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如何看待弘法和网络学佛

如何看待弘法和网络学佛

发布时间:2022-08-05 05:32:39

㈠ 佛教的传播以什么方式最好

站在个人的角度,以身示现佛法,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大多数不学佛的人并不了解佛教、佛法,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在他们眼中就代表佛教、佛法。

如果我们不好好修法,或者不能如法地修法,消极避世,迷信,不好好对待家人、周围的人,不好好工作,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显现正能量,就会给佛教带来恶劣的影响,那些不学佛的人会误以为佛教、学佛的人原来都是这样的,那我不要学佛了。

如果我们积极乐观、成功、正能量、对家人及周围的人都很好、幸福,在周围自然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学佛。

这里给出准提法网络佛学院的宗旨供参考:
依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为宗,提倡学佛有利于事业发展、社会进步,以准提咒为修行核心,往生极乐世界为保障,达到出世入世圆融的目的,塑造青年佛教徒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㈡ 常有人老在背后造谣扰乱学佛的人,这种人如何对付

《佛陀的启示》中提到的一段话:

在西元前三世纪印度的阿育王,遵照佛陀宽容谅解的模范,恭敬供养他广袤幅员内所有的宗教。在他雕刻于岩石上的许多诰文中,有一则原文至今尚存,其中宣称:“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可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难他教的人,当然是为了忠于自教,以为‘我将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严重地伤害了他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

这种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应当适用于宗教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方面。这种宽容与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化与佛教文明最珍视的理想之一。因此,在两千五百多年漫长的佛教史中,找不到一个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从来不曾因为弘法或劝人信佛而流过一滴血。它和平地传遍了整个亚洲大陆,到今天已有了五亿以上的信众。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论以什么为藉口,都是绝对与佛的教诫相违背的。

㈢ 现在有很多高僧在网上弘法,不知道跟哪位师父学佛修行比较好啊

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讲经说法非常殊胜,你可以看净空法师讲经,

净空法师---跟一个老师,受一个老师的指导,这就是戒;老师教你学的这一门,决定是一门,不会教你学两门的,这就修定,心定在这一门上。定的时间久了,自然开智慧,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什么道理?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很有道理。

所以初学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古时候这个长时,长时还是有一定的时候,五年,五年的时间一门深入,五年之后才广学多闻。这都是根性利的,五年的训练他心定了,他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宰,不会跟着别人走,他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有能力辨别真妄,这个时候可以广学多闻,可以参学,没有这个能力之前不许可,只能跟一个老师。跟一个老师,受一个老师的指导,这就是戒;老师教你学的这一门,决定是一门,不会教你学两门的,这就修定,心定在这一门上。定的时间久了,自然开智慧,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什么道理?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很有道理。你能不能把心定下来,一门东西学一千遍?这我们要懂。《弟子规》是基础,《十善业道》是基础,《大学》、《中庸》,四书好,都是讲做人基本的道理。在中国一千多年来,是中国人必读之书,念书人没有不读四书的。但是你要晓得,你读四书能不能依教奉行?不说别的,《论语》头三句你能不能做到?“学而时习之”能不能做到?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他才有“不亦说乎”。那个悦是法喜,我们佛门讲的悟处,他有悟处,法喜充满。“有朋自远方来”,那你是学有成就,你的道德学问有成就了,有很多人慕名来访问你,来向你学习,这朋是学生,向你请教的,“不亦乐乎”。后面这一条难,“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条难。你道德学问成了,没人知道,没人知道你也不难过,也不后悔,一天到晚还是自得其乐,这个难,这不容易。所以你能不能做到?

㈣ 末法时代,佛教正法必定会衰亡吗没得救啦那我们现在拼命地护法、弘法还有什么意义是尽量延期佛法亡

根据佛祖的预言,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佛法会在9000多年以后灭亡。这个衰亡是必然的。看看当今很多披着袈衣的人,到处的在要钱而对于持戒却没有任何的重视。是的,佛法到最后会灭亡,而五十六亿六千万年后,未来世的佛弥勒佛才会来到这个世界讲法。我们之所以现在护法弘法,是因为希望能让更多的终生解脱,脱离轮回之苦,很多人都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才开始逐渐修持佛法的。这就是我们护法弘法的目的。俗话说人生难得 佛法难闻。在有生之年如果能往生极乐,那是多么殊胜的事啊。阿弥陀佛,师兄,好好的修持佛法!一定会修的无量无边福德之力。

㈤ 父亲现在迷恋宗教,家人,工作什么都不管了,天天只想着上网弘法改怎么

这位。我不知该怎么称呼您。但恕我直言。这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我没见过学佛把学的连孝道和人情道都丢掉的。还上网去驳论。还想着法的绊倒人家。他这种说白了。好听点的就是深度迷信。难听的话就是废物一样。精神不正常的人。虽说我的话太直接。但的的确确是这样。请冒昧的讲述我所经历真正学佛的事迹。真实度不说。起码比你父亲强。
据我所住过的一个寺院。师父讲过的意思是。出家法和在家法是不同的。出家才是什么都不管一心修行。但也要有个规律和法门啊。不是乱修的。在家法就是照顾好家人别犯因果。让家里的债务还清是其次。关键还是上位孝道和尊重。下位友爱和照顾甚至是表达。出家的可以苦修可以住在寺院里。师父曾说过。出家人上与皇帝共枕。下于乞丐同眠。什么级别的都度。意思就是给皇帝讲法。等皇帝需要休息或是想在床上了。就和皇帝共同在床上讲法。讲累了困了。就一同睡。一个枕头睡。给乞丐讲法。有时候就得和乞丐睡在一起。从不分贵贱。正是让你清楚明白。

我家里就是很多地方用佛法修好的。调理的很好。外婆的病。被我妈用佛法治好了。我的头疼也是法门修好的。智慧师父开的。佛力加持的。现在就差我学习。剩下家里都差不多了。障碍也有。比如吃素。就差点遭到家人的反对。。不过正确的意识还是要有的。就你说的这个情况。还说佛门的事情。更别说是自己的是正法不正法。连家人的普渡心都没有。就知道辨别理论。你以为是论事和法院吗。需要辩驳。

㈥ 如何在家里上智悲佛网学佛

多听法师讲经。

转篇文章给您看:
净空法师:在家居士学佛不要入误区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学佛,在家修行,这是居士的一个最显着,也最重要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个特点,作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仍要居家过日子的实际,不去做超出或有违家庭生活的那些想当然的“修行”!

