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网络媒体如何体现民族认同

网络媒体如何体现民族认同

发布时间:2022-09-24 20:27:12

❶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华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其根本原因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文化积淀。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共同遵循的生存智慧,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精神支撑。

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实现了与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深度结合。正是在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飞跃,指导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不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几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它。认识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服务当代社会。

❷ 如何理解传媒在政治民主化过程的作用

I.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
“充分的公民权依赖于五种基本的文化权利:获得同作出个人决定和政治抉择相关的;获得主要的知识框架以将整合成关于世界的清晰连贯的解释;获得对于相互竞争的解释和政策的批评意见;获得能充分而公平地反映所有社群的生活及抱负的表述;获得作为参与者和旁观者介入公共文化的机会。”公民的这些基本文化权利同传媒的传播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具体说来,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表现为:传媒可以充当公众参与决策的工具,充当公众参与评判决策及其后果、议论公共事务的工具,充当聚焦公众注意力围绕重大问题形成公众舆论的工具,充当对于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传媒是发布的职业机构。而政治的广泛流通,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公民和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志。而政治参与行为,不论是参与政治决策、参与对政治决策及其后果的评论、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评议,还是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运动,都需以获取政治、了解政治情况为前提。政治,是新闻传媒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是现代社会沟通政治的主要载体。通过发布政治新闻、报道政治讨论等沟通政治,是媒介作用于政治参与的方式之一。
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是媒介作用于政治参与的另一方式。早在19世纪末,法国法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即在题为《谈话》的文章中,研究过参与式民主中国家、政府、议会、志愿团体、谈话地点、公共舆论以及社会行动等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别强调了传媒与公众舆论。一个世纪之后,西方学者开始研究塔尔德的有关观点,从中总结其关于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的模式。美国着名传播学者卡茨指出,塔尔德的模式“集中于新闻报道、谈话、意见与行动之间的关系,认为新闻报道给每天发生在酒吧餐馆、咖啡屋、沙龙里的无数谈话提供了话题。……塔尔德提出,这种意义上的谈话是一种现代现象,即谈话遵循着过程公开与平等的原则,它自身正是平等的培育者。由于有了新闻报道,谈话的主题不仅全国统一,而且飞速变更。”在塔尔德看来,谈话的政治功能在于“渗滤”/“过滤”观点,即不断精炼个人的观点,使之显得更为“深思熟虑”,并在不知不觉间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一两个全国性的观点,而后,这种深思熟虑的观点再一次被报纸加以报道,随之成为个人行为的基准。塔尔德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中进行政治或经济选择的主要途径。卡茨在归纳塔尔德的模式中指出,它“不仅将新闻报道、谈话、观点和行动系统连结起来,而且指出了‘线性序列’中的每一要素推动下一要素的方式,它还将这种关系联系起来,强调内含于新闻独立报道,某一事件以及传递舆论的反馈之中的社会控制”。可以看出,塔尔德当初已经关注到了新闻传播将公共场所的交谈讨论聚焦于一定的统一话题的作用,也关注到了在“公意”从在大量的此类交谈讨论中会聚到最后成为个人行为基准的过程中新闻传播作为中间环节的连结作用,指出了传媒通过在聚焦公众的关注点和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对公民政治选择——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等选择行为的影响。他的关注点和观点,同20世纪70年代美国着名传播学者唐纳德肖和麦科姆斯提出的传媒“议题设置作用”论的研究焦点,可谓异曲同工,同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传播的二步流程”理论指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的观点,也有相似之处。这些学者和其他进行类似研究的学者的成果,向人们展示了新闻传媒通过充当聚焦公众注意力的工具以及通过同人际、群体传播相结合在舆论形成并成为个人行为的基准中的作用,能服务于民主政治。
新闻传媒因其传播活动同舆论的联系,还通过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和舆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服务于民主政治。传媒提供了民意上传的现代化工具,公众成员及公众团体可以通过传媒围绕其自身的利益等公开发出呼声,以此影响舆论,从而使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参考各方的呼声。这也是民主的一种体现。此外,现代传媒对执政机构和官员的所作所为的报道,使公众了解这些情况,这是使前者接受公众舆论监督的重要条件。而现代传媒作为面向公众的传播媒介,可以成为公众,将公众对执政机构和官员的监督意见传递给后者。由传媒作为中介的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中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西方新闻传播史上,美国对越战争期间传媒的有关报道,对美国国内反战浪潮的掀起产生过明显的影响,后者在促使美国政府在尼克松执政期间将美军从越南撤出、结束这场战争中,功不可没;《华盛顿邮报》等率先对美国水门事件政治丑闻的揭露抨击,是导致尼克松下台的导火线。在我国,在近年来的反腐倡廉过程中,传媒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英国着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在的社会中,“树立权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民主”。在当今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体现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表现,也是使政治权力在公众中享有权威的必然方式。因此,传媒通过充当政治参与的工具,还能服务于增强公众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和自觉服从感,巩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政治稳定。此外,通过为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平台、公共,传媒还能服务于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其参与民主政治的自觉性,以此推进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
当然,工具本身不能确保对工具的恰当使用。现代传媒业固然可以在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充当服务工具,发挥有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表达、民主意识培养、舆论的形成、对权力的舆论监督等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媒业自然而然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正面效应,自然而然会带来福音。传媒业作为民主政治的进程中的工具服务得如何,关键在于人类社会如何驾驭这一工具。
II.网络媒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
