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如何引导网络思潮

如何引导网络思潮

发布时间:2023-03-21 07:03:32

Ⅰ 你怎么看待网络上传播的叛逆思潮问题

叛逆,起初是对于处于青春期孩子性格,思想执拗的说法,未成唤氏陆年孩子思想认知等不成熟,需要家长,社会努和顷力正确引导!经过正确引导,平稳过度到成年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现在,网上形成叛逆思潮,是一种打鸡血,随大流的现象,鱼龙混杂,要做好鉴别,未成年不要随意模仿,要向成年人家长,老师等等请教,给予帮助!作核乎为成年人,要头脑冷静,不要盲目跟随,好的东西学习,不好的进行过滤,摒弃!

Ⅱ 要牢牢把握正确什么,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

网络监督,是网民运用网络技术手段,采用发帖、讨论等形式,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评判、监督、指正的一种方式。网民围绕某缺举一“热点”事件的监督过程,一般都伴随着言论发表和激烈讨论,这就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形成后,就会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规伏祥碧避因网络舆情的错误性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部门,关注网络舆情的形势、干预网络舆情的发展、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通过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完善法律规范,使网络上的舆论有理、有据、有法、有度。
网络监督中网络舆情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是政府和网民。政府对于网民关注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影响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要消除舆论的影响,就要快速处理问题,及时公布信息。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造谣、虚假信息传播等掩盖事件真相的网络负面舆情。当事件负面信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舆论引导下,就会形成一种“事实的真相”,无论政府如何辟谣,权威信息如何发布,公众都愿意相信网络舆论中的“既定事实”,这就会使政府陷入到“塔西佗陷阱”之中。网民作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构成网络舆情最重要的主体,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性质和走向。
第二是公众“关注事件”本身。公众“关注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是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条件。从网络监督中一些网民关注度高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关注事件”往往涉及官员腐败、民众贫富差距、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社会敏感问题,这类问题易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易激起民众内心了解事件的愿望,易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社会舆论。影响面大的事件,损害和危害程度深的事件,更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也就越显重要。
第三是媒体的作用。媒体作为网络监督的助推器,在扩大网络监督事件的影响力,传播监督信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媒体时代,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平台等,都是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与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相比,网络信息媒体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上,都具有与传统信宴槐息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旦网络媒体对于网民监督事件形成客观认知,采取理性报道,就会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引导,随着网民对主流声音形成认同后,正面的观点、态度就会逐渐积累,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对谣言的滋扰形成回击。
第四是社会环境因素。网络环境,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射。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客观事件”主观反映的结果,而公民则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公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影响着网民的网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网络舆情的性质和方向。净化社会环境,规范网民有序参与网络监督,是实施好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从根本上规范网民的监督行为,从源头上杜绝非理性的网络信息源,才能实现网络环境的净化,网络生态的优化,网络舆情的理性化。
第五是网络文化因素。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各种非主流思潮借助网络媒体趁虚而入,对大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发起了严峻挑战。网民在网络非主流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容易被非主流价值观同化,网民的网络行为、言论、习惯,也易于发生“异化”。网络文化的非主流化倾向,给网络负面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使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复杂难控。
网络监督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
第一,推进网络舆情引导制度体系建设。当前,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的网民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和情绪化因素的影响,网民在网络监督过程中的非理性表达和情绪化表达普遍。强化制度约束,规范网民的信息表达,是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实效的重要途径。要对网民的上网行为进行制度规范和安全监管,让网民在实施网络监督过程中,内心有法度,行为有规范,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谣言、虚假信息、诬陷诽谤、网络暴力等现象。要从国家层面上出台并规范有关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安全监管等相关制度,对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中介组织、网络媒体的行为进行规范。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和安全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尤其要健全网络传播和舆情信息安全监管的追责、举报制度,使违规组织和个人受到严厉惩罚。
第二,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机制。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搜集体系。网民信息表达纷繁复杂,需要从体制上、制度上将网民信息表达引导工作日常化、规范化。政府应当与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的联合功效,引导网民网络监督信息表达的理性化。还要建立信息搜集机制。网络舆情引导部门,要对监督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搜集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热点信息”产生的背后根源及规律。在信息搜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信息”背后的信息源挖掘,找出问题信息的症结所在,及时纠正,避免网络负面舆情的扩大化。还要建立信息资源的研判机制。网络舆情引导部门,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尤其要重视分析历史数据,掌握网络监督舆情信息发展的一般规律,采取科学的舆情判断预警方法,一旦发现错误舆情苗头,在预警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引导网络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
第三,建立网络监督信息舆情引导机制。信息的搜集与研判,是实施好网络监督舆情引导的前提与基础。可以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做舆情预警机制辅助工具,根据系统搜集的信息,通过科学分析及整理后,当出现有可能产生危及事件公平处理的舆情倾向时,政府应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适时干预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建立网络监督舆情引导机制,首先,要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组织和技术合力,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各种渠道,有效干预舆情发展方向。利用新闻发布会、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等各种手段,掌握网络监督舆情引导的主动权,提高舆情处置能力。其次,要及时对网民“关注事件”进行干预,对监督事件的影响和损害及时控制,相关事件的信息反馈及时到位,避免监督事件的影响和损失的扩大,从源头上消除网络监督负面信息的传播源。
第四,建立网络监督舆情引导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舆情引导主体的组织体系架构和能力建设,建立起包括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在内的多元组织体系架构,推进政府电子政务、新闻媒体网站建设,打造社会组织网络平台,拓宽舆情引导渠道,促进舆情引导主体的舆情引导能力提升。其次要加强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加大对舆情引导信息搜集、研判与应急的硬件设施投入。改进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应急方法。通过引进相关软件,从根本上提升舆情信息搜集、处理等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最后,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监督社会环境。通过持续性地加强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网络管理者、网络监管者的培训和引导,营造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从源头上减少网民监督中的非理性、非道德行为,净化网络监督的社会环境。

