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网络入侵的名词解释
1, 入侵检测技术(IDS)可以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相应处理的系统。包括系统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行为,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入侵检测方法很多,如基于专家系统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等。目前一些入侵检测系统在应用层入侵检测中已有实现。
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
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
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
3.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
4.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5.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入侵检测系统典型代表
入侵检测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SS公司(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的RealSecure。它是计算机网络上自动实时的入侵检测和响应系统。它无妨碍地监控网络传输并自动检测和响应可疑的行为,在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截取和响应安全漏洞和内部误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为企业网络提供安全。
入侵检测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1. 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检测速度远小于网络传输速度, 导致误报率和漏报率
2. 入侵检测产品和其它网络安全产品结合问题, 即期间的信息交换,共同协作发现攻击并阻击攻击
3.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对加密的数据流及交换网络下的数据流不能进行检测, 并且其本身构建易受攻击
4. 入侵检测系统体系结构问题
发展趋势:
1. 基于agent(注:代理服务)的分布协作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结合
2. 入侵检测标准的研究, 目前缺乏统一标准
3. 宽带高速网络实时入侵检测技术
4. 智能入侵检测
5. 入侵检测的测度
2,在1998年,Martin Roesch先生用C语言开发了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的入侵检测系统Snort.直至今天,Snort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平台(Multi-Platform),实时(Real-Time)流量分析,网络IP数据包(Pocket)记录等特性的强大的网络入侵检测/防御系统(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Prevention System),即NIDS/NIPS.Snort符合通用公共许可(GPL——GUN General Pubic License),在网上可以通过免费下载获得Snort,并且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安装并开始使用它.snort基于libpcap。
snort系统组成:snort由三个重要的子系统构成:数据包解码器,检测引擎,日志与报警系统。
Snort有三种工作模式:嗅探器、数据包记录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嗅探器模式仅仅是从网络上读取数据包并作为连续不断的流显示在终端上。数据包记录器模式把数据包记录到硬盘上。网路入侵检测模式是最复杂的,而且是可配置的。我们可以让snort分析网络数据流以匹配用户定义的一些规则,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一定的动作。
3,SPAN技术主要是用来监控交换机上的数据流,大体分为两种类型,本地SPAN和远程SPAN.
----Local Switched Port Analyzer (SPAN) and Remote SPAN (RSPAN),实现方法上稍有不同。
利用SPAN技术我们可以把交换机上某些想要被监控端口(以下简称受控端口)的数据流COPY或MIRROR一
份,发送给连接在监控端口上的流量分析仪,比如CISCO的IDS或是装了SNIFFER工具的PC. 受控端口和
监控端口可以在同一台交换机上(本地SPAN),也可以在不同的交换机上(远程SPAN)。
二、名词解释
SPAN Session--SPAN会话
SPAN会话是指一组受控端口与一个监控端口之间的数据流。可以同时对多个端口的进入流量或是一个端
口的外出流量进行监控,也可以对VLAN内所有端口的进入流量进行监控,但不能同时对多个端口的外出
流量及VLAN的外出流量进行监控,可以对处于关闭状态的端口设置SPAN,但此时的SPAN会话是非活动,
但只要相关的接口被打开,SPAN就会变为活动的。
监控端口最好是>=受控端口的带宽,否则可能会出现丢包的情况。
SPAN Traffic--SPAN的流量
使用本地SPAN可以监控所有的网络流量,包括multicast、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BPDU),和CDP、
VTP、DTP、STP、PagP、LACP packets. RSPAN不能监控二层协议。
Traffic Types--流量类型
被监控的流量类型分为三种,Receive (Rx) SPAN 受控端口的接收流量,Transmit (Tx) SPAN 受控端口
的发送流量,Both 一个受控端口的接收和发送流量。
Source Port--SPAN会话的源端口(也就是monitored port-即受控端口)
受控端口可以是实际的物理端口、VLAN、以太通道端口组EtherChannel,物理端口可以在不同的VLAN中,
受控端口如果是VLAN则包括此VLAN中的所以物理端口,受控端口如果是以太通道则包括组成此以太通道组
的所有物理端口,如果受控端口是一个TRUNK干道端口,则此TRUNK端口上承载的所有VLAN流量都会受到监
控,也可以使用filter vlan 参数进行调整,只对filter vlan 中指定的VLAN数据流量做监控。
Destination Port--SPAN会话的目的端口(也就是monitoring port-即监控端口)
监控端口只能是单独的一个实际物理端口,一个监控端口同时只能在一个SPAN会话中使用,监控
端口不参与其它的二层协议如:Layer 2 protocols
Cisco Discovery Protocol (CDP),
VLAN Trunk Protocol (VTP),
Dynamic Trunking Protocol (DTP),
Spanning Tree Protocol (STP),
Port Aggregation Protocol (PagP),
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LACP).
