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拉克战争之中 美军怎样运用数据链
摘要:在21世纪的现代化战争中,无论是防御性作战还是进攻性作战,都越来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大容量战术数据。目前各种参与作战的空中、海上和地面平台以及指挥中心都必须通过可*、安全和可互操作的通信链路来实现有效的连接,以交换和共享各种重要的数据,并使指挥官有效地指挥其作战部队,从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目前,美军及其北约盟军使用多种数据链。本文在简要分析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之后,重点分析了北约开发的新型战术数据链,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Abstract:
目录:
内容: 1 概述
战术数据链路系统是一种供战区联合作战中各军种共同使用的战术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它是军队在作战行动中用于传输各种格式化数字信息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网络化战争中,指挥与控制中心必须实时地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来自所有作战单元和武器系统平台的各种信息,使指挥员能随时了解掌握战场态势,迅速做出作战行动决策,以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数据链路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C4ISR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普遍将数据链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军和北约部队现已广泛应用各种战术数据链,构成各军种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的装备体系,并具备了较强的作战保障能力。目前,美军及其北约盟军使用的数据链有Link-4/11/14/16等,可在各级指挥控制系统的显示控制台上显示完整的战场战术态势。
战术数据链的发展总趋势是主要围绕着建立一个实时、保密、抗干扰多功能,以及能使用高频、特高频和极高频等频段的小型化标准战术数据链方向继续开发与不断改进。例如,由于Link-11采用点名呼叫方式传输数据,用户必须排队等候,网络成员之间要传输48位的M序列消息,这非常不适应高速度的现代化高技术战争。为此,北约与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正在联合开发一种能克服Link-11缺点的Link-22新数据链。又如,多功能的JTIDS数据分发系统,尽管其2类终端比1类终端体积缩小了很多,重量也减轻了不少,但仍然无法适用于F-16战斗机之类平台。于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国联合开发一种与JTIDS2类终端类似的小型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总之,美海军认为早期开发的各种数据链不能满足现代战斗管理数据传输的需要,预计2005年,16号链路将完全取代Link-4A/C、Link-14,到2015年将大量装备Link-16的改进型,到2030年Link-16的改进型将完全取代早期研制的各种数据链。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然后重点介绍美国开发的新型战术数据链,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2 早期开发的主要战术数据链
2.1 Link-11(TADIL-A/B)
Link-11是一条用于交换战术数据的数据链,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和标准消息格式。Link-11有Link-11A和B两种类型。Link-11A是一种网状的半双工数据链,采用常规链路波形(CLEW)进行数据交换。它使用差分QPSK调制技术,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ps。Link-11 B是一种专用的点到点全双工数字数据链,采用单音链路波形(SLEW)。这种数据链采用串行传输帧特性和标准的消息格式,数据在一个全自动、相位连续、全双工和频移调制的数据链上进行交换,数据链的标准速率为1200bps。
2.2 Link-4(TADIL-C)
Link-4是一种非保密的网状数据链路。在UHF频段,它采用FSK调制,数据传输速率为5000bps或10000bps。Link-4A和Link-4C是两种独立的链路:
· Link-4A是一种半双工或全双工飞机控制链路、供所有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使用。它采用“V”和“R”序列消息,支持自动舰上降落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空中拦截控制、地面控制轰炸系统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惯性导航系统。为了连接各种装置和交换目标信息,Link-4A采用了单频时分多址技术。
· Link-4C是一种机对机数据链,是对Link-4A的补充,但这两种链路互相之间不能进行通信联络。Link-4C使用“F”序列消息,具有部分抗干扰能力。它是专门为F-14研制的,F-14不能同时使用Link-4A和Link-4C进行通信。
2.3 Link-14
