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滴滴被网络安全审

滴滴被网络安全审

发布时间:2022-10-03 07:29:40

A. 滴滴被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究竟是怎么回事

滴滴被审查原因如下

7月2日晚间,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在官网发文,宣布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出行安全审查

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滴滴回应安全审查:

1、滴滴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2、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网信办下架一事发表回应称,滴滴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3、滴滴表示,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4、2021年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滴滴

B.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

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新增第六条: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重点评估对象新增了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如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险以及被国外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等。

到底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以网络为主要的安全体系的立场,主要涉及网络安全域、防火墙、网络访问控制、抗DDOS等场景,更多是指向整个网络空间的环境。网路资讯及资料均可存在于网路空间内或网路外。“资料可视为资料的主要载体,资料是对资料进行有意义分析的价值资产,常见的资料安全事件有网络入侵、资料泄露、资料篡改等。而数据安全则是以数据为中心,主要关注数据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规性,以此来保护数据的安全。常见的数据安全事件有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

我们的《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商在处理个人信息方面设置各种铁笼,从收集个人信息到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法律的层面,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不能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并且设立了严苛的法律责任来针对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律上杜绝出现你刚打完某APP的网络电话说想吃火锅,打开某APP就给你推送火锅点的优惠卷等等这种荒唐的现象。让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此后半个月里,“滴滴”网络安全审查事件一直在持续。从最开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集体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门进驻,规格甚至超过了当初特斯拉的“五部门约谈”。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因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为很容易让人怀疑一点——在美国纽交所IPO的过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国境内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其他数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也可能有所担心,便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这个罪指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为。

所以,信息泄露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问题,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会 问题。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金钱和权力。个人认为,大范围的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一场传染病的流行。

C. 滴滴事件为何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和民族大义面前,没有什么大到不能倒。

近日,滴滴出行APP接受网络安全审查,并在应用商店下架,停止新用户注册的官方通报引发了全网的高度关注。滴滴事件与以往的安全事件不同,此次通报直接提及维护国家安全,意味着滴滴出行已经触碰到了国家安全的生死底线。

那么为何滴滴事件会上升到国家安全的程度呢?下面我们来讲讲。

综上所述,这就是滴滴事件为何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原因,希望滴滴公司能尽快度过这场风波。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D. “滴滴出行”审查未结束,App下架不等于结果,还有3家也列入审查

近日,滴滴出行APP被下架的消息传遍了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很多人对于APP下架和网络安全审查这两个有一定误解。另外,“运满满”、“货车帮”以及“BOSS直聘”三款APP软件同样被列入审查对象。


那么,下面跟大家“复习”下事件的起始:


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后被爆出“数据打包上市”消息;

7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也是我国首次对企业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新用户无法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公告,滴滴出行APP下架,进行整改,原因为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在昨天APP下架的消息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的7月2日启动网络安全审查之后所产生的处罚或者是结果,但实际上这两个属于两回事,网络安全审查并没有完全结束。


那么,APP下架和网络安全审查的“正解”是啥呢?


网络安全审查



此次对滴滴出行审查的依据法律是《国家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而网络安全审查的流程是有相关的法规规定,也就是《审查办法》,根据其里面规定,网络安全审查通常情况下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在初步的审查得出初步的结果之后,还需要把审查结果向成员单位(12个部委机构)和相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征求意见。意见一致,则将结论通知企业运营者;意见不一致,进入到特别审查程序,需要45个工作日甚至更长。


APP下架



从昨天的公告便能看出,APP下架的原因是处于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而导致会出现APP下架相关法律是依据《网络安全法》,由此也可以看出APP下只是网络安全审查中的一环,不相同但是有相关联系。此外,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被下架的App在40个工作日内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再次上架,被下架的App完成整改,完善技术和管理机制并作出企业自律承诺后,才可向作出下架要求的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恢复上架。



从时间和处理过程来看,APP下架和被网络安全审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PP下架仅仅是在初步网络安全审查中,发现了问题,从而进行的一个保证性的“操作”,一方面是为了及时防止更多的个人信息被收集到,一方面是保证接下来的更加深入的审查工作能够更加好的进行,因为如果不断有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审查的节奏。


因此,APP下架其实算是小事情,大事件才是7月2日启动的网络安全审查,也就是说对滴滴出行的网络安全审查并没结束,APP下架自然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后续的审查结果更为严重,那么很有可能会对滴滴出行的业务进行限制或者强制重大改革。


滴滴出行的大数据库到底有多重要?