缺省情况下监控端口不会转发除SPAN Session以外的任何其它的数据流,也可以通过设置ingress
参数,打开监控端口的二层转发功能,比如当连接CISCO IDS的时会有这种需求,此时IDS不仅要接
收SPAN Session的数据流,IDS本身在网络中还会与其它设备有通讯流量,所以要打开监控端口的
二层转发功能。
Reflector Port--反射端口
反射端口只在RSPAN中使用,与RSPAN中的受控端口在同一台交换机上,是用来将本地的受控端口流量
转发到RSPAN中在另一台交换机上的远程监控端口的方法,反射端口也只能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端口,
它不属于任何VLAN(It is invisible to all VLANs.)。
RSPAN中还要使用一个专用的VLAN来转发流量,反射端口会使用这个专用VLAN将数据流通过TRUNK端口
发送给其它的交换机,远程交换机再通过此专用VLAN将数据流发送到监控端口上的分析仪。
关于RSPAN VLAN的创建,所有参与RSPAN的交换机应在同一个VTP域中,不能用VLAN 1,也不能用
1002-1005,这是保留的(reserved for Token Ring and FDDI VLANs),如果是2-1001的标准VLAN,
则只要在VTP Server上创建即可,其它的交换机会自动学到,如果是1006-4094的扩展VLAN,则需要
在所有交换机上创建此专用VLAN.
反射端口最好是>=受控端口的带宽,否则可能会出现丢包的情况。
VLAN-Based SPAN--基于VLAN的SPAN
基于VLAN的SPAN只能监控VLAN中所有活动端口接收的流量(only received (Rx) traffic),如果
监控端口属于此VLAN,则此端口不在监控范围内,VSPAN只监控进入交换机的流量,不对VLAN接口上
的路由数据做监控。
(VSPAN only monitors traffic that enters the switch, not traffic that is routed between VLANs.
For example, if a VLAN is being Rx-monitored and the multilayer switch routes traffic
from another VLAN to the monitored VLAN, that traffic is not monitored and is not received
on the SPAN destination port. )
三、SPAN和RSPAN与其它特性的互操作性
Routing--SPAN不监控VLAN间的路由数据;(不好理解)
Routing—Ingress SPAN does not monitor routed traffic. VSPAN only monitors traffic that
enters the switch, not traffic that is routed between VLANs. For example, if a VLAN is
being Rx-monitored and the multilayer switch routes traffic from another VLAN to the
monitored VLAN, that traffic is not monitored and not received on the SPAN destination port.