世界性的电脑互联网络因特网的崛起,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世界走进千家万户,电子邮件往来、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网上新闻传播、网上游戏娱乐、网上教育、BBS电子公告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医疗等,迅速得到了开拓发展,网络的社会影响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因特网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而言,电子政府的兴起和发展最突出地反映了这种渗透。但是,鉴于电子政府主要是通过政府建立网站在网上提供和服务来实现的,它不是本文此处讨论的对象。本文此处要探讨的,是网络新闻媒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的主要方式:时政/政治新闻、电子、网上民意调查等。通过这些形式,网络媒体作用于社会政治沟通和公众的政治参与,从而服务于当前的政治民主加速化进程。
首先,网络媒体构成了政治沟通的新渠道,从而同政治沟通的新发展相联系。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是沟通政治的主渠道。人们主要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各类政治。对各类政治的了解和认知,是公众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采取政治行为的前提,是公众参与政治的前提。而强调公众的政治参与,正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网络新闻业兴起后,理所当然地成为沟通政治的新渠道。不论是传媒网站,还是参与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其日常的传播内容中都包括政治/时政新闻等政治这一块。其中有些网站的频道/板块名中即有“政治/时政”频道/板块的名称,有些网站的新闻频道/板块命名方法不同,并无这样的板块名称,但其“要闻”、“滚动”、“国内”、“国际”等频道/板块中的主要是政治。例如,有“时政”板块,专门提供时事政治,并在其“国际”板块中,沟通国际时事政治。的频道/板块名中并无“时政”/“政治”字样,但该网站通过“滚动新闻”、“中国”、“国际”等频道,同样提供了大量的政治。同以往的传媒渠道相比,网络媒体作为沟通政治的新渠道由于其瞬时传播的特点,能对一些动态性极强的时政新闻的报道采用“滚动”式发布,在沟通突发性时政事件的中优势尤其凸显,因而一些着名的传媒网站的访问率往往会在发生重大的、突发性政治事件时明显上升乃至出现网上“塞车”现象。
此外,与网上无尽的虚拟空间相联系的网络数、。前段时间,美国公众曾依赖欧洲的一些新闻网站获得关于美伊冲突的更加广角和多角度的画面,这一情况可以作为论证上述这一点的实例。根。显然,在最近的国际局势问题上,美国公众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从美国立场、视角出发的报道等;他们到欧洲国家英国的网站上冲浪以寻求关于国际局势的各种不同观点的有关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的政治沟通的外向型特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意味着国际政治传播中的新机遇,又意味着新挑战。一方面,网络媒体以这一特征为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比以往更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在实力不同造成的国际传播严重不平衡、因特网和网络媒体发展状况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媒体的能力更强、更具主动权,凭借其在因特网和网络媒体发展中的优势,更易使其网络媒体制作的、反映其立场和选择角度的政治在世界范围流通并产生影响,这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新的挑战。但是,在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已成大势所趋的发展中国家要回避这种挑战是不可能的,回避网络媒体构成的空前丰富的源也是不可能的,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媒体提供的政治挡在发展中国家公民的视线之外也是不现实的,而这些反映的是西方的立场、选择角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急需因势利导,做强自己的网络媒体,并重视其对外传播的功能,善用网络新闻媒体以国际上公众所习惯的表述形式向世界发布反映自己立场、观点的政治。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在多元化环境下政治视野开阔、接收选择多种渠道、对政治的质量要求更高,这种现实情况也要求这些国家的网络媒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改进政治制作。联系我国的网络媒体实践来说,从我国中央级重点传媒网站和较重要的地域性综合新闻网站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功能是高度重视的。在中央级重点传媒网站中,中国日报网站、国际在线网站和中国网直接使用外语为主要传播语种,和开设了多种外语的版本,还有繁体中文。较重要的地域性综合新闻网站也大都开设英文版本。这是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外传播的重要一步。但是要使我国传媒网站传播的政治吸引大量外国网民的眼球并进而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光有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须在此基础上再迈进一步,努力针对国外受众所习惯的表述形式及他们的兴趣等,改进我们的政治制作,使之真正在国际上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同时也要重视网络化时代我国公众对政治传播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以我国网络媒体的卓越工作,争取使公众将之用作首选的网上政治传播渠道。
其次,网络媒体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其政治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从而同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发展紧密相连。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权力归属问题上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西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的思想,为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参政议政,是人民行使其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人民行使上述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新闻网站开设电子、民意测验栏目等,是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在我国,依托传统新闻媒体集团的传媒网站是直接纳入国内新闻传播管理体制的,传媒网站理所当然地高度重视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保持一致。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执政为民,重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重视其对政府工作的评议的形势下,我国传媒网站也就非常重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系列行使政治参与权的新方式——电子、网上的政务工作评议类栏目、网上民意测试等。
经常推出围绕一定热点问题的简单的网上民意测验/调查,也是我国传媒网站中的一种常见实践。虽然,由于目前这种网上民意测验/调查因为难以做到按科学的数理统计原则抽样,因而在采集到的的代表性上难以同严格按科学的抽样程序抽出公众样本进行的民意调查相比,但是这种实践毕竟也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意见提供了简洁的方式,其采集到的总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媒体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当然,网络新媒介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它也带来了对传统政治的挑战。首先,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弱化,个人用户可以在电子上自行贴贴子等做法带来内容控制的高难度,进而带来对政治控制的新挑战。而必要的政治控制对于政治体系的有效运作是必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展国家来说则更加不可或缺,这是同后者的“被动处境密切相关的,他们必须在公民的攀比、激进情绪和国家的实力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不能一味冒进,也不能止步不前。”
此外,从国际政治来看,由于网络的全球性特征,网络新媒介对政治生活的介入,必然会扩大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政治行为方式等之间的相互激荡,从而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如何维护自己的政治独立、维护自己的政治秩序方面的新挑战。可以说网络新媒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对政治控制的双重挑战。但是,必须看到,网络新媒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它对政治控制的挑战,不能采取停止使用网络的因噎废食的态度,而是应当因势利导,重新调整通过传播进行政治控制的方式。