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至今还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还是被众多的后进居士赞叹、倾羡、模仿的所谓“精进”居士当中——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师父靠拢;有没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学出家师父学得全,学得像!譬如说,出家师父要晨钟暮鼓早晚做功课,那么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从楞严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蓝赞,滴水不露——根本不顾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许,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蓝赞了!出家师父要修庙建寺,庄严佛像,那么他也要不满足于一面墙、一张桌、一个像,而是要一间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这对个人修行有无必要,对家庭是否加重负担!出家师父要每天参禅打坐,精进念佛,那么他也要屏却万缘,每天动不动双腿一盘,梦想如此就能往生极乐——忘记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顾,小孙子是不是还在哭闹,自己的责任是不是已经尽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风,似乎这样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学佛!
而事实上呢?
一个老人的来电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师父啊,你一定要劝劝我老伴,现在她学佛学得这日子也不好过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做功课,弄得全家人觉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孙子闹也没用。我和孩子说她,也不听,反说我们根性太浅,不明白事理,还说要和我分居,专心修行——真是,年轻时我没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学佛学到这个份上,我们还能随喜赞叹是真精进吗?修行修到这般田地,她能够不入魔道,我们就由衷地替她念一声:阿弥陀佛,万幸,万幸啊!
这事明摆着,在家居士学佛修行,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乐。由家庭和乐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会,由佛化社会到普度众生同登觉路,这才是学佛修行的要义和真谛!而那些因学佛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学佛走上岔路,学成外道;虽名为学佛修行,实为坏佛败法——因为旁人也许会因他一人的所作所为,而误以为所有学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么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样做的居士,原因即在于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居士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么,作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就不能学了?这倒未必,有能力、有条件的居士能学好五堂功课还是值得我们赞叹的。然而,需要讲明的是,并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学五堂功课,能学则学,不能学,或学不全,也不必沮丧,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缘,能学会一经一咒,或别的什么经咒、佛号,也是很令人欢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课,更不是非五堂功课莫属。会五堂功课,而且有条件的——比如说独门独户,离群索居,不致影响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碍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那就绝不要去做。做功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至于做功课的内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则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诵一部经,持一个咒,或者是念一定时间的佛号,都可以是做功课的内容。在做功课的时间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规定,非要和出家师父一个点儿,居家过日子,关键是要步调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同样要服从这个前提,尽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员的作息统一,或在取得认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异。
注:佛日讲,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的各种经中,都不见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的言句,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营生治事,闲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贻误家事、国事,影响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为佛法所不许。在今天,一个工作人员贻误工作而课诵、坐禅,便犯了盗戒,修定岂能成就。一个学生不顾学习去课诵、坐禅,功课学不好,便有负于家长、国家,也就是有负于佛法,是违背佛陀教诫之举。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则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不仅在家青年必须有知识技术,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须广博知识。工作,是为民众服务,报众生恩、国土恩的实际行动。不少人只为自己着想,只把工作看作一类挣钱吃饭的手段,则工作对他便成了一种外来的负担,就算尽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为民众和社会着想,把工作看做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往而不是道场,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间、出世间的功德。至于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机会。只要自己学习、工作好,道德高尚,学识丰富,生活愉快,热心助人,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你讲佛法,他们也乐于接受,是为以身弘法。若能将自己锻炼成才,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有名望地位、钱财知识,则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即使出家,也难免事务牵缠的苦恼。纵然能保证早晚课诵、吃素、坐禅,一天只花那么两三小时学佛,其余大部分时间还在有碍的世法俗务中浸泡,就算不无受用,而欲期见道证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欲图速速进道,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仅吃素、抽暇课诵、坐禅,是小修行,只能种些善根,难得即生了办。有志的青年,应按佛陀教诫,以大修行为本,至于小修行,能修固然好,无条件修者暂时不修,也未必为非。
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说明,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这种说法在经中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无论哪个经咒,都是诸佛普度我们凡夫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微妙法宝,无论何时唱诵,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时就诵,时时都诵,刻刻在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地不辜负佛以一大事因缘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至于做功课的地方,也并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没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课时需要留意的是房间要静。静室有助于调节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凝神提念,专心办道修行。对于佛堂、佛像而言,实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若是我们念念是真善美圣,时时是仁义诚信待人,佛就是恒处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伟的佛堂、多庄严的佛像都具有实际的受用,我记得有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啊,我请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里地方小,放厅里吧,太挤,又乱;放卧室里吧,总觉得对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觉得我们人住得好好的,却让佛靠边站,啊……我赶快打断他说,不用讲了,你哪儿也别放了,就放在心里吧,这样不就没那么多事啦。当然,把佛放心里,这是从理上说,因为我们毕竟是末法众生,业深障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些。所以说,对绝大多数有条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设一个佛龛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来提醒自己,启发自己,见贤思齐,勇猛精进,实证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说到设佛龛、佛堂,我们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较普遍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佛龛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伟越妙——有些居士甚至还在家中佛堂张挂起长幡宝盖,摆放上钟磬铙钹,有事没事地就叮叮铛铛起来!而且以此为美,以此自傲,觉得很了不起。这实在是走上旁门邪道的“典范”!家庭不是寺院一样的宗教活动场所,居士在家中设佛龛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样,寺院是以神道设教,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普度群机,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坚信,最终导引众生同归解脱彼岸;家中的佛堂仅仅是自修、自用。众所周知,我们佛教修行贵修心,贵在修去我们的贪、嗔、痴等种种杂心乱心,自证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龛佛堂上以繁复为美,以豪华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们的居士中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岂不是与学佛修行的本意南辕北辙?这不是走上邪路又会是什么呢?
家中的佛龛佛堂,应以简约为美,以朴实为上。挂一轴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图画,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别欢喜的佛菩萨圣像,前面敬奉几盘新鲜洁净的果品,再焚上一炉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办,那就简直是几近于劳民伤财,徒增家庭负担——有钱不如多花在做社会公益事业上,行善积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烧香问题。
我们在寺院里常常见到众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炉里烧香,他们认为多烧多福,多烧香说明我心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偏见误解。这种偏见误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比如说,在行为上破坏卫生,污染环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种迷信现象,使我们佛教倍受现代文明社会的批评,成为落后不开化的代名词……所以说,多烧多燃的风气决不可长,更不可带到家里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么三支九支的。敬佛关键在于心诚,学佛也关键在于学佛一样的诚心。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学佛修行当然更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佛菩萨虽然是慈悲喜舍,广开方便,但却是无私的、平等的,如果说你多烧香佛菩萨就给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萨岂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污吏?那还是佛菩萨吗?!
其实,类似于多烧香多得福的错误认识,在居士中还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认为,是居士,家里就该有佛像;还有居士认为,是居士,手里就该常拿有念珠;更有众多的居士坚决认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过!……于是因这种种的认识,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一句“阿弥陀佛”,搞得全单位人都怪怪的,觉得他别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么埋怨,小孩怎么哭闹,手头上怎么忙乱,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双腿往那儿一盘……我这样讲,绝不是说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认念佛打坐的实际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们,要切记念佛打坐只是众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说法不在于嘴,禅修不在于腿”,这是在佛教丛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养性的基础方法之一,它并不是开悟的绝对方法,只有心的清净无杂、了了分明,才是证悟的关键。
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个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能够恒处定中,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况且,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修整规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让家人欢喜,越修越让社会接纳,越修越让大众钦敬。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从何而来呢?
居士都读过《修福积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了凡四训》等等一类的书籍,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句话,福德从行善而来。行善积德,善行得福,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和社会贤达在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么,作为三宝弟子,佛教信徒,我们就更要依法从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学习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的奉献精神。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个“善”和观音菩萨所做的比起来,那真是没法提,但也用不着比,因为我们虽然都是在学菩萨道,但毕竟还未成菩萨,像观音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不过,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先从和自己有缘的小善做起,从致力于建设和乐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设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一说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么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捐资助学,还有植树造林之类的,提建设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们的修行标准降低了?我们学佛的居士如果总想着建设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当然不是!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

