色彩了。
Ⅳ 社交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
社交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加强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朋友之间得到了更多的便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见面。也可以扩大我们的交际范围,帮助我们提高人脉。但是社交网络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一些劣质的改变,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第一,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进感情。我们在没有社交网络的时候,只能通过电话去联系,很多人会考虑到自己的费用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慢慢变少。但是社交网络的出现,会给我们与朋友之间,与家人之间,与同事之间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以前的异地恋,都是书信或者是一短信的方式去维持,现在的社交网络让情侣之间有了更好的沟通方式。
第二,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效率。比如说我现在跟客户联系,除了知道对方的手机号码之外。我还可以添加微信或者QQ,保持频繁的联系。有事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电话去沟通的话,双方都会很烦躁,所以有了社交网络,帮助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三,社交网络给我们交流感情增加了便利,所以人们的感情就不再保持专一。书信来往,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现在呢?社交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选择,正是因为这些选择,我们对感情也越来越不专一,自己的伴侣也不在固定。所以我想这也是社交网络出现的弊端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伴随着改变。既然是新事物的产生,那一定是伴随着好坏的产生。我们要借鉴所有的好处,去不断地弥补坏处,只有不停的反思,才会有更好的进步。
Ⅳ 社交网络对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长时间的依靠网络,当你下次出现在现实朋友出去沟通时却觉得很尴尬。
除此之外,很多的社交网络还证明会降低亲密关系满意度,因为他会使人产生嫉妒和疑心,研究者更认为,现在的人都喜欢在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 以及信息,很有可能就会暴露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自己现在以及之前的伴侣的个人信息已经经历,这些都是很同意暴露其他人的信息,同时也会引起他人的猜想跟想象。经常使用交友软件发布信息以及照片的人,其实他们的自恋程度更高,现实当中也会感到更加孤独,甚至有些人离开了网络在现实生活当中会看到社恐。
芝加哥大学的John Cacioppo(2008)对不同的社交网络、在线游戏等进行了分析,发现一个人经常面对面的与人互动,反而不会感到孤独感,线下互动的比列月底的人反而孤独感越强。
所以,如果当你感到很强大的孤独感时,是时候放下手机,约上身边的好朋友,出去坐坐,面对面的聊聊天,谈谈自己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这样你才不会感到那么孤独,面对面的沟通与见面更具有色彩!
Ⅵ 如何通过微信好友圈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这段时间刚好在思考这个问题,是否能从微信朋友圈文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一个很复杂的因素。从文本到性格的分析如果靠感觉的话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感觉。在看朋友圈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把文本跟现实中这个人给自己的感觉联系起来。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朋友圈言行举止怎么跟现实中接触的对方差别那么大,这是因为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对方塑造的他希望在你眼中呈现的模样。
MIT一位社会学教授Sherry Turkle的TED演讲中曾经提到过:”在社交网络中,人们的自我存在感首先表现为关系上的需求,其次表现为自我表露、自我经营和深度思考以实现自我需求。“她的书《群体性孤独》也是赤裸裸地指出人群在社交网络上的集体狂欢是因为孤独,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渴望亲密关系,但是人们通过技术排解孤独的同时又让自己在现实中陷入更深的孤独: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不再是促膝长谈而是各自低头刷手机。社交网络不间断的联系反而让人群陷入群体性的孤独。
其实刷朋友圈这种习惯也是我们排解孤独的行为,而发朋友圈的时候人们则会考虑自我呈现、形象经营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分组,分组真是理解人性的功能,朋友圈中除了朋友还有家人、老师、同事、领导等人。你逃课出去旅行的时候在朋友圈晒图总会想想要不要屏蔽掉老师吧。哎,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生活变成了这么累的一件事,发个图都要想想不给哪个群组的人看。
人们通过控制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行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详细描述了这个理论。他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个人在“舞台”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互相表演。人们扮演着某个角色,通过印象管理让观众看到自己想要呈现给他们的角色。
人们在朋友圈通过有选择性的印象管理向朋友们展示一个自己希望呈现的自我形象,积极地通过发表言论、上传照片或与人互动展示自己的优点。自我呈现可以理解为是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通过控制自己外在的言行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一种心理行为。不仅从朋友圈的图文内容,甚至名字、头像、封面、个性签名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自我呈现的窗口。
朋友圈就像一个舞台,舞台前后一个人呈现的自我是不一样的。戈夫曼的书里提到”误导性表演”:为了在与他人互动期间呈现理想化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误导性表演。“现实中内向严肃的人,在朋友圈可能各种逗逼无下限;现实中乐呵呵的人可能朋友圈转的全是各种伤春悲秋心灵鸡汤文;现实中普普通通的人会在朋友圈伪装得高大上……所以在朋友圈是很难通过文本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干扰因素太多,你只能分析出一种模糊的感觉,而且还需要警惕这种感觉是不是对方故意进行印象管理自我呈现出来的”拟态自我(这词我自己瞎掰的不用网络了。我只是想表达拟态环境中的自我。。。)“。
不过,虽然一个人会有意识地在朋友圈进行印象管理,塑造自己想要呈现的形象,但是他在无意之中也会透露出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征或价值取向,甚至是政治倾向和性取向。(是的,通过文本分析可以敏锐察觉出发图文的人的性取向,特别是图片分析,图片真的会透露很多个人隐私。)
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
Ⅶ 社交网络如何影响真实的人际关系
社交网络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人们对它的关注来源于社交网络对我们生活的改造,这是每一个人都难以抗拒的,试想如果把你手机上的微信、微博、QQ等软件卸载掉,你能坚持多久不把它们装回来?