III.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在参与政治民主中的互动
美国着名新媒介研究专家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中把“连接过去”视为新媒介成功进入社会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把跨跃“熟悉”的桥梁,看作新媒介发展的必经过程。他指出:“在人类传播系统历史中,新的形式如果缺少同先前或现存的形式的密切联系,就很少能得到采用。……传播媒介的现代形式也表现出类似的模式。例如,照相术很容易就被采用了,因为它是基于人们熟悉的观看和展示景象的方式。……起初,影术被看作是制作肖像和风景艺术的更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一旦熟悉的桥梁被跨越以后,就需要更具创造性的运用。”在他看来,“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种那样,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突然冒出来的。它们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老联系、新老互动也许可说是传播领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世界传播发展史上的许多事实都可印证这一点,印刷同书写的联系,早期印刷报纸的样式同手抄新闻信和新闻书式样的联系,影视同影、录音、文字语音的联系等,都展示了传播系统、传播形式沿革过程中的新旧联系。网络和网络新闻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具体到网络媒体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后其同传统传媒在这方面的联系、互动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把这种联系互动归为沟通政治方面的联系互动,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方面的联系互动和充当舆论监督的中介方面的联系互动。
就沟通政治方面的联系互动而言,网络媒体在政治栏目编排、新闻价值判断等方面显然从传统传媒的经验中吸取了大量东西。新老媒体的政治内容的常见型式大致相同。我国的传媒网站常常刊载来自传统媒体的时政报道、评论等。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由于具有自身的一系列优势,包括瞬时传递、全球流通、承载巨量等,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能成为最先发布者,在重大新闻发生时通过超文本链接等方式有关组合成专题,成为整合资料的最佳渠道,从而为传统传媒的、素材提供参照源。此外,网络媒体传播政治的一些表述形式,也已开始对传统传媒产生影响。例如,网络媒体所开创的相关报道/背景/资料“链接”的形式,已开始影响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新闻链接”、“资料链接”、“相关链接”等已悄然出现在一些报纸上,如《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新华每日电》等上。又如,网络媒体的汇集各种栏目、精彩图片和重要标题的编排模式和多层式写作、提供便捷的“导航”等方式,也已为传统媒体在版面/节目安排中吸收。“内页导读”、“今日提示”、“近日推出”、“今日第x版”+标题或标题/标题+图等形形式式的导读,已在报纸中盛行。
就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方面的联系互动来说,国内外学术界都已注意到,由于网络通过电子等提供了网民讨论各种问题的公共空间,由于网络媒体能够迅速汇集围绕特定话题的相关报道,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正开始在议题设置过程中起到与传统的传媒一起影响公众议程的作用。目前,其较为明显的表现是:网民迅速在电子中就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讨论或在上转贴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网络媒体的有关板块迅速汇集相关报道;网络媒体通过超文本链接等对的汇集造成的密集度以及网上电子讨论中各种意见的迅速汇集和活跃交流,既同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发生互动,又加速了最初传统媒体报道的事件/问题/现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过程。也就是说,网上的这些相关传播活动缩短了话题由媒介议程进入公众议程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时间差。例如,在“洛阳大火”事件中,网民围绕该话题在电子中的迅速、大量的交流,网络媒体对相关报道的汇集,都曾在这一事件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中产生作用,从而成为议题设置中的一环。当然,由于因特网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的特征,最先在网上出现的话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报道,再进而成为公众议题,这种可能性也是开放着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新老媒体在这方面互动的另一种序列图。但是,由于网络传播中的泥沙俱下、电子中的议论容易出现情绪化等问题的存在,在严肃的政治议题设置方面,新老媒体的互动一般表现为前一种情况。
再就充当舆论监督的中介方面的联系互动来说,通过充当公众参政议政的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媒介表达民意、进行舆论监督中的一股新力量,本文上一部分谈到的强国、和的“网议政府”等栏目时,曾讨论到网络媒体在参与反映民情民意、实施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在网络媒体介入公众参政议政、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其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会产生网上网下的互动,网上的有关传播活动往往同传统媒体的相关传播活动相互呼应,产生相互强化的作用。例如,以围绕某些司法报道的舆论活动为例,网上曾出现汇集以及热烈的网民讨论,而这些又进一步加强了传统媒体对此的关注。随着网络媒体的逐渐走向成熟,网络媒体已经在吸收传统媒体服务于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反映民意的做法的基础上,设立一些服务于相同功能的创新的网上栏目/板块。已有研究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传媒网站中已逐渐兴起“热线服务类板块”,此类板块旨在发挥沟通政府与百姓、实现上通下达的职能,其特征为政府、媒体、受众三方的网上互动。这类“热线服务类板块”的典型例子有的“人民热线”、的“东方直通车”、千龙新闻网的“市民留言板”等。这些板块是依托作为传媒网站母体机构的传统新闻机构设立的,其兴起本身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联系的反映。而这些板块的运作中,也常常出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的情况。
网络新媒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共同参与政治民主正成为化时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新现象。双方在共同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中在一系列方面产生互动。如何使两者以有利于各自扬长避短的方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互动,发挥其推动政治民主、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的作用,构成充满现实意义的研究新课题。