第一,善行无远近。不能认为捐款救灾希望工程什么的才叫善,在家中恪尽家庭职责,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什么的就不叫善。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恶言劣行,在外却慈悲慷慨,我们只能说,像这样的人绝对是沽名钓誉的伪善。
第二,善行贵在日常坚持。一个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动中捐出大笔的捐款这并不稀奇,而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善行善意却是最难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说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啊。我们学佛不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坚持最难行、最难忍!
第三,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庭所组成,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得幸福美满,那么,由众多的小家庭所组成的大社会自然也就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发展了,带来的当然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兴旺。因而,对一个居士而言,建设幸福和乐的家庭生活,绝不是什么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成为受欢迎、受爱戴的家庭成员都不能做到,或者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么,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我们还能期望他能爱别人,爱众生?期望他做到时时处处地让人挑大拇指,受人钦敬?由此可见,建设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大贡献了!
说到建设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边的一个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给她讲学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啊。年轻居士听得不住得点头。我就想,看来,这个老居士还挺会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边老居士心满意足地刚走,这边年轻居士就脖子一扭,说,呸,还说我呢!你还不是刚和家里老头子吵完?看看,这就是没有建设好家庭生活的后果!难怪古人讲“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人家又怎么会听你的呢!
这里还要捎带着说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我们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现简直是天上人间,相差太远。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气,又勤快,还整天和个弥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欢喜,可要是一让家里人说说她在家的样子,哎呀呀,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听反映,有些人为了不洗盘子不洗碗竟也能来个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说,个别人为了家里人吃荤不吃荤的摔摔打打,鸡飞狗跳!在这种时候,我很难想象,像这样动不动在家里大闹天宫的人,也算是学佛修行?我这样说,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们也许会说,这是天大的冤枉,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护法——比方说是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证休息啦,或者说,这也是为了度人——他们吃荤不是造业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下面要讲的,大家更要认真的听。
什么是真正的护法?
真正的护法可不仅仅是不顾家,不要家,长年泡在寺院里为寺院干活(这样最多称得上是小护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个居士的身份,深入民众,深入社会,弘扬妙法,普度众生!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观音菩萨也是现的在家像,如果她总想着到寺院里干活,认为这才是护法,那她还有时间去“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吗?还能是观音菩萨吗?当然,居士们也不要误会,我这样讲并不是反对居士到寺院里干活,我只是强调,我们做居士的不能把“护法”理解得太狭獈!
不饮酒和家庭应酬
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有居士问,师父,我们在家居士总免不了应酬接待的,有时候不喝酒真过不去,可一想到是个居士,我们又不敢,这可怎么办啊?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不讲了……有,那我告诉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麻烦干吗?你就喝。
这下好喽,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经在高兴了,为什么?反正法师讲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么,对这种人,我必要再说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业,喝了就受报应。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听我仔细地讲明,为什么能喝,怎样才喝。第一,不饮酒是什么戒。是遮戒,前面四个是性戒。不一样的。所谓性戒,也就无论受不受戒,谁做了都是造业,都要受报;而遮戒,是说本性上并不是恶,不过是因为它容易遮蔽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造恶,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对那些虽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没有酒的意义的,你但喝无妨,如酒酿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对确实是酒,而且,我也没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么办?有时候逃不过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时的喝不是因为你很想喝,也是就说不是因为心馋,而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会喝糊里糊涂,忘了东西南北,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行。绝不能死抱着戒条不知变通,结果搞得自己麻烦,别人也难过。当然了,如果人家对方本来很支持你学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这时候如果你再打着灵活变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话,那你实在是多此一举,只能是属于哼哼一类了。哼哼是什么?大家想吧。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在这时你就千万不要去学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没事去逛逛马路,到公园里“嘭嚓嚓”吧,否则,再学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学来学去只学成一脑门的条条框框,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条条再说,就像过去有人看黄历出门似的,什么都要看书上写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宁肯耽误事也不出门,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这样,啊呀,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学佛的好,因为太累,别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

㈦ 出家 女众,寺院 弘法,正法,道场、学习。我该怎么办

净空法师:如何培养讲经人才?

佛门里面培养人才如何培养的?覆讲,阿难升座覆讲。佛门这二千年来,特别是在中国,都用这个模式。法师讲经,听众很多,听众里面真正肯发心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德行,就是戒律精进,第二个条件是记忆力好,听一遍之后能记得百分之九十,才能学讲经,要有这么好的记忆力。也就是说,譬如老师讲一个小时,第二天你要把昨天老师讲一小时的内容,不加自己的意思讲出来,要讲五十分钟才算及格,你才有能力学经教。所以记忆力不好没有办法学,可是现在记忆力不好的人也行,为什么?现在有录音、录相。从前老师不可能给你讲第二遍,现在有录音、录相,你可以听十遍,听一百遍。从前学讲经,真的要上根利智,现在中下根都可以学,这是得利于现在科学的技术,这种技术我们要用它。所以今天我们培养讲经弘法人才,记忆力可以不像从前要求那么高的水平。你听老师讲经一个小时,你能讲二、三十分钟就行,都能培养出来。多听,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能把老师的东西重复听一千遍,这要有耐心、恒心,永远精进不退,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文摘恭录——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九十三集)2009/9/4档名:12-47-93

净空法师关于学讲经的问答

问:老法师说过,学经教要趁年轻,在记忆力尚好的时候全心投入,并且不能离开讲台太久。如果出了家,不能常有这样殊胜的因缘,而又必须随顺僧团里的生活型态,可能就面临学教和随顺僧团两难。请问如何才能常随佛学,又不会面临这种困扰?

答:这在目前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僧团没有办法体谅学讲经的人,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退出僧团,这是不得已的作法。退出,虽然僧团里面有批评,也给你压力,但还是要看你自己有没有成就。我当年就是遭遇这种情形,僧团给我非常大的压力,不准我讲经,叫我跟大家一起赶经忏佛事,我没有办法只好离开僧团。我到了许多道场,没有一个道场肯收容,他们会客客气气招待我吃一餐饭,但我要在寺庙里住一晚则不行,逼着我走投无路,后来才遇见韩馆长。

韩馆长是我的听众,知道我遭遇这么大的困难,她跟我说,她家是独立的两层楼洋房,楼上是她小儿子一个人住,有两间房是空的,是否可以住在她家?我就到台中把这个情形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可以。之后,由韩馆长租地方给我讲经,我的讲经始终没有中断。因此,问题在于你要把这条路走通,要有很大的决心与毅力,这也感应佛菩萨来照顾。

韩馆长也不是普通人!我住在她家里,造谣生事、毁谤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别人给她压力,她统统不在乎,这一招就很厉害。不管外面如何造谣、毁谤、谩骂,随你去,你总不可以来打人,总不可以到人家里扰乱,那是犯法的。所以,我们这段日子度得非常辛苦,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然后在景美才建立一个图书馆,我才搬到图书馆去住。很不容易!但是只要真正发心,一定得到诸佛护念与龙天善神拥护。不要怕走投无路,确实有佛菩萨照顾,有龙天善神照顾,只要心真、念头正,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弘法利生。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替我看相算命,都说我活不过四十五岁。四十五岁那一年,我确实害了一场病,我晓得寿命到了,医生能医病不能医命,所以关起门来念佛求往生。当时台湾大学有四位学生轮流照顾我,我一个月就好了。现在算起来,大概多活了三十年,我活不是为自己活,是为佛法、为众生活。真正发心,自然得诸佛护念,诸佛菩萨把你当宝贝看待,一定得感应,不必求就有感应。

我们也是有感于现前佛教的这种僧团状况,所以在古晋建道场,在澳洲建道场,这些道场可以说完全是如理如法,现在一般道场的这些压力,我们那里完全没有。我建这个道场,就是专门提供同修专心修学,成就自己的学问、道业、德行,我要求的就是这三样。