STP--监控端口和反射端口不会参与STP,但SPAN对受控端口的STP没有影响;
CDP--监控端口不参与CDP;
VTP--RSPAN VLAN可以被修剪pruning;
VLAN and trunking--可以修改受控端口、监控端口和反射端口的VLAN和TRUNK设置,受控端口的改变
会立即生效,而监控端口和反射端口则要在从SPAN中去除后才会生效;
EtherChannel--整个以太通道组可以做为受控端口使用,如果一个属于某个以太通道组的物理端口被
配成了受控端口、监控端口或反射端口,则此端口会自动从以太通道组去除,当SPAN
删除后,它又会自动加入原以太通道组;
QoS--由于受QoS的策略影响,监控端口上收到的数据流会与受控端口实际的数据流不同,比如DSCP值
被修改等;
Multicast--SPAN可以监控组播的数据流;
Port security--安全端口不能做为监控端口使用;
802.1x--受控端口、监控端口和反射端口上可以设置802.1x,但有些限制。
四、SPAN和RSPAN的配置举例
SPAN的限制和缺省设置
Catalyst 3550交换机上最多只能设置两个SPAN Session,缺省SPAN没有使用,如果做了设置,缺省
情况下,第一个被设为受控端口的接口进出流量都会受到监控,以后再追加的受控端口只会对接收的
流量进行监控,监控端口的默认封装类型为Native,也就是没有打VLAN的标记。
❷ 什么是网络入侵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确保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的目标,信息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信息的传输安全。信息的存储安全是指信息在静态存放状态下的安全,如是否会被非授权调用等。信息的传输安全是指信息在动态传输过程中安全。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的传输安全,有以下几个问题:
(1)对网络上信息的监听
(2)对用户身份的仿冒
(3)对网络上信息的篡改
(4)对发出的信息予以否认
(5)对信息进行重发
这差不多可以帮你理解什么是网络入侵,以及入侵的目的。
❸ 什么是入侵检测,以及入侵检测的系统结构组成
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
入侵检测的系统结构组成:
1、事件产生器:它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
2、事件分析器:它经过分析得到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
3、响应单元:它是对分析结果作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作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
4、事件数据库: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3)入侵是网络安全专业术语扩展阅读:
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入侵检测的行为分为两种模式: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前者先要建立一个系统访问正常行为的模型,凡是访问者不符合这个模型的行为将被断定为入侵。
后者则相反,先要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不利的不可接受的行为归纳建立一个模型,凡是访问者符合这个模型的行为将被断定为入侵。
这两种模式的安全策略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异常检测的漏报率很低,但是不符合正常行为模式的行为并不见得就是恶意攻击,因此这种策略误报率较高。
误用检测由于直接匹配比对异常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模式,因此误报率较低。但恶意行为千变万化,可能没有被收集在行为模式库中,因此漏报率就很高。
这就要求用户必须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安全要求来制定策略,选择行为检测模式。现在用户都采取两种模式相结合的策略。
❹ 什么是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检测步骤
(1)信息收集。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
而且,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这除了尽可能扩大检测范围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从一个源来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点,但从几个源来的信息的不一致性却是可疑行为或入侵的昂好标识。
当然,入侵检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此,很有必要只昶用所知道的真正的和精确的软件来报告这些信息。因为黑客经常替换软件以搞混和移走这些信息,例如替换被程序调用的子程序、库和其他工具。
黑客对系统的修改可能使系统功能失常并看起来跟正常的一样,而实际上不是。例如,UNIX系统的PS指令可以被替换为一个不显示侵入过程的指令,或者是编辑器被替换成一个读取不同于指定文件的文件(票客隐藏了初始文件并用另一版本代替)。
这需要保证用来检测网络系统的软件的完整性,特别是入侵检测系统软件本身应具有相当强的坚固性,防止被篡改而收集到错误的信息。
(2)信号分析。对上述四类收集到的有关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等信息,一般通过三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其中前两种方法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分析。
❺ 互联网安全术语
36条网络安全术语盘点
网络安全
以下的网络安全常用术语,你都清楚吗?
01肉鸡
被黑客入侵并被长期驻扎的计算机或服务器。
02抓鸡
利用使用量大的程序的漏洞,使用自动化方式获取肉鸡的行为。
03webshell
通过web入侵的一种脚本工具,可以据此对网站服务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04一句话木马
通过向服务器提交一句简短的代码,配合本地客户端实现webshell功能的木马。
05提权
操作系统低权限的账户将自己提升为管理员权限使用的方法。
06后门