Link-14是一种网状的单工数据链。在HF频段,采用SSB话音信道;在UHF频段,以单向电传通播方式工作,数据传输速率为75bps和150bps,传输数据时的字长为5、6、7、8比特。它用于没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舰艇接收监视情报信息,具有可加密能力,但无抗干扰能力。
Link-11A/B、Link-4和Link-14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3 新型战术数据链
3.1 Link-16 (TADIL)
Link-16是一种高速视距UHF数据链,目前英国和美国正在研究超视距Link-16。Link-16包括传输设备、通信协议和报文标准三大要素,是信息源、C2中心以及飞机、导弹等平台之间实现有效连接的关键设施,是加强C4ISR综合一体化系统的重要手段。Link-16主要由“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JTIDS/MIDS)终端设备、指挥与控制处理器和战术数据管理(TADS)系统组成。它可通过“层叠网”在预先分配的时隙内实时发送、接收战术数据。其特性有:支持各种环境;大量用户;JTIDS跳频抗干扰能力;具有多个“层叠网”的JTIDS单一网络;通过许多机载中继设备来扩大连通性范围。
目前,Link-16使用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终端和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终端,因此,它可在C2系统与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平台之间,以及在各作战单元之间传输作战所需要的各种战术数据信息,实现信息源、指挥控制中心与武器平台之间的有效连接,以达到战场资源共享的目的。它主要用于战场情报监视、电子战、任务管理、武器协调、空中交通管制、相关导航以及话音加密等。下面将分别介绍JTIDS和MIDS两个终端设备的应用情况。
3.1.1 JTIDS
JTIDS是美国研制的供三军联合使用的一种通信、导航和识别多功能综合系统,能提供高保密、抗干扰、大容量数据和话音通信及相对导航等服务。它采用MSK调制、TDMA协议、跳频、直接序列扩频和跳时等许多先进技术,再加上发射加密、消息加密和信道编码,使系统构成一个无节点的、多联系路径的、具有高保密和抗干扰能力的战术网。当采用7位网络识别码时,它能支持128个网,但实际上最多使用15~20个网络。网内成员可多达上百甚至上千个,覆盖480´960km区域。每个成员利用一个或多个所分配到的时隙依次发送信息,通过机载平台中继在水面舰船之间可实现超视距数据传输。直接序列扩频带宽为3.5MHz,跳频频率数为51个,频率间隔3MHz,数据传输速率为28.8bps、57.6kbps、119kbps或238kbps。
JTIDS具有以下两大功能:
⑴通信:直接连接Link-4的抗干扰双向数字数据;抗干扰数字话;抗干扰的DTDMA数字数据;直接连接Link-11的抗干扰数字数据;连接TADIL-B的抗干扰数字数据;精确时间同步;同时加入多个网络。
--------------------------------------------------------------------------------
本文由 [yangchwei] 发表,[yangchwei] 与〖中国国防科技论坛〗依《论坛守则》享有相关权利;
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征得 [yangchwei] 与〖中国国防科技论坛〗的同意;
发贴者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论坛的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
2006-2-20 20:58:00 yangchwei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13
积分:15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20日第 2 楼
--------------------------------------------------------------------------------
⑵导航:常规塔康;精确测距和相对导航;空对空测距和测位;测向(D/F);敌我识别;Mark XSIF应答器能力;Mark XII 模式4;其他工作方式(模块化)。
JTIDS系统传送四类信息:
⑴“0”类数字信息:这类信息是非编码自由电文,未采用纠错编码;
⑵“1”类数字信息:这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数字信息,采用了纠错编码,适合于格式化信息变换,为JTIDS系统常用格式;
⑶“2”类数字信息(RTT):这类信息用于往返校时(RTT),即用于有源时间同步;
⑷“3”类数字信息:这类信息是采用纠错编码自由电文,除采用纠错编码外,其余和“0”类相同。
JTIDS的基本时分单位为时隙,如图1所示。每个时隙分为三段,即同步段、数据段和保护段。同步段为0.52ms,数据段为2.83ms,保护段为4.4585ms。同步段又分为粗同步和精同步两部分,粗同步为416ms,精同步为104ms。
TDMA时隙排成12.8分钟的时元,每个时元包含64个时帧,每个时帧为12s,共有1536个时隙,每个时隙为7.8125ms,每秒有128个时隙。用户在一个时帧或时元内分配到一组时隙,将消息发送到网内的其他成员。TDMA信号结构(即JTIDS的常规信号格式)如图2所示。
信号的基本单位是字符,TDMA结构有两种类型:单脉冲字符和双脉冲字符。单脉冲字符长度为13ms,它由6.4ms的脉冲和6.6ms的间隔组成;双脉冲字符的长度为26ms,它由两个脉冲组成。这两个脉冲载有相同的5比特信息,但是,每个脉冲的发射频率和基码序列各不相同。当采用单脉冲格式跳频时,跳频速率为38461.5次/秒;当采用双脉冲格式跳频时,跳频速率为76923次/秒。