同修们住在那里,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要上课,上课的方式是同学们自己准备。上课的时候抽签,抽到哪一个人,那个人就上台讲,讲完之后,大家批评帮助改进。这个人讲完了再抽签,下一个人接着讲。他们没有早晚课诵,我给他们定的早晚课,早晨起来拜佛一百五十拜,晚上拜一百五十拜,每天三百拜做为早晚课,其他时间则全心全力投注经教上。我要求的功课要能背诵、能讲、能做到,就要求这三点。

道场决定没有经忏佛事,也没有法会,完全是在学习。澳洲这个道场建立之后,已经开始有影响了,那边同修跟我说,有很多在家、出家人都想到山上来学习。所以,我想每个星期天办一个讲座,完全招待外面的人到这里听经,解答问题,并为他们上课,上午、下午各两堂。他们上午来,中午在这里吃饭,晚上回去。而喜欢做法会的人,就到别的道场去。

我们这个道场与其他道场不会发生利害冲突,我们绝不拉信徒,绝不要求信徒对我们道场供养。我们道场的生活费从何而来?生活靠佛菩萨,佛菩萨照顾,我们真有信心,我们决定要靠佛菩萨。我们一切都随顺经典上的教诲,我们深信感应道交。

我自己学佛五十年了,我二十六岁学佛,今年七十五岁,都是感应道交。章嘉大师告诉我:‘真心!你一生不要求任何人,也得佛菩萨照顾。’他教我连出家都不要求人,我说:‘不要求人,谁给我剃度?’他说:‘求佛菩萨。求人,若他不肯给你剃度,你不是生烦恼吗?’不求人,求佛菩萨,佛菩萨靠得住。如果求佛菩萨,求得没有感应,这是你有业障。你必须反省,把业障消除,感应就会现前。

问:弟子发愿讲经,但弟子生性内向,不善交际,且担心外缘太多影响清净心,请问可否以心念默祷与大众结缘,或是一定要有所接触和互动,才算是善缘圆满?
答:结缘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心。心一定要真正尊重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一定要舍己为人,这样的存心、行事,才是与一切众生结善缘。结缘决定不是攀缘,对自己修学有障碍的是攀缘,结缘决定不会产生障碍。所以,结缘、随缘、攀缘的界限,一定要很清楚,希望同学们多学习。

讲经法师与广大群众结缘,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祖祖相传。佛法言‘佛不度无缘之人’,你将来修行成佛了,众生与你没有缘,你度不了他。你讲经讲得再好,与他没有缘,他不喜欢听,不喜欢与你接触,就无可奈何!

这种现象我们亲自看到,当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师学讲经,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老居士。这位老居士是小学毕业,很多佛经里面的字都不认识,但是她很了不起,非常谦虚,所以学成功了。她学成之后,在台湾地区到处讲经,学得虽然不怎么样,但无论在哪个地方讲经,她的听众总是最多,大家最喜欢听她讲经。同学当中有许多讲得比她好的,就是没人听,这就是各人缘分不相同。

所以,结缘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能以真诚心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都是结缘。我们到讲堂听别的法师讲经,利用这一点时间,关怀一般听众。我们自己有座位,在没有开讲之前,我们不必坐在那个地方,我们到门口当招待,这就是结缘。我们与听众亲切打招呼,告诉他从哪里走、到哪边去坐,这都是结法缘,这对自己修行没有一点妨碍。所以,要懂得随时随处帮助别人。

㈧ 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要学佛

学佛是让你们救度众生,不是只为自己,只有救度众生你的果位才能上去,你的境界才能提高。果位越高,救度众生的境界也越高。如果只知道救自己,其实你已经没有能力救度众生,没有能力做功德了。比如你天天为自己念经,实际上是你自己欠债太多来不及还,你怎么去做功德呢?又怎样救度众生呢?就像自己挣的钱都还债了,哪有钱来帮助别人。

度众生是我们的目的,怎样度众生呢?首先要破邪立正,破除邪的东西,即破除不正的东西,才能在心中树立正能量;只为自己的利益去做事情就是不正。所以要把思想上肮脏的东西全部破除,才能成为正。当你破邪立正之后,你的智慧就会慢慢产生圆融,佛法上叫定慧圆明之象,也就是定下来之后智慧就开了,就圆融明白了。比如:有些人的脸你一看就知道很聪明,而智商有问题的人你一看就知道傻傻的。定慧圆明之象,非常重要,是你破邪立正的结果。


辩才无碍,就是嘴巴去讲,用智慧去论述。比如救人劝说别人修心,你嘴巴不会讲,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你如果没有一种能力去讲,明明是真理有的就会越辩越不明。嘴巴有辩述能力叫辩才,无碍就是没有阻碍,你们去弘法如果嘴巴不会讲,这个法如何弘呢?一定要无碍就是你的嘴巴讲佛法讲得特别好,没有阻碍,这点很重要。

一个人要具有很多本领来弘法,要有智慧,要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大无畏就是把自己忘记,不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如果这个人在弘法,不论是正说、引说,实际上都是妙法。正说就是正确很严厉地说,直接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在这里为什么用引说,而引说叫反正话,今天想把这个人讲通,你可以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清醒,如果用正常的方法不能让他清醒,你可以用另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你今天想把这个人讲通,让他信佛念经,有时讲话要引导他去想。比如医生告诉病人,如果你这个病如果不好好医治,以后会引发什么什么重病,这个医生说得没错啊。但是正常的医生是不应该这样说的,因为说了病人心里会怕,会有压力,对有些病人不能这么说,但对有些病人就得这样说,因为有些病人根本就不理解医生,不相信医生,如果不讲严重一点他就不会重视自己的病。

正说、引说均系妙法。如果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众生,说法上有一点引说也是妙法,因为当你真正想救这个人时,你必须要用尽你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里面要有一个原则,叫主因根正,即你主要种下的因果,你的根是正的(就是出发点是好的),稍有一点引说没关系。人要有信念,如果发心正就会有一系列的妙法。

下面给徒弟说一下学佛的根基中下根者闻法时会有大反应,“大反应”是现代话,中下根者,就是修为一般,不是太好的人称为中下根的人,根就是你的根本,是你前世所修带来的修为,中下根的人一听到佛法就会有大惊怖,即惊恐。就像师父在说法时,如果说到有些事情,根基很浅的人,他们听到后会恐怖。当你有想法有表情时,你的根基是浅的。

就是给中下根者弘法时,你劝说他学佛时,他会很诧异,“原来人间还有这种事情”,然后会惊恐,当你劝人学佛时,就是要让他有些惊恐感。比如:一个经常杀生的人,你告诉他,某某某就是因为常杀生,如何如何了。他听后一惊,然后就恐怖了,感觉自己不能再做这些事情了,你这样是不是救了他?对那些中下根者就得用这些方法,让他们彻底明白觉悟,才能改变。

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对缺乏悟性,见识浅薄的人,听到“道”就大笑不止,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是因为“道”理论高深不容易理解,如果人人都能理解轻易接受,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很多法门讲道,其实就是修心学佛的一种方法。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师父教你们做人处事的方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恭录 正说 引说 均是妙法

㈨ 关于学佛的一些问题。

西元二○○○年六月七日讲于新加坡

在北传佛教熏习十余年后,约四年前始接触南传佛教。南、北传虽都被视为佛教,但其教义、修行和目标,却可说是南辕北辙的啊! 近日阅读希尔伯列克编着的“初果”一书后,心中生起一些触动,却真诚地想把自已对南、北传初浅的认识,分享给北传佛教徒们。

