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网络上该如何保护好个人的隐私信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我们的信息得以共享,也会让其他人的隐私得以泄露,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利用互联网,不能让坏人在网络上为所欲为,保证每个网民的利益不受到侵害,这不仅需要民警加强对网络的审查,市民自己也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提高上网的安全意识,在网络上保护好个人的隐私信息。
在个人电脑安装安全软件。现在很多黑客喜欢入侵个人电脑,私自获取电脑中的视频和个人信息,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可以在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并启用防火墙,我发现自己电脑出现明显的异常,一定要及时进行杀毒,并第一时间断开网络,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网络安全规定,不是在网络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㈡ 2.个人应该在数据时代注意哪些事项,以此保护隐私安全,信息安全
1、不要随意设置app的权限;
2、尽量访问大型网站;不上不良网站;不轻信网站中发布的中奖信息;
3、不轻易给陌生人汇款;
4、收到来历不明的邮件时,不轻易打开附件文件;
5、不随便在不知底细的网站注册及提供个人资料;
6、不同的账号尽量不用完全一致的密码;
7、尽量不要连接无密码的公共wifi
㈢ 哪些互联网应用正在泄漏你的隐私
【《财经》综合报道】360浏览器侵犯用户隐私话题再次引人关注。据《上海青年报》11月23日报道,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主办的“隐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一份由中科院保密技术攻防重点实验室研究撰写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的技术研究报告》报告揭示:一直以安全为名的360浏览器在架构设计、运作原理方面竟然存在着三大隐私安全问题,将会给用户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这将会给用户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上海青年报》援引一位与会专家观点称。
此前,工信部曾公开宣布将对360安全问题展开调查,但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出台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中科院作为信息研究的专业机构,此次所出具的该项报告,或将成为推动该问题解决的重要依据。
《上海青年报》还从会上获悉,中科院针对当前互联网常用产品及服务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整体研究,涉及浏览器、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社区网站等多个类别。从记者辗转获得的报告原文来看,在浏览器隐私保护情况的研究章节里,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对360安全浏览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归纳列举出360安全浏览器存在的三大安全问题,其中包括:收集用户所打开过的浏览页面地址、收集用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的信息以及预留后台端口,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利用云端指令,在后台执行《安装许可协议》规定内容之外的功能等。
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整个软件运行过程及环境进行了综合测试,证实了360确实存在安全问题,并在实验室进行了多次复现。研究人员在报告中举例称,当用户在360安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完整的网址时,360浏览器会向360公司的特定服务器依次发送用户的每一次输入数据直至输入完成,发送的信息包含了能够确定用户唯一性的ID,这可能会导致特定用户的地址栏输入以及浏览记录容易被跟踪和泄漏。另有分析显示,“这些组件或以欺骗的方式被下载到电脑以实现360安全浏览器的某些未明示的功能,也可能造成用户的电脑被恶意侵入”。
实际上,在过去数月,360安全软件一直深陷安全及隐私泄漏漩涡,饱受来自网民、媒体、意见领袖和主管部门的质疑。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也就安全问题对360软件发出连番质疑,指称360私自窃取用户隐私、伪装系统补丁、捆绑安装软件以及360通过“云控制”远程操控用户电脑等。尽管360方面并未正面回应这些问题和质疑,仅仅将其归为“竞争对手迫害”,但层出不穷的真实案例,仍然引发大量用户关注并卸载360,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也内部通知禁用360全系产品。根据CNZZ最新发布的数据,自方舟子开始打假360以来,360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下降了1.6%,保守估计流失用户1000万。
面对沸沸扬扬的“360隐私泄露门”,10月25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表示,工信部已经介入调查方舟子指控的奇虎360浏览器窃取用户隐私一事,“如果查实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予以严肃处理”。360方面随即宣布将主动将产品送至国家质检总局和工信部检验。
对于360的主动“送检”,互联网威慑防御(IDF)实验室创始人、安全专家万涛认为作用不大。万涛指出,360使用的是云端控制技术,单检测桌面软件很难检测到问题,对整个过程与环境进行检测评估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石文昌曾表示,如果安全软件不遵守软件安全机制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最小特权原则(POLP,principleofleastprivilege),而是利用特殊权限,进行非功能实现所必须的操作,其对系统权限的滥用将影响到用户系统的信息安全。
相关与会专家表示,“根据此次中科院的研究报告,和之前社会各界对360软件安全性的质疑,360公司以安全为名、行盗取泄漏用户隐私之实的一系列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工信部2011年第20号令颁布并于2012年3月15日实施的《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中的相应条款”。
该《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的技术研究报告》标明“V1.0”,发布者为“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术攻防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是2012年11月。