表1 Link-11A/B、Link-4A和Link-14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通信参数
Link-11A
Link-11B
Link-4A
Link 14
功 能
传输战斗信息(在装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舰船和飞机之间形成通信网)
连接执行军事任务的战术和飞机控制单元,传输话音和数字信号
传输飞机控制信息和目标信息(向截击机提供引导和控制信息)
在装有指挥控制计算机和无指挥控制计算机的舰艇之间传输战术态势数据
发 射 场
地-地、地-空、空-空、空-舰
地-地、地-空
地-空、空-空
舰-舰、舰-空
传输信息
跟踪信息、指挥控制信息、管理数据以及状态信息
指挥信息、目标信息、咨询信息及战斗状态信息
战术态势信息
信息形式
M序列
V和R序列
频率范围
UHF(225~399.975MHz)
HF(2~30MHz)
UHF(225~399.975MHz)
UHF(225~399.975MHz)
用 户
空军、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空、海、陆军战术数据系统
空军、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海军、空军战术数据系统
结 构
星网:离散配置发射,连接全部接收机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点-点离散接收/发射
工作方式
半双工,TDMA
全双工
信息传输采用半双工,单频率上用TDMA,联机性能监控用全双工
单向电传通播方式
额定用户
不同的终端额定用户数不同
一个指挥控制中心对4个备用站
传输速率
标准:2400/1200bps
实际用2240/1364bps
1200bps, 2400bps及更高标准速率
信息传输用5kbps
联机性能监控用10kbps
37.5,75,100,150bps
保密设备
有
有
有
有
调制样式
QPSK
对1200bps用FSK
对2400bps用QPSK
FSK
1kHz调幅音再经音频多变换
码 型
(30,24)汉明码
国际标准电传码
2006-2-20 20:59:00 yangchwei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13
积分:15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2月20日第 3 楼
--------------------------------------------------------------------------------
此外,JTIDS还有两种特殊的信号格式,即Packed-2和Packed-4。如图3所示。它们都使用双脉冲信号格式,但双脉冲彼此的载频不同,所载信息也不一样。这种信号格式成了重复周期为13ms的单脉冲。由图3可知,Packed-4的数据段扩展了2.418ms,保护段只剩下2.04ms,由此可见,数据速率提高了。这样,Packed-2格式的数据速率提高到119.04kb/s,而Packed-4格式的数据速率提高到238.08kb/s(未计题头,也未算纠错编码)。Packed-4格式是JTIDS的TDMA最大的可能数据传输速率。
3.1.2 MIDS
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是美、英、法、德和西班牙等国联合研制的,已于2002年在美国空军取得了初始运行能力。2002年1月15日,美空军已在F-15C战斗机上完成了该系统的部署。MIDS实质上是JTIDS的缩型,但同样具有战术数据链能力,计划部署在2003年服役的48架F/A-18C/D/E/F舰载机上。
MIDS是一个小体积终端(LVT),其功能与JTIDS2类终端相同,而体积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重量仅为后者的一半。因此,它适于装备空中的平台有F-15、F-16、F/A-18、AMX、“飓风”、“幻影”2000、“旋风”、“台风”欧洲战斗机。MIDS小体积终端还装备法国海军的“戴高乐”航空母舰、德国海军F124护卫舰、意大利的“加里瓦”航空母舰和护卫舰、四个欧洲国家的地面指挥控制系统以及供法国、美国及其他国家陆军使用。
MIDS可在L波段内提供安全的、数字的、抗干扰的实时话音/数据通信,并通过自动中继技术实现超视距通信。通信范围为555.9千米(300海里),最大可中继距离达2223.6千米(1200海里)。MIDS系统除了能提供增强的态势感知外,还能够提供极强的敌我识别能力。
MIDS采用先进的电子战保护技术,如快速跳频扩谱调制,有效的误差检测和纠错码,格式化的信息目录以及话音与文本的加密传输。MIDS也综合运用了超高速集成电路(VHSIC)和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技术,从而使之能够提供与JTIDS相同的操作功能。每个MIDS终端能够实现高达238kbs的发送或接收速率。其未来发展主要是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包括将数据传输速率从238kbs提高到1.1Mbs,以及提高飞行员需要看的目标自动排序能力。
3.2 Link-22
近年来,北约开发了一种新型数据链,被称为Link-22,它是一种抗电子对抗的超视距战术通信系统,在HF(3~30MHz)或UHF(225~400MHz)频段采用定频或跳频技术。典型的单个高频网络支持1.2~3.6kbs数据率,单个特高频网络提供2.4~10kbs数据率。在高频频段,系统最大无缝隙覆盖555.9千米(300海里),中继协议可延长这个距离。在结构上,采用时分多址或动态时分多址,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并减少网管附加操作。起初Link-22是作为北约改进型Link-11开发的,在某种程度上,Link-22是Link-16和Link-11的混合链路,尽管Link-22运转需要北约改进型Link-11的通信设备,但它还是尽可能地使用现有的无线电设备。