笔者所接触的北传,鼓励广结善缘,行多生多劫的“菩萨道”;然而,所接触的南传,却重视止观修持,趣向“解脱道”,其修行方法便是佛陀亲自觉证的---直下、当下的“四念处”,南传禅师们警告我:此生至少要取得“须陀含果--初果”。

德藉僧人Nyanaponika Thera尊者在他一本已被译成十种语文的《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序文中如是说:“即使发愿行菩萨道者,在长期生死流转巨变中,更需要非常高度的正念正智、敏说的觉醒和明确的目标,避开四念处(Satipatthana)的修慧(Vipassana),而放弃今生即能证得的、永不退转的入流果(Sotapatti),这从佛陀本身的教诫来说,是相当怪异的情境。充分修习四念处,以获得究竟智慧,是所有解脱者已经走过或即将要走的路,不论他们是佛、辟支佛或阿罗汉。”

■ 须陀含果 (Sotapatti / Stream-Entry / Consolation)

在相应部(杂阿含)里,世尊教诫:“…圣弟子坚固信念于佛、法、僧和圣戒者,得须陀含果…..何者为须陀含果? 于此法、律,已知已断三结者,得须陀含果,永不堕恶趣,往生善处一段时后,究竟正觉解脱。”世尊再说如下偈子:

Those who possess faith and virtue,
Confidence and vision of the Dhamma. (如实见法 / 见缘起法)
In time arrive at the happiness
Grounded upon the holy life.

在巴利英译的《閰浮车相应经》(汉译杂 舍利弗相应篇) 里,外道閰浮车请示舍利弗尊者:“In what way, friend, has one attained consolation(trainee) 如何证须陀含等有学者?” 尊者答:“When a bhikkhu understands as it really is the origin and the passing away,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the case of 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 in this way he has attained consolation. 如实知六入触之集、灭、味、患、出离者获须陀含等有学者。”

根据上面经文,得须陀含果要有断我见、戒禁取、疑,和如实见缘起法,以及如实知六入触之集、灭、味、患、出离之能力者,这种成就,不是做慈善、诵经、拜忏、持咒可以办到的,这是要有相当止与观修持基础的。

■ 止 与 观

止,指的是“奢摩他定(Samadhi) ”,又称安止定,或称寂止禅,是纯粹修定,没有慧观(内明)。南传佛教有四十种修习奢摩他定的业处(目标)。其次第有四禅、四无色定,而每一禅之前的近分定称之为“近行定”。 近行定的经验范围很广,每一个近行定各有粗与细之分,所以共有八个层次。

观,指的是“毗婆舍那观禅(Vipassana)”,又称内观智慧禅,或称四念处,它是有止有观、止观平衡的。 毗婆舍那观禅的定力亦有次第,其特质、体验与奢摩他定不同,所以别称毗婆舍那禅那(Vipassana Jhanas),它有四个或五个禅那,每一禅那有其相等的“刹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这刹那定相当于纯奢摩他定每一禅前的近行定。

■ 四念处 与 毗婆舍那观禅(Vipassana)

当年,世尊修习各种四禅八定后,深明奢摩他定不能解脱,乃自觉毗婆舍那观而得解脱。 世尊将毗婆舍那观禅运用在四个念处上,教导众生如何修持。 其有二条途径(approach):一条途径是先修习奢摩他定至少到达初禅的近行定或更深的二禅、三、四禅诸定后,再修习毗婆舍那观禅,如《大念处经》里的安那般那念,在这途径上,起初可能有 “定多观少” 的现象。

另一条途径是止与观同时着手的纯毗婆舍那观禅,为了方便区别,将这途径简称为“纯内观”。 在这途径上,是止观平衡的,即有多少观力就有多少定力。 在《中部尼柯耶 大念处经》里,世尊以熟炼屠夫杀牛的譬喻,开示直接内观身体的四大现象,“清净道论”里说,这是为利根而修界业处的人说的。 中国佛教徒比较缺乏止观的认识,总误解纯内观没有深定、也无戒分。 试想,如果没有相当和相等的定力或持戒力的话,如何如实观到那有如急速跳动之电动缝衣机的针孔般的生灭法呢?又如何在行禅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间保持 “触断” 或 “受断” 呢?

《须深盗法经》(汉译 杂347经)里,世尊对着仅修奢摩他定的外道开示这毗婆舍那的纯内观途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将这篇经文曲解,同时盲引盲地引证北传的“毗婆沙论”或祖师们的论说:“慧解脱阿罗汉不须要深定,只要初禅前的近行定便可成就”,有位南传比丘说:这是邪见啊! 很多人对南传禅师们所说的近行定或刹那定往往断章取义的认为:近行定或刹那定仅是初禅之前的定力而已,这是不正确的!

观力如同显微镜或核子断层扫瞄,定力如同放大镜,二股力量结合的威力,才能突破生死轮迥,才能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臻涅盘。世尊苦口婆心地为无明而流转于无始轮回的云云众生宣讲这解脱法门,所以我们研读四圣谛、三十七道,乃至阿含经,要这样体认:这深入解脱层面的解脱道,是止观兼备的。

汉译杂464经,佛告诸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修习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觉知、内明),所谓止、观。”又说:“…..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于观巳,亦成于止;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这便是在诠释止观两力结合、平衡才能导至诸解脱。 有毗婆舍那的四禅观慧,才得以断身见→证空性→行舍→初果;之后,有了奢摩他定的安止,才得以进入色界→无色界(除去五上、下分结)→涅盘。

Visuddhacara尊者在他的一篇《Vipassana & Jhana:What the Masters Say(止与观,大师怎么说)》论着里这样结语:“阿姜查的诠释真好,他说这些日子人们执着在文字上,各称他们的修习叫内观,或者叫奢摩他,或说在修习内观之前必需先修奢摩他,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可笑的,不要在这思路上庸人自扰了,直接去修习吧,究竟如何自已将会看到的….。诚然,我们要多修习少说话,不管采取那条途径,两者都是一样有根据的,只要正确而精进,都能快速进展到目的地---涅盘---从苦中获得解脱。”

■ 止 观 禅 乐

世尊与他的直承声闻圣弟子们在尼柯耶(阿含经) 里所开示的禅修次第,不管是四禅那、或四无色定、或灭尽定(the signless),都是包含止观的,可见巴利英译相应部《舍利弗相应》、《目楗连相应》、《阿那律相应》,或中部尼柯耶第43、44 等经。

神通第一的目楗连尊者,是从阿那律尊者那儿听闻到四念处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阿那律相应》的一段经文吧:

一群比丘们来到祗树给孤独园的松林精舍,向阿那律尊者请法:“By having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what things has the Venerable Anuruddha attained to greatness of direct knowledge. / 您尊者如何修习而获得大神通?”