Ⅲ 政治问题:就青少年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得到了长足发展,居民文化消费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文化消费已日渐成为我国整个消费市场的诸多合力中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国gdp增长的重要一极。但与此同时,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大肆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渲染色情暴力……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这些现象,专家们表示,媒体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社会责任,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
cooco.net.cn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材料一反映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就如何克服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1)①材料一反映当前我国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2
cooco.net.cn
分)
②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使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而不顾及自身的基本职责,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6分)
(2)①国家要依法加强网络管理、正确引导,弘扬主旋律,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②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会文明、健康上网。
③青少年要提高辨别低俗、落后、腐朽文化的眼力,拒绝污染,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④网络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要增强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切实履行其传承文化的责任。

Ⅳ 对于现在青少年上网有什么建议

建议是:从孩子学习使用计算机开始,着重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和教师应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如能先行一步更好。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二、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消极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三、孩子上网之初必先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四、丰富孩子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孩子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五、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离不开同龄群体的密切交往,离不开深刻的体验。所以,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少年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是人生的春天。让我们每一个富有爱心的父母与教师,抢在春天播种,播下人类的文明,播下世界的希望。

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计算机近年来发展势头极其迅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4年7月,我国登记注册的网站已有62万家,上网人数达到9000多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互联网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拓宽了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对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我们也看到,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互联网中的诸如充满暴力、色情的网络游戏和不道德的网聊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不少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不能顺利沟通;学习成绩差,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白暴自弃,往往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网络中大量存在低级媚俗、光怪陆离的不良东西)而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欲罢不能,难以自拔,成了“网络成瘾”患者,他们脱离现实,荒废学业,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既然青少年迷恋网络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而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把青少年完全拒之互联网门外,那么,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运用网络应成为我们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建议: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机制,各司其职,三管齐下。社会要给青少年创造良好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压力,让孩子有个伸展个性的空间,不要让孩子因为外界加压而选择逃避现实,而沉迷于没有压力的网络世界。
学校要做好青少年网络知识教育工作,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课堂,告诉青少年怎样在网络世界里获取有益的知识,如何扬弃地对待网络。
家庭要致力于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对孩子负责,积极疏导、沟通父子或者母子关系,建立畅通的亲子通道,以预防和戒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于已经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家庭应积极取得与社会、学校的支持和配合,耐心与网迷们交谈和沟通,找出他们沉迷于网络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2、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网络管理,为青少年运用网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严厉查处非法营运的网吧及用各种方法利诱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业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可以尝试建立青少年上网专区点,限定内容、限定时间,对其上网情况进行监控。
3、通过各媒体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咨询热线,对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进行辅导。