Link-22可以使4个网同时工作,组成超级网络,使任一参与者在任何网络都能与任何其它参与者通信。估计在2002年到2006年间具体实施。它从下列三方面进行了改进:
⑴ 采用当前HF数据通信应用中最常用的一类单音调制解调器来代替Link-11中使用的并行音调调制解调器。这两种调制解调器的带宽额定值相同, 都为3kHz;
⑵ Link-22使用TDMA网络协议,而不是使用Link-11所采用的询问-应答协议。根据TDMA协议,每个网络成员都分配若干个TDMA格式的112.5ms时隙;
⑶ Link-22可以传送72位F序列消息,类似于Link-16传送的70位J序列消息(Link-11采用的是48位M序列消息)。
在给定的时间内,Link-22系统网络控制器能够确定网络中将要使用检错与纠错(EDAC)和波形格式的6种不同组合形式中的任何一种组合形式。根据所选的组合形式,网络在一个时隙内,工作速率最低可传输2种F序列消息,最高可传输6种F序列消息。通过利用由正交调幅所提供的较高调制比特率,网络的工作速率可以将最快的F序列消息速率从每时隙6种增大到16种。当前Link-22的信号格式如下:
3.2.1 当前格式
表2列出了当前Link-22系统中所使用的6种RS编码和波形的组合方式。RS码的符号为GF(28)个元素。因此,每个码符号为一个8位的数值,任何码字的最大长度为255个码符号。正如表2中所给出的一样,所有码都远比255个码符短,因此,具有非常良好的错误标号特性。
图4给出了当前三种波形WF-1,WF-2和WF-3的详细时隙结构。在每一时隙内使用了2种调制符号:数据符号(D)和检测符号(P)。数据符号(D)传输数据,检测符号(P)是接收调制解调器用来检测信道的多径结构,并据此调整其均衡器的抽头(接收调制解调器可预先知道它的值)。
图5示出的截面可以识别出数据符号和检测符号,而且还给出了精确数字(240个数据符号,30个检测符号)。根据波形可知,数据符号为4PSK或8PSK,然而检测符号始终为4PSK。在所有情况下,键控速率为每秒2400个符号。
表2 当前的EDAC和波形组合形式
每时隙的F序列消息编号(#)
RS编码速率
波形
2
(36, 21)
WF-2
3
(36, 30)
WF-2
3
(48, 39)
WF-1
4
(48, 39)
WF-1
5
(72, 48)
WF-3
6
(72, 57)
WF-3
利用表1和图4,并作一些运算,可观察到每个RS编码信息符号(字节)数比传输F序列消息指定的数目大3个。在每个时隙内,这额外的3个“报头字节”可用来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
3.2.2 高速率格式
增大F序列消息流通量的任何一种技术都必须保留当前系统的某些特点,尤其是:
⑴ 时隙的时间必须保持为TDMA协议要求的112.5ms;
⑵ 每个时隙必须提供3个额外的编码“报头字节”;
⑶在给定时间内,传输F序列消息集(加上报头字节)时,未检错误概率必须很小。
表3列出了高速率Link-22格式的RS码和波形的10种组合形式。虽然这些码比当前使用的码长,但是它们仍然比最大长度255短得多,因此,也具有非常良好的错误标号特性。
表3 高速率EDAC和波形的组合方式
每时隙的F序列消息编号(#)
RS编码速率
波形
7
(90, 66)
WF-4
8
(90, 75)
WF-4
9
(120, 84)
WF-5
10
(120, 93)
WF-5
11
(120, 102)
WF-5
12
(150, 111)
WF-6
13
(150, 120)
WF-6
14
(150, 129)
WF-6
15
(180, 138)
WF-7
16
(180, 147)
WF-7
图5给出了4种附加高速率波形WF-4~WF-7的详细时隙结构。每种情况中的数据调制符号类型为8PSK或M元QAM(如图5所示)。与当前使用的波形的情况一样,调制符号键控速率为每秒2400符号。任何时隙的数据符号都夹在两个检测序列之间,这两个检测序列分别终止当前时隙和前一个时隙。取自这两个序列的多径结构相结合,就能提高数据符号均衡器的性能。
图6所示分别为16、32和64元QAM的QAM信令结构。
B. 美军是怎样培养网络人才的
美军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军队,也是对网络空间依赖程度最高的军队。近年来,美军成立网络司令部,先后颁布一系列网络空间战略与作战条令,并为此加大了网络人才培养力度。
首先,拓宽网络人才选拔范围。一是将提升网络空间能力的核心要素由技术转向人,强调人才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二是将衡量网络人才的标准由文凭转向能力,注重选拔人才的专业素质,而不与其学历或毕业院校挂钩。
基于上述理念,2011年,美军制订了《网络安全教育战略计划》,将军队网络人才界定为信息技术安全系统设计人员,网络技术支持、管理和保障人员,识别、分析和处理网络威胁事件人员,网络情报收集人员等7个类型。依据这一标准,美军将遴选网络人才对象扩展至具有法学、心理学、教育学、情报学、政治学等学科背景的求职者。此外,美国防部还推出网络快速追踪计划,以签订商业合同的方式,让网络攻防技能出色的小企业和个人参与其短期项目,从而将民间网络黑客力量也纳入其网络人才队伍。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之前,美军主要依托国防部信息安全保障奖学金计划,将全国50所军地高校纳入“高水平信息安全教育中心”培训项目,资助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并在其毕业后安排至国防部门工作。这一培养模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培养规模仍受到限制。从2001年到2008年,仅1001名学生受到信息安全奖学金资助,其中93%最终到网络安全部门就职。