以下为《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的技术研究报告V1.0》的部分内容:
前言
随着国内外个人隐私泄露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日常工作生活中计算机软件、移动终端以及高技术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术攻防重点实验室对当前常用软件和终端产品的用户隐私保护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有关隐私保护存在的风险。本文主要从常用软件、网络服务、移动终端以及声光电磁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和发现。文中内容注重实例研究和数据再现,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对个人隐私相关问题的关注。
本文得到了北京大学互联网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帮助。
1终端常用软件与用户隐私保护
1.1网络浏览器
许多网络浏览器为了增强用户体验、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定向广告业务等目的,通常会在后台收集用户的网页浏览记录等个人信息上传到服务器。然而许多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或者所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软件《安装许可协议》中进行了明确规定的范围。
实验室以360安全浏览器当前最新版本5.0为例,对浏览器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浏览器中的隐私泄露威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预留后门,植入代码:一些浏览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后台执行《安装许可协议》规定内容之外的功能,360安全浏览器在运行过程中约每5分钟与服务端进行一次通信,并下载一个文件,如下图所示,下载的文件为se.360.cn/cloud/cset18.ini,但是从数据流可以看出该文件实际上是一个PE文件,文件头中标识的产品名称为DataDll。
㈣ 社交网络中的5个关键安全和隐私问题是什么
每个公民的隐私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现实中,隐私往往也就是当事人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看重的部分。不少人为了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权。那么大家知道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具体包括哪些吗?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包括哪些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11、未经他人许可,私自公开他人的秘密。
二、隐私权包括哪些权利
隐私权包括以下权利:
1、个人生活自由权
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干预、破坏或支配。
2、情报保密权
个人生活情报,包括所有的个人信息和资料。诸如身高、体重、女性三围、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家庭、社会关系、爱好、信仰、心理特征等等。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个人生活情报资料,例如,对公民身体的隐秘部分、日记等不许偷看,未经他人同意不得强制披露其财产状况、社会关系以及其他不为外界知悉传播或公开的私事等。
3、个人通讯秘密权
权利主体有权对个人信件、电报、电话、传真及谈论的内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窃听或窃取。隐私权制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现代通讯的发达联系在一起的,信息处理及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通讯的内容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窃听或窃取,因而,保障个人通讯的安全已成为隐私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4、个人隐私利用权
权利主体有权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隐私,以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如利用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撰写自传、利用自身形象或形体供绘画或摄影的需要等。对这些活动不能非法予以干涉,但隐私的利用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有悖于公序良俗,即权利不得滥用。例如利用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制作淫秽物品,即应认定为非法利用隐私,从而构成违法行为。
隐私权属于最基本的人格权利之一,其中还详细包括了隐私利用权、通讯秘密权、情报保密权以及个人生活自由权等权利。
㈤ 在使用APP时,怎么样能够避免个人信息过分暴露呢
现在的“网络诈骗”越来越多,很多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骚扰甚至非法活动。哪些方面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1.在处理快递单等含有个人信息的文件时,先擦除个人信息再丢弃;
2.如果在外面使用公网,必须先清理痕迹或者开启隐私模式;
3.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留下个人信息;
4.在网上留下电话号码,用“-”分隔号码,避免被搜索;
5.朋友圈照片,注意,尽量不要拍含有个人信息的照片;
6.注册各种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等。尝试使用更复杂的密码;
7.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不要在公共场所随便使用免费WiFi。
㈥ 我们的隐私都是从哪泄露的
现在的人几乎是全部透明的,走在路上到处是摄像头,开个车到处都是闪光灯,很亮,稍微一停他就啪啪啪的照,你坐在车里面几乎很难回避这个现实。
如果看过美剧《疑犯追踪》,会发现编剧担忧的不是未来,而是我们的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没有隐私的时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重视自己的隐私。因为,你的隐私数据泄露到什么程度,对你才是真的有影响。
具备基本认知:自己的隐私是有价值的。
我们对隐私应该担心什么呢?怎样设定隐私的边界?如果我们不得不交出自己的所有隐私(指纹、DNA),有什么机制能确保隐私不被滥用?如果有人恶意侵犯公民隐私,惩戒是否足够有震慑力?当一个人遭遇网络暴力的时候,怎么保护自己?