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网络"和"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对立起来,也是不恰当的。须知,社交网络的本质,就是真实的人际关系。
一、一切从一封信开始
谈起社交网络,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是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他以善于进行精巧的实验设计来直接展示人性而闻名。
1967年的一天,一位女士正在波士顿市大学城的街道上漫步,碰见一位她认识的神学院教师,她正准备打招呼。只见这个人兴冲冲地跑过来,把手里攥着的一个棕色的信封塞到她手里,"这是交给你的,Alice"。Alice起初有些疑惑,但当她看到这封信的寄信人的时候,她顿时明白了什么。这封信是从堪萨斯州的一个靠种植小麦为生的农民手里寄出,他首先将信件交给了当地的一位牧师,这位牧师又将信寄到了他在波士顿市的同行——这位神学教师手中,而这位教师碰巧认识这名叫Alice的女士。Alice的丈夫在大学城里的哈佛大学读书,而他此时正在参与米尔格拉姆的神秘项目。Alice是这个项目的其中一位志愿者,另一位志愿者是波士顿市的一名股票经纪人,Jeffrey Travers。米尔格拉姆将信件交给在美国中部的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些志愿者,要求他们通过认识的人把信件寄到波士顿的两个志愿者手中。当Alice收到信件时,这个实验刚开始第四天。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发现,在1960年代的美国,平均通过5-6个人,就可以把信件在任意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传递。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作"六度分隔理论"或者"小世界理论"。
2004年,还是在波士顿的大学城,走出了一家举世瞩目的互联网公司,Facebook。
二、社交网络,你还Hold不住?
其实,不管是通过熟人转寄一封信,还是在Facebook上分享一个视频,这种交流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信息的流通,并且不断的拓宽关系网络。而寄信和互联网的唯一差别就是,效率。如果那时有微信的话,可能不需要4天,4个小时之后,Alice就会收到这位来自中部的淳朴农民的问候。
这种便捷性极大的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它所带来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打开你的手机,你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和通讯录里的任何人,甚至和陌生人社交。但是这种便捷性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极大的认知负荷。
一个人在认知资源上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当你的手机同时弹出了三个十万火急的消息,你老板的,你老婆的,和你妈发来的,你先回哪一个?人们在交流中都期待尽快的获得响应,却忽视了人的局限性,所以可以理直气壮的发问:"你的手机就带在身边,为什么不回复我?"而社交网络的发展,正在逐渐的超出人类的认知极限。当你一个下午没有打开手机,发现一个群里有上万条未读消息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轻点屏蔽,然后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除了信息,人们对于朋友的数量也是有认知极限的。人类学家邓巴指出,人类能够维持的稳定社交联系平均在150个上下。相信在交友极其便利的条件下,这个数字显得实在是太小。这就像是一只掰玉米的老猴子,手上能拿到的只有那么多,掰掉一个新的,就要扔掉一个原来在手里的。唯一不同的是,猴子的玉米扔到地上就不管了,我们把人扔到通讯录里,还期待着以后有机会再联系。
当认知资源有限时,我们会有选择的分配我们的注意力,这也使得我们很容易忽视那些即使我们不看消息不回复也不用担心失去的关系,没错,这里面有你最亲的人。
三、距离产生什么?
社交网络只不过是建立和维持"真实人际关系"的途径之一,和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相比,不同点就是中间多了一层互联网媒介。就像是在两个人中间拉上了一扇屏风,这层媒介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选择性表达自己。
这种不那么针锋相对的社交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紧张和尴尬,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不经意间流露的表情,都会直接的对对方产生影响,而在网络交往中,沟通之前,你可以做足准备,沟通之后,还有足够的余地回旋。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不怎么爱说话,到了网上,却变成了一个话痨,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在相反的方向上,这种距离感也会让人们很难交心,毕竟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表象,永远无法知晓屏幕另一端的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有助于拓宽我们交际的广度,维持现有的关系,但是对于交际的深度的作用却很有限。毕竟时空上的接近也会促进心理上的亲近感。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当我们在时空上接近时,我们会更关注到具体的细节,而当时空上没有这种接近感时,我们会剥离的、抽象的去看待一件事物,要培养深厚的感情,更需在细微处下功夫。
(文:落雁戏飞鸿)
【有奖调研】如果网络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
Ⅷ 如何判断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心中的重要性
如果你们是在一起比较久了,他这样子可能有点正常,如果你们刚刚开始就不是很正常的,个人觉得他只是在吊你胃口,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本来就很不会表达的。你可以时常提醒他,他这样让你伤心的,一般男人都是比较粗心的,没有女人细腻;呵呵,还有啊,之前看视频说男人很少有爱的,不过一般比较有责任的,所以男人很少会像女人那样去爱去一个人的,只要你感觉到他时常保护你,你开口要他陪的时候,他能在你身边也很不错哦,然后慢慢提醒他自己去做,应该是可以的。说到底就是对你很负责!那么你对于他来说就已经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