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国为什么会发动伊拉克战争用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分析
真正原因不过有两点 不确定是哪一种 首先就是情报真的出了问题 美国当时确信伊拉克已经有大杀器 所以急着灭掉这个独裁政府 以防老萨真的动用造成严重后果 这点也比较可信 按美国的惯性思维是完全有可能这么做 还有个可能是为了美元在中东的地位 这有点阴谋论 因为打伊拉克并不能改变石油国用其它货币来代替美元的决定 我倾向于第一种可能
比如有情报显示中国的一个敌对国家研制大杀器准备对付中国 这个情报可信度70% 一旦发生就会造成百万人死亡 那么中国该怎么做?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前灭掉它!
Ⅱ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维度是什么
大国博弈。
还有零和思维
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困境”理论认为:在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下,每一个国
(1)一战后,美英日等国竞相增加投入,大力发展海军,造成国际关系紧张,导致激烈的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大力发展核力量,结果两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 (2)近代“寻求安全努力”的国家大多是以侵略、争霸为目的;由于受狭隘民族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影响,近代国家普遍将他国的强盛视为对本国的削弱,为了本国的强盛就必须削弱他国。 (3)成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与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与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召开裁军会议,开展维和行动、打击恐怖活动与侵略行为等。 |
Ⅳ 国际关系理论有哪些主要学派各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1、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
(1)、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2)、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3)、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2、三大学派的核心观点:
(1)、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
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
因而获得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
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
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在国际安全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权力。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
4、生存是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可见,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
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
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2)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
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
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
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建立国际组织、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确保和平和安全。
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该学派提出三个重要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发动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
一旦唤醒良知,消除误解,世界即被拯救。
2、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际安全是充裕的。
结束秘密外交,建立国际组织(国联)来解决各类分歧的矛盾。
3、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必须以国家集体安全体系来保障国际安全。
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大分化,大组合,一度有美国国力衰落之说。
对此,以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流派开始对现实主义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冲突虽然是国际社会无政府性的产物,但国际冲突是可以抑制的,武力并非有效的政策工具。
国际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制度等,实现国际合作。
物质性权力在维护世界稳定中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作用,必须加上制度等非物质性因素。
制度对于国际安全的意义在于:
1、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
而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成立国际组织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降低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不信任感。
2、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里,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建立的国际制度的规约作用,可以降低爆发战争的机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总之,基于互惠基础上运作的国际制度,至少是维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集体安全体系是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一直倡导的。
所谓“集体安全”是指“所有国家和地区以法律约束和条约承诺,向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的侵略行为做出制止和反击的行为。
”国联与联合国都是实施国际集体安全的实例。通过集体安全体系可以缓解“国际安全困境”,它将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任务和责任转嫁到每一个国家的头上。
但在集体安全实践中也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集体安全无力对大国实行有效的制裁措施,也无法对付有盟国或大国支持的国家,面对侵略国家和侵略行为,成员国就是否干预或怎样干预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等。
(3)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对国际制度的强调已经突破了物质权力这一现实主义的硬核,将制度、规范这些属于社会范畴的非物质性内容带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的研究中,并使其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变量。
