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规范计算机系统安全建设和使用的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安全工作的整个流程分为五个环节,包括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网络安全的基本制度、基本国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网络安全领域实施的基本国策。
【法律依据】
《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❷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
一、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从等保1.0到等保2.0)
1994年,我国明确“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
2003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并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2004年,《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确认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原则、基本内容、工作要求等内容。
2007年,《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2008年到2012年,一系列国家标准出台,推动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
2017年,《网络安全法》提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分等级保护、分等级监管”原则。
2019年,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推动“等保2.0”体系建设。
二、《等级保护条例》梳理与简介
《等级保护条例》适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网络建设、运营、维护、使用及监督管理。
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网络实施分等级保护、分等级监管。
网络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
网络运营者需依法开展定级备案、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自查工作,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保障网络安全。
网络运营者需在规划设计阶段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并在重大变化时依法变更等级。
第二级以上网络需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后上线运行,并通过等级测评。
第三级以上网络每年需开展一次网络安全等级测评,发现并整改安全风险隐患,并向公安机关报告测评结果。
三、等保2.0与等保1.0相比新在哪
等保2.0将“信息系统安全”扩展到“网络安全”,范围更广。
等保2.0重视程度更高,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引入网络安全约谈制度。
等保2.0要求更全面、更高,对企业责任和标准提出更多要求。
四、结语
《等级保护条例》配合《网安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推动等保2.0时代到来。建议企业加强内部网络安全合规系统建设,为可能的执法工作做好准备。
❸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规定
法律分析:国家对网络安全实行等级保护制度,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在网络等级保护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网络安全管理以及网络产品、服务和运行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支持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国家鼓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外的网络运营者自愿参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