阿那律尊者回答:“It is, friend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have attained to greatness of direct knowledge. What four? Here, friends, I dwell 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feelings in feelings…..mind in mind…..phenomena in phenmena, ardent, clearly comprehending, mindful, having removed covetousness and displeasure in regard to the world. 我因修习四念处而获得大神通,这四念处便是:就身如实观身,就受如实观受,就心如实观心,就法如实观法;我精勤持续地觉照、洞晰,今已断除世间的忧苦、烦恼了。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recollect a thousand aeons.”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wield the various kinds of spiritual power….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wield the various kinds of spiritual power….that I understand the minds of other beings and persons…..that I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nd the impossible as impossible…..that I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result of past, future, and present kamma by way of potential and by way of cause…..that I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way leading everywhere…..that with the divine eye……而且,….我因修习四念处而获得三明六通。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ints, in this very life I enter and dwell in the taintless liberation of mind, liberation by wisdom, realizing it for myself with direct knowledge. 最后,我因修习四念处而断尽一切烦恼,就在此生,我得心解脱、得慧解脱、得大神通。”

四念处,止、观兼俱---俱三三昧---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离五欲、五盖,心清净,所以也一样有禅乐,但是习禅者不会沈耽、滞留在禅乐中,因为它有觉照力(正念)的缘故。

■ 正定---刹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

奢摩他定禅与毗婆舍那观禅的不同是,前者是寂止,带着沈静的喜乐 (joy / tranquility),后者是清明、觉醒。 这清明、觉醒的止观力称之为“刹那定”,所谓刹那定,不是说它的定力很短暂、很浅薄,而是说毗婆舍那观的止观力敏锐到能看穿那迅速又连续不断的刹那生灭现象,而且这止观力能粉碎现代科学所谓的微细分子(色聚),证入无我、空性,而得行舍智。

刹那定是慧解脱的工具,所以唯有包含刹那定的毗婆舍那观禅,才堪称为正定,奢摩他定因不能发慧,不被称为正定;但也有说奢摩他的四禅是正定,理由是它容易转观,四禅以上的四无色定观心微弱,不易转观。 简言之,正念是正定的主要内涵。

■ 身 念 处

身念处可说是四念处的起观点(starting point in working domain),修习一段时间后,将自然先后或同时的进展到其它三个念处。 从身念处起观,容易扎实,但也要方法正确才行。 有不少修习“葛印卡内观禅法”的人说,其修法是观受念处,但笔者等认为,它也是以身念处的觉受(sensation)起观;很多人似乎对 “身的觉受” 和 “心的感受” 没有厘清,对受念处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舍受) 的内容也极为疏忽。

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或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或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或三十七道品,总括分类之,唯色法和名法二种,比如,由身念处起观时,最初内观到色法的四大,由于四大的冲击而现起触(physical sensation),与触相应的受(mental feeling)是受蕴、想(thought process)是想蕴,与触现起的思(intention)是行蕴、心(noting mind)是识蕴,由是色法而现起名法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属名法)。 四念处、五蕴、四圣谛与三十七道品是互摄互容的,习禅者要能融会贯通。

正统的南传止观禅师们,有的是从年少、年轻时就出家了,他们经过国家之法师、论师、禅师资质的重重甄试和僧团认可,他们不仅擅长奢摩他定禅,也擅长毗婆舍那观禅,而且熟习巴利三藏经典、论书、长部和注疏,能权威地说出经典与其个人的修持体验、经验,他们的长期修证和丰富教学经验,能针对个个学生的体质、性向,引导从各种业处下手起观,以开展四念处,他们不会仅教导学生观察身体的觉受而已,亦不会不鼓励学生去行禅。

■ 观想、思惟 与 毗婆舍那观

日前有位不认识的朋友从华盛顿DC州打电话来询问有关修习四念处的方法和书籍,他说他已阅读过很多内观禅的书,也已皈依一位密教法王为师,他想先修习四念处以作为修习密教的基础,他说密教也有观,我反问他:那你观到什么? 他吱唔回答:观想佛像(本尊)不是观吗? 我直接浇了他一头冷水:你对止观完全不清楚。 又有一位朋友在一个佛学研讨班上这样说:大乘 “宏观”一切,观的范围大,小乘仅观五蕴身心,观的范围小。 另一位朋友则形容,她外观器界、与宇宙大地结合一起。 乍听这些论说,似乎很伟大、很摄人,但可能多少落入顽空陷井,或梵我、神我合一的外道思想,或定禅的境界去了。

我们不要抑眨 “观的范围小”,能够以止观的“心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 of Mind)”当仪器,如实看到色法、心法的刹那生灭(约0.015秒),再将它们粉碎,体证无我、空性、行舍,这才是扎实、稳固、精密、准确、细致又深广、不含糊、不儱侗的根本之道啊!

毗婆舍那止观的英译约是:Insight 内观 / Mindfulness 正念、正知 / Dwell Contemplating 觉察、洞晰 / Clearly Comprehending 智见、内明 / Independent正智。 汉译阿含经把止观翻译为 “思惟” 或 “禅思”,这或许是造成北传佛教徒误解止观义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以前常听到讲授“中观今论”的一位非常慈爱的长辈提及 “思惟观” 这字眼。

如从南传的定禅修习过程而言,当具有安止定五自在能力时,从色界安止定中出定后,会“思惟” 定中的意识状态和目标的本质。 然而,四念处的毗婆舍那止观是超越语言、文字、形相、颜色、观念的当下、直下的如实观 (reflection without thinking and reasoning)。《清净道论》里有提到,修习毗婆舍那观约在第三观智时会有一个“思惟三相”的过程,但这也跟北传所说的观想、思惟观、宏观不同;一位缅甸禅师解释“思惟三相”是一种“推论内观”,但也要有“实用内观”的基础才能进行此过程,也就是说,已经具有内观自己身心当下缘起的刹那定基础后,才有能力外观他人、观过去、观未来的缘起。

■ 中道 与 中观

在还没有接触原始圣典之前,经常听到或读到佛弟子们宣说:“不苦不乐即中道” 或“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即中观。有人说 “中观” 境界最高,又有人说 “禅宗” 境界最高。

我们要诚实的行解佛陀和其直承圣弟子的教义,要契入止观修行解脱层面,不能仅在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体验、或形而上学层面做推论、思辩。 佛陀曾以一个调整琴弦松紧的譬喻,开示修行要领,佛陀亲自证授的四念处(婆舍那观禅),正是用来如实觉观和内明身心五蕴,用来体检行者的身心状态的;正念---正观,如同一架censer或探照灯,正念坚深的话,对身心的松紧、苦乐、境界,皆得清清楚楚。

贫老病死苦,不光是2500多年前佛陀那时的印度而已,纵观、横观整个世界,25个世纪以来无处不是这样的苦呢? 佛法的苦,主要是指生灭无常的“行苦( Sankhara Dukkha / Suffering of Formations”,这行苦在四念处的修习程中是要被如实见的。 《中部尼柯耶》这样诠释“不苦不乐”:离欲界的五欲、五盖进入色界、无色界、乃至涅盘的宁静时,不执着喜乐,堪称不乐;而自利利他的涅盘为苦的熄灭,堪称不苦。 《中部尼柯耶》又诠释:习修止、观,随着次第,于二禅时语行安息,于四禅时身行安息,于灭尽定之身、口、意三行安息的“究竟断遍知(cessation of all formations)”时,将破一切我执、法执,达至无相解脱 / 无愿解脱 / 空性解脱 / 慧解脱,这与涅盘仅是同过义不同名而已。

四念处就如同一条经线,贯穿三十七道品解脱之道,而至涅盘;四念处的正念,用来平冲五根、五力,用来检视七觉支、成就八正道;四念处的正念,用来如实知、如实见十二缘起的纯大苦聚,成就法住智;用来如实知、如实见十二缘起的纯大苦灭,成就涅盘智;四念处的正念,用来如实知、如实见四圣谛的苦与苦集,用来如实知、如实证四圣谛的修行之道与苦灭。 这才堪称为正观或中观、正道或中道啊!

不管修习任何法门,只要想入涅盘之门,都要转入这个衔接管道或命脉中心要道---四念处。 正确行解四念处到一个程度,当不难辨别其它法门的止观程度,因为它有择法觉知能力。 佛陀一再强调:这是达至涅盘的唯一道路。 我们既然已声闻了佛陀自觉的教法,为何我们还要舍本逐未、于回曲折呢? 为何我们不理性、公正、勇敢的放下先入为主的情感包袱呢? 何以我们要自作聪明、固执顽强、怀疑又曲解佛陀的教法呢? 我们都是佛陀的声闻弟子啊!