Ⅳ 网络盛行的“反圣母”思潮能否让社会变得更好

不会,大部分都是看热闹,图个爽,说的头头是道的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今天我看你不爽了,你是圣母,明天我看他不爽了,他是圣母。就算没人让我不爽,我也要找几个人来说他是圣母,因为这个词,无法被反驳,银燃我只要说两个字组成的词,你就要用不知道多少段落来证明真伪圣母,这种“梗”早一天不玩,早一天太平。

互联网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时刻保持网络环境的净化以及网络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要加强网络环境的净化与治理,加强网络健康内容的生产和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导,培育积极向善的网络文化内核,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锋者虚。我们要不断的分析和导向健康的网络思潮。

Ⅵ 如何有效引导青年社会思潮

一、充分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概括起来说,就是主导和被主导、引领和被引领的关系。“主导”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摄和领导地位;“引领”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或思潮,使其朝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方向发展。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并不是说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是被动的。“事实上,在两者的关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强化着对社会思潮的主导、统摄和引领作用,对其整体进行改造、净化、提升和不同程度的包容。而各种社会思潮也以个别的形式,或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渗透,施加影响,力图或融入、或认同、或改变其形态和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当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性,就要从两方面深刻揭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性。
充分认识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客观现实。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事物中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奉行和遵守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利于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腐朽思想以及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也趁机滋生蔓延,给人们的思想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以致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社会思潮,我们既要看到它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又要看到它必须加以引领的必要性。通过引领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作用,而减少甚至避免其负面作用的发生,使其朝着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发展;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有效特质。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整合,使之朝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方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其他价值体系都不具备的先导力和影响力,因而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当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才能不断增进社会共识,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的方针,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把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族陵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是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兆滑戚。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正面引导,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性,用积极的、先进的、美好的东西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相结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接受并积极践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找到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和途径。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让轿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实际,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使其成为凝聚全民、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支撑。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准则,为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就要贴近实际、面向群众,切实做好通俗化大众化的工作。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以简洁精练、易于为群众所理解的语言概括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生活的道理。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各种文体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宣传媒介。利用互联网以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使它的宣传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的特点,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阵地。“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4]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事务中居于领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党委宣传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对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其次,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 东思想、邓 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再次,必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应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渗透力,使其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
三、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能力
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着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可以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摄作用,大大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显示更为强大的真理与逻辑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会不断地面临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应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和回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六个重大问题,澄清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和回答有关社会思潮涉及的、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进一步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应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前瞻性预测,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出现。针对各种社会思潮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
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充分吸收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已有思想材料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海纳百川,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主动汲取和广泛聚合多样社会思潮中的一切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才能真正激发活力、引领潮流,确保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5]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特点,认真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在包容存异中求共识、促和谐、谋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

Ⅶ 青少年应如何防止和克制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

沉迷网络,使青少年形成价值观扭曲。
在互联网中,我们可以接受的信息中,有百分之八十来至于美国,来至于大陆的信息不足百分之一。大量的信息中,西方一些低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其中。这些信念会瓦解学校教育的权威,会掉我们构建的真、善、美标准。青少年正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盲目地浏览大量的网络信息而不能有效地取舍,更不能分辨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这样,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就会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是其世界观扭曲变 “形” 。

Ⅷ 如何去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呢

一是家长加强沟通,参与孩子上网。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对于网络,家长要趋利避害,正确对待。一是不能盲目支持,听说是学计算机就要花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花多少时间也不过问,通宵达旦,昼夜泡吧,还认为十分用功,这都是不足取的;二是不能盲目反对限制,一听孩子说上网吧就如临大敌,粗暴禁止。正确的做法是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学生处在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发育时期,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与其经常沟通。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聊天和游戏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的“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是学校加强建设,引导学生上网。学校作为学生吸取知识、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上网:

(1)培养网络教育队伍,增强网络指导力量。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教育管理者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教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加强对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让其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可以组织中学生统一浏览国内外诸多优秀网站,把中学生们的上网热情转化为自觉学习先进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动力。