滴滴出行作为国内打车软件中的龙头大佬,其数据库的庞大自然是不用多想的。滴滴出行因为也业务的原因,其数据主要收集到个人出行数据,道路交通数据。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两项数据并没有什么呀,也就是个人出行信息和绘制地图罢了。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普通人所能查到,看到的地图都是经过国家批准才会公布的,无论是网络地图,高德地图等等都是经过相关部门审查,一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信息是不会出现在能看到的地图上。



而因为滴滴出行业务的关系,其能够收集到非常多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或许包括了公共通信、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而这些数据涉及到国家安全,一旦这些数据信息泄露,遭到了破坏,对于国家安全、 社会 安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威胁。


在2015的时候,滴滴大数据曾经发布了一篇文章,该文章中对国家各部委的人员出行规律进行了公布,包括了中央纪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等等,并且从其数据得出了结论,“加班最狠——国土资源部”,“24小时无休——公安部”等等。


或许在当年看起来还是挺有趣的,但是结合现在所发生的时间来看,事件便不是有趣那么简单了。由此可见,在滴滴大数据库中,包含众多普通人所看不到,了解不到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大部分都包含重要数据(包括军事管理区、国防科工等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等重要敏感区域的人流车流数据,高于国家公开发布地图精度的测绘数据, 汽车 充电网的运行数据,道路上车辆类型、车辆流量等数据,包含人脸、声音、车牌等的车外音视频数据,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数据,均属于重要数据的范围)。



因此,其实如果没有人爆料,滴滴出行在“漂亮国”上市,为了防止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风险,很大概率也会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行并非个案,在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公告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启动网安审查。这意味着,往后对于个人信息收据企业,APP将会在严管监控下运营,而从9月1日起,《数据安全法》也将会全面实施。


写在最后


无论是APP还是企业都是相连的,还是昨天所说的,任何企业都要遵守法律。特别是如今这个数据时代,大数据成为了大部分企业收益的重要基础,如何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是如今这些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企业所应该考虑的。

E. 滴滴出行被下架了,这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滴滴出行App下架了。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通知“ 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

这一消息顷刻间引爆了中文互联网,成为了诸多社交媒体中的热门话题。

与以往每一次热点并无太大不同,大量网友对此展开了推测、想象、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一时间众声喧哗,好不热闹。

有人说,滴滴被要求整改是因为地图测绘方面的问题,它通过对用户乘车路线的记录和分析,掌握了太多交通道路信息;

有人说,滴滴在海外上市后,泄露了国内用户的敏感信息,因而被调查;

也有人说,在上市过程中,有竞争对手从中作祟,利用用户隐私问题攻击滴滴,滴滴纯粹是倒霉。

无论是哪种说法,在足够充分的信息被公布前,都只能是捕风捉影的一种猜测,供人在茶余饭后闲谈的消遣而已。

不过,闲谈消遣之余,有一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它们隐藏在已发布行政文件当中的“ 黑话 ”里——表面上看起来四平八稳的文字中实际上存有暗示的细节。

这些细节不是厕所消息,而是真实存在的。



目前已有的两份相关材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7月2日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 滴滴出行 ”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及7月4日发布的《关于下架“ 滴滴出行 ”App的通报》中,便有一些信息。

7月2日的文件中,重点有两个——“ 审查 ”和“ 风险 ”。

审查滴滴的目的是“ 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其中最直接的目的是“ 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 ”,后两个目的是连带的。

然而,与一般审查是为了确定“ 有或没有 ”不同的是,在这份文件中,网信部门已经告诉大众,对滴滴的审查不是“ 有没有风险 ”的问题,而是“ 风险有多大 ”的问题。

其中明确说了“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 ”。“ 扩大 ”一词意味着风险已经存在,后续审查要做的并非定性,而是定量——即确定风险到底有多大。

于是,到了7月4日,网信部门在调查后,发布了新的通告,说明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 根据举报 ”说明了事件的起因——确实有人举报,但举报者是权益被侵犯的个人,还是其他竞争公司,尚且不得而知。

“ 经检测核实 ”,就是7月2日至7月4日之间网信部门在做的事情,对风险大小进行核准,然后给出了结论“ 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

即调查后的程度是“ 严重 ”,但严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究竟有多严重要根据处罚意见来体现。

处罚意见是“ 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 ”。

“ 整改 ”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风险仍是可控的,用网络用语形容大概是“ 犯了错误,但还有机会;风险很大,但又没有那么大 ”。

不过,在滴滴被点名之后,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又发布公告,“ 运满满 ”“ 货车帮 ”“ BOSS直聘 ”也将被审查。

公告中的行文内容与7月2日的文件完全相同。

这绝非偶然,这是一个信号

然而,对民众而言,这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

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一情况?