有限的资助规模难以满足美军对网络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为此,美国防部一方面扩大奖学金资助范围,另一方面,又从2012年4月起联合国家安全局和国土安全部成立“卓越学术研究中心”,将全国145所高校纳入资助培养计划,大幅提升网络人才培养规模。值得注意的是,美军最近提出网络安全“生态系统”概念,认为网络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以“常春藤”联盟为核心的高等院校,还应积极向中小学拓展。以得克萨斯州的阿拉莫学院培训项目为例,2012年就招收了220名高二学生和168名高三学生参加了信息网络安全学位计划。参加该项目的学生还有机会参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美国电话电报等公司的一些国防项目。这一举措提升了中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为美军选拔网络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营造竞争与对抗氛围。近年来,军方联合地方部门举办了众多网络攻防竞赛与对抗演习,通过实战化竞争来甄选、培养、锻炼未来的网络安全精英。这些网络对抗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国防部直接组织的网络公开赛。如美国防部网络犯罪中心举办的数字取证挑战赛,这一全球性的网络安全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队伍。二是军工企业出资赞助的高校网络联赛。如由波音等军工企业赞助的高校网络防御竞赛。三是美军直接组织的网络演习。如美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组织的“网络风暴”演习、太平洋司令部举办的“网络勇气”对抗演习及空军组织的“侵略者”网络空间一体化对抗演习等。
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对抗演习,美军既锻炼了现有网络人才队伍,又可在全球范围内发掘网络精英作为人才储备,还检验了自身网络安全的实战效能,可谓“一举三得”。
C. 美军的网络战实力有多强大
《纽约时报》提到的美国将组建网军司令部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司令部建立后,网军将作为一支独立的兵种,由国防部直接指挥。2008年初,布什就已赋予国防部更大的网络战反制权,允许美军主动发起网络攻击。要求美军具备进入任何远距离公开或封闭的计算机网络的能力,然后潜伏在那里,保持“完全隐蔽”,并“悄悄窃取信息”。最终达到:5D目的:欺骗、拒绝、瓦解、降级、摧毁对方系统。
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一旦网络战暴发,美国政府将随时可以调用强大到可怕的IT巨头力量。因此美国正在诱使他国进行网络军备竞赛,一旦加入网络军备竞赛,美国就可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将对方拖垮。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2009年6月23日正式下令组建网络司令部,网络战司令部将成为与空军作战司令部、太空司令部平级的单位,由一名四星上将领导。根据对美军黑客项目跟踪了13年的防务专家乔尔·哈丁的评估,美军共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5-7万名士兵涉足网络战。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应该在88700人左右。据美国国防承包商预估,美军每年投入网络战的费用超100亿美元。为了网络进攻能力,美军大力开发计算机网络战武器,美军已经研制出2000多种计算机病毒武器,加上训练有素的网络战进攻部队,只要美国需要,随时可发起信息网络攻击,侵入别国网络,进行破坏、瘫痪甚至控制。
D. 美军划分的18种网络攻击手段
“软件漏洞”(威胁指数3.9):通过对方软件已有的漏洞进行攻击,这仍然是目前最常见也最危险的网络攻击手段。
“内部植入威胁”(3.7):一种比较原始但威胁很大的手段,通过向对方基地渗透人员,见机向网络注入恶意病毒或者代码。在对方网络被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非常有效。据称,以色列为袭击伊朗核设施,计划派特工潜入伊朗,通过u盘向核设施网络植入病毒。
“逻辑炸弹”(3.7):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触发恶意代码,破坏计算机存储数据或者妨碍计算机正常运行。
“特洛伊木马”(3.7):老牌攻击手段,通过网络植入,远程操纵计算机,偷窃计算机中的文件和数据。
“伪造硬件”(3.6):通过伪造的硬件来发动攻击,目前已不常用。
“盗版软件” (3.6):通过盗版软件发动攻击,目前已不常用。
“隧道攻击” (3.5):通过获取底层系统功能而在安全系统的更低层发动攻击,比如利用计算机防火墙本身的缺陷侵入系统。
“后门程序”(3.5):在编制程序时事先留下可以自由进入系统的通道。
“连续扫描”(3.5):在受感染计算机中植入蠕虫病毒,逐一扫描IP地址,确定主机是否在活动、主机正在使用哪些端口、提供哪些服务,以便制定相应的攻击方案。
“字典式扫描”(3.4):利用目标客户端的缓冲溢出弱点,取得计算机的控制权。
“数字扫描”(3.3):跟踪和刺探网络用户的行踪,以获取密码或者其它数据,主要用于对无线局域网的攻击。
“数据回收”(3.3):搜集废弃的存储介质,还原大量未受保护的数据,获取相应系统的漏洞线索。
“僵尸网络”(3.0):采用各种传播手段,将大量网络主机感染僵尸程序,从而控制大量的网络用户形成一个网络。众多的计算机在不知不觉中如同僵尸群一样被人驱赶和指挥,成为被人利用的一种工具。