黑客为了对主机进行长期的控制,在机器上种植的一段程序或留下的一个入口。
07跳板
使用肉鸡IP来实施攻击其他目标,以便更好的隐藏自己的身份信息。
08旁站入侵
即同服务器下的网站入侵。
090day 漏洞 和 0day 攻击
0day 漏洞,又称零日漏洞 “zero-day”。是已经被发现 (有可能未被公开),而官方还没有相关补丁的漏洞。 利用0day漏洞的攻击行为即为0day攻击。
10CVE
CVE 的英文全称是 “Common Vulnerabilities & Exposures” 公共漏洞和暴露,例如 CVE-2015-0057、CVE-1999-0001 等等。CVE 就好像是一个字典表,为广泛认同的信息安全漏洞或者已经暴露出来的弱点给出一个公共的名称。
11PoC
你可以理解成为漏洞验证程序。和一些应用程序相比,PoC 是一段不完整的程序,仅仅是为了证明提出者的观点的一段代码。
12Exp
漏洞利用程序。简单讲就是一段可以发挥漏洞价值的程序,可以用过漏洞拿到目标机器的权限。
13SSL
安全套接字层(SSL, Secure Sockets Layer)是一种协议,支持服务通过网络进行通信而不损害安全性。
14APT攻击
高级持续性攻击,也称为定向威胁攻击,指某组织对特定对象展开的持续有效的攻击活动。这种攻击活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针对性,通常会运用受感染的各种介质、供应链和社会工程学等多种手段实施先进的、持久的且有效的威胁和攻击。
15旁注
旁注是一种入侵方法,利用同一主机上面不同网站的漏洞得到webshell,从而利用主机上的程序或者是服务所暴露的用户所在的物理路径进行入侵。
16免杀
就是通过加壳、加密、修改特征码、加花指令等等技术来修改程序,使其逃过杀毒软件的查杀。
17红蓝对抗
网络安全中,红蓝对抗是一方扮演黑客(蓝军),一方扮演防御者(红军),进行网络安全的攻防对抗。
18Payload
Payload即有效载荷,被隐藏并且秘密发送的信息。
19DDOS攻击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英文意思是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简称DDoS)是指处于不同位置的多个攻击者同时向一个或数个目标发动攻击,或者一个攻击者控制了位于不同位置的多台机器并利用这些机器对受害者同时实施攻击。由于攻击的发出点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这类攻击称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其中的攻击者可以有多个。
20IDS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通过软、硬件,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1IPS
入侵防御系统(IPS),有过滤攻击功能的特种安全设备。一般布于防火墙和外来网络的设备之间,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进行防御(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其进入内网)。
22WAF防护
WAF英文全称为Web Application Firewall,中文含义为网站应用级入侵防御系统,是一项网络安全技术,主要用于加强网站服务器安全。
23MD5算法
信息摘要算法(英语:MD5 Message-Digest Algorithm),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密码散列函数,可以产生出一个128位的散列值(hash value),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
24黑盒测试
在未授权的情况下,模拟黑客的攻击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评估计算机网络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25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就偏向于代码审计。
26灰盒测试
基于白盒与黑盒测试之间的一种产物。
27僵尸网络(Botnet)
僵尸网络 Botnet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传播手段,将大量主机感染bot程序(僵尸程序)病毒,从而在控制者和被感染主机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可一对多控制的网络。
28鱼叉攻击
“鱼叉攻击”通常是指利用木马程序作为电子邮件的附件,发送到目标电脑上,诱导受害者去打开附件来感染木马。
29钓鱼式攻击
钓鱼式攻击是一种企图从电子通讯中,通过伪装成信誉卓着的法人媒体以获得如用户名、密码和信用卡明细等个人敏感信息的犯罪诈骗过程。
30水坑攻击
水坑攻击”,黑客攻击方式之一,顾名思义,是在受害者必经之路设置了一个“水坑(陷阱)”。最常见的做法是,黑客分析攻击目标的上网活动规律,寻找攻击目标经常访问的网站的弱点,先将此网站“攻破”并植入攻击代码,一旦攻击目标访问该网站就会“中招”。
31社会工程学攻击
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是一种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获得信息的非技术渗透手段。
32TOP500姓名
中国常用姓名前500个,可以设置为攻击字典碰撞用户密码。
33DLL注入
将一个DLL放进某个进程的地址空间里,让它成为那个进程的一部分。
34SQL注入
SQL注入,就是通过把SQL命令插入到Web表单提交或输入域名或页面请求的查询字符串,最终达到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的SQL命令。具体来说,它是利用现有应用程序,将(恶意的)SQL命令注入到后台数据库引擎执行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在Web表单中输入(恶意)SQL语句得到一个存在安全漏洞的网站上的数据库,而不是按照设计者意图去执行SQL语句。
35sys驱动
驱动程序一般指的是设备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是一种可以使计算机和设备通信的特殊程序。相当于硬件的接口,操作系统只有通过这个接口,才能控制硬件设备的工作。
36加壳
对可执行程序进行资源压缩的手段. 另一种形式是在二进制的程序中植入一段代码,在运行的时候优先取得程序的控制权,之后再把控制权交还给原始代码,这样做的目的是隐藏程序真正的OEP(入口点,防止被破解)。大多数病毒就是基于此原理。
如有帮助,敬请采纳,谢谢!