网络董事长李彦宏在2018年曾说:

这话在当时引来了极大争议,反对者居多,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李彦宏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在本次“ 滴滴事件 ”当中,国内大众对“ 个人隐私 ”的看法几近一边倒,几乎看不到“ 隐私换取便利是合理的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不少人都在控诉曾经遭受过的滴滴和其他App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隐私意识的觉醒与态度转变无比重要,它们是捍卫个人正当权益的出发点。

不过,经由议论后,另一个疑问又产生了——

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应该如何被妥善管理?

或者说,应该交由谁来进行监管?

是交由收集用户信息的公司,还是政府?

这是一个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被某些公司侵害过隐私信息的个人可能会对前者咬牙切齿,可 历史 上的一些曾发生的事情又在告诉我们,对后者的选择也必须慎重。

苏联时期,克格勃便对民众有着长期监听、侵犯隐私的行为。

一个更加鲜明的案例是《窃听风暴》,一部以80年代民主德国( 东德 )的秘密警察为原型拍摄的高度写实影片。

电影讲述了1984年,一位冷酷无情又忠心的东德秘密警察维斯勒对剧作家德瑞曼的长期监视——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凭借着经验与直觉,他便对有不忠诚嫌疑、意图逃到西德的德瑞曼展开了监听工作。

维斯勒与另一名秘密警察轮流值班,全天候地监听德瑞曼夫妇的生活。

但在此过程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维斯勒逐渐被德瑞曼夫妇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艺的热爱所感染,他也开始阅读布莱希特的诗集,聆听钢琴曲,甚至对德瑞曼女士有所倾慕。在德瑞曼夫妻有叛离行为时,他选择牺牲自己的未来,保护他们。

他的人性复苏了,可也因此被降职到地下室做收发员。哪怕两德统一后,也只能做一个底层的邮递员。

观看这部电影时,观众会感到巨大的压抑感。

这种压抑与剧中东德人民的感受是相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政府掌握,没有一丝一毫隐私可言。

在政府全方位监视下,做事必须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个不慎就可能被秘密警察抓走,接受审讯,乃至命悬一线。

然而,即便悲惨至此,这部电影依旧是一个童话。因为前东德监狱博物馆馆长在观影后表示:

是的,一个都没有。

在政府权力膨胀,秘密警察肆无忌惮监视民众的时代,想要依靠人性觉醒来战胜权力压制是不现实的,人民只能逆来顺受,被动接受侵犯。

而与80年代相比,如今想要通过互联网侵犯一个人的隐私更加容易。

美国于2013年被曝光的“ 棱镜计划 ”就在提醒我们,互联网时代,政府权力会通过新的方式对民众自由与个人隐私造成巨大危害。

然而,互联网早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每分每秒都有大量信息生成,快捷支付、在线视频、网络 游戏 ......难以想象失去了互联网的生活是怎样的,现代人类不可能抛弃便利的信息化工程回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

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从根源上对权力进行限制,以防政府将手伸到个人隐私的领域,越伸越远,直到无法遏制的地步。

事实上,站在隐私和监管背后的,是人们的自由与安全。

为了安全,人们愿意让渡多大的自由出去?

而当自由让渡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还能说自己安全吗?

正如富兰克林在《1755年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对总督的回复》中曾说过的名言:

如果人们选择让政府监管,那就相当于让渡了自由。就像疫情期间,为了安全,可以把出行记录等隐私让渡出去。

到了今天,全球各个商业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信息安全问题。那么,为了保障信息安全,是否要再次让渡自由,选择让政府监管呢?