那么,建构主义学派则是把非物质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亚历山大温特1992年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宣言。
建构主义对于国际安全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国际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国际合作是通过国际政治文化推动的,而国际政治文化又是由国家之间的互动建构的。
无政府性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为无政府性本身也是国际社会成员在其相互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无政府性本身具有多种内涵:既可以是敌对冲突的霍布斯文化状态,也可以是竞争共存的洛克文化状态,还可以是友好合作的康德文化状态。
这根本取决于国际社会成员如何去建构、互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建构了国际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又决定了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身份和行为。
以和平和友谊为特征的康德文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国际冲突并缔造国际和平。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康德模式迈进。
建构主义还认为,“安全困境”是主体间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构。而解构“安全困境”就是靠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
这种“安全共同体”是建立在“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的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
通过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为另一国的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就此打破,国家安全的相对性转变为绝对性。
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与“你之安全即为我之威胁”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安全不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
通过国际“安全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国际冲突实现国际和谐。
(4)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网络安全扩展阅读: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着作:
新现实主义: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新自由主义: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霸权之后》。
建构主义: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参考资料
网络-现实主义学派
网络-国际关系理论
Ⅳ 运用国际关系来回答我国应该如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对于当前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加快开发研究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检测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有效防范。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互联网具有超越国界的国际化特征,大量的互联网安全问题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与紧密配合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互联网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对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根据不同网络行为,采取保护、规范、限制、禁止等措施。我们应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复杂问题,不可能由哪一方面单独解决。应整合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三方的力量,建立多元监管模式,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Ⅵ 基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谈谈对当前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
1、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2、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一般概括为“一超多强,强强联合”的局面: 一超六强: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六个强国(中、俄、日、英、法、德)。强强联合:即美日同盟、美法德英的北约军事集团以及美日澳、美日韩、美与新、美与菲等军事同盟; 3、我国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的策略:中国必须要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发展趋势和特点,积极做到趋利避以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挑战;必须要主动参与到众多的国际新规则制定过程中来,对内来讲仍然必须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中国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期,同时要尽力化解各方面的矛盾,从而使我国的发展顺利度过当前的利益碰撞期 ;中国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努力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从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保障。
Ⅶ 国际关系三大理论的不足与启示!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社会建构论之反思
http://www.xslx.com/Html/gjzl/200403/6279.html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到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一大主流;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一直有所争论,但基本上是基于同一典范下的张力;而针对这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着来自古典马克思主义、国际批判理论,从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feminist)的批判和挑战,他们之间依然也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可以说形成另一个典范 ---“解放的”国际关系理论。前种典范强调获得国际关系的“客观”知识的重要性,而后种典范则强调导引具体实践以改变转换既有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直不愿直接面对“解放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但终究不能对这种挑战所形成的冲击视而不见;包括alexamder wendt 在内的国际关系社会建构论(constructivism),则企图调和上述两者,通过化解双方的张力,为国际关系开拓新的理论途径,wendt一方面承认国际关系的客观现实性,但另一方面,则认为这种客观现实性是因着国际社会中的行动者(主要是国家)通过实践所建构起来的,从而反过来对行动者也形成结构的制约力。