❸ 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跨文化交流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传播的新媒体支撑着全球性的商业传媒系统,进而推进市场的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新媒体已成为克服跨文化交流诸多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1.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从个人层面来讲,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都有交流动机和欲望不强的问题,人们总是习惯接触自己所熟知的东西,这样能获得安全感,而对于陌生的、具有冒险性质的行为,大多数人会采取远观的态度,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喜欢和自己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交流;因为语言沟通、交流的知识不够,交流的技巧欠缺等等,不愿意或者羞于与异国和异族人交谈,这样就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壁垒。即使有了交往,中国人常以群体主义为自身的交流准则,而西方却是以个人主义为准则,在日常的谈话中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冲突等。总之,因为跨文化交流归根结底就是人的交流,而人和人的差异又是无处不在甚至是巨大的,因此,个人能力的有限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障碍。
2.场景的制约。我们知道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制约交流的因素有交流双方的状态、道具、舞台等。这些因素引申到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中,体现为跨国交流的双方在其中一方的国境内交流,与在第三国交流,其互动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为各国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有着独有的交流方式,跨文化交流只有符合具体国家的交流模式、习惯,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误会和冲突。
3.历史传统的壁垒。这一点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文化制约。对于处于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历史设置出了一个可预测的世界,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知晓来龙去脉,熟悉交流中所隐含的内容。但是对于这一历史背景之外的人来说,历史文化就是一道壁垒,他们不了解、不熟知,因此便有了理解和交流上的障碍。
新媒体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优势
1.新媒体可以增强交流者的动机。通过互联网和陌生人聊天,很多在真实生活中不习惯这样做的人也乐意为之,它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宣泄苦闷,分享快乐的渠道,人们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骚扰行为。网络聊天行为在今天蓬勃扩散,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络聊天通过文字交流,可以不受其他现实因素的干扰,有助于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实现心灵释放的自由无拘束。也正因为这一点,现实生活中很多内向、孤僻、沉默的人,在网络上却能自由、随意、充分地表达内心想法。
2.可以获取更多用以交流的知识。互联网可以提供给人们大量知识性的信息,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渠道,例如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借助新媒体就可以很好地消解。可以利用便携式电子词典,互联网上的很多在线语言翻译,以及有些电信公司提供的翻译服务。还可以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实现远程、交互式的语言学习,获得个性化的教育,让语言学习更方便快捷。由此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即使是更深层次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的差异,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更多的了解。比如旅游,这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旅游之前,在互联网上搜索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土产小吃等信息,了解去过那里的人们的旅游攻略,当地居民的建议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信息既多又新,而且更真实。对于旅行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状况,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有很大帮助。
3.丰富交流的技巧。人们除可以在网络上了解相关的人际交往技巧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技巧的运用和提高。如上文所述的网络聊天、实时信息服务这样的新媒体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者的帮助。再比如数字电视的运用,可以更方便地制作、存储众多画面清晰的节目,用户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即时对传播者的内容作出反馈,从而促进节目制作者进一步改良。再比如,在电脑特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很逼真地制作出一些历史、文化场景,《阿凡达》里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这种技术同样可广泛地应用于广告制作等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视听的各种元素被流畅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让接收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价值理念。
4.淡化场景的差异。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在其代表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指出,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电子媒介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对场景的重要性,使人们的经验和行为不再受其所处场地的限制,也不受哪些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限制。①这种理论在新媒体研究中同样适用,在过去,地理原因使人们产生聚合的效应,而现在,互联网会使在一段时间同时在线的人们感觉到默契,这正是新媒体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新媒体,不同环境中的人被纳入同一片虚拟的空间。新媒体造成的虚拟空间是交流者主动加入的,而且这一空间容许匿名,这就在更大程度上给予人们自由表达的权利,也就拥有了一个能够轻松表达、坦诚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淡化了历史传统的差异。②网络的时空特性还消解了人们由于时空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新媒体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跨文化交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会越来越多地扮演着跨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但就目前来看,它的功能和特性等由于技术问题还未被充分发挥出来。但我们仍可以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就以旅游为例来分析。
传统的旅游是实地旅游,旅游者亲自到达旅游目的地,展开亲身的体验。但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去世界各地虚拟旅游,模拟实景,构建出一个虚拟旅游环境,几乎是身临其境般地游览。还可以利用电子旅游杂志在互联网上旅游,一本电子旅游杂志很可能是某个着名旅游景点的专题,借助各种声、光、色等技术条件立体全面地展示旅游景点的状况,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可以很逼真地在互联网上显示出来。在这种条件下,网络使用者可以虚拟为主人公,在精心制作的三维立体空间内进行旅游观赏活动,体验异国风情、美味佳肴,当然也可以亲自去异国他乡进行实地体验,这样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在虚拟与现实中分别进行,也可以在某个时间进行二者的结合,彼此促进,这样就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带来文化的融合。
除了旅游这种方式之外,跨文化交流体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还可以是在线出版等。这为不同文化间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创造了很好的途径,获取他国的文化产品,了解其文化状况,还可以在不同文化间创造快捷方便的信息通道,中国人就可以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双方也可以进行更全面的接触。
新媒体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新媒体将发展出更多的形态,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也将更为深入和成熟,以开放、融合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将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❹ 网络舆论的发展,有几个方面