㈦ 你如何看待社交网络里垃圾信息的传播
我们不经意间可能就会泄露一些自己的隐私信息,比如说手机号这些参加某些活动的时候,可能不经意间就被泄露出去了,然后我们就找到各种垃圾短信,然后在这里浏览网页的时候,也会突然跳出来某些垃圾信息,就是说明显能够看出来是骗局的这些东西,我觉得他是有庞大的利益驱使,他投放这么多的广告,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成本就完全出来了,所以说他利益和支出是相匹配的,他能够有相应的经济利益,所以他愿意去做这些垃圾广告,无利不起早,这句话绝对适合于所有行业。
㈧ 网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
处置好快递单、车票等单据
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
市民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用于××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最好能清除复印机缓存。
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
大家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
微信不要加不明身份的好友
有些人在朋友圈晒照片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等进行模糊处理。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到他人的照片。不要加不明身份的好友。保护个人信息的泄露,必须对网购有一定的理解,做出更好的防护。
㈨ 我们的隐私都是怎么泄露的
这篇文章谈谈隐私。之所以谈这个话题,是看到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在一次会议上这么说:
我心里就想,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的,随便看,这些问题非常大
李书福懂汽车,但看起来不太懂互联网和隐私是怎么回事。不过,他的说法倒是一部分用户的想法,腾讯为此还特地做了回应。
作为一个比较理性的用户,我当然不会认为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原因也简单,信息量太大了,看我的信息也没用。我倒是想天天看马化腾的微信,以便决定怎么买腾讯的股票。当然,这是玩笑话,我要说的意思是,如果要看别人的隐私,你的目的是什么,要付出多少代价。
李书福在会议上说的另一句话更值得注意:
现在的人几乎是全部透明的,走在路上到处是摄像头,开个车到处都是闪光灯,很亮,稍微一停他就啪啪啪的照,你坐在车里面几乎很难回避这个现实。
如果看过美剧《疑犯追踪》,会发现编剧担忧的不是未来,而是我们的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没有隐私的时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重视自己的隐私。因为,你的隐私数据泄露到什么程度,对你才是真的有影响。
假设,有一台超级计算机,The Machine,知道你所有的隐私信息。但是,这台计算机从不会用你的隐私去危害你。那么,你可以认为自己的隐私是安全的。这台超级计算机,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你自己就是知道你所有隐私的超级计算机,你的手机上也存储着你的所有隐私信息,还有,这个世界上某个不能言说的地方,可能也存储着你的所有隐私信息。怕么?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不需要怕,但你应该知道当下的情况。
有人说,那么,反正我信息都被超级计算机知道了,那么我干脆破罐子破摔了,隐私值几个钱?当然不是这样,如果你小区附近房地产中介知道你的电话号码,也知道你最近在搜索引擎上搜过附近地段的房价,很可能就会频繁给你打电话,对你造成干扰。你不在乎的隐私,这时候就变得有价值起来。
经常有人向我抱怨,说我刚在网络上搜索了某个疾病信息,没过几分钟就有私人医院给我打电话,网络真垃圾,出卖我的信息,这个情况下,网络可能只是背锅的。你并不了解打开手机上的浏览器,访问网络,输入关键词,返回结果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所以你觉得出了问题就是因为网络。
我当然不喜欢网络公司,过去的文章里也经常骂网络,所以,在这里居然说不都是网络的错,应该不会被认为是收了网络的钱。
以我所知,上述这个查询的过程,中间有好几个环节都会把你的行为透漏给第三方。一个是运营商层面的 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技术实现的,一般称之为深度报文检测或深度包检测。另一种,是灰产的流量劫持。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你用的浏览器也在分析你的关键词,你的输入法也在分析你的关键词?