(3)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需求,丰富其业余活动。结合时代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喜好,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娱乐中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从而降低学生娱乐生活中对网吧的依赖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三是政府加强管理,规范学生的上网。网络与其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首先,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适合学生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学生绿色上网工程”。为此,要坚持以网站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参与建设网站的整体思路,把网络特征和学生特点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架构学生网站,并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建造丰富多彩的网络阵地。其次,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是支撑学生网站的重要支柱。如果一个网站缺少学生参与的网上活动,就如同缺少点睛之笔,没有神采。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学生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再次,积极做好防范措施,打击网上非法行为。调动各种技术加强“防火墙”的研制,特别是加强中国自主开发的防火墙的研究。运用新技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建立网络监察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网络立法,健全有关法规。

Ⅸ 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

近年来,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手机等,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针对于此,如何既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引导青年方面的积极作用,又努力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各级团组织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好这道题,需从认识新媒体、分析其利弊、总结出难点和积极付诸实践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一般认为,是指区别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新型媒体形态及其形成的传播环境的总和。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信息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在信息的传递、交流等方面具备更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世界俨然已经成为了地球村——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意地点,通过某种新媒体手段获取自己所需的资讯,并通过不同的终端平台,实现资讯的平等传播和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
(二)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了各类信息汇聚的海洋。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资讯,还包括各种社会思潮的激情碰撞,和不同阶层群体各类诉求的自由表达等。与此同时,人们只需拥有一个终端平台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便可轻易实现对这些海量信息的共享。
(三)制播方式的个性化
新媒体中,人们被现实社会中所赋予的“角色约束”明显弱化。一方面,人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布、传播各种信息,以此表达观点、宣泄情绪和获取外界认同等;另一方面,受众一方同样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搜索、获取想要的信息,以此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
(四)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化——不仅在网络上可以表现为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同时手机、移动、数字等媒体在占领一定的市场后,也使多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这一特征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新媒体对引导青年带来的影响
对于引导青年工作而言,新媒体既能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分析新媒体对引导青年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努力做到放大正面效应、降低负面影响,既是共青团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也是各级团组织切实做好引导青年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增强团组织影响力。青少年群体是新媒体最主要、最积极的参与者,而新媒体的优势正在于其能突破时空局限,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立体化的宣传效应。这为各级共青团充分运用新媒体阵地做好引导青年工作,将团的精神及文化传播得更加广泛深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2.扩大团组织覆盖面。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青年流动频繁,且少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还相对薄弱,这在客观上为做好引导青年工作增加了难度。而随着计算机、手机等用户的普及,新媒体中各种实体性或虚拟性青年组织的活跃,则为各级团组织解决上述问题,在引导青年的过程中实现团组织覆盖面的扩大,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3.提高团工作的效率。新媒体下的办公方式具备快速、准确、信息量大、类型丰富等特点,这为共青团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最佳载体。一方面,许多公开性的文件可通过网络迅速传递到每个团员青年手中;另一方面,在团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任务布置、通知下发、会议召开等工作时,新媒体也将有助于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4.激发团工作的活力。新媒体所具有的制播个性化、形式多样化等特征,使青少年群体在自己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中,进一步激发出了无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各级团组织要顺应时代潮流,正确运用好各类新媒体,并通过在运用过程中加强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有效增强团工作的活力。
(二)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冲击。新媒体具备的自由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各种观念、思潮及文化在其中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作为新媒体主要参与者的青少年群体,由于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加之自身的分析力、判断力较弱,思想、信仰及价值观的确立等,均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2.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是青少年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新媒体却在客观上对此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在沟通层面的便捷化和多元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产生冷漠心理;新媒体的虚拟性,会让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一定的角色错位;新媒体中包含的各种不健康信息及低级趣味游戏等,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对传统组织产生弱化效应。相对于传统青年组织及其活动的单一、封闭、被动等特征而言,新媒体中各类非正式组织及其活动呈多元、开放、自由等特点,使青少年在心理、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由此,不少青少年更倾向于向非正式组织靠拢,在客观上一定程度地削弱了传统青年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当前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遇到的几个难点问题