网络舆论的发展,有几个方面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跟舆情的自由性,互动性,突发性有关哦,
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目前舆情监测的现状存在很多待改进的地方。
一、网络舆论的优势
1.提供的意见通道要更为广阔。
2.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使网络舆论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开始将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僵局打破,逐渐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网友在网络上频繁地发帖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通过传统媒体将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从而使全社会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3.政治民主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进步。
4.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驱使下,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逐渐向精神和文化沟通进行转移,而这种诉求也通过网络舆论充分地体现出来。网络媒体划分在文化载体范畴中,在传承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已经网民的文化诉求中,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二、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多元性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仅仅是自己,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每个人会扮演医生、记者、导演、歌手等与生活可能毫无关系和联系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各种形式公开,与网友共同分享,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涉及面也较为广泛,通常话题的确定也是自发的,或者比较随意的。
因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他们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层面内容,网民在不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言论提前写好,想什么时候发在网上就什么时候发,发表以后,此言论可以在网上被网友任意转载和跟帖。
(二)自由性
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当前,电脑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中,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人数逐年递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直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13亿的规模,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网络具备的很强的自由行,民众的参与意识也很高,也只有这种社会舆论才能够将百姓身边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来。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众的信心就十分高涨,在舆论监督的平台上也更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愿和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互动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的参与意识显得十分踊跃。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参与交流和讨论,并且网络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网民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或者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体现出来。网民与网民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互动的场面,其中有赞同的讨论,也有反对的讨论,这两种观点会同时出现,相互探讨,相互争论,观点与观点的交集,观点与观点的分歧,更激烈的场面还会出现意见交锋。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网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
地表达和反馈出来,讨论的内容随之延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很多民众观点也可以实现集中体现。
(四)突发性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之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大众传媒、民意表达以及群众意见反映和反馈的平台。因为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日俱增,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也相当快,只要捕捉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时候,与个人的情绪意见相结合,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舆论。网民在网络中发表的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公共意见,从而使意见声势迅速扩大。
三、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加强烈。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第一,公众意愿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使社会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和处理。网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是群众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网民在判断社会问题的时候,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各执所词,但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的意见可以达成统一。而这些意见中,体现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心声,体现了公众的意志,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为顺利进行,更为有效地进行。
第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舆论可以对社会情绪进行疏导,对社会矛盾进行缓解。所谓网络舆论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们所产生的真实情绪的表达,在这些情绪表达中,虽然也存在着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网民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责任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公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参政议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缓社会情绪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网络舆论中,存在很多网民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网民表达的感想也是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言论的非理性表达,除此之外,那些敌对组织、敌对势力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煽动性言论,使社会出现动荡,并且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第一,我国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形式的攻击。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但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也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很多敌对组织、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将一些具有煽动性的言论进行发布,利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大,达到损害中国形象的目的。曾经有西方媒体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一方面,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形成了很多中文网站,雇佣大量的网络写手,负责在互联网上发布谣言,发表煽动性的言论,企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我国政权实施颠覆,将我国民族仇恨情绪激发出来,对宗教政策实施破坏,使我国社会秩序受到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覆盖和围攻;另一方面,他们篡改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颠倒是非黑白,或者将一些一般性质问题极端化,从而使民众对政府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再或者恶意炒作一些重大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国统一、安定、团结遭受到破坏。当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影响和反影响,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一旦“失语”,就会在网络舆论中丧失主导地位,从而使党的权威新和公信力受到严重的迫害,使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第二,“情绪型舆论”所产生的破坏性是十分强大的,很容易使社会出现动荡不稳的状况。“情绪型舆论”是网民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一定损害或者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刺激以后,通过网络散步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那些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又没有宣泄出口的人可以在网络中肆意释放,毫无控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民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进行过激言论的发表,通常情况下,这类言论的针对性较强,伤害性较强,感染力也较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更多人对其引起注意,非理性特征十分突显。网络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形成网络舆论速度相当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舆论。“网络情绪型舆论”是通过显示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断积累的焦虑情绪和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多,但是又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这样的话,就会在网络中运用攻击性较强的语言作为发泄的主要方式。在网络中涉及到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是网民最喜欢参与的议题,通常情况,都是帖子一出,便会有超多的网民响应此贴,如果不能有效正确地对其进行疏导,那么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要比正面影响大很多。
第三,网络谣言很有可能造成恐慌心理,使社会出现动荡不稳的状况。网络谣言是流行于网络的一种没有真实依据的闲话和传闻。网络平台的“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是比较突显的两个特征,很多虚假信息在网络扩散以后,就形成了较大的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恐慌,更严重的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2007年。海南省发生了香蕉出问题的事件,从这方面而言,这个事件属于较典型的案例。关于香蕉出问题的几篇文章在传统媒体上一经刊登,就被更多的网站转载,在短时间内谣言四起,一时间在互联网上疯传“香蕉有毒”,很多人正是因为这样不再购买香蕉。尽管政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但是给蕉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是十分巨大的。对整个事件成因进行反思,虽然其中有极个别的媒体没有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当地政府的反应迟钝、相关部门没有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等众多因素,但是网络谣言在整个事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很大的。

