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1、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
3、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近年来,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也正如火如荼,建设征地和拆除违法建筑也是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大难事。
(1)网络传谣如何扰乱了公共秩序扩展阅读:
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
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
2、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
3、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网络的虚拟性及相关法律创立的滞后性,刺激了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侥幸心理。
❷ 散布谣言的认定标准
传谣责任认定标准是客体要件上必须是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而在客观要件上必须表现为行为人捏造虚假的事实并且散布。在主体上必须是一般的主体都可以构成,而在主观上其实是故意的。
本行为在客观上主要表现为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扰乱社会秩序。
散布谣言,是指捏造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并向他人进行传播的行为。
如制造将要发生地震、战争的谣言。
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是指编造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爆发、火警、治安警情等虚假险情,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行为。
上述行为的客观后果足以引起群众恐慌,干扰了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单位的正常工作,扰乱了社会秩序。
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过失实施上述行为的,不构成本行为,行为人的动机具有多样性,有的是为了故意制造社会混乱,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的是出于报复,给某些单位施加压力,有的是出于精神空虚,为了寻求刺激、看热闹,等等。
行为人的动机不影响本行为的构成,但可以作为给予其处罚轻重的依据之一。
网络造谣传谣的规定处罚标准是什么?
网络造谣传谣的处罚根据涉案事实的严重程度来认定的,法律上并没有造谣罪的说法,只规定了诽谤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当代的社会,现在不管是在网络上谣传还是在其他的地方谣传,都是需要按照法律当中的规定来进行一定的处理的,但是前提是必须构成相关的构成要件。如果在网络上捏造事实散布谣言的话,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况,按照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处罚。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