近年来,尽管各级团组织在引导青年工作中,逐步加大了对各种新媒体的运用力度,但总体而言,仍处于“有优势但运用不够,有潜力但挖掘不深”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未充分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难点。
(一)缺乏资金扶助
作为党的后备军和社会的“枢纽组织”,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共青团及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并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形态,加之各种设备设施的成本不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因此,运用新媒体在资金上缺乏扶助、在投入上捉襟见肘,仍成为了各级团组织目前面临的首要难题。
(二)缺乏技术支持
技术上的优势,是新媒体之所以“新”的核心所在。在引导青年工作中,无论是新媒体平台的搭建,视频、动漫、电子杂志等的制作,或对青少年思想动态进行有效监管等,都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有力支撑。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当前,各级团组织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须通过进一步拓展各种有效渠道,努力寻求更大支持。
(三)平台搭建不够
受囿于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新媒体平台搭建工作中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除各地团属网站外,各级团组织在网络、手机等平台上的占有份额极为稀少,使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工作难以呈现出“整体推进,立体辐射”的良好生动局面。
(四)内容供给不足
平台搭建不够,内容上的供给不足自然在所难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现有平台条件下,各级团组织开展引导青年工作时,仍一定程度地存在过多依赖传统形式的现象,在广泛运用新媒体,不断创新引导方式,进一步丰富内容供给等方面,显得还不够积极主动。
四、对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文所述难点,如何正确且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传播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引导青年工作,是各级团组织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强化平台搭建
1.寻求上级支持。加强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工作,与上级部门是否给予支持、支持力度是否到位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上级部门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各级团组织进一步放下后顾之忧,搭建起更多更好的引导平台;上级部门在支持的同时所带来的政策方面的优惠,将对平台的顺利搭建,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为此,各级团组织务必要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呈送调研报告、积极向上申请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有力支持。
2.与运营商进行积极沟通。与新媒体运营商进行积极沟通,是做好平台搭建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比如,对于飞信系统对好友人数和发送数量的限制问题,可通过与运营商进行积极磋商,迅速解决好技术瓶颈问题;对于手机报发送费用偏高的问题,可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取资费优惠和运营商的长期支持;又比如,对于不同运营商手机号码的覆盖问题,可通过与无线增值服务商开展合作,建立起全新的手机短信发送平台等。
(二)丰富内容供给
建立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更多的内容供给,这也是各级团组织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所在。创新和丰富内容供给,主要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思想引导的新体系。尽管新媒体具有个性化、虚拟化、多样化等特征,但这与团组织恰当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其在青少年思想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不矛盾。比如,可以通过搭建一批为青少年所喜爱的平台,建立一批青少年能主动参与的虚拟社区等方式,积极构筑青少年群体在新媒体中的“精神家园”,以此达到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价值观的目的。
2.打造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在知识传输方面,新媒体所具有的地点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即时性和内容上的共享性,为青少年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一个最佳途径。为此,各级团组织务必要在迅速占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阵地的同时,通过经常性开展时事辨析、课程辅导、职业规划等活动,不断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全面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前,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已经很难得到青少年的认同,这就要求各级团组织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各种载体,积极开辟新形势下共青团在宣传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扩大主流舆论等方面的又一重要宣传教育阵地。比如,可通过成立网上志愿服务队,开展“节约一滴油,捐赠一元钱”、“传播绿种子,倡导新风尚”等一系列公益类活动,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被教育、被引导的效果。
4.提供交流娱乐的新方式。新媒体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以网络、手机等作为交流娱乐的空间与平台。对此,各级团组织要主动放下严肃、刻板的“传统架子”,积极推动并努力建立起各种主题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交流娱乐平台。在搭建过程中,既要注重对游戏、动漫、电子杂志等载体形式进行创新,也要注重适时适度嵌入理论、道德、艺术、时尚等元素,以此实现引导效果的最大化。
(三)实施有效监管
对青少年思想动态进行了解掌握和正面引导,是运用新媒体做好引导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可通过抓好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实施有效监管。
1.区分重点。由于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全面监控显然很难实现。为此,可通过关注点击率和评论率两个指标,对新媒体中出现的重要信息和重大情况等,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性的监管。
2.快速反应。在监管过程中,当发现有谣言传播、混乱制造事件,可能导致青少年思想受到蛊惑、行为发生偏差等情况时,各级团组织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做到客观分析事实真相、理性处理各类情况。
3.借助外力。主要包括:与运营商及有关技术部门等进行积极沟通,进一步“过滤”有害信息,“绿化”媒体环境;与政工部门进行积极沟通,进一步探讨做好新媒体下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新途径;积极向法律、文化管理等部门发出呼吁,努力推动网络立法的健全和网络管理的完善等,以此确保引导青年工作从源头上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
总之,新媒体时代对各级团组织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引导青年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团组织只有紧跟时代潮流,进一步在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等方面下真功夫、做大文章,才能切实运用和运用好新媒体,才能真正为引导青年工作注入更多更持久的活力。