❺ 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必须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新媒体,趋利避害,化弊为利,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唱响网上主旋律,用正面声音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任何宣传思想阵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学的东西不去占领,反面的、非主流的、伪科学的东西就会占领。必须牢固树立新媒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传播迅捷、参与程度高等优势,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流价值,在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唱响社会主旋律,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用正面声音占领网上阵地。要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平台,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要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创新教育形式上多动脑筋,在强化引导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广应用手机报、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传递“正面声音”,把党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口袋”里,让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谐社会成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觉行动。针对网络中一些不负责任、恶意造谣以及不健康、反动的言论,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要采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户终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干群网上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当前,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部分当事人借助于网络平台,特别是微博平台进行“上访”,期待引起上级领导、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上访不如上网”。网络已成为当前群众表达诉求和心声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化解民忧的“最短路径”。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心田建设,通过在网上与受众互动沟通交流和心理咨询,解决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使酝酿中的负面情绪及时得以疏导。同时,通过建立完善领导信箱、QQ群、开设微博等,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注重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下,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已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发危机事件中,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发社会不稳定,要及时占领舆论的高地,掌握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积极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要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及时搜索发现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注重舆情表象背后本质的分析研判,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处置引导能力。对于网上搬弄是非、恶意炒作的内容,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态的发展。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正确引导和弱化负面信息,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在开展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舆论引导时,要注意引导艺术,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必须要将懂网、上网、用网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来落实,主动加强新媒体的业务学习,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学会运用网言网语和网络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动交流中把握舆情的主动权。
四是坚持“网上做与网下做”相结合,着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网上“灌水”之处、“拍砖”之语,尽管理解上会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关注所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善于在网上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引导,在网下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实现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问题,在网上是得不到彻底解决的,仍然离不开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通过在网上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关注,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在网下采取座谈讨论、专题宣讲、解释说明等“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对网上反映的实际问题积极给予答复解决,依靠解决实际问题来化解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人际交流和心理咨询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解决思想问题,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通过开通“网络民生直通车”,采取“实时问答、在线交流、线下服务”等方式,积极把握民生动向,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贪污腐败等问题,在网上及时解释答复的同时,在网下积极协调给予妥善解决,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同。
总之,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❻ 网民在新媒体建设中的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当今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和社会心理。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强、交互性好、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等一系列优势,其舆论形成具有自发性、快捷性、多元性、长留性等特征。也因为网络的开放性、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以及受部分网民社会经验、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论往往又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会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攻击来表达观点。因此,正确分析和引导网上舆论,显得十分重要。