在这些国际关系理论背后,都有其不同的本体论(ontological)和知识论(epistemological)的设定。不弄清这些差异,我们其实很难搞清楚上述这些国际关系理论论述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本体论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相关的本体论问题是:国际关系是否为一客观的存在。基本上,不管是新现实主义或是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本体论上都是客观主义(objectivism),认为国际关系乃是一客观存在,即对于集体式的行动者(如国家)或个别的行动者,具有其客观独立性,是独立于行动者之外既存的事实。讲的更具体点,就是认为无政府状态是既予的或给定的(given),因此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国际关系理论,就必须以无政府状态为无可回避的研究起点。
就因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国际关系和无政府主义状态视为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也就把国际关系看成是物质有形的关系,从而走上主观唯物论的方向,不愿意承认观念或理念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虽然,观念或理念似乎在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论述中扮演一定重要的角色,但是,观念或理念能否展现物质有形的作用,是其所重视的;亦即,观念或理念是在对物质和有形化的前提下,才受到重视的;这也就是说,观念或理念只是被用来弥补物质权力和利益解释的不足。
不过,观念或理念的作用之所以会出现在新自由主义的论述中,代表着客观主义本体论的发展和演变:国际关系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完全以物质有形的方式呈现,物质有形的呈现方式可能会以观念或理念的提出或诉求,作为衔接的中介。
从客观主义本体论出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基本上认为国际关系反应既有的无政府状态,于是就形成客观决定论式的论述起点。不过,紧接着他们却以个体主义(indivialism)方法论来展开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述,并且沿用“体系”(system)的概念,把国际关系直接称为国际体系,认为国际体系包含许多基本的行动体(actor),国际体系的变化发展是这些行动体的行为和行动交织而成的结果;这也就是说,把国际体系又视为反映了个别行动体的行为和行动。从客观主义本体论到个体主义方法论之间,他们以理性主义的设定来加以串联,从个体经济学把人或个体视为利己者的方式出发,把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视为利己的理性行为体或行动体。于是国际关系呈现的面貌便是:在物质有形的无政府状态的制约下,做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会分别进行理性选择,追求有形利益或权力,从而形成竞争、张力、冲突或合作,决定国际体系的内容。
从的无政府状态的前提出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得出,国家会追求绝对可得利益和相对可得利益的不同论述方向。相对可得利益的追求,是一种零和式的利得追求;而绝对利得则是非零和式的双赢或多赢的利得追求。
古典现实主义,把无政府状态当成不证自明的论述前提,从而将在这个前提下的国家行动,当成是物质有形的经济性的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新现实主义,则进一步的凸显国家进行物质有形的理性选择所形成的物质力是分配的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和影响。体系结构是因着国家进行物质有力的理性选择的自然结果,但这种体系结构又成为客观的存在,对国家行为产生因果般的制约作用。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使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无政府状态和物质力是分配的体系结构对国家的影响;相对的也就忽略行为(动)体“建构”体系结构的这个向度。
在另一方面,从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前提出发,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国家经过理性选择,会希望通过与其它国家彼此的合作与互赖,实现双赢或多赢,让各造都能共存共荣,以保证各自的生存和发展;而新自由主义,则进一步把制度主义的向度引进来,并且强调,国家通过理性选择愿意进一步建立机制或制度来体现与其它国家的合作与互赖,而这些机制和制度所体现的权威会对行动体产生新的作用。国家间的合作与互赖,是国家通过理性选择下的结果,是无政府状态这种客观现实前提制约下的产物。自由主义传统因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使其忽略国家间的合作与互赖,甚至是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其实已经显示国家作为一个行动体的主体能动性,亦即是行动体共同建构下的结果,而不只是在客观现实制约影响下的被动作为。
被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当成不证自明的客观前提的无政府状态,其实也不是既予的或是给定的,它是通过人类特别是西方的历史而被建构形成的,它与国家主权概念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主权国家的确立发展和国家主权的论述,便没有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由主义两大国际关系理论传统的出现。
此外,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有关相对利得和绝对利得的选择,不只是被设定为“经济人”的国家所做的物质有形的理性选择而已,其实还涉及到国家作为一个行动体对于所谓客观存在的国际体系的“认知”设想甚至期待。而且。国际体系到底是竞争(或斗争)、冲突、宰制支配或合作互赖,这是行动体实践的结果。
“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则从主体主义的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把国际体系当作包括国家、民族或其它团体在内的行动体实践的场域,这个场域不是既予的或是给定的,而是会因为行动体的实践而改变的,亦即国际体系的型态、内容和属性是行动体具体实践下的结果。如果把国际体系当成是既予的、给定的,形式上虽然是客观的,但实质上是在维持以西方为中心,或以强权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做辩护。这种本体论当然是受到强调主体实践取向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影响﹔其具体意义,就是凸显现实世界或国际体系其实是行动体通过实践围中介所建构起来的,行动体所面对的、所处的是一个变动中的的场域。就“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来看,客体主义的国际关系本体论,间接的会成为强权维护巩固其既得权力和利益的意识型态,不但忽略或刻意抹杀国际体系的内容属性是可以被改变建构的现实,而且在层次上也完全不顾所谓公平正义问题的考量。行动体面对国际体系,不是要顺从的、宿命的接受其所谓的“客观的”决定、影响或制约﹔而是要不断的使其不成为强权宰制的场域,以求行动体之间的对等自由甚至公平合理的互动。