■ 正视巴利 或 巴利英译圣典

史实告诉我们,佛教在长期发展中, 历经错综复杂的流变,或多或少被加入了历代祖师们的思想,以及各时代、各地区的习俗信仰,加上译经上语言的隔阂,梵文转成华文不仅是体制上不同,中国译经传教师亦非直接来自印度,而是展转从其它地区或国家来的,比如安世高来自波斯,支娄迦签来自月氏,康僧会来自康居…等;再说,汉译的梵文原典残缺不全,而且二千多年来未曾结集勘审,所以参读南传上座部的巴利或巴利英译经论是必要的,其理由是:

1. 由于上座部的“保守”精神,得以完整的保留巴利三藏和其它重要论着传到南亚。

2. 南传上座部僧人必修巴利文,以共同的巴利圣典为依据。

3. 自阿育王之后,上座部佛教再举行过第四次的1250僧人、第五次的2400僧人、第六次的2500僧人大结集,依照二千五百年前第一次结集经典的程序,严谨地审核巴利三藏。所以较原始、完整的巴利三藏引起国际学者们的重视,加以研究和翻译。

4. 佛灭二千五百余年后之今日,当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原始比丘僧团之面貌轮廓,在缅、泰等地依然可见;同时佛陀亲授的四念处依然遵行实践、承袭不衰。

5. 上座部佛教重视修慧,止与观的行持方法、性质、次第、内涵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真的爱护自己、真的爱护别人,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引导他人至解脱..(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寻法比丘中译序)。’这话值得我们深省啊!南传上座部佛教虽然着重解脱修持,但这却是更积极、更落实地在行深远的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缅甸的Sujata尊者在修习内观智慧后这样说:如果没有躬身精勤修习毗婆舍那,那么弘法将只是局限在书本上的思想范围,或只能向信众宣讲布施和伦理道德层面的福报而已,这些思想、理论,与实修所得到的真相、观点是非常有偏差的。(甚至是极大偏差的!)

■ 结 语

再让我们来欣赏一首长老偈 (Theragatha) 吧:

Flowers of Deliverance 解脱之花

Full trained and firm in right endeavor, 绵密的修习和坚毅于正精进

With mindfulness one's very own domain. 以念觉为自依处

If with such flowers of deliverance one is decked, 佩带这解脱之花的---

This stainless one will never be reborn. 出污泥者将不再轮回

一个人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

尸骨可积累如王舍城的毘富罗山高;但若

如实修习止观,如实断三结、正智四圣谛,

当得须陀含果,永不堕恶趣,

未久究竟得解脱。 佛陀在《无始相应经》里这样告诫我们

㈩ 浅谈如何信佛、学佛

看到许多人都在学佛,很是高兴。但是如何学佛、信佛?如何了解佛世界?这就是摆在一个学佛者面前的很深澳的问题,不要小看这一问题。但是学佛是件好事请,也是一件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实学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并非是很难的问题。关键有一个就是:自己对佛缘、根基如何?学佛发心如何?自己的努力如何?方法如何?这才是关键。真如普献法师所说:“学佛的人要有一种概念,不要老是说我业障深重,福德不具足,我无法念佛学佛。这全在于你是否愿意种善根。”(《普贤法师演讲集》338页) 我过去每一到寺庙就经常听师父对我说:“你要多看点相关佛的书籍,没有错的......”天天如此,自己心里确实实嫌他啰嗦,不耐烦,认为自己拜佛念佛还要看相关佛的书籍,有点不服......。但是心里不服还得硬着头皮去在书架上翻翻。终于有一天看了净空法师的《大乘无寿量经讲义解释》、普献法师的《普贤法师演讲集》.....等后,方知道,学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佛、信佛,我们对佛世界有多少的认识?认识佛世界里分做多少类?其实在我们中国佛教其分类有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据我所知基本上我们所学的就是净土宗、密宗、禅宗等比较普遍。但是,无论哪个宗派,各有各的长处;也皆有其难能可贵之处,一样都应平等视之。但弘扬正法,仍需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不同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非佛说。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并无好坏是非之分,彼此尊重。真如净空法师说:“你是哪一类,你要进到哪一类的本分。我在这种身份、这个地位,我应该做哪些工作,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对社会、对同伦决定有贡献,这就叫尽份”。 许多人开始就是一股劲念佛诵经、持咒,包括我在内:反正是念佛诵经、持咒,皈依释迦摩尼佛,反正信佛就是了,其他一无所知。这样做其实我们就是把学佛与信佛问题混为一谈,分不清楚了生死与福报之分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要清楚:信佛、学佛所追求的又是什么?这才是关键;这一切必须要清楚信佛与学佛的区别,在这里我们只能浅谈是针对学佛问题。就如普献法师所说:“学佛的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断烦恼、了生死。在经文里说:‘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意思就是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依般若智慧的观照,来观照五蕴的不可得,就能无挂碍。”(《普贤法师演讲集》“究竟涅槃”摘要。因此,明确了学佛其最终目的——学佛就是了生死,这就是清楚了信佛与学佛的区别之处。因此我们发心对不对?这些也务必更要自己清楚。如果我们的学佛最终目标不明确,学佛与信佛是怎么一回事一概不管,理所当然就会如无头苍蝇——人家持咒,也跟着持咒;人家持经也跟着持经,人家坐禅不分青红皂白是否自己合适。甚至有的人别人学密法也随人而去.....。五花八门,不知道持咒、持经的意义在哪里,以为这样就算是信佛、学佛了;就可以完全到达净土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我们搞清楚了学佛的最终目的了,这样我们才会逐步掌握学佛的要领。与此同时我们在还没有弄清楚学佛、信佛界限的时候,我们还要有个问题应该清楚地认识:“凡在家学佛众不论男女,首要对三宝要具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不但不会信奉佛法,可能还要反对佛法,是以信心对佛教徒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信奉三宝如果含有杂染而不纯洁的成分,那就很难得到佛法的受用,亦即难以真正表现出恭敬来”。(演培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甲 诸说 一、心愿为修行踪本 )这样,它就会必然在我们的面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何为信佛、怎么样学佛的问题。会认识到学佛不是单纯懂得持经、持咒、拜佛而已。当你深入到究竟的时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你自己感悟到它,进一步认识到它,你就会发现学佛并非但如此简单的事了。其就如净空法师所言:“佛经上讲的话,你统统做到,才叫信佛,你没有做到,你不信。信了,哪里有不做的道理,不肯做就不肯相信。”(净空法师 《大乘无量寿经讲义》 第二册)。当然了,要我们凡夫子通通都做到净空法师所说的那样,就确实是很难很难的了,所以我们千万要看清楚学佛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我们要一步一步去感悟,不可能马上感悟到学佛道理,同时我们也会走许多的弯路。要做到它,比如:“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些我们能认识多少做到多少?这也是个人学佛、信佛的福德问题,也是一个佛学很深奥的哲理,并不是很容易、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领悟得到的,除了立愿之外,还需要自己的学佛、信佛福德一定时间的感悟,同时还必须绵绵历境炼心磨练,因此这些等等问题都不是用文字和语言所能形容的,而当他在你的面前究竟时,这样才会领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是怎么一回事,否则你是惘然的,你就根本不明白“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其含义,更无法说去做得到了。所以除了这些问题以外,我们同时还要进一步的认识到,我们学佛的立愿是不可少的,这也就涉及到了同时自己的学佛根器和佛缘、方式方法、魔界干扰....等问题,它也是同样重要。所以一般真正的学佛人,要有很好的修行基础。学佛者根器好的有的很快见成效,但是其他佛缘没有到的,由于福德有所不同,有的人需要5年——10年时间经自己不断的努力才会初见成效,有的人可能时间还要长。总之各人与各人的情况有所不同,视其情况而定。如果根器不好,我们的学佛困难那就难说了。所以我们凡夫子学佛同时必须要有很好的修行基础之外也要有很大的坚固力和忍耐性就是这样。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的学佛路途上同时也要注意会涉及到很多的问题——业障、魔界、环境等等,我们学佛如演培法师所言:“如与菩提心相应,自然成为成佛资粮,不予菩提心相应,那就一切皆属魔业”演培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所认识,使我们心底里更要注意修行与真诚的尊敬佛菩萨,时时刻刻自己的言行与思维要与佛相应,这样才会达到信佛的境界,使自己保持不退心。所以从这一点可以说明,学佛道路是漫长的,真如净空法师所说:“我们修行正果,信心是源泉、是根源。”所以我们说的学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这里。 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皈依佛了,而且已经是菩萨道了,难道这还不算信佛?还不是佛的人?其实这也不一定已经信佛,所谓信佛,自己的一切必须符合佛菩萨的言行标准就如上面所讲的一个样与佛的教导言行一致,与佛相呼应,更并非是说我能弘扬佛法,把佛法讲得天花乱坠就是信佛了,不是这样的,这是不一定的,只能说是通过弘法来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通过弘法来进一步认识佛世界。应该看到,出家众是殊胜的无漏戒体,跟我们凡夫是两回事,而在家众是凡夫子,我们是有漏戒体,时时刻刻都必须很好的检查自己的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业的修行你都做到了多少?或者是说你都做到了哪一些?有那些还没有做到?如果只做到一半,那就是信佛一半;做到十分之一,那就是十分之一的信佛。因此人生要经常的检查自己对照自己不断去巩固自己的学佛信心与自己的修行。经过艰难地用心努力,闲邪存诚。这样才会使自己得到不断地进步,否则还不是真正的学佛,只是信佛而已。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佛修行是需要时间的,只是各人的成就时间由于:根器有所不同;佛缘不同;方法不同;环境不同,成就时间也有所不同而已。其实,信佛,我们就“必须真正的依照佛法断烦恼,把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是信佛,与佛相呼应。保持自己坚毅的毅力才会使自己不退心。就如净空法师所讲的那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样才能圆满,功德殊胜。 学佛如何发心?如何解决这个“无头苍蝇”?这也是一个关键的学佛问题。 在社会上我见过这样的人,在我的面前自称:佛法圆满。据他个人说门下接受了一些徒弟,有人拜他为师,甚至把我们一些人也拉了过去;有人也说:某某人是地藏菩萨转世的;有的甚至还说:我知道你是什么转世的,摆出一副“仙人”面孔......等等。我觉得很可笑是因为这个玩笑开大了,不是真的。碰到这个问题,也请各位同修特别是初学者注意,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魔界的干扰,这是一种邪意识。一般是菩萨转世的人,真如净空法师所言:“你要是知道他的前世身份,他已经往生了.....。”,真如《金刚经》佛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是个学佛者,不想在此解释密法,因为我也没有资格解释。我认为学密法的同修会同意我的看法。只是希望各位同修或初学者碰到这样的问题时,注意别上当:这也许邪法;也许是魔。一些人入魔主要就是发心不正确,有的杂学杂进。我说出这个问题就是同时需要大家注意自己的学佛发心,不要用邪意识来学佛,要解决好这个“无头苍蝇”问题就不要听信他人之言,也不要杂学无章,凡杂学杂进像个“无头苍蝇”跟着别人的屁股转很容易入魔,转入邪意识,归入到魔界、邪法。应该多学习一些法师的伦理学说,如:慧律法师的视频演讲、净空法师各种讲义(98年以前的)、圣一老和尚的演讲........等等,用个大法师的经论博学检查自己,使自己的学佛意识有所提升,这样对自己学佛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从中你会认识很多的问题。自己专一修行。 发心,主要是要看到自己的在世及历劫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我们要从对自己的业障改过自新忏悔为主要出发点,消除业障,“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换句话说,就是发菩提心,立菩提愿”(演培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这样我们的功德就殊胜了。由于我们在世的或历劫业障习气实在太重,所带来的各种不幸与过失,业障使我们在人世上受了不少的苦难,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从忏悔的真诚心出发来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如净空法师所说的:“我做了什么什么些坏事情,敢说出来,有这个勇气.....。”经常向佛菩萨悔过自新,忏除业障。从这样的发心出发来学佛来拜佛,同时在法事当中,我们也要多参与参拜:拜梁皇忏、拜水忏、拜大悲忏、拜净土忏、华严忏.......。用这样的方法来降服烦恼,消除业障,使我们今后能够往生净土。有条件的应该到寺庙道场上早课或上晚课(有时候包括帮亡灵超度),这样是很殊胜的,这也是最好的发心,而且在道场最能够得到佛的加持,很见效。只要你真心做了,业障就忏除了,如果这些都作了业障没有忏除,业障伏不住那你就有问题了。错在哪里?净空法师所说的:“错在我们不解其意、不明其法,只是把忏仪照那个去念一念,那个没有用处。”一天叩一万个头也无用,“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同样发心必须也要用真诚心,方法要正确。这些我都有过这种体会和过程......。只要发心正确,依然坚持下去,你确确实实就会有很微妙的收获,同时会感觉到学佛真是人生的享受。同时,演培法师也说:“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自己必须发菩提心,同时还应该劝导他人发菩提心,未有人人发菩提心,佛法始能继续弘扬,众生始能普被救济”,“发心学佛的人,苟能从始至终,如初发心时的努力,时刻不离正念;时刻提起道念,那就成佛有余了”(演培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学佛要成就自己只是时间长短而已。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记住:缘分、方法、境界再加坚固的毅力,这就是一个学佛者的必备的条件......。只要信心成就,没有一样不成就。我们在这个世间人生很短促,要学佛多做好事;要求今后往生净土。人生不要图眼前的一点便宜,眼前的便宜你能享受多久?本人佛法学浅,有不对请各位同修给予指正,很是感激。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普及以一切 我等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弘法和网络学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移动网络靓号实名认证 浏览:408
京东网络请求失败苹果手机 浏览:616
5g网络sa流量是什么意思 浏览:232
电脑上无网络访问权限怎么办 浏览:146
安全模式网络连接 浏览:38
重庆永川专业网络营销策划 浏览:897
模块化教室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浏览:850
ec2106v2机顶盒无线网络 浏览:92
卫星网络炒股软件 浏览:337
大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算法吗 浏览:401
realmex7pro无法连接网络 浏览:762
邢台在哪里办理电信网络业务 浏览:655
火影忍者登陆网络异常怎么办 浏览:749
安徽代理商网络推广需要多少钱 浏览:639
农村无线网络用流量卡哪种好 浏览:131
移动网络电视怎么找到快快影视 浏览:476
三星s4怎么设置网络 浏览:523
检测真伪小米6提示网络异常 浏览:308
xp无线区域中找不到无线网络 浏览:520
无法连接到移动网络啥情况 浏览:2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