网上舆论引导重要而紧迫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准确汇集民情民意的需要。准确汇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意反映的集约性、普遍性、可视性在网络舆论得到最为显明的反应。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在真实、直接、及时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各大网站的留言板、BBS论坛,成为表达民意、体现观点、形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场所。网民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种观点后,经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影响,就会形成舆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会出现起哄、攻击等宣泄型、情绪型舆论。如果不能对这些偏激的舆论加以正确引导,势必造成“网民的声音一大片,群众的声音听不见”的混乱嘈杂局面,严重扰乱党和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的视线。因此,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就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需要。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舆论这样明显。网络舆论在形成以后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与民休戚相关的决策上,网民关注的越多,越容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广大网民的关注,也使得解决问题的各项流程更加透明化。但由于网络上传播者身分的匿名性及隐藏性的特点,会导致一些不良言论出现,混淆视听,削弱正确舆论的导向。因此,我们有必要维护网络舆论的正确声音,使之发挥正确引导民众的积极作用。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提高互联网服务经济社会水平的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新闻媒体的作用集中表现。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自然也不例外。互联网发展十几年以来,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网络这种新媒体的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网站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过多的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导致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正面报道形不成声势,严重脱离中心工作,给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坚持顾全大局、服务中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方针,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氛围、凝聚人心、汇集人气。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需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更加有效的媒介,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上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还利用网络散布谣言、传播反动言论,甚至雇佣网络写手对一些“热点”进行炒作,欺骗网民,误导舆论。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互联网上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网络舆论成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主阵地。

要把握好网络舆论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当前,社会舆论环境复杂多变,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频频,加剧了人们思想情绪的变化。镇定与恐慌、理性与冲动、事实与谣言、积极态度与消极言论同时出现,各种思想认识相互交织,无论是以及时丰富的新闻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还是以准确有效的舆论引导社会公众,都需要我们第一时间掌握社会舆论的趋势和特点。

来自互联网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关注的公共事务素材,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的报道,另一方面来自网络原创,尤其是BBS上网友自行发布的新闻和传言。如果传统媒体的报道被门户网站转载,或网上传言得到传统媒体的证实,或网上观点得到传统媒体的声援,那么这种网上网下的交互作用,会促使舆情汹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浪,对当事人特别是负有社会管理责任的公权力形成压力。

互联网成为反映社会心理和表达公众诉求的重要渠道。从今年网上舆情来看,社会敏感问题成为网络舆论焦点,经济民生类、政府管理、立法司法备受网络关注。环境问题、腐败问题、司法不公等事件极易激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甚至一些偶然的事件也会引发不良情绪,应该加以警惕。

警惕“网络暴力”现象。据统计,我国网民中,30岁及以下的超过了70%。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人都心怀正义、充满激情、好奇心强,强烈期待融入社会,热切希望表达自我,并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性。但是这一年龄段的人涉世未深,很难摆脱冲动与激情,容易在群体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制约自己,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他们认定的“坏人”。他们很难对自己在“善良动机”下所导致的行为后果作出全面客观的估计。在网上讨论某一事件时,会出现极端、辱骂、非理性的声音,在有的引起网民反感的事件中,一些网民自以为怀着正义之心,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暴力”,包括公布当事人隐私、电话骚扰、现场骚扰等需警惕。