❻ 网络安全中,入侵和渗透的区别
渗透测试为模拟黑客攻击测试,但两者也有区别,渗透测试是“面”的测试,黑客攻击是“深度”测试。前者讲究广泛度,后者讲究破坏性。
❼ 黑客都有那些术语尽量说详细点谢谢了
黑客术语一点通
关键词: 黑客 术语 一点通
“反弹端口”原理:
服务端(被控制端)主动连接客户端(控制端),为了隐蔽起见,监听端口一般开在80(提供HTTP服务的端口),这样,即使用户使用端口扫描软件检查自己的端口,也难以发现。而控制端发给服务端的数据是一个第三方的空间来实现的,一般用一个主页空间,控制端通过FTP写主页空间上的一个文件,而服务端定期?*** TTP协议读取这个文件的内容,当发现客户端让自己开始连接时,就主动连接。这样,控制端就可以穿过防火墙,甚至还能访问局域网内部的电脑。
软件加壳:
“壳”是一段专门负责保护软件不被非法修改或反编译的程序。它们一般都是先于程序运行,拿到控制权,然后完成它们保护软件的任务。经过加壳的软件在跟踪时已看到其真实的十六进制代码,因此可以起到保护软件的目的。
软件脱壳: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相应的工具,把在软件“外面”起保护作用的“壳”程序去除,还文件本来面目,这样再修改文件内容就容易多了。
蠕虫病毒:
它利用了WINDOWS系统的开放性特点,特别是COM到COM+的组件编程思路,一个脚本程序能调用功能更大的组件来完成自己的功能。以VB脚本病毒为例,它们都是把VBS脚本文件加在附件中,使用*.HTM,VBS等欺骗性的文件名。蠕虫病毒的主要特性有:自我复制能力、很强的传播性、潜伏性、特定的触发性、很大的破坏性。
缓冲区溢出:
功击者向一个地址区输入这个区间存储不下的大量字符。在某些性况下,这些多余的字符可以作为“执行代码”来运行,因此足以使功击者不受安全措施限制地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
CMD:
是一个所谓命令行控制台。有两条进入该程序的通道:第一、鼠标点击“开始—运行”,在出现的编辑框中键入“CMD”,然后点击“确定”;第二、在启动Windows2000的时候,按F8进入启动选择菜单,移动光条或键入数字至安全模式的命令行状态。出现的窗口是一个在win9x系统常见的那种MSDOS方式的界面。尽管微软把这个工具当做命令解释器一个新的实例,但使用方法去和原来的DOS没有区别。
嗅控器:
(Snifffer)就是能够捕获网络报文的设备。嗅控器的正当用处在于分析网络的流量,以便找出所关心的网络中潜在的问题。
密罐:(Honeypot)
是一个包含漏洞的系统,它摸拟一个或多个易受功击的主机,给黑客提供一个容易功击的目标。由于密罐没有其它任务需要完成,因此所有连接的尝试都应被视为是可疑的。密罐的另一个用途是拖延功击者对其真正目标的功击,让功击者在密罐上浪费时间。与此同时,最初的功击目标受到了保护,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光焕发不将受侵犯。
路由器(Routers):
是用来连接不同子网的中枢,它们工作于osi 7层模型的传输层和网络层。路由器的基本功能就是将网络信息包传输到它们的目的地。一些路由器还有访问控制列表(ACLs),允许将不想要的信息包过滤出去。许多路由器都可以将它们的日志信息注入到IDS系统中,提供有关被阻挡的访问网络企图的宝贵信息。
Unicode漏洞:
Unicode是一个16位的字符集,他可以移植到所有主要的计算机平台并且覆盖几乎整个世界。微软IIS4和5都存在利用扩展Unicode字符取代“/”“\”而能利用“../”目录便利的漏洞。未经授权的用户可能利用IUSR_machinename帐号的上下文空间访问任何已知的文件。该帐号在默认情况下属于Everyone和Users组的成员,因此任何与Web根目录在同一个逻辑驱动器上的能被这些用户组访问的文件都能被删除、修改或执行,如同一个用户成功的登陆所能完成的功能一样!