“电磁脉冲武器”(3.0):通过将炸药的化学能转化为强大的电磁能并对外辐射,烧毁计算机或者服务器的芯片,进而在物理上对网络实施破坏。不久前韩国军方就曾透露,韩国正在研制电磁脉冲炸弹和高功率微波炸弹,可以摧毁朝鲜核设施和导弹基地的所有电子设备。不过报告对电磁脉冲武器的威胁评估值不算高,只有3.0,属于轻度威胁范围,恐怕主要是因为这种武器目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近年还很少用于网络战的缘故。
“细菌病毒”(3.0):感染计算机操作系统,通过不断地自我复制使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瘫痪。
“欺骗式攻击”(3.0):指一个人或者程序通过伪造数据成功地伪装成另外一个人或者程序,然后获取非对称性的优势。美军在1995年举行了一次名为“网络勇士”的演习,一名空军中尉用一台普通的电脑和调制解调器;不到几分钟就进入到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控制系统,并接管了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权,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就是伪造数据,欺骗美军指挥系统。
“分布式拒绝服务”(2.9):简称 DDoS,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网络武器,不过其威胁指数只有2.9。最近发生在韩国的网络攻击事件就属于这种攻击。该攻击手段侧重于向受害主机发送大量看似合法的网络包,从而造成网络阻塞或服务器资源耗尽,最终导致拒绝服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一旦被实施,攻击网络包就会犹如洪水般涌向受害主机和服务器。
“野兔病毒”(2.8):通过不断自我复制耗尽有限的计算机资源,但并不会感染其他系统。
E. 在美国如何利用网络在美国或中国赚钱
1, 欠钱的是爷爷,借钱的是孙子.
2, 抛售美国国债会使国债价格大跌,但是美国监管部门会马上将国债停盘调查,然后给中国一个罪名,然后没收大部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中国也打不过美国,这钱就白搭.
3, 中国用美元储备不能直接打击到美国经济,打击美国经济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1 中国企业就不应该容许去美国上市!
3.2 中国要将大量经费投入到高科技研发制造和产业化上,造大飞机,造新建战斗机,军舰并且大规模出口,这样才能打击美国的支柱产业---军工!
3.3 中国要有自己计算机标准(至少要有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当中国普及这个系统,就可以影响世界很多人使用中国系统,这样中国的软件工业才希望,中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游戏,开发环境等等就可以出口,打击美国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
3.4 中国要普及并且尽早应用4G无限网络系统,3g已经搞了,但是不是太成功.一旦成功可以打击美国的支柱产业---电信!
3.5 在南美给南美农场主提供低息贷款,种子,化肥,农药,收购其产品,将美国资本驱逐出去,尤其是大豆和大米的国际市场价格.控制的玉米和小麦的产量也足可以和美国抗衡.
3.6 同理,控制非洲和东南亚.
还有很多,比如如何争取到一些中东的产油国,暂时还没有好的办法.美国是一个在吸其他国家血的国家,要打击美国,就要重建世界秩序,把被美国吸血的国家拉过来成为自己的造血机.这就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才能实现.
F. 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1、树立正确的理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必然会荒废学业,耽误前程,将来追悔莫及。利用自动关机软件或者闹钟来提示和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2、为自己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活动安排表。
3、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充实自己的人生内容。比如多与同学交流,参加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积极锻炼身体,适当参加户外活动等等。
4、详细记录下自己每次上网所做的事,看看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在浪费时间。
5、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我们既要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更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深刻了解沉湎于网络或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不沉湎于网上聊天和游戏,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法网吧的诱惑,在学校或在家里上网时,自觉遵守网络文明,上网时不使用侮辱、谩骂性的语言聊天。不轻易和网友约会,自觉遵守互联网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
G.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如何进行网络宣传战!