为什么你这么值得分析?因为有些搜索意向很值钱。如果搜索房价,你买房的倾向性很高;如果搜索疾病,可能有求医问诊的可能;搜索教育类信息,可能你要给孩子上培训班?这些背后都存在很大的商业价值,所以,无论是灰产黑产,都会盯着。
再比如,你这个月信用卡账单信息刚发到你的手机上,没过一分钟,又来了一条垃圾信息,是现金贷的广告。一次两次你可能觉得就是巧合,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每次都这样。
做现金贷的公司怎么知道你的信用卡账单信息呢?按照前面李书福们对微信的逻辑来推测,肯定这个黑锅是银行信用卡部门背,一定是他们泄露了用户的信息嘛。
答案是,不排除是银行信用卡部门出问题。更大的可能是,还有其他各种原因。可能是银行信用卡部门泄露信息,比如,银行内部有员工监守自盗,定期把记录导给第三方公司卖钱,这种事有没有过?有,公开报道里就有。但这种方式效率太低,还以有其他可能么?有,第三方短信发送方层面会不会出问题?会,银行接口信息过来了,号码包传过来了,中间有无数个可能性导致信息泄露,比如被黑客拖走了信息。还有没有可能?有,电信短信网关层面直接过滤分析,然后按照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卖信息就行了。哪一种更有效率,那一种方式更精准,哪一种成本最低,哪一种可能性就越大。
双11的前后,几乎每个人都收到大量的营销短信。其中的一部分短信来自己你买过东西的商家,其他则是不明来源,他们怎么知道你手机号码的?获取号码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能性。
你在一个店铺买东西,基本上留的是自己的号码,这个号码会在淘宝存储,会在支付宝存储,会在物流公司存储,会印在快递单上,会被快递小哥看到?商家和快递公司给你的通知信息,里面包括你的联系方式,还有无数个途径会泄露你的号码。甚至,当你拆了快递,扔了包装盒在垃圾堆里,那上面还有你的信息呢。当然,现在有些公司开始注意这方面的信息处理,把一些信息隐藏掉,但仔细看快递包装,上面信息还是很完整的。
尽管一些公司网络层面的安全防护做的很好,但如果有人假扮清洁工,去翻这家公司垃圾桶里的各种信息,可以找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肯定不少。这个工作,专业领域叫社交工程/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或简称社工。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商业间谍吗?你没见过,但不代表没有。或许,这些商业间谍就在做这些事情,但他们不会去知乎上洋洋洒洒给人揭秘自己的工作吧。
总有人被电话诈骗之后一头雾水,我什么都没做啊,骗子怎么会知道我这么多信息,你不可能什么都没做,你所有网站用同一个密码,你去商场购物,你买车,你住院生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你出行坐飞机订票,你旅游办护照,你在社交网络上晒美食,晒自拍?你的一切日常行为,都会涉及到隐私的泄露。这些信息被拼凑起来,可能比你自己都了解你,然后用来骗你或是骗你的亲戚朋友,难度就降低了很多。
即使你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并不代表你的信息不值钱,并不代表你不会被人盯上。要知道,能泄露你隐私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你的信息,加上其他信息,拼接起来,就可能被用作更坏的用途。比如,现在还有不少公司被骗钱,方式很简单,骗子通过某种方式获取到公司的通信录和 QQ 信息,然后伪造一个群,把新来的财务拉进群,假冒公司 CEO 告诉财务打款到某个账户。这种骗局听起来很小儿科,但现实世界里还在不断发生。
李书福说担心腾讯看他的信息,那么,是不是他应该鼓励公司员工更多用电话,用传真、短信或是邮件去交流信息呢?那样恐怕他就更睡不着觉了。在相对安全和更不安全之间选择一个,应该怎么选?
如果腾讯可能看你的信息,那么电信运营商是不是更能看你的信息?我们要问,腾讯看你信息的动机是什么?代价是什么?如果有人证实,腾讯某个员工偷着看用户的聊天信息,那么,腾讯明天股价会怎样?要付出的成本太高。假设某个人一旦做坏事,代价是多大?你的信息通过微信传输到另一个用户,有多少个不受控制的中间环节?中间环节越少,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少。
一部分新卢德主义(Neo-Luddism)者的倾向性是,认为应该回归到信息技术发明之前的状态,不用智能手机,不发邮件,不网购,拒绝沟通和交流,隐私信息会得到最好的保护。另一种极端的想法是,生活里只用绝对安全的端到端通信,不安全的通信方式一律不用。但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隐私保护的可行措施是什么呢?
永远不要贪便宜。比如填写一大堆个人资料去换取折扣或优惠信息的行为并不可取。不要偷懒。比如所有网络服务都用同一个密码,几乎就是开门缉盗的行为。具备基本认知:自己的隐私是有价值的。
我们对隐私应该担心什么呢?怎样设定隐私的边界?如果我们不得不交出自己的所有隐私(指纹、DNA),有什么机制能确保隐私不被滥用?如果有人恶意侵犯公民隐私,惩戒是否足够有震慑力?当一个人遭遇网络暴力的时候,怎么保护自己?
如果我们未来生存在 The Matrix 之中,我们的隐私还将包括什么呢?
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该是什么?
源自冯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