CGI漏洞:
CGI是Common Gateway Inerface(公用网关接口)的简称,并不特指一种语言。Web服务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1)Web服务器软件编制中的BUG;2)服务器配置的错误。可能导致CGI源代码泄漏,物理路径信息泄漏,系统敏感信息泄漏或远程执行任意命令。CGI语言漏洞分为以下几类:配置错误、边界条件错误、访问验证错误、来源验证错误、输入验证错误、策略错误、使用错误等等。CGI漏洞大多分为一下几种类型:暴露不该暴露的信息、执行不该执行的命令、溢出。
SSL漏洞:
SSL是Secure Socket Layer的缩写。是网上传输信用卡和帐户密码等信息时广泛采用的行业加密标准。SSL常见的安全漏洞有三种:1、攻击证书,由于IIS服务器提供“客户端证书映射”功能,用于将客户端提交证书中的名字映射到NT系统的用户帐号,再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得该主机的系统管理员权限!如果黑客不能利用非法的证书突破服务器,还可尝试暴力攻击。2、窃取证书,黑客还可能窃取有效的证书及相关的思友密匙。3、安全盲点。没有网络检测系统再加上没有安全漏洞审查,使得最重要的服务器反而成为受到最少防护的服务器。
IPC$漏洞:
IPC$是共享“命名管道”的资源,它对于程序间的通讯十分重要。再远程管理计算机和查看计算机的共享资源时使用。利用IPC我们可以与目标主机建立一个空的连接,而利用这个空连接,我们还可以得到目标主机上的用户列表。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IPC$,查找我们的用户列表,并使用一些字典工具,对我们的主机进行入侵攻击。
IIS漏洞:
IIS是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的缩写。是微软公司的Web服务器。IIS支持多种需要服务器端处理的文件类型,当一个WEB用户从客户端请求此类文件时,相应的DLL文件将自动对其进行处理。然而再ISM.DLL这个负责处理HTR文件的文件中被发现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该漏洞包含了一个再ISM.DLL重未经验证的缓冲,他可能对WEB服务器的安全运作造成两方面的威胁。首先,是来自服务拒绝攻击的威胁,另一个威胁通过使用一个精心构建过的文件请求将可以利用标准缓存溢出手段导致2进制代码再服务器端运行,再这种情况下,什么都可能发生!
NTLM验证:
NTLM(NT LAN Mangager)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身份验证机制,从NT4开始就以之使用,主要用于本地的帐号管理。
IPC管道:
为了更好的控制和处理不同进程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系统会通过一个特殊的连接管道来调度整个进程。
3389漏洞:
由于微软的原因,使得安装了微软服务终端和全拼的Win2K服务器存在着远程登陆并能获得超级用户全县的严重漏洞。
139漏洞:
通过139端口入侵是网络攻击中常见的一种攻击手段,一般情况下139端口开启是由于NetBIOS网络协议的使用。NetBIOS就是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系统可以利用WINS服务、广播及Lmhost文件等多种模式将NetBIOS名解析为相应的IP地址,从而实现信息通讯。再局域网内部使用NetBIOS协议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消息通信,但是如果再Internet上,NetBIOS就相当于一个后门程序,很多攻击这都是通过NetBIOS漏洞发起攻击的!