Ⅹ 如何应对网络平台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现象

1.加强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法制建设。信息传播者的责任和权利应该被纳入法治管理的笼子,包括历史信息在内的传播必须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管理。在广泛采集社会信息的前提下,尽快完成我国网络安全立法工作,使维护网络安全有基础法的支持。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应该包括平台管理和信息管理,因此,积极推动网络平台管理和网络信息管理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对于蓄意传播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破坏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平台和相关责任人的惩罚和处置,应该在专项法规中有明确体现。逐步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制建设,使打击破坏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有法可依。

2.依法严管,打击互联网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按照国信办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和“约谈十条”,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信息比较集中的网络平台进行重点监管,开展专项审查,对于公然违反我国宪法法律,致力于推销西方意识形态、肆意兜售历史虚无主义的网上言论,必须依法处置、限期整改。对于屡教不改、肆意妄为的网络平台及相关责任人,可依法吊销其平台运营许可、关闭平台,司法机关可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同时,组织一批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主动收集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虚无”的主要历史节点等信息,集中研究和辨析其存在的错误,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辨析文章,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在青少年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扶持新型正能量网站和网络媒体,谨慎对待私人资本(特别是外资)参股国家主流网络媒体,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都是有针对性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各种非政府组织,利用其组织人员在网络上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新型正能量网站和网络斗士的护持力度,使之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生力军。对私人资本参与国家主流媒体应该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进行研究和审核,严格把好入门关、审核关、组织关、内容关。主流网络媒体对污辱革命英雄甚至诋毁革命领袖等社会热点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声进行驳斥,对错误言论给予有力批驳,及时消除不良影响。

4.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我国的党史军史国史。对于我国的党史、军史、国史在网络上要理直气壮地宣讲,让广大网民了解我国的真实历史。要组织优秀的创作人员、编导演人员,打造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力作,再现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历程,颂扬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邀请坚持唯物史观的名师和优秀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录制便于网络传播的专题影视作品、在媒体上开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专家网络讲坛(专栏)、编辑出网络版中国近现代史通俗读物等。在信息化的新时代,精彩历史不能讲得过于枯燥,特别是提供给年轻人的历史内容,更应会讲故事,走近历史现场,再现鲜活的历史画面,同时积极制作、呈现、发挥好微视频、动漫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尊重历史、敬仰英雄、感悟崇高。

阅读全文

与如何引导网络思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只有一个lan光猫有无线网络 浏览:69
小爱同学连接网络说可能无法连接 浏览:915
中山电信网络ip怎么设置 浏览:448
网络语音提示怎么回事 浏览:879
南昌移动网络覆盖图 浏览:723
网络根据连接方式有哪些类型 浏览:729
网络电视怎么手机认证上网 浏览:154
计算机网络试卷2021 浏览:504
如何使安卓手机网络变快 浏览:534
如何把电脑上网络连到手机上 浏览:207
wifi网络限速软件 浏览:407
大专的网络教育算什么类别 浏览:744
WiFi正常但是连不上网络 浏览:314
电信卡明明满信号网络就是好卡 浏览:440
小时候的网络游戏有哪些 浏览:868
网络上买表什么平台最真最便宜 浏览:301
移动网络光端 浏览:463
祁阳县移动网络安装电话 浏览:451
台式如何连接网络 浏览:313
不用网络盒子看电视直播软件哪个好 浏览:9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