1999年伊拉克有的互联网,网费极其昂贵,极少数人才能够享受,美军03年打下伊拉克后,才开始逐步推广,所以似乎没有你说的大规模宣传战。
H. 美国年轻人都利用网络做什么他们每天花多长时间在网上面
要看你的年轻人是什么概念。如果是学生,一般每天一小时,用于作业必要的查资料。要是
20多岁的人
,那就
不一样了
,从一小时到5小时都有。
I. 美军是怎么模拟电脑大战的,曾把哪两个国家设为假想敌
为了提高官兵对病毒武器袭击的警觉性,他们曾以“两伊”(伊朗和伊拉克)为假想敌,模拟了美国遭受“电脑大战”打击的情景。
2000年2月的一天,伊朗恃强凌弱,要挟邻国沙特阿拉伯减少原油产量,以使全球原油价格上涨,从中牟取巨额利润。美国闻讯后,准备向沙特派兵,伊朗对于海湾战争的结局记忆犹新,于是决定不在沙漠中与美军较量,而是采取一种奇特的方法。首先,伊朗雇佣了俄国电脑专家和印度电脑程序编制员,把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输入到美国程控电话交换系统,使华盛顿的电话全部失灵,还在电话系统软件中插入许多“天窗”,使纽约的证券市场股市狂泻。利用事先设定好的计算机“逻辑炸弹”,破坏了美方的空中指挥和铁路运输系统,使装有军事物资的火车开错地方,民航飞机也因受到袭击而坠落,机上400多人全部丧生。同时,大批的电脑“寄生虫”倾巢出动,一举摧毁了美军指挥机构的电脑网络,使美军向中东派兵和调拨军用物资的计划流产。最为不可思议的是:美方的战地指挥员虽然通过无线电接到上级的命令,但他们浑然不知这些命令是假的。电脑大战以美军的溃败而告终。
2001年1月17日(美国轰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0周年),伊拉克对美国采取计算机病毒入侵技术,于是出现了以下情景:纽约股票交易所在开盘一小时之后,计算机闪了几下突然停止运转;大型喷气机因指挥塔要它在拥挤的跑道上着陆而坠毁;在海湾游弋的“艾森豪威尔”号军舰上,愤怒的水兵要求知道他们在国内的银行账户为何变得分文无存。
在以上假想的战例中,入侵者不是荷枪实弹的军队,而是无声无形的电脑病毒。美国军事专家称:“用计算机病毒进行战争,比用核武器进行战争更为有效、更现实、也更人道,且不担世界任何政治舆论的风险,但其破坏效果却更令人难以置信。
J. 美军是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军事训练的
不同兵种使用的模拟系统都不一样
所以做到了一一匹配 做到最合适的
合成军作战训练器材
(1)“凯蒂斯”合成训练综合评价系统。该系统于199O年装备部队,它是一种面积杀伤武器战术模拟系统,可用于模拟间瞄火力、核生化武器及地雷的作战效果。该系统除可模拟火炮、火箭和导弹外,还可模拟舰炮火力。它与“迈尔斯”或其它模拟系统兼容。该系统包括4个主控站、52个中继站、6O0台接收装置、6O0套声光示爆模拟装置及16台单兵佩戴的小型化接收装置。
(2)成军火力支援战术训练模拟器。原称“闭环炮兵模拟系统”,它能逼真而廉价地进行炮兵射击训练。它可在营区内按照美国陆军的训练标准通过模拟实弹射击来训练炮兵连或排;它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模拟系统。它可用于单个炮兵分队的训练,又可进行炮兵闭环联合训练。它能在合成军作战环境中进行炮兵分队的训练,1997年开始装备部队。
(3)SAWE面积杀伤武器训练模拟器。该系统用于野战实兵对抗战术训练,能模拟火炮、化学武器、地雷等武器的杀伤效果和评估伤亡,并可在战场上产生声、光模拟效果。该系统模拟范围广,从迫击炮到大口径火炮、乃至远程导弹发射系统、常规炮弹、化学弹、核弹和雷场均可以模拟。该系统还可强制参训者采取适当的对抗措施,例如在遭受化学武器攻击时使用防毒面具。该系统兼容性好,可与“迈尔斯Ⅱ”激光交战模拟器配合使用。
——射击指挥训练器材
(1)“加德菲斯持Ⅱ”炮兵观察员模拟训练器。它是野战炮兵前进观察员使用的一种可运输型训练器。它可将计算机产生的目标和炸点的效果叠印在视盘所提供的背景画面上。任何与“塔克法”射击指挥系统兼容的数字设备均可与该训练器配套使用。训练中可以发射的弹种有改进型常规弹、瞬发榴弹、延时榴弹、HC发烟弹和照明弹。
(2)榴弹炮射击指挥训练器。这是一种合式训练器,用于M109A6“帕拉丁”自行榴弹炮的射击指挥训练,它为炮兵指挥官提供了练习攻击多种目标和发射密集火力的手段,他们还可以用它练习弹药控制和地面导航。
——反坦克武器训练器材
“标枪”反坦克武器系统训练器。该系统可用于教室内和野战条件下的训练,是一种轻便的、卓兵携带的、“打了就不用管”的反坦克武器。根据训练场所不同又分为两种:
一是基本技能训练器(BST)。用于教室、舰上或营区内的训练。训练方案可预编程序,在模拟的指挥发射装置内可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器看到目视图像,训练器的轻型昼夜热成像瞄准镜、发射控制器和射手的目镜显示器合为一体,BST可在野外战场监视、搜索和定位及火力控制方面提供初级训练;二是野外战术训练器(FTT)。它与“迈尔斯”系列的训练器相互兼容,不仅可用于射击训练,也可用于战术对抗训练。FTT配有“迈尔斯”激光器和发射模拟器,能合成红外图像,模拟300O米远的导弹。此外,锁定目标后由跟踪器为激光器定向,发射效果模拟器能模拟导弹发射时的闪光和声响。
——防空武器训练器材
MTS一Ⅱ多种武器操作和战术训练器。它是美国M87“红眼/毒刺”导弹的第二代产品, 199O年1O月装备部队,其演习方案的选择范围更广,训练设备更多,射手可在”毒刺”、“伏尔康一、“标枪”、“小懈树”等多种武器上进行训练。它设置在直径为19.5米或6.09米的圆顶建筑内,圆顶建筑作为目标、背景、干扰和红外图像的 36O度圆周显示屏幕,它可投射三个独立的飞机图像,它们有自己的红外信号特征和红外干扰,可记录和评定受训者的成绩,并可提供数据供教官讲评使用。