shell:
shell是系统与用户的交换方式界面。简单来说,就是系统与用户“沟通”的环境。我们平时常用的DOS,就是一个shell。(Windows2000是cmd.exe)
root:
Unix里面最高权限的用户~即超级管理员
admin:
Windows NT里面最高权限的用户~
rootshell:
通过溢出程序,再主机溢出一个具有root权限的shell。(顺便说一句,国内一知名黑客也叫这个名字)
IDS:
入侵检测系统,用于在黑客发起进攻或是发起进攻之前检测到攻击,并加以拦截。IDS是不同于防火墙的,防火墙只能屏蔽入侵,而IDS却可以在入侵发生以前,通过一些信息来检测到即将发生的攻击或是入侵以作出反应。
UDP:
一种传输层协议,在网络上不可靠的传输数据包,被DNS用于查询和应答,许多流音频和视频应用也使用它。
API:
一套定义的一致性方法,软件开发人员能用他来编写与其他程序捷克欧的程序。API用于扩展程序的功能和使用预编写的组创建新的程序。
FTP:
文件传输协议。一类应用以及该应用使用的协议的名字,用于将文件从一台计算机移动到另一台。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在万维网上传输数据,包括超文本标识语言文档、图像、可执行内容等等。TCP承载HTTP,一般服务器监听端口80。
HTTPS: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通过在安全套接字层(SSL)协议上运行超文本传输协议来将安全添加到万维网中。HTTPS能用于将WEB服务器认证到客户,将客户认证到WEB服务器和加密在两个系统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HTTPS服务器一般监听TCP端口443。
IRC:
Internet中继交谈,一系列程序和一种协议,用于实现在Internet上的交谈会话。IRC特别受计算机地下组织的欢迎,北移些攻击者用来讨论他们的工具、技术和战利品。
MAC Address:
网络接口的数据链路层(第二层)地址。对于以太网卡,MAC地址维48bit长。
LAN:
局域网!一种网络,连接近距离的计算机,一般位于单个房间、建筑物或小的地理区域里。LAN上的所有系统位于一个网络跳之间。
ping:
一类基于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的数据包,用于判断网络上的某台计算机是否可以到达。
Proxy:
代理。一类程序或系统,接收来自客户机算计的流量,并代表客户与服务器交互。代理能用于过滤应用级别的制定类型的流量或缓存信息以提高性能。许多防火墙依赖代理进行过滤。
telnet:
用于系统的远程命令行访问的程序和协议。telnet在TCP上传输,服务器一般在TCP端口23监听。
TCP:
传输控制协议。一种传输层协议,被许多要求数据的可靠传输的应用所使用。HTTP、SMTP、FTP和telnet都使用TCP进行传输。
TCP/IP:
整个网际协议族的集合名,包括TCP、UDP、IP和ICMP。
木马
全称为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是根据希腊神话传说中一次战争而得名。麦尼劳斯派兵讨伐特洛伊国王,
他们假装打败,然后留下一个大木马,而木马里却藏着最强悍的勇士!最后等晚上时间一到,木马里的勇士就冲出来把敌人打败了。
这就是后来的”木马计”,而黑客中的木马有点后门的意思,就是把预谋的功能隐藏在公开的功能里,掩饰真正的企图。
肉鸡
已经被攻击了,对其具有控制权的主机。
跳板
一个具有辅助作用的机器,利用这个主机作为一个间接工具,来入侵其他主机,一般和肉鸡连用。
Shell
Shell就是系统于用户的交换式界面。简单来说,就是系统与用户的一个沟通环境,我们平时用到的DOS就是一个Shell(Win2K或cmd.exe)。
Root
Unix里最高权限的用户,也就是超级管理员
❽ 网络入侵检测的一些定义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入侵行为主要是指对系统资源的非授权使用,可以造成系统数据...对于基于标识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的事件的特征,如网络数据...
❾ 什么是入侵检测
所谓入侵检测其实就是指试图监视和尽可能阻止有害信息的入侵,或者其他能够对用户的系统和网络资源产生危害的行为.入侵检测分为三种:1.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2.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3.基于漏洞的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是能够检测到网络上不正常、不合法活动的网络技术。入侵检测系统运行在一台主机上,监视该主机上的恶意活动被称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运行在网络数据流上被称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有时,"滥用"和"入侵"两个词是有区别的。"入侵"通常是指来自外网的攻击;而"滥用"通常用来描述来自内网的攻击。然而,大多数人并不划分得这么详细。
最常用的两种入侵检测方法是统计异常发现和模式匹配。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http://e.sina.com.cn/l/2001-12-26/20156.html
❿ 什么是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监测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检测。许多情况下,由于可以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所以入侵监测系统是防火墙的延续。它们可以和你的防火墙和路由器配合工作。