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热点社会事务、公共话题,非专业人士积极发言,与大众分享他们的智慧、学识和价值观。这些民间身分的观察家对公众的影响力较大。特别是网上一些较权威的论坛和知名个人博客,以及一些资深网友,扮演了传播学上的“意见领袖”角色。在一些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影响网友的价值判断。有时“意见领袖”的意见并不完全客观正确,却能引导整个网络舆论的走向,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偏向性。因此,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与“意见领袖”进行沟通,让互联网中的“意见领袖”与我们合作,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

积极探索引导网上舆论的机制和措施

把传统媒体网站、政府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网站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由于我们的主要新闻媒体在社会和公众中有较高的媒介公信力,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是把传统媒体网站、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和重要的门户网站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的选择。因此,主流媒体既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重要社会力量,发挥着信息传播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也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排头兵。因此,要建设一批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媒体网站,以较大规模和影响力在网络舆论中做好引导。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为他们提供新闻发布上的优先权,促进有影响的网站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以增强信息互通,形成舆论联动,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

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确保各类信息及时公开,从源头上堵住网络流言和虚假信息的泛滥。提高政府部门行政决策的透明度,确保各类信息及时、客观、全面的发布,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满足公众知情权,贯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以往的新闻传播实践告诉我们,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如果政府能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就能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对于那些影响面大且具有持续性的事件,要注意形成信息传递的波次效应,在及时满足网民知情欲的同时,逐渐降低人们的关注度。反之,由于网络传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乱、错误、拖延,会使谣言大行其道。在网络传播的时代,在播客、博客、个人新闻盛行的时代,在传统大众媒体不是信息惟一来源的时代,更要避免因对正常信息的过度控制而导致信息短缺,而使那些虚假信息通过网络得以广泛传播。只有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才能确保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社会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加快网络“意见领袖”群体的培养,借助专业网络评论员的力量,帮助网民从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借助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及网络当中部分民间观察家的力量,培养网上的“意见领袖”,不仅可以起到媒介信息中介和过滤环节的作用,还可以为网民提供科学理性的观点和建议,也可以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对网络舆论的最后形成起着主导性作用。

建立分工协作、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理顺体制机制,增加投入,扩大网上影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是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要着手建立起专职、兼职和覆盖全省各地、各部门的不同层次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育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写手,由专兼职网评员平时负责与其联系和交流,以应对必要时舆论引导的特殊需要。要理顺工作机制,把新闻发言人与网络评论员两只队伍结合起来,扩大发展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外延。

❼ 网络媒体是如何影响种族歧视的。类型论文

在知网上搜了几篇可能相关的,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谢剑玲. 美国电影中刻板化的华人形象[D].南昌大学,2012.
[2]苏滨. 2013~2017年美国警察枪杀黑人事件的媒介呈现研究[D].兰州大学,2018.
[3]谢晓霞.媒体视角下的美国种族现状——基于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典型事件[J].新闻传播,2018(02):13-16.
[4]来莎莎.从《新闻文化》看媒体对性别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呈现[J].商,2016(26):231+193.
[5]樊云. 论种族主义阴影下黑人媒体地位的演变与美国媒体的实质[D].云南大学,2011.

❽ 什么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应该如何践行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国家肯定是充满认同感的,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一个词,就是民族认同感,对于这个词可能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具体意义,也有人可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事实上从某一方面去解释的话,民族认同感主要就是对民族有一种认同的意识,就是对于同一个民族能够感觉到大家属于一个共同体。这就是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结构,因为它包括很多,在生活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人们对于一个群体生活有一个归属感。

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现在文化它也是一种软实力。国外的很多国家就是想从化方面赢得我们国家,这就要求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民族文化一定要有认同感,有凝聚力,只有我们国家强大了,我们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阅读全文

与网络媒体如何体现民族认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空间安全学家有哪些 浏览:675
美有机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浏览:740
渝北品牌网络营销在哪里做 浏览:855
海信65寸带网络电视的多少钱 浏览:759
网络校园花店怎么创业 浏览:183
迷你主机可以连无线网络嘛 浏览:195
农村特有产品网络营销 浏览:532
ip文学还有网络文学选择哪个 浏览:40
手机网络为什么会出现h 浏览:509
网络技术去哪个学校 浏览:371
华为网络邻居请连接WLAN 浏览:776
在哪里下载一个网络工具 浏览:779
美国哪个网络好 浏览:422
台式电脑多一个网络连接 浏览:1001
去日本移动网络怎么开通 浏览:492
巨宇网络营销渠道高层 浏览:470
家庭无线网络怎么才快 浏览:823
哪个万能遥控不用连接网络 浏览:604
网络教育考试多少分适合 浏览:950
贫困村如何申请争取通信网络建设 浏览:4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