监管权无论交给哪一方,都不会让人完全放心。

权力只能用权力来制衡。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政府或公司,而是第三条路——

由政府、 社会 组织和企业共同协作,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自由和安全尽可能得到兼顾。

人类 社会 从未经历过像今天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能如此轻易地获取各类信息。

人类不能为了安全而用自由交换,但是可以为了安全而互相协作,以保障自由。

F. 滴滴七部委调查结果出了吗滴滴安全审查最可能的结局

最新消息:2022年7月21日,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审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终于公布了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违法行为的调查结果。经查实,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违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违法违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此前消息:滴滴从审查开始至今,已经有半年之久,但到目前为止,滴滴七部委调查解除仍然还没有水落石出。一般来说,审查一般会在30-45个工作日内完成,但滴滴如今显然已经超过了这个期限。据了解,滴滴作为以身试法的公司,各项程序所花费的时间会比较长,这也是调审查一再延长的原因。

滴滴安全审查最可能的结局
这个谁也说不准,毕竟事情的反转实在有太多。不过滴滴下架之初,相关文件表明的就是要勒令整改,而滴滴先前虽然有“金蝉脱壳”的举动,但如今也确有往整改的方向发展。
首先,2021年12月份,滴滴就在多地调整了平台的计价、拼车收费、以及旗下花小猪平台计价。面对此前高抽成让司机失望的窘境,滴滴似乎决心提高司机的收入。

此外,虽然监管的到位,滴滴也逐步清退平台下的不合规运力。毕竟滴滴部分司机持有的并不本地证件,或者办理的是其他平台的运输证。目前合规运力已经成为了平台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梳理清楚平台自身的运力数量,滴滴对司机的证件进行重新审核无疑是必要的工作。

G.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停止新用户注册

据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7月2日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H. 孙勇:如何看待这一次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报称,“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对于这件事,这两天一些媒体有不同的解读。在此,我也想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从《公告》和《通报》来看,尽管文字不长,但还是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一、“滴滴出行”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 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它收集了哪些不应该收集的信息,但是我们使用过滴滴的人都知道,滴滴收集的信息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下载APP登录时填写的信息,另一个是使用滴滴网约车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收集中,应该存在或者没有征得个人的同意,或者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许可范围的行为。


二、“滴滴出行”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 对于它在使用个人信息时,究竟做了哪些违法违规的事情,目前还有待调查结果的公布,但其至少应该包括对个人信息的数据化不当分析,或者商业化不当使用。举一个小例子,比如本人在经常使用滴滴专车时,总感觉有被“杀熟”的嫌疑。平常经常走的5公里多30元左右的路程,9:00后有时会涨到47元左右。但究竟这种情况是“杀熟”,还是因为时段涨价,还有待调查结果公布后判断。


总而言之,“滴滴出行”这次被调查主要原因是不合规、不合法,而有些媒体对此做了更多的揣测,更有人说这一次是专门针对滴滴出行”而来,这都远离了事情的本质。(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又启动了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的网络安全审查)


不过, 这件事向正在向“新四化“转型的 汽车 企业提了个醒。 目前,随着智能电动 汽车 的快速发展,许多 汽车 企业也让用户下载APP,24小时监控 汽车 运行状态,同时还收集用户在车内的各种信息,从而形成自己掌控的大数据,并逐步将大数据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哪些是能收集的,哪些是不能收集的?收集后的信息,哪些是能使用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商业化使用的,哪些是不能被商业化使用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甄别。


希望 汽车 企业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并结合这次“滴滴出行”等企业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中违法违规的案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对“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审查,我认为并不会限制 汽车 智能化的发展。我相信,在排除这些风险后,在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反而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排除风险,合法合规, 汽车 企业转型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好、更远。

阅读全文

与滴滴被网络安全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词啥意思是什么 浏览:499
苹果如何设置联通的网络 浏览:522
如何给某个app授权网络 浏览:803
黑龙江医学网络药理学多少钱 浏览:905
检察网络安全培训 浏览:140
手机中无线与网络管理 浏览:625
手机如何没有网络也能上网 浏览:574
华擎主板如何连接网络 浏览:612
古剑奇谭3和网络版哪个好玩吗 浏览:793
网络语爆蛋糕是什么意思 浏览:893
手机运营商选择哪个网络 浏览:892
网络男红歌手机手 浏览:229
荣耀有wifi拒绝加入网络 浏览:282
手机连接网络说密码错误 浏览:89
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哪里下课程 浏览:737
请在设置中关闭网络代理 浏览:346
网络和wifi同时开用哪个 浏览:797
打电话确认网络服务是什么意思 浏览:65
移动网络联接异常2032 浏览:550
电脑外网共享网络文件夹 浏览:6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