入侵监测系统IDS与系统扫描器system scanner不同。系统扫描器是根据攻击特征数据库来扫描系统漏洞的,它更关注配置上的漏洞而不是当前进出你的主机的流量。在遭受攻击的主机上,即使正在运行着扫描程序,也无法识别这种攻击 IDS扫描当前网络的活动,监视和记录网络的流量,根据定义好的规则来过滤从主机网卡到网线上的流量,提供实时报警。网络扫描器检测主机上先前设置的漏洞,而IDS监视和记录网络流量。如果在同一台主机上运行IDS和扫描器的话,配置合理的IDS会发出许多报警。
IDS 入侵检测系统 理论·概念
入侵检测技术IDS是一种主动保护自己免受攻击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攻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它可以防止或减轻上述的网络威胁。
■ IDS 二十年风雨历程
■ 入侵检测系统(IDS)简介
■ 什么是入侵检测
■ IDS:安全新亮点
■ IDS的标准化
■ IDS的分类
■ IDS的体系结构
■ IDS的数据收集机制
■ IDS的规则建立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入侵检测系统
■ IDS:网络安全的第三种力量
■ 入侵检测术语全接触
■ 入侵检测应该与操作系统绑定
■ 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三大挑战
■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弱点和局限(1)
■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弱点和局限(2)
■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弱点和局限(3)
■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弱点和局限(4)
IDS系统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IDS。
■ IDS系统(1)
■ IDS系统(2)
■ IDS系统(3)
■ IDS系统(4)
■ IDS系统(5)
■ IDS系统(6)
IDS 应用·实践
在网络安全发展的今天,IDS即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环境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当hacker在攻击一个装有IDS的网络服务器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对付IDS,攻击主要采用,一我们如何攻击IDS,二,是我们如何绕过IDS的监视。下面将详细介绍当前的主要IDS分析、应用、实践。
■ 如何构建一个IDS?
■ IDS逃避技术和对策
■ 解析IDS的误报、误警与安全管理
■ IDS入侵特征库创建实例解析(1)
■ IDS入侵特征库创建实例解析(2)
■ 一个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
■ IDS欺骗之Fragroute(1)
■ IDS欺骗之Fragroute(2)
■ 强大的轻量级网络入侵检测系统SNORT
■ Snort: 为你的企业规划入侵检测系统
■ 入侵检测实战之全面问答
■ 四问IDS应用
■ 安全战争:入侵检测能否追平比分?
■ 基于网络和主机的入侵检测比较
■ 入侵检测系统:理论和实践
■ 入侵检测方法和缺陷
■ 怎么实施和做好入侵检测
■ Win2K入侵检测实例分析
■ Win2000 Server入侵监测
■ 攻击入侵检测NIDS分析
■ ISS RealSecure:异常干净的入侵检测(1)
■ ISS RealSecure:异常干净的入侵检测(2)
■ ISS RealSecure:异常干净的入侵检测(3)
LIDS linux下的入侵监测系统
LIDS全称Linux 入侵检测系统,作者是Xie Huagang和Phil。LIDS 是增强 Linux 核心的安全的的补丁程序. 它主要应用了一种安全参考模型和强制访问控制模型。使用了 LIDS 后, 系统能够保护重要的系统文件,重要的系统进程, 并能阻止对系统配制信息的改变和对裸设备的读写操作。
■ linux下的入侵监测系统LIDS
■ LIDS译本
■ linux下的入侵监测系统LIDS原理(1)
■ linux下的入侵监测系统LIDS原理(2)
■ linux下的入侵监测系统LIDS原理(3)
■ linux下的入侵监测系统LIDS原理(4)
■ 用LIDS增强系统安全
■ LIDS攻略
■ LIDS功能及其安装和配置
■ LINUX下的IDS测试
■ Linux系统中的入侵检测
IDS 产品方案和技术发展
事实上,信息安全产品的概念、效用、技术、未来发展等一直处于争议之中,许多人怀疑仅凭几项技术能否阻止各类攻击。在入侵检测(IDS)领域尤其如此,漏报和误报问题长期困扰着技术专家和最终用户。虽然问题种种,步履蹒跚,但IDS产业在众多技术专家、厂商、用户以及媒体的共同努力下仍坚定地前进着、发展着,未来充满了希望之光。
■ 入侵检测产品比较
■ 选购IDS的11点原则
■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 IDS产品选购参考
■ IDS重在应用
■ 免费与付费IDS孰优孰劣?
■ Cisco VMS:增强入侵检测部署控制
■ IDS带来的安全革命:安全管理可视化
■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IDS?——测试IDS的几个关键指标
■ 抗千兆攻击要靠新一代IDS
■ 协议分析技术:IDS的希望
■ IDS技术发展方向
■ IDS争议下发展
■ 新思维:基于免疫学的IDS