依照现实主义传统的看法,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对抗、战争甚至霸权或强权宰制,这都是行动体在无政府状态客观制约下,进行理性选择所促成的客观现实,这个客观现实为无政府状态填出内容,并且体现无政府状态表现的形式,从而也成为行动体继续从事理性选择的客观情境(context),这些理性选择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冲突战争以及霸权或强权宰制,没有所谓对错是非的问题,只有“的”有利与不利的问题。至于自由主义传统,虽然强调行动体在无政府状态制约下会通过理性选择,以合作互赖创造双赢或多赢,避免冲突或战争来使彼此能共存共荣。这其中的和平的诉求,以及合作互赖的强调,为了也是满足行动体彼此客观的现实生存发展利益的考量。亦即,从理性选择,不管是造成行动体之间冲突、对抗、战争或合作依赖,这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而生的结果。
而从“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来看,国际体系的内容与型态,不是客观给定的,其中的对错是非必须被追究,而且,其间的霸权宰制应该被取消或改变﹔否则国际体系是会沦为霸权与强权的囊中物。
此外,所谓合作、互赖或由此延伸出来的机制的建立,也可能是霸权或强权之间维护其权力或利益的设计,或者是要求若是行动体配合霸权或强权宰制支配的安排﹔更有甚者,还可能意味着霸权或强权要求若是行动体让渡或牺牲主权的另一种型式的表现。
总的来说,按照“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的角度,国际体系中的行动体间的零和与非零和式的互动,其实都是以霸权或强权为中心所建构起来的,它不是客观给定、不可改变的。而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虽然注意到国际体系中的行动体可以进行理性选择,可是,它们却把这种理性选择看成是客观有形的现实制约下的结果,从而忽略所谓理性选择其实是行动体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并不是客观现实制约下的被动响应。而且,通过理性选择所形成的结构或制度,不是靠物质有形的因素或向度,就可以说明的,而必须靠非物质有形的诠释,其内容才会体现出意涵与意义,进而也才能被理解和认知。反过来,“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强调国际体系不是给定的从而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对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可以因行动体实践而改变的国际体系或情境,对行动体而言,既是实践的场域也是“客观”的现实﹔亦即,行动体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同时也在其中实践,进而会去改变“客观的”现实,而行动体则又进入另一个因为实践而改变的“客观的”现实中。亦即,“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传统,基本上都只是看到国际关系的某些层面,这就替中间路线的向度,提供了空间,而社会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则视其具体的表现。
“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虽然根据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传统不同的本体论,但是,基本上也是把国际体系当成是物质有形的结构,就算是偏重文化向度省思的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被用来分析国际关系时,也都朝政治经济向度转换倾斜。结构是具体有形的,但其内容、形式和意义是被实践创造和建构起来的。
以alexamder wendt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论述,既承认在行动体外存在着课观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实体或现实,它可以制约行动体,但又强调这个实体或现实是行动体的实践场域,是可以因着行动体的实践而被改变的﹔而且,以国家为主的行动体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赋予实体或现实的意义,使其可以被认知和被理解﹔而且,只有通过认知和理解,才有可能导致实践,亦即,国际关系(体系)既是一个主体或现实,更是一个文本,行动体与其之间是置于一个交互主体的理解诠释的关系情境中。做为一个文本,绝不是由所谓具体有形的政治经济性的权力和利益所构成的,而是通过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意义建构、诠释和沟通所促成的。这也就是说,国际体系既是物质有形的结构,又是意义的结构﹔因此,它既是一个意义的主体,更是一个文本和行动体实践的场域。行动体在其中绝不只是做所畏惧体有形的理性选择,以追求有形现实的利益而已,还必须具备有文本诠释、理解以及由此所延伸出来的行动体之间的沟通的能力。物质有形利益的追求,必须通过对文本的诠释以及由此所相关的认同和身份的界定,才会有其意义,也才能进行﹔而通过认同、身份界定,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理性选择和利益追求,所改变建构出来的客观现实,又会去制约影响行动体的认同和身份界定。
其实,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传统,“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论述,都是从内理解掌握国际体系的途径,而这些途径之所以能够形成,除了有其本体论上的依据外,更重要的还有来自于个体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社会行动论的影响。亦即它们各自的本体论的内涵,是靠后面这些论述而获得呈现的﹔没有后面这些论述,它们的本体论是无法被理解、甚至是空洞的﹔通过后面这些论述所呈现出来的本体论论述,就可以型塑一套有关国际体系的理解和诠释,甚至形成一套文化氛围,当制约影响行动体的行动,我们可以这么说,国际体系中行动体间的互动,绝不是所谓通过理性选择为中介所形成的绝对利得和相对利得的计较而已,而更是各种认知、理解以及文化论述的竞争﹔绝对利得和相对利得的计较,与各种认知、理解以及文化论述的争锋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结合的关系。而这也就是说,本体论必须被转变成一套认知、理解以及文化论述,才能发挥具体现实的影响力。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传统,“解放的”国际关系论述,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论述,都是本着各自本体论所形成的一套认知、理解和文化论述。
在知识论方面,由于客观主义本体论的制约,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传统基本上形成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认为我们面对“客观的”国际体系或关系,就是要获得有关的“客观”知识,并且通过工具主义的角度认为,所获得的这些“客观”知识,是用来解决或化解现有国际关系体系会面临的问题,以保证国际体系中的社会和权力关系能够持续存在和正常的运转,从而又表现出功能主义的知识观点,亦即,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客观”知识,是为现实的国际体系中社会和权力关系而服务的,以保证或甚至巩固既有的国际体系为前提。
Ⅷ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各国加强网络安全合作的可行性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间合作的基础。加强网络安全合作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因此具有合作的可行性。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网络安全是新形势下威胁各国和平与安全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国际间合作。
Ⅸ 如何用国关理论分析国际关系事件,从哪几点着手
一是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为范本,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对于科学研究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以英国学派为目标寻求非美国化的道路;
三是以西方理论发展过程为范本,以西方科学发展经验指导学科建设;
四是以中国外交实践与理论为基础,结合政治文化传统来创立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