——其它
(l)炮位侦察雷达训练器。主要用于AN/TPQ-36T和AN/TPQ—37雷达的操作手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在美国的野战炮兵学校使用,训练器能给学员的训练评分,而学员行为均在教官的显示器上综合显示。
(2)机载战场侦察雷达训练器。它主要用于训练士兵和机组人员判读数据和提供近乎实时的战斗情报,现已装备美陆军和空军。
2、作战模拟系统训练方面。位于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的陆军作战指挥训练中心,于1988年开始实施“战斗指挥训练计划”,即对师级指挥官及其参谋人员进行模拟指挥训练。它是通过广泛运用计算机模拟演练与逼真的敌方部队进行对抗的作战原则,并在指挥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合成实践。既可以提高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的指挥水平,又可以检验作战指挥程序,使作战指挥程序标准化。94年上半年美海军先后5次以我军为假想改进行计算机模拟演练。演练设想2O1O年美海军第7舰队及其支援力量在中国沿海巡逻时,触发中美海战。计算机模拟显示我军拥有岸基和潜射精确制导远程巡航导弹、战场机器人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快速部署能力,而在空问部署了包括反卫星系统在内的武器系统。中国军队首先以反卫星系统击毁美侦察卫星,并向前进基地快速部署海空兵力。随后以大量的岸基和潜射巡航导弹齐射美指挥舰和航母,以导弹、航空兵攻击美编队作战舰艇,最后美指挥舰和航母被击沉,航母编队其它作战和辅助舰只被重创。
其还有专门的模拟训练基地 类似我国的朱日和
训练基地是美军进行正规集体训练的重要场所。各训练基地都集中采用了模拟训练的方法。其中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堡的国家训练中心是美国陆军最大的训练基地,该中心的模拟训练最具有代表性。
国家训练中心建于1980年,占地面积260O平方公里,其中训练场地225O平方公里。这里气候于燥,人烟稀少,地形复杂,既有沙丘又有高地。基地内设有对抗演习、实弹射击、后备役部队三个训练场地,设置了l00多个种类目标,安装有现代化电子、光学模拟训练设施,为受训部队提供了一个近似战场的环境。基地内还驻有一个坦克营和一个机步营的专任假想敌部队,按原苏军摩托化步兵团编成,由经过特别挑选的100O多名官兵组成,在 国家训练中心服役4年,这就为受训部队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对手。此外,还有300多人的施训和管理部队。训练过程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拟美本土部队增援海外战区和战略空运。受训的坦克营、机步营及旅司令部人员从其驻地空运到欧文堡基地附近的空军基地,尔后通过陆路开进欧文堡,领取预存作战装备。第二阶段,进行逼真的、近似实战的合成训练。轮训部队在战术空军支援下与假想敌部队进行地面攻防作战与电子对抗演练。第三阶段,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射击场设置的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隐现目标,显示敌军的各种兵配置。训练中心配置的多种综合激光模拟交战系统装在陆军各种武器上,射出激光编码束。射击后,目标(人或车辆)上的该系统可计算出是轻伤还是致命伤,以及对武器的毁伤程度整个演练过程摄制成录像,成绩由计算机运算,作为鉴定的重要依据,为参训军官和部队提供极为有用的训练档案。该中心每年可施训陆军14个旅42个营。目前,已有930个营次在此训练过。进入90年代后,该训练中心又建立了模拟火炮和空中火力系统,研制能穿透烟雾的激光交战系统,建成了可进行模拟的模拟器网络。
国家训练中心实兵对抗的主要特点是:(1)具有较强的实战对抗性。训练中心作战环境真实,近似实战,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反方部队,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演习过程中强调针锋相对,独立性、竟争性强,实战气氛浓,能够极大提高部队实践能力。陆军有关数据表明,经过国家训练中心训练的部队在作战中取胜的机率比未经训练的部队高15倍。(2)以现代化设施保障演练。训练过程中运用激光和电子多种模拟手段进行演练,不仅可以实施各种对抗演习,而且可以详细记录、分析各种训练材料,向受训部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3)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与实战一样,在营旅指挥所设置火力协调组,由炮兵连长任协调组组长,空军向指挥所派联络宫,以全面协调对步兵装甲兵火力支援。由于该中心与内利斯空军基地相邻,便于进行陆空协同作战演练。
还有拟真训练器等等
都是美军